護理典範人物心得

一談到醫療典範,通常都會說到醫師,甚少有人會想到許多感人故事也發生在護理工作者身上。我們經常聽到英國南丁格爾的故事,卻甚少有人說台灣也有像南丁格 爾這樣的護理人員,就像我們一再聽到史懷哲、德蕾莎修女的事蹟,卻甚少說到咱台灣也有一位施乾也做了同樣的事,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可惜,也是令人感慨的事。 這可幫助我們看到,並且認識台灣早期的護士和助產士們,培育的經過,以及她們奉獻的精神,是很 值得所有從事醫療工作者仔細讀的一本好書。同時,在這本書中,也可看到台灣早期社會女性堅忍的生命力。就像書中主角蔡巧女士所說的:「以前台灣窮苦人家的 女人是強壯的,生產的時候,到溪邊,用一塊碗碎片,自己割斷臍帶,在溪水裡給嬰孩和自己清洗。」她這樣的話,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聽起來就像在聽天方夜譚 一樣遙遠的故事。但卻真實地發生在我們阿嬤那代女性的身上。我就親自聽見現在尚且健在、已經高齡92歲的胡文池牧師娘(葉寶玉女士,也是助產士)告訴過我 的故事;她說有一次接到一個正在田裡「搜草」的農夫來叫她趕緊去他田裡幫忙,說她太太在田裡生產了。當她的夫婿胡文池牧師騎著一台50 cc機車載著她趕往田裡去時,那位產婦雙手捧著剛出生的嬰兒坐在田埂邊。胡牧師娘就在田埂邊趕緊替她處理,那位產婦隨即用田邊水溝的水,替孩子先清洗一 下,然後才在先生和胡牧師娘共同扶持下,走回田邊的農舍裡,進一步處理產後的事宜。 但更值得人們感念的醫療工作者,就像蘭大衛醫生夫婦所奉獻的一樣,蔡巧女士這樣描述她在台北縣坪林鄉工作的心得,她說:「所有接生的,我都不收錢。別 人就送雞、送鴨、送蛋給我,當作我的走路工。工作最有趣的地方就在幫助人,不是酬勞。」就這樣,有長達35年時間,蔡巧女士都是免費替人家接生,協助護理 的工作。「全坪林地區的嬰孩,幾乎都是她的雙手接生下來的」,作者在書中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已經可以讓讀者看出在這段漫長歲月中,蔡巧女士翻山越嶺、涉過溪水、日夜不停地透過免費接生助產的工作,已經為她在坪林鄉民心中,留下了他們生命裡永不能磨滅的印記。蔡巧女士,雖然不是醫師,但卻是整個坪林鄉在 1940至1980年代之間,鄉民生命來臨的接生者。 最近引起咱台灣社會甚多議論的重大議題之一,就是要不要承認中國的學歷?若是要,那麼,台灣醫界必定首當其衝。因為已經有多個財團在中國政府的協助 下,蓋好,或是正準備蓋超大型的醫學院、醫院和護理專校,大量培養醫護藥等人員。大約只要再10年後,這些在台灣有設置醫療機構的大財團,就可以用目前台 灣三之一的工資,甚至更低,從中國一批批地引進台灣醫療職場工作。這些大財團的醫院會首先聘用這些在中國訓練出來的醫護藥人員。屆時,台灣最頂尖的醫療菁 英群,將會逐漸被中國所取代。為甚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台灣這些大財團的老闆或董事們,他們日夜所思的,並不是生命價值和尊嚴問題,而是賺錢的利潤。他 們對生命價值的看法,往往是用錢的數字在估計,而不是生命的意義,和社會責任。 怎樣看生命的問題?在台灣醫療史上,有許多奉獻於醫療工作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而其中一直讓人歌頌迄今的一件事,就是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醫師和他的夫人連瑪玉「切膚之愛」的感人故事。來歌頌蘭大衛醫生在彰化,及中部地區(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對整個台灣),在醫療工作上的奉獻。蘭醫生父子在台灣人民的心中所奠立的生命 價值,恐怕這些大財團們就算傾盡所有財富,也難換取得到。類似這種一百多年前,以宣教師名義到台灣來,奉獻全部生命精神開拓醫療傳道,並且奠下醫療培育工 作的這些外國醫師們,才是最值得我們當作學習生命教育的典範。而目前在台灣,已經有醫學院開始用「典範教育」在介紹這些在醫療工作上有貢獻的人,這真是令 人欣慰的事。 讀台大張文亮教授所寫的這本介紹蔡巧女士的書,確實是一種享受,他細膩又暢順的筆調,讓人一讀,就想一口氣將之讀完。薄薄的這本書只有100頁,是可 以一面喝咖啡、泡茶,一面翻閱品嚐,確實是一種享受。而書裡還有許多珍貴的照片,值得珍惜。也透過張教授所寫蔡巧女士的故事,不但幫助我們看到90年前台 灣醫療簡單的面貌,也可看到一位受過嚴謹醫護人員訓練的女性-蔡巧,怎樣將她所學的,在最窮困的環境下,奉獻出她生命最精華的智慧,點亮了偏遠地區許多人 生命的盼望。

新增時間 : 2008-03-18 16:15:43 / 修改時間 : 2017-09-03 11:26:17

回應(1)

  • 黃奕瑄(2017-02-13 14:20:58) :
      心得
    熟年世代 最誠實的熟年心理與人生剖析
    我覺得要有成熟的想法及觀念才能做出讓人欣賞的行為,我們要有成熟的想法,這樣做起事來才會有自信,在這本書內陳俊欽醫師要讓我們清楚明白的是倘若<熟年>本身是一個的大問題,我們要盡可能全面動員,盡快阻止<熟年>這個事件繼續發生,以免問題繼續擴大,在這一段話裡讓我知道,其實太成熟這件事是有好有壞的,例如:有時候大人都會覺得小孩不應該太幼稚,但看完這故事以後我發現大人的認知其實有一半是錯誤的,但有時候父母又會擔心說小孩會不會太早熟了,我想以上這些點都是我們該好好面對的熟年世代.
    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書名很長,它的名字叫熟年世代 最誠實的熟年心理與人生剖析,且它的封面很漂亮,讓我第一眼看到它,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著,哈哈哈,這本書的封面就是讓我挑它的原因了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