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寒假讀書心得

班級:護二戊 學號:1085101233 姓名:游舒涵 文章: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吸菸行為之關聯性:系統性文獻回顧賴鼎富1 林倩宇2,3,* 廖 邕1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吸菸為全球主要的健康危險因子。近年來電子煙在青少年族群中的 使用率逐漸提升,而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其未來吸菸意圖及行為的關聯仍有爭論。本文以 PubMed、PsycINFO、CINAHL資料庫、與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性回顧2014年1月至2018年2 月,以中、英文發表的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其未來吸菸意圖及行為相關研究,共納入18篇符合 納入規範的文獻。現有研究多來自於美國,且多為橫斷性設計,僅有少數追蹤不超過一年的縱 貫性研究。我們依循部分理性行動論的架構,將研究結果歸納成「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之關 聯」與「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關聯」兩大主軸。結果指出,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與其吸菸 意圖、吸菸行為及吸菸的數量與頻率均呈正相關。建議未來研究採用長期的縱貫性設計,以利 於確認其因果關聯,作為公共衛生研究與實務之參考。(台灣衛誌 2019;38(2):124-138)
關鍵詞: 青少年、理性行動論、電子煙、吸菸意圖、吸菸行為
前 言
一、 吸菸行為與健康關聯及青少年盛行率
吸菸行為為全球第二大[1]、且為可 預防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2]。過去研究指 出,吸菸行為會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慢 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2]。對此,世界衛 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擬定「菸草控制框架公約」(the WHO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
學研究所
3 早稻田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
* 通訊作者:林倩宇
地址:G466 Mikajima, Tokorozawa City, Saitama Prefecture, 359-1192, Japan.
E-mail: chienyulin@akane.waseda.jp 投稿日期:2018年12月25日 接受日期:2019年4月9日 DOI:10.6288/TJPH.201904_38(2).107136
[3],該公約針對國家菸草防制的政策制定 提出六大建議,部分國家根據該建議進行政 策的介入,包括監測菸草使用與預防政策、 保障人們免受菸草煙霧危害(推動無菸環 境)[4]、提供戒菸幫助、警示菸草危害、 確保禁止菸品廣告促銷與贊助[5]、與提高 菸稅[6]。一篇研究系統性回顧1990-2013年 的全球疾病負擔,發現2013年時吸菸仍造 成約600萬人的死亡、與1.4億失能校正人年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的損失[7]。吸 菸可能造成的死亡不僅針對吸菸者本身,也 可能影響其他暴露於二手菸霧的非吸菸者。 長期暴露於二手菸霧環境可能增加個體罹患 氣喘、心臟病、肺癌等疾病的機率[8],且 其出現心理相關疾病的風險也較無暴露於二 手菸霧環境者高[9,10]。
物質成癮常始於青春期,在成人期達到 高峰[11]。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12]統計, 台灣12-15歲的國中學生吸菸率由2008年的 7.8%(男生10.3%,女生4.9%)下降至2015 年的3.5%(男生4.9%,女生2.0%),其降
綜 論
124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幅超過一半(55.1%);而15-18歲的高中 職學生吸菸率由2007年(14.8%)至2015年 (10.4%)亦降低近三分之一(29.7%)。 整體而言,國中及高中職學生吸菸率近年來 有下降之趨勢,但高中職學生的吸菸率仍 高於國中學生;此外,2014年的國三學生吸 菸率為6.1%,但升學後(高一生)的吸菸 率即上升至9.1%,上升達49.2%。閘門理論 (Gateway Theory)指出,多數物質成癮者 在使用非法藥物前,均曾使用合法藥物,其 中菸品為容易初次嘗試的物質之一[13],因 此早期預防青少年使用菸品或建立吸菸行為 實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二、 電子煙的定義、爭議與青少年盛行率
電子煙於2003年後出現於市面[14],目 前被歸類為新興菸品,以電池加熱方式將 電子煙液(e-liquid或e-juice)霧化後使用, 煙液中主要成份包含植物性甘油(vegetable glycerin)、丙烯乙二醇(propylene glycol)、與香料(flavor)等化學物質 [15],也可能添加其他成癮或有害物質,如 尼古丁(nicotine)[16]或丁二酮(diacetyl) [17]。相較於傳統紙捲菸,電子煙的體積較 小,方便攜帶、且無紙捲菸所產生之菸味, 但對於其安全性與作為戒菸之替代物的說法 仍有許多爭論[18]:舉例而言,微弱的統計 證據顯示,使用電子煙有助於減少菸量、甚 至戒菸[19],另一篇比較電子煙使用與吸菸 及癌症風險的研究也指出,電子煙所含的 致癌物質含量低於傳統燃燒式菸品[20];然 而,一篇研究指出,將老鼠暴露於電子煙的 煙霧中12週,發現電子煙的煙霧對肺、膀 胱、心臟等多重器官有害,也可能提高人體 心臟疾病之風險[21],此外,尼古丁具有高 度成癮性,過去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電子煙 使用者的尼古丁依賴程度可能與一般吸菸者 相同[22]。
根據Yo o n g等人[23]的研究,在2013- 2015年間,在13個國家中(其中多為歐美 國家),青少年電子煙的平均盛行率為 16.4%,但不同國家的盛行率有明顯的差異 (5.9-62.1%),另外研究也指出,在2008-
2015年間,波蘭、南韓、紐西蘭、美國的青 少年電子煙盛行率有上升的趨勢;相對地, 義大利與加拿大則呈下降趨勢,根據台灣衛 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4]的調查顯示,台灣 高中職學生的電子煙盛行率(在過去30天內 是否使用電子煙),由2014年的2.08%上升 至2016年的4.83%,為公共衛生領域需重視 的議題之一。
三、 研究目的
「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指出「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為影響行為實施與否的直接因 素,其中,行為意圖會受到個體對於從事 該行為所抱持的態度(即行為態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與個體從事行為主觀所 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主觀規範,subjective n o r m)影響。舉例而言,個體自覺執行吸 菸的能力較高(行為態度),且主觀感受重 要他人對吸菸的態度正向(主觀規範),執 行吸菸的意圖(行為意圖)則較高,較可能 產生吸菸行為。該理論過去被應用於許多健 康相關行為,包含正向行為,如身體活動 [25]、飲食[26]、安全性行為[27]、與口腔衛 生[28]、以及負向行為,如吸菸行為[29]、 酒精使用[30]。
過去研究對於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 意圖的關聯性尚未有明確的共識,在現有的 系統性文獻回顧中,E l D i b等人[31]的研究 針對成年人族群,發現無統計證據支持電子 煙使用與戒菸或減少吸菸量相關,而另一篇 針對14-30歲年輕族群進行的系統性回顧顯 示,電子煙使用與初次吸菸風險、以及過去 30天的吸菸行為有顯著正相關[32]。有鑑於 電子煙的使用對於吸菸行為是否有所助益尚 無明確定論,且近年來台灣對電子煙仍未有 明確的罰則規範,但青少年逐漸容易透過各 方管道取得電子煙,需對此議題的相關實證 研究進行更新,有利於政策制定參考;2017 年雖有一篇針對年輕族群的文獻回顧發表, 但根據過去的研究,「青少年」為物質成癮 的重要階段,成年後的年輕族群是否吸菸可 能受到青少年時期的吸菸意圖或吸菸行為所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行為之關聯性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125

賴鼎富 林倩宇 廖 邕
干擾,因此有必要獨立探討青少年階段的電 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關聯性。本研究透過 系統性文獻回顧,集合兩項研究主題,檢視 青少年:(1)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2)電 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關聯,並提供相關建 議。
材料與方法
本文以PubMed、PsycINFO、CINAHL (英文)、華藝線上圖書館(中文),做 為文章搜尋的主要資料庫。查閱2014年1 月至2018年2月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與未 來吸菸意圖及行為的公開發表研究。英文 的搜尋公式如下:(“electronic cigarette” OR “e-cigarette” OR “electronic 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 OR vape OR vapor)AND (“smoke” OR “smoking intention” OR susceptibility to smoke OR openness to smoke OR willingness to smoke)AND(adolescent OR teens OR teenager);中文則為[ALL]: 電子煙AND [ALL]:青少年AND [ALL]: 吸菸意圖OR [ALL]:吸菸行為。初步搜 尋,共有144篇,依序排除:摘要明顯與 電子煙使用及吸菸意圖或行為的研究無關 (n=113)、研究對象不包含10-19歲青少年 (n=19)。另外,自篩選後符合研究規準 的12篇文獻中之參考文獻納入符合研究規準 的6篇文獻,共有18篇實證研究,其中包含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n=6)及電 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n=12)的文獻(圖 一)。
根據K m e t等人[33]所提出的研究評價 規準,由廖姓與林姓兩位作者獨立針對納入 的18篇文獻進行評價,每個題項均依據該研 究符合該項規準的程度分為三個分類(0分 為不符合、1分為部分符合、2分為完全符 合),共計有14個題項,包含研究問題/目 的是否清楚陳述、研究設計是否具證據力且 適當等項目。每篇文章得分與總分之比值 為文章品質的分數,該分數的範圍為0(最 差)至1(最好),而大於0.85則定義為高 品質之文章[34],文章評價結果呈現於附錄
表一與附錄表二。
結 果
根據表一綜整青少年之電子煙使用與吸 菸意圖或行為關聯性研究共18篇,將針對青 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n=6)及吸菸 行為(n=12)分開敘述。其中電子煙使用與 吸菸意圖之關聯性研究多以橫斷性為主;相 對地,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則 有較多縱貫性研究,但追蹤的時間均不超過 1年。而多數研究集中在美國,亞洲則相對 僅有香港1篇研究。所有納入回顧的文章根 據研究目的、設計等不同面向評價為高品質 的研究,其結果的整理足夠可靠。
我們依序說明「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 之關聯性」、「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關 聯性」。
一、 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之關聯性
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相關研究共有六 篇橫斷性研究(附錄表一)。根據B u n n e l l 等人[35]的研究(n=43,873),在控制性 別、種族、就讀年級、接觸到菸草廣告的 數目、家中抽菸人數、與調查年份後,發 現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的吸菸意圖為未曾 使用電子煙者的1.7倍。P a r k等人[36]的研究 (n=20,193)指出,在控制性別、年齡、種 族、對於吸菸的態度、暴露於菸酒廣告的頻 率後,有吸菸經驗之青少年,曾使用電子煙 者之吸菸意圖為不曾使用者之2.0倍,無吸 菸經驗之青少年則增加至3.6倍。Wills等人 [37]的研究(n=2,309)在控制性別、種族、 家庭組成(父母同居、單親)、父母教育程 度、父母管教方式、社交能力,叛逆程度、 與刺激尋求程度後,發現不曾吸菸但曾使 用電子煙的青少年的吸菸意圖為不曾使用 任何菸品者的2.4倍。Azagba等人[38]的研究 (n=25,637)在控制性別、居住地、吸菸環 境暴露、年級、學校所在區域、家庭收入、 物質使用、社會反應能力後,指出曾使用電 子煙的族群其吸菸意圖為未曾使用電子煙的 族群的2.2倍。
126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行為之關聯性
PubMed n=117
華藝線上圖書館
n=0
CINAHL資料庫 n=25
PsycINFO資料庫 n=2
初步搜尋文章數
n=144
非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 與行為之相關性的研究 n=113
研究對象不包含青少年之 研究
n=19
篩選後符合 研究規準文章數 n=12
納入回顧的實證文章
n=18
自篩選後符合研究規準 的12篇文獻
n=6
Barrington-Trimis等人[39]的研究 (n=2,097),在控制性別、種族、家庭 收入、與父母教育程度後,指出在未曾吸 菸的青少年中,過去一個月內未使用電子 煙者,曾使用電子煙者對於吸菸的接受 度較高(2.0倍)。Wa n g等人[40]的研究 (n=45,128)指出,相較於過去一個月內曾 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的吸菸意圖為這段期間 未曾使用電子煙,且從未吸菸者的1.7倍。 A z a g b a等人[38]的研究除了曾經使用電子煙 者,也針對近期的電子煙使用狀況(過去30 天內曾使用電子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近
30天內有使用電子煙者的吸菸意圖為這段時 間不曾使用電子煙族群的2.0倍。
上述六篇橫斷性研究指出,在控制了重 要的干擾因素之後,不論是過去一個月內、 或是任何時間曾經使用過電子煙,均與其吸 菸意圖有正向關聯。
二、 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關聯性
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共有12篇研究, 其中有七篇為縱貫性研究,依研究目的的不 同,分別將研究對象為未曾吸菸的青少年、 目前有吸菸行為分開敘述(附錄表二)。
圖一 文章篩選PRISMA流程圖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127
檢索 篩選 合格 納入

賴鼎富 林倩宇 廖 邕
表一 青少年之電子煙使用與未來從事吸菸行為文章屬性整理
屬性
研究設計
橫斷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 總數 百分比(%) 相關文獻
6 100 [35-40] 0 0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
總數 百分比(%) 5 41.7
7 58.3
0 0 4 50 0 0 4 50
追蹤時間
0-3個月 - - 4-6個月 - - 7-9個月 - -
相關文獻
[48-52] [41-47]
*[41,43,46,47] *[42-45]
[43-45,48,49,52] [51]
1 8.3 [41] 18.3[50] 1 8.3 [42] 18.3[47] 18.3[46]
1 8.3 [45]
8 66.7 [41-44,46,48,50,51] 1 8.3 [47]
2 16.7 [49,52]
使用其他菸品;且曾使用過電子煙的青少 年分別有2.7倍、4.3倍的機率使用傳統捲菸 與其他種類之菸品(如:雪茄與水煙)。 Wills等人[44]的研究(n=2,338)控制性別、 年齡、種族、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支持程 度、與叛逆程度後,發現原先從未吸菸的青 少年在一年的追蹤期間若曾使用電子煙者, 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者,有2.9倍的機率 吸菸。M i e c h等人[45]的研究針對17-18歲的 青少年(n=347),在控制性別、父母教育 程度、與種族後,發現相較於過去未曾使 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曾使用電子煙者有4.8 倍的風險在追蹤的一年間曾有吸菸行為。 Morgenstern等人[46]的研究(n=2,186)控制 年齡、性別、居住地、學校類型、個人特質 (如:衝動、焦慮與外向等)、是否使用酒 精、大麻與其他成癮物質,指出經過六個月
10-12個月 美國
加拿大
香港
羅馬尼亞 -- 波蘭 -- 蘇格蘭 -- 荷蘭 -- 德國 --
樣本數
100-1,000 00 1,000-5,000 2 33.3 5,000-10,000 00 10,000-50,000 4 66.7
國家
4 66.6 [35-37,39]
1 16.6 [38]
116.6[40] --
- -
[35,36,38,40] *[43]同時追蹤6個月與12個月,因此在追蹤時間一欄中重複計入。
[37,39]
6 50
1 8.3
針對未曾吸菸的青少年研究方面,根據 P é n z e s等人[41]的研究(n=1,369),在控制 性別、年齡、與是否參與菸害相關課程後, 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經過六個 月的追蹤,在這期間內曾使用電子煙者,有 3.6倍的機率使用傳統捲菸;B e s t等人[42]經 過一年的追蹤(n=3,807),在控制年齡、 性別、家庭吸菸人數、家庭經濟狀況(家 中有無汽車、有無獨自的房間、家中電腦 數量、與每年家庭出遊日數)、種族、與 就讀學校後,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 年,過去一年內曾使用電子煙者有2.4倍的 風險吸菸。L e v e n t h a l等人[43]控制性別、年 齡、種族、父母教育程度、親友間吸菸人數 (n=2,530),發現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 的青少年,曾使用過電子煙者在經過六個月 與十二個月的追蹤後,平均有2.7倍的機率
128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的追蹤,曾使用電子煙之族群在追蹤期間從 事吸菸行為的風險為未曾使用電子煙之族群 的2.2倍。Treur等人[47]的研究(n=6,819) 發現在未曾從事吸菸行為之族群中,曾使用 含尼古丁與未含尼古丁之電子煙族群在經過 六個月的追蹤後,從事吸菸行為之風險分別 為不曾使用電子煙族群之11.9倍與5.4倍。
上述七篇縱貫性研究均發現,在控制 重要的人口學變項後,對於從未吸菸的青少 年,曾使用電子煙者於未來一年內從事吸菸 行為的風險較未曾使用電子煙者高。
而針對目前有吸菸的青少年所進行的橫 斷性研究則亦指出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 較高的吸菸數量/頻率均呈正相關。M c C a b e 等人[48]的橫斷性研究(n=1,994)在控制性 別、年齡、種族、居住區域、是否居住於 都會區、父母教育程度、與是否預計就讀 大學後,指出曾使用電子煙之族群其吸菸 的風險在不同年級(美國教育制度之9年級 至12年級,約為15至18歲)均較未曾使用 電子煙之族群高5.1至14.2倍,且越低年級 之風險越高。L a n z a等人[49]的橫斷性研究 (n=22,007)在控制性別與種族後,指出無 論在哪一個年齡層,過去三十天的電子煙使 用皆與吸菸行為皆有高度相關。此外,有 三篇橫斷性研究針對從事吸菸行為之青少 年,探討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數量及頻率相關 性,根據G o n i e w i c z等人[50]針對波蘭16-18 歲青少年的研究(n=2,213),比較電子煙 與傳統捲菸的雙重使用者與單獨使用其一之 使用者的吸菸頻率,在控制年齡、性別、 居住地區、家庭人口數、與學校類型後, 發現相較於單一菸品使用者,電子煙與傳 統捲菸的雙重使用者有3.5倍的風險每天吸 菸,且有較高的機率每日菸量超過一根。 A z a g b a等人[51]的研究針對15-18歲的青少 年(n=1,411),發現在輕度吸菸之族群中 (根據一週菸量,以特定模型估計),相較 於過去一個月內未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在 這段期間曾使用電子煙者與每週較多的菸量 高度相關;而在控制性別、年齡、家庭收 入、二手菸暴露程度、生活環境(鄉村或城 市)、與居住地區後,發現在輕度吸菸族群
中,有統計證據顯示電子煙使用與菸量正相 關。D e m i s s i e等人[52]的研究(n=15,624) 探討傳統捲菸和電子煙的單一、雙重使用與 吸菸頻率的關係,在控制性別、種族、就讀 年級、是否吸食無煙菸品與雪茄後,指出傳 統捲菸與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其一個月內 從事吸菸行為與電子煙使用的天數較只使用 單一菸品之族群高,且有顯著性。
討 論
近五年關於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其吸菸 意圖或行為之相關研究多集中在美國,且多 為橫斷性設計,僅有部分短時間追蹤的縱貫 性研究。整體而言,研究結果指出,青少年 電子煙使用與其「吸菸意圖」、未來「吸菸 行為」、與「吸菸數量及頻率」呈正相關。
本文結果與過去S o n e j i等人[32]的系統 性回顧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納入的研究顯 示,相較於近期未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 曾使用者的吸菸意圖[38-40]與未來(6-12個 月)從事吸菸行為[41-47,49]的風險均明顯 較高。自理性行動論的觀點,可能影響行為 意圖並間接影響行為的因素包含個體對於行 為的態度,以及受到周圍重要他人的規範而 造成的影響。從個體的角度而言,多數青少 年透過朋友或是網路獲得電子煙的相關資 訊,且對於其內容物不甚瞭解[53],容易因 感到新鮮、好奇、或流行等因素而受到吸 引,且不容易意識到吸食電子煙可能產生尼 古丁成癮的現象[54],對於使用電子煙的態 度較正向,較容易有吸食電子煙的行為。 然而,青少年為腦部發展的重要階段,對 於尼古丁或其他成癮物質之暴露的易感受 性較高[14],部分電子煙可能含有尼古丁/成 癮物質成分,可能成為尼古丁的入門物質 (nicotine starter)[55],因此使用電子煙可 能會提高青少年對尼古丁/成癮物質的依賴 程度[56],對於吸食含有較高尼古丁含量的 紙捲菸有較高的意圖,甚至合併或改為吸食 紙捲菸[57];然而,現有的相關文獻多難以 辨識青少年使用的電子煙中是否包含尼古丁 的成分,建議未來研究應納入「使用的電子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行為之關聯性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129

賴鼎富 林倩宇 廖 邕
煙中是否含有尼古丁」為重要變項。網路所 提供的資訊來源廣泛,難以確定青少年所閱 讀的資訊正確,若能將電子煙納入就學階段 的課程教材中,使青少年能夠獲取已知的實 證資訊,對於電子煙的成分、潛在危害、相 關政策法令等有全面的瞭解,或許能有效減 少其因為不瞭解而產生的好奇心、降低青少 年的電子煙使用率。
從周圍重要他人形成的規範而論,研 究指出青少年電子煙的使用與家人或朋友間 的吸菸行為有高度相關[35,37],此結果可能 暗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較容易長時間的暴 露於二手菸的環境,在物理上容易取得紙捲 菸,且心理上對於吸菸行為也有較高的接受 性,較容易產生吸菸意圖,進而有吸菸行為 的產生。此外,親友吸菸的行為也可能成為 一種行動的線索,可能無形中提高青少年的 吸菸意圖、甚至增加既有吸菸者的吸菸頻 率。過去研究暗示,若能夠減少菸品在青少 年周圍曝光的頻率,對於降低青少年的吸菸 頻率與風險可能有所幫助[58]。
納入回顧的研究結果指出,雙重使用電 子煙與紙捲菸會提高青少年的吸菸量與頻率 [59],顯示多重使用電子煙與紙捲菸可能增 加對尼古丁/成癮物質的依賴性質,並逐步 增加其吸紙捲菸的頻率或數量;此外,部分 青少年可能因廣告或其他宣傳管道導致其認 定電子煙為安全的非成癮物質,將電子煙視 為紙捲菸的安全替代品,因而大量使用,致 使無形中吸入的成癮物質量(如尼古丁)反 而較單一使用紙捲菸者高[54]。
由於各國對於電子煙的認知有所差異, 因此電子煙的法律規範也有所不同[60]。巴 西與新加坡均全面禁止電子煙[61],歐盟與 美國則將電子煙視為菸草製品,市面上販售 的電子煙皆須通過該國對於電子煙成分、包 裝等規定,且不得販賣給未滿18歲之孩童與 青少年[62,63];英國則將電子煙視為藥品進 行列管,須先在相關的藥品管理單位進行註 冊才能進行販售[64],上述國家對於電子煙 均有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中國普遍將電 子煙視為傳統菸草的替代品,主張為促進商 品的自由貿易,對於電子煙並無管控[65]。
就台灣現行菸害防制法中,如果電子煙之外 形與紙菸相似,便不得製造、輸入或販賣 [66],而含有尼古丁的電子煙則視為藥品管 制[67],其製造與輸入皆須經過衛生福利部 的查驗登記,另外,不含尼古丁之電子煙如 宣稱具有「戒菸」或「減少菸癮」等醫療效 果之詞句則屬違法,值得注意的是,現行法 律雖然對於電子煙的製造、輸入販售與廣告 有所管制,但並未立法規範「使用」電子煙 的年齡或身分,因此青少年可能透過不同管 道取得電子煙(如:網路購物與私下販賣 等)並且使用之。青少年時期為未來是否吸 菸的重要階段,因此於該時期進行相關的介 入措施,如加強現有的學校健康教育課程、 或藉由強制性的法律規範進行防範[68],均 為預防青少年未來吸菸的重要方法。而藉由 法律進行全面的控管與介入即為重要的方式 之一,在西班牙,Martinez-Sanchez等人[69] 的研究指出居民普遍支持限制電子煙的相關 法規,且認同推動電子煙的校園防制,而 G o r u k a n t i等人[70]的研究也指出未從事吸菸 行為的青少年對於電子煙的法律規範(如: 提高價錢、規範購買年齡)普遍擁有正面態 度,而從事吸菸的青少年族群則偏向負面。
本文為國內首篇針對青少年電子煙使 用與其吸菸意圖與行為之系統性回顧研究。 然而,部分研究限制須在閱讀本文時納入 考量。首先,本文以PubMed、PsycINFO、 C I N A H L、與華藝線上圖書館作為主要的資 料庫,雖已納入主要的社會科學相關文獻, 但仍無法避免可能遺漏以非中英文發表的相 關文獻。其次,用於測量青少年使用電子煙 的狀況、與吸菸意圖之題項多數缺乏信效度 的檢驗,可能影響結果的穩定性。第三,本 文針對納入文獻之研究結果作敘述性的歸 納,因相關文獻對於過去曾使用電子煙的時 間定義不完全一致,因此未以統合分析研 究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以及吸菸行為的關 聯。第四,現有文獻多將性別、種族、社經 地位視為重要的干擾因素,但缺乏不同族群 間的比較,因此本文無法針對不同族群進行 進一步比較其差異。最後,現有的研究多為 橫斷性設計或追蹤期較短的縱貫性研究,行
130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為的建立通常需要較長時間,因此電子煙的 使用與吸菸意圖或行為之因果關聯較難確 立,是否吸菸意圖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 電子煙等新興菸品吸引進而使用的可能性無 法完全排除,且無法確定目標族群是否持續 從事吸菸行為,建議未來研究能進行長期的 縱貫性調查,瞭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聯與機 制;此外,全球對於電子煙議題雖重視,但 對於電子煙的宣導與認知仍有限,對電子煙 有所瞭解的個體通常為已吸菸者、周圍有吸 菸者、或從事菸品相關工作者,因此若進行 電子煙的相關調查可能仍難以瞭解民眾對於 電子煙使用的意圖與動機與其吸菸行為之關 聯,舉例而言,參與者對於吸菸的意圖或行 為可能並非真實來自於「電子菸的使用」, 而是其他干擾因素,如曾有吸菸經驗、或親 友吸菸的影響等。此外,國內目前雖對電子 煙有部分管制,但仍缺乏相關調查瞭解民眾 「實際使用電子煙」的現況,難以瞭解使用 者取得電子煙的潛在管道,並進一步擬定有 效的限制策略,而如何在校園內部、或是國 家全面實施適當的介入,也有待未來進一步 評估。本研究提供將來民間團體、學校教育 者、學者與政府相關部門重要參考,共同合 作建立完整的菸害預防計畫與規範,如建立 健全的調查系統以瞭解國民使用電子煙現 況、制定電子煙使用年齡限制之相關法規、 於學校實施預防電子煙相關課程模組與衛 教,致力於減少因菸品使用而可能造成的健 康危害與負擔。
參考文獻
1. GBD 2015 Risk Factors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79 behavioural,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and metabolic risks or clusters of risk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Lancet 2016;388:1659-724. doi:10.1016/ s0140-6736(16)31679-8.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 - 50 Years of Progress: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tlanta, G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WHO.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WHO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Geneva: WHO, 2006.
Faber T, Been JV, Reiss IK, Mackenbach JP, Sheikh A. Smoke-free legislation and child health. NPJ Prim Care Respir Med 2016;26:16067. doi:10.1038/ npjpcrm.2016.67.
Huang SL, Lin IF, Chen CY, Tsai TI. Impact of tobacco control policies on adolescent smoking: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in Taiwan. Addiction 2013;108:1829-35. doi:10.1111/ add.12259.
Brock B, Choi K, Boyle RG, Moilanen M, Schillo BA. Tobacco product prices before and after a statewide tobacco tax increase. Tob Control 2016;25:166-73. doi:10.1136/tobaccocontrol-2014-052018.
Feigin VL, Roth GA, Naghavi M, et al.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and risk factors in 188 countries,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Neurol 2016;15:913-24. doi:10.1016/s1474-4422(16)30073-4.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Involuntary Exposure to Tobacco Smoke: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tlanta, G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ordinating Cen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fice on Smoking and Health, 2006; 709. Hamer M, Stamatakis E, Batty GD. Objectively assessed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and mental health in adults: 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Scottish Health Survey. Arch Gen Psychiatry 2010;67:850-5. doi:10.1001/ archgenpsychiatry.2010.76.
Hamer M, Ford T, Stamatakis E, Dockray S, Batty GD. Objectively measured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ldren: evidence from the Scottish Health Survey.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11;165:326-31. doi:10.1001/ archpediatrics.2010.243.
Chen HJ, Balan S, Price RK. Association of contextual factors with drug use and binge drinking among White, Native American, and Mixed-Race adolescent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Youth Adolesc 2012;41:1426-41. doi:10.1007/s10964-012-9789-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台灣菸害防制年報。 台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R.O.C. (Taiwan). Taiwan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行為之關聯性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131

賴鼎富 林倩宇 廖 邕
Tobacco Control Annual Report 2016. Taipei: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R.O.C. (Taiwan), 2017.
13. Secades-Villa R, Garcia-Rodriguez O, Jin CJ, Wang S, Blanco C. Probability and predictors of the cannabis gateway effect: a national study. Int J Drug Policy 2015;26:135-42. doi:10.1016/j.drugpo.2014.07.011.
14. Grana R, Benowitz N, Glantz SA. E-cigarettes: a scientific review. Circulation 2014;129:1972-86.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4.007667.
15. Hahn J, Monakhova YB, Hengen J, et al. Electronic cigarettes: overview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exposure estimation. Tob Induc Dis 2014;12:23. doi:10.1186/s12971-014-0023-6.
16. Hoffman AC, Evans SE. Abuse potential of non- nicotine tobacco smoke components: acetaldehyde, nornicotine, cotinine, and anabasine. Nicotine Tob Res 2013;15:622-32. doi:10.1093/ntr/nts192.
17. Farsalinos KE, Kistler KA, Gillman G, Voudris V. Evaluation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liquids and aerosol for the presence of selected inhalation toxins. Nicotine Tob Res 2015;17:168-74. doi:10.1093/ntr/ntu176.
18. Rom O, Pecorelli A, Valacchi G, Reznick AZ. Are E-cigarettes a safe and good alternative to cigarette smoking? Ann N Y Acad Sci 2015;1340:65-74. doi:10.1111/nyas.12609.
19. McRobbie H, Bullen C, Hartmann-Boyce J, Hajek P. Electronic cigarettes for smoking cessation and reduct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12):CD010216. doi:10.1002/14651858. CD010216.pub2.
20. Stephens WE. Comparing the cancer potencies of emissions from vapourised nicotine products including e-cigarettes with those of tobacco smoke. 2018;27:10-7. doi:10.1136/ tobaccocontrol-2017-053808.
21.Lee HW, Park SH, Weng MW, et al. E-cigarette smoke damages DNA and reduces repair activity in mouse lung, heart, and bladder as well as in human lung and bladder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115:E1560-9. doi:10.1073/pnas.1718185115.
22. Schroeder MJ, Hoffman AC. Electronic cigarettes and nicotine clinical pharmacology. Tob Control 2014;23 Suppl 2:ii30-5. doi:10.1136/ tobaccocontrol-2013-051469.
23. Yoong SL, Stockings E, Chai LK, et al. Prevalence of electronic 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 (ENDS) use among youth globall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country level data. Aust N Z J Public Health 2018;42:303-8. doi:10.1111/1753-6405.12777.
2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台 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R.O.C. (Taiwan).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GYTS). Taipei: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R.O.C. (Taiwan), 2017 [In Chinese]
25. Didarloo A, Shojaeizadeh D, Ardebili HE, Niknami S, Hajizadeh E, Alizadeh M. Factors influencing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among Iranian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using the extended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abetes Metab J 2011;35:513-22. doi:10.4093/ dmj.2011.35.5.513.
26.Brewer JL, Blake AJ, Rankin SA, Douglass LW.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predicts milk consumption in women. J Am Diet Assoc 1999;99:39- 44. doi:10.1016/s0002-8223(99)00012-7.
27. Randolph ME, Pinkerton SD, Somlai AM, et al. Seriously mentally ill women’s safer sex behaviors and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Health Educ Behav 2009;36:948-58. doi:10.1177/1090198108324597.
28. Syrjala AM, Niskanen MC, Knuuttila ML.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in describing tooth brushing, dental caries and diabetes adherence among diabetic patients. J Clin Periodontol 2002;29:427-32. doi: 10.1034/ j.1600-051X.2002.290507.x
29.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5.
30. Lorenzo-Blanco EI, Schwartz SJ, Unger JB, et al. Alcohol use among recent immigrant Latino/a youth: acculturation, gender, and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Ethn Health 2016;21:609-27. doi:10.1080/135 57858.2016.1179723.
31. El Dib R, Suzumura EA, Akl EA, et al. Electronic 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 and/or electronic non- 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 for tobacco smoking cessation or red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BMJ Open 2017;7:e012680. doi:10.1136/ bmjopen-2016-012680.
32. Soneji S, Barrington-Trimis JL, Wills T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itial use of e-cigarettes and subsequent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ediatr 2017;171:788-97. doi:10.1001/ jamapediatrics.2017.1488.
33. Kmet LM, Lee RC, Cook LS. Standard Quality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Primary Research Papers from a Variety of Fields. Edmonton, CA: Alberta Heritage Foundation for Medical Research
132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AHFMR), 2004.
34. Ekelund U, Steene-Johannessen J, Brown WJ, et al.
Does physical activity attenuate, or even eliminate, the detrimental association of sitting time with mortality? A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more than 1 million men and women. Lancet 2016;388:1302-10. doi:10.1016/s0140-6736(16)30370-1.
35. Bunnell RE, Agaku IT, Arrazola RA, et al. Intentions to smoke cigarettes among never-smoking US middle and high school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rs: National Youth Tobacco Survey, 2011-2013. Nicotine Tob Res 2015;17:228-35. doi:10.1093/ntr/ntu166.
36. Park JY, Seo DC, Lin HC. E-cigarette use and intention to initiate or quit smoking among US youths. Am J Public Health 2016;106:672-8. doi:10.2105/ AJPH.2015.302994.
37.Wills TA, Sargent JD, Knight R, Pagano I, Gibbons FX. E-cigarette use and willingness to smoke: a sample of adolescent non-smokers. Tob Control 2016;25:e52-9. doi:10.1136/ tobaccocontrol-2015-052349.
38. Azagba S, Baskerville NB, Foley K. Susceptibility to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e-cigarette users in Canada. Prev Med 2017;103:14-9. doi:10.1016/j.ypmed.2017.07.017.
39. Barrington-Trimis JL, Berhane K, Unger JB, et al. The e-cigarette social environment, e-cigarette use, and susceptibility to cigarette smoking. J Adolesc Health 2016;59:75-80. doi:10.1016/j.jadohealth.2016.03.019.
40. Wang MP, Ho SY, Leung LT, Lam TH.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moking in Hong K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ddict Behav 2015;50:124-7. doi:10.1016/j.addbeh.2015.06.037.
41.Pénzes M, Foley KL, Nădășan V, Paulik E, Ábrám Z, Urbán R.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e-cigarette, conventional cigarette and waterpipe experiment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lagged model. Addict Behav 2018;80:59-64. doi:10.1016/ j.addbeh.2018.01.010.
42.Best C, Haseen F, Currie D,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ying a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subsequent cigarette experimentation in Scottish adolescents: a cohort study. Tob Control 2018;27:373-8. doi:10.1136/tobaccocontrol-2017-053691.
43. Leventhal AM, Strong DR, Kirkpatrick MG, et al. Association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with initiation of combustible tobacco product smoking in early adolescence. JAMA 2015;314:700-7. doi:10.1001/ jama.2015.8950.
44. Wills TA, Knight R, Sargent JD, Gibbons FX, Pagano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I, Williams RJ. Longitudinal study of e-cigarette use and onset of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awaii. Tob Control 2017;26:34-9. doi:10.1136/tobaccocontrol-2015-052705.
45. Miech R, Patrick ME, O’Malley PM, Johnston LD. E-cigarette use as a predictor of cigarette smoking: results from a 1-year follow-up of a national sample of 12th grade students. Tob Control 2017;26:e106-11. doi:10.1136/tobaccocontrol-2016-053291.
46. Morgenstern M, Nies A, Goecke M, Hanewinkel R. E-cigarettes and the use of conventional cigarettes. a cohort study in 10th grade students in Germany. Dtsch Arztebl Int 2018;115:243-8. doi:10.3238/ arztebl.2018.0243.
47. Treur JL, Rozema AD, Mathijssen JJP, van Oers H, Vink JM. E-cigarette and waterpipe use in two adolescent cohorts: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conventional cigarette smoking. Eur J Epidemiol 2018;33:323-34. doi:10.1007/s10654- 017-0345-9.
48. McCabe SE, West BT, McCabe VV. Associations between early onset of e-cigarette use and cigarette smoking and other substance use among US adolescents: a national study. Nicotine Tob Res 2018;20:923-30. doi:10.1093/ntr/ntx231.
49. Lanza ST, Russell MA, Braymiller JL. Emergence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in US adolescents and the link to traditional cigarette use. Addict Behav 2017;67:38- 43. doi:10.1016/j.addbeh.2016.12.003.
50. Goniewicz ML, Leigh NJ, Gawron M, et al. Dual use of electronic and tobacco cigarettes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Poland. Int J Public Health 2016;61:189-97. doi:10.1007/s00038- 015-0756-x.
51. Azagba S, Wolfson M. E-cigarette use and quantity of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adolescent cigarette smokers: a finite mixture model analysis. Drug Alcohol Depend 2018;185:33-9. doi:10.1016/ j.drugalcdep.2017.12.003.
52.Demissie Z, Everett Jones S, Clayton HB, King BA. Adolescent risk behaviors and use of electronic vapor products and cigarettes. Pediatrics 2017;139:pii:e20162921. doi:10.1542/peds.2016- 2921.
53. Shaikh A, Ansari HT, Ahmad Z, et 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teenagers towards electronic cigarettes in Karachi, Pakistan. Cureus 2017;9:e1468. doi:10.7759/ cureus.1468.
54.Lee S, Kimm H, Yun JE, Jee SH. Public health challenges of electronic cigarettes in South Korea. J
133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行為之關聯性

賴鼎富 林倩宇 廖 邕
Prev Med Public Health 2011;44:235-41. doi:10.3961/
jpmph.2011.44.6.235.
55.Primack BA, Soneji S, Stoolmiller M, Fine
MJ, Sargent JD. Progression to traditional cigarette smoking after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among US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AMA Pediatr 2015;169:1018-23. doi:10.1001/ jamapediatrics.2015.1742.
56.Etter JF, Zather E, Svensson S. Analysis of refill liquids for electronic cigarettes. Addiction 2013;108:1671-9. doi:10.1111/add.12235.
57.Ramoa CP, Hiler MM, Spindle TR, et al. Electronic cigarette nicotine delivery can exceed that of combustible cigarettes: a preliminary report. Tob Control 2016;25:e6-9. doi:10.1136/ tobaccocontrol-2015-052447.
58. Van Hurck MM, Nuyts PAW, Monshouwer K, Kunst AE, Kuipers MAG. Impact of removing point-of- sale tobacco displays on smoking behaviour among adolescents in Europe: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Tob Control 2018:pii:tobaccocontrol-2018-054271. doi:10.1136/tobaccocontrol-2018-054271. [Epub ahead of print]
59. Hamari AK, Toljamo TI, Kinnula VL, Nieminen PA. Dual use of cigarettes and Swedish snuff (snus) among young adults in Northern Finland. Eur J Public Health 2013;23:768-71. doi:10.1093/eurpub/cks131.
60. 洪嘉翎:台灣公共衛生規制之法政策研究:以電子 煙為例。台北: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 研究所,2017。
Hong CL. A study on legal policy of public health regulations in Taiwan: taking electronic cigarettes for example [Dissertation]. Taipei: Graduate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Biotechnology Law,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2017 [In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61. 蘇郁淳:論我國菸害防制法草案針對電子煙管制 於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下之適法性。經貿法訊 2017;(217):26-44。
Su YC. Analysis of the legality of e-cigarettes control below the TBT Agreement for the draft of Tobacco Hazards Prevention Act. Economic Trade Law News Articles 2017;(217):26-44. [In Chinese]
62.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DA’s deeming regulations for E-cigarettes, cigars, and all other tobacco produ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fda.gov/tobaccoproducts/labeling/ rulesregulationsguidance/ucm394909.htm. Accessed July 2, 2018.
63.Keating D. Parliament adopts new EU tobacco rules. Available at: 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 parliament-adopts-new-eu-tobacco-rules/. Accessed July 2, 2018.
64. UK Legislation. The tobacco and related products regulations 2016. Available at: http://www.legislation. gov.uk/uksi/2016/507/contents/made. Accessed July 2, 2018.
65. 埃裡克.費爾德曼、柴月:芻議中國電子煙監管。 中國煙草學報 2015;21:76-85。
Feldman EA, Chai Y.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E-cigarette regulation in China. Acta Tabacaria Sinica 2015;21:76-85. doi:10.16472/j.chinatobacco.2015.277 [In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66. 衛生福利部:菸害防制法。http://law.moj.gov.tw/ 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70021。引用 2018/07/02。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R.O.C. (Taiwan). Tobacco Hazards Prevention Act. Available at: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 aspx?PCode=L0070021. Accessed July 2, 2018.
67.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事法。https://law. 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30001。 引用2018/07/02。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R.O.C. (Taiwan). Pharmaceutical Affairs Act. Available at: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 LawAll.aspx?PCode=L0030001. Accessed July 2, 2018.
68. 69.
70.
Jiang TH, Cheng LM, Hawkins MA. A study of regulatory policies and relevant issues concern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in Taiwan. Int J Health Plann Manage 2018;33:e119-30. doi:10.1002/hpm.2440. Martínez-Sánchez JM, Ballbè M, Fu M, et al. Attitudes towards electronic cigarettes regulation in indoor workplaces and selected public and private places: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PLoS One 2014;9:e114256. doi:10.1371/journal.pone.0114256. Gorukanti A, Delucchi K, Ling P, Fisher-Travis R, Halpern-Felsher B.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s e-cigarette ingredients, safety, addictive properties, social norms, and regulation. Prev Med 2017;94:65- 71. doi:10.1016/j.ypmed.2016.10.019.
134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行為之關聯性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135
附錄表一 探討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之文獻
國家 樣本數 (年代) (年齡)
作者
研究類型 共變項
目的、結果 評分
Bunnell et al. (2015)[35]
美國 43,873 (11-18歲)
橫斷性 性別、年級、種族、接觸到菸草 廣告的數目、家中抽菸人數、與
目的:探討未曾吸菸的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菸意圖之 0.91 關聯。 結果: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曾使用電子煙 者有較高的吸菸意圖(1.7倍)
Park et al. (2016)[36]
美國 20,193 (12-21歲)
橫斷性 性別、年齡、種族、對於吸菸的 態度、自我效能、暴露於菸酒廣
目的:探討曾吸菸與不曾吸菸的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是 0.91 否與吸菸意圖有關。 結果:在未曾吸菸的青少年中,相較於不曾使用電子煙 者,曾使用電子煙者的吸菸意圖較高(3.6倍);而在 曾吸菸的青少年(曾吸過的菸量<100根,且過去30天未 曾抽菸)中,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者,曾使用電子煙 者的吸菸意圖也較高(2.0倍)
Wills et al. (2016)[37]
美國 2,309 (平均14.7歲)
橫斷性 性別、種族、家庭組成(父母同 居、單親)、父母教育程度、父 母管教方式、社交能力,叛逆程
目的:探討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未來吸菸的關聯性。 0.95 結果:相較於不曾使用任何菸品的青少年,不曾吸菸但 曾使用過電子煙者有較高的吸菸意圖(2.4倍)
Barrington-Trimis et al. (2016)[39]
美國 2,097 (17-18歲)
橫斷性 性別、種族、家庭收入、與父母 教育程度
目的:探討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 0.91 結果:在從未吸菸的青少年中,相較於過去30天未使 用電子煙者,曾使用電子煙者對於吸菸較為敏感(2.0
倍)
Wang et al. (2015)[40]
香港 45,128 (平均14.6歲)
橫斷性 -
橫斷性 性別、居住地、吸菸環境暴露、
目的:探討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之關聯 0.91 結果:相較於過去30天未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曾使用 電子煙者有較高的吸菸意圖(1.7倍)
Azagba et al. (2017)[38]
加拿大 25,637 (12-18歲)
年級、學校所在區域、家庭收 入、物質使用、社會反應能力等 等
目的:探討青少年族群電子煙使用與其未來吸菸意圖的 0.93 相關性。 結果: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的族群,曾使用電子煙的 族群高2.2倍的風險對於吸菸有較高的意圖。相較於過 去30天未曾使用電子煙之族群,過去30天曾使用電子煙 的族群會有高2倍的風險對於吸菸有較高意圖
調查年份
告的頻率
度、與刺激尋求程度

賴鼎富 林倩宇 廖 邕
136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附錄表二 探討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文獻
作者
(年代) (年齡)
共變項
目的、結果 評分
Pénzes et al. (2018)[41]
尼亞 (平均14.9歲)
蘇格蘭 3,807 縱貫性
性別、年齡、與是否參與菸害課 程
目的:探討青少年使用傳統捲菸、電子煙的關係 0.95 結果: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經過六個月的 追蹤,在這期間內曾使用電子煙者,有3.6倍的機率使用 傳統捲菸 目的:針對從未吸菸的青少年進行一年的追蹤,探討其 0.89 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關聯 結果:相較於在追蹤期間內未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 曾使用電子煙者有較高機率吸菸(2.4倍) 目的:針對從未吸菸的青少年進行六個月與一年的追 1.00 蹤,探討電子煙的使用與使用傳統捲菸、水煙與雪茄之
Best et al. (2017)[42]
(11-18歲)
美國 2,530 縱貫性
性別、年齡、種族、家庭吸菸人 數、家庭規模、與就讀學校
Leventhal et al. (2015)[43]
(平均14.1歲)
美國 2,338 縱貫性
性別、年齡、種族、父母教育程 度、家中吸菸人數、朋友間吸菸 人數
Wills et al. (2017)[44]
(平均14.7歲)
美國 347 縱貫性
性別、年齡、種族、父母教育程 度、父母支持程度、與叛逆程度
關聯
結果:相較於在追蹤期間內未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 曾使用電子煙者平均有2.7倍的風險使用傳統捲煙與其他 菸品,且有4.3倍的風險同時使用兩種以上之菸品 目的:針對青少年進行一年的追蹤,探討電子煙與吸菸 0.95 行為之相關性 結果:經過一年的追蹤後,原先未曾吸菸但曾使用過電 子煙的青少年有2.9倍的風險吸菸;然而,原既有吸菸行 為的青少年,無論有無使用電子煙均與其吸菸頻率無相

目的:針對未曾吸菸的青少年,探討電子煙的使用是否 0.91 為青少年未來吸菸的預測因子 結果:在追蹤期間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相較於未曾使 用電子煙者有4.8倍的風險在過去一年間曾經吸菸 目的:針對未曾從事吸菸行為之青少年,探討電子煙使 0.91 用是否會促使其開始從事吸菸行為 結果:經過六個月的追蹤,曾使用電子煙之族群在追蹤期 間從事吸菸行為的風險為未曾使用電子煙之族群的2.2倍
Miech et al. (2017)[45]
(17-18歲)
德國 2,186 縱貫性
性別、種族、與父母教育程度
Morgenstern et al. (2018)[46]
(12-18歲)
年齡、性別、居住地、學校類 型、個人特質(如:衝動、焦慮 與外向等)、是否使用酒精、大 麻與其他成癮物質
國家 樣本數 研究類型 羅馬 1,369 縱貫性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行為之關聯性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137
附錄表二 探討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文獻(續)
國家 樣本數 (年代) (年齡)
作者
研究類型 共變項 縱貫性 -
目的、結果 評分
Treur et al. (2018)[47]
荷蘭 6,819 (11-17歲)
目的:針對未曾從事吸菸行為之青少年,探討替代性菸 0.95 品之使用(如:含尼古丁與不含尼古丁之電子煙和水 煙)與吸菸行為的相關性 結果:在未曾從事吸菸行為之族群中,曾使用含尼古丁 與未含尼古丁之電子煙族群在經過六個月的追蹤後,從 事吸菸行為之風險分別為不曾使用電子煙族群之11.9倍 與5.4倍 目的:探討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酒精使用與大麻等 0.91 行為之相關性 結果:曾使用電子煙之族群其吸菸的風險在不同年級均 較未曾使用電子煙之族群高5.1至14.2倍,且越低年級之 風險越高 目的:探討不同年齡層間,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 0.91 為的關係 結果:無論在哪一個年齡層,過去三十天的電子煙使用 皆與吸菸行為有高度相關 目的:探討同時使用電子煙與傳統捲菸的青少年與使用 0.89 單一菸品者的吸菸頻率是否有所差異 結果:相較於使用單一菸品的青少年,同時使用電子 煙與傳統捲菸的青少年有較高的風險(3.5倍) 每天吸 菸,且較不可能(0.3倍) 吸較少的菸量 目的:探討青少年電子煙的使用與吸菸數量之關聯 0.86 結果:相較於過去30天未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曾使用 電子煙者會有較多的吸菸量,且在控制共變項後,在輕 度吸菸者中仍有同樣的關聯性 目的:針對美國高中生,探討傳統捲菸和電子煙的單 0.89 一、雙重使用與吸菸頻率的關係 結果:傳統捲菸與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其從事吸菸行 為與電子煙使用的頻率較只使用單一菸品之族群高,且 有顯著性
McCabe et al. (2018)[48]
美國 1,994 (18歲以下)
橫斷性 性別、年齡、種族、居住於美國 哪一區(四大區)、是否居住於 都會區、父母教育程度與是否預
Lanza et al. (2017)[49]
美國 22,007 (11-19歲)
計就讀大學 橫斷性 性別、種族
Goniewicz et al. (2016)[50]
波蘭 2,213 (16-18歲)
橫斷性 年齡、性別、居住地區、家庭人 口數、與學校類型
Azagba et al.
(2018)[51] (15-18歲)
Demissie et al. 美國 15,624 (2017)[52] (15-18歲)
橫斷性 性別、種族、就讀年級、是否吸 食無煙菸品與雪茄
加拿大 1,411
橫斷性 性別、年級、家庭收入、二手煙 暴露程度、生活環境(鄉村或城
市)、與居住地區

賴鼎富 林倩宇 廖 邕
Association of e-cigarette use with smok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Ting-Fu Lai1, Chien-Yu Lin2,3,*, Yung Liao1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ed that smoking is a primary health risk factor. The prevalence of e-cigarette use in adolescents has increased recently.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of e-cigarette use with smok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is unconfirmed. Through PubMed, PsycINFO, CINAHL, and Airiti Library,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studies published in English or Chinese language that hav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of adolescentʼs e-cigarette use with smok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from Jan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8. We identified 18 empirical studies satisfying the respective criteria. Most of the studies had cross-sectional designs and wer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nly a few longitudinal studies had follow-up periods of less than 1 yea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is systematic review provided some evidence of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e-cigarette use and smoking intentions, smoking behavior, and smoking frequency among adolescents. Future research must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e-cigarette use with smoking-related behaviors by using longitudinal designs with long-term follow-ups to determine the respective causality for informing subsequent policymaking and research. (Taiwan J Public Health. 2019;38(2):124-138)
Key Words: adolescent,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e-cigarette, smoking intention, smoking behavior
1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R.O.C.
2 Institute of Health Behaviors and Community Sciences,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R.O.C.
3 Graduate School of Sport Sciences, Waseda University, G466 Mikajima, Tokorozawa City, Saitama Prefecture, 359-1192, Japan.
* Correspondence author. E-mail: chienyulin@akane.waseda.jp Received: Dec 25, 2018 Accepted: Apr 9, 2019 DOI:10.6288/TJPH.201904_38(2).107136
138
台灣衛誌 2019, Vol.38, No.2

篇名: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吸菸行為之關聯性
作者:賴鼎富 林倩宇 廖 邕
出版社:台灣衛誌
出版日期:2019
內容簡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吸菸為全球主要的健康危險因子。近年來電子煙在青少年族群中的 使用率逐漸提升,而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其未來吸菸意圖及行為的關聯仍有爭論。本文以 PubMed、PsycINFO、CINAHL資料庫、與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性回顧2014年1月至2018年2 月,以中、英文發表的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其未來吸菸意圖及行為相關研究,共納入18篇符合 納入規範的文獻。現有研究多來自於美國,且多為橫斷性設計,僅有少數追蹤不超過一年的縱 貫性研究。我們依循部分理性行動論的架構,將研究結果歸納成「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之關 聯」與「電子煙使用與吸菸行為之關聯」兩大主軸。結果指出,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與其吸菸 意圖、吸菸行為及吸菸的數量與頻率均呈正相關。建議未來研究採用長期的縱貫性設計,以利 於確認其因果關聯,作為公共衛生研究與實務之參考。
心得:吸菸對呼吸系統的損害:我們每吸一口煙,焦油中的有毒氣體和微粒就會進入肺部,損害我們的肺。戒菸後,有些傷害可以修復,有些則不能。吸菸對肺部造成的傷害 不僅增加我們患肺癌的風險,還會增加患肺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的風險。而且吸菸者容易患傷風和流感,而且香菸裡面含有大量致癌物質,年紀那麼輕就開始抽菸,長大有很高機率得到肺癌,還有吸菸如果自己吸到就算了,還要周圍的人一起受罪吸二手菸,不僅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還損害了別人的健康,另一種是電子煙有些煙癮重的人想戒菸以為能夠借助電子煙幫忙戒菸但其實電子煙的危害比香菸更大像是:為了吸引人,而在裡面加入調味劑但這些調味劑都對肺部有害,吸電子煙會讓腦部細胞減少讓情緒管理出問題!政府雖然將菸品價格提高,在煙的包裝上印上了菸的危害,但是喜歡抽煙的人照樣買照樣抽,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方法幫助喜歡抽煙的人戒菸!再來就是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領小孩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像是父母如果就有在抽菸的,小孩通常會有樣學樣長大跟著抽,雖然不一定所有小孩都這樣,但是我觀察像是家長會吸菸的,小孩有很大的可能也會吸菸,拒菸要從小教育,有些人覺得抽菸能紓壓但其實抽菸只是在殘害自己與他人,應儘早尋找管道幫助自己戒煙,應該要讓菸酒的廣告減少,多辦拒煙講座,並且讓青少年少接觸到菸酒!

新增時間 : 2021-02-02 15:05:06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