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寒假作業

什麼是生產暴力?
生產,是迎接新生命必經的過程,對於母親與家庭來說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然而,生產又常被描述為成為「母親」必經的一場危險又痛苦的磨難。

隨著醫療科技的演進,生產開始有各種醫療介入,試圖減輕與降低母親遭遇的痛苦與風險。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習慣將母親送入醫院產房中,在醫生與護理師的協助下進行生產。
那這邊分享一個看到的故事

申訴人 S.M.F 是位產檢一切正常,已到足月的孕婦。因為出現前驅性宮縮(prodromal contractions),而到一間公立醫院想要諮詢,但沒想到,自己即便尚未進入產程活躍期(仍無需住院),卻仍隨即被安排入院。
而院方在沒有提供充分資訊和取得同意的情況下,就對申訴人進行下列醫療干預行為:

1.頻繁的陰道指診:申訴人從入院到生產的四天期間,醫生共進行近十次的陰道指診,只為了確認子宮頸擴張大小。

2.擅自施打催產針:醫院在未經同意下施打催產針,使申訴人出現疼痛、肌肉抽蓄、嘔吐、顫抖和發燒等現象,而且胎兒的生命徵象逐漸減弱。

3.不顧申訴人意願逕自決定生產方式:申訴人提出希望以坐姿進行生產,卻被拒絕。而在未經申訴人同意的情況下,醫療人員直接進行會陰切開術、並使用真空吸引器將胎兒吸出。

4.未依時間程序的規定進行人工移除胎盤:由於人工移除胎盤可能會損害產婦的骨盆底與內臟,因此規定只有在胎盤非自然脫落、已嘗試過輔助措施、且於生產後至少超過 30 分鐘,才能進行。但申訴人卻在生產後 30 分鐘內、未嘗試過輔助措施的情況下,被人工移除胎盤。

此外,在這些過程中,申訴人丈夫都不被允許陪伴。

看完這個故事讓我不禁覺得這個故事怎麼會發生 身為醫護人員不應該是要有尊重個案的嗎?知情同意是護理中很重要的事情,這些意外都值得我們深思。


新世代的兒科醫師,想幫助兒童「身心靈」都健康
這篇主要是在講說,當兒科醫生除了打針看病還能做些什麼?當各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不再危害兒童的生命時,身為小兒科醫師的我們,還有什麼作為可以幫助孩子更健康?換一個方式問,如今這些疾病消失不見之後,台灣兒童的身心靈,是否真的更健康?
幫爸媽戒菸 成了醫師新任務,這項任務主要是幫助一些年輕的父母能夠完成戒菸,透過會診的方式去幫助抽菸父母們戒菸,因為抽菸的家庭會帶給孩子各式疾病,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中耳炎,甚至增加嬰兒猝死機率。若是暴露太高量,對神經發育也會有影響,進而造成未來少數行為異常的問題,也有另外的研究,部分兒科醫生也幫忙評估了產後憂鬱的媽媽,避免延誤就醫不僅保護了孩子也拯救了媽媽,現在的醫生逮到機會就告訴家長們要親子共讀,甚至提供兒童讀本,只能說對兒童真的保護的很好,因此,別再以為兒科醫師只有「看病打針」的工作而已,新世代的兒科醫師,可以做教養諮詢,可以做飲食建議,理論上只要是與兒童健康相關的議題,我們都應該花時間去研究。

新增時間 : 2023-02-16 19:24:30

回應(1)

  • Irene(guest)(2023-02-24 10:52:02) :
      閱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