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寒假作業
《在咖啡冷掉之前》就是一本描繪能夠回到過去的咖啡店,或許受到那驚人的銷售數字所吸引,這本書遂成了案前的讀物。值得玩味的是,閱讀的過程中卻總不自覺地聯想到日本著名的劇作家倉本聰。總還記得觀看「風之花園」時,前半部的鋪陳,少有劇烈地情緒起伏,卻在逐漸積累之後,在結尾處爆發。同樣地,一開始觀看這本小說的第一篇故事時,對於故事起伏的平緩感到訝異,也許就因為如此,反而對於故事結尾的情緒拉扯,感受特別強烈。無怪乎,書腰上斗大的字寫著「讀者大讚『哭了四次』」。因為,書中正好分成「戀人」、「夫婦」、「姊妹」、「母女」四個篇章。
其實,回到過去原就是引人著迷的課題,然則誠如前述不同於過往的書寫模式,這間名為「纜車之行」的咖啡店,即便擁有如此神奇的傳說,卻仍難以引起眾人的關注。只因這裡頭含括著種種限制,首先回到過去僅意味著時間的變化,在空間上卻只能停留在原本的位置無法移動。也就是說,要回到過去的先決條件是要坐在咖啡店中的某個特別的位置,而當時光旅行真的發生,也只是跑到某個時間的同樣位置。對當事者來說,由於不能離開那獨特的座位,也因此當然無法見到不曾來過這家咖啡店的人。尤有甚者,「無法改變事實」更是成為讓眾人卻步的關鍵,那樣的描繪往往讓人誤以為回返只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旁觀者,那麼也就失去了意義。最末,同樣極其嚴苛的條件是關於回返的時間非常地短暫,從侍者將咖啡倒到杯子裡開始計算,必須在咖啡冷掉之前將咖啡喝完,才能順利回到現實。
也因為這種種限制,使得這本小說迥異於一般時光旅行的書寫,往往將重心擺放在回返之後的遭遇。畢竟在那極短的時間之中,加入了無法改變現實的條件,彷彿剝奪了時光旅行原所具有的迷人元素。可不也如此,更加讓人感到好奇,作者如何能夠在如此嚴苛的狀態裡,創作出撼動人心的篇章。首先故事的鋪陳與節奏的掌握就極端重要,其次在那所謂難以改變的現實裡,能否留有讓人沒有注意的模糊空間才有利於創造出讓人驚艷之感。最末則是在兩者交互作用下,產生看完小說就如同喝完一杯精彩的咖啡一般餘韻無窮。
也因此,這許多的條件或許剛巧成就了這本小說耐人尋味之處。書中透過不同關係的描繪,鋪陳著同樣令人動容的故事,那共同的底蘊正是情感的深厚與壓抑。因為在乎,所以才想要不顧一切地歸返;因為壓抑,所以才在事後感到悔恨。其實,我們很常在情緒劇烈起伏的狀態裡,抑或是在過度憂懼的想法中,無法坦率地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因為怕說出真心話,卻遭到對方的拒絕;或者因為過於在乎,反覆琢磨著該說什麼,卻反而錯過說出的時機點。這種種狀態,在事過境遷之後,卻沒能因此而雲淡風輕,反而更加憂心對方沒能真正理解自己內在的想法,於是悔恨萌生。
也因此,即便現實沒能改變,若能回到事件的當下,說出自己內心的話語,那其實是深具意義的。不僅是對方在那當下的感受也許會有所變化,更重要的是,那是對於自己的一種交待。如同小說中的「戀人」篇章裡,因為不夠自信而壓抑著情感的表露,反倒造成彼此之間的誤會。回返,是一種確認,關於自己的情感,關於彼此的牽繫。也許分離的現實依舊,但卻因此而療癒了原本自卑的心靈,甚而創造出新的可能。
接續之後不論是「夫婦」、「姊妹」還是「母女」那濃烈的情感,在原本壓抑之後的釋放,總不免讓人眼角泛淚。也在那樣的過程中,才愕然驚覺原來坦率而真誠地表露自己,竟然如此不易。我們太容易受到想像的侷限,太容易憂心言語的應對不小心讓自己陷入難堪的窘境。小心翼翼守護的是自己的面子,也是敏感而易傷的心靈。「回返」也許是在自己反覆琢磨之後,發現自己對於關係的在乎,也更願意去相信自己,於是嘗試想要改變,或者更為單純地想要去表達原本壓抑的情感。這就是這本小說最迷人之處,因為壓抑,所以在故事的鋪陳裡不免平淡,而那對比著回返之後的釋放,遂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情緒就在那樣的起伏中,不經意瞥見了內心幽微之處的迷人風景。
我們都曾因著不安,而壓抑己身的種種情感與想法;我們也都不免在事情之後,想像著回返之後,能夠改變什麼。「早知道」是人們在表露想法之時,常有的開場白。可是「回返」畢竟停留在小說與電影的虛構之中,依舊遙不可及。所以往往只能強迫自己在淡忘與懊悔中,繼續前行。然則,事實果真是如此嗎?《在咖啡冷掉之前》這本小說,也許提供了新的思考與線索。
即便現實無法改變,重要的樞紐關乎人心。當反思之後,若能慢慢覺察到自己的壓抑與不安,也許能否回返未必是唯一的解決方法。而是把焦點拉回到自身,也就是願意改變態度與想法的自己,如何去面對接續的關係與人生。我們常因在乎而受傷,所以那一層又一層的保護,讓我們隱藏了真心。如何坦率而真誠地表露自己,那原是人生的課題。在關係之中,我們當然可以保護易感的心靈,但卻未必得要隱藏真實的自己。也許人生終不免受傷,但我們是否願意再次地相信自己。即便我們可能因坦率而受傷,但別要忘了我們本來具足著療癒的力量。相對於此,若一味地藉由假裝或隱藏而逃開所以為的傷害,往往會在懊悔之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其實,回到過去原就是引人著迷的課題,然則誠如前述不同於過往的書寫模式,這間名為「纜車之行」的咖啡店,即便擁有如此神奇的傳說,卻仍難以引起眾人的關注。只因這裡頭含括著種種限制,首先回到過去僅意味著時間的變化,在空間上卻只能停留在原本的位置無法移動。也就是說,要回到過去的先決條件是要坐在咖啡店中的某個特別的位置,而當時光旅行真的發生,也只是跑到某個時間的同樣位置。對當事者來說,由於不能離開那獨特的座位,也因此當然無法見到不曾來過這家咖啡店的人。尤有甚者,「無法改變事實」更是成為讓眾人卻步的關鍵,那樣的描繪往往讓人誤以為回返只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旁觀者,那麼也就失去了意義。最末,同樣極其嚴苛的條件是關於回返的時間非常地短暫,從侍者將咖啡倒到杯子裡開始計算,必須在咖啡冷掉之前將咖啡喝完,才能順利回到現實。
也因為這種種限制,使得這本小說迥異於一般時光旅行的書寫,往往將重心擺放在回返之後的遭遇。畢竟在那極短的時間之中,加入了無法改變現實的條件,彷彿剝奪了時光旅行原所具有的迷人元素。可不也如此,更加讓人感到好奇,作者如何能夠在如此嚴苛的狀態裡,創作出撼動人心的篇章。首先故事的鋪陳與節奏的掌握就極端重要,其次在那所謂難以改變的現實裡,能否留有讓人沒有注意的模糊空間才有利於創造出讓人驚艷之感。最末則是在兩者交互作用下,產生看完小說就如同喝完一杯精彩的咖啡一般餘韻無窮。
也因此,這許多的條件或許剛巧成就了這本小說耐人尋味之處。書中透過不同關係的描繪,鋪陳著同樣令人動容的故事,那共同的底蘊正是情感的深厚與壓抑。因為在乎,所以才想要不顧一切地歸返;因為壓抑,所以才在事後感到悔恨。其實,我們很常在情緒劇烈起伏的狀態裡,抑或是在過度憂懼的想法中,無法坦率地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因為怕說出真心話,卻遭到對方的拒絕;或者因為過於在乎,反覆琢磨著該說什麼,卻反而錯過說出的時機點。這種種狀態,在事過境遷之後,卻沒能因此而雲淡風輕,反而更加憂心對方沒能真正理解自己內在的想法,於是悔恨萌生。
也因此,即便現實沒能改變,若能回到事件的當下,說出自己內心的話語,那其實是深具意義的。不僅是對方在那當下的感受也許會有所變化,更重要的是,那是對於自己的一種交待。如同小說中的「戀人」篇章裡,因為不夠自信而壓抑著情感的表露,反倒造成彼此之間的誤會。回返,是一種確認,關於自己的情感,關於彼此的牽繫。也許分離的現實依舊,但卻因此而療癒了原本自卑的心靈,甚而創造出新的可能。
接續之後不論是「夫婦」、「姊妹」還是「母女」那濃烈的情感,在原本壓抑之後的釋放,總不免讓人眼角泛淚。也在那樣的過程中,才愕然驚覺原來坦率而真誠地表露自己,竟然如此不易。我們太容易受到想像的侷限,太容易憂心言語的應對不小心讓自己陷入難堪的窘境。小心翼翼守護的是自己的面子,也是敏感而易傷的心靈。「回返」也許是在自己反覆琢磨之後,發現自己對於關係的在乎,也更願意去相信自己,於是嘗試想要改變,或者更為單純地想要去表達原本壓抑的情感。這就是這本小說最迷人之處,因為壓抑,所以在故事的鋪陳裡不免平淡,而那對比著回返之後的釋放,遂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情緒就在那樣的起伏中,不經意瞥見了內心幽微之處的迷人風景。
我們都曾因著不安,而壓抑己身的種種情感與想法;我們也都不免在事情之後,想像著回返之後,能夠改變什麼。「早知道」是人們在表露想法之時,常有的開場白。可是「回返」畢竟停留在小說與電影的虛構之中,依舊遙不可及。所以往往只能強迫自己在淡忘與懊悔中,繼續前行。然則,事實果真是如此嗎?《在咖啡冷掉之前》這本小說,也許提供了新的思考與線索。
即便現實無法改變,重要的樞紐關乎人心。當反思之後,若能慢慢覺察到自己的壓抑與不安,也許能否回返未必是唯一的解決方法。而是把焦點拉回到自身,也就是願意改變態度與想法的自己,如何去面對接續的關係與人生。我們常因在乎而受傷,所以那一層又一層的保護,讓我們隱藏了真心。如何坦率而真誠地表露自己,那原是人生的課題。在關係之中,我們當然可以保護易感的心靈,但卻未必得要隱藏真實的自己。也許人生終不免受傷,但我們是否願意再次地相信自己。即便我們可能因坦率而受傷,但別要忘了我們本來具足著療癒的力量。相對於此,若一味地藉由假裝或隱藏而逃開所以為的傷害,往往會在懊悔之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回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