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解剖校外教學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單-心得報告

一.為何要大體捐贈? 我舉幾個例子: (1)是能夠為醫學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源,例如解剖研究、疾病研究等,促進我們對於醫學知識的發展;(2)是能夠提供實際的教學材料,幫助我們和醫更好地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提高臨床技能。對於捐贈者而言,他們的慷慨行為值得崇高的敬佩和感激。他們的捐贈表示他們願意將自己的身體奉獻給醫學和教育事業,在人類的進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於捐贈者,我們應該懷著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表達尊重,例如:公開感謝,在開始參訪前,在心中禱告捐贈者的慷慨行為,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尊重和感激。保護隱私和尊嚴:在處理捐贈者的遺體時,要嚴格遵守相關的規定和道德準則,保護捐贈者的隱私和尊嚴。對於大體捐贈者,我們應該抱有最大的尊重和感激之情,並以相應的方式來表達這種尊重和感激。 二.大體解剖學中,我學到了人體的結構和器官的位置、形狀以及功能。例如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透過解剖學的學習,我更深入地了解人體的組成 和運作方式,對於醫學、生物學等專業科目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學習時遇到一些問題,例如:(1)記憶壓力: 解剖學涉及大量的名詞、結構和相互關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記憶。這可能導致我感到壓力很大。(2)理解困難: 有些解剖結構可能很難理解,尤其是在沒有實際人體解剖標本的情況下。(3)應用能力: 學習解剖學不僅僅是為了記憶結構,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或其他領域。因此,我可能會遇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困難。面對這些問題,我可以建立良好的學習計劃、使用很多的學習方法,像是學習、實際操作等、尋求幫助和支持,像是和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等…來應對。最重要的一點,保持積極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是克服學習困難的關鍵。 三.自己可以做出甚麼改變?像是更加珍惜生命,對於生命的珍貴和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後,我們會更加珍惜自己和身邊人的生命,更積極地關心和照顧身體健康,或是關注醫學科學,大體解剖的經驗會激發我們對醫學科學的興趣,鼓勵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醫學知識,甚至可能啟發我們追求醫學職業。大體解剖參訪後,我們可以對生命和健康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將所學運用於個人生活、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從而實現個人和社會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新增時間 : 2024-05-01 21:14:43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