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
《孽子》台灣文學作家白先勇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作品的上半部自1977年7月起連載於《現代文學》,下半部連載於新加坡《南洋商報》至1981年完結,最後在1983年出版單行本。為台灣同志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之一。有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等作品。
1988年在中國大陸發行;法語版本在1985年發行;英語版本在1989年發行。
《孽子》主要描寫主人公李青內心的掙扎,和他與離異的父母以及主流社會之間的情感與衝突。小說以主角李青被父親趕出家門的回憶開場,而後接上一封育德中學的退學通知書,指李青在校與同性職工發生關係,因此勒令退學。無家可歸後,進入了新公園,從此以此為家。
《孽子》紀錄了台北市新公園中聚集的男同志社群,如何在生活、慾望和社會偏見中掙扎求存。在這自成一國的公園內,他們有自己的階級,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傳說。除了人物以外,作者亦側寫了1970年代台灣社會的樣貌,尤其是當時以台北市新公園為中心的男同性戀社群。
《孽子》時常被歸類為同志文學,許多討論的重心也放在新公園中的男同志社群,甚至也有質疑《孽子》描寫社會底層的男妓有破壞男同志形象的聲音。白先勇本人在受訪問時曾經提到寫《孽子》時,他是寫角色的「人」先於他們的「同性戀傾向」的。他認為同性戀者所受到的困難與異性戀者很可能相似,卻會因為同性戀者的身份使得這些困難更加充滿險阻。再者,描寫社會最底層的男妓們,是出自於寫作生涯中一貫的、對弱勢者的同情與關懷。藉由寫作,可以讓讀者看見那些被貼上標籤而邊緣化的底層人物,在標籤之下與眾人無異的情感與需求。
1988年在中國大陸發行;法語版本在1985年發行;英語版本在1989年發行。
《孽子》主要描寫主人公李青內心的掙扎,和他與離異的父母以及主流社會之間的情感與衝突。小說以主角李青被父親趕出家門的回憶開場,而後接上一封育德中學的退學通知書,指李青在校與同性職工發生關係,因此勒令退學。無家可歸後,進入了新公園,從此以此為家。
《孽子》紀錄了台北市新公園中聚集的男同志社群,如何在生活、慾望和社會偏見中掙扎求存。在這自成一國的公園內,他們有自己的階級,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傳說。除了人物以外,作者亦側寫了1970年代台灣社會的樣貌,尤其是當時以台北市新公園為中心的男同性戀社群。
《孽子》時常被歸類為同志文學,許多討論的重心也放在新公園中的男同志社群,甚至也有質疑《孽子》描寫社會底層的男妓有破壞男同志形象的聲音。白先勇本人在受訪問時曾經提到寫《孽子》時,他是寫角色的「人」先於他們的「同性戀傾向」的。他認為同性戀者所受到的困難與異性戀者很可能相似,卻會因為同性戀者的身份使得這些困難更加充滿險阻。再者,描寫社會最底層的男妓們,是出自於寫作生涯中一貫的、對弱勢者的同情與關懷。藉由寫作,可以讓讀者看見那些被貼上標籤而邊緣化的底層人物,在標籤之下與眾人無異的情感與需求。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