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業-讀書心得

這次的題目之所以會定為玫瑰疹,是因為暑假在打工時的一位師傅,他有個有兒子剛巧在這段時日患上了玫瑰疹,才有了這次的感想。
  不過在上華藝找相關文獻時,只找到兩篇完全已玫瑰疹為主題的文獻,最後一篇則是針對幼兒所有的照護方法為主,但也有提及玫瑰疹,所以我也一併參考了,看來對於玫瑰疹較少有人深入研究。
  玫瑰疹又名猝發疹,玫瑰疹好發於6至18個月的嬰幼兒,一開始的病徵會很像感冒,就是會高燒個3-4天,也會咳嗽流鼻水之類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不過較不會影響到嬰兒的活動力及胃口,而這些症狀和我從師傅的轉述也都一致,而之所以這個病會稱做玫瑰疹,是指在高燒過後也就是病情的尾端時,會出現一些紅疹,會出現於臉部與軀幹,四肢就比較少見,並且不會痛也不會癢,也不會有脫屑情形,所以可以不用擔心嬰幼兒因此哭鬧或是抓疹子留下疤痕,而此紅疹也會在兩天左右消失。
  此病的治療方式採症狀治療,也就是發燒的部分,因為罹病時年齡尚小,雖然醫學證明41度下的發燒並不會直接對腦神經組織造成傷害,但也為了降低嬰幼兒不適及其家屬憂慮程度,還是會使用退燒藥或是溫水拭浴等方法減緩不適。
  藥物的部分已口服製劑為首選,肛門塞劑為第二順位,另外更要格外注意避免使用阿斯匹靈的藥物來為嬰幼兒做退燒的辦法,因為容易引起雷氏症候群,18歲以下都應避免,且藥物間隔不少於4小時。
  玫瑰疹病後恢復良好,幾乎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或是產生副作用,但少部分的嬰幼兒會引發抽蓄,也就是高燒誘發的熱性痙攣,而這時就要與幼童行的痙攣做區別的動作,並且還要衛教家屬熱性痙攣不會造成腦部傷害,也會在數分鐘內停止,發生時確保嬰幼兒周圍無危險物品,口中沒有異物殘留,讓嬰幼兒採側躺著姿勢,也可以讓領口的衣物鬆開,維持呼吸順暢,若是牙關緊閉,也不要強行搬開,發做過後也不用做人工呼吸,除非嬰幼兒已經停止呼吸,也避免馬上就讓嬰幼兒起身走動,因為痙攣會耗很大的體力,所以發做完要讓嬰幼兒好好的休息。做好正確的知識傳達,以免發生時家屬過於緊張而做了不正確的處理方式。
  對於玫瑰疹原本只有課本上幾頁的了解,但真正深入過後也覺得也是個不容小覷的疾病,畢竟罹病的對象年紀是那麼的小,只要高燒個幾天真的會很令人堪憂,而容易引起的痙攣也相當嚇人,雖然機率不高,且無從預防,甚至可能復發,有些嬰幼兒會患上兩次,所以還是多做了解,不論是未來臨床上可能會碰上,或是十幾年後的自己還是身旁的家人朋友,我想這份知識一定受用無窮。

參考文獻
1.林恭儀等學者(2013)。嬰兒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北市中醫會刊,19(2)。
2. 王作仁(1998)。發疹性疾患( 一) ─ 嬰幼兒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 exanthemsubitum)當代醫學。294期(1998/04)。
3. 歐淑儀、段慧瑩(2012)。居家式保母之嬰幼兒健康照護知能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3)。

新增時間 : 2014-09-17 21:56:19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