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0 20:43:14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研究

1.驅力理論

最早期心理學家認為覺醒和表現之間是直線的關係,依照他們的觀點稱之為驅力理論個人的覺醒水平提升,表現也會隨之提升

例如當某位運動員心裡越加振奮時,表現也越加優異。然而,大多數的運動員都曾經驗過度覺醒或焦慮而表現走樣。

 

2.倒U字型假說

此假說主張在低覺醒狀態時,表現會在水平以下,因為運動者心理不夠振奮。隨之覺醒程度提升,表現會逐漸改散,當覺醒提升到最適當的一個點時,將會產生最佳的表現。

例如當一個人在投籃時,心情越不穩定時,所投的每一球幾乎不進,而心情比較穩定時,所投的每一球中的機率就比較高了。

 

3.個人最是功能區域

運動員在狀態焦慮水準處於個人最適的區域範圍內時,會產生最佳的表現,但狀態焦慮水準在此區域外時,則表現最不理想。

例如在考證照術科時,越是緊張越是做不好,而在平常不景張時所表現的狀況就不錯。

 

4.多向度焦慮理論

一般認為這兩種晨分,也就是身體性狀態的焦慮(升裡覺醒)和認知性狀態焦慮(擔憂)對於表現有不同的影響效應。

例如快速的心跳和悲觀的預期可能對你的表現有不同的影響。

 

5.大災難模式

大災難模式預測運動員只有在不擔憂或低認知焦慮時,生理覺醒和表現之間才會呈現倒U自行的關係。然而,在高認知焦慮時(就是相當擔憂時),生理覺醒程度增加至超過某闊值(最適水準時),表現急速下滑,也就是大災難發生了

例如上台報告時太緊商,又擔心自己所做的報告不好,上台講的不夠好,所以就大災難發生了。

 

6.逆轉理論

覺醒會如何影響表現要看個人如何自己的覺醒。

例如運動選手有可能會瞬間改變-逆轉-他們對決醒的解釋,可能一下子覺醒是正向的,過一下又覺得是負向的。不過逆轉理論預測:運動選手必須能將覺醒解釋為愉快的興奮感而非不愉快的焦慮感,才能有最佳表現。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