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查詢歷程文章,選擇班級就可以瀏覽班上同學歷程文章
選擇班級   目前第124/187頁 [首頁][上一頁][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下一頁][尾頁]
   1015103040    石子旻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39    林于翔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38    簡兆一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37    邱裕翔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36    高嘉彣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志工心得  2013-06-28 16:13:22

這是我第二次當志工,第一次是一年級上學期的時候,第二次就是這學期,想當初我對於要當志工這件事應該是保持著無法理解的想法與覺得累人的感覺吧,不過後來覺得既然一定非做不可,不如往好的方面想,這樣當志工時至少能保持自己心情愉快,想想其實對自己的身體也有點好處,因為我是個除了上學幾乎足不出戶的宅女,所以體力總是很差,偶爾動一動應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我做志工的地方是圖書館,要負責整理亂掉的書,還有把別人還的書歸位,雖然有點累,但做完時也覺得蠻值得的。


   1015103035    葉昇鑫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34    潘偉倫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33    林祐均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超帥  2013-05-20 11:38:47

好帥 根本呵呵  這就是我的真面目

 



文章標題:志工《大隱社區福德廟》  2013-06-24 20:42:17

【志工心得】:想說這學期志工不知道要去哪裡做,最後還是想到爺爺那邊,因為爺爺家附近那裏有一間福德廟〈土地公 廟〉, 然後爺爺又是那裏的委員,所以我選擇到那邊當志工。 我以為這次恩之前一樣打掃就好,還蠻輕鬆的,但是我的想法錯了 結果爺爺還說,這次除了打掃以外還要多 陪附近來散步的老人們,假日要陪他們聊天 歐耶~ 我找不到老人的話題啦 但是!!有些 老人們會使用3C產品耶(◕◞౪◟◕‵ ) 所以還蠻算....好玩的呵呵 所以時間過蠻快的........ 打掃部分呢........(。✪‿✪。)........ 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 去附近的雜貨店買拖把還有掃把吧 抹布之類的,加裡拿唄~ 我最喜歡的就是掃地拖地跟擦桌子,因為真的太容 易了,我最討厭的就是燒金紙的爐 了,因為旁邊會有很多黑黑的不容易擦掉。 終於到今天! 6/24 把時數做完啦!!~ 耶

文章標題:志工《大隱社區福德廟》  2013-06-24 21:00:17

【志工心得】:想說這學期志工不知道要去哪裡做,最後還是想到爺爺那邊,因為爺爺家附近那裏有一間福德廟〈土地公 廟〉, 然後爺爺又是那裏的委員,所以我選擇到那邊當志工。 我以為這次恩之前一樣打掃就好,還蠻輕鬆的,但是我的想法錯了 結果爺爺還說,這次除了打掃以外還要多 陪附近來散步的老人們,假日要陪他們聊天 歐耶~ 我找不到老人的話題啦 但是!!有些 老人們會使用3C產品耶(◕◞౪◟◕‵ ) 所以還蠻算....好玩的呵呵 所以時間過蠻快的........ 打掃部分呢........(。◕∀◕。)  ........ 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 去附近的雜貨店買拖把還有掃把吧 抹布之類的,加裡拿唄~ 我最喜歡的就是掃地拖地擦桌子,因為真的太容 易了,我最討厭的就是燒金紙的爐 了,因為旁邊會有很多黑黑的不容易擦掉。 終於到今天! 6/24 把時數做完啦!!~ 耶           




   1015103032    陳汶聖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31    游翔宇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30    黃偉哲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29    陳柏翔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志工心得  2013-06-28 22:06:03

上學期當志工是在醫院的養護院,一開始進去時感覺有點陌生,心情是害怕既興奮,然後我們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幫忙老人餵食吃飯、推輪椅......等,之後每次去的時候就漸漸的感到非常不害怕了。之後我們換了別的志工,也是養護院,他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幫忙擦床、餵食吃飯、吹頭髮、擦輪椅......等。下學期我們到學校當志工,我們幫忙了資料整理和環境的整潔,第一次做資料整理時,不是那麼的熟悉,所以做資料整理的時候會比較累一點,之後就非常的熟悉那個動作了。我覺得當志工可以幫助之後出社會的一種東西,也是給予社會的回饋,然候可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覺得當志工不僅可以增加朋友也可以促進社會,是非常愉悅的。


   1015103028    楊閔茹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27    楊博仲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26    曾奕婷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25    洪薇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23    黃予馨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22    林昱誠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21    邱子豪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20    林家卉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19    洪珮媗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參觀我的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18    蔡欣芸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資訊展報告  2013-12-11 22:28:17

蔡欣芸 資訊展報告心得: 這次資訊展還好我們前兩天有為了提早回來的事,去跟科會長講了很久很久,不然原本2:30就要集合回來,真的不知道要看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有那麼足夠的時間逛逛,都要感謝我們去跟科會長講很久很久的功勞哈哈。 還好資訊展那天天氣還不錯,不會很熱也不會很冷,我最愛這種天氣了,我看有些人都聽說會很冷都穿一大堆快熱死的樣子,自己穿的涼快,就覺得爽哈哈。 這次去了看到很多很多的3C產品,有些真的很特別ㄝ!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很多的SHOW GIRL有些真的是不好看,但有些真的是身材很好捏!有些也都超可愛的!!! 我還跟一個戴爆炸頭的姐姐拍照他超可愛的>< 我們中午還跑去吃甜不辣好好吃ㄝ! 後來逛完都不知道要尬嘛還跑去借YOUBIKE來騎,因為只有幾個有悠遊卡,所以我們好多人只借了兩台來騎哈哈 這次資訊展大家都玩得很開心逛了很開心,平常被關在學校大家都一定悶壞了,一年一次的校外活動,當然要好好的瘋一下阿~~~~~ 可是這次的司機感覺載的不是很甘願ㄝ!!!!態度又夠差的,明明時間很多,卻寧願自己一直放五月天的歌,也不給我們大家唱歌瘋狂一下真是的! 真希望我們的科可以辦更多更多更多的活動,不然在學校真得很無趣! 看了很多很多的牌子怎麼看還是最不喜歡SAMSUNG哈哈哈 我還是一樣堅持用我的SONY^_____^


   1015103017    游于萱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16    陳柏宏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帥哥  2013-05-20 14:26:56

cool




   1015103015    江維哲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我的學習歷程沒我邀請不要進來


   1015103013    方季庭  發表(1)筆  

文章標題:安安  2008-03-18 16:15:43

安安


   1015103012    陳宜靚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11    張廷睿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10    張智晶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09    鍾銘翰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08    戴芷筠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07    許芳瑜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06    張子勻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05    劉怡廷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04    李韋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參觀~~~~~~  2008-03-18 16:15:43

這是我的學習歷程:

文章標題:志工心得(二上)~校園志工  2014-04-27 21:05:24

這次的志工做下來,我覺得我的EQ又增加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次的志工內容是輔導同學。 起初,就像個普通人一樣,覺得自己不能成為榜樣的幫助別人


   1015103003    呂沛綺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02    王品臻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3001    劉俊成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2055    趙婉妤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2013-09-23 13:54:02

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李湘凌、高傅正 Journal of Department of EarJ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l , P37- 56 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李湘凌、高傳正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碩士班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摘要 隨著社會的變遷及家庭結構的改變r 隔代教養」成了另一種常見的家庭型態,有研究指出 隔代教養的方式對幼見帶來負面的影響,如生活適應上、人際關係、學習表現等,因此隔代教養 幼兒的相關議題也逐漸受到社會重視。故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一位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 適應之情形。本研究採取「單一個案整體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研究並採立意抽樣方式 ,以本研究所需的一個隔代教養幼兒為主要研究對象。資料蒐集以訪談及觀察為主。在訪談方面, 對帶班老師進行2次深度訪談,每次受訪時間為60至90分鐘,並與受訪者達成訪談結果的共識。在 觀察方面,到園所進行5次的參與式觀察,以暸解隔代教養幼兒的幼兒園生活適應情形。 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學習表現」方面:本研究對象在學習表現方面,受到祖父母因不識字及語言溝通的不良, 而導致幼見在學習上無法提供協助。 二、「常規行為」方面:本研究對象因為受到祖母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導致幼見賽成命令及指 使同儕做事的習慣。 三、「同儕互動」方面: 本研究對象在同儕互動上居於主動及領導的角色, 在團體活動時,則 採「命令」別人的方式。 四、「祖父母的教養」方面- 本研究對象的祖父母對幼兒採取權威式的管教態度,在期望方面 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希望孩子趕快長大。 關鍵字:隔代教養幼見、幼見圓生活適應、個案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碩士班研究生 受丈日: 95 年2 月20 日修改日: 95 年6 月10 日接受刊載: 95 年6 月30 日 通訊作者:李湘凌970 花蓮市華西路123 號花蓮教育大學幼教系 電話: 886-3-8277106 ext. 2300. E-mail: seiI0612@yahoo.com.tw 38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社會的變遷及家庭結構的改變,當父 母無法親自照顧自己的子女時,通常會由祖父 母或外祖父母協助照顧子女,這種「隔代教養」 的現象是近年來常見的趨勢( Danni son et. al., 1998) ,研究者在就讀研究所期間,為了增加 自己的實務經驗,曾到原住民部落的園所及一 般園所進行觀察,過程中發現在這些園所就讀 的孩子有些是因為父母離婚或父母在外地工 作, 而將他們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形 成了隔代教養的現象。而根據國內的《商業週 干。在2004 年所做的調查,額示,隔代教養與 單親的比例最高的三個縣市分別是: 花蓮縣 (22.34% )、台東縣( 18.09 % )及澎湖縣( 17 .3 1 %)其中陳麗欣、翁褔元、許維素及林志忠 (2000 )的研究也提到花蓮縣隔代教養比例高 居第一。 研究者在園所觀察時,由於心中對他們的 不捨'所以對於來自隔代教養家庭的幼見就特 別注意; 在觀察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園所生活適 應上, 如學習表現、常規適應及同儕互動等之 問題產生。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研究深入了 解隔代教養的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上的情 形及其形成之脈絡, 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瞭解一位隔代教養的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 應的情形。 二、暸解一位隔代教養的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 應上的獨特性及形成的原因。 文獻探討 一、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及影響 (一)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 根據美國最近的統計表示有超過兩百萬 的孩子與祖父母同住( Danni son etal., 1 998) 。 Martha (200 I )認為造成祖父母教養幼兒的原 因是父母失業、患重病、無能力扶養子女、沒 幼見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有另一位父親或母親經濟的支援、父母入獄、 沈溺於毒品、酒精或無家可歸,其中美國未成 年少女懷孕的高比例及百分之八十的未成年 父母入獄也都是形成隔代教養的原因之一。而 國內陳麗欣等人(2 0 0 0 )在我國隔代教養家庭 現況之分析中提出隔代教養的原因,最主要的 原因是父母工作( 5 1. 6 5 % ) 、父母離異( 45.50 %)、父母喪偶( 0. 93% ) 、父母雙亡( 0.93 %) 、父母不願照顧(0 .3 1 % )、未婚生子( 0.31 %) 。以上這些原因均使得祖父母在自願與非 自願的情況下,必須負起照顧幼兒的責任。 (二)隔代教養對幼兒的影響 有研究指出隔代教養對幼兒帶來負面的 影響,這些影響包括生活適應上、人際關係、 學習表現或祖父母和幼見之間情感疏離(孫 世維, 1994 ;李玉冠, 2000 : 吳佳蓉, 2003) ,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正面的看法, S o l omon 和 Marx ( 1 9 95 ) 提出許多祖父母在養育孫子女 時,會提供較穩定的愛及生活環境,甚至會比 原生父母親所能提供給孩子的還多,以補償他 們失去父母親的關愛及照顧。陳麗欣等人 (2000 )則提出隔代教養有正面的功能,如: 協助照顧孫子女、建立新的兩代或三代關係、 能給予孩子較多的安全感。雖然隔代教養對幼 見的影響,學者各有正負面的看法,但是《商 業週刊> 2004 年針對國內一年級及六年級級 任老師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老師們認為隔代 幼兒在學業、品行、同儕關係、情緒管理及自 信心上都比一般學生差,對於隔代幼兒未來發 展較採以悲觀的看法。 二、圍所生活適應之探討 幼兒園是大部分幼兒除了家庭外,所面對 的第一個社會化的場所,當幼兒面臨新的環境 時,在園所中發生的事件都會影響幼兒的生活 適應。Piaget認為適應是兒童處理與其已知事 情相衝突之新訊息的方式。過程包含同化和調 過,同化是指接收新的訊息、, 將新訊息納入舊 39 Joumal of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l , P37~56 經驗結構中;調適是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以容 納新的經驗(張慧芝譯, 2001) 。張春興( 1989 ) 於《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提出,適應乃為個體 為了與其生活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 種反應,而園所生活適應則指幼兒在幼見園所 的適應情形。 對於園所生活適應的內涵方面,研究者查 詢相關研究發現許多研究都是針對國小階段 的學童為對象並以「學校生活適應」來代表學 童在學校的適應情形,其中包含學業成就、同 儕關係、學習適應、常規行為、師生關係、心 理適應、社會與情緒行為及自我適應等(盧 雪梅, 1989 ;吳新華, 1996 ; 黃保勝, 1997 ; 王柏元, 1999 ;沈如瑩, 2003) 。由於本研究 中的對象為學齡前幼兒,研究者考慮到家庭亦 是學齡前幼兒學習的主要環境,照顧者的教養 觀也是影響幼兒學習適應的原因之一, 因此參 考相關研究後,研究者茲將本研究的園所生活 適應定義如下: l 學習表現:幼兒在園所中學習所獲得的知識 和技能。 2.常規行為:指遵守老師要求的規定及團體生 活的規範。 3. 同儕互動;與同儕的關係,相處方式及情況 方面。 4.祖父母的教養觀:祖父母對幼見的教養態度 、方式及期望。 三、隔代教養幼兒園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隔代教養幼兒在聞所生活適應 為主題的研究都是以國小隔代教養兒童為對 象,探討他們在學校學習、學業成就或生活適 應上的歷程,在質性研究方面有許玉玲 (2000 )在「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一個 個案研究J '研究者以一位五年級的原住民隔 代教養小女孩為個案,藉由觀察及訪問個案身 邊的人、事、物勾勒出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情 況、劉恆佳(2004 )在「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 40 兒童之學習歷程」的研究是選取二位國小的隔 代教養兒童為對象,以觀察及訪談的方式對他 們學習歷程進行研究與探討;而侯玫杏 ( 2005 )在「隔代教養家庭孫子女之生活經驗 初探」研究者藉由訪談六位國小的隔代教養學 童以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經驗。在量化研究方 面有吳佳蓉(2002) r 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 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國小學 童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方式,探 討隔代教養學童和非隔代教養學童在不同家 庭背景變項(性別、社經地位、教養方式)下, 其學校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與黃佳儀 (2003) r 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 一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以國小隔代教 養學童為對象,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方式,探 討隔代教養家庭學童之個人背景、隔代教養原 因、隔代教養類型與「生活適應」之現況。由 於上述相關研究都是針對國小階段的學童,而 國小學童和學齡前幼兒在學校的上課方式及 上課情形不同,而不同年齡的孩子在家庭及學 校裡,需要照顧方式也會不同,所以本研究希 望藉由觀察及訪談的方式瞭解學齡階段的隔 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情形。 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冒在瞭解一位隔代教養幼兒在幼 兒閻生活適應的情形。根據Y in (200 0 ) 提到 個案研究可分為四種類型,其中「單一個案整 體研究J '可呈現個案的唯一性與啟示性,其 分析單位為整體單位。本研究希望了解這個單 一個案呈現出的唯一↑生與啟示性。因此,配合 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單一個案整體研究的方 式進行個案研究。Patterm ( 1990/1999 )提到 當研究者需要深入瞭解某些特定的人們、特定 的問題、特定的情境時,個案研究特別有用 (司| 自潘慧玲, 2004 ) 。陳榮華( 1987 ) 指出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個案研究係以一個個體,或一個組織團體(如 一個家庭,一個社會, 一所學校. . . .等)為對 象,進而研究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的一種方 法。而個案研究所要了解的是參與事件的人類 經驗,而非因果關係;所關係的是個案的獨特 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性(林佩璇, 2000 )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乃 在於希望了解本研究對象,他在幼見園生活適 應的情形。 二、研究概念圖 學習表現 照顧者教養方面 幼見園生活適應 同儕互動 常規行為 圖l 研究概念圓 註: 圓中學習表現、常規行為、同儕互動及照顧者教養方 面彼此間互相影響。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的選取乃基於研究主題與研 究目的,將研究對象的條件訂為大班幼兒且需 與祖父母居住時間為一年以上。主要目的在於 本研究希望瞭解幼兒在園所的學習及各方面 的情形,選取大班幼兒原因在於該階段幼兒對 於自己表現的行為及對園所發生的事件較能 表l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清楚的表達,而本研究對隔代教養家庭的定義 為需與祖父母同住一年, 主要是本研究希望了 解祖父母和幼兒經過長時間相處後, 祖父母的 教養觀及管教方式與幼兒在園所表現行為的 關連性。在詢問帶班老師後,最後決定以小如 (化名)為本研究的對象。以下將對小如之個 人基本資料及生活背景做介紹。 研究對象 小女日 基本資料 性別女 年齡五歲五個月 家庭經濟狀況 父親從事果農工作,收入不穩定,但接受政府津貼。 祖父母無收入。 家庭情況父母離異,與祖父母同住, 爸爸在山上工作,不定期回家。 家中排行老么, 一個哥哥 家中成員祖父母、爸爸、哥哥 (哥哥在外地讀書,沒有同住)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41 JoumaI of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 l , P37- 56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過程中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 (一)研究者 在本研究中, 研究者就是工具。質性研究 的精神在於研究者藉由訪談、感受、理解、歸 納、分析等能力,融入研究者原有的生活經 驗、知識、信念等, 作為認識和瞭解受訪者的 工具,也就是研究者本身即為一研究工真。 (二)錄音筆 錄音能幫助研究者把握住自己無法憑記 憶記住的談話細節(黃瑞琴, 1999 ) ,研究者 在進行訪談時,一方面隨著受訪者的語意進行 問答對話, 一面寫下重要的訊息,如有不清楚 的部分, 再與受訪者澄清或深入探詢。 五、資料蒐集 在研究資料蒐集上則包括: (一)觀察記錄: 在園所觀察期間, 進行現場筆記的記錄, 將現場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以了解研究對象在 學校生活適應的情形。 (二)訪談大綱: 訪談之前研究者準備了訪談大綱, 訪談大 綱中的問題以開放的問題為準' 並依照研究目 的與問題為依據,寫成研究大綱,以作為訪談 進行時的參考與根據。以下為研究者在此研究 中的訪談大綱: l 川、如目前的家庭生活情況為何? 2.小如在園所的生活適應及學習情況為何? 3 .小如與同儕間的團體互動,情況為何? 4.家長希望老師多注意的部份為何? 5老師對小女日的印象及看法為何? 六、實施程序 本研究方式以訪談及觀察為主。在觀察方 面,針對小如的園所生活進行五次的參與觀察 , 藉由觀察小如的團體活動、學習區和戶外活 動以瞭解她在園所學習生活適應的情形,再藉 42 著撰寫現場筆記及觀察記錄, 詳實記錄觀察實 況, 以利於研究資料的分析; 在訪談方面, 研 究者原先透過小如帶班老師向小如祖父母表 達想訪談的意願, 但遭到祖父母的婉拒,因此 改針對個案的帶班老師各進行兩次深度訪 談,已透過帶班老師和小如祖父母兩年的相 處, 以了解帶班老師所認知的祖父母教養觀對 小如的國所適應的影響,而每次訪談時間為 60 至90 分鐘,均徵詢受訪者同意才進行錄 音,並將錄音帶內容轉換為文字稿。 七、資科整理與分析 在資料整理與分析可分為兩部分: 一、在資料編碼上,研究者會將資料註明來源 類別(觀察、訪談) 、日期或標號。如觀察紀 錄9401 2 5 代表94年l 月25 日的觀察紀錄; 訪 談資料則依兩次訪談分為A與B ; A-I-2代表第 l 次訪談的第l頁的第2行。 二、在資料分析上,採取主題方式進行,從逐 字稿及觀察紀錄中研究者整理出幾個概念主 軸,包括學習表現、祖父母的教養觀、常規行 為及同儕互動等, 在分類過程中如果遇到疑 義,便重新檢視資料在進行臨忍的工作o J 研究結果 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中對學習生活適應 的定義, 歸納研究過程中蒐集到的相關資料, 將研究結果分為學習表現、常規行為、同儕互 動及老師認知的祖父母教養觀這四個部份,加 以分析及說明: 一、學習表現方面 本研究對象為學齡階段的幼兒,研究者考 慮到幼稚園的教學方式不同, 導致幼兒在學習 表現上也會不同且不適合以「學業成就」來評 斷現階段孩子的能力。因此在這裡只探討園所 老師對研究對象在學習仁的看法及形成的原 幼見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因。 1.老師眼中的小如~學習表現不盡理想: 因為家長要求老師教導幼兒數字及注音 的學習的壓力下, 導致老師在課程的安排上, 以數字及注音為主。老師在幼兒學習上比較強 調這方面的表現, 也會以這些內容來評斷幼兒 之間的學習能力。因此在老師眼中小如對新事 物的學習能力及學習上和其他幼見的表現相 比較不理想,屬於班上程度後面的學生。 著1Ji!f : f& J#Sff[;!害的過(fYiKλ9tU、當訝不在'8似1fIJ,巨會主~$ft(f'1妻教 您的空著待單字E有1&箏,所以才會安身5克1f!J~敢做(fJ 0 (A-l 齡4) 著1Ji!f : 品質揖71宇館正當于ftÆffJt令'lfl!ff.t古要去潭一點,結力品是芳差,學習再7屁 在華即表現由此互安祥'r ' JÍ.耳其屆主當于-t,后'jfþ!Æ皮咒語PoA駐軍屁波說:層層'--.ffE哭聲f (1Jl黨紀錄930125 ) 在畫屆時, ζ/、反互幫芳是事幼兒訝:fJt至f 'ßtR8tlJ:nzt!tt!t/ffJ當f f;!;R : I!@.- (沒有E膺,/緝毒亨畫'Jifl) 〈的PO : 層層峰一你晝的rflf.fr笑聲! (緝毒'jf!Jó夕: 'áI!) t拉克J FPLZE字星理助ìliiJ ' 命「茄瑚獎主f o d、,PO : .ffllt位I (鹿算是7至寶93012 7 ) 若!1i/Ï : jf!J ~舍身,書五輝主乎是害的身后'JJe岩忽扭扭-T ' 如果。昆主束了, .f/Þ炭產rtft : 呎去研你玩古?屁fJ ' 揭露股/、,J!JJ;伊至于L起草Vλ 往 ,言是宮。(B-2-9 ) 2 ,在老師前後的不同: 老師提到小如剛進入大班時,常規行為很 差, 但是經過老師的要求後,小如的常規行為 進步很多。老師認為小如在常規行為上, 有負 面的表現是源自於阿體對她的命令式管教態 度, 讓她有樣學樣,也採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別 人。因此在團體活動時, 幼見會跟老師抱怨小 如不收拾及命令別人的行為,但是只要老師在 場她就會乖乖的自己完成並遵守規定。 著!1i/Ï : 廠研掃射荷三字至多在FE嘴P 是安東ï!ffftJ芳手放llf~L譚震謊話'(ß 岩現在1tf!Jei!J:<~很多J' {ljÆ身當若要)j(jf!J 0 ( B-4-5 ) 著!1i/Ï : .ff!J存'-fllI留神'rá夕Z臂,反岩ftfIL東ï!fffÆ府5古都刁亡靈rÉJ日的2 , 屁迋漂改善乎不會J o (A -2-15 ) j/jjßiff,摺(j, 著ff!j,手段/、朋友ÊiB.分控克還嚴L /j\PL輝和主治幼兒-JjJlii雪, 花方~ 幼兒野1、,POtfi : \~如果你也安玩穹花芹, 那要解féJ&.暐f 刁之三FS ~Iß扁平身仰仗,你白巨石激~ 幼兒1 : J!j.破~主f(f'Jfij~i都要寫海it役, 命'ÉJEJ薪水雷:投~ f觀察1.8諜的012 7 ) 著!1i!f : 迋若是f玩古夕, 怎盧梭Jff{!fjJ去? (/j、Po,皮存E在FJ f;!;R 1 ' 著跡, 若ftf!J.玩仿f乎居著4、PO) 著f!i/Ï : 拼寫:投-Jff{ 0 等著f!i/Ï一' 是--/j、政輝'Jl:身伊, pt芳是亨~f;!;Rtfi : t零六點役時~直有新選f 46 幼見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過應之個案研究 (tJl曇花辭9301 27 ) 著fJi!i : 如果按在旁追,她rttJW:括君王Mfr' 可君主E一巖楞'JJtft 刁:在1tt有三f、朋友9月守宿舍d、如茄歹殼的事。(A -2- 1 9 ) 著fJi!i : fJJ fl ~亨乘車車身jf!Jf@/j吻'llJðl!&后,可君身一股/呦,是當JiftftJ/J 丘吉7 ' 必星的'tW這潔, zt豆豆豆t15吉'!!ðl再這癡o ( B-2-12) 著fJi!i : f& J!ð'fJii/;輝訪岩府那潔身口氣,用似插曲!f!Jif 7 ' ffÞtû.誰敢/呀 皮層'jfÞ.段話東ð 0 (A-2-22) 3 老師的法寶~我要跟阿般說: 小如和老師的關係產生更大的距離, 所以老師 對於小如不遵守的行為, 或是一直重複的已經很少再用這樣的方法, 除非小如做出很嚴 錯誤, 老師只要對小如提到放學時,要告訴阿重的偏差行為,才會警告她。 體她就會乖乖馬上完成。但是這樣的情況也讓 著fJi!i : 有一次是嘗不收話,主E屁激增諸如果你不殼,主tfft要辦戶于是曾 tft' 指栗'ffÞfft兵的來。(B-3- 1 ) 著fJi!i : fz曾訝的指揮瘡,所以ÞlÞtH的. 昆輝月您需舌' jfÞíWi3B芸 正身1Ir 0 ( B-3- 7 ) /j、,þ/Jff!寫皮帶f字業zyg皮'是f若fJi!iPL! IljiW ilff 著fJi!i : 命jZJEE研;EF7E岩E寫伊若沒ZFZ坑皮帶7 ζ/、,þ/J : 沒存身岩石訪了六f 著fJi!i : ~安干三要昆ι<~ PL!fJiï];輝提虛功i~ /j\Þ/J : 千三要立身ιJ至ft Jif%c繹; I (tJl蒼白'ic9401 028 ) 巧及情況方面。 1.大姊頭的行為, 小妹妹的心靈: 小如的祖母因為缺乏有效的管教及溝通 方式, 導致小如在常規行為上採取命令別人的 方式、用小動作引起別人的注意及為了避免老 師將自己的行為告知祖母,而在老師面前和老 師背後的行為表現不一致。 三、同儕互動 小如自己有一個小團體,在團體中小如的 主導性很強,常會命令她們收拾玩真或是聽從 她的要求, 但是在家家酒的遊戲中,她卻很喜 歡扮演小妹妹的角色,跟其他幼兒撒嬌。老師 也提到小如內心很需要別人耐心去呵護及關 在這部份所要探討的是小如與同儕之間 的關{系, 彼此相處的方式, 小如使用的社交技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IL,' 0 47 Joumal of Depa此ment ofEarly Childb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l , P37-56 著f!i!f : jtÞ初三組浮于膚色一直拉你羊。居留屁了一海d、/H/~曹;在E露中, d、,/!Oé:夕主專注此街窟,t,古語?互會敢于Y/lfÞ1f1 ' jfÞ(f先前岩瘡緝的話, 以指局主。(B-2-4 ) 在E屋~IA晶晶fj' 芝麻薯。iftÉ!B還留~ 幼兒身作王若按要事館 /j\/!O: 不可市ftf:lf要穹'rrgj古斥居f諸行'-Je.拓甜!T次在著書o .øR: flB-jß時'! (tA蕩'rf.B錶940126) 在J!l,lj1A插手 /j\/!O: \-JJ/Ji海話.ftlljJ1! (乎是亨著幼兒玩古仰、廣求J .øR: 字豆豆君主亨克~ ζ/、./!O: r;( /-后. 身時!!E!J.幼兒身震扶正當迢來 。后身星空幫著f!i/h諸'-- (車蕩'rf.èJ辭940124 ) 在五彗星才時曾~ /j、互助1*芳是事d夕rjj;J說:主ES藤正苦,你這首闕,是F乎可fJé? .øR: R-伊íiJ! '1](妻者表丘吉l!.f? (jg善于._flÆ盆于J /j\/!O : ffi柯f 。后:第六E岩5 易f' '11>要'$5T 已表/、'/!O&重于)0 ζ/吻:f!敏手去ES宴屁淒ZEf 。后: R-!掌去f府哥哥禾茄t$兩'JjjjE;!J;幸言'fI!I妾君演f1f!:) /j、I/![J手全書廈刁tffl身在后:.... (tA琵wf,èJ是主940124 ) 在J!l,lj1A品管~ /j、./!/J揖7頁緝。另一直在Jii í買東ïl!rJ é:虫害嚴~ /j、./!O![JiiJR 1 威游主持蘇:&f!切關立海自 f當1f1![J;!f;逝。后去芒克 幼兒1 :森森L主穿行買這f/ll.if手:H? (手畫著雪花方J /J吻:jß柯fE三方~ 幼兒1 : ffi柯f著獻身安三方'J!jlÆ斤。 買免複'.øRI !lJd、.jOtft : 新扉頁立了:身1f1@]%[7 0 ζ/你:1;苦苦'{;;耍筆ité:夕芋, -Jß@]%[o (星窮縣5辭940125) 著f!i!f :雖然jgf書d、./4月'frí是rtfß~掌聲/可'ff!:itÞ心tÆJfffJlfß辭. 去(\Jj[(J{J.øR 府在言,是骨瘦的按著f!i!fJÆi言, 是當霏要你trfr乏'i;/l1!jfþ,詣,度緝局1jfÞ 灰f& ' jfÞff;t當按你身o 如果一位'fJf&ff;tf1!.妞, jfÞff;t. j\按最擂o (B-5-5) 48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著Ø/Ï:你身'7ÞF.五河產品嘗, 'Þ]I要淒淒d夕. Þrffl的研她說在雪車,是對itt1W 去草書o ( B-4-8 ) 2.錯誤的社交技巧~以牙還牙,順我者生的思,如果得到對方的拒絕及不理會,她會採用 心: 更強烈的社交技巧要求對方順從,如果對方採 態在同儕關係的建立上,小如會像大姐姐取不友善的方式時,她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回 一樣提醒及要求其他幼兒注意及順從她的意應。 在車丘吉F摺fJ' 有mR/Zi屁!身死舅在拉格 d吻著耳語音,身\ -IJiIl'J平:要砂棠,安扭著r;JfflfÆ! (tJl約3辭940 124 ) d、,þ[l;經寫于品f}JfJË!B廠廠1fjì2I/:tÞrfJ:夕玩真正智J\ -/f!JJÆf!lt拳之于1tH o fJJR 著J1iÆ耍。后辭退宮止成佛 E封信于止'd吻著野廠廠沒有辭退宮的身后 d、,ÞO : f/fi沒有王震灰,使正屁f fJJR: 研! (是玉鳳韌。(tJl第Jf.i3政940 125 ) d、,þ[l;彪是空止美fJJß.克足'YffJJRtJt: 你沒乎乎1/:kø.艙 。后鹿三笠翁E答:j研室Vtf d吻: ITfffi當y (手含著手iR要宇刀當局樣予J O后: ITftflJ.柯? (!iJl黨紅辭940 128) 在E差了F插手 d、,þO!O;f!;:過幼兒在h 'm著屁買東EJ d夕E齡 必如其拉克去乎正有'tft :ft安買主主窟,多妥當呵? fJJR : 一起草20X d、品。拿l 尤齡'Þ&tJt : ft只'J!i!l 1 X 0 fJJR : 刁'\j雖有那不准賞你 毛f知是于乎正發潛力改夕芸在幼兒身止發,訝: J年對嗎自身子'\J!J 0 f嚴當亨Jf.i3正要940 1 26 ) 在正聲丘吉主著ï1iÆ安身后將'Ë!f3.fjifJ:街具役的'7-- fJJR!JlMJi!在克費求你之1、五切身:nt中1/f<,仰著J1iff;眉不fig.fji 7 0 d吼道不;替身萃,府于訂了。另一芥 。且也'[jjJITd、'ÞO- 7亡,/}、j反7在l巨瑋芒系氣亨斂艾缸敘尼一T 著8府7者封草灣普,訝 〈仙(\、j府7前g之f才舟厚1言正1扭f距景韌帶3豆錶持9艸40128 )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49 JournaI of Depa此ment of EarI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I. 2, No.l , P37- 56 3 小如雖然在自己的團體中主導件很強, 會 要求其他人配合及順從她的決定,有時也會因 為對方不順從她的意思而起衝突,但是遇到需 在庄嚴局臂,研究苦1J[lλd吻拉克您正fJRé<]J/Æ齡 研'}i;寄. : 你仍是l:?:tIlJ-.起克呀? /j'/l0: I!IÆ'C 1 、C2 . C3都iff!:tJté

   1015102054    李欣樺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2053    黃湘芸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2052    吳燕妮  發表(1)筆  

文章標題: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2013-09-23 13:52:45

隔代教養幼兒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李湘凌(Shiang-Lin Li) ; 高傳正(Chuan-Cheng Kao) ;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 2卷1期 (2006/06), 37-56

隔代教養幼兒 ; 幼兒園生活適應 ; 個案研究 ; rearing by grandparents ; life adjustment in the kindergarten ; case study




   1015102051    陳昱妏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2050    吳紹玄  發表(3)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48:53

 幼兒教育~刊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The Valu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國立體育大學、長庚技術學院
Feng-Chu Chang, Yung-Kuan Huang, Shih-Yi Hu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hang Gu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
31
幼兒教育~刊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國立體育大學、長庚技術學院
摘要
幼兒期是人生中最快速且重要的成長階段。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生理、
心理與社會發展都具有許多益處,其中幼兒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生理、教育、
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以及情緒上的價值。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幼兒運
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藉由闡述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與益處,探討其對幼
兒教育的實質價值, 藉此增進社會大眾對運動遊戲的認知。
關鍵詞﹒幼兒、運動遊戲、幼兒教育
32
幼兒教育年刊
The Valu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Feng-Chu Chang, Yung-Kuan Huang, Shih-Yi Hu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hang Gu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as the phase when chi ldren grow the fastest shall be stressed and
concerned by the Pllblic as well as the nation. Recently, the edllcational competent allthority
along with the private organizations is engaged in active promo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however, many citizens along with preschool centers and kindergartens fail
to know what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are. ThllS, to let more people rea liz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llcation, this paper
expects to contribllte to the promotion for preschool chi 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by
address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 thereof and exploring their benefits to children 's
physic訓, ment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vallle to preschool edllcation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exercise and game, preschool edllcation
33
劫兒教青年刊
壹、前言
福祿貝爾曾說: r 忽略幼兒教育,就好比幼苗不良,難期望長成大樹, 且易枝茂
葉疏,更免談開麗花結碩果。」這句話意謂著幼兒教育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階段。然
而,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經濟成長及婦女地位提高,使幼兒教育逐漸成為社會大眾
關切的焦點( 林庭玉、楊泊丞, 2007 ) 。雖然台灣目前的教育政策,並無明文規定國
民必須接受幼兒教育,但在知識迅速的傳遞下,人們早已認同「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
人翁」的事實,每位家長無不希望自巴的寶貝可以在孩童時期即能打好未來成長發育
的基礎,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俗話說的好, r 人若健康, 人生是彩色的,
人若不健康, 人生是黑白的」。此句名言提醒了我們,要擁有美好的人生, 那麼擁有
良好的身體、心理、社會能力是必備的條件。
然而, 在升學主義的潮流下, 許多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必須花費許多的時間在學習
才藝, 或是因科技進步及家長忙於工作,使電視、電腦、電動回代了孩子正常應該有
的「玩」的時間,孰不知這些生活型態的改變已經使孩子失去最單純也最有教育價值
的「玩遊戲」的時間。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理念中曾表示, 兒童藉由玩樂可以加速學
前教育目的的達成。當幼兒失去「玩」的時間,當然也就使幼兒教育目的跟著減低。
Th o rndik e 也說: r 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 不給幼兒運動遊戲,就等恨不給幼兒學習的
機會J ( 引自許錦春、林素娟, 1 992 ) 。換言之, 遊戲對15~幼兒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也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最佳教育方式。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成長發育是有益處的, 近年來台灣也開始
推動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實施,如教育部於20 04 年就開始推動幼稚圓運動遊戲方
案,目的就是為了提昇幼兒園對幼兒運動遊戲價值的認知, 以及提升運動遊戲課程之
實施率。為了讓社會大眾更關注幼兒運動遊戲對於幼兒教育的價值, 筆者籍由本文就
幼兒運動遊戲的意義、目的、對幼兒的益處以及在幼兒教育上的價值加以探討與論
述, 期盼本文能夠對幼見運動遊戲的推廣工作有所貢獻。
貳、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
一、幼兒運動遊戲的意義
運動遊戲是以幼兒為對象, 施以有趣的身體運動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王健次,
34
幼兒教育~刊
198 1 )。詹棟樑( 1 979 ) 參照人類學家Ma rti n u s Jan L a n geve 1d 的論述也指出運動遊戲
的三種涵義1. 開放的意義,公開共同的生活、工作; 2.無拘無束的意義,兒童在遊
戲中,不受限制地嘗試心中所嚮佳的想法; 3.創造的意義, 兒童如同藝術家,透過運
動遊戲來創造運動遊戲。聞單的說,幼兒運動遊戲是一種以運動為主體, 以遊戲為方
法,以教育為指導, 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的活動( 林風南, 1 990 ) 。
而運動遊戲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
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都具有著重要意義( 黃世勛, 1 999 ) 。
水爸英三曾云﹒「幼兒運動遊戲是使幼兒致力於配合其年齡的身體、精神、社會
面的成長與發展之過程,同時給予的兒適當的刺激, 促進其成長及發展, 以培養作為
將來生存於複雜社會中的社會人所應有基本能力的教育J ( ~I 自林春生、林曼蔥、即
金松、賴和海, 1 98 1 ) 。況且,幼兒不是大人的縮版,幼兒從事運動有其獨特性,幼
兒的運動需求和方式也與大人不一樣,幼兒運動遊戲不是隨意將大人的運動方式套在
幼兒的身上即可,而是要經過精心的設計,並考量幼兒的身心特性而實施的一種專門
活動。其實幼兒期的運動應以避戲的方式進行,讓幼兒在運動遊戲的過程中一方面培
養身體各機能,一方面滿足心理需求和社交技巧( 黃永寬, 2003 )。
換句話說,幼兒運動遊戲可視為一種伴隨著幼兒身體活動的遊戲,讓幼兒經由身
體的活動, 形成適合於幼兒時期的人悟, i更身心能圓滿的達成活動的任務( 許義宗,
198 1 ) 。所以教學時應從遊戲中指導適切的運動, 以滿足幼兒對運動的慾望,提高幼
兒體能以充實生活,並1音賽規律的生活習慣,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幼兒保持將來
成為社會人所應有的基本能力( 郭志輝, 1 99 1 ) 。因此可以發現運動遊戲之於幼兒不
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更是有助於身體、心理、社會、智力、情緒等多方面學習成長的
重要活動,是以,為了培育國家未來的棟樑, 給予幼兒充足的運動遊戲的時間與空間,
正是家長與教育單位所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
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是: 1 為了促進幼兒全身骨僑、肌間的全面發展,得到
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2 . 透過對每個孩子的關心與鼓勵,並藉由老師和孩子一起
努力,捏昇每一個孩子的體能。3 老師掌握每一個孩子的興趣跟喜好, 再給孩子良好
的動作示範。4. 透過幼兒身體的運動,促進腦部發育,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以及對
人事物的興趣與熱情( 呂素美, 1 998 ) 。吳雅芳( 2007 ) 認為幼兒透過身體活動在自
動與快樂下進行的一項活動,是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主要目的, 讓幼兒在運動遊戲中
35
幼兒教育軍刊
獲得成功的感覺,亦是運動遊戲課程帶給幼兒的另一項教學目的。劉馨( 2000 ) 則認
為,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有培養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2.讓幼兒身體正常發
育和機能協調; 3.發展幼兒身體素質和基本能力; 4. 提高幼兒身體機能適應能力; 5
豐富幼兒知識和經驗; 6.養成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與個性。尤其依照教育原理,使幼
兒在運動遊戲中獲得成功的感覺,亦是運動遊戲課程帶給幼兒另頂的教學目的。總
括而言基本上是指幼兒運動遊戲以提升幼兒身心健康發育、學習及參與運動遊戲的樂
趣、豐富幼兒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達成培育幼兒成為一位全人為最終目的。
拳、幼兒運動遊戲的益處
一、促進幼兒的生理與動作發展
幼兒期的生理方面正處於發展與成長階段,巨生理成長主要在於神經系統的快速
發展與成熟( Clark & Moore, 1981 )。幼兒時期在動作發展進步的非常快速,腿部、
手部及全身協調性的技能需給予適宜的學習刺激以及積極的練習,將是日後身心發展
的基礎( 杜光玉, 2005 )。林清山與張春興( 1993 ) 也曾表示,人體基本動作的發展
主要是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 是身體各部份細胞和組織的變化,此為成熟的因素;
二是個體與外界接觸使其器官與組織得以充分使用,此為學習的因素。而成熟與學習
兩個因素,對動作發展是具有交互影響而且是分不開的。Gallahue & Ozmum (2002) 認
為,動作發展是指人類在一生中對於運動行為所產生一連串改變,而這種改變受動作
的需求、個體生理學以及環境的狀態三者影響。幼兒歲後已開始學會走路,二歲左
右巴大致完成, 二歲到三歲期間,開始出現以步行為基礎的奔跑、爬行、爬高、跳下
等能力,到了幼兒後期,身體的協調和平衡的機能逐漸發展起來,身體的行動開始變
得協調靈活。所以四歲左右的幼兒,他們的肌閃開始能支援軀體的體重,於是連續起
跳,垂吊以及攀登等一些需要肌向耐力的動作才開始迅速發展,在五歲多時,巴懂得
全身的運動,能做一些複雜動作,如爬攀架及翻單價等( 主佩玲, 1995 ) 。大體來說,
幼兒動作發展順序,約在五、六歲時, 人生最基本的動作巴大致獲得(盧素碧, 1992 ) 。
兒童從事定期的身體活動可獲得生理上之效益有八項: ( 一) 增加身體最大作業
能力。( 二) 增加無氧作業能力。( 三)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四) 增加高密度
脂蛋白膽固醇與膽固醇總量的比率。( E ) 續加最大攝氧量。( 六)增加安靜時,心臟
每跳輸出量。( 七) 降低安靜時,心跳率。( 八)減少身體脂肪百分比及降低體重
36
幼兒教育$刊
(Grodjinovsky & Bar-Or, 1 984) 。由上得知, 在生理與動作發展方面, 幼兒在運動遊戲
中可學習大肌向運動以及精細動作的技巧,且能促進幼兒生理發展、運動能力、動作
技能,以及達到健康的益處。
二、宿費幼兒的心理與人格發展
在幼兒心理發展方面, 依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觀點, 其認為隨著幼兒身體的發
展分為口腔期( 出生到1 2- 1 8 個月) 、肛門期( 12-18 個月到3 歲卜性器期(3到6
歲卜潛伏期( 6 歲到青春期) 及兩性期( 青春期至成人全期) 等五個階段( 黃慧真,
1994 ) , 也是幼兒教育第一位將遊戲納入正規課程的學者, 幼兒可透過遊戲釋放無法
處理的情感,且可掌握困難的情境(吳凱琳, 2000 ) 。依照幼兒的心理發展, 黃志成
( 1 997)認為遊戲大致上約可分為五種﹒1.感覺遊戲﹒ 幼兒受到「刺激」有了「感覺」
而獲得快樂的遊戲,如搓、拍、打、捏黏土等,經由觸覺刺激及視覺刺激而產生放鬆
心情效果; 2.運動遊戲﹒因為使用身體的部位而感到快樂的遊戲, ~日體能遊戲; 3 模
仿遊戲:幼兒因為模仿週遭的人、事、物而感到快樂的遊戲, 白日裝扮遊戲;4 曼容遊
戲,幼兒並非主動引發遊戲而是被動的承受某些活動,因而產生快樂,如視聽媒體或
看戲劇表演; 5.建構遊戲:幼兒因為對所從事的活動,享有主控權,可以自行的加以
組織或創造, 由成就感及滿足感中得到快樂, 如玩砂、玩水及繪畫。幼兒期的運動乃
是經由自己的身體活動及藉著運動技能的習得, 與身體的意識( 空間與時間的認識、
對事務的基本認知、自我的意識) ,來提升各種心理的機能,進而建立兒童的「健康
與幸福感J ( 陳英三、林南風、吳新華譯, 1 995) 。除此之外, 兒童期在注意力方面正
處於逐漸延展的階段( 胡月捐, 1994 ) , 教師可藉由運動遊戲的參與,藉此讓幼兒學
習專注力, 並讓其學習表達與控制情緒與感覺,讓其感受運動遊戲帶來的愉悅感且能
夠明白情緒展現的方式。
運動遊戲對於人格發展方面,可自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說起, 基本上每個人一出生
就有他自己的人格特質,其受遺傳( 本質卜環境( 機會卜和適應( 方式) 等三個因
素的影響( 陳玉燕, 1982 ) ; 而好奇、探索及挑戰是幼兒期行為表現於外的一種人格
特質, 余昭( 1989 ) 認為「人格J '是指一個人的「內在自我J ( inne se l f)的「對外
表現J ( outward expression )。一個快樂、樂觀、有自信的人格必須由幼兒期打好基礎
( 劉一竹, 2000 ) ,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也曾提出, 六歲之前是一個人人格養成的關躍
期( 李茂興譯, 1996 ) 。此時期的兒童正處於自我概念及性別角色認同的發展階段
(S m訓, 1 972) ,因此,藉由運動遊戲課程的參與,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可增長自我
37
ýJJJè教育草刊
概念及形成自我的個性, 一方面提供他們豐富的機會來體驗成功與認同, 藉以提昇未
來參與運動或處事的動機及自信心的改善; 另一方面也會經歷失敗所帶來的沮喪, 正
如同往後生命臨途中將遭遇的種種挫折與困難的感受, 便能以更坦然的心i竟去面對並
以理性去處理( 陳怕2日、陳孟文. 200 1 )。有鑑於此,運動遊戲司幫助幼兒的心理與
人格發展打好基礎, 培養幼兒具有正向之心理與人格特質, 可見運動遊戲在心理層面
的益處o
三、提升幼兒的社會發展
陳怕如、陳孟文( 200 1 ) 認為,運動有助於建立人格、道德發展、競爭與團隊精
神、提昇領導能力、增進社會適應、影響自我形象等正面的個人特質。李星謙( 1987)
認為, 群性特質高且自我肯定的人是具有信任感的人格特質。反之在行為系統上是屬
於不信任的人格特質,因為可推論群性特質與信任感是彼此相闊的。由此得知信任感
是個人群性特質中相當重要之-1寰。而藉由運動遊戲課程發現幼兒群性表現情形接近
良好, 以情緒表現為佳,其次依序為社會能力、利社會行為( 姚妮君. 2 0 07 ) 。蘇建
文( 1 988 ) 則認為, 幼兒活動力大, 動作較多,將來較能適應社會。根據蔡盈修( 1 988 )
的研究也指出, 在實施8 週1 6 次的幼兒運動遊戲後發現, 運動遊戲對幼兒運動能力
及社會能力是有效的。綜合以上論點及筆者個人實務觀點後,認為運動遊戲的參與有
助民幼兒在適應社會環境能力、人際關係、溝通協調能力、團體與群性特質, 以及社
交能力的提升上具有其正面價值。
肆、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價值
運動遊戲對幼兒發展與教育的重要性是眾所皆知,在近代教育學及兒童心理學蓬
勃發展後, 運動遊戲才由教育中重現其價值( 林鈺專. 1 993 ) 。綜合專家學者的研究
結果與觀點後,將運動遁戲在幼兒教育上的價值整理如下
一、生理價值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的運動能力、動作技能發展有幫助。因
此, 運動遊戲對幼兒身體上的價值包括.動作技能的發展、運動能力的提升,以及培
養健康強壯的體魄。由此可知運動遊戲在幼兒生理成長中的價值。
38
幼兒教育牢刊
二、教育價值
運動遊戲本身就具有身體教育的價值,透過運動遊戲的活動過程,無形中就產生
教育的意義。所以黃永寬( 2009 ) 認為運動遊戲具有追求德、智、體、群、美的教育
價值, 而一般教育學者也都認為「變教學為遊戲,化教育為玩具。」應是對幼兒最成
功的教學方法。
三、治療價值
根據研究指出,透過運動遊戲的參與過程是可以達到治療與抒發壓力的功能,而
在醫學上也有將遊戲運用在治療上的實例, 如幼兒的感覺統合治療等, 也有利用運動
來治療憂鬱症的案例,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治療的價值。
四、社會價值
幼兒得以藉由參與運動遊戲活動, 學習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溝通的技巧、培養人
際關係以及社交能力等技能,做為未來適應社會耳其他環境的基礎。在幼兒教育上具
有幫助幼兒適應社會的價值。
E 、道德價值
運動遊戲活動中,還可以讓幼兒學習基本的道德觀念, 舉例來說,要告訴幼兒不
可以做壞事,可以利用警察抓小偷遊戲,告訴小間友做壞事會被警察抓走或是懲罰,
籍以讓幼兒瞭解善與惡等基本道德觀念, 並旦產生遵守約定、道德規範與自律的行為。
六、人格價值
陳伯如、陳孟文( 200 1 ) 認為,運動有助於建立人格、道德發展、競爭與團隊精
神、f呈昇領導能力、增進社會適應、影響自我形象等正面的個人特質。換句話說, 幼
兒參與運動遊戲可為幼兒帶來自信心、滿足感、愉悅感等正向感覺, 有助D~ 幼兒發展
正面取向的人格。
七、益智價值
許多學者的實證性研究都指出遊戲與智力增加具有相關性。R atey 與Hagerman
在運動改造大腦: IQ 和EQ 大進步的關鍵書中提到,運動對於智能與大腦具有相
39
幼兒教育年刊
當大的益處,運動不僅能促進腦細胞增長,更可以加強大腦的功能( 謝維玲諱, 2009 ) 。
而Vygostsky( 1 967)提出想像遊戲牽涉到符號的應用,有助於兒童抽象思考能力的成
長。是以,幼兒參與運動遊戲刺激大腦的細胞活躍,讓頭腦更加的清楚,增加其大腦
發育, tJïl升其思考、創造之能力,進而達到益智的功能。
八、心理價值
Piaget( 1 962)認為遊戲使幼兒練習與加強新學習到的心理技能。意昧著幼兒藉由
運動遊戲可以使其心理獲得平衡,滿足個人心理需求,得到快樂的感覺, 這些正同的
心理特1鎖,皆有助民幼兒發展健康的心靈。運動對於心理方面的效果還包括﹒心理健
康(menta l health) 、減低焦慮和沮喪(reduce anxiety and depress i on) 、提昇心理安寧
(promote psycho1ogical well-being) 、iiì日為生活壓力緩衝劑(as buffer of Ii fe s tress) 、i曾進
樂觀心理(facilitate optimism) (余文章、洪偉欽, 2009 ) 。
九、情緒價值
幼兒時期的孩子多半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可能用哭鬧、生氣等負面情緒來
引起大人的注意力,藉由運動遊戲活動的過程,不但可使孩子體驗團隊合作精神、快
樂情緒的展現、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可以學習用芷面的情緒表達出來,達到安定幼兒
情緒並學習情緒表達的功能。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也提到,運動不僅能提高智商,
運動對於改善情緒也有相當大的幫助(謝維玲譚, 2009 ) 。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在幼
兒教育上還具有情緒價值。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幼兒的成長教育確實有其助益,不僅是在學習基本的運動能
力、發展身體動作技能、增進體質、養成良好道德、人格與情緒,還可促進身心全面
發展,為幼兒未來閻長打好基礎。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真有顯著的價值與
教育效益。
伍、結語
綜合上述論點可知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具有許多價值,以及對幼兒生理、心
理、社會、人格、動作發展等皆有其益處。加上幼兒期是人一生中成長最迅速的階段,
幼兒許多的生活經驗、習慣、甚至是人格養成,都是在此時期就開始學習。因此家長
或教師若能好好把握幼兒時間的教育, 培養孩子參與運動遊戲的習慣,在參與運動遊
40
幼兒教育~刊
戲過程中, 孩子不僅能獲得遊戲帶來的快樂, 更能在其中提升各方面的發展。孩子的
教育是不能等的, 建議無論在家庭中或是幼兒園裡, 父母與學校都應該讓幼兒有享受
參與運動遊戲的機會, 達成幼兒教育目的。期許有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幼兒運動遊戲對
幼兒教育的價值,並將其落實在幼兒生活中,相信對幼兒的成長益處良多。
41
幼兒教育~刊
參考文獻
王佩玲( 1 99 5 ) 。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主1建次( 1 98 1 )。如何實施幼兒體育遊戲課程。台北.歐語。
余文章、洪偉欽( 2 00 9 )。運動與憂鬱症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聞期刊. 8 ( 1) •
228-234 0
余昭( 1 989) 。人格心理學及人格之培育。台北:三民。
吳凱琳( 2000 ) 。幼兒遊戲。台北﹒啟英文化。
吳雅芳( 200 7) 。中部區域幼稚園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團長認知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北縣。
呂素美( 1 998 ) 。儲備二十一世紀新能力一幼兒體能活動的實施。學前教育. 21 ( 3 ) •
51-53 0 )
杜光玉( 2005 ) 。幼兒成長特徵與運動遊戲教學。大專體育,沌. 1 2- 1 7 。
李星謙( 1 98 7) 。專科學校學生之群性特質與其對學校疏離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
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春生、林曼慧、、邱金松、賴和海( 1981 )。幼兒體力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幼j帥。
林風南( 1 990 ) 。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庭玉、楊;松丞( 2007 ) 。幼兒教育演進的軌跡。社會變遷下的幼見教育與照顧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5-14 。
林;青山、張春興( 1 993 )。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孽。
林鈺專( 1 993 ) 。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性考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景觀
設計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姚妮君( 2007 ) 。幼兒群性特質之研究一以參與運動遊戲課程之幼兒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聞教育所,嘉義市。
許義宗( 1981 ) 。幼兒體能遊戲。台北市,理科。
許錦春、林素娟( 1 992 ) 。幼兒遊戲行為探討。傳習. 10. 237 - 246 。
陳玉燕( 1 982 ) 。幼兒人格的發展與指導。社會福利. 17 • 66 - 7 1 。
郭志輝( 1991 )。幼兒體育指導。台北市:台北市立體專體育學術研究會。
陳怡姐、陳孟文( 2001 )。運動對兒童中期身心影響之探討。台灣體育學院學報. 9.
177-1 82 。
陳英三、林南風、吳新華( 1 995 ) 。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 五南。
42
幼兒教育ff 刊
黃世勛( 19 99 ) 。幼兒團體育活動指導。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黃永寬( 2003 ) 。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之起源、原因及重要性。大專體育, 67 ,的-93 。
黃永寬( 2009 ) 。幼兒運動遊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洪葉文化。
黃志成( 199 7) 。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慧真( 1 994 ) 。發展心理學一人類發展。台北市, 桂冠。
詹棟樑( 19 79 ) 。從兒童人類的觀點看兒童教育。載於兒童教育研究( 中國教育學會
主編) 。台北市- 幼1師。
劉一竹( 2000 ) 。從心理分析裡論談幼兒人格的發展。育達學報, 14 , 297-302 。
劉馨( 2000 ) 。學前兒童體育。北京市,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盧素碧( 1992 ) 。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蘇建文( 19 88 ) 。兒童動作與技能發展輔導之研究趨勢。薑灣區省市立師範學院七十
六學年度兒童發展與輔導學術研討會。
Corey G. ( 1 996) .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李茂興) 。台北市﹒ 揚雷文化。
Ratey J. J., Hagerman 巳( 2009 ) 。運動改造大腦: IQ 和EQ 大進步的關鍵( 謝維玲) 。
台北市: 野人。
Clark J. E., Moore J. E. ( 198 1). Young childer's ability to use precule information tp se lect
and ma intain a response. Perceplual and MOlor Ski的,泣, P.655-658
Ga l1 ahu 巴, D. L., & Ozmun, J. C. (2002). Molor de νe/opment infàn 俗, children, ado/escen旬,
。du/ts . 5th ed. New York: McGraw - Hill
G ro dji 日o vs k y, A., Bar-Or, O. ( J 984). Jnflu間E叩e of added phy s釗i c a l ed u叫ca剖t
anaerobic capacity, adipos ity, and grip strength in 12-13-year-old children enrol1ed in
a sports class. [n J. IImarinen & 1. Valimaki (Eds.), Children and Sport (pp. 1 62一1 69)
Berlin: Springer-Verlag
Pi aget, J. ( 1962). Play, Dreams and l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W.Norton
Smart, M. S., Smart, R. C. ( 1972). Children De νe /opm e nt and Re/ationships, 2n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43幼兒教育~刊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The Valu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國立體育大學、長庚技術學院
Feng-Chu Chang, Yung-Kuan Huang, Shih-Yi Hu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hang Gu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
31
幼兒教育~刊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國立體育大學、長庚技術學院
摘要
幼兒期是人生中最快速且重要的成長階段。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生理、
心理與社會發展都具有許多益處,其中幼兒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生理、教育、
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以及情緒上的價值。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幼兒運
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藉由闡述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與益處,探討其對幼
兒教育的實質價值, 藉此增進社會大眾對運動遊戲的認知。
關鍵詞﹒幼兒、運動遊戲、幼兒教育
32
幼兒教育年刊
The Valu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Feng-Chu Chang, Yung-Kuan Huang, Shih-Yi Hu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hang Gu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as the phase when chi ldren grow the fastest shall be stressed and
concerned by the Pllblic as well as the nation. Recently, the edllcational competent allthority
along with the private organizations is engaged in active promo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however, many citizens along with preschool centers and kindergartens fail
to know what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are. ThllS, to let more people rea liz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llcation, this paper
expects to contribllte to the promotion for preschool chi 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by
address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 thereof and exploring their benefits to children 's
physic訓, ment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vallle to preschool edllcation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exercise and game, preschool edllcation
33
劫兒教青年刊
壹、前言
福祿貝爾曾說: r 忽略幼兒教育,就好比幼苗不良,難期望長成大樹, 且易枝茂
葉疏,更免談開麗花結碩果。」這句話意謂著幼兒教育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階段。然
而,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經濟成長及婦女地位提高,使幼兒教育逐漸成為社會大眾
關切的焦點( 林庭玉、楊泊丞, 2007 ) 。雖然台灣目前的教育政策,並無明文規定國
民必須接受幼兒教育,但在知識迅速的傳遞下,人們早已認同「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
人翁」的事實,每位家長無不希望自巴的寶貝可以在孩童時期即能打好未來成長發育
的基礎,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俗話說的好, r 人若健康, 人生是彩色的,
人若不健康, 人生是黑白的」。此句名言提醒了我們,要擁有美好的人生, 那麼擁有
良好的身體、心理、社會能力是必備的條件。
然而, 在升學主義的潮流下, 許多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必須花費許多的時間在學習
才藝, 或是因科技進步及家長忙於工作,使電視、電腦、電動回代了孩子正常應該有
的「玩」的時間,孰不知這些生活型態的改變已經使孩子失去最單純也最有教育價值
的「玩遊戲」的時間。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理念中曾表示, 兒童藉由玩樂可以加速學
前教育目的的達成。當幼兒失去「玩」的時間,當然也就使幼兒教育目的跟著減低。
Th o rndik e 也說: r 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 不給幼兒運動遊戲,就等恨不給幼兒學習的
機會J ( 引自許錦春、林素娟, 1 992 ) 。換言之, 遊戲對15~幼兒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也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最佳教育方式。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成長發育是有益處的, 近年來台灣也開始
推動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實施,如教育部於20 04 年就開始推動幼稚圓運動遊戲方
案,目的就是為了提昇幼兒園對幼兒運動遊戲價值的認知, 以及提升運動遊戲課程之
實施率。為了讓社會大眾更關注幼兒運動遊戲對於幼兒教育的價值, 筆者籍由本文就
幼兒運動遊戲的意義、目的、對幼兒的益處以及在幼兒教育上的價值加以探討與論
述, 期盼本文能夠對幼見運動遊戲的推廣工作有所貢獻。
貳、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
一、幼兒運動遊戲的意義
運動遊戲是以幼兒為對象, 施以有趣的身體運動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王健次,
34
幼兒教育~刊
198 1 )。詹棟樑( 1 979 ) 參照人類學家Ma rti n u s Jan L a n geve 1d 的論述也指出運動遊戲
的三種涵義1. 開放的意義,公開共同的生活、工作; 2.無拘無束的意義,兒童在遊
戲中,不受限制地嘗試心中所嚮佳的想法; 3.創造的意義, 兒童如同藝術家,透過運
動遊戲來創造運動遊戲。聞單的說,幼兒運動遊戲是一種以運動為主體, 以遊戲為方
法,以教育為指導, 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的活動( 林風南, 1 990 ) 。
而運動遊戲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
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都具有著重要意義( 黃世勛, 1 999 ) 。
水爸英三曾云﹒「幼兒運動遊戲是使幼兒致力於配合其年齡的身體、精神、社會
面的成長與發展之過程,同時給予的兒適當的刺激, 促進其成長及發展, 以培養作為
將來生存於複雜社會中的社會人所應有基本能力的教育J ( ~I 自林春生、林曼蔥、即
金松、賴和海, 1 98 1 ) 。況且,幼兒不是大人的縮版,幼兒從事運動有其獨特性,幼
兒的運動需求和方式也與大人不一樣,幼兒運動遊戲不是隨意將大人的運動方式套在
幼兒的身上即可,而是要經過精心的設計,並考量幼兒的身心特性而實施的一種專門
活動。其實幼兒期的運動應以避戲的方式進行,讓幼兒在運動遊戲的過程中一方面培
養身體各機能,一方面滿足心理需求和社交技巧( 黃永寬, 2003 )。
換句話說,幼兒運動遊戲可視為一種伴隨著幼兒身體活動的遊戲,讓幼兒經由身
體的活動, 形成適合於幼兒時期的人悟, i更身心能圓滿的達成活動的任務( 許義宗,
198 1 ) 。所以教學時應從遊戲中指導適切的運動, 以滿足幼兒對運動的慾望,提高幼
兒體能以充實生活,並1音賽規律的生活習慣,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幼兒保持將來
成為社會人所應有的基本能力( 郭志輝, 1 99 1 ) 。因此可以發現運動遊戲之於幼兒不
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更是有助於身體、心理、社會、智力、情緒等多方面學習成長的
重要活動,是以,為了培育國家未來的棟樑, 給予幼兒充足的運動遊戲的時間與空間,
正是家長與教育單位所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
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是: 1 為了促進幼兒全身骨僑、肌間的全面發展,得到
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2 . 透過對每個孩子的關心與鼓勵,並藉由老師和孩子一起
努力,捏昇每一個孩子的體能。3 老師掌握每一個孩子的興趣跟喜好, 再給孩子良好
的動作示範。4. 透過幼兒身體的運動,促進腦部發育,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以及對
人事物的興趣與熱情( 呂素美, 1 998 ) 。吳雅芳( 2007 ) 認為幼兒透過身體活動在自
動與快樂下進行的一項活動,是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主要目的, 讓幼兒在運動遊戲中
35
幼兒教育軍刊
獲得成功的感覺,亦是運動遊戲課程帶給幼兒的另一項教學目的。劉馨( 2000 ) 則認
為,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有培養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2.讓幼兒身體正常發
育和機能協調; 3.發展幼兒身體素質和基本能力; 4. 提高幼兒身體機能適應能力; 5
豐富幼兒知識和經驗; 6.養成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與個性。尤其依照教育原理,使幼
兒在運動遊戲中獲得成功的感覺,亦是運動遊戲課程帶給幼兒另頂的教學目的。總
括而言基本上是指幼兒運動遊戲以提升幼兒身心健康發育、學習及參與運動遊戲的樂
趣、豐富幼兒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達成培育幼兒成為一位全人為最終目的。
拳、幼兒運動遊戲的益處
一、促進幼兒的生理與動作發展
幼兒期的生理方面正處於發展與成長階段,巨生理成長主要在於神經系統的快速
發展與成熟( Clark & Moore, 1981 )。幼兒時期在動作發展進步的非常快速,腿部、
手部及全身協調性的技能需給予適宜的學習刺激以及積極的練習,將是日後身心發展
的基礎( 杜光玉, 2005 )。林清山與張春興( 1993 ) 也曾表示,人體基本動作的發展
主要是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 是身體各部份細胞和組織的變化,此為成熟的因素;
二是個體與外界接觸使其器官與組織得以充分使用,此為學習的因素。而成熟與學習
兩個因素,對動作發展是具有交互影響而且是分不開的。Gallahue & Ozmum (2002) 認
為,動作發展是指人類在一生中對於運動行為所產生一連串改變,而這種改變受動作
的需求、個體生理學以及環境的狀態三者影響。幼兒歲後已開始學會走路,二歲左
右巴大致完成, 二歲到三歲期間,開始出現以步行為基礎的奔跑、爬行、爬高、跳下
等能力,到了幼兒後期,身體的協調和平衡的機能逐漸發展起來,身體的行動開始變
得協調靈活。所以四歲左右的幼兒,他們的肌閃開始能支援軀體的體重,於是連續起
跳,垂吊以及攀登等一些需要肌向耐力的動作才開始迅速發展,在五歲多時,巴懂得
全身的運動,能做一些複雜動作,如爬攀架及翻單價等( 主佩玲, 1995 ) 。大體來說,
幼兒動作發展順序,約在五、六歲時, 人生最基本的動作巴大致獲得(盧素碧, 1992 ) 。
兒童從事定期的身體活動可獲得生理上之效益有八項: ( 一) 增加身體最大作業
能力。( 二) 增加無氧作業能力。( 三)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四) 增加高密度
脂蛋白膽固醇與膽固醇總量的比率。( E ) 續加最大攝氧量。( 六)增加安靜時,心臟
每跳輸出量。( 七) 降低安靜時,心跳率。( 八)減少身體脂肪百分比及降低體重
36
幼兒教育$刊
(Grodjinovsky & Bar-Or, 1 984) 。由上得知, 在生理與動作發展方面, 幼兒在運動遊戲
中可學習大肌向運動以及精細動作的技巧,且能促進幼兒生理發展、運動能力、動作
技能,以及達到健康的益處。
二、宿費幼兒的心理與人格發展
在幼兒心理發展方面, 依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觀點, 其認為隨著幼兒身體的發
展分為口腔期( 出生到1 2- 1 8 個月) 、肛門期( 12-18 個月到3 歲卜性器期(3到6
歲卜潛伏期( 6 歲到青春期) 及兩性期( 青春期至成人全期) 等五個階段( 黃慧真,
1994 ) , 也是幼兒教育第一位將遊戲納入正規課程的學者, 幼兒可透過遊戲釋放無法
處理的情感,且可掌握困難的情境(吳凱琳, 2000 ) 。依照幼兒的心理發展, 黃志成
( 1 997)認為遊戲大致上約可分為五種﹒1.感覺遊戲﹒ 幼兒受到「刺激」有了「感覺」
而獲得快樂的遊戲,如搓、拍、打、捏黏土等,經由觸覺刺激及視覺刺激而產生放鬆
心情效果; 2.運動遊戲﹒因為使用身體的部位而感到快樂的遊戲, ~日體能遊戲; 3 模
仿遊戲:幼兒因為模仿週遭的人、事、物而感到快樂的遊戲, 白日裝扮遊戲;4 曼容遊
戲,幼兒並非主動引發遊戲而是被動的承受某些活動,因而產生快樂,如視聽媒體或
看戲劇表演; 5.建構遊戲:幼兒因為對所從事的活動,享有主控權,可以自行的加以
組織或創造, 由成就感及滿足感中得到快樂, 如玩砂、玩水及繪畫。幼兒期的運動乃
是經由自己的身體活動及藉著運動技能的習得, 與身體的意識( 空間與時間的認識、
對事務的基本認知、自我的意識) ,來提升各種心理的機能,進而建立兒童的「健康
與幸福感J ( 陳英三、林南風、吳新華譯, 1 995) 。除此之外, 兒童期在注意力方面正
處於逐漸延展的階段( 胡月捐, 1994 ) , 教師可藉由運動遊戲的參與,藉此讓幼兒學
習專注力, 並讓其學習表達與控制情緒與感覺,讓其感受運動遊戲帶來的愉悅感且能
夠明白情緒展現的方式。
運動遊戲對於人格發展方面,可自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說起, 基本上每個人一出生
就有他自己的人格特質,其受遺傳( 本質卜環境( 機會卜和適應( 方式) 等三個因
素的影響( 陳玉燕, 1982 ) ; 而好奇、探索及挑戰是幼兒期行為表現於外的一種人格
特質, 余昭( 1989 ) 認為「人格J '是指一個人的「內在自我J ( inne se l f)的「對外
表現J ( outward expression )。一個快樂、樂觀、有自信的人格必須由幼兒期打好基礎
( 劉一竹, 2000 ) ,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也曾提出, 六歲之前是一個人人格養成的關躍
期( 李茂興譯, 1996 ) 。此時期的兒童正處於自我概念及性別角色認同的發展階段
(S m訓, 1 972) ,因此,藉由運動遊戲課程的參與,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可增長自我
37
ýJJJè教育草刊
概念及形成自我的個性, 一方面提供他們豐富的機會來體驗成功與認同, 藉以提昇未
來參與運動或處事的動機及自信心的改善; 另一方面也會經歷失敗所帶來的沮喪, 正
如同往後生命臨途中將遭遇的種種挫折與困難的感受, 便能以更坦然的心i竟去面對並
以理性去處理( 陳怕2日、陳孟文. 200 1 )。有鑑於此,運動遊戲司幫助幼兒的心理與
人格發展打好基礎, 培養幼兒具有正向之心理與人格特質, 可見運動遊戲在心理層面
的益處o
三、提升幼兒的社會發展
陳怕如、陳孟文( 200 1 ) 認為,運動有助於建立人格、道德發展、競爭與團隊精
神、提昇領導能力、增進社會適應、影響自我形象等正面的個人特質。李星謙( 1987)
認為, 群性特質高且自我肯定的人是具有信任感的人格特質。反之在行為系統上是屬
於不信任的人格特質,因為可推論群性特質與信任感是彼此相闊的。由此得知信任感
是個人群性特質中相當重要之-1寰。而藉由運動遊戲課程發現幼兒群性表現情形接近
良好, 以情緒表現為佳,其次依序為社會能力、利社會行為( 姚妮君. 2 0 07 ) 。蘇建
文( 1 988 ) 則認為, 幼兒活動力大, 動作較多,將來較能適應社會。根據蔡盈修( 1 988 )
的研究也指出, 在實施8 週1 6 次的幼兒運動遊戲後發現, 運動遊戲對幼兒運動能力
及社會能力是有效的。綜合以上論點及筆者個人實務觀點後,認為運動遊戲的參與有
助民幼兒在適應社會環境能力、人際關係、溝通協調能力、團體與群性特質, 以及社
交能力的提升上具有其正面價值。
肆、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價值
運動遊戲對幼兒發展與教育的重要性是眾所皆知,在近代教育學及兒童心理學蓬
勃發展後, 運動遊戲才由教育中重現其價值( 林鈺專. 1 993 ) 。綜合專家學者的研究
結果與觀點後,將運動遁戲在幼兒教育上的價值整理如下
一、生理價值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的運動能力、動作技能發展有幫助。因
此, 運動遊戲對幼兒身體上的價值包括.動作技能的發展、運動能力的提升,以及培
養健康強壯的體魄。由此可知運動遊戲在幼兒生理成長中的價值。
38
幼兒教育牢刊
二、教育價值
運動遊戲本身就具有身體教育的價值,透過運動遊戲的活動過程,無形中就產生
教育的意義。所以黃永寬( 2009 ) 認為運動遊戲具有追求德、智、體、群、美的教育
價值, 而一般教育學者也都認為「變教學為遊戲,化教育為玩具。」應是對幼兒最成
功的教學方法。
三、治療價值
根據研究指出,透過運動遊戲的參與過程是可以達到治療與抒發壓力的功能,而
在醫學上也有將遊戲運用在治療上的實例, 如幼兒的感覺統合治療等, 也有利用運動
來治療憂鬱症的案例,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治療的價值。
四、社會價值
幼兒得以藉由參與運動遊戲活動, 學習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溝通的技巧、培養人
際關係以及社交能力等技能,做為未來適應社會耳其他環境的基礎。在幼兒教育上具
有幫助幼兒適應社會的價值。
E 、道德價值
運動遊戲活動中,還可以讓幼兒學習基本的道德觀念, 舉例來說,要告訴幼兒不
可以做壞事,可以利用警察抓小偷遊戲,告訴小間友做壞事會被警察抓走或是懲罰,
籍以讓幼兒瞭解善與惡等基本道德觀念, 並旦產生遵守約定、道德規範與自律的行為。
六、人格價值
陳伯如、陳孟文( 200 1 ) 認為,運動有助於建立人格、道德發展、競爭與團隊精
神、f呈昇領導能力、增進社會適應、影響自我形象等正面的個人特質。換句話說, 幼
兒參與運動遊戲可為幼兒帶來自信心、滿足感、愉悅感等正向感覺, 有助D~ 幼兒發展
正面取向的人格。
七、益智價值
許多學者的實證性研究都指出遊戲與智力增加具有相關性。R atey 與Hagerman
在運動改造大腦: IQ 和EQ 大進步的關鍵書中提到,運動對於智能與大腦具有相
39
幼兒教育年刊
當大的益處,運動不僅能促進腦細胞增長,更可以加強大腦的功能( 謝維玲諱, 2009 ) 。
而Vygostsky( 1 967)提出想像遊戲牽涉到符號的應用,有助於兒童抽象思考能力的成
長。是以,幼兒參與運動遊戲刺激大腦的細胞活躍,讓頭腦更加的清楚,增加其大腦
發育, tJïl升其思考、創造之能力,進而達到益智的功能。
八、心理價值
Piaget( 1 962)認為遊戲使幼兒練習與加強新學習到的心理技能。意昧著幼兒藉由
運動遊戲可以使其心理獲得平衡,滿足個人心理需求,得到快樂的感覺, 這些正同的
心理特1鎖,皆有助民幼兒發展健康的心靈。運動對於心理方面的效果還包括﹒心理健
康(menta l health) 、減低焦慮和沮喪(reduce anxiety and depress i on) 、提昇心理安寧
(promote psycho1ogical well-being) 、iiì日為生活壓力緩衝劑(as buffer of Ii fe s tress) 、i曾進
樂觀心理(facilitate optimism) (余文章、洪偉欽, 2009 ) 。
九、情緒價值
幼兒時期的孩子多半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可能用哭鬧、生氣等負面情緒來
引起大人的注意力,藉由運動遊戲活動的過程,不但可使孩子體驗團隊合作精神、快
樂情緒的展現、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可以學習用芷面的情緒表達出來,達到安定幼兒
情緒並學習情緒表達的功能。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也提到,運動不僅能提高智商,
運動對於改善情緒也有相當大的幫助(謝維玲譚, 2009 ) 。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在幼
兒教育上還具有情緒價值。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幼兒的成長教育確實有其助益,不僅是在學習基本的運動能
力、發展身體動作技能、增進體質、養成良好道德、人格與情緒,還可促進身心全面
發展,為幼兒未來閻長打好基礎。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真有顯著的價值與
教育效益。
伍、結語
綜合上述論點可知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具有許多價值,以及對幼兒生理、心
理、社會、人格、動作發展等皆有其益處。加上幼兒期是人一生中成長最迅速的階段,
幼兒許多的生活經驗、習慣、甚至是人格養成,都是在此時期就開始學習。因此家長
或教師若能好好把握幼兒時間的教育, 培養孩子參與運動遊戲的習慣,在參與運動遊
40
幼兒教育~刊
戲過程中, 孩子不僅能獲得遊戲帶來的快樂, 更能在其中提升各方面的發展。孩子的
教育是不能等的, 建議無論在家庭中或是幼兒園裡, 父母與學校都應該讓幼兒有享受
參與運動遊戲的機會, 達成幼兒教育目的。期許有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幼兒運動遊戲對
幼兒教育的價值,並將其落實在幼兒生活中,相信對幼兒的成長益處良多。
41
幼兒教育~刊
參考文獻
王佩玲( 1 99 5 ) 。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主1建次( 1 98 1 )。如何實施幼兒體育遊戲課程。台北.歐語。
余文章、洪偉欽( 2 00 9 )。運動與憂鬱症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聞期刊. 8 ( 1) •
228-234 0
余昭( 1 989) 。人格心理學及人格之培育。台北:三民。
吳凱琳( 2000 ) 。幼兒遊戲。台北﹒啟英文化。
吳雅芳( 200 7) 。中部區域幼稚園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團長認知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北縣。
呂素美( 1 998 ) 。儲備二十一世紀新能力一幼兒體能活動的實施。學前教育. 21 ( 3 ) •
51-53 0 )
杜光玉( 2005 ) 。幼兒成長特徵與運動遊戲教學。大專體育,沌. 1 2- 1 7 。
李星謙( 1 98 7) 。專科學校學生之群性特質與其對學校疏離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
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春生、林曼慧、、邱金松、賴和海( 1981 )。幼兒體力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幼j帥。
林風南( 1 990 ) 。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庭玉、楊;松丞( 2007 ) 。幼兒教育演進的軌跡。社會變遷下的幼見教育與照顧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5-14 。
林;青山、張春興( 1 993 )。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孽。
林鈺專( 1 993 ) 。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性考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景觀
設計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姚妮君( 2007 ) 。幼兒群性特質之研究一以參與運動遊戲課程之幼兒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聞教育所,嘉義市。
許義宗( 1981 ) 。幼兒體能遊戲。台北市,理科。
許錦春、林素娟( 1 992 ) 。幼兒遊戲行為探討。傳習. 10. 237 - 246 。
陳玉燕( 1 982 ) 。幼兒人格的發展與指導。社會福利. 17 • 66 - 7 1 。
郭志輝( 1991 )。幼兒體育指導。台北市:台北市立體專體育學術研究會。
陳怡姐、陳孟文( 2001 )。運動對兒童中期身心影響之探討。台灣體育學院學報. 9.
177-1 82 。
陳英三、林南風、吳新華( 1 995 ) 。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 五南。
42
幼兒教育ff 刊
黃世勛( 19 99 ) 。幼兒團體育活動指導。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黃永寬( 2003 ) 。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之起源、原因及重要性。大專體育, 67 ,的-93 。
黃永寬( 2009 ) 。幼兒運動遊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洪葉文化。
黃志成( 199 7) 。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慧真( 1 994 ) 。發展心理學一人類發展。台北市, 桂冠。
詹棟樑( 19 79 ) 。從兒童人類的觀點看兒童教育。載於兒童教育研究( 中國教育學會
主編) 。台北市- 幼1師。
劉一竹( 2000 ) 。從心理分析裡論談幼兒人格的發展。育達學報, 14 , 297-302 。
劉馨( 2000 ) 。學前兒童體育。北京市,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盧素碧( 1992 ) 。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蘇建文( 19 88 ) 。兒童動作與技能發展輔導之研究趨勢。薑灣區省市立師範學院七十
六學年度兒童發展與輔導學術研討會。
Corey G. ( 1 996) .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李茂興) 。台北市﹒ 揚雷文化。
Ratey J. J., Hagerman 巳( 2009 ) 。運動改造大腦: IQ 和EQ 大進步的關鍵( 謝維玲) 。
台北市: 野人。
Clark J. E., Moore J. E. ( 198 1). Young childer's ability to use precule information tp se lect
and ma intain a response. Perceplual and MOlor Ski的,泣, P.655-658
Ga l1 ahu 巴, D. L., & Ozmun, J. C. (2002). Molor de νe/opment infàn 俗, children, ado/escen旬,
。du/ts . 5th ed. New York: McGraw - Hill
G ro dji 日o vs k y, A., Bar-Or, O. ( J 984). Jnflu間E叩e of added phy s釗i c a l ed u叫ca剖t
anaerobic capacity, adipos ity, and grip strength in 12-13-year-old children enrol1ed in
a sports class. [n J. IImarinen & 1. Valimaki (Eds.), Children and Sport (pp. 1 62一1 69)
Berlin: Springer-Verlag
Pi aget, J. ( 1962). Play, Dreams and l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W.Norton
Smart, M. S., Smart, R. C. ( 1972). Children De νe /opm e nt and Re/ationships, 2n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43幼兒教育~刊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The Valu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國立體育大學、長庚技術學院
Feng-Chu Chang, Yung-Kuan Huang, Shih-Yi Hu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hang Gu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
31
幼兒教育~刊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國立體育大學、長庚技術學院
摘要
幼兒期是人生中最快速且重要的成長階段。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生理、
心理與社會發展都具有許多益處,其中幼兒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生理、教育、
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以及情緒上的價值。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幼兒運
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藉由闡述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與益處,探討其對幼
兒教育的實質價值, 藉此增進社會大眾對運動遊戲的認知。
關鍵詞﹒幼兒、運動遊戲、幼兒教育
32
幼兒教育年刊
The Valu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Feng-Chu Chang, Yung-Kuan Huang, Shih-Yi Hu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hang Gu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as the phase when chi ldren grow the fastest shall be stressed and
concerned by the Pllblic as well as the nation. Recently, the edllcational competent allthority
along with the private organizations is engaged in active promo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however, many citizens along with preschool centers and kindergartens fail
to know what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are. ThllS, to let more people rea liz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llcation, this paper
expects to contribllte to the promotion for preschool chi 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by
address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 thereof and exploring their benefits to children 's
physic訓, ment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vallle to preschool edllcation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exercise and game, preschool edllcation
33
劫兒教青年刊
壹、前言
福祿貝爾曾說: r 忽略幼兒教育,就好比幼苗不良,難期望長成大樹, 且易枝茂
葉疏,更免談開麗花結碩果。」這句話意謂著幼兒教育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階段。然
而,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經濟成長及婦女地位提高,使幼兒教育逐漸成為社會大眾
關切的焦點( 林庭玉、楊泊丞, 2007 ) 。雖然台灣目前的教育政策,並無明文規定國
民必須接受幼兒教育,但在知識迅速的傳遞下,人們早已認同「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
人翁」的事實,每位家長無不希望自巴的寶貝可以在孩童時期即能打好未來成長發育
的基礎,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俗話說的好, r 人若健康, 人生是彩色的,
人若不健康, 人生是黑白的」。此句名言提醒了我們,要擁有美好的人生, 那麼擁有
良好的身體、心理、社會能力是必備的條件。
然而, 在升學主義的潮流下, 許多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必須花費許多的時間在學習
才藝, 或是因科技進步及家長忙於工作,使電視、電腦、電動回代了孩子正常應該有
的「玩」的時間,孰不知這些生活型態的改變已經使孩子失去最單純也最有教育價值
的「玩遊戲」的時間。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理念中曾表示, 兒童藉由玩樂可以加速學
前教育目的的達成。當幼兒失去「玩」的時間,當然也就使幼兒教育目的跟著減低。
Th o rndik e 也說: r 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 不給幼兒運動遊戲,就等恨不給幼兒學習的
機會J ( 引自許錦春、林素娟, 1 992 ) 。換言之, 遊戲對15~幼兒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也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最佳教育方式。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成長發育是有益處的, 近年來台灣也開始
推動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實施,如教育部於20 04 年就開始推動幼稚圓運動遊戲方
案,目的就是為了提昇幼兒園對幼兒運動遊戲價值的認知, 以及提升運動遊戲課程之
實施率。為了讓社會大眾更關注幼兒運動遊戲對於幼兒教育的價值, 筆者籍由本文就
幼兒運動遊戲的意義、目的、對幼兒的益處以及在幼兒教育上的價值加以探討與論
述, 期盼本文能夠對幼見運動遊戲的推廣工作有所貢獻。
貳、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
一、幼兒運動遊戲的意義
運動遊戲是以幼兒為對象, 施以有趣的身體運動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王健次,
34
幼兒教育~刊
198 1 )。詹棟樑( 1 979 ) 參照人類學家Ma rti n u s Jan L a n geve 1d 的論述也指出運動遊戲
的三種涵義1. 開放的意義,公開共同的生活、工作; 2.無拘無束的意義,兒童在遊
戲中,不受限制地嘗試心中所嚮佳的想法; 3.創造的意義, 兒童如同藝術家,透過運
動遊戲來創造運動遊戲。聞單的說,幼兒運動遊戲是一種以運動為主體, 以遊戲為方
法,以教育為指導, 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的活動( 林風南, 1 990 ) 。
而運動遊戲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
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都具有著重要意義( 黃世勛, 1 999 ) 。
水爸英三曾云﹒「幼兒運動遊戲是使幼兒致力於配合其年齡的身體、精神、社會
面的成長與發展之過程,同時給予的兒適當的刺激, 促進其成長及發展, 以培養作為
將來生存於複雜社會中的社會人所應有基本能力的教育J ( ~I 自林春生、林曼蔥、即
金松、賴和海, 1 98 1 ) 。況且,幼兒不是大人的縮版,幼兒從事運動有其獨特性,幼
兒的運動需

文章標題:自傳  2013-09-30 02:52:15

 自傳
     我是吳紹玄,16歲,牡羊座 。我是出生在宜蘭的壯圍一個很遠的鄉下小孩,所以啊我的皮膚當然黑阿,我的家人有我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弟弟、妹妹還我啊~~我爸爸在開遊覽車,媽媽在宜蘭的喜互惠總公司當會計,弟弟在壯圍國中上課現在國三,妹妹在古亭國小上課小五,我就讀聖母醫護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二年級 。 
    求學歷程中,我還記的我在國小三年級有學中國的橫笛,可是學到一半的時候很多人都沒學了,所以我也沒學了~~到了五年級我開始學圍棋我學了三年在中間學到了要冷靜 、耐心、專注還有我在三年中我有去比賽,可是每次到第三輪就輸了~~真的很不開心~~上國中也就很少在去上圍棋了,因為國中課上完還要去補習班上課到很晚大概都到十點多才回家,我在國中一年級擔任體育股長就上體育課代操、借球就這樣,國中二、三年級就都沒再擔任任何職務了。
    在考完基測知道自己的成績很不怎樣也就心想說我這個成績應該沒有學校了,我本來想讀餐飲科的~~所以就隨便填學校,也就上了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幼兒保育科,本來想在一年級下學期轉科考,考餐飲科的可是讀完了一學期的幼兒保育課覺得有趣更何況我很喜歡小朋友,也就繼續讀幼兒保育科~~我要順利地讀完五年,在專科一年級也學到多關於幼兒的課程,真的好有趣,也在要升上二年級的暑假去了聖音幼兒園當了一個星期的志工跟小朋友玩還陪他們上課,我也在這一星期中學到如何去帶小朋友玩樂還又要哄他們睡覺真的很累,還又在他們哭哭的時候要怎麼去哄他們不要哭,就要使出我在學校讀過的方法都用上了才沒哭了~真的要很有耐心去帶小朋友,我明年暑假我癌要在去挑戰我跟之前帶小朋友有哪不同。
    求學計畫的方面,我希望可以順利讀完五年之後,在讀二技繼續我的幼兒保育的課程,我要把有關幼兒保育的課都上完之後,希望可以考到幼教老師的資格就去幼兒園、托嬰中心或是當個保母也可以,我只想每天可以看到小朋友的笑容真的很開心我一定會幫小朋友的事情都做到最好~我真的超喜歡小朋友的~~~。                            




   1015102049    黃芷芸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嗨!我是幼保科2年級^^ 我叫黃芷芸 是個女生~!

文章標題:幼兒繪本的生命力  2013-09-23 13:42:49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1199
19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
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吳庶深 魏純真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
生死教育輔導所助理教授 故事老師培訓課程講師
摘 要
幼兒是全人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實施生命教育最好的階段。有效運用繪本於幼兒的生命教
育教學中,可以增進幼兒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關心大自然、並開展美好
的生命。本文首先於國內碩、博士論文及近年的研討會論文中,收集有關與「生命教育」主題相
關的研究,發現近年來許多關於「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多以繪本來進行教學與研究設計,在教
學過程中卻僅選取某一部份的生命教育向度來實施,因此研究者發現有關如何分析繪本中的生命
教育內涵並選擇適合幼兒的繪本來進行生命教育,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針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概念,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根據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
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劃」內容,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
人與宇宙)選取八本「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來分析其中的生命教育內涵及教學指標。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配合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的內涵,期待家長與幼教老
師能善加運用繪本,相信能讓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幼兒美好的全人發展與成長。
關鍵字: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繪本
20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0
壹、與幼兒繪本的相遇
本文兩位研究者對於幼兒繪本有奇妙相遇的經驗,我們相信巧合是故意的。
研究者之一魏老師於 1998 年剛由二專幼兒保育科學校畢業,由於對幼兒教育充滿了熱忱與喜
愛,在托兒所任職幼兒教育工作的期間,趁著假日的空檔到市立圖書館為小朋友說故事。到圖書
館聽故事的小朋友們,年齡層範圍很廣,有尚在牙牙學語的學步兒,跟著哥哥姐姐來聽故事,也
有國小五、六年級還很愛聽故事的孩子。我很享受每一次與孩子們一起分享故事的經驗,與孩子
們分享好書成了我假日愉快的來源,於是我開始搜尋繪本相關資源,也到處參加研習,增加自己
說故事及欣賞故事的能力,並持續不斷的為孩子說故事。
2005 年研究者以青年創業貸款成立了一家小型的兒童書店,書店中的中文繪本及英文繪本佔
有九成,其餘一成是成人教學與育兒書,因為書店進貨的關係,我經常可以讀到新鮮的出版品,
於是我在書店內規劃了「3-6 歲幼兒故事時間」與「7-10 歲兒童故事時間」,將店內的繪本分齡,
與小朋友們一同分享剛出版的中文與英文繪本。
Zeece(1997)提出說故事能為幼兒帶來豐富的文學經驗,當成人以口語敍說故事、分享喜愛
和熟悉的故事時,便擴大了幼兒的語言知識。與幼兒的說故事時間,讓我體會最深刻的,是繪本
能拉近成人與孩子間的距離,讓彼此能很快的以繪本的內容交流、討論,不只是說故事者與幼兒
能很快的展開話題,父母親也能以說故事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但是研究者發現有些家長只是隨
易選取一本繪本便和孩子說故事,有時會出現成人本身對選取的故事並不喜愛或熟悉,於是唸讀
故事時也不帶愉快的情感,而且也可以感覺成人並不是很喜愛所讀的故事,因此孩子便也無法專
心認真的聽故事,但是家長卻會對孩子貼上:「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我的小孩不愛看書」的標籤,
這樣的情形便呼應了Jim Trelease(2002)在「朗讀的禁忌」中提到的:「別讀自己不喜歡的故事,
因為你的不喜歡會表現在朗讀上,造成反效果。」另外,成人在選書上沒有選對符合幼兒年齡上
可以理解的繪本,也會出現幼兒無法好好聽完一個故事就逃離現場的情形,如此也容易造成成人
在和幼兒說故事上的挫折。
研究者之二吳老師在 1999 年從英國完成學業後,回台從事生命教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目前
為某國立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且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委員,設計由幼稚園到
高中的生命教育課程,並長期致力於各機構生命教育的推動工作,但是對於幼兒生命教育僅有理
論上的瞭解,缺乏實際的操作經驗。後來兩位可愛的女兒相繼出生,我初為人父十分的興奮,但
卻不知道如何有效與孩子溝通與互動。當時候國內有一家知名的兒童圖畫書出版社,每一個月都
會主動寄發最新的生命教育相關繪本給我,我與我太太兩個人就開始閱讀繪本,並與女兒分享其
中有趣的故事。當時我便深刻的感受到透過繪本故事的分享,能找到很多與孩子生活經驗相關的
事物及主題,豐富幼兒生命的經驗,並能增進大人與小孩閱讀的興趣,這樣的閱讀過程帶給我們
很多的驚喜與美好的回憶。
有了這些經驗,兩位研究者發現成人與幼兒繪本相遇,需要一些美好的經驗,選對幼兒的繪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11
21
本就是重要的第一步。
貳、以生命教育繪本牽起生命的交流與熱情
現代有許多的孩子從幼齡時期就被要求接受一堆才藝訓練、智能開發訓練,卻沒有太多機會
認識自己、感受大自然,如此的教養過程可能會使他們成年後面臨對生命的空虛感,也會對生活
失去熱情,而成了只會拼命工作的人(吳庶深,2005)。然而在台灣的社會,成人要將生命教育的
價值與幼兒分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透過繪本,以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題材,或是幼兒
易於理解的簡單故事,就能牽起成人與幼兒間的交流、思考、討論,即使幼兒只是童言童語的回
應,也能由幼兒時期帶給孩子對於生命的思考。美國詩人Strickland Gillian(史斯克蘭.吉利蘭)
在「閱讀的媽媽」中有一段詩句:「或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黃金。但是你
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引自Jim Trelease,2002)
孫效智(2009)提出生命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也必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其中
繪本即是成人和幼兒分享生命教育最好的媒介,它能讓大人以不說教的方式,帶領孩子認識生命
的源頭和意義(黃迺毓,2005)。然而成人要能選對幼兒適合的繪本並將故事說得好,首先自己
也要很喜愛自己選出的繪本。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與丘愛鈴提出:「生命教育的課程理念應是
以生命感動生命的方式,使生命能達到全人的開展,展現生命的價值觀。」(引自陳欣欣、張淑美,
2009)。成人以生命教育繪本感動了自己,在與幼兒分享時,才能真實的傳達出情感,把故事說得
動聽,讓幼兒印象深刻,而能潛移默化的在人生中展現出美好的生命。
對於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截至2009 年12 月16 日的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中以
關鍵字的方式搜尋「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共有547 筆資料,根據研究摘要的內容,選取以幼兒
生命教育實施的場所、主題、方法、過程及成效等研究,共有34 篇。研究發現以幼教工作現場的
現職幼教老師以融入課程的教學及多元的方式進行幼兒生命教育為最多,包括繪本、遊戲、體驗
活動、影片欣賞、角色扮演、飼養動植物的方式等。蘇黃美菊(2003)於大班幼兒課程中發展以
「人與自己」及「人與他人」的繪本生命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來解決班級幼兒的人際問題;蕭秋
娟(2002)及潘美玲(2006)的研究中同樣以繪本為課程的引導,將體驗遊戲、卡片設計及分享
等多元的方式融入課程,來進行幼兒生命教育,課程內容著重於生命教育的「人與宇宙」-生命
的循環,在其中也包含照顧他人的活動設計,含有「人與他人」的生命教育向度;鄭小慧(2003)
則是在「人與環境」的向度,以動物的飼養方式來讓幼兒以實際的體驗方式來實行生命教育;吳
岸芳(2007)以泰雅族的幼兒來進行自然體驗的生命教育,同時含有「人與環境」及「人與宇宙」
的生命教育向度;而在四個向度研究中,以「人與宇宙」的向度裡的「生死議題」探討為最多,
歐蓓親(2008)、張琬婷(2007)、林季香(2007)以繪本來為幼兒進行死亡概念的經驗探究,而
黃琼芳(2008)則是觀察幼兒對於繪本中「死亡事件」的反應。另外在近幾年的研討會中,幼兒
生命教育以幼教師實行行動研究的方式為最多,林家蕙、游淑燕(2009)以及許秀瑄、林靜文(2009)
22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2
均以動物的飼養方式來實行課程中幼兒的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內容著重於生命教育的「人與環境」
部份;另外葉淑娟、龍于婷(2009)則以種植及觀察植物的生、老、病、死,來觀察生命的循環,
讓幼兒理解生命的成長與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則亦「人與宇宙」為主;綜合以上學者(蘇黃美
菊,2003;蕭秋娟,2002;潘美玲,2005;鄭小慧,2003;林家蕙、游淑燕,2009;許秀瑄、林
靜文,2009;吳岸芳,2007;葉淑娟、龍于婷,2009;歐蓓親,2008;張琬婷,2007;林季香,
2007;黃琼芳,2008)因此對於幼兒生命教育目前尚無「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
「人與宇宙」四個向度的全面發展研究,研究者歸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以課室中需解
決的幼兒問題為主要考量,例如:為解決幼兒課室中出現的人際衝突(吳淑惠,2008),或是提昇
幼兒分享概念(詹日宜,2005),以及提昇幼兒的責任心(姚秀卿,2008)等,因此只擇一向度教
學(2)課程教學受時間上的限制,大部份的幼兒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研究,其授課時間以三個月為
主(李淑烘,2006;蕭麗鳳,2008),因此難以在短期間內涵概生命教育各向度的教學(3)幼教
老師參與生命教育專業訓練課程的、認同感主動性,以及園所中家長對生命教育的了解與支持(黃
思瑜,2008)。由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近幾年幼教工作者開始關注生命教育的相關主題,並且舉
辦相關的活動,但顯少全面性的實施四個向度的幼兒生命教育,因此研究者以開發幼兒生命教育
四個向度的繪本,讓幼兒教育工作者能配合本身的教學,善用繪本來為幼兒潛移默化的開展出美
好的生命力。
参、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擇
Jean & Debbie(2001)提出繪本在幼兒園的教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繪本中描寫的民族融合、
種族和多元文化群體之社會觀,可以建構幼兒在早期的生命發展中,可以理解他人與肯定他人不
同背景的生命教育。近年來生命教育的繪本開始著重於國小階段的開發(劉清彥、郭恩惠,2003;
黃慶惠2003;張湘君、葛琦霞,2000;吳庶深、黃麗花,2001),而國內對於生命教育繪本教學的
研究也著重於國小教師與國小學童的部份(丘愛鈴,2001;江福祐,2002;李憲三,2002;陳明
昌,2003;張婷怡,2006),但目前尚無特地為幼兒設計的生命教育繪本書籍,因此研究者先參考
國小生命教育繪本的書籍推薦,再搜集幼兒及親子生命教育繪本的資源,然後再至各大書店、圖
書館收集適合0-6 歲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最後與生命教育學者討論繪本的適切性。
一、參考「國小生命教育繪本」書籍:
本研究中之生命教育繪本,系參考「生命真精彩!有效運用圖畫書進行生命教育教學」(吳庶
深,2007a)、「圖畫書中的生命花園」(劉清彥、郭恩惠,2003)、「生命教育一起來」(張湘君、葛
琦霞,2000)等故事教學之導讀與教案方式。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33
23
二、參考「幼兒及親子生命教育繪本」資源:
但國內的生命教育教學書籍多偏向九年一貫國小至國中的編撰,在幼兒階段的生命教育繪本
教學上較不普及,於是研究者選擇參考由教育局以幼教老師為主而設計出版的「與生命有約-幼
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以及為親子生命教育為主而設計的「繪本中
的生命花園-30 個繪本故事中的幼兒生命教育」(劉乃華,2007)中的書單;另外參考教育部生命
教育學習網(2009)中幼稚園生命教育「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的書單
與169 個幼稚園繪本教學設計。
三、收集「幼兒生命教育」繪本:
研究者依據自身的幼兒教學經驗,再至各大書店、網路收集適合0-6 歲幼兒繪本中具有生命
教育中的意涵的繪本。在選擇適合0-6 歲幼兒生命教育繪本上的主要考量為:(1)故事內容與幼兒
生活相關;(2)故事內容易於讓幼兒了解;(3)故事內容易於與幼兒互動;(4)故事內容可讀性高;(5)
故事易於講述與發揮;(6) 故事內容具幼兒生命教育內涵。
四、研究者相互討論並挑選出適合「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
教育部由 2005 年即委托黃雅文等人根據九年一貫課程做「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
展策略之研究」計劃(黃雅文等人,2005),其研究提出偏差行為的防治從國小開始最為顯著;隔
年由鈕則誠、劉玉玲、黃嘉莉等人(2006)開發「九年一貫及幼稚園生命教育教學大綱與示例計
畫」,由生命教育相關院校與機構的學者與專家共同討論內容,並確認課程理念與目標,再邀請由
幼稚園到國中各級基礎教育教師參與專題研討會,訂定課程綱要及能力指標,最後藉重實務教師
的教學經驗,共同編撰教學大綱,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以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大綱而發展出「生死
關懷」、「倫理關懷」與「靈性關懷」三個向度。接著到2007 年由吳庶深等人(2007b)進行「教
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畫」,以幼兒到國小、國中生發展階段的需
要而設計出四個向度之生命教育課程架構與內涵(如下表一)
24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4
表1 幼稚園到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的生命教育向度及內涵架構
生命教育初級目標:培養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
進階目標:培養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情懷。
向度 內涵架構向度目標
人與
自己
1. 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學習了解個人的興
趣、能力與特質。
2. 欣賞與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弱
點,肯定自我價值;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3. 發展自己-發展自己的特質與潛能(多元智慧、情緒
管理等),運用批判思考、創造正向思維能力,面對日
常問題與未來的理想、夢想。
尊重和珍惜自
己的生命。
人與
社會
1. 培養同理心-面對不同的族群、性別和文化時,能學
習體驗和尊重多元的價值觀,培養「設身處地」和「感
同身受」的能力。
2. 欣賞與接納他人-欣賞他人的優點,接納他人的弱
點。
3. 尊重與關懷-關懷弱勢族群或需要幫助的人,創造人
際之間和諧的互動。
4. 寬恕與包容-培養寬容、轉變偏見與歧視的態度;從
家庭、班級學校、社區社會、世界等生活倫理出發,
培養倫理關懷,對社會能有包容性的認識。
尊重和珍惜他
人的生命。
人與
自然
1. 欣賞與愛護自然-藉由親近自然,發現自然之美,進
而關懷自然生命。
2. 永續經營自然-藉由觀察生態變化與思考環境問
題,體認珍惜自然的重要。
尊重和珍惜萬
物的生命。
人與天
(宇宙)
1. 追求生命的意義-透過正確的生死觀和信仰(宗教)
觀,追求正向積極的生命意義與態度。
2. 發現和擁有美德-發展人類美好的特質,培養對靈性
的認知和覺察力。
體會生命的意
義和存在的價
值。
兩位研究者分別將選出具有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上表「幼稚園到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的生命
教育向度及內涵架構」中,選擇具有「幼兒生命教育」內涵的繪本與並討論其適切性。接著對照
下表二、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研究,以做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容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55
25
分析。
表 2 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
二、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繪本方案目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3 認識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包容和欣賞能力。
L2-1-4 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三、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繪本方案目標:
L3-1-1 能分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
L3-1-2 能注意動植物成長的變化與過程,瞭解「生」的意義。
L3-1-3 能在照顧動植物的經驗中學習愛惜生命。
四、人與宇宙(人與天)-繪本方案目標:
L4-1-1 能體會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L4-1-3 發現並學習表達感恩的各種方法。
資料來源:吳庶深等(2007)
肆、繪本中的生命教育內涵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將繪本與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吳庶深,2007b)做內涵分析,
以做為幼兒生命教育工作者與相關人士參考。Neuendorf(2002)提出內容分析法為一種系統式的
客觀分析,小說或是繪本的作者可能主觀的寫出故事,而沒有意識文本中是否涵有某些自我未查
覺到的訊息;Newman(2002)則提出使用內容分析的方式可以揭露文本中隱藏的訊息(引自王佳
煌、潘中道等),因此兩位研究者在選擇幼兒繪本後,對照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來分析繪本
中幼兒生命教育的內涵。
本研究中幼兒生命教育繪本以生命教育的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他人、人與宇宙四個向
度,由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中各選出兩本符合其內容的繪本,如下表三:
26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6
表3 「幼兒生命教育繪本」書單
生命教育向度 書名 出版社 繪本主題
人與自己
1. Guji Guji 上誼 自我認同
2. 帕西波的裁縫夢 三之三 追求夢想
人與他人
3. 小仙子和小魔女 愛智 欣賞他人
4. 你看起來很好吃 三之三 接納包容
人與環境
5. 三隻小狼和大壞豬 遠流 心隨境轉
6. 小鼴鼠的鳥寶寶 上誼 愛的真諦
人與宇宙
7. 小種籽 信誼 生命循環
8. 愛的力量 彩虹文化 面對生死
以下將表二中各繪本主題、繪本內涵及符合生命教育繪本指標之說明如下:
一、人與自己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Guji Guji》、《帕西波的裁縫夢》。
(一)《Guji Guji》繪本主題:自我認同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1-1-2 能察覺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錯誤。
L1-1-3 會分辨與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習尋求幫助與分享。
2. 繪本內涵:故事書名提到的「Guji Guji」是一隻鱷魚的名字,由於牠還是一顆鱷魚蛋時不小
心滾落到鴨子的家庭裡,所以牠以為自己是鴨子,而鴨媽媽對牠和小鴨子一視同仁,不論寶寶們
長得怎麼樣,都一樣的愛牠們,其實三隻小鴨子,也都長得不一樣呢!有一天,來了三隻壞鱷魚,
把Guji Guji 嘲弄了一翻,還弄壞牠的玩具,並且命令牠把鴨子誘捕到橋下,好讓鱷魚們享愛一頓
美味可口的鴨子大餐。Guji Guji 面對自己到底是鱷魚還是鴨子的痛苦與困惑,最後想通了自己是
一隻獨一無二的「鱷魚鴨」,並想了個好方法讓鱷魚落荒而逃,保護了愛牠的的鴨媽媽及鴨子們。
這個故事展現了個體發展中的自我認同,並感受到家庭環境中母親給予其愛與勇氣的力量所發揮
的智慧。其中搭配幼兒生命教育繪本方案目標有L1-1-3 讓幼兒以Guji Guji 在故事中的情緒,分辨
出開心、難過、困惑等情緒,並能表達若自己是Guji Guji 會有什麼樣的心情?能分享自己的感覺、
情緒,並且可以引導孩子在遇到壞鱷魚(或遇到困難)時,可以如何尋求幫助?讓幼兒提出想法
與意見,可彼此學習,並且成人在共讀中也能了解幼兒對於遇到困難時的想法。
(二)《帕西波的裁縫夢》繪本主題:追求夢想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1-1-1 能說出自己的興趣與喜好。
L1-1-4 以不同媒材進行創作活動,發展創造思維與想像力。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77
27
L1-1-5 能分享自己的夢想與志向。
2. 繪本內涵:《帕西波的裁縫夢》的故事述敍小狗帕西波很希望被裁縫師瑪德琳小姐收養,於是
總是偷偷溜進裁縫店,費盡心思的裁製小貓咪、金魚、小鳥,甚至是蜥蜴的服裝,有一天終於引
起了瑪德琳小姐的注意,從此帕西波跟著瑪德琳小姐一起忙碌而愉快的在裁縫店裡工作。這個故
事以活潑可愛的小狗帕西波來展現個體追求夢想、肯定自我,並積極努力的熱情,符合幼兒生命
教育繪本方案目標中之L1-1-1 由小狗帕西波對裁縫工作的興趣,引發孩子分享自己的興趣或喜
好,並能以此故事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夢想與志向(L1-1-5);其中小狗帕西波的裁縫,可讓幼兒
以簡單的紙質或不織布製作不同動物的衣服或樣式,來讓幼兒體驗由自己想像與創作的樂趣,符
合L1-1-4 指標。
二、人與他人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小仙子和小魔女》、《你看起來很好吃》。
(一)《小仙子和小魔女》繪本主題:欣賞他人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4 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2. 繪本內涵:在《小仙子和小魔女》的繪本故事裡,小仙子很羨慕小魔女有神氣的掃把可以飛
上天,也可以變出糖果,忽略了自己其實也有翅膀可以飛,直到小魔女掉進了洞裡,小仙子本能
的以翅膀飛起來,也救了小魔女,符合了L2-1-1 學習關心朋友的健康,也發現自己和別人彼此有
不同的特色,而發現每個人有自己的不同優點,進而達到L2-1-2、L2-1-4 能接受他人與自己不同,
且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二)《你看起來很好吃》繪本主題:接納包容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3 認識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包容和欣賞能力。
2. 繪本內涵:這本繪本是以幽默的方式來帶領幼兒進入學習關心之門,故事內容敍述有一隻甲
龍寶寶一出生就遇到一隻不懷好意的大暴龍,暴龍淌著口水說:「你看起來很好吃!」而以為自己
叫做「很好吃」的甲龍寶寶聽了,馬上撲過去一把抱住暴龍的大腿,大聲的喊:「爸爸!」。結果
強悍的暴龍頓時不忍心吃小甲龍,並且在相處的互動中,學習關心彼此;甲龍寶寶把暴龍當成自
己的爸爸,爸爸為了讓小甲龍不被壞人吃掉,還教牠厲害的鐡頭功、甩尾功等,符合指標中的L2-1-1
項目;吃葷的暴龍還和吃素的甲龍共同快樂的生活,其中的故事內涵同時包含了L2-1-2 和L2-1-3
的幼兒生命教育內容指標。
28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8
三、人與環境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三隻小狼和大壞豬》、《小鼴鼠的鳥寶寶》。
(一)《三隻小狼和大壞豬》繪本主題:心隨境轉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3-1-1 能分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
(2) 繪本內涵:《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是以顛覆性的手法,由《三隻小豬》的故事改編為三隻
可憐的小狼遇上了一隻強壯又聰明的大壞豬,這次換成大壞豬想要“呼~呼~哈!哈!”的把小狼
們的房子都吹垮,無論小狼用多堅固耐用的房子都難不倒牠,所以可憐的小狼需要不斷到處躲藏,
並建造越來越堅固的房子。而最後小狼們如何讓自己不再害怕大壞豬來吹房子呢?牠們是用最柔
軟的花朵與樹葉,反而讓大壞豬心情變好,最後還成了好朋友!這個故事中同時能感受在「人與
他人」及「人與環境」上的互動與影響,當我們用了堅固的牆擋住了別人,也關起了與人友好的
心,但是最柔軟的花,卻是最溫暖的接納,此故事以重覆的情節,讓幼兒易猜測接下來要用越來
越堅固的房子來躲避大壞豬,同時也以趣味性的顛覆手法,讓我們與幼兒共讀時,共同感受柔軟
舒適的環境同時能柔軟人的心。
(二)《小鼴鼠的鳥寶寶》繪本主題:愛的真諦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3-1-2 能注意動植物成長的變化與過程,瞭解「生」的意義。
L3-1-3 能在照顧動植物的經驗中學習愛惜生命。
2. 繪本內涵:《小鼴鼠的鳥寶寶》的繪本是一本深入淺出、為幼兒開啟尊重生命的啟蒙故事;
故事由一隻小鼴鼠救了一隻受傷的鳥寶寶開始,小鼴鼠認真照顧鳥寶寶,準時餵養牠、給牠滿滿
的關愛,把牠視為自己的寵物。雖然小鼴鼠的父母提醒小鼴鼠:「鳥寶寶是野鳥,應該放手讓牠
飛」但是小鼴鼠認為鳥寶寶是屬於自己,還做了一個鳥籠關住牠,因為他真的很愛鳥寶寶!
這個故事同時能讓成人與幼兒感受「愛他,應該放手,想想什麼對他是最好的。」愛應該是
給對方自由,而不是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在這樣的故事裡,可以由簡單的文字與細膩的圖中感受
鳥寶寶被困在籠中的無助與難過,內含了L3-1-2 與L3-1-3 的指標,由故事中感受到「生」之可貴
與意義,並珍愛每個生命!
四、人與宇宙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小種籽》、《愛的力量》( 原名:Love and
Healing,出版社中譯版翻譯為「愛的力量」)。
(一)《小種籽》繪本主題:生命循環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2. 繪本內涵:在《小種籽》的故事中,藉由小種籽成長的旅程,發現生命的循環過程,了解生
命生死是一種自然的循環。作者艾瑞.卡爾以小種籽一開始的生長,到成長旅途過程中遇到了自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99
29
然環境的變化、動物的威脅及人的栽採,了解生命成長會遇到的險阻,就像冒險的旅程一樣;作
者以植物的擬人技法,讓幼兒了解生命都有開始與結束,結束亦是人在成長會遇到的課題
(L4-1-2),然而藉由種籽的生生不息,孩子可以發現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可怕的事。這個故事
適於幼兒之處也在於其自然的生死形態,是孩子可以接受的,例如:飛得太高的種籽,被太陽燒
著了而死掉;飛得太低的種籽掉到海裡會淹死;掉到泥土的種籽被肚子餓的老鼠吃掉了;剛長出
苗的種籽被踩扁了……,以這樣狀況將死亡以自然、簡單而輕鬆的方式來鋪陳故事,比起故事直
接以人來描寫死亡更能讓幼兒接受與了解。
(二)《愛的力量》繪本主題:面對生死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4-1-1 能體會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L4-1-3 發現並學習表達感恩的各種方法。
2. 繪本內涵:在《愛的力量》繪本裡,透過小企鵝的生死,能讓幼兒與成人明顯的感受到生命
透過愛,可以讓死亡成為珍貴的成長歷程。這本繪本特別之處,在於故事中兩隻小企鵝,以活生
生的樣貌出現在故事中,而在一次意外中,達士汀小企鵝眼睜睜看著好朋友傑克死掉,卻只能害
怕的躲起來,無能為力而不知所措,這是幼兒在面對親人死亡時,的確會面臨到的「恐懼大於悲
傷與失落」,並且會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的心理。故事最終是示範了如何與死亡和悲傷說再見的方
式,傑克小企鵝的父母在隔年有了新的寶寶珍妮,達士汀陪伴著珍妮的父母一起照顧珍妮,以愛
的力量撫平對逝去生命的傷痛,在本書中,同時達到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三項指標。
伍、結語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參考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
研究,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以達到認識自己、珍視生命,進而肯定並尊重生命,與自然萬物共
存共榮的全人教育。
在整合繪本中對於生命教育的目標中,發現有的繪本僅達到一個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或
一個生命教育向度,但卻是能深入淺出的帶出內涵,如:《三隻小狼和大壞豬》繪本,幽默且清楚
的詮釋出自然環境的變化與心情的轉變之影響;或是在《帕西波的裁縫夢》中,在人與自己的向
度上,單純而深入性的詮釋追求夢想的快樂。然而全面性均有達到向度中每一項指標或每一個向
度的,亦是能完整傳遞出生命教育內涵的好繪本,如《小種籽》繪本中,同時表達了人與自己的
向度:察覺自己的優點、表達自己的志向;也有表現出人與他人的向度:能覺察自己與他人的不
同;在人與環境的向度上能讓讀者注意植物的成長變化過程;而在人與宇宙向度中則能自然的表
現出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如此的繪本展現出生命教育的全面性內涵。
教育部近年來積極推動生命教育,並於於2009 年11 月5 日提出其教育施政的主軸以生命教
30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30
育為基礎、以全人教育為目標,認為教育具有改變生命的力量,生命發展的關鍵有賴教育讓孩子
變得更好、更有信心、樂於學習與服務,且讓孩子身心更健康(吳清基,2009)。在幼兒的成長階
段,家庭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父母若每一天與小孩分享生命教育的繪本,將會發現如此能帶
來奇妙的改變。最後,我們也期待更多的家長與幼教老師能關懷幼兒的身心靈健康與成長,共同
推動生命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生命更精采!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3311
31
參考文獻
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課程統整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6)。286-316。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台北市立師院實小。
江福祐(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師範
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
吳庶深、蘇絢慧(2005)。聽生命說故事:運用圖畫書實施生命教育。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第
二十八期季刊。台北市立圖書館出版。P2-7。
吳庶深編著、葛惠教案設計(2007a)。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心境界。台北:三之
三。
吳庶深、黃麗花、詹文克、蕭伊吟、吳英傑(2007b)。教育部95 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
指標工作計劃。台北:教育部。
吳淑惠(2008)。幼兒攻擊行為歷程表現分析-以幼稚園實施繪本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致
遠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台南。
吳清基(2009)。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網頁版)。下載日期:2010 年1 月4 日
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412
李憲三(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李淑烘(2006)。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生命教育之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花蓮。
姚秀卿(2008)。繪本教學提升幼兒責任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
學系,嘉義。
孫效智(2009)。台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
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
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2009)。教材資源。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0 月23 日
http://life-edu.ccu.edu.tw:8000/script/092/index.php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欣欣、張淑美(2009)。《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的啓示。生命教育研究期刊,1(1)。27-54
黃慶惠(2003)。繪本教學有一套。台北:天衛。
黃迺毓(2005)。《遇見圖畫書》看見生命花園(曾心悌採訪)。好消息雜誌,128,18-19。
32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32
黃思瑜(2008)。幼教師實施生命教育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台中。
黃雅文、姜逸群、吳怡貞、何芳妃、陳怡如、郭滇媚(2005)。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
展策略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鈕則誠、劉玉玲、黃嘉莉等人(2006)。九年一貫及幼稚園生命教育教學大綱與示例計畫。台北:
教育部。
詹日宜(2005)。圖畫書教學情境中幼兒分享概念發展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系,新竹。
劉乃華(2007)。「繪本中的生命花園-30 個繪本故事中的幼兒生命教育」。台北:二十一世纪
出版社。
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蕭麗鳳(2008)。幼兒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學系,高雄。
Mendoza, J. & Reese, D. (2001). Examing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s for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3 (2).
1-38.
Neuendorf, K.A. (2002).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wman W. L. (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王佳煌、潘中道等譯)。台北:學富文化。
Jim Trelease(2002)。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台北:天
衛文化。
Zeece, P. D. (1997). Bringing books to life: Literature-based storytell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1), 39.
參考繪本
唐土兒著、邱千蓉繪圖(2008)。小仙子和小魔女。高雄:愛智圖書出版。
陳致元(2005)。Guji Guji。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簡惠碧著、黃純玲繪(1999)。愛的力量。(雙語繪本原名:Love and Healing)台北:彩虹兒童文
化出版。
Arsenault, E. 著、Fanny 繪(2006)。帕西波的裁縫夢(丁凡譯)。台北:三之三。
Carle, E.(2004)。小種籽(蔣家語譯)。台北:上誼。
Eugene, T. 著、Helen, O. 繪(2002)。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曾陽晴譯)。台北:遠流。
Miyanishi, T.(宮西達也)著(2006)。你看起來很好吃(沙子芳譯)。台北:三之三。
Newman, M. 著、Benson, P. 繪(2007)。小鼴鼠的鳥寶寶(黃迺毓譯)。台北:上誼。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3333
33
The Vitality of early child’s picture books –
To explore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targets
Shu-Sum Ng Chen-Jen Wei
Assistant Professor Storytelling Trainer
National Taipei College of Nursing Taipei County Childcare Unions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is not only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best stage to
implement Life Education. Effectively using picture books in the teaching of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themselves,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establish good relationships, care
about Nature and live good liv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and above. How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in picture books and how to select appropriate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are both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referred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hose
eight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suitable for children between 3 and 6 years of age.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2006 Lif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argets plan, the researchers based this study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ife
Education, selected the eight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nd analyzed the Life
Education content and teaching targets in them.
Sharing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through the above se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educators, the
researchers are looking for bette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children.
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targets, picture books 




   1015102048    陳正軒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15102045    余依玲  發表(2)筆  

文章標題:Welcome to小鬼學習歷程檔案  2008-03-18 16:15:43

★鬼GHOST的歷程檔案★ 本人很少逛這網頁,久久才會上來幾次... 但很喜歡這樣的版面設計,讓我想到無名^^

文章標題:幼兒死亡概念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2013-09-23 13:47:32

幼兒死亡概念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曹純瓊(Chwen-Chyong Tsau)陳正芬(Chen-Fen Chen)李怡芳(Yi-Fang Li)

幼兒保育學刊 3期 (2005/12), 31-55

死亡概念幼兒death conceptyoung children

 




   1015102044    陳盈潔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父親和幼見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2013-09-23 13:44:11

Journal 0 1' Earl 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D巴cembcr 2009, Vol. 4, No. 1. P57- 84
父親和幼見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李淑娟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幼兒保育科
摘要
張麗芬
國立臺南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根據Vygotsky 最近發展區的觀點以及鷹架的理論,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父親和幼兒
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關係。
研究者以方便取樣在台南縣三所幼兒園巾,選取32 對父親及其就讀大班之幼兒(5
到6 歲)為研究對象, 並以錄影及錄音的方式, 請每對父親與幼兒一起進行簡單加法運
算遊戲約20 分鐘。之後分析遊戲的過程中父親所出現的教導行為有那些, 並據以分析
父親的親子互動方式, 且司在親子互動之前及之後對幼兒進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
業J '統計幼兒在作業上的得分。
研究結果顯示: (一)父親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遊戲時,以「直接指導」出現
的次數及比例最高I 距離策略」出現的比例最少。(二)本研究發現親子互動方式出
現的次數及比例,也因為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三)在父親不同
的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顯著差異。「直接指導」最能提昇幼兒的
簡單加法運算能力。
最後, 依據本研究得到的結果,提出教育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關鍵詞:父親一幼見、親子互動、加法運算能力。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拘l 57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ABSTRACT
Based on the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and children 's
simple addition arithmetic abilities. Thirty-two father-child dyads were conveniently drawn
from three kindergartens in Tainan county, Taiwan. The play session of each dyad was video
taped and audiotaped. Before and after the board game, these five-to six-year-olds were
assessed on their simple addition arithmetic abilities. A coding schem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types of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 Fir 泣,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thers used more directive
instructions and less distancing strategies. Secondly,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may vary
according to children's simple addition arithmetic abilities. Thir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ildren 's simple addition arithmetic abilities when different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were used. Children got the most improvement when fathers used directive
IIlstructlOns
Key words: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addition arithmetic abilities.
58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凹卷第一期
Joumal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Deccmber 2009, Vo l. 4, No. 1. P57- 84
壹、前言
一、研究背景
從出生到學齡前, 孩子即在生活中習得言|二多非正式數學能力( informa l mathematics
ab ility) 。這些非正式數學能力包括: 唱數、計數、對l蔥、合成、分解及實用算術等。非
正式數學是透過幼兒實際生活情境中自然發展出來的實用算術' 對幼兒來說, 其所創的
實用算術是非常具體的,透過此方式,四歲幼見已知如何求兩組東西之總和(周淑惠,
1 996) 。很多研究對於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均支持, 學齡前幼兒在未進入小學前就擁有計
算解題能力或自行發明演算方法,而這些是由幼見已具有的實物計數技巧為基礎而自然
延伸發展的, Baroody ( 1 987) 與Ginsburg (1989)將幼兒所發明的這些策略稱為「非正式
算術J (informal ari thm eti c) 。
幼兒能在學齡前即具備很多數學經驗和相當的數學知識(Anderson , 1 997) ' 各國的
文化及其文字系統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幼兒的計數策略(Geary, 1994) ' 尤其家庭及社會
脈絡是其中重要因素。而其中扮演媒介角色的即是幼見的父母親, 雖然父母親並不是數
學專家,但在日常生活中,可透過日常生活事件及與孩子討論周遭世界,來滿足孩子對
數的好奇心(Sprung, 2006) 。就親子數學活動的狀況而言,父母在幼兒學習數學時,對提
供「語言刺激」與「學習行為刺激」有高度的重視,且在家庭環境提供「學習行為的刺
激」愈多,其幼兒數學能力表現上愈好,這些與家庭生活相關的親子互動經驗,和幼稚,
園教師所能給予的並不完全相同, 但以往對於幼兒的數學能力之研究,較少探討幼兒數
學能力與家庭因素之關聯。
父母親參與孩子學習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於Vygotsky 理論的運用。在社會文化論
中, Vygotsky 認為思考是由不斷發展的個體和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環境裡交互作用而
成, 思考活動是由人際之間的歷程開始, 而轉變成個人的內在歷程(但Bodrova & Le叩on呵g,
l叩996副) 。他在兒童發展的論點上也提出, 見童的活動構成思想內容,且思想是由活動造
成, 兒童心理的發展是從內化社會環境的經驗而來。Vygotsky 社會文化論的主要觀點中
之「最近發展區J (the zone ofproximal development ; ZPD)常被教師們運用在其推動孩子
的學習策略上(Shepard, 2005) 。兒童在成人或能力較佳的同儕引導下,能力可從實際發
展層次提昇到潛在發展層次, 對Vygotsky 而言,從實際發展層次到潛在發展層次,即是
經由教育去創造的學習歷程。成人與幼兒互動時可能因孩子能力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協
助, 在賠架行為過程, 透過與孩子互動使父母更了解孩于的能力,並從中適時提供協助
與輔導, 使其達到更高層次的發展(谷瑞勉諜, 1 999) 。幼兒的發展是動態的,而非只是
定位在一個已達到之水準,需要大人或能力較好的同儕之引導與互動,使之在最近發展
區內學習成長。
過去許多研究都肯定親子互動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例如鍾鳳嬌( 1 995) 在研究中
發現父母親鷹架行為包括激發幼兒的興趣及注意力; 適時提出建議,用以引導孩子的興
趣與能力, 並維持孩子的興趣與熱誠。Mattanah 、Pratt 、Cowan 和Cowan (2005) 研究
父母親協助他們四年級的小孩做數學H寺,所使用的鷹架方法,例如提示、解說、示範等
口語或發口與行為,結果發現, 成人使用這種方式, 往往能助長孩子數學學習上的成就。
幼兒保向研究集刊第凹卷第一期59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Jn法還算能力之關係
父母親角色是幼兒在學習非正式數學的發展中之重要因素(Elo缸" Maree & Miller,
2006) 。雖然在學齡前, 幼兒已具有非正式數學之概念,但皮亞傑主張要到7 、8 歲才具
備運算概念(林軍治, 19 85 : Geary, 1994) ,這觀點影響過去許多關於數的運算之研究對
象僅限於學齡兒童(張燕滿, 2002 : 張燕滿, 2 004 ;許靜雯, 2007) 。但依研究者在幼見
園教學實務現場多年的經驗,和非正式觀察發現,學齡前之幼兒幾乎在五歲左右就開始
接觸簡單的加法、減法類型的數學活動,透過非正式數學能力進行加法或減法連算,而
且教師或家長都支持這樣的數學活動。數的運算能力不只是計算的結果,計算只是要完
成解題的一個步驟之一,而對學齡前幼兒來說引導其運算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
孩于進行數的運算時, 其過程遠比結果重要。父母親能激發孩子的數學思考,協助孩子
學習數學的前提, 就是先要讓孩子對數學的感覺是舒適的, 且感到有趣(Mastin , 1994) ,
若家長們能在親子互動中將生活融入,進而培養孩子對數的運算之興趣,將會成為幼兒
數的運算能力發展之助力。
親子互動中與孩子互動的對象,當然包括父親與母親,但傳統的兩性角色定位,父
親常扮演著工具性的角色,負責家庭經濟的來源;母親則是維持或表達性的角色, 負責
日常生活、感情維繫和教養子女的範疇(賴爾柔, 2001) 。所以,過去家庭裡參與教養工
作的人多以母親為主,尤其年齡愈小的孩子;研究中也大部分為母親與孩子之親子互動
模式的研究,較少見到父親與孩子的互動方式。這幾年來父親在教養子女的路上不再缺
席,惟許多親職教育的研究都以母親為主要對象,關於父親孩子互動的研究, 無論中
西方皆以親子關係、父職角色、父親參與(吳靜宜, 2005 ;李沛青, 2007 ;杜宜展, 2004 :
陳靜芬, 2004; 蔡佳玲, 2007 ; Culbreth, 2005 ; Prue哎, 2006 ; Ricks, 1 985) 的研究居多'
較少關於父親協助幼兒學習時的互動方式之研究。現令社會父親一同參與親子互動之情
形漸增,因此, 本研究希望探討父親與孩子共同進行數的運算遊戲的互動情形,以了解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二、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敘述如下﹒
(一)探討在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的遊戲時,父親與幼見之間的親子互動方式。
(二)探討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與親子互動方式的關係。
(二)探討不同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的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差異。
三、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60
1.父親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的遊戲時,會出現哪些親子互動方式?
2,不同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幼兒,其父親的親子互動方式是否有差異?
3 .在父親不同親子互動方式下,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是否有差異?
(二)研究假設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凶卷第一WJ
Joumal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December 2009, Vol. 4, No. 1. P57- 84
l 父親在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的遊戲時,會出現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
2.父親在與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的遊戲時,會出現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
3 在父親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的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顯著差異。
(二)名詞禪義
茲將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名詞及變項界定如下l
親子互動方式
親子互動方式是指家庭中之成人, 在幫助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所採取的行為方
式(郭智玲, 2004 ; 黃迺毓, 1 988) 。
在本研究中是指父親和幼兒一同進行研究者所提供之遊戲時,父親協助幼兒學習過
程的教導行為,並將教導行為分類為合作、示範或解說、要求、發問、討論、提示、正
向回應、無具體回應、負面回應等九種。再以此九種父親教導行為分類為直接指導(包
括: 發悶、討論和提示)、距離策略(包括﹒ 發間、討論和提示)和回應行為(包括:正向
回應、無具體回應、負面回應)三種親子互動方式。直接指導是指父親以自己的認知透
過口頭或行動協勘幼兒進行活動或直接給予幼兒指令。距離策略是指父親以口語的行為
引導孩子思考。回應行為是指父親以肢體或口語行為, 給予幼兒正面回饋或負面回饋,
及與運算策略無關的回應幼兒之行為。
2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
幼見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指學齡前幼兒在生活中透過具體實物、半具體物所學的一
些非正式數學能力和技巧,並將這些能力轉為運算能力和運算策略, 解決簡單的加法問
題(張麗芬, 1990 ; ~LI'惠欣諜, 1996 ;許惠欣, 1 997) 。
本研究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以研究者自編的「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所測得
的分數評定。在這項作業中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包括: 計算被加數不口加數皆為10 以
內(包含10 )的蝕,以及總和20 以內的加法運算。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期61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還算能力之關係
貳、文獻探討
親子互動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Lev Semenovich Vygotsky 的理論,文獻探討首先介紹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論(sociocultural theory) ,其次再說明親子互動對幼見認知發展的影
響及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發展。
一、Vygotsky 社會文化理論
Vygotsky(l 896-1934)約與Piaget 同時代,但他對發展與學習的看法與Piaget 非常不
同,由於他強調影響認知發展的社會文化因素,所以通常被稱為文化一歷史理論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80drova & Leong, 1996) 。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論, 分為心理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context) 、心理工具(tools of
mind, mental tools) 、語言(speech) 、最近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四
個要點。就Vygotsky 的觀點而言,社會文化成為心智發展的主要動力, 所有高層次的心
理功能都由人際間開始,再由外而內形成個人之經驗。簡言之,自J1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
得先透過與成人或有能力的同儕互動、對話, 之後才能達到個人心智功能的運作。也就
是心智的過程存在於社會的共享, 然後才轉移到個體的計畫,這也說明了社會環境確實
是發展與學習的過程( Bodrova & Leong, 1996) 。以下將Vygotsky 的社會文化論中, 語
言與最近發展區兩要點分別敘述。
(一)語言
Vygotsky 認為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工具,他認為話語(speech)不是認知發展的產物,
而是促進認知發展的工具。發展過程中,語言與思考(thinking)是密不可分的,對Vygotsky
而言,語言符號不是增進已經存在的心理功能之輔助工具,而是改變整個心理功能的運
作和結構,使心理功能產生徹底改變的工具。語言讓我們可以有邏輯的思考和學習的行
為,並影響著我們的思考與新知的獲得, 每個種族都有其特別的語言來形容特別的文化
產物, {i吏,心智在各種族之特別的文化上發揮功能,也反應了社會環境的重要J性, 因此語
言可說是文化思考和觀念的菁華( 80drova & Leong, 1996) 。
Vygots ky 將語言的功能分成兩類,即公開語言(p ublic speech)和私語,公開語言有社
會及溝通的功能: 私語則屬自我引導的語言。年幼時藉由公開語言來適應環境和學習,
年紀稍長, 語言就不只為了溝通,更真有協助行為自主和獲得知識之功能(Bodrova &
Leong, 1996; Zivin, 1979) 。除了語言的功能外, Vygotsky 對語言的發展也有其獨特的看
法,因語言源於社會,所以一開始容易被接受及生產性語言就根源於孩子與其照顧者之
間的社會互動。Vygotsky 認為語言與思考息息相關,而將兩者之關係的發展分為幾個階
段,首先在嬰兒與學步兒時期,思考與語言是分開的,這時期的語言主要是孩子跟成人
間溝通其需求, Vygotsky 用前口語思考(preverbal thought )及前智力話語( preintellectual
speech)來描述。
Vygotsky 認為私語不只是幼兒情緒的表達, 也具有自我引導認知的重要功能,在高
忠增(2004)幼兒私語的個案研究中發現, 幼兒私語現象是自我學習的重要工真, 並能促
進認知能力的發展。Goudena (1987 )、Behrend, Rosengr凹, Perlmutter (1 989) 、Winsl缸, Di缸,
& Montero (1997) 以及8erk & Spuhl (1 995) 研究提出, 當幼兒與支持他們的成人一起互
62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期
JOllrnal 0 1'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llcation: December 2009, Vol. 4, No. 1. P57- 84
動時,會使用較多的私語,且成人的鷹架行為藉著活動,也能促進孩子的私語的運用。
所以, 成人與孩子間的言談具有鷹架(scaffold)及再概念化( reconceptualization)之潛在價
值(蔡敏玲、彭海燕譯, 1998) 。
(二)最近發展區
Vygotsky 認為心智的發展與實際年齡沒有絕對關{系, 甚至可以透過社會互動來提
昇,這樣的觀點有別於傳統測量工具所測得的智力。傳統測量中幼兒能獨立完成解答也
不能被當作是該兒童心智發展的真實能力。而是在他人的協助下所表現出來的心智能
力, 才能將其視為心智發展的指標。學習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過程, 卻有著相輔相成的
關係, Vygotsky 1llft主張在發展前要累積大量的學習, 並沒有否定成熟因素, 但強調社會
文化或教育對認知發展的影響(Bodrova & Leong, 1996) 。
Vygotsky 用「最近發展區」來表示孩子未透過成人支持, 和透過成人支持,所達到
能力之差距(N aughton , 2003) 。而區(zone)代表的是行為組成的連續線或成熟度(吳蔥、
珠、李長燦, 2003) 。因此, r 最近發展區」所代表的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程度或階層,
且是動態的(Bodrova & Leong, 1996) 。最近發展區所強調的是兒童未來可以發展的空
間, 而不是已經完成的發展水準(谷瑞勉譯, 1999) 。
但因為Vygotsky 太早去世, 因此對最近發展區的說明仍然模糊,所以Bodrova 和
Leong (1996) 將後繼者Wood 、Bruner 及Ross (1976) ; Cole 、Newman 及Griffin
(1 989); Cazden (1993) ; Rogo仟(1990) 與Tharp 及Gallimore (1988) 等學者對最近發展
區概念作了闆釋,其中Wood 、Bruner 與Ross (1 976) 提由「將架J (scaffolding)的譬喻,
兒童被視為正在建造的建築物。專家及成人的支持就如支撐建築物的鷹架,它支持著孩
子的發展並使之繼續建構新能力, 當見童出現新能力能獨自學習時,協助者開始移除支
援,如同建築物中的!寵架移除後, 而牆壁能獨自立著一樣。所以對朧架的觀點認為成人
提供作業不能太簡單,而且協助的量得依孩子能力而有不同。通常成人在教導幼兒時所
使用的方式包括示範、提問和提示等方法(周淑惠, 2005) 0 Th a rp 和G allimore (1988) 也
提出最近發展區的四個階段(Four Stages Zone) , 他們強調最近發展區中表現的概念是個
循環的過程, 包含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由能力較好的他人協助工作表現。
第二階段. 自己進行工作表現。
第三階段: 工作表現被自動化。
第四階段.表現得去自動化叉讓情形回到最近發展區。
無論是以何種概念來闡釋「最近發展區J '但對成人在與幼兒互動時所扮演的角色
及對幼兒所提供協助的觀點相同,有效的鷹架是依活動的目標, 而見幼兒的能力將作業分
為幾個階段,並依幼兒能力來決定協助時介入的程度([凍淑敏, 1994) 。所以成人在與幼
兒互動時所提{J !;的協助都可能因孩子能力而有所不同
二、親子互動對幼兒認知發展的影響
大部分專家強調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除了學校的老師之外,無論是父親或母
親,都是環境因素的一環,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會裡的父母,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凹卷第一期63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調係
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也都能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 其不同在於每一種角色與幼見互動
時,所運用方式的差異(Cao , Bishop & Forgasz, 2006) 。幼兒與成人互動能增進認知發
展, 是因為成人較能給予更多的解題策略、認知技巧或後設認知的訊息、(陳淑敏, 1995) 。
以下分別敘述親子互動對幼兒認知發展的影響之相關研究,及其親子互動分類方
式.
(一)相關研究
過去研究中有許多關於親子互動對於幼兒認知發展的影響之相關研究,包括數學學
習、使用電腦、自然觀察、遊戲和建構積木等活動,其中的研究對象大多為母親一孩子
或父母一孩子, 較少有父親一孩子一對一進行活動時,親子互動方式之研究,所以父親
與孩子互動的相關研究, 也將父母一孩子互動相關研究中關於父親的部分加以探討。下
列做l親一孩于、父母一孩子烏拉見一孩子, 三種不同的親子組合, 分別敘述:
l 母親一孩子的親子互動
Wood t日Midd1etonu (1975) 以12 對母親一孩子(3 、4 歲)為對象, 從他們進行建構
積木的組合中,研究母親協助孩子解決問題之互動情形。研究結果顯示, 母親若能根據
幼兒先前的反應,有系統的改變他們的教導行為,則在稍後幼兒獨自組合積木時,幼兒
會最有效率。這個研究發現,有效的教導是一個動態且互動的過程, 而認知發展也是一
個社會的、互動的過程。
Freund (1990) 研究母親調整幼兒解決問題的行為中, 分別從不同幼兒園中挑選30
位3 歲及到位5 歲的幼兒, 以幼兒與母親的互動及幼兒單獨工作兩種方式, 進行小型
娃娃屋的傢俱建構排列。研究發現, 當母親要求孩子完成的任務減少時, 所使用之口語
內容也變得較不具體。而且母親的指導內容及使用口語之程度會影響孩子的解題行為。
此外並發現成人和孩子的社會互動運用在解決問題的任務上, 能增進孩子之獨立行為。
Diaz 、N eal 及Vachio (1991) 以低風險親子組(來自社區托兒中心)和高風險親子組(來
自有兒童虐待及疏於照顧風險之家庭)的51 對母親與其3 歲孩子為對象,研究在最近發
展區中親子互動的動態性質對幼兒選擇性注意力及排序能力(依先後順序排列三張圖片)
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1)高風險組母親與幼兒互動的方式確實不同, 即使在控制了母
親的教育程度及幼兒開始時的作業表現後,高風險組母親使用較多控制性語言的教導策
略(例如:命令、指導及知覺性的問題) , 而較少的距離策略(distancing strategies ' 例如概
念性的問題、說明計畫與活動及直接放手讓幼兒嘗試) ,而且也較少歸因到幼兒的能力。
(2)母親對幼兒能力的鼓勵與稱讚, 最能預測在最近發展區中幼見對作業責任的轉移,因
而幼兒在後來獨立作業時表現比一開始時進步很多。
E10ff 、Maree 與Mi l1 er (2006) 針對南非傳統黑人一年級學生之母親,以問卷調查
及半結構訪談方式,研究母親如何協助于女獲得數學技巧與認知。研究結果顯示, 母親
在幫助孩子學習學校課業時, 所用的協助方式有運用對話(dia1ogue) 、舉例(examp1e) 、遊
戲(p 1ay) 、教導(instruction)等方式,其中以對話的互動方式最多, 在對話的方式裡叉以
問答(question and answer)最常見(50%) 、其次為說明(exp1aining) 、直接告知(tel1 ing) 。
2 父母孩子的親于互動
64 幼兒保有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期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Oecember 2009, Vol. 4, No. 1. P57- 84
Wood 、Bruner 和Ross (1 976) 研究成人如何教3 歲、4 歲和5 歲的男孩和女孩用複
雜、相互連鎖的建構積木搭建金字塔,他們發現成人在教導幼兒時,會有展示(直接幫
助)或告知( 口頭協助)兩種主要介入的方式,在教導過程中也會暗示一些「鷹架功能」
(scaffolding 仇mctions) ,包括:引起幼兒興趣和維持工作(recruitment) 、簡化工作以使幼
兒能想出解法(reduction in degrees of freedom) 、維持方向使幼兒追求工作的目標
(dlrection maintenance) 、指出重要特徵(marking critical features) 、控制挫折(frustration
control)和示範解法(demonstration)等。結果頭示, 成人的教導大多配合幼兒的行為,而
且無論3 歲、4 歲或5 歲的幼兒,父母介入的方式都以示範或展示等直接輩助最多, 而且
年齡較小的孩子需要的幫助也較多。
Worden 、Keen 及Jngle (1987) , 以3 歲幼兒及其父母親為對象(10 組母親-幼見;
10 組父親一幼兒) ,研究他們在讀圖畫書及用電腦學習字母時, 父母親教學策略之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 父母親所採用的互動策略差異不大, 反而是孩子的反應才是影響互動策
略不同最主要的原因。而且, 在兩種作業進行中, 母親所使用的策略是一致的且較常使
用口語方式, 但父親並非如此,例如母親要求孩子說明、定義、指示、解說、提問、比
11俞及簡短評論,在母親和幼兒進行讀圖畫書及用電腦學習字母時, 這些口語或行為都會
出現; 父親則只將直接指導仰的日:要求說明、要求定義等)運用在兩種作業中。
Chang (1989) 研究雙親的家庭之美國白人, 中上階級且家中有一個以上4 到6 歲幼
兒之家庭, 父母與兒童共用電腦時的親子互動,並將互動結果以三十九種行為單元, 分
析整個過程後,再分類厲指導式(directive) 、鼓勵式(supportive)及請孩子表現和鼓勵孩子
自己解決問題的互動式(interactive)三種親子互動方式。研究發現,父母皆傾向於以鼓勵
式或互動式與孩子一起使用電腦, 其中父親大部分以鼓勵式, 母親則以互動式居多, 父
母的鷹架方式解、顯著差異。
鍾鳳嬌(1995) 以48 對36 個月至50 個月大的幼兒及其父母親為對象,以錄影方式
觀察親子互動, 探討親子互動和幼兒社會能力發展的關係, 其鷹架行為的登錄則採Masli
用以分類父母在與幼兒遊戲中, 對活動的引起、協商進行與支持活動進行的方式,分為
三個方式:(1)以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促進孩子參與(initial recruitment) 0 (2)共同決定互動的
內容(interaction contract) 0 (3)父母能維持孩子的學習興趣, 齒,孩子失去興趣時, 也能用
鼓勵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找回(direction maintenance) 。
父親一孩子的親子互動方面,鍾鳳嬌( 1995)研究結果發現: (1)父親與母親對子女的
臆架行為並無顯著差異,他們都能有效的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適當的提出建議以
引發孩子興趣及能力, 並維持孩子對遊戲的興趣。(2)高、低社經地位的父親皆以讚美或
鼓勵的行為與幼兒互動。
3.父親一孩子的親子互動
李沛青(2007) 以國中一到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採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抽有效
樣本1159人, 以問卷探討青少年知覺父職參與與父子親密感之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 國
中生知覺父親「照顧與管教」、「關懷與陪伴」、層面的參與都很高,顯示父親角色不
再只是傳統家庭經濟提供者的角色, 而是能了解孩子需求並給與適當回應者。父職的參
與除γ 對子女的關愛泣管教外, 還包括父親和孩子一起參與活動、擁有相處時間(李沛
幼兒保有研究集刊第凶卷~. 期65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l!t(算能力之~j,J係
青, 2007) 0 Paquette (2004) 甚至認為父親角色在孩子的發展中比母親重要, 因父親較容
易傾向於鼓勵孩子冒險承擔, 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更勇敢,而且父親與孩子活動的關係影
響著孩子競爭能力的獲得。
Mattanah等人(2005) 以皆為中社經家庭的62對父親←孩子和的對母親孩子為對
象, 研究父母親協助他們四年級的小孩做數學時,所使用的鷹架方法, 例如無指導、提
示、解說、示範等口語、非口語行為。結果發現, 父親成功協助孩子的行為, 以無指導
行為最多,顯示父親使用低介入的鷹架行為較能成功協助孩子數學作業。
Poffenberger (1959)在1955年以California大學中的390個學生, 進行一項關於數學態
度與父親一孩子的關係之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父親對數學的態度與子女對數學的態
度有顯著相關。
由上述國內外親子互動對幼兒認知發展的影響之相關研究中發現, 認知發展是社會
的、互動的過程, 將父母和幼兒的互動運用在解決問題上,能增進孩子的獨立行為。雖
然以往研究較少出現父親與孩子一對一活動的研究, 但仍然可以從父親參與和父職探討
的研究中發現, 父親在幼兒認知發展上的影響的重要性(吳靜宜, 2005 ;杜宜展, 2004 ;
陳靜芬, 2004 ; Culbr呦, 2005 ; Pruett, 2006 ; Ricks, 1985) 。而在父母與孩子互動的相關
研究中,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父親和母親的鷹架行為或對孩子在學習的幫助上是無顯著
差異(鍾鳳嬌, 1995 ; Chang, 1989 心1attanah et 泣, 2005)
除此,父母的教導行為大多依幼兒的行為反應而有不同。然而親子互動是否能增進
幼見認知發展, 還要從父母引導與幼兒參與兩方面來分析, 父母的社經地位影響其引導
方式,而引導方式及幼兒的參與態度都可能影響親子互動與認知發展的關係。
(二)相關研究中親子互動的分類方式
親子互動的探討通常有親子關係、親職參與、父母的角色等,在親子互動的相關研
究中,可以發現大多由教導情境下,父母的鷹架行為作為親子互動的登餘,本研究將上
述相關研究中提及親子互動的分類方式說明如下
親子互動包含了教導過程使用的言語、親子互動的鷹架關係、增進幼兒學習的方
法、介入的方式、口語行為、教導行為、鷹架行為、互動的類型和介入活動的程度等名
稱, 雖各研究中所使用的分類方式不同,其內容也都有相同的元素。例如每一種分類的
方式中都有口語行為, 且Diaz 等人(1991 ) 及Worden 等人(1987) 是完全以口語行為
來登錄。從各研究的口語行為來看,若將其以透過認知需求, 鼓動幼兒思考的程度分類,
叉可依Sigel (1986) 研究中所採用的距離策略分類為: 1 高層次距離策略(能幫助幼兒建
構判斷、計畫1 、推論、解決衝突的能力) 0 2 . 中層次距離策略(能幫助幼兒建構比較、分
類、相關的概念) 0 3.低層次距離策略(能幫助幼兒標記、描述、定義某事物的能力) 。一
般較容易從問答式的口語行為發現距離策略, 然而, 口語行為中有些是屬於命令式、要
求、描述、說明等話語,例如Chang (1989) 研究中所提到的指導式親子模式(直接告訴
幼見答案, 沒留時間讓幼兒思考、探素) 。且在Sigel (1986) 的研究中也提到, 距離策略
能提昇孩子的能力, 在孩子認知發展中, 距離策略是一主要影因素,不同層次的距離策
略, 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66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WJ
Journal of Early Childbood Care and Education: December 2009, Vol. 4, No. 1. P57- 84
綜觀上述相關研究的親子互動的分類方式,發現親子互動包含鷹架行為, 鷹架行為
包含教導行為, 教導行為文包含口語和非口語行為, 除此, 親子互動方式也因鷹架行為
介入的方式及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Wood 等人( 1 975) 將介入的程度分為五個層次。
Mattanah 等人(2005) 則將介入的程度分為九個層次。兩者都將「示範」界定為介入最
多的層次, 除了「沒有指導」外,一般口語和非口語的教導都屬於介入較少的層次。在
父母協助孩子學習的「鷹架」歷程中,所提供的協助如果是在「最近發展區」之內, 較
能提昇兒童的能力,而且父母可隨著孩子的能力及表現調整介入的程度, 對能力低的孩
子可提供較多的協助, 當發現孩子己真備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時, 就可漸漸減少對孩子
的支持(Pratt, Green, MacVicar & Bountrogianni, 1992 ; Wood, 1975 ; Wood, 19 80) 。
三、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發展
以往數學能力的發展受到皮亞傑發展理論的影響頗深, 通常認為邏輯數理知識是在
孩子與環境互動後, 從兒童自身中所建構出來,而非從環境直接內化而成(何素娟譯,
2001) 。已有研究指出, 4 歲的幼見已知如何求兩組東西的總和(劉蘊如, 1993 ; 周淑惠,
1996) 。大約2 歲或3 歲的幼見就知道一個積木放在男一積木上, 合起來是兩個積木(林
乃馨、鄭博真、蔡瓊賢譯, 2002) 。這樣的能力雖不是正式的數學能力, 卻為學習正式
數學能力奠定基礎。當不斷的檢視過去理論的同時,發展出了新的理論, 這也代表著隨
著時代的不同,有了更多合時宜的新理念出現, 當教學目標不侷限於傳統目標時, 更能
讓幼兒發展適合實際經驗需要的能力。
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是非正式數學能力中較慢發展出來的,而且在這之前所具備的唱
數、計數等非正式數學能力,都將成為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時所使用的策略基礎。學
齡前幼兒的加法學習過程,除了要有計數能力為基礎外, 文化差異也影響幼兒的運算策
略,文化差異受到經驗與所採用語言及數字系統影響, 所以在不同文化下的幼兒,就會
創造出不同加法的解題策略(張麗芬, 2005 ; Geary, 1 994) 。
在我國十進位的數字系統下,周淑惠(2005) 研究指出, 學齡前幼兒在每日實際問
題情境中,能自創解題策略的實用算術, 4歲已知如何求兩組東西的總幸日,且幼兒自創
的加、減實用計數策略與計數實物密切相關,實用算術大致為日常生活與遊戲情形中因
解決問題而來,與生活密不可分,父回或教師應盡量提供並鼓勵幼兒與成人間的互動。
3 、4歲的幼兒能運用計數策略解決簡單的加法運算問題(張麗芬, 2005) ,大部分四歲幼
見也能了解簡單的加法符號(+)代表加的運算,並可運用加法比較集合中物件之多少(許
惠欣, 1 987) 。大約4 、5歲的幼兒就能以他們已真備的一對一對應的能力進行計數(袁援,
200J : Briars & Siegl前, 19 84) 。最後幼兒將計數能力發展為合成和分解的能力,進而能
運用漸增或漸滅的概念運算兩數的總和或差(張麗芬, 2005 ; 許惠欣譯, 1996 ;陳俞君
等人, 2004) 。此時期的幼兒已發展出簡單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能力,也會使用心算這種
非正式的數算技巧。這表示幼見在上小學前就具有簡單加法運算能力。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叫卷第一WJ 67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於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以方便取樣方式選取台南縣三所幼兒園的32 對
中社經地位家庭的父親及其就讀大班之幼兒(5 到6 歲)為研究對象, 其中有1 9 位男生,
13 位女生, 平均年齡5.7 歲。這些幼見皆未曾仁過速算或珠心算等數學才藝課程,也未有
總和為20 以內加法運算的經驗。
二、研究材料與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材料有「火車遊戲組」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
(一)火車遊戲組
火車遊戲是提供給研究對象進行親子互動的材料,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後並與指導教
授討論及修改, 再經由三位幼見園實務現場教師及兩組父親幼兒遊戲預試後,評估其
合適性及趣味性,以及指導語是否清楚、適合, 以做為專家效度, 之後修改而成。它是
一個簡單加法運算遊戲, 目的在讓幼兒透過與父親玩火車遊戲學習簡單加法運算, 增進
簡單加法運算能力。遊戲內容包括:火車圖案的盤面、10 個卡通立偶及兩組數字分別為
1-6 和4-9 的骰子(附錄一) 。
(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為研究者自編對5 到6 歲之幼見個別施測的工具, 目的在評
量幼兒簡單加法運算的能力,作業題目內容分為二部分﹒ 一為總和10 以內的簡單加法
運算, 另一部分是總和為11-20 的簡單加法運算,總共32 題,每題皆製作成15 公分×
2 1 公分大小的長方形運算卡, 題目內容如表l 。題目呈現順序是由易而難,第一部分完
成後才進行第二部份, 幼兒以口頭回答方式作答,計分式每題只以l 分和O 分計分, 受,
試幼兒答對之題目給l 分, 答錯就給O 分。總分為32 分, 分數愈高代表簡單加法運算
能力愈佳。
表l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題目內容
第一部分總和10 以內的簡單加法運算
l 被加數為l A. 1+3 8. 1+5 C. 1+6 0.1 +8
2 被加數大於加數A.2+1 B.3+2 C.5+3 0.6+4
3 被加數小於加數A.2+3 B.3+4 C.2+4 0 .3+6
4 被加數和加數相等A.2+2 B.4+4 C.3+3 0.5+5
第二部分:總和11- 20 的簡單加法運算
l 被加數為10 A. 10+2 B.10+5 C. l0+7 0.10+9
2 被加數大於加數A.6+5 B.8+7 C. 7+4 D.9+7
3 被加數小於加數A.4+8 B.2+9 C.6+7 0.8+9
4 被加數和加數相等A.6+6 B.8+8 C. 7+7 0 .9+9
68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期
Jo 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 tion: December 2009, Yol. 4, No. 1. P57- 84
本「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施測方式是在研究對象進行火車,遊戲之前與之後,由
研究者對幼兒個別施測, 並將整個施測過程以錄音、錄影記錄下來,施測並無時間限制,
過程說明如下。施測前先跟幼兒說: r 這裡每張運算卡上都有一題加法的題目,要請你
算一算,然後告訴我答案。」指著施測者所提供的雪花片說﹒ 「這裡有一些雪花片,如
果需要使用,可以自己拿取。」確定幼兒聽到後接著說: r 我會把運算卡依照順序一張
一張的拿給你,我們現在要開始了。」
運算中,在幼見算出每一題的答案時,施測者不對幼兒表示答對或答錯,只記下幼
兒的答案。
三、研究過程
研究者事先為隔天要接受親子互動觀察的幼兒進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前
測, 第二天,請父親和幼兒在幼兒園的獨立空間,進行火車遊戲,整個過程都有錄影及
錄音以便事後分析。開始前先向父親說明火車遊戲的內容及玩法,並再一次提醒以平常
互動的方式與幼兒玩火車遊戲, 當準備完成, 研究者就離開現場。遊戲進行大約2 0 分
鐘, 接著由研究者對幼兒進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後測。
四、資料分析
施測後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前測和後測的分數、親子互動方式,以S P SS 12.0
版套裝軟體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分別說明如下
(一)資料蒐集
1. 研究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包括: r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得分,本作業分為前測
及後測進行,總分皆為32 分。
2 親子互動方式的登錄
本研究將在火車遊戲中之親于互動的錄影及錄音轉錄為逐字稿,再依逐字稿內容將
父親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時, 父親的教導行為加以分類,然、後以父親的教導行為,
進行作親子互動方式的分析。
文獻中有多種關於親于互動方式的分類方法,本研究參考E l off 等人(2006)及S i ge l
( 1 986) 所提出的父母親協助幼兒學習的方式,將親子互動方式分類為直接指導、距離策
略及回應行為三種,並綜合鐘,鳳嬌( 1 99 5 ) 、]ui ( 1 998) 和Ch an g ( 1 989) 三者對父母親子
互動時的行為分類,將父親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時的口語及非口語的教導行為分為
合作、示範或解說、要求、發問、討論、提示、正向回應、無具體回應及負面回應等九
類,並且以此九種父親教導行為來分析親子互動方式。將父親教導行為及親子互動方式
分別敘述如下﹒
( 1 )父親教導行為
。合作: 如果幼兒完全不會或沒回應時, 父親直接以囂花片、手指計數或其他策
略和幼兒一起進行運算,最後可能是父親說出答案,也可能由幼兒計數出答案。例如
3+4 的題目,父親幫忙排雪花片讓幼兒數雪花片。此方式為父親和幼兒一起完成解題。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問卷第一期69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示範或解說: 父親以示範操作或是以口頭說明運算策略的方式教導幼兒。例如:
3 +4 的題目,父親以雪花片或手指實際操作如何計數給幼兒看,或告訴幼兒' 4 少掉l
就是3 ' 3 和3 加起來是6 ,然後再加1 ,等於7 J 。此方式為父親自己操作或自問自答。
@ 要求. 當幼兒還未決定運算策略或以已經習得的運算策略做運算時, 父親即指
定一運算策略或要求幼兒以其他運算策略進行運算。或者是在運算過程中,指定幼兒做
某事。例如: 3 +4 的題目,如果幼兒以其體操作的運算策略, 父親卻要求幼兒以口頭計
數, 計數出兩數的總和;或以口語或動作請幼兒照著指令做例如: ' 用手指數」、' 8 的好
朋友是誰,直接講」等。此方式是父親下指令, 幼兒進行動作為主。
@發問:以問問題方式引導幼兒思考。例如: 3 +4 的題目,父親問幼兒' 3 要拿幾
個雪花片? J 、' 4 要拿幾個雪花片? J 、' 3 個和4 個合起來是多少? J 、' 3 和4 那一個數
比較大? J 、「從大數或小數開始數比較快? J 等。
@討論:父親和孩子從對話中找到共同方式。例如: 3 +4 的題目,父親: '我們要
用那一種方法解出答案? J 當幼見說出各方法後,兩人討論出兩者皆同意的方法。
@提示﹒ 父親提醒或建議幼兒運用較快或較好的方法或給予幼兒相關線索,但並
不要求幼兒一定照著提示做,與「發問」不同的地方在於提示通常是肯定句或使用建
議的語氣,而且有較明顯答案可循。例如: 3 +4 的題目, ' 6 個了, 還要再7 個」、「可
以從大數開始數比較快」、「心裡想著9 然後咧」等。
@正向回應: 對於孩子的行為或回答給予口語或非口語方式(眼神、微笑、手勢)
的正向回饋。例如: ' 很棒」、「沒關係」、「再試一次」等。
@無具體回應:對幼見的行為或言語沒做具體表示,讓幼兒繼續進行活動。例如﹒
「嗯」、「再來」等。
@負面回應:當孩子答錯或解答較慢時, 父親直接對孩子的行為加以糾正或批評
或以眼神、手勢等非口語方式給予孩子負面回應例如: '錯了」、「不是這樣」、「快一點」
等。
本研究設計以每一組親子互動皆完成十題總和為20 以內的簡單加法運算之題目為
主,所以進行父親教導行為的分類時,以每一個題目運算過程中, 父親所運用的教導行
為來計次,所以進行一個加法運算題目的過程中,父親可能會用一種以上的教導行為,
則每種類別都計次,此外, 同一類的教導行為若出現一次以上(含一次) ,都只記錄一次,
沒出現的行為則不記錄。
為建立親子互動方式的評分表信度,研究者將預試的錄影、錄音所轉錄的逐字稿,
參考文獻中所提的親子互動方式作分類之後,邀請一位台南大學幼教教學碩士班畢業
生,目前是幼兒園實務現場教師,為本研究中親子互動方式的分類作評分者的信度。所
得的評分者信度為自叭,所以兩評分者對雯,試者的親子互動的分類一致性很高。
(2)親子互動方式
根據上述父親的教導行為再依介入程度加以分類為三種親子互動方式,分別敘述如
下.
@直接指導. 父親以自己的認知透過口頭或行動協助幼兒進行活動或直接給予幼
兒指令。包括合作、示範或解說、要求三種父親教導行為,父親的介入程度最高。
70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期
Joumal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December 2009, Vol. 4, No. 1. P57- 84
@距離策略: 父親以口語的互動方式引導孩子思考, 這樣的協助方式稱為距離策
略。包括: 發間、討論和提示三種父親教導行為, 父親的介入程度中度。
@回ff!f行為: 父親以肢體或口語的方式,給予幼兒與運算策略無關的回應。例如.
正向回應、無真體回應、負面回應三種親子互動方式, 父親的介入程度最低。
(二)資料處理
本研究所蒐集之資料, 以SPSS I 2.0 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資料處理方式如下:
1.考驗假設一(父親在與幼見進行簡單加法運算遊戲時,會出現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 ,
以父親與幼兒進行火車遊戲時的九種教導行為, 分析父親和幼兒進行火車遊戲時所出
現的教導行為; 再將教導行為分類為三種親子互動方式,分別計算其次數、平均次數
及百分比,以了解父親採用那些教導行為, 及親子互動方式。
2 考驗假設二(父親在與不同能力的幼見進行簡單加法運算遊戲時, 會出現不同的親子互
動方式) ,將幼兒依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前側分數分為高、中、低分三組, 取前面高
分的33 %人數為高分組,最低分的33 %人數為低分組,其他為中分組。分析父親和不
同簡單加法還算能力的幼兒進行火車遊戲時的教導行和親子互動方式,分別計算其次
數、百分比, 以了解父親採用那些教導行為, 及親子互動方式。
3.考驗假設三(在父親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下, 幼兒的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顯著提昇) ,以t
考驗(t﹒ test)檢定幼見簡單加法連算能力之前測與後測分數的差異。並以父親所採用的
親子互動方式中, 出現次數最多者為該組親子的互動方式, 以親子互動方式為自變項,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後測分數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 以檢定假設三,若各組差異達顯著水準' 則以Sche前,法進行事後比較。
幼兒保有1研究集刊第1月谷第期71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還算能力之關係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以下分別分析討論本研究父親與幼兒的互動方式,及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差
異。
一、父親與幼見的互動方式之分析
(一)父親教導行為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父親有許多不同的教導行為,但是以「無具體回應」及「要求」出
現次數較多. I 無具體回應」共有119次I 要求」共100次。
表2 父親教導行為次數分配表n=32
父親教導行為次數(人次) 平均次數1 百分比(%)
合作49 1.53 9.4
示範或解說48 1.5 9.2
要求100 3.13 19.1
發間77 2.41 14.7
討論11 0.34 2.1
提示62 1.94 11.9
正面回應36 1.13 6.9
無具體回應119 3.71 22.7
負面回應21 0.66 4.0
總計523 16.35 100.0
a 平均次數=次數/人數。
(二)親子互動方式分析
由表3 可看出父親採「直接指導」親子互動方式的次數最多,共197次, 其次是「回
應行為J 共176次。
表3 親子互動方式次數分配表n=32
親子互動方式次數平均值百分比(%)
直接指導197 6.16 37.7
距離策略150 4.69 28.7
回應行為176 5.50 33.6
總計523 16.35 100.0
由以上結果可發現, 在父親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遊戲時,父親最常使用的教導
行為是「無具體回應J .但經歸類後最常出現的親子互動方式是「直接指導」。
72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期
JOllrnal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ll cation: December 2009, Vol. 4, No. 1. 1'57-84
二、幼見簡單加溺軍算能力與親子互動的關係
依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前側分數分組後, 高分組(32分3 1 分)有11 人,中分組(30
分-26分)有11 人,低分組(25分-5分)有1 0人,低分組的幼兒能力差異很大。再依高分
組、中分組、低分粗,分別分析不同能力組別之幼兒的父親所出現之教導行為的次數,
列於表4 。
由表4可看出前測高分組幼兒的父親教導行為以「無具體回應」出現次數最多,佔
了一半以上。前測中分組幼兒的父親教導行為以「無具體回應」、「要求」、「發問」
出現次數較多, 三者共佔49 . 3% 。前測低分組幼兒的父親教導行為以「要求」出現次數
最多,其次是「發問」和「提示J 共佔56.8% 。
表4 高、中、低分組幼兒中的父親教導行為的次數
父親教導行為高分組(n= ll ) 中分組(n= ll ) 低分組(n= I O)
合作7 ( 5.3 ) I 16 (8.7) 26 ( 12.6)
示範或解說7 ( 5.3 ) 18(9.8) 23 (1 1.2)
要求14 (10. 5) 34( 18.4) 52 (25.3)
發問9 ( 6.8 ) 34 ( 18.4) 34 ( 16.5)
討論5 ( 3.7 ) 2( 1. 1 ) 4 ( 1.9 )
提示8 ( 6.0 ) 23 ( 12.5) 31 (1 5.0)
正面回應13(9.8) 13 ( 7. 1 ) 10(4.9)
無其體回應68(5 1. 1) 38 (20.7) 13 ( 6.3 )
負面回應2 ( 1. 5 ) 6 ( 3.3 ) 13 ( 6.3 )
總計133 ( 100 ) 184 ( 100 ) 206 ( 100 )
a 次數(%) 。
由表;5可看出前測高分組幼兒的父親,以「巨IJ.藍、行為」次數最多。前,測中分組幼見
的父親,以「直接指導」次數最多,共的次, 較少的是「距離策略J (59次)和「回應行
為J (57次) ,不過這三種親子互動方式的出現次數相差不大。前測低分組幼兒的父親,
以「直接指導」次數最多,共1 0 1 次,佔了大約一半。
表5 高、巾、低分組幼兒中的父親親于互動方式的次數
親子互動方式高分組(n= ll ) 中分組(n= ll ) 低分組(n= I O)
直接指導28 (2 1. 1)" 68(36.9) 10 1(49.1 )
距離策略22 ( 16.5) 59(32.0) 的(33 .4)
回應行為的(62 .4) 57(3 1. 1) 36( 17.5)
總計133( 100) 184( 100 ) 206( 100 )
a 次數(%) 。
幼兒保有研究集刊第山谷第一j{)j 73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由以上結果可發現,加法運算能力不同的幼兒其父親的教導行為也不同, 高分組幼
兒的父親較常出現「無具體回應」的教導行為,低分組幼兒的父親則是以「要求」出現
的次數最多。其次加法運算能力不同的幼兒, 其父親之親子互動方式也不同,高分組幼
兒的親子互動方式以「回應行為」最多, 低分組幼兒的父親則以「直接指導」式佔較高
的比例。中分組幼兒的父親較平均運用各種教導行為及親子互動方式。
三、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提升
(一)幼見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前測與後測差異分析
比較幼兒在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前測與後測分數的差異如表6 ,由表中發現幼兒在
前後測的分數差異有達到顯著水準(t = -2.4 16 ' p<.05) ,表示幼兒在前後兩次測驗的分數
有顯著不同,由平均數可看出幼兒未與父親進行火車遊戲前, í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
分數(M=25.56)比與父親進行遊戲後成績(M=27.69)為低,顯示後測的成績顯著比前測好。
前測
後測
*p<.05
表6 í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業」前測與後測分數的t 考驗n=32
平均數標準差tf@
25.56
27.69
7.573
5.648
-2.4 16*
由表7 可以看出, 低分組幼兒t = -2.457 ' (p<. 05)達的的顯著水準, 表示低分組幼
兒在後測的分數有顯著增加, 由平均數可看出幼兒前測分數(M= 15 . 90)較後測分數
(M =21 . 70)低,顯示後測的成績比前測有顯著提昇。
表7 高、中、低分組幼兒前測與後測分數的t 考驗
組別前測後測t 值
平均數標準差平均數標準差
高分組319
31 .45 .522 31 .36 809
(n= ll)
中分組-1 .427
28 .45 1.635 29.45 2.115
(11=11 )
低分組-2.457*
15 .90 6.154 2 1.70 6.634
(n= 10)
*p<.05
(二)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以親子互動方式為自變項, 以幼兒後測分數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結
果列於表8 , 由表中可以看,不同親子互動方式下, J;JJ見的後測分數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74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期
Joumal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Dccember 2009, Vol. 4, No. 1. P57- 84
(F=4.111, p<.05) , 按著進行事後比較發現, 採回應行為的父親,其于女的後測顯著比採
直接指導方式父親的幼兒還高。但對照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的結
果,這個現象應是父親採「回應行為」其幼兒的力[怯運算能力本來就很高, 所以無法反
應出父親的互動方式與幼兒後測分數的關{系,因此近一步分析在不同互動方式下幼兒前
測和後測分數的差異如表9 。
表8 不同親子互動方式下後測分數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平方和自由度平均平方和F檢定事後比較
組間
組內
全體
*p<.05
2 18.439
770.436
988.875
勻/-ny 't
吋4 句、d
109.220 回應行為>直接
26.567 4.111 * 指導*
由表9 可以看出, 親子互動方式不同, 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前後測分數有差
異, 只有在父親採「直接指導」方式下, 幼兒的加法運算能力才有很大的進步。這表示
父親親子互動方式是因幼兒能力作調整,而最能從父親的互動中受益的幼兒就是能力較
低的幼兒。
表9 不同親子互動方式下前測與後測分數的t 考驗
組別前測後測t 值
平均值標準差平均值標準差
直接指導
20.08 8.764 24.83 6.548 -2.662*
(n= 12)
距離策略
27.57 3.259 27.00 6. 164 .350
(n=7)
回應行為
29.54 7.573 30.69 5.648 - 1.522
(n= 13)
*p<.05
由以上結果可以發現, 經過親子互動遊戲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提昇' 而且
以低分組幼兒提昇最多。其次,在父親不同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
顯著提升,在父親「回應行為」互動下,幼兒後測得分的平均數最高。最後, r 直接指
導」的互動方式對低分組的幼見最有幫助。
四、綜合討論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探討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的遊戲時, 父親與幼見之間的親
子互動方式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關係,及不同親子互動方式下, 主)J見的簡單加法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問卷第一期75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運算能力的差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三: (一)父親與幼見的互動方式以「直接指導」
出現的比例最高, r ß巨離策略」出現的最少。(二)親子互動方式也因為幼見簡單加法運
算能力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三)在父親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
有顯著提昇。
針對以上結果,本研究作以下討論:
首先,本研究發現,父親的教導行為有許多種,父親傾向口語、指導式, 這究竟是
父親特有或因東方之文化較偏重口語直接指導,可再研究。或許比較父親和母親在同一
作業上與幼兒互動方式的不同,可以回答這個疑問。
其次, 本研究發現經過親子互動遊戲後,幼兒後測的分數有提昇' 而且以低分組幼
兒提昇最多。本研究認為造成幼兒後測分數提昇的原因有可能有: 1 發展所造成,但因
為前測與後測的時間間隔短,所以本研究幼兒能力提昇的原因,較不可能是發展因素。
2 .重測及練習等因素,使幼兒後測的分數比前測高。3 因親子互動而使幼兒能力提昇'
這與Freund (1990) 與Di az 等人(1 991 ) 的研究結果相近,他們也發現親子互動能增進
孩子的獨立行為, 且在幼兒獨立作業時表現比一開始時進步。這也與許肅梅(2004) 的
研究發現相符,她指出在親子數學活動的類型中,以採用「直接式的數教導」對幼兒數
學能力的發展助益較大。綜合上述推測,本研究認為第三個原因較為可能,因為本研究
發現能力最低的幼兒在親子互動遊戲中, 經過父親的教導後,後測的分數有很大的提
昇。這也符合Vygotsky r 最近發展區」的觀點(Bodrova & Leong, 1996) , 透過成人的鷹
架行為, 在最近發展區之內支持並協助幼兒, 使其建構新能力, 進而發展出較高的能力。
本研究也發現, 父親會因幼兒能力調輕教導方式, 這支持Vygotsky 最近發展區的說
法。另外也可能是孩子的反應影響互動方式的差異(Wo rden et al., 1987) ,因為本研究也
發現高分組幼見和低分組幼兒的父親之親子互動方式不一樣,高分組幼見的父親最旬,出
現「回應行為J ' 但低分組幼兒的父親最常出現的是「直接指導」。高分組父親大部分採
用「無具體回應」及「正向回應」等「回應行為」的結果與Chang (1989) 提出父親都以
鼓勵幼見獨立進行活動的「鼓勵式」親子模式相似。推測可能因為高分組幼兒能力較好,
在進行簡單加法運算遊戲時,算出正確答案的機率比較高,相對的父親給幼兒「回應行
為」的次數就會較多;但是如果幼兒的能力較低,父親在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遊戲時,
可能會常要求幼兒依照父親的指示做運算,或對幼兒示範或解說, 所以就會較常出現「直
接指導」的親子互動方式, 顯示父親的教導行為及親子互動方式也可能會依幼兒的能力
而調整。這結果與Pratt et al. (1992) 、Wood (1975) 和Wood (1980) 研究發現相近,他們
認為父母協助孩子學習的鷹架歷程中, 對能力低的幼兒提供較多的協助,對能力高的幼
兒則提供較少的支持,父親和母親的教導行為大多根據幼兒的反應。雖然本研究並沒有
探討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幼兒的反應, 但從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反應,可以推測父親
的教導行為及互動方式或許會受幼兒先前能力的影響。
最後,本研究也發現在父親不同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顯著差
異,父親採「回應行為」互動方式的幼兒, 其?是測分數顯著高於父親採「直接指導」方
式的幼見。本研究認為,可能因為父親以「回應行為」互動的幼兒大部分為高分組,以
「直接指導」互動的幼兒大部分為低分組, 兩組幼兒的前測分數差異就很大, 所以在父
76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四卷第一期
JOllrnal of Ear ly Chi ldhood Carc and Edllcation: December 2009, Vol. 4, No. 1. P57- 84
親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之後, 差異仍然存在, 但由於本研究受試者不多,未來研究可試
著澄清這種差異是不同親子互動方式造成或是幼兒本來的能力造成。本項結果也與
WOJ由n 等人( 1 987) 和I Wo od 等人( 1 976) 的研究相似, 可能因所使用的作業都有明確
要求所致。
幼兒保有研究集刊第凹卷訝:均j 77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綜合本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將本研究之發現歸納為以下結論如下
(一)父親與幼見的互動方式以「直接指導」出現的比例最高, r 距離策略」出現的最少。
本研究發現父親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時,常使用的口語行為較傾向於指導式語言。
(二)本研究發現親子互動方式出現的次數及比例,也因為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差異
而有所不同。高分組幼兒的父親之親子互動方式,以「回應行為」所佔的比例最高, 低
分組幼兒的父親傾向於「直接指導J 而中分組幼見的父親則在三種親子互動方式上,
出現的比例較平均。所以父親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先前具備的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關。
(三)在父親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顯著差異。以父親「直接
指導」的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提昇最顯著。在父親不同的親子互
動方式下,低分組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提昇最顯著。
二、建議
(一)


   1015102043    游詩涵  發表(7)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2013-09-23 13:43:12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張鳳菊(Feng-Chu Chang) ; 黃永寬(Yung-Kuan Huang) ; 黃士怡(Shih-Yi Huang) ;

幼兒教育年刊 21期 (2010/07), 31-43

幼兒 ; 運動遊戲 ; 幼兒教育 ; preschool children ; exercise and game ; preschool education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52:47

 

幼兒教育~刊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The Valu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國立體育大學、長庚技術學院
Feng-Chu Chang, Yung-Kuan Huang, Shih-Yi Hu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hang Gu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
31
幼兒教育~刊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國立體育大學、長庚技術學院
摘要
幼兒期是人生中最快速且重要的成長階段。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生理、
心理與社會發展都具有許多益處,其中幼兒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生理、教育、
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以及情緒上的價值。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幼兒運
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藉由闡述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與益處,探討其對幼
兒教育的實質價值, 藉此增進社會大眾對運動遊戲的認知。
關鍵詞﹒幼兒、運動遊戲、幼兒教育
32
幼兒教育年刊
The Valu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Feng-Chu Chang, Yung-Kuan Huang, Shih-Yi Hu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hang Gu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as the phase when chi ldren grow the fastest shall be stressed and
concerned by the Pllblic as well as the nation. Recently, the edllcational competent allthority
along with the private organizations is engaged in active promo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however, many citizens along with preschool centers and kindergartens fail
to know what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are. ThllS, to let more people rea liz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to preschool edllcation, this paper
expects to contribllte to the promotion for preschool chi ldren's exercise and games by
address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 thereof and exploring their benefits to children 's
physic訓, ment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vallle to preschool edllcation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exercise and game, preschool edllcation
33
劫兒教青年刊
壹、前言
福祿貝爾曾說: r 忽略幼兒教育,就好比幼苗不良,難期望長成大樹, 且易枝茂
葉疏,更免談開麗花結碩果。」這句話意謂著幼兒教育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階段。然
而,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經濟成長及婦女地位提高,使幼兒教育逐漸成為社會大眾
關切的焦點( 林庭玉、楊泊丞, 2007 ) 。雖然台灣目前的教育政策,並無明文規定國
民必須接受幼兒教育,但在知識迅速的傳遞下,人們早已認同「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
人翁」的事實,每位家長無不希望自巴的寶貝可以在孩童時期即能打好未來成長發育
的基礎,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俗話說的好, r 人若健康, 人生是彩色的,
人若不健康, 人生是黑白的」。此句名言提醒了我們,要擁有美好的人生, 那麼擁有
良好的身體、心理、社會能力是必備的條件。
然而, 在升學主義的潮流下, 許多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必須花費許多的時間在學習
才藝, 或是因科技進步及家長忙於工作,使電視、電腦、電動回代了孩子正常應該有
的「玩」的時間,孰不知這些生活型態的改變已經使孩子失去最單純也最有教育價值
的「玩遊戲」的時間。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理念中曾表示, 兒童藉由玩樂可以加速學
前教育目的的達成。當幼兒失去「玩」的時間,當然也就使幼兒教育目的跟著減低。
Th o rndik e 也說: r 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 不給幼兒運動遊戲,就等恨不給幼兒學習的
機會J ( 引自許錦春、林素娟, 1 992 ) 。換言之, 遊戲對15~幼兒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也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最佳教育方式。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成長發育是有益處的, 近年來台灣也開始
推動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實施,如教育部於20 04 年就開始推動幼稚圓運動遊戲方
案,目的就是為了提昇幼兒園對幼兒運動遊戲價值的認知, 以及提升運動遊戲課程之
實施率。為了讓社會大眾更關注幼兒運動遊戲對於幼兒教育的價值, 筆者籍由本文就
幼兒運動遊戲的意義、目的、對幼兒的益處以及在幼兒教育上的價值加以探討與論
述, 期盼本文能夠對幼見運動遊戲的推廣工作有所貢獻。
貳、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
一、幼兒運動遊戲的意義
運動遊戲是以幼兒為對象, 施以有趣的身體運動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王健次,
34
幼兒教育~刊
198 1 )。詹棟樑( 1 979 ) 參照人類學家Ma rti n u s Jan L a n geve 1d 的論述也指出運動遊戲
的三種涵義1. 開放的意義,公開共同的生活、工作; 2.無拘無束的意義,兒童在遊
戲中,不受限制地嘗試心中所嚮佳的想法; 3.創造的意義, 兒童如同藝術家,透過運
動遊戲來創造運動遊戲。聞單的說,幼兒運動遊戲是一種以運動為主體, 以遊戲為方
法,以教育為指導, 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的活動( 林風南, 1 990 ) 。
而運動遊戲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
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都具有著重要意義( 黃世勛, 1 999 ) 。
水爸英三曾云﹒「幼兒運動遊戲是使幼兒致力於配合其年齡的身體、精神、社會
面的成長與發展之過程,同時給予的兒適當的刺激, 促進其成長及發展, 以培養作為
將來生存於複雜社會中的社會人所應有基本能力的教育J ( ~I 自林春生、林曼蔥、即
金松、賴和海, 1 98 1 ) 。況且,幼兒不是大人的縮版,幼兒從事運動有其獨特性,幼
兒的運動需求和方式也與大人不一樣,幼兒運動遊戲不是隨意將大人的運動方式套在
幼兒的身上即可,而是要經過精心的設計,並考量幼兒的身心特性而實施的一種專門
活動。其實幼兒期的運動應以避戲的方式進行,讓幼兒在運動遊戲的過程中一方面培
養身體各機能,一方面滿足心理需求和社交技巧( 黃永寬, 2003 )。
換句話說,幼兒運動遊戲可視為一種伴隨著幼兒身體活動的遊戲,讓幼兒經由身
體的活動, 形成適合於幼兒時期的人悟, i更身心能圓滿的達成活動的任務( 許義宗,
198 1 ) 。所以教學時應從遊戲中指導適切的運動, 以滿足幼兒對運動的慾望,提高幼
兒體能以充實生活,並1音賽規律的生活習慣,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幼兒保持將來
成為社會人所應有的基本能力( 郭志輝, 1 99 1 ) 。因此可以發現運動遊戲之於幼兒不
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更是有助於身體、心理、社會、智力、情緒等多方面學習成長的
重要活動,是以,為了培育國家未來的棟樑, 給予幼兒充足的運動遊戲的時間與空間,
正是家長與教育單位所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
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是: 1 為了促進幼兒全身骨僑、肌間的全面發展,得到
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2 . 透過對每個孩子的關心與鼓勵,並藉由老師和孩子一起
努力,捏昇每一個孩子的體能。3 老師掌握每一個孩子的興趣跟喜好, 再給孩子良好
的動作示範。4. 透過幼兒身體的運動,促進腦部發育,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以及對
人事物的興趣與熱情( 呂素美, 1 998 ) 。吳雅芳( 2007 ) 認為幼兒透過身體活動在自
動與快樂下進行的一項活動,是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主要目的, 讓幼兒在運動遊戲中
35
幼兒教育軍刊
獲得成功的感覺,亦是運動遊戲課程帶給幼兒的另一項教學目的。劉馨( 2000 ) 則認
為,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有培養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2.讓幼兒身體正常發
育和機能協調; 3.發展幼兒身體素質和基本能力; 4. 提高幼兒身體機能適應能力; 5
豐富幼兒知識和經驗; 6.養成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與個性。尤其依照教育原理,使幼
兒在運動遊戲中獲得成功的感覺,亦是運動遊戲課程帶給幼兒另頂的教學目的。總
括而言基本上是指幼兒運動遊戲以提升幼兒身心健康發育、學習及參與運動遊戲的樂
趣、豐富幼兒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達成培育幼兒成為一位全人為最終目的。
拳、幼兒運動遊戲的益處
一、促進幼兒的生理與動作發展
幼兒期的生理方面正處於發展與成長階段,巨生理成長主要在於神經系統的快速
發展與成熟( Clark & Moore, 1981 )。幼兒時期在動作發展進步的非常快速,腿部、
手部及全身協調性的技能需給予適宜的學習刺激以及積極的練習,將是日後身心發展
的基礎( 杜光玉, 2005 )。林清山與張春興( 1993 ) 也曾表示,人體基本動作的發展
主要是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 是身體各部份細胞和組織的變化,此為成熟的因素;
二是個體與外界接觸使其器官與組織得以充分使用,此為學習的因素。而成熟與學習
兩個因素,對動作發展是具有交互影響而且是分不開的。Gallahue & Ozmum (2002) 認
為,動作發展是指人類在一生中對於運動行為所產生一連串改變,而這種改變受動作
的需求、個體生理學以及環境的狀態三者影響。幼兒歲後已開始學會走路,二歲左
右巴大致完成, 二歲到三歲期間,開始出現以步行為基礎的奔跑、爬行、爬高、跳下
等能力,到了幼兒後期,身體的協調和平衡的機能逐漸發展起來,身體的行動開始變
得協調靈活。所以四歲左右的幼兒,他們的肌閃開始能支援軀體的體重,於是連續起
跳,垂吊以及攀登等一些需要肌向耐力的動作才開始迅速發展,在五歲多時,巴懂得
全身的運動,能做一些複雜動作,如爬攀架及翻單價等( 主佩玲, 1995 ) 。大體來說,
幼兒動作發展順序,約在五、六歲時, 人生最基本的動作巴大致獲得(盧素碧, 1992 ) 。
兒童從事定期的身體活動可獲得生理上之效益有八項: ( 一) 增加身體最大作業
能力。( 二) 增加無氧作業能力。( 三)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四) 增加高密度
脂蛋白膽固醇與膽固醇總量的比率。( E ) 續加最大攝氧量。( 六)增加安靜時,心臟
每跳輸出量。( 七) 降低安靜時,心跳率。( 八)減少身體脂肪百分比及降低體重
36
幼兒教育$刊
(Grodjinovsky & Bar-Or, 1 984) 。由上得知, 在生理與動作發展方面, 幼兒在運動遊戲
中可學習大肌向運動以及精細動作的技巧,且能促進幼兒生理發展、運動能力、動作
技能,以及達到健康的益處。
二、宿費幼兒的心理與人格發展
在幼兒心理發展方面, 依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觀點, 其認為隨著幼兒身體的發
展分為口腔期( 出生到1 2- 1 8 個月) 、肛門期( 12-18 個月到3 歲卜性器期(3到6
歲卜潛伏期( 6 歲到青春期) 及兩性期( 青春期至成人全期) 等五個階段( 黃慧真,
1994 ) , 也是幼兒教育第一位將遊戲納入正規課程的學者, 幼兒可透過遊戲釋放無法
處理的情感,且可掌握困難的情境(吳凱琳, 2000 ) 。依照幼兒的心理發展, 黃志成
( 1 997)認為遊戲大致上約可分為五種﹒1.感覺遊戲﹒ 幼兒受到「刺激」有了「感覺」
而獲得快樂的遊戲,如搓、拍、打、捏黏土等,經由觸覺刺激及視覺刺激而產生放鬆
心情效果; 2.運動遊戲﹒因為使用身體的部位而感到快樂的遊戲, ~日體能遊戲; 3 模
仿遊戲:幼兒因為模仿週遭的人、事、物而感到快樂的遊戲, 白日裝扮遊戲;4 曼容遊
戲,幼兒並非主動引發遊戲而是被動的承受某些活動,因而產生快樂,如視聽媒體或
看戲劇表演; 5.建構遊戲:幼兒因為對所從事的活動,享有主控權,可以自行的加以
組織或創造, 由成就感及滿足感中得到快樂, 如玩砂、玩水及繪畫。幼兒期的運動乃
是經由自己的身體活動及藉著運動技能的習得, 與身體的意識( 空間與時間的認識、
對事務的基本認知、自我的意識) ,來提升各種心理的機能,進而建立兒童的「健康
與幸福感J ( 陳英三、林南風、吳新華譯, 1 995) 。除此之外, 兒童期在注意力方面正
處於逐漸延展的階段( 胡月捐, 1994 ) , 教師可藉由運動遊戲的參與,藉此讓幼兒學
習專注力, 並讓其學習表達與控制情緒與感覺,讓其感受運動遊戲帶來的愉悅感且能
夠明白情緒展現的方式。
運動遊戲對於人格發展方面,可自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說起, 基本上每個人一出生
就有他自己的人格特質,其受遺傳( 本質卜環境( 機會卜和適應( 方式) 等三個因
素的影響( 陳玉燕, 1982 ) ; 而好奇、探索及挑戰是幼兒期行為表現於外的一種人格
特質, 余昭( 1989 ) 認為「人格J '是指一個人的「內在自我J ( inne se l f)的「對外
表現J ( outward expression )。一個快樂、樂觀、有自信的人格必須由幼兒期打好基礎
( 劉一竹, 2000 ) ,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也曾提出, 六歲之前是一個人人格養成的關躍
期( 李茂興譯, 1996 ) 。此時期的兒童正處於自我概念及性別角色認同的發展階段
(S m訓, 1 972) ,因此,藉由運動遊戲課程的參與,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可增長自我
37
ýJJJè教育草刊
概念及形成自我的個性, 一方面提供他們豐富的機會來體驗成功與認同, 藉以提昇未
來參與運動或處事的動機及自信心的改善; 另一方面也會經歷失敗所帶來的沮喪, 正
如同往後生命臨途中將遭遇的種種挫折與困難的感受, 便能以更坦然的心i竟去面對並
以理性去處理( 陳怕2日、陳孟文. 200 1 )。有鑑於此,運動遊戲司幫助幼兒的心理與
人格發展打好基礎, 培養幼兒具有正向之心理與人格特質, 可見運動遊戲在心理層面
的益處o
三、提升幼兒的社會發展
陳怕如、陳孟文( 200 1 ) 認為,運動有助於建立人格、道德發展、競爭與團隊精
神、提昇領導能力、增進社會適應、影響自我形象等正面的個人特質。李星謙( 1987)
認為, 群性特質高且自我肯定的人是具有信任感的人格特質。反之在行為系統上是屬
於不信任的人格特質,因為可推論群性特質與信任感是彼此相闊的。由此得知信任感
是個人群性特質中相當重要之-1寰。而藉由運動遊戲課程發現幼兒群性表現情形接近
良好, 以情緒表現為佳,其次依序為社會能力、利社會行為( 姚妮君. 2 0 07 ) 。蘇建
文( 1 988 ) 則認為, 幼兒活動力大, 動作較多,將來較能適應社會。根據蔡盈修( 1 988 )
的研究也指出, 在實施8 週1 6 次的幼兒運動遊戲後發現, 運動遊戲對幼兒運動能力
及社會能力是有效的。綜合以上論點及筆者個人實務觀點後,認為運動遊戲的參與有
助民幼兒在適應社會環境能力、人際關係、溝通協調能力、團體與群性特質, 以及社
交能力的提升上具有其正面價值。
肆、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價值
運動遊戲對幼兒發展與教育的重要性是眾所皆知,在近代教育學及兒童心理學蓬
勃發展後, 運動遊戲才由教育中重現其價值( 林鈺專. 1 993 ) 。綜合專家學者的研究
結果與觀點後,將運動遁戲在幼兒教育上的價值整理如下
一、生理價值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的運動能力、動作技能發展有幫助。因
此, 運動遊戲對幼兒身體上的價值包括.動作技能的發展、運動能力的提升,以及培
養健康強壯的體魄。由此可知運動遊戲在幼兒生理成長中的價值。
38
幼兒教育牢刊
二、教育價值
運動遊戲本身就具有身體教育的價值,透過運動遊戲的活動過程,無形中就產生
教育的意義。所以黃永寬( 2009 ) 認為運動遊戲具有追求德、智、體、群、美的教育
價值, 而一般教育學者也都認為「變教學為遊戲,化教育為玩具。」應是對幼兒最成
功的教學方法。
三、治療價值
根據研究指出,透過運動遊戲的參與過程是可以達到治療與抒發壓力的功能,而
在醫學上也有將遊戲運用在治療上的實例, 如幼兒的感覺統合治療等, 也有利用運動
來治療憂鬱症的案例,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治療的價值。
四、社會價值
幼兒得以藉由參與運動遊戲活動, 學習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溝通的技巧、培養人
際關係以及社交能力等技能,做為未來適應社會耳其他環境的基礎。在幼兒教育上具
有幫助幼兒適應社會的價值。
E 、道德價值
運動遊戲活動中,還可以讓幼兒學習基本的道德觀念, 舉例來說,要告訴幼兒不
可以做壞事,可以利用警察抓小偷遊戲,告訴小間友做壞事會被警察抓走或是懲罰,
籍以讓幼兒瞭解善與惡等基本道德觀念, 並旦產生遵守約定、道德規範與自律的行為。
六、人格價值
陳伯如、陳孟文( 200 1 ) 認為,運動有助於建立人格、道德發展、競爭與團隊精
神、f呈昇領導能力、增進社會適應、影響自我形象等正面的個人特質。換句話說, 幼
兒參與運動遊戲可為幼兒帶來自信心、滿足感、愉悅感等正向感覺, 有助D~ 幼兒發展
正面取向的人格。
七、益智價值
許多學者的實證性研究都指出遊戲與智力增加具有相關性。R atey 與Hagerman
在運動改造大腦: IQ 和EQ 大進步的關鍵書中提到,運動對於智能與大腦具有相
39
幼兒教育年刊
當大的益處,運動不僅能促進腦細胞增長,更可以加強大腦的功能( 謝維玲諱, 2009 ) 。
而Vygostsky( 1 967)提出想像遊戲牽涉到符號的應用,有助於兒童抽象思考能力的成
長。是以,幼兒參與運動遊戲刺激大腦的細胞活躍,讓頭腦更加的清楚,增加其大腦
發育, tJïl升其思考、創造之能力,進而達到益智的功能。
八、心理價值
Piaget( 1 962)認為遊戲使幼兒練習與加強新學習到的心理技能。意昧著幼兒藉由
運動遊戲可以使其心理獲得平衡,滿足個人心理需求,得到快樂的感覺, 這些正同的
心理特1鎖,皆有助民幼兒發展健康的心靈。運動對於心理方面的效果還包括﹒心理健
康(menta l health) 、減低焦慮和沮喪(reduce anxiety and depress i on) 、提昇心理安寧
(promote psycho1ogical well-being) 、iiì日為生活壓力緩衝劑(as buffer of Ii fe s tress) 、i曾進
樂觀心理(facilitate optimism) (余文章、洪偉欽, 2009 ) 。
九、情緒價值
幼兒時期的孩子多半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可能用哭鬧、生氣等負面情緒來
引起大人的注意力,藉由運動遊戲活動的過程,不但可使孩子體驗團隊合作精神、快
樂情緒的展現、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可以學習用芷面的情緒表達出來,達到安定幼兒
情緒並學習情緒表達的功能。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也提到,運動不僅能提高智商,
運動對於改善情緒也有相當大的幫助(謝維玲譚, 2009 ) 。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在幼
兒教育上還具有情緒價值。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幼兒的成長教育確實有其助益,不僅是在學習基本的運動能
力、發展身體動作技能、增進體質、養成良好道德、人格與情緒,還可促進身心全面
發展,為幼兒未來閻長打好基礎。由此可見,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真有顯著的價值與
教育效益。
伍、結語
綜合上述論點可知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具有許多價值,以及對幼兒生理、心
理、社會、人格、動作發展等皆有其益處。加上幼兒期是人一生中成長最迅速的階段,
幼兒許多的生活經驗、習慣、甚至是人格養成,都是在此時期就開始學習。因此家長
或教師若能好好把握幼兒時間的教育, 培養孩子參與運動遊戲的習慣,在參與運動遊
40
幼兒教育~刊
戲過程中, 孩子不僅能獲得遊戲帶來的快樂, 更能在其中提升各方面的發展。孩子的
教育是不能等的, 建議無論在家庭中或是幼兒園裡, 父母與學校都應該讓幼兒有享受
參與運動遊戲的機會, 達成幼兒教育目的。期許有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幼兒運動遊戲對
幼兒教育的價值,並將其落實在幼兒生活中,相信對幼兒的成長益處良多。
41
幼兒教育~刊
參考文獻
王佩玲( 1 99 5 ) 。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主1建次( 1 98 1 )。如何實施幼兒體育遊戲課程。台北.歐語。
余文章、洪偉欽( 2 00 9 )。運動與憂鬱症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聞期刊. 8 ( 1) •
228-234 0
余昭( 1 989) 。人格心理學及人格之培育。台北:三民。
吳凱琳( 2000 ) 。幼兒遊戲。台北﹒啟英文化。
吳雅芳( 200 7) 。中部區域幼稚園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團長認知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北縣。
呂素美( 1 998 ) 。儲備二十一世紀新能力一幼兒體能活動的實施。學前教育. 21 ( 3 ) •
51-53 0 )
杜光玉( 2005 ) 。幼兒成長特徵與運動遊戲教學。大專體育,沌. 1 2- 1 7 。
李星謙( 1 98 7) 。專科學校學生之群性特質與其對學校疏離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
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春生、林曼慧、、邱金松、賴和海( 1981 )。幼兒體力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幼j帥。
林風南( 1 990 ) 。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庭玉、楊;松丞( 2007 ) 。幼兒教育演進的軌跡。社會變遷下的幼見教育與照顧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5-14 。
林;青山、張春興( 1 993 )。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孽。
林鈺專( 1 993 ) 。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性考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景觀
設計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姚妮君( 2007 ) 。幼兒群性特質之研究一以參與運動遊戲課程之幼兒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聞教育所,嘉義市。
許義宗( 1981 ) 。幼兒體能遊戲。台北市,理科。
許錦春、林素娟( 1 992 ) 。幼兒遊戲行為探討。傳習. 10. 237 - 246 。
陳玉燕( 1 982 ) 。幼兒人格的發展與指導。社會福利. 17 • 66 - 7 1 。
郭志輝( 1991 )。幼兒體育指導。台北市:台北市立體專體育學術研究會。
陳怡姐、陳孟文( 2001 )。運動對兒童中期身心影響之探討。台灣體育學院學報. 9.
177-1 82 。
陳英三、林南風、吳新華( 1 995 ) 。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 五南。
42
幼兒教育ff 刊
黃世勛( 19 99 ) 。幼兒團體育活動指導。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黃永寬( 2003 ) 。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之起源、原因及重要性。大專體育, 67 ,的-93 。
黃永寬( 2009 ) 。幼兒運動遊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洪葉文化。
黃志成( 199 7) 。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慧真( 1 994 ) 。發展心理學一人類發展。台北市, 桂冠。
詹棟樑( 19 79 ) 。從兒童人類的觀點看兒童教育。載於兒童教育研究( 中國教育學會
主編) 。台北市- 幼1師。
劉一竹( 2000 ) 。從心理分析裡論談幼兒人格的發展。育達學報, 14 , 297-302 。
劉馨( 2000 ) 。學前兒童體育。北京市,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盧素碧( 1992 ) 。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蘇建文( 19 88 ) 。兒童動作與技能發展輔導之研究趨勢。薑灣區省市立師範學院七十
六學年度兒童發展與輔導學術研討會。
Corey G. ( 1 996) .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李茂興) 。台北市﹒ 揚雷文化。
Ratey J. J., Hagerman 巳( 2009 ) 。運動改造大腦: IQ 和EQ 大進步的關鍵( 謝維玲) 。
台北市: 野人。
Clark J. E., Moore J. E. ( 198 1). Young childer's ability to use precule information tp se lect
and ma intain a response. Perceplual and MOlor Ski的,泣, P.655-658
Ga l1 ahu 巴, D. L., & Ozmun, J. C. (2002). Molor de νe/opment infàn 俗, children, ado/escen旬,
。du/ts . 5th ed. New York: McGraw - Hill
G ro dji 日o vs k y, A., Bar-Or, O. ( J 984). Jnflu間E叩e of added phy s釗i c a l ed u叫ca剖t
anaerobic capacity, adipos ity, and grip strength in 12-13-year-old children enrol1ed in
a sports class. [n J. IImarinen & 1. Valimaki (Eds.), Children and Sport (pp. 1 62一1 69)
Berlin: Springer-Verlag
Pi aget, J. ( 1962). Play, Dreams and l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W.Norton
Smart, M. S., Smart, R. C. ( 1972). Children De νe /opm e nt and Re/ationships, 2n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43


文章標題:加油 ~  2013-10-02 10:38:19

課業越來越重了 ! 要更努力 : ) 我們大家一起加油吧 !!!!!!!!!!!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 員山燈會  2014-02-23 15:08:10

2014 02 10 逛燈會 。

 

我們這組的人 , 好不容易喬好今天的說 ,

結果還是有一個無法來 ...

 

冷冷的天氣 , 讓我超懶得從家裡出門到員山 ...

但是一想到能和自己班上的人去逛燈會我就好開心 =))

 

我們都以為燈會會很多人 , 

結果去的時候好少人哦 ,

不知道是因為燈會已經接近尾聲了 ,

還是因為太冷 , 所以導致大家都不想出門 。

 

 

我們這組的團體照 -

三個作品 - 我們這組都沒跟作品合照 xD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 大掃除  2014-02-23 15:35:42

大掃除聽起來雖然感覺很簡單 , 但是做起來是很累的 。 我們家大掃除都是全家人一起分工合作的打掃 ~~ 但是有個地方是我自己要打掃的 !! 那就是 : 書桌還有自己的房間 因為書桌和房間都是自己在用的 , 所以當然是要自己動手打掃啦 ~~~ 每次打掃我都覺得我的東西怎麼那麼多 !! 明明上次打掃才丟了一堆東西 , 結果再一次打掃 , 還是一堆東西 :)) ((永遠打掃不完這樣)) 而房間呢 , 每次打開我的衣櫃 , 我也是覺得為什麼我的衣服那麼多 :)) 整理完家裡之後 , 都會有一種輕鬆感 :) P.s 照片沒拍好 , 所以就不上傳囉 ~~~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 製作賀卡  2014-03-01 15:30:56

自己親手製作的賀卡是最有誠意的 , 雖然會很麻煩又很累 , 但是只要一想到收到賀卡的人滿臉開心 , 自己的心情也會好起來 :) 我以前常常自己動手做卡片給家人 , 因為我覺得這樣才誠意 , 不然每次都買外面已經做好的卡片感覺很敷衍 , 所以小時候都自己做 , 但是越長大越少做卡片 , 這個寒假作業讓我又重新找回以前的感覺 !


   1015102042    張瑞敏  發表(4)筆  

文章標題: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暑假作業)  2013-09-23 13:41:48

 

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
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
余毓琦、楊志宏*
Journal of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1 , P69- 82
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
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
余毓琦、楊志宏*
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講師*
摘要
在托兒比例日漸增高的情形下,幼兒保育相關人員是最有機會與幼見接觸並發現幼兒是否受
虐的人員之一。兒少法規定,教育人員與保育人員於發現兒童虐待或疑似虐待案件時,有通報之
責任。幼兒保育人員對於兒童虐待事件及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將會直接影響預防兒童
虐待措施及工作之成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目前已在職場上工作之幼見保育人員對於兒
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看法與認知狀況。透過系統隨機抽樣,南部地區381 位服務於托兒所或托
嬰中心之幼見保育人員完成並寄回「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到查問卷J '回收率3 1. 51 % 。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保育人員相當了解兒童虐待議題與責任報告制的重要性以及兒童虐待現
象對現今社會的影響。雖然了解責任報告是必要的,但幼兒保育人員卻質疑其角色,證據不足而
害怕自己研判錯誤以及判定是否虐待能力不足成為阻礙通報行動的主因。研究結果亦顯示,對兒
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認知程度與通報的可能性有顯著相關。然而,目前相關的教育以及訓練課
程的不足狀況,卻也影響著幼兒保育人員在兒童保護工作上的認知程度及表現。
關鍵詞:見童虐待、責任報告制、幼見保育人員
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講師*
受文日: 95 年2 月20 日修改日: 95 年6 月14 日接受刊載: 95 年6 月30 日
通訊作者: 余毓琦高雄縣,鳥松鄉澄清路840 號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電話: (07)731-0606 ext. 6018
E-mail : yuchiyutw@yahoo.co肌tw
(研究經費:正修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畫CSIT-92-54)
70 幼見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
研究背景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兒童時期不論是在
身體、心理、認知,或是在社會發展方面,正
是發展的關鍵時期。若於此時發生虐待事件,
對幼兒不論在身體及心理方面都有深遠的影
響,而受虐程度嚴重者,甚至會失去寶貴的生
命。曾經遭受到虐待的兒童,不僅他們的情緒
發展、自我概念與社交技巧可能會受到影響,
長久下來, 受虐兒更容易有學習問題、適應問
題、沮喪或藥物濫用等等的問題發生(彭淑華
等人, 1999 ; Berk ' 1996) 。曾遭受過性侵害
的兒童,則可能出現無助感、無力感、罪惡感、
自卑、恐懼、沮喪等不同的心理反應(陳若璋
, 2000 ; Costas and Landreth ' 1999) 。而遭受
到身體疏忽的兒童則有可能出現成長衰竭症
候群與社會心理上的萎縮,更嚴重的,甚至導
致死亡(黃翠紋, 1999) 。簡言之,見童虐待
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不可不重
視。
近年來,翻開報章雜誌或是打開電視,經
常可以看到有關兒童虐待、強暴、綁架等事件
的聳動新聞。而在為這些|朮目驚心事件深覺痛
心的同時,卻也感嘆我國社會因快速變遷所導
致的混亂現象以及對兒童人權的漠視, 為兒童
的生長環境與權益所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兒
童虐待雖是存在已久的社會問題,不可否認
的,過去十幾年來,我國政府與社會大眾對兒
童虐待與保護議題之重視與認知已有顯著的
進步。然而,由內政部於民國八十年所做的家
戶調查中,卻也發現台灣地區約有一萬六干位
孩童曾遭到虐待與疏忽的事實(余漢儀,
1996 ) 。此外,根據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
會的資料顯示,於民國八十九年度該中心受理
約七百餘名受虐兒童(指未滿十八歲)中,五歲
以下的受虐兒童佔全年度受虐兒童的
22.73% '而6-8 歲的受虐兒童佔24.24% 。
不僅如此,超過80% 的施虐者為受虐兒童的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父母親(彭明聰、尤幸玲, 2001 )。根據內政
部統計資訊服務網(2006 )的統計資料顯示,
民國八十八年受理兒童保護服務案件中遭身
心虐待的有2544 件開案件數,而於民國九十
一年已增加到3149 件開案件數,而民國九十
四年的見童受虐人數增加為7092 人。以上數
據不僅描繪出目前兒童虐待與疏忽問題的嚴
重性,進一步地,它亦道出現代父母在照顧兒
童上仍具有「孩子是附屬的,是家長的所有
物;孩子還小時,什麼都不懂,只要把他養大
了就好」等傳統、威權的心態(陳碧帆, 1998) 。
惟須注意的是,這些數字僅僅顯示了已被通報
受理的個案數,而那些沒有被發現或是通報的
個案,推估數量仍多。
我國目前兒童福利的法規於民國八十二
年修訂通過後,至今實施十多年以來,不僅運
作了許多相關的政策與制度,並也積極持續推
動與落實兒童福利、兒童照顧與保護等工作。
其中最值得推廣的是有關發現見童虐待案件
時,應採取通報行動之「責任報告制」。此
項制度之要義是以法條明訂最常接觸到兒童
虐待案件的專業人員: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
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與
其他執行兒童福利業務者於發現兒童虐待或
疑似虐待案件時,必須立即向主管機關報告。
也就是說,法律制度賦予幼保相關專業人員在
發現兒虐疑似案件時有通報之責任。此外,該
項制度亦透過宣導做全民推展,希望藉此提升
全民對兒虐問題的意識並將舉發通報見童虐
待事件的責任加諸到每一個國民身上(鄭瑞
隆, 2000) 0
兒童需要成人的關心與照顧,其本身並無
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而對於自己遭受虐待更
不會主動告知,藉由「責任報告制」的推展,
所希冀預見的是兒童虐待問題能因通報之預
防措施而降低其嚴重性。但是,見虐事件責任
報告制的全面實施卻存在有明顯的阻礙。許多
的研究已發現大多數有責任舉報見虐事件的
71
JournalofDepa此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 l, P69- 82
專業人員不舉報之原因是覺得證據不充足,不
確定所發現之事件是否達虐待之程度,以及認
為通報制度本身不具效益性( Steven et. al., '
2000 ) 0 Abrahams 與他的同事則發現兒童教
育人員未舉發兒虐事件的主要原因則包含有
對於如何發現以及舉發兒虐事件不充足的知
識、害怕錯誤的判斷所帶來法律的懲罰、懼怕
兒童父母親的不認可以及拒絕( cited by
Maure間, 2001 ) 0 Bavolek 的研究結果也指出
個人的信念與缺乏對見虐徵兆及責任舉發的
知識與覺知等亦是影響兒童教育相關人員不
舉報見虐事件的原因(c ited by Maure凹,
2001 ) 。而Maureen (2001 )在研究中則發現
許多兒童教育人員並不清楚兒虐的評定標準
與責任舉發的程序,且曾經舉發者也僅佔少數
的比例。在目前社會中, 由於雙薪家庭增多,
有許多家庭選擇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托育服務
來提供兒童的安置與照顧。托育服務的定義為
『一種由父母委託,在一天中父母不在時,給
予見童適當安置與照顧的服務.il (游美貴、李
文懿
, 1998 ) 。根據內政部於民國86 年的資料表
示, 將幼兒送往幼稚園以及托見所的比例有逐
年提高的趨勢, 此項事實反應出托育服務已經
是台灣一項重要的社會現象(王順民等人,
2000 ) 。因此,在托兒比例日漸增高的情形下,
幼兒保育人員可謂是最常接觸兒童的專業人
員之一,對於幼兒在幼稚園或托兒所中的生活
點滴,幼兒保育人員更是第一線的照顧人員。
基本上, 常見的兒童虐待事件舉發者包含了老
師、學校輔導員、鄰居、家庭成員等(余漢儀,
1996 ;彭淑華等譯, 1999 ) 。在幼稚園或托兒
所的環境內,幼兒保育人員依工作性質,主要
是觀察幼兒每天的行為變化,故應是最有機會
發現兒童是否遭受到虐待的專業人員,對於兒
童虐待事件之通報亦擔負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兒童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與責任報
告制的看法、態度與認知均會影響幼保人員面
72
對疑似兒虐案件的處理方式。因此,兒虐事件
責任舉發者對類似案件的了解與所抱持的態
度,將會影響並主導舉發的行為與意願,以及
最重要的,防範虐待事件的發生或嚴重化。若
對幼見虐待的認定知識不足或者態度不正
確,將會影響其責任通報之行動,則對於兒童
保護政策預防措施的效能將會大打折扣。反
之,幼見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抱持正
確的認知與適當的態度,將有助於類似案件的
處理模式,並可防範於未然。圍內「責任報告
制」之觀念剛發展於最近十年,不僅該方面的
研究並不多見,亦未有學者研究幼稚園或托兒
所內幼保相關人員在杜絕兒童虐待事件之努
力及責任報告制的實施狀況,因而無法提供豐
富實務資料作為政府修正該項政策的依據。本
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於探討國內目前已在職
場上工作的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於兒童虐待
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以及
了解他們在兒虐事件的態度與認識上對於責
任報告行動的影響。藉由實務上的研究,提供
目前國內幼兒保育人員對兒童虐待的認知與
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以利政府以及學校相關課
程與研習的提供。
本研究是以幼兒保育專業人員為對象,探
討其對兒童虐待議題的認知與態度,目的為暸
解目前從事幼兒保育專業之人士對見童虐待
案件本質與處理方式的認識程度以及所持態
度的概略情形。研究問題包含:
1. 已在職場上工作的幼兒保育人員對於兒童
虐待事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為何?
2. 已在職場上工作的幼兒保育人員對於責任
報告制態度、信念與認識為何?
3 幼兒保育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態度、信念與
認識及其責任報告行動、意願之間的關係為
何?
研究結果希冀除能提供規劃現職人員在
職進修或相關訓練課程安排之參考外,亦能有
助於對現今幼兒保育正規教育課程內容的省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
思與檢討以使專業養成教育更其效益性。並藉
此進一步做為在探討其他兒童福利相關專業
人員及社會大眾對兒童虐待事件及責任報告
制等相關議題之認識、信念與態度的基礎。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研究者自編之「兒童虐待與責
任報告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進行測量。
研究者依研究問題與目的設計此間卷,並邀請
四位於托兒所擔任保育員的老師施行試驗性
研究( pilot study )。依據四位試驗性受訪者的
建議於問卷問題中再作修改以臻完善。問卷是
採不計名方式, 分為四部份, 共計71 題。第
一部份為填答者的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份為
瞭解受訪者對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之現今
概況,與暸解其對處理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
的態度; 第三部份為「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
認知量表J '主要想了解受訪者對見童虐待與
責任報告制的認識程度,共20 題。而為避免
受訪者有進行考試般的負面感受,此量表主要
以同意/不同意型式的選項呈現;第四部份為
表l 本研究抽取樣本之立案托兒所數
「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態度量表J '由受訪
者依實際感受勾選符合其對見童虐待與責任
報告制的態度,此量表為「非常不同意」、「不
同意」、「中立意見」、「同意」、「非常同意」
Likert句pe 五點量表,共計2 5 題。
本研究以南部地區(含屏東縣市、高雄
縣、高雄市、台南縣、台南市)立案托兒所中
工作之幼兒保育人員為對象。依照內政部兒童
局公佈的托育機構名單中,扣除名為「安親班」
的立案機構,南部地區共有九百四十二家公私
立托兒所或托嬰中心。本研究先將所有南部地
區托兒所名單依屏東縣、屏東市、高雄縣、高
雄市、台南縣、台南市順序排列並加以編號,
接著以相同間隔數系統地抽取托見所或托嬰
中心為本研究之樣本, 共抽取出四百零五間托
兒所。每間托見所或托嬰中心各寄出三份問卷
並附上3 個回郵信封, 請求所長或主任將問卷
任意發給機構內三位保育人員填答,共寄出一
千二百一十五份問卷。但其中有二間托見戶斤,
因無法寄達而遭退回,故本研究樣本為四百零
三間托兒所(見表1 )中,每所共寄出3 份問
卷, 共計寄出一千二百零九份問卷。
單位﹒ 所
屏東縣市高雄縣高雄市台南縣台南市總計
/L\λ」iLA 1 1 6
社區3
私立69 80
合計83 87
本研究於九十三年二月份寄出問卷,至四月中
旬共回收三百八十一份問卷,回收率為
3 1. 51 % 。其中超過95% 的受訪者為女性,
有5 位受訪者為男性。而受訪者的年齡層分布
以26 至3 5 歲居多,共佔47 . 9% 。以受訪者
的婚姻狀況而言, 未婚與已婚的比率非常接
近,未婚者約佔45% '而已婚者約佔54% 。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O
97
97
13 3 3、 3、
O O 4
59 63 368
72 66 405
有超過七成受訪者的教育程度為專科或大學
且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為幼教或是幼保
科系畢業。受訪者的幼保工作年資分布較平
均,從一年以下至2 1 年以上的皆有,而以4-6
年的工作年資人數較多,約佔2 0 % ' 其次為
7-9 年的工作年資,約佔17 % 。有14% 的
受訪者為已有15 年以上幼保工作資歷的資深
73
Jouma1 of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 l , P69- 82
專業人員。此外,超過八成的受訪者所服務的園所為私立立案托兒所。(見表2)
表2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
工百目N %
性別男5 1.3
女372 97.6
未填4 1.0
年齡20 歲或2 0 歲以下3 0.8 I
21-25 歲69 18.1
26-30 歲103 27.0
31-35 歲83 2 1.8
36-40 歲55 14.4
41-45 歲43 11.3
46 歲以上23 6.0
未填2 0.5
婚姻狀態已婚205 53.8
未婚172 45.1
離婚2 0.5
其他0 .3
未填0.3
教育程度高中職97 25.5
專科144 37.8
大學(二技、四技) 134 35.2
研究所0.3
其他2 0.5
未填3 0.8
畢業科系幼教或幼保科系301 79.0
非幼教或幼保科系66 17.3
未填14 3.7
幼教年資一年以下17 4.5
1-3 年62 16.3
4-6 年75 19.7
7-9 年66 17.3
10-12 年56 14.7
13-15 年34 8.9
16-18 年19 5.0
19-21 年16 4.2
21 年以上19 5.0
未填17 4.5
服務園所公立立案32 8.4
私立立案332 ?司87.1
其他8 2.1
未填9 2.4
74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幼見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
研究發現
(一)對目前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看法
儘管有2 1 % 的受訪者認為兒童虐待對現
今社會的影響嚴重程度僅是「普通J '但有超
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目前的兒童虐待情形是
「嚴重」與「非常嚴重」的社會現象。約有
98% 的受訪者覺得兒童虐待是當今社會中
「重要」與「非常重要」的課題且大部分的受
訪者( 92%) 亦認為兒童虐待在他們的專業中
是必須了解的議題。然而,僅有18% 的受訪
者表示在專業訓練中,有關兒童虐待的課程是
足夠的,也就是近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兒
表3 是否清楚如何判定兒童虐待
童虐待相關訓練是不足夠與非常不足夠的。
在被問及是否清楚如何判定兒童虐待時
(見表3) ,有七成五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非常
清楚與大部分清楚如何判定身體虐待。但相較
於約有六成的受訪者非常清楚與大部分清楚
判定性虐待與疏忽,只有近五成六的雯,試者非
常清楚與大部分清楚如何判定精神虐待。此
外,經由t-test 檢定、在小於.05 的顯著水準
下,研究亦發現雯,訪者在判定身體虐待的能力
上(SD = .82) , 顯著優於其在判定精神虐待
(SD = .93 ) 、性虐待(SD = 1. 03) 以及疏忽
(SD = .87 ) 上的能力。受訪者在判定性虐待
的能力上亦顯著優於判定精神虐待的能力。
判定身體虐待判定精神虐待判定'1生虐待判定疏忽
N 令台N
非常清楚82 2 1.5 55
大部分205 53.8 158
一-Jl;匕71 18.6 121
一點點15 3.9 35
一點也不5 1.3 9
未填3 0.8 3、
當被問及若發現疑似見童虐待案件而進
行通報的可能性時,從0 到100% 都有受訪
者填答,未填答此題之受訪者約佔15 % 。表
示100% 一定會通報的受訪者只佔二成左
右,而也只有二成五左右的受訪者表示有
50% 通報的可能性。約87% 的受訪者表示發
現疑似虐待時,第一時間會向園所內的主管通
報,只有4 位受訪者( 1% )表示會直接通報
至兒童保護主管機關。男一方面,透過t-test
檢定結果,研究亦發現,在小於.05 的顯著水
準下,受訪者在是否會通報四種不同的疑似虐
待案件上有顯著的差異。會通報疑似性虐待案
件(SD = 4.01 )高於會通報疑似身體虐待案件
幼見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呼台N % N %
14.4 79 20.7 45 11.8
4 1.5 152 39.9 181 47.5
3 1.8 97 25.5 114 29.9
9.2 34 8.9 27 7.1
2.4 15 3.9 9 2.4
0.8 4 1.0 5 1.3
(S D =3.93) 、精神虐待(SD=3.84) 以及疏
忽案件(S D =3 .78 ) ' 而會通報疑似身體虐待
以也高於疑似精神虐待與疏忽案件。
超過四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其所服務的
園所內未自訂有見童虐待情事相關的通報流
程或規則,但仍有35% 雯,訪者所服務的園所
自訂有通報流程或規則o 此外,有超過一半以
上的受訪者指出園所內有提供與兒童虐待或
責任報告制相關資訊,但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
者所服務的托兒所並未提供類似相關的訊
息。近80% 的受訪者相信當幼兒遭受虐待
時,政府兒童保護單位可使受虐見獲得妥善的
保護,亦即政府的處置行動對兒童是有益的。
75
Joumal of Department of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l , P69- 82
然而, 當被要求對我國目前責任報告制實施狀認為低於3 分, 平均分數為2 .54 分,但有74
況的效能打分數時(從l 到5 分, 1 分是非常位( 19 .4%)受訪者未回答此題項(見表4) 。
不好, 5 分是非常好) ,有超過70%的受訪者
表4 對我國目前責任報告制實施狀況打分數
1.。一1. 9 2.0-2.9 3.0-3.9 4.0-4.9 5.0 未填
非常不好
N 55 91 135
% 14.4 23 .9 35.5
當被問及發現疑似兒童虐待個案而未向
兒童保護單位通報的可能原因時(見表5 ) ,
受訪者在可複選的情況下, 247 位受訪者
(64. 8% )選擇的未通報原因為「證據不足J '
其次有227 位( 59.6% ) 選擇「擔心受虐者遭
受更嚴重的傷害J ' 再其次為「難以判斷是否
表5 當發現疑似兒虐事件, 可能未通報的原因
未通報原因
不知如何通報
證據不足
難以判斷是否為受虐
擔心施虐者報復
個案要求不通報
擔心受虐者遭受更嚴重的傷害
同事反對通報
家人反對通報
所長反對通報
個案家長要求不通報
不知法令規定要通報
擔心破壞與個案家長的關係
不願涉入司法程序
擔心兒保機構效益不彰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
擔心園所受害
其他
76
非常好
15 1 1 74
3.9 2.9 19.4
受虐J ' 共有177 位( 46.5 % )選擇此項o 另外,
選擇「擔心施虐者報復」之原因有143 位
(37.5% ) ,而「個案家長要求不通報」則為第
五高位未予以通報原因,共有121 位(31. 8% )
受訪者選擇該項。
( 可複選)
N %
120 3 1.5
247 64.8
177 46.5
143 37.5
68 17.8
227
9 2.4
68 17.8
24 6.3
121 3 1.8
33 8.7
66 17.3 I
106 27.8
106 27.8
48 12.6
15 3.9
90 23 .6
7 1.8
幼見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
研究受訪者中有240 位(63.0% )表示「害
怕自己研判錯誤」是幼兒保育相關人員於執行
兒童保護工作時可能面臨的主要困難,而選擇
「辨識兒童虐待能力不足」為可能困難的有
203 位(53.3% )。有\5\ 位受訪者(3 9. 6% )
則因害怕通報可能會扯入繁雜的司法程序而
對兒保工作執行不力,亦有\42 位(3 7.3 )受
訪者表示「缺乏相關資訊不知如何通報」為可
能的困難之一。另外,表示「擔心破壞與個案
家長的關係」為執行困難之因素,則有\26 位
(3 3.\%) 受訪者(見表6) 。
當提到政府相關單位應該提供那些措施
來協助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執行兒童保護工作
時,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提供「保
障通報人員的安全與工作權益J , r 編印兒童保
表6 幼兒保育人員執行兒童保護時,可能的困難
辨識兒童虐待能力不足
害怕自己研判錯誤
缺乏相關資訊不知如何通報
不想因通報而涉入司法程序
園所主管不支持通報
園所未提供兒童保護相關資訊
擔心破壞與個案家長的關係
擔心通報後,遭圍所革職
不知如何教導幼兒自我保護課程
園所內幼兒自我保護相關課程不足
其他
(二)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認知量表
這部分共有2 0 題,其中10 題為有關兒童
虐待的敘述,另外問題則與責任報告制相
關。38 \ 位受訪者中,有3 位未填答這部分,
除此之外,最低答對率為40% '最高為
100% 。以總分20 分計算,受訪者的平均分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護手冊供幼保相關人員參考使用J , r 統一制定
閻所的通報流程J ' 另有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認
為政府應提供包含有「兒童保護單位應主動提
供園所協助J ' r 提供法律諮詢服務J '與「加
強舉辦兒童保護相關研習活動」等等的措施。
有關政府推展兒童保護工作上應加強的
措施,有將近八成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宣導家
庭親職教育與育兒技巧J '而有超過七成的受
訪者認為「建立施虐家庭社區支持系統與定期
輔導」以及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加強舉辦
見童保護相關研習活動供幼保人員參加」與
「加強兒童保護觀念宣導」是政府應加強的措
施。而「建立全國連線電腦化通報系統」也有
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是需要加強的措施。
( 可複選)
N %
203 53.3
240 63.0
\42 37.3
\5\ 39.6
62 16.3
68 \7.8
\26 33. \
48 12.6
56 \4.7
85 22.3
3 0.8
數為16 .58 分,答對率為83% (見表7) 。其
中,有93% 的雯,訪者知道幼兒保育人員負有
法律上的責任向當地主管機關通報疑似兒童
虐待案件且亦有96% 的受訪者認為幼兒保
育人員採取責任報告是應該的。此外, 81%
的受訪者知道若發現兒童受虐情事而未加以
77
%
Journal of Depa此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 l , P69-82
通報將會受罰。
表7 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之認知
8 9 10 1 1 12 13
2 3 13 10
0.26 0.26 0.52 0.79 3.41 2.62
問卷中有較多受訪者答錯的題項皆與虐
待判定有關。有超過三成的受試者不同意「孩
子身上常有不明的傷痕或瘀傷為見童虐待J
答對題數
14 15 16 17 18 19
31 38 57 75 83 52
8.14 9.97 14.96 19.69 2 1.78 13.65
法定報告人,但卻只有36 .5%的受訪者同意
幼保人員在發現及確認兒虐事件中扮演著重
要的角色,有近五成三的受訪者對此持中立意
有35. 7% 的填答者同意「當孩子做得不好見。
時,父母以口頭責罵的方式告訴孩子『你最笨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民眾對兒童人權
了,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並不構成虐待J •
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者不同意「若發現一位身
心正常的幼見,近來在園所突然有尿床現象,
人際關係變差且偶而會作惡夢,可能要懷疑此
幼見是否遭受虐待」。而令人驚訝的是,有
22% 的受訪者仍然同意「兒童應視為父母親
的財產,父母對兒童有絕對的權利」。
(三)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量表
這部分共有25 題由填答者勾選「非常不
同意」、「不同意」、「中立意見」、「同意」、「非
常同意」來表達對見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態
度。儘管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同意與非常同意
父母管教孩子時過度嚴厲算是虐待,但仍有超
過三分之一的人對此採中立意見甚至有12%
的受訪者表示同意。73% 的受訪者同意與非
常同意經常惡言怒罵孩子使幼兒自尊心受損
是對幼見的疏忽。
雖然有超過半數(53%) 的受訪者同意與
非常同意法定報告人若發現疑似兒虐案件而
未通報,應被處以罰鐘,但有36 .5% 的受訪
者採中立意見。另一方面,儘管有過五成的受
訪者同意幼見保育人員是責任報告制規定的
78
觀念不足是造成見童保護工作無法拓展的原
因之一,且有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對責任
報告制所作的宣導是不足夠的。在問及有關未
來加強的措施時,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受訪者認
為對施虐者給予親職教育比處罰來得重要,因
此不難了解有七成的受訪者同意加強親職教
育可有效預防兒童虐待事件的發生。除此之
外, 82% 的受訪者表示政府應統一制定一套
完善的兒童虐待通報流程供幼兒園所使用以
及設置電腦化通報系統,以利掌握全國見童虐
待之通報人數與動向。85% 的受訪者認為幼
兒保育人員參加見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相關
研習課程對兒童保護工作是重要的且亦有近
九成的受訪者表示園所內應增設教導幼兒如
何自我保護的課程。
(四)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之認知、態度與
行動間的關係
儘管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認知程度
與幼見保育工作年資以及如何判定不同虐待
類型之間無顯著相關,但研究發現當受訪者的
幼保工作年資愈久,其判定身體虐待的能力愈
佳( r = .105, P < .05 )。研究中亦發現,受訪者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20
12
3.15
幼見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
在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認知程度與其所
感受見童虐待議題在現今社會中的嚴重性有
顯著負相關( r = - .115, p < .05 ) ,表示認知量
表得分愈高之受訪者,覺得社會中見童虐待現
象愈嚴重。而認知量表得分與所感受兒虐議題
的重要性也有顯著相關( r = .153, p < .05 ) , NP
得分愈高之受訪者,認為兒虐議題在當今社會
中愈重要。男一方面,認知量表得分與受訪者
通報疑似虐待案件的可能性亦存有顯著的相
關性(r = .1 25, P < .05 ) ,表示得分愈高之受訪
者,其對疑似見童虐待案件通報的可能性也愈
高。然而, 必須注意的是,以上變項間的關聯
強度是薄弱的。
討論與結論
(一)研究結果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保育人員察覺兒童虐
待現象影響現今社會的嚴重程度以及此議題
與責任報告制在兒童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而
且,他們不僅對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有相當
程度的認識,其所抱持的態度亦是肯定與正面
的。近八成的幼見保育人員相信兒童保護工作
與責任報告制可適時防止兒虐事件的發生並
使兒童獲得妥善的照顧,亦有九成以上知悉幼
保專業相關人員應為法定責任報告人。然而,
研究結果卻呈現了幼兒保育人員對通報疑似
虐待案件不高的意願以及對發現與確認虐待
情事所扮演角色的質疑。可見儘管幼保人員對
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高認知與態度關聯
著高通報的可能性,但證據的缺乏、擔心受虐
兒童遭受更嚴重的傷害及難以判斷是否受虐
等因素卻阻礙著通報行動的採取。也因此顯見
害怕自己研判錯誤與辨識兒童虐待之能力不
足是幼保人員在執行兒童保護時主要的困
難。此外,雖然有八成以上的人認為參加相關
研習課程對兒童保護工作是有益的,但有
66% 的幼保人員表示並未獲得足夠的兒童虐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待相關課程與訓練。
以上研究發現與Steven (2000) 等人所提
出的論點互相印證, Steve n 等提出大多數有責
任舉報兒童虐待事件的專業人員其不舉報之
原因是證據不充足及不確定是否為兒童虐待
的程度。除此之外, A brahams 與其同事所提
之未舉發兒虐事件之原因有辨識兒童虐待與
通報知識的不足、害怕錯誤判斷、以及兒童父
母親的不認同( cited by Maure凹, 2001 ) ,皆
支持著本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於幼保人員的專
業養成過程中, 不論是國內或是國外在有關責
任報告制度以及如何判斷是否受虐的教育與
實務訓練上皆明顯不是,也進而造成通報率無
法提高。
進一步地, 研究結果指出在四種虐待類型
中,幼保人員較能清楚判定身體虐待的案件,
但另也表示比較會通報性虐待之個案。顯示儘
管幼保人員在身體虐待傷害的辨識上較為清
楚, 然對該研判結果卻不甚確定, 這不僅呼應
了研究中幼保人員認為證據不足且害怕自己
研判錯誤是發現疑似虐待案件而不通報的主
要因素,也隱含透露出他們對「管教」與「虐
待」兩者問模糊不明的認知。相對地,幼保人
員對於性虐待則較能明確辨識出其傷害徵候
並予以通報。
雖然絕大部分的幼保人員非常清楚在通
報系統中有其職責所在, 但卻只有超過五成四
的人同意他們是責任報告制規定的法定報告
人,甚至有3 7% 的人持中立態度, 這是否代
表幼保人員對自己身為法定責任報告人的身
分有所懷疑亦或是對該角色的專業技術不了
解。研究中即發現八成六的幼保人員當發現疑
似兒童虐待情事時, 第一時間是向園所主管通
報, 而非如法令中規定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告。
從中不難感受到幼見保育人員害怕錯誤判斷
因而引發責任問題的心情,並理解其為何尋求
托兒所內主管的支持。因此,我們必須探詢與
深思是否也因為幼保人員對此報告人角色的
79
Joumal of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June 2006, Vol. 2, No.l , P69- 82
質疑態度以及不清楚其實務工作的要求,進而
造成通報的可能性偏低並影響保護兒童及預
防受虐情事發生的立即性與時效性。
從研究結果得知對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
制的認知程度愈高,則幼保人員發現疑似兒虐
案件採取通報的可能性也愈高。然如前述有關
見童虐待相關課程與訓練的缺乏,難免令人質
疑目前幼保人員對兒童保護與責任報告賞務
的理解程度,更遑論如何增進他們在通報上的
表現。因此,在幼保人員的專業養成上,需特
別加強對見童虐待辨識之能力以及通報流程
的訓練,以期許與幼兒長時間接觸的幼保人員
能對疑似兒童虐待情事有著更敏銳的感覺,來
協助這些兒童,並透過通報制度的運作,使受
虐兒童能得到妥善的照顧與安置。
此研究也顯示幼兒保育人員對政府兒童
保護相關單位在倡導兒童人權與宣導責任報
告制度工作上的表現並不滿意,認為政府的努
力並不足夠。但相對地,這也顯示出他們對政
府在兒童保護工作上的領導角色有極深的期
許。此外,幼保人員也相信目前兒童保護工作
應脫離以處罰施虐者為主的消極模式,而以更
積極的親職教育的方案來改善親子問的關係
並希望藉此有效預防見童虐待事件的發生。
E益重重Z
本研究只針對台灣南部地區立案之公私
立托兒所或托嬰中JL、的幼兒保育人員進行研
究,並未包含那些在其他性質之見童保護相關
組織中服務的幼兒保育專業人員他們對於兒
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看法、態度與認知。因
此,其研究結果在推論台灣其他地區托兒所的
保育人員或是其他見童保護專業人員對兒童
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看法時是受限的,且在解
釋時亦需特別地謹慎。
本研究的回收率只有3 1. 51% '雖然已達
到本研究小組的預期,但仍嫌不夠,尚有八百
80
位以上的幼保工作相關人員收到問卷但未填
答與寄回。或許根據研究小組的臆測,那些自
覺對見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有較高認知的受
訪者較有可能填答並寄回問卷。此外,由於本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受訪者於填答問卷
之問題時,也有可能會猜測研究小組所希望得
到的答案而來填答問題,而不是以其真實的態
度與看法來作答, 這或許影響了本研究的信度
與效度而成為一項研究限制。
是*研~zll草書
因經費與時間的因素,本研究的範闇僅限
於南部地區。而為更廣泛並確切了解台灣地區
幼兒保育人員對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認
知與看法以利見童保護工作的推展,下一階段
的研究除將可探討中部、北部及東部地區的幼
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與責任報告制的
看法、態度與認知外並可分析比較各地區間的
差異性。如此俾利於從實務工作者的觀點找出
影響其工作窒礙難行之處,對症下藥,讓兒童
保護實務更顯效能。換句話說,爾後研究應著
重實務工作上的問題與困難,探索解決之道,
以建構有效的兒童保護專業知能。
最後,有鑒於幼見保育人員專業養成教育
的品質直接影響其爾後兒童保護工作的成
效,因此,未來研究亦需要針對幼兒保育人員
所受的教育及訓練課程再做進一步的省思,一
方面探討目前課程內容安排的質與量,另一方
面則探究目前規劃的方向與現今兒童虐待現
象問題的本質是否有所差距以及可能彌補該
差距的解決方法。
(二)結論
能夠發現與確認見童虐待案件並透過責
任通報制度將可有效保護兒童免受傷害,然
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對兒童虐待的辨識能力
不足為阻礙通報的原因之一,此外,幼兒保育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幼兒保育相關人員對兒童虐待事件與「責任報告制」的態度、信念與認識之研究
人員似乎對法定報告人的角色存有質疑的態
度,也直接影響著其在兒童照護與預防兒童虐
待情事發牛一上的效能。對此研究者認為相關教
育與訓練課程的功能不容忽視,藉由教育訓練
的安排不但可以提升幼兒保育人員的專業知
能, 並有助於他們投入責任報告實務,讓兒童
保護工作發揮效益。同時,政府應更積極以領
導者的角色推動兒童人權與親職教育政策並
完善規劃責任報告執行之配套措施,以使幼兒
保育人員能夠將兒童保護工作更專業性展現。
參考文獻
中文丈獻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2 006 ) 。內政部統計
年報。檢索日期: 2006.06.03 。取自World
Wild Web : http: //www.moi.gov.tw/stat/
王順民,張瓊云, 郭靜晃, 曾華源,黃志成,
劉邦富,蔡宏昭(2000 ) 。兒童福利一兒
童照顧方案規劃。台北: 揚智文化。
余漢儀( 1996 ) 。兒童虐待一現象檢視與問題
反思。台北: 巨流。
陳若璋(2 000 ) 。兒少性侵害: 全方位防治與
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碧帆( 1998 ) 。我們的孩子幸福嗎? - 解讀
「台灣兒童人權指標報告」。學前教育,
2 : 44-4 9 。
彭明聰,尤幸玲( 2001 ) 。兒童受虐現象之檢
視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 94 :147-157 。
彭淑華,張英陣,韋淑娟'游美貴, 蘇慧雯譯
( 1999 ) 。家庭暴力。台北﹒ 洪葉文化。
游美貴,李文懿編著(2004 )。幼兒保育政策
與法令。台北:華騰文化。
黃翠紋( 1999 ) 。疏忽行為對兒童之影響及其
防治策略之探討。警學叢刊, 30 ( 3 ) :
103-131 。
鄭瑞隆( 2000 ) 。兒童虐待與保護服務。收於
周震歐主編。見童福利(修訂版) (頁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148-179 ) 。台北:巨流。
英文文獻
Berk, L. E. (1 996) f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d.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Costas, M. and G. Landreth. (1 999) Filial
therapy with nonoffending parents of
children who have been sexually abused
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8
( 1 ) : 43 司66.
Maureen, C. K. (2001) Child abuse reporting :
Teachers' perceived deterrents. Child
Abuse & Neglect. 25 : 81-92.
Steven, D., K. Gary, B. Robe此, and R. Robert.
( 2000 ) Opinions among mandated
reporters toward child maltreatment
reporting policies Child Abuse & Neglect.
24 (7) : 901-910.
81
Joumal of Department of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une 2006, Vol. 2, No.l , P69-82
The attitudes, beliefs, and knowledge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professionals toward child abuse and mandated reporting
Yu-Chi Yu, Chih-Hung Yang
Department 01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Cheng-Shiu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ROC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day-care service has been a crucial social phenomenon in Taiwan. By virtue of
their work, child carers have more contacts with children rather than their parents during the weekdays.
This unique situation posits them to detect suspected child abuse and report it. However, despite child
carers are included by legislation as mandated reporters, how they view and understand about child
abuse issues and mandated reporting system will have important effect that contributes to their actual
reactions to child abuse cas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ttitudes, beliefs and knowledge of child carers toward child abuse and
mandated reporting. Data was collected with a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 A total of 381 child carers
企om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day-care centers or infant care centers in Southem Taiwan completed and
retumed the questionnaires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31 .51 %.
The result showed that respondents understood how important child abuse and mandated reporting
were and its effect in our society. Although child carers agreed to be mandated to report suspected
abuse, only few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ir roles on detecting and identifying child abuse or
making reports. Fear of misjudgment and insu伍cient competence to identify abuses were the
deterrents to repo此suspected abuses. 1n addition,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knowledge of child abuse and mandated reporting and the intention to repo此However,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rograms were inadequate which would affect child carers to obta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o perforrn child protection work efficiently.
Key Words : child abuse, mandated reporting, child carer
Received: February 20, 2006 Revised: June 14, 2006 Accepted: ]une 30, 2006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Yu-Chi Yu, PhD,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Cheng Shiu Universi紗, Niao-Song Township, Kaohsiung County, Taiwan, 833, R.O.C.
Tel.: 886-7-7310606 ext. 6018
E-mail: yuchiyutw@yahoo.com.tw
82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第二卷第一期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宜蘭機器人展  2014-02-23 20:29:56

這次的宜蘭之旅我們全是靠自己找到機器人展的喔~公車自己坐雖然不知道會到哪...但是我們還是努力地找到了地點喔~看到好多機器人真的覺得很可愛,跟同學聊得也很開心~因為有同學的陪伴拍照起來更開心了^^希望下次也能和同學也這樣的出遊~謝謝那些同學的陪伴~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大掃除  2014-02-23 20:43:42

這次的大掃除是媽咪叫我自己掃廁所~然後我就把廁所掃的一乾二淨!!打掃後才知道原來爸爸媽媽打掃跟工作都是好辛苦的呢~因為能體諒爸媽的辛苦所以我都很常常為爸媽做事,即使不想做也不抱怨...媽媽您辛苦了^^
 
 
 
 
 
 
 
 
 
 
 
 
 
 
 
 
 
 
 


文章標題:新年賀卡  2014-02-23 21:00:41

這次的大掃除是媽咪叫我自己掃廁所~然後我就把廁所掃的一乾二淨!!打掃後才知道原來爸爸媽媽打掃跟工作都是好辛苦的呢~因為能體諒爸媽的辛苦所以我都很常常為爸媽做事,即使不想做也不抱怨...媽媽您辛苦了^^
 
 
 
 
 
 
 
 
 
 
 
 
 
 
 
 
 
 
 



   1015102041    郭若萱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44:02

幼兒園教師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之輔導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學前教師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之新住民幼兒時所採用的教學策
略。主要研究目的如下:探究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教學策略,了解幼教師輔
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了解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
供輔導的觀點和需求。研究者選擇一名經醫院篩檢為中度語言發展遲緩之新住民子女為
研究對象,跟隨個案進入一所國小附幼之融合教育班,以教室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
件分析等方法,進行為期兩個月之資料收集。本研究以三角檢測法分析所收集之資料,
從研究對象的主觀陳述、研究場域的客觀呈現、以及文件觀點不斷進行交叉分析。本研
究之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不佳非普遍現象,文化刺激不足是主要因素。
二、研究對象老師被動接受個案幼兒,並無積極之教學與輔導策略規劃。
三、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學時,以一對一的個別輔導方式最具成效。
四、幼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的困境包括:專業知能與人手不足、教師接受
特殊兒意願不高、家長的抗拒。
五、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學時,教師態度比相關專業知能更具影響力。
六、家長對於教師所提供之輔導表示看不到具體成效。
七、幼教教師普遍對學前融合教育的實施方式與成效持保留態度。
關鍵詞: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教育、新住民子女
陳淑琴*
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程鈺菁
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講師
*通訊作者:陳淑琴 副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 幼兒教育年刊 =
-67-
A case study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in facing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Shu-Chin Susan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Yu-Ching Cheng
Instructor, Dep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TUE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in dealing with speech delay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ere were four
research questions proposed. What were the strategies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while
dealing with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What were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while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What were the target child’s parents’ expectations and
needs? And what were the perspectives the teachers and the parent possessed toward the early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researcher invited a child whom was reported by the hospital with
speech delay problem as the subject for study, and followed the target child into an inclusive
classroom for 4-5 year olds in a public kindergarten. Classroom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the major tools to collect data. Triangulation
was adopt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The lack of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timulates was the major factor for speech
delay, new immigrant mother was not the case.
2. There was no strategy to be identified while dealing with the target child.
3. Individual instruc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facilitate the target
child’s learning.
4.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were the lack of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assistant teachers needed, and the resistance from the parents.
*Corresponding Author:Shu-Chin Susan Chen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幼兒教育年刊 =
-68-
5. The teachers’ positive attitude was found to b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in terms of teaching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6. The parent reported that there was very little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target child’s
learning.
7. Preschool teachers had little confidence in implementing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Speech dela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immigrant children
= 幼兒教育年刊 =
-69-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新住民子女是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
險群嗎?隨著臺灣近十年來與外籍女子
結婚案例的增加,新住民人口也快速成
長,這種現象不但大大的改變了新臺灣
之子的圖像,也衍生了許多社會議題。
在幼兒語言發展初期母親擔任極為重要
的示範和引導的角色,由於大多數的新
住民媽媽不諳國語或臺灣話,因此在教
育領域裡最受矚目的議題,莫過於新住
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險
群?這不僅是社會大眾的臆測,也是學
前教育工作者的擔憂。但是這些臆測和
擔憂都需要更多實證研究加以澄清,研
究者欲藉著尋求研究個案的同時,了解
新住民子女因語言發展遲緩就醫的比例
是否偏高。其次,臺灣施行學前融合教
育已有一段時日,教育當局也規劃諸多
幼教師在職進修的配套措施,不斷推出
相關學分班或研習課程。許多幼教師確
實修習不少特教學分,參加各種特教研
習課程,但是真正面對特殊幼兒時,仍
然不免感覺心虛不知所措,紛紛表示自
己特教專業知識和能力皆不足。在大多
數幼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抱持保留、甚
至抗拒的心態下,幼教師在面對語言法
展遲緩的新住民子女時,所採取的教學
與輔導策略更值得深入探究。此外,經
由初步分析相關研究發現,對於語言發
展遲緩兒在學前融合班的輔導策略研究
相當匱乏,尤其針對家長需求面的研究
更是缺乏,因此藉由了解特幼生家長的
需求,進而謀求較為合宜的輔導策略,
提供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參考有其迫切
性。最後,基於對融合教育的再思考,
將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安置於一般幼兒
班,實施所謂的學前融合教育,其目的
無外乎希望透過與一般幼兒的同儕互
動,提供特殊幼兒正常生活及學習經
驗,促進其社會性發展,然而融合教育
對教學者、正常幼兒、甚至特殊幼兒本
身是否確實有所助益?也是本研究急欲
了解的議題。
二、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
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新住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
遲緩的高危險群。
(二)探究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
兒的介入輔導策略及其所遭遇的困境。
(三)探究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供輔
導的看法和需求。
(四)分析幼教師與家長對於融合教育
的觀點。
貳、文獻探討
一、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因素
人類語言發展與習得的速度和成效
並非是絕對的,個體的發展結果受到諸
多因素影響,以下分別就個人因素以及
= 幼兒教育年刊 =
-70-
環境因素論述說明。
(一)個人因素
分析文獻發現影響個體語言發展之
個人因素又可從智力因素、年齡因素、
性別因素、以及健康因素。
1.智力的因素
語言發展是一種不斷學習與模仿的
歷程,因此其發展情形必然會受認知能
力的影響(張春興,1990;賴保禎、張
欣戊、幸曼玲,1993)。國內學者林美
秀(1993)針對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
研究,發現不同智力的幼兒語言能力有
顯著差異,智力高的比智力中等的語言
發展能力好,而智力中等者的比智力低
者語言能力好。
2.年齡因素
從幼兒的語言發展歷程中,可以明
顯發現年紀越長的幼兒,不論是語句的
使用,或是詞彙的數量,都比年紀較小
的幼兒為佳,林美秀(1993)在學前兒
童語言發展研究中發現,年齡愈長其語
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愈佳,在語彙方
面亦隨著年齡的發展而增加,在語法上
會隨年齡而改變其平均句長,在句法上
由不完整而變成完整,在由簡單趨向複
雜。國外學者Remignanti調查三至六歲
兒童語言發展情形,也發現了兒童的年
齡愈增長,其語言能力愈好(引自黃美
津,2004)。
3.性別因素
彙整文獻發現性別是否影響兒童的
語言發展,目前意見分歧尚未定論,麥
卡錫(McCarthy)的研究指出,女孩不
論在開始說話的時間、發音清晰度、了
解語言及使用詞句的技巧等方面皆優於
男孩(引自林燕宗,2005),但是國內
學者林寶貴(1989)研究卻發現,性別
和幼兒的語言發展並無顯著相關。
4.健康因素
有研究發現幼兒可能因為先天或後
天的健康因素,導致語言發展遲緩,例
如腦性麻痺兒童因伴隨感官知覺障礙、
智能障礙、肢體障礙、以及情緒行為障
礙,使得學習經驗缺乏、學習能力較差,
不管內在聽覺理解或外在口語表達之學
習都比較緩慢,常會出現語彙量不足、
語句很短,句子結構不完整、複雜句理
解困難、溝通情境判斷能力差等障礙,
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會受到影響,另外
也有可能是因為發音器官受損,像是外
傷或先天性咽喉部異常,使得幼兒無法
正常的說話,便會欠缺許多練習的機
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林寶貴、錡寶
香,2000)。
(二)環境因素
影響個體語言發展之環境因素可由
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兩個面向討論之。
1.家庭環境
學者Bank認為,貧窮、生活環境不
良,會使得父母忽略教育,像是較少購
置書籍等有利學習的教材(引自林清江
譯,1984),這種情形很有可能妨礙幼
兒正常的語言學習。于漱(1988)的研
究也證實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社
經地位會影響其子女的語言發展。另外
模仿也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
= 幼兒教育年刊 =
-71-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
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
2001),因此父母所提供的語言楷模,
對幼兒的語言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可
見家庭對於幼兒的早期語言發展具關鍵
性影響。
2.學校環境
學校就像是個小型社會,幼兒在學校
之中需要接觸許多不同的人、事、物,
這些互動也提供語言發展重要刺激。除
了同儕互動之外,教學模式亦是重要影
響因素,在開放的教室中幼兒有較多機
會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在教師具備多元
文化觀念,尊重幼兒獨特性的學習氣氛
中,幼兒會感到安心與放心表達意見;
學習區更是提供幼兒「討論」的場所
(Schickedanz, 1998)。反觀在傳統的教
學模式中,無論是教室環境規劃或是師
生互動方式,都限制了幼兒之間的交談
互動,幼兒發表和說話的機會減少學習
壓力增大,反而阻礙幼兒語言學習的機
會(陳淑琴,2000)。
二、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
日漸增加的新住民家庭已改變臺灣
的人口結構,近年來教育界對於新住民
的議題相當注重,在新住民子女語言學
習議題上各家看法分歧( 林峻志,
2006)。高淑清(2005)指出,來臺的外
籍配偶在生活過程中,必須克服語言的
障礙,以及學習臺灣的民情文化。而且
在母職實踐上,外籍配偶又經驗到子女
教養的語言問題,雙重語言的問題,亦
會在幼兒的語言發展過程中,帶來影響
及困擾。對新住民來說,進入臺灣社會
不僅面臨角色的轉換,更需在語言、風
俗習慣、宗教信仰及社會文化不同的環
境中,重新適應與學習,加上外籍配偶
來臺之後必須重新學習一種語言,許多
外籍配偶往往來不及學會新語言就成為
人母,這些對於居住地語言能力不足的
母親,極可能無法提供正確的語言學習
楷模,造成子女日後在語文發展和學校
適應上的困難。
陳展航與遲景上在2002 年的研究
指出,臺中區未滿六歲的新住民子女,
確實有相當比例的發展遲緩現象,尤其
以語言發展遲緩最多(引自張秀玉、曾
華源、賴玫鳳,2004)。從影響語言發展
的因素中得知,除了幼兒本身先天因素
之外,其父母、生活環境對於語言學習
有很大的影響力,雖然新住民家庭的子
女語言發展是否較為遲緩仍存有爭議,
但是家庭社經劣勢環境在語言學習刺激
上確實可能不足。
綜合相關文獻歸納說明新住民子女
的語言發展環境如下。
(一)擁有較少的文化資本
所謂的文化資本,是指幼兒的生長
環境在社經地位的位階( 林峻志,
2006),擁有越多的文化資本,就更有機
會接收優質的教育機會及資源,提供較
多的文化刺激。現今臺灣社會新住民的
文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常被視為次
等文化不具價值,必須積極融入臺灣文
化,甚至有部分新住民家庭會禁止使用
= 幼兒教育年刊 =
-72-
原鄉語言(席榮維,2005),與幼兒接觸
時間最多的母親無法提供正確的語言刺
激,導致孩子的語言學習遲滯。鍾鳳嬌、
王國川(2004)研究發現,新住民家庭
的子女語言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有20.9
%的新住民子女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
象。
(二)語言使用及學習資源投入不足
多數的外籍配偶欠缺適當和完整的
語言學習管道,在臺定居初期能運用正
確國語或臺語表達的人並不多(鍾德
馨,2005)。新住民子女面對不正確的語
言學習典範,加上語言發展上缺乏有力
的學習條件,造成語言溝通上的困難,
幼兒可能會因此畏縮不敢說話,在如此
惡性循環的家庭語言環境中,語言刺激
的貧乏是造成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遲緩
的原因之一(陳雅惠,2005)。但也有研
究指出,新住民子女的中文閱讀能力,
並無顯著的問題及差異( 林筱晴,
2005)。陳湘淇(2004)的研究亦指出,
新住民家庭與一般臺灣家庭的子女在語
文能力的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可見「語
言的使用」並不是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
唯一因素,最大的影響還是取決於這個
家庭對子女學習資源投入的多寡(林俊
志,2006)。
(三)缺乏社交活動
新住民在日常生活裡接觸的社群和
參與的社交活動貧乏,導致子女在成長
過程中,欠缺學習人際溝通的場合和機
會,受外界刺激的機會亦相形減少,不
易刺激語言發展(林峻志,2006)。
三、教師介入策略
幼兒語言發展遲緩類型與程度相當
多元,因此在擬定其輔導介入策略時,
必須考量多方面因素,以下討論文獻中
提及教師的介入原則、介入技巧以及介
入方法。
(一)教師介入的原則
語言發展輔導沒有絕對的「正確方
法」,每位新住民子女來自不同的生活
背景,因此所採用的輔導策略宜視每位
幼兒的特殊狀況作適當調整,整理文獻
上之介入原則如下:
1.以尊重的態度接受多元文化
教師本身應該具備多元文化的素
養,必須在班上營造出支持和肯定的積
極氣氛,鼓勵新住民子女樂意開口說話
(林峻志,2006)。
2.以幼兒為中心
每位幼兒的氣質、興趣、生活背景
以及跟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方式都不同,
老師的介入策略應考慮到每位幼兒的不
同需求,並隨時注意他們所專注的人、
事、物,以創造互動的機會(錡寶香,
1998)。
3.在自然的情境中學習
語言的學習跳脫不了情境,尤其對
學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學習,在教室
中,收拾玩具、排隊、上廁所、遊戲都
是幼兒日常生活情境,利用這些情境融
入教學策略,將達事半功倍之效(陳淑
琴,2000)。
4.考量不同遲緩的狀況
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狀況皆異,教
= 幼兒教育年刊 =
-73-
師宜針對個別狀況詳盡瞭解再發展介入
策略,提供符合發展需求的輔導策略,
更能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錡寶
香,1998)。
5.建立情感上的依附
教師宜先與新住民幼兒建立關係設
法獲得幼兒的信任,幫助他們敞開心
胸,勇敢嘗試各種新事物、結交新朋友,
以增加語言環境的刺激( 錡寶香,
1998)。
6.和專業人員配合
輔導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教師應
積極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例如社工人
員、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等,資源的共
享以及專業的協助,孩子才能獲得最佳幫
助(林峻志,2006)。
(二)教師介入的技巧
以下討論老師的介入技巧:
1.簡化指導語:對於語言發展遲緩
的幼兒而言,無法理解太過複雜或抽象
的詞句,教師宜給予簡單明瞭的指導
語,盡量使用適當正向的指示,必要時
甚至可以搭配圖片、手勢說明,讓幼兒
充分理解老師的指示(林寶貴,1989;
2004)。
2.仿說: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和自然
的情境中說出某個詞彙或句子,並要求
幼兒仿說,仿說目的在教導幼兒練習使
用過的語言、詞彙,當幼兒熟練此詞彙
時仿說即可逐漸退除(林寶貴、錡寶香,
2000)。
3.重覆談話:此種技巧的目的為提
供口語刺激,讓學童有機會將聽到的語
言與情境中的意義聯結,經過多次的聽
取與意義聯結學習到該語言結構(林寶
貴、錡寶香,2000)。
4.運用多重感官學習:利用實物教
學,尤其是和幼兒生活經驗相結合的事
物,從幼兒的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
讓他跟語言做連接,增強其對語言的敏銳
度(丁凡譯,1998)。
5.語句的延伸與詳述:是指當幼兒
說出某些話語之後,教師根據其所說的
話語內容再整合,以更完整的語句重述
其敘述(林寶貴、錡寶香,2000)。
6.運用教具:運用各種實物、圖片、
玩具、模型,協助幼兒對於故事或對話
的理解,並且加深其印象,以及誘發學
習動機,另外也可以運用視聽媒體,讓
幼兒重複接收語料輸入(林寶貴、錡寶
香,2000)。
(三)教師介入的方法
綜合文獻分析常見的介入方法有情
境教學法、歸納教學法、以及社區語言
教學法。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結構化或低結
構化的語言教學法,教師利用自然情境
中產生的對話,以幼兒的興趣以及注意
的焦點為基礎,以最真實的互動學習,
師生間的溝通互動中的相互回應即能產
生增強作用(吳君平、劉遠城、詹明峰、
劉家禎譯, 1997 ) 。Beukelman &
Mirenda 指出在情境教學法中最常使用
的三種教學為:要求-示範、延宕時間
回應、隨機教學(引自林寶貴、錡寶香,
= 幼兒教育年刊 =
-74-
2000)。
2.歸納教學法
歸納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高
結構化的語言教學方法,教師藉由活動
設計,讓幼兒發現語言的意義或規則(林
寶貴、錡寶香,2000)。
3.社群語言教學法
社群就是指教室內所有的成員,包
括老師、學生都是社群裡的一份子,學
習是透過社群成員彼此間的互動交流達
成的,是介於高結構化跟非結構化之間
的教學法。在社群語言教學法中,幼兒
的定位是經常變動的,有時是被動的接
受者,有時則是主動的發表者。社區語
言教學法最常用於口語的學習,是以「議
題」為教學內容,最終目的是提供學習
者所需要的內容,其學習及教學形式,
適用於幼兒階段的有小組活動、錄音、
傾聽、自由交談等(吳君平、劉遠城、
詹明峰、劉家禎譯,1997)。
綜合上述,研究者彙整影響幼兒語
言發展因素、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
以及教師介入策略相關文獻,做為本研
究之理論架構,以供研究者進入研究場
域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時之參照依據。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單一個案詮釋性研究法,
研究者選擇一名經醫院評估判定為中度
語言發展遲緩新住民子女為研究對象,
跟隨個案進入一所公立幼兒園之融合教
育班,以教室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
件分析等收集資料。教室參與觀察共八
次每次三至四小時,除進行現場之觀察
記錄外並輔以照相記錄;研究者採半結
構式訪談兩位帶班教師、園長及家長,
全程錄音並轉譯為文字稿供分析討論;
所收集分析之文件資料包括個案之所有
轉介和個別化教育計畫等相關文件。本
研究採三角檢測法分析所收集之資料,
不斷從研究對象的主觀陳述、現場觀察
的客觀呈現、以及文件觀點進行交叉比
對,以提升本研究結果之信實度。以下
就研究對象和場域簡要說明。
本研究之對象設定為患有語言發展
遲緩之學齡前新住民子女,原本研究設
計是希望有2-3位個案,但是在尋覓適當
的研究對象的過程中,研究者才發現要
符合上述三個的條件的幼兒並不多,多
數在幼兒園所裡接觸到的語言發展遲緩
案例,僅是疑似的個案,大多沒有經過
醫師的正式診斷。因此經由語言治療師
協尋過濾之下,找到三個符合條件的個
案,但是經過與其家長的接觸之後,只
有一位家長同意參與本研究,因此研究
者跟隨個案小山(化名)進入其所就讀
的希望幼兒園(化名)。希望幼兒園為
中部某國小附幼,共有七個班級,四班
大班(5-6歲)三班小班(4-5歲),但
因幼兒人數不斷下降,在研究者完成資
料收集離開場域時,已呈報核准裁減為
五班。
個案小山所就讀的班級為小班,該
班有十九名幼兒,兩位帶班老師分別為
A老師和B老師。AB兩位老師年紀約在
55-60歲之間,兩者年齡背景極為相似,
= 幼兒教育年刊 =
-75-
皆在1989年幼教師納編前進入公幼工
作,服務年資皆超過二十五年,皆為師
院幼進班結業,除參加一些教育局舉辦
之幼教研習之外,未再有任何學位相關
進修,唯B老師在受訪時表示曾經到過
日本參與蒙特梭利課程,並表示這也是
她用以教導個案的輔導模式(訪師記錄
051308;訪師記錄 080108)。另一位受
訪之教師為希望幼兒園的園長,園長年
約四十歲正在某大學修讀幼教博士學
位,並在鄰近教育大學兼課,從事幼教
工作近二十年,已完成特教30學分班課
程並曾參與諸多特教相關研習課程(訪
師記錄 072508)。
個案小山家庭為典型之新住民家
庭,父親53歲任大廈管理員,只要有空
都會以摩托車載送小山母子上下學。母
親為大陸來臺新住民年29歲,一直以來
全職照顧小山,直至最近因孩子上學才
開始擔任大廈管理員,母親非常重視小
山的教育,通常都會在送孩子來校時多
停留半小時陪伴孩子,並在下午放學前
提早半小時到校觀察孩子學習情形再回
家。根據個案母親自述自從小山被診斷
出自閉症後,他就積極尋求醫療援助,
除了經常閱讀相關資訊、參與相關講座
外,並且在陪伴小山接受治療過程中,
主動向類似案例家庭討教經驗,積極幫
助小山尋求和接受治療( 訪家記錄
051308;訪師記錄080108;觀察紀錄
051308)。小山父母口語表達皆順暢,
母親帶有些微大陸口音但無礙於溝通,
兩者對於小山的治療和教育都表現積極
參與態度(研究日誌 052008)。
個案小山在本研究進行期間為五歲
三個月,長相甜美白皙,不鬧情緒時是
個討人喜愛的小女孩,似乎很喜歡唱歌
和音樂律動(觀察紀錄 051308;訪師紀
錄 051208)。小山於三歲時被診斷出中
度自閉症領有手冊,在未進入幼兒園前
曾參與瑪麗亞學園特教課程半年,家人
也發現孩子都不講話溝通有困難,經過
診斷證實為語言發展遲緩,三歲四個月
開始每週到醫院接受語言治療,四歲七
個月進入希望幼兒園就讀(學生轉介資
料;訪家紀錄 051208)。根據研究者觀
察小山在教室裡慣用動作或行動表達,
不常使用語言表達需求,情緒不穩定,
固著度、堅持度高,會自行離開教室,
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到教室外走廊上洗
手,而且會反覆洗手五次以上(觀察紀
錄 051208-061608)。目前政府提供個
案之特教資源計有:每週兩天生活指導
員進班一對一跟隨個案生活指導(週
一、三),每週一小時巡迴特教老師一
對一操作指導(週四上午9:00-10:00),
每週兩小時生活輔導老師一對一教具操
作指導(週五上午8:30-10:30)等,三種
輔導資源分別來自不同的部門和經費補
助( 訪師紀錄 051208 ; 訪師記錄
072508)。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歷經兩個月之資料收集,經
過分類整理之後,根據本研究目的分析
= 幼兒教育年刊 =
-76-
歸納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遲
緩的高危險群
根據研究者在找尋適當的研究對象
過程中,發現新住民學齡前子女有語言
發展遲緩現象案例並不多,甚至令研究
者感到案例取得之不易( 研究日誌
041808)。接受訪談的園長和老師一致表
示,語言發展遲緩並非只限於新住民幼
兒,在他們所遇到的案例中有更多是本
地幼兒,以他們的經驗而言母親是否為
新住民並非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主要因
素,反而是幼兒成長的環境是否提供足
夠的語言和文化刺激,才是影響幼兒語
言發展的關鍵因素(訪師記錄051308;
訪師記錄072508;訪師記錄080108)。
另外以研究者好不容易覓得的個案小山
為例,根據個案母親的自述及研究者的
觀察與研判,應該是自閉症所引發的語
言發展遲緩,是屬於個案的健康因素(林
寶貴、錡寶香,2000),而非來自新住民
家庭的問題(訪家記錄051208;研究日
誌051408)。因此根據文獻資料推論新
住民子女不盡然是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
險群,家庭環境中缺乏適當和充分的語
言和文化刺激,才是幼兒語言發展遲緩
的主要因素。
二、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
的介入輔導策略及其所遭遇
的困境
首先就輔導策略討論之,根據資料
顯示,A、B 兩位老師皆無特教專業背
景,對於個案的特殊需求也是一無所
知,B 老師表示學校也沒有徵詢他們的
意見,就把個案安置在他們班上(訪師
記錄080108),言談中可以感受到老師
面對特殊幼兒的無奈( 研究日誌
080108)。當被問及面對語言發展個案所
採用的輔導策略時,表示雖然因為班上
有特殊生可以降低幼生人數,但是兩位
老師面對19 位幼兒還是相當忙碌,若不
是有生活指導員和特教輔導員的進班協
助,以兩位老師的人力真的無法給於個
案任何的輔導,兩位老師都認為輔導個
案需要的就是耐心,談不上具體的輔導
策略(訪師記錄051208;訪師記錄
080108)。但是B 老師表示自己曾經到
日本接受過蒙特梭利訓練,並認為他對
個案的輔導就是採用蒙特梭利的日常生
活教導原則。
我有學過蒙特梭利…學了
兩期,還去過日本大學… 比如說
生活教育,折被就是生活教育…
後來我就抓他的手,說你看這個
角要對齊這個角。(訪師記錄
080108)
關於老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
輔導策略,園長認為一般老師面對特殊
幼兒,大多採取忽略放任的態度,認為
只要幼兒安全就好,沒有積極的輔導策
略,如果有生活指導員進班協助,特殊
幼兒就完全交給指導員照看。另外園長
也認為融合班老師會不會積極參加相關
研習或尋求資源,主要關鍵在老師的意
= 幼兒教育年刊 =
-77-
願。
一般老師對於班上的特殊
生,多是採取忽略的態度,其
實對普幼老師來說,班上有特
殊生壓力是很大的,他們會覺
得這是困擾,所以只要小孩安
全就好,有沒有太多的心神想
要去輔導這孩子,因此班上有
個生活輔導員,老師們都覺得
鬆了口氣,多一個人幫忙看著
小孩,他們責任也就少一點。
也有老師是相當熱心,積極去
搜尋相關資料。班上有特殊生
的老師,我們會優先安排參加
特教研習,但是最重要的還是
要看老師的意願如何?(訪師
記錄072508)
根據研究者的教室觀察發現,在有
指導員或特教巡迴老師進班時,個案幼
兒小山是完全交給外來人員陪伴或指導
的,生活指導員全天陪伴小山,配合帶
班老師教學給予小山指令和行為規範,
例如制止小山不斷外出洗手、協助小山
把飯吃完、或在小山鬧情緒時帶她出去
散步等;特教巡迴老師通常是將小山帶
到辦公室,給予一對一操作練習指導;
另一位輔導員會將小山帶到教室一角,
進行一對一的教具操作練習,A、B 兩
位老師則持續班級活動並未過問小山的
操作情形。在其他沒有外來輔導人員支
援的時間(星期二全天和星期四、五下
午),小山鬧情緒或不參與活動只要不妨
礙活動進行,未見兩位老師有較為積極
的引導策略,如果小山的哭鬧或不斷離
開教室已經妨礙到教學,就會有一位老
師帶小山出去散步( 觀察紀錄
051208-061608)。
在教師介入技巧方面根據研究小組
觀察,無論是與個案幼兒互動較頻繁的
生活指導員或是帶班老師,在提供個案
輔導時,大致能符合林寶貴、錡寶香
(2000)和林寶貴(2004)所提到六項
教師介入技巧:簡化指導語、仿說、重
覆談話、運用多重感官學習、語句的延
伸與詳述、以及使用教具幫助幼兒理解。
輔導老師說:「小山,這
叫『吃肉羹』、『吃肉羹』」、
「香菇在這裡,這是香菇, 小
山說『香菇』」(個案卻都沒
有回應)(觀察紀錄 060608)
至於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
的困難,兩位老師一致認為人手不足是
最大的困難,有對於進班協助的生活指
導員要有特教專業的呼籲,但是並未提
及融合班教師本身的特教專業需求(訪
師記錄051208;訪師記錄080108)。資
料顯示兩位帶班老師雖然擁有相當資深
的幼教經驗,但是兩人長久以來都沒有
再繼續正式進修,只有零星參加一些短
期研習課程(訪師記錄051208;訪師記
錄080108)。根據研究小組的暸解,許
多現場幼教師反映,即使參加了縣市政
府特別為融合教育所辦理的特教30 學
分班,在真正面對特殊幼兒時還是會不
知所措,經常感到心虛焦慮甚至容易有
挫敗感,無法確定自己的教學與輔導對
= 幼兒教育年刊 =
-78-
特殊兒是否真有幫助。研究小組研判倆
位老師未提及自身的特教專業需求,可
能認為對於特殊兒的輔導,是巡迴輔導
老師和生活指導員的責任(研究日誌
080108)。B 老師倒是提到希望市政府提
供特教相關研習時,能開放較多名額給
融合班教師,因為大多數的研習對每所
學校只開放1-2 個名額,學校只好讓老
師採輪流方式參加研習,每位老師都沒
有得到完整的學習,對於提升幼教師特
教知能的助益不大(訪師記錄080108)。
園長在接受訪談時指出學校實施融
合教育面臨三項困難:(一)部分家長不
願面對家有特殊兒的事實,有的家長可
能是因為無知或疏忽,沒有察覺孩子的
特殊需求,但是在被提醒時也不願意面
對事實,有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被貼標
籤,在孩子入學時刻意隱瞞事實,這些
家長抗拒的心態都會增加特殊幼兒輔導
的困難度。(二)學校確實人手不足,園
長無奈的表示,一個班級只要有1-2 位
特殊兒就會讓老師應付不暇,公立學校
又不比私立學校還有行政人員支援,公
立學校連園長都要帶班教學,實在沒有
多餘人手支援老師。(三)教師接受特殊
兒的意願普遍不高,融合教育沒有區分
障礙類別,今年面對自閉兒明年可能來
一個視障、肢障生或是情緒障礙兒,但
是各種障礙類別和輕重程度都有不同的
輔導方法,園長認為要普教老師通通照
單全收,實在真的很辛苦(訪師記錄
072508)。不過園長也強調融合教育是否
有成效,其實最具關鍵影響的是帶班老
師的態度,根據園長的說法,具備愛心、
耐心和高度教育熱誠的幼教師在面對特
殊兒時,自然會積極主動尋求資源和協
助,態度積極的老師自然會發展出較合
宜的輔導策略(訪師記錄072508)。
三、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供輔導
的看法和需求
研究者一共正式訪談個案媽媽兩
次,但在進行教室觀察時如果遇見個案
媽媽來接送孩子,都會有非正式的交談
以交換個案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個案媽
媽很健談,在第一次接受正式訪談的時
候,就主動提供了許多有關個案發展和
學校生活的細節。根據受訪者表示個案
是在三歲四個月時,因為不說話也不與
人互動才被診斷出中度自閉,三歲半就
開始上午去臺中醫院、下午到瑪麗亞學
園接受復健治療,受訪者表示復健治療
的效果很好,差不多半年個案就開始開
口說話了(訪親紀錄 051308)。資料顯
示個案開始上小學後就不再去瑪麗亞學
園,臺中醫院的復健課程則維持一週一
次。在第一次的訪談中受訪者傾向肯定
個案在學校的學習,但仔細分析受訪者
言談的意涵還是在稱讚個案的學習能
力。
山很厲害,他在教室裡學
的紅綠燈的歌,結果那天晚上
開車十字路口左轉,看到紅綠
燈, 他就會說紅綠燈。…他
在學校有學的話,他在家裡都
會表現出來,他在學校整天我
= 幼兒教育年刊 =
-79-
都沒有看到他在做什麼,他都
不講。…我就知道這個紅綠燈
一定是他在學校學的。(訪親紀
錄 051308)
研究對象在第二次受訪時,針對帶
班老師的輔導方式有較直接的反應,受
訪者表示老師帶普通小孩可以,對於個
案幼兒似乎沒有較為積極或有效的辦
法,甚至抱怨老師沒有採納家長的建議。
我是覺得他們帶普通小孩
可以,對我們小山就沒辦法
了,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他也只是陪著,我覺得他也沒
什麼辦法,我們小山去洗手,
洗完又洗,他也沒有針對你洗
手這個問題來解決,我都已經
跟他講過了,比如說…。可是
他都到現在還是這樣子耶,現
在還是一直在洗手,因為他不
想洗手,可是他已經聽到你說
要去洗手,他不管你有沒有跟
他講,還是跟別的小孩講,他
都不管這些,他聽的懂「洗手」
這兩個字,他就很急…假如你
有先跟他說的話,他也不會那
麼生氣,一直跺腳,老師也不
用一直看著我們小山…他們都
是小山一鬧,就帶他出去走,
然後好了再回來…。(訪親紀錄
062408)
受訪者甚至認為自從個案入學後一
年來,非但沒有明顯的進步,還出現許
多怪行為,例如生氣時用力跺腳、一直
洗手、尿濕褲子、睡醒一直抱著被子不
放等。受訪者指出老師是有「寵」個案,
但沒有在「教」個案,並且認為個案在
語言上有限的進展都是自己在家教出來
的。
我發現來這裡,他的行為
怪怪的越來越多,比如說跺
腳、洗手,以前都沒有,來到
這裡你知道他多可怕,剛開始
來這裡的時候,你知道怎麼了
嗎?中午下去睡覺一定要抱一
條被子上來,上來坐在教室裡
坐一個下午…。( 訪親紀錄
062408)
他們寵小山是有,教比較
沒有,比如說餵他吃東西阿,
寵他,上課時間帶他出去走一
走阿,這些是一定是有的,比
如說他喜歡吃的東西,每個小
朋友都固定吃一份,他給他兩
片,比如說每個小孩都有一片
有沒有,我們家小山還去找他
要的話就一定會有…。(訪親紀
錄 062408)
老師每次都跟我說,說這
一學期進步多少多少,…我們
小山每次講的那個話,都是我
在家裡教來的,在學校都沒有
學到一句新的,…我就在家裡
跟他講「沒有尿」你就直接告
訴媽媽「沒有尿」,時間久了他
如果「沒有尿」他就會跟你說
「沒有尿」。結果有一次老師跟
= 幼兒教育年刊 =
-80-
我說:「我今天帶你們家小山去
尿尿,他竟然跟我說『沒有
尿』,你看他進步那麼多了。」
我就想說這個「沒有尿」在家
裡我早就教過了,我也沒有跟
老師講,就說他教得好…我覺
得這個語言方面,都是家裡教
的,在這裡沒有學什麼新的,
課本上面那個唱歌有沒有,都
是我在禮拜六禮拜天一直重複
播一直重複播,播給他聽,他
就這樣子會唸了,會照著唱
了,這裡有沒有?有,不過這
裡都播一次兩次…(訪親紀錄
062408)
但是受訪的A 老師卻有不同的看
法,根據A 老師的說法個案媽媽比較寵
小孩,凡事都順著小山,反倒是A 老師
時常提醒媽媽與個案互動要有原則。
我是覺得說對孩子都是比
較寵…我一直跟他媽媽強調說
你要有原則,雖然他這樣子,
你要對他有要求…什麼都順著
他這樣子,像你說他要做什
麼,我不讓他做的時候他會生
氣喔,他給我丟玩具喔,我說:
「你玩具給我收起來。」他聽
得懂,我堅持叫他收他還是
收…。(訪師紀錄 051308)
對於老師在輔導個案上的需求,受
訪家長希望老師不要只寵不教,希望老
師要把個案當作正常小孩來教導,要讓
孩子知道現在要做什麼,而不只是一昧
的順從孩子的情緒。除此之外,受訪家
長也指出對個案的語言學習而言,最有
效的輔導方式是一對一的指導,受訪者
指出他以圖卡教導個案認識物件,不貪
多一天認識一張圖卡,個案不但能接受
也很有效果。至於在協助的需求上,受
訪家長表示希望有人可以教他如何制止
個案一些強迫性行為,例如不斷洗手。
我們要讓他知道我們現在
在做什麼…他在玩玩具,我們現
在在做什麼他就要跟著做什
麼,不是說老師現在在做什麼,
那我們小山就做自己的,不是這
樣的…就是要把他當作正常的
小孩子教,他才會往正常的方向
發展…。(訪親紀錄062408)
我是希望她能夠像別的小
孩,他們做什麼也讓她去參
加,不會也讓她去參加一下。
(訪親紀錄 051308)
他在家裡,臺中醫院以前
有上課,會做一些圖卡,當初
在臺中醫院上課的時候,他並
不喜歡這個圖卡,結果我回來
用一種方式,就是每天只給他
看一張,不要看那麼多,每天
一張,那些圖卡他現在都已經
認識了,叫他拿個什麼東西給
我,他會給我,他都知道上面
是什麼。(訪親紀錄 051308)
比如說提供一些辦法,像
是洗手方面,需要一些有效的
方法告訴我該怎麼制止小山的
= 幼兒教育年刊 =
-81-
一些行為,我覺得這個比較好
一點…。(訪親紀錄 062408)
四、幼教師與家長對於融合教
育的觀點
兩位受訪老師和園長都同意融合教
育是趨勢,雖然有許多疑慮和無奈但還
是會再繼續接受特殊兒。B 老師提到實
施融合教育需要兩位帶班老師的默契配
合(訪師記錄080108);園長認為融合
教育因為不分障礙類別,在政府實施公
幼招生零拒絕的政策下,所面對的特殊
兒無論在障礙類型或程度上都有極大的
差異,對普幼老師而言無疑是極具挑戰
性的任務。園長特別提到新竹教育大學
和嘉義大學附屬幼兒園的融合教育模
式,一班融合班搭配一個特教老師,他
認為唯有如此對特殊兒才有真正的幫助
(訪師記錄072508)。資料也顯示特殊
兒家長是歡迎融合教育的,研究對象雖
然抱怨帶班老師對個案沒有辦法,但在
被告知可以利用升上大班的機會,向學
校反應要求轉到較合適的班級,家長的
反應是退縮不積極的。
這樣子好嗎?因為小孩已
經有問題了,有人願意接受你
就已經很不錯了。(訪親紀錄
062408)
根據研究小組研判,大多數特殊兒
的家長都很擔心孩子會被拒絕,因此只
要有學校有老師願意接受自己有特殊需
求的孩子,就心存感激,大多不敢再進
一步為自己和孩子爭取權益(研究日誌
062408)。除此之外,在獲知鄰近學校新
設立特殊班正在招生,關心孩子教育的
個案家長也前往參觀了解,但是當面臨
有專業特教老師的特殊班和融合班的選
擇時,個案家長還是選擇留在融合班,
繼續接受不甚滿意的教育服務。研究小
組認為個案家長之所以會放棄特殊班的
選擇機會,理由應該與其他眾多特殊兒
家長一樣,不願意自己的特殊兒因此而
被標籤化,家長不願意將孩子送到將特
殊兒集中教育的特殊班,因為特殊班都
是「那樣」的小孩(研究日誌 062408)。
也許家有特殊兒的家長,對融合教育的
期待和對孩子學習最大的期望,可以個
案媽媽的回應為代表:
我是希望她能夠像別的小
孩,他們做什麼也讓她去參
加,不會也讓她去參加一下。
(訪親紀錄 062408)
伍、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
本研究為單一個案研究,所收集與
分析之資料雖然侷限於單一個案,但是
針對議題能深入探討分析,所歸納之研
究發現與建議仍具參考價值,這也是個
案研究的獨特處。研究者歸納上述討論
與分析,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不佳非普遍
現象,文化刺激不足是主要因素。
(二)研究對象老師被動接受個案幼
兒,並無積極之教學與輔導策略規劃。
= 幼兒教育年刊 =
-82-
(三)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
學時,以一對一的個別輔導方式最具成
效。
(四)幼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
遭遇的困境包括:專業知能與人手不
足、教師接受特殊兒意願不高、家長的
抗拒。
(五)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
學時,教師態度比相關專業知能更具影
響力。
(六)家長對於教師所提供之輔導表示
看不到具體成效。
(七)幼教教師普遍對學前融合教育的
實施方式與成效持保留態度。
二、建議
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五
點建議:
(一)從研究發現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以
融合教育搭配資源班一對一教學方式,
是較為有效的輔導方式,建議相關單位
整合資源,以較有系統方式提供特幼生
輔導。
(二)建議實施融合教育之學校建立校
園支持系統,提供融合班教師特教專業
發展和同儕情緒上的持續支援,以提升
和維持教師之教學意願與熱忱。
(三)建議有關單位需要透過調查研
究,深入了解教師和家長的需求面,以
作為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相關課程的規劃
依據。
(四)建議有關單位針對早期療育理念
加強宣導,提供相關訊息、資源、和支
持系統,協助家有特殊兒的家長及早發
現、面對、接受,進而積極幫助特殊兒
學習與成長。
(五)建議相關研究社群透過更多的實
證研究,發展出合宜的教學與輔導策略
或模式,以協助學前融合班教師有效輔
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
參考文獻
丁凡譯(1998)。Carolyn Olivier &
Rosemary F. Bowler(1996)原著。
多感官學習(Learning to Learn)。
臺北市:遠流。
于漱(1988)。兒童的語言發展及其常
見的問題障礙。德育學報,4,
125-135。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
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
例。臺灣社會研究,41,99-127。
吳君平、劉遠城、詹明峰、劉家禎譯
(1997)。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1986)原著。語言教學
法(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臺北市:五南。
林美秀(1993)。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
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教
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林峻志(2006)。新移民子女語文學習
背景分析與實務探討。發表於「新
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
部、臺中市政府、國立臺中教育大
= 幼兒教育年刊 =
-83-
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
所主辦。2005.5.10。收錄於「新移
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
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林清江譯(1984)。Bank. O.(1979)原
著。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筱晴(2005)。新住民女性子女的閱
讀能力分析:閱讀差異分析個案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燕宗(2005)。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
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
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兒
童教育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林寶貴(1989)。語言發展與矯治專題
研究。高雄市:復文。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
務。臺北市:心理。
席榮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
問題與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
月刊,39,213-223。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
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
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
張秀玉、曾華源、賴玫鳳(2004)。發
展遲緩兒童之家庭特質與資源運用
狀況-早期療育個管中心本籍與東
南亞籍女生配偶家庭之比較。兒童
及少年福利期刊,7,13-38。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
東華。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
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
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
語文教學觀。臺北市:光佑文化。
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與
教育問題之探討。國教世紀,216,
77-82。
黃美津(2004)。幼兒語言能力的評量
研究-----以光譜計畫的語言領域為
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
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1993)。發
展心理學(上、下)。臺北:空中
大學。
錡寶香(1998)。發展遲緩及障礙嬰幼
兒語言能力之評量及介入。特教園
丁,14(2),28-38。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
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
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教育學刊,23,231-258。
鍾德馨(2005)。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
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
政雙月刊,40,213-225。
= 幼兒教育年刊 =
-84-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
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
(2001)。發展心理學(第二版)。
臺北市:心理。
Schickedanz, J. A. (1998). Much more
than the ABCs. Washington, DC.:
NAEYC.
= 幼兒教育年刊 =
-85- 




   1015102040    游雅筑  發表(3)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40學習檔案  2013-09-23 13:44:0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來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
生升學或就業意願之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發展「影響高
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全國高職幼保科畢業
班學生為對象,採分層抽樣共獲得有效樣本672 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獲得結果
如下︰一、選擇繼續升學者高達94.5%,其中有31%選擇升學非幼保科系、學生在學
期間有關實習、打工與志工經驗都以與幼保相關居多,選科動機以喜歡小孩占多數、
91.2%的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69%的家庭年收入低於國民平均收入40%;二、影
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群組的因素以父母期望、實習經驗為主,影響就業群組的主要
因素為非幼保實習經驗,這些因素的正確預測率達61%。本研究最後提出四點建議
供教育主管、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文章標題:自我介紹  2013-09-23 13:54:00

我是游雅筑,幼保科二年級,40號 喜歡的 跟朋友在一起


   1015102039    吳書妤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哈囉  2013-12-08 22:55:16

嗨大家好呀

文章標題:2014  2014-06-09 21:18:45

好快唷 一年又過了 大家加油

文章標題:更新  2015-03-05 22:40:34

更新


   1015102038    郭芳晴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暑假作業)  2013-09-23 13:40:06

1
投稿日期:2010 年5 月20 日;接受刊登日期:2011 年7 月24 日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2011 年8 月 頁1~22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李介至
中州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個人及社會二方面探討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
之相關因素。抽樣方法採叢集取樣抽取四所技專院校共408 名幼保系科學生,經堅
毅性格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實習經驗調查表及工作意願量表等研究工具之施測,
並以結構方程模式及多重樣本分析進行研究模式之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幼保系科
學生透過訊息支持有助於實習經驗之獲取,堅毅性格及實習經驗亦有助於學生未
來投入幼保工作,不過對實習經驗存在不同情感之學生,將會影響其後之工作意
願。本研究結果對於如何提升學生未來從事幼保相關產業將有其助益。
關鍵詞:幼保系科學生、堅毅性格、訊息支持、實習經驗
2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ugust, 2011, Vol.4 No.2, pp. 1~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Future Work Aspiration among Child Care Students
Jie-Zhi, Lee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hung
C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study tes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work aspiration.
Multiple groups of data collected from 408 students were analyzed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invari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er message
support of child care students increased practical experience positively. Hardiness
personalit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lso enhanced work aspiration positively. As to
thos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ffectionate to their practice experience, their experience
influenced their work aspiration discrepant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both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Key Words: hardiness, message support, practical experience, work aspiration
Manuscript: May, 20, 2010; Accepted: Aug, 24, 2011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3
壹、緒論
現今幼托產業不但在少子化的時代面臨巨大壓力,幼教師或保育員亦需面臨
不少來自孩子、家長及業者的壓力,工時長且薪資低,尤以私立機構為甚(張孝
筠,2006)。因此如何儘早讓幼保系科學生具備專業技能、培養工作態度、瞭解
產業生態並於畢業後投入幼保相關工作,一直為技專院校教育目標之一。幼保相
關課程中以實習課程最具實際臨場感,亦是學生進入幼保相關產業前最重要之職
前訓練,可能與其未來工作意願密切相關。理論上經歷實習經驗的學生可增加自
我反省思考,確認自我工作認同,並增加個人在領域之專業成長(Axelsson,
Bjorvell, Mattiasson, & Randers, 2006),因此實習經驗之累積及感受可做為評估學
生未來是否適應該工作的依據之一,本研究亦將聚焦於幼保系科學生未來工作意
願之相關因素探究。
實習經驗可能與學生未來工作意願有關,理論上實習經驗之累積有助於在學
學生進行職涯探索及職業發展(Super, 1970),可修正職前課程過度理論性、內容
高重複性及缺乏智慧內容(intellectuall content)之缺點(羅綸新,2002)。實證研
究顯示有相關經驗的學生會比無相關經驗的學生較少感到職涯阻礙,職涯自我效
能較高,因此較能瞭解自我未來應從事何種工作(張佳晏,2004)。相關工作經驗
之累積亦可減少學生在職涯選擇過程中之不確定性,可能有助於學生往後在工作
上之表現卓越(Lokan & Shears, 1995)及持續的工作承諾(Patton & Greed, 2002),
因此實習經驗與學生未來工作意願之間可能具有密切關連,此關係之驗證為本研
究動機一。
其次,在實習過程中學生是否獲得社會支持亦可能間接影響其未來工作意
願。社會支持係指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尋求的各種資源以因應環境壓力事件之外
部力量,包含情緒支持:係指提供被支持者愛、關懷、同情和瞭解;訊息支持:
係指提供意見或給予忠告、個人的回饋及改善環境等訊息;以及工具支持:係指
提供物品、金錢、勞力等協助(李介至、黃惠貞,2001)。Kim 和Knight(2008)
認為幼兒照顧者倘若能獲得較多的支持力量即能具有較佳之工作適應及身心健
康, 近年亦有不少實證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能促進職場員工之工作滿意度
(Youngjoon, Jongwook, & Price, 2004)。不過三種社會支持類型中,以訊息支持
對實習學生最有助益,Gloria 和Ho(2003)探討亞裔美國人的環境、社會與心理
經驗因素對其學業堅持力之影響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之預測效果值最
高,似有助於東方學生之學習適應,特別是提供如何適應環境之各種訊息尤為重
要。
4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Shirey(2004)即解釋訊息支持相對於情感支持或工具支持而言,能使實習學
生在面對困難時,藉由他人忠告或資訊以即時減輕實習壓力,對問題解決較有直
接幫助。情感支持或工具支持雖有助於減輕實習學生之心理壓力,但對問題解決
並無法提供具體策略,因此訊息支持對學生因應實習壓力可能較具作用效果,余
瑞軒、陳鶴文、邱紹一、李介至(2006)亦曾有相似之研究成果。因此透過訊息
支持可能有助於幼保系科學生因應實習壓力,進而維繫往後投入工作之意願,此
關係之驗證亦為本研究動機二。
堅毅性格(hardiness)在充滿壓力、愛心與耐心的幼保工作中尤為重要,亦可
視為學生是否能順利因應實習壓力及未來投入工作之重要因素。堅毅性格讓個體
以樂觀取向轉變壓力情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Kobasa, Maddi, & Kahn, 1982),可
幫助個人達成生活目標,順利完成學業,在急迫壓力亦不易受到心理傷害(Sheard,
2009)。Maddi(2005)認為具有堅毅性格的個人會將工作壓力視為一種挑戰,而
非威脅,可維繫個體持續投入工作。Dolbier、Smith 和Steinhardt(2007)的研究
亦顯示具有堅毅性格的個體較能對抗工作壓力、過勞及倦怠感,在壓力環境下能
預防個人情緒失落。另一方面,堅毅性格的目的在克服工作壓力、適應環境以及
對工作認同,具有堅毅性格的實習學生面臨環境壓力時,亦可能積極尋求各種支
持力量以克服壓力,提升環境威脅下的自我意識(Shirey, 2004)。因此堅毅性格
可能提升幼保系科學生較佳之實習適應,與訊息支持可能有關,亦可能有助於學
生未來之工作意願,此關係之驗證亦為本研究動機三。
最後,實習經驗雖然與學生工作意願密切相關,但這種假定在於學生對實習
過程能以正面評價,具有較佳的實習經驗,而實習後亦能決定畢業後投入此工作
領域。相對的,並非所有學生對實習均秉持正向情感,如果對實習經驗感到厭
惡,則在畢業後不但避免投入相關工作領域,其職業發展過程亦將停留在探索之
階段,如此將無法彰顯技職教育之務實致用精神。行政院青輔會(2009)即調查
發現54%大專畢業生及45%在校生認為自己選錯科系,科系不但與性向興趣不
和,畢業後學非所用之狀況亦相當普遍,這更顯示學生求學階段之實習經驗對於
技專院校學生在職涯目標及職業選擇之重要檢核功能。Seley(1979)即以一般適
應症狀理論(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說明個人在環境刺激下所經歷的
壓力反應過程,實習經驗提供一種環境刺激以引發個人生理及心理反應,如果個
人身心機制無法採取有效策略加以因應,即可能選擇離開所處之環境。因此本研
究將進一步根據學生實習情緒感受區分為高/低情感兩組學生,並考驗兩組學生在
實習後工作意願之差異性。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5
呈上所述,檢視目前國內外多數研究鮮少以實習學生為關注對象,較少從個
人層面及社會層面同時考驗學生堅毅性格及訊息支持對實習經驗及其未來工作意
願之作用效果,亦少考量對實習經驗持低度情感的學生之心理感受,是否反映在
其未來之工作意願,此皆為過去研究不足之處。本研究除可彌補過去研究在實習
學生相關研究議題上不足之處,研究結果亦可作為技職教育單位調整課程安排,
進行各項教育訓練及職涯輔導之參考依據,這對於培育及輔導幼保從業人員之技
專院校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點:
(一)探討幼保科系學生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二)考驗學生在實習中所獲得的訊息支持及實習經驗之關係。
(三)驗證學生堅毅性格與訊息支持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四)比較對實習經驗持高/低情緒感受之學生在未來工作意願之差異性。
貳、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驗證幼保系科學生堅毅性格、訊息支持、實習經驗及工作
意願之關係,並考驗高/低實習情感之學生在工作意願之差異性。以下將先說明實
習經驗、訊息支持及工作意願之關係,其次論述堅毅性格及工作意願之關聯,最
後再進一步說明高/低實習情感之學生在工作意願之差異。
一、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幼保實習是培育幼保系科學生進入職場前最重要的職前課程,除了可讓學生
在實習經驗中獲得專業能力,讓理論知識獲得印證外,另一個主要功能在於確認
學生之職涯目標,並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該項產業(羅綸新,2002)。相關實務經
驗除可減少學生在職涯選擇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亦有助於學生職涯成熟、確認工
作價值及工作表現卓越(Lokan & Shears, 1995)。張佳晏(2004)、黎麗貞(1997)
的研究均顯示,學生實務經驗越豐富,職涯成熟度越高;有正式工作經驗的學生
亦會比無工作經驗的學生較少感到職涯阻礙,職涯自我效能較高,這均有助於個
體未來投入相關產業。上述顯示,無論國內外研究均顯示,學生具有越多之相關
實務經驗,其對於未來工作具有較高程度之認識及瞭解,投入意願可能較高,因
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1:實習經驗對學生工作意願具有直接效果。
6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二、訊息支持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社會支持在許多領域研究中已證實具有正向積極功能,多數研究證實當學生
具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將容易統合其學業及社會系統於個人生活,較容易擁有較
佳之學習適應(Gloria & Ho, 2003; Hegge et al., 1999)。不少文獻亦證實社會支持
可減少受試者之工作壓力、工作不滿意,以及心理症狀(Heijden, Dam, &
Hasselhorn, 2009; Shirey, 2004)。其中訊息支持更有助於學生因應工作壓力事件,
以及在職涯選擇中做出決定,Perry、 Liu 和Pabian(2010)即以285 名中學生為
研究對象,考驗教師支持、家長職涯支持、職涯準備及學校參與之間的關連,研
究結果顯示教師支持對學生參與學校事務具有直接效果,教師及家長所提供之職
業建議亦有助於學生職涯準備,對其學校活動參與或成就表現則具有間接效果,
因此師長對於學生之訊息支持,對學生未來工作意願可能存在間接效果。
Murphy、Blustein、Bohlig 和Platt(2010)進一步透過敘事分析,說明訊息支
持在大學生職涯轉變過程中之重要性。該研究以5 名男性及5 名女性為訪談對
象,證實訊息支持有助於學生轉變成新興社會人士,特別是家庭與友人的意見想
法,對於大學生之就業期望、職涯計畫及生活適應,這些訊息支持均與大學生工
作意願有其關聯。余瑞軒等人(2006)考驗醫院環境危害對護理實習學生工作意
願之作用效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顯示實習學生之堅毅特質可顯著預測訊息支
持,訊息支持可抑制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面對之環境危害,並有助於個體往後之
工作意願。綜上所述,訊息支持具有提供學生如何因應實習問題之功能性,實證
上可能有助於學生獲得較佳之實習經驗,對學生未來工作意願亦可能具有間接作
用效果。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假設:
假設2-1:訊息支持對學生實習經驗具有直接效果。
假設2-2:訊息支持對學生工作意願具有間接效果。
三、堅毅性格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堅毅性格在先前研究中已證實與工作壓力、個人資源、社會資源及工作滿意
有關,能減緩個人在工作上之精力耗盡,並擁用較多支持力量以因應工作壓力
(Liat, 2009)。Dolbier、Smith 和Steinhardt(2007)證明堅毅性格是維繫個體健康
之理想保護因子,他們透過考驗上司支持、堅毅性格、因應策略、壓力及不適症
狀之間的關係指出,堅毅性格及積極因應策略能減少個人壓力及心理不適;上司
支持對於心理不適僅具有少許之作用效果,對壓力並無顯著作用。Patton 和Greed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7
(2002)亦指出對工作承諾越高之個體,對自我職涯目標將越明確,職涯不確定
亦相對減低。Hegge 等人(1999)則探討大學學生的堅毅性格、求助行為及社會支
持之間的關係。研究以222 名學生為受試者,並以堅毅性格量表、求助行為量表
及社會支持問卷等研究工具,研究結果顯示堅毅性格與社會支持或求助行為未具
有顯著關係,但有助於學生學業表現。
Judkins(2004)以描述統計說明低堅毅性格的護理人員具有較高的壓力,特
別在對工作具有較低承諾及害怕挑戰之護理人員上將特別明顯。Hurst(2005)則
以訪談法收集護理人員對堅毅性格之看法,結構式題目如:「在您工作領域中,
什麼原因能提高承諾、挑戰及控制特質?」。研究顯示:1.在控制層面上:能對病
人關懷議題做出立即回應,以及面對病人議題或個人問題時能直接回饋為二個主
要提升控制特質層面的措施。2.在承諾層面上:工作型態及如何創造單位組織文
化,個人價值觀,以及工作成員中彼此承諾的程度最為重要。3.在挑戰層面上,
受試者認為在病房中提昇工作挑戰的方式即是有歸屬感及信任感的工作團隊。
Dikkers、Jansen、De Lange、Vinkenburg 和Kooij(2010)從人格特質之觀點
證實積極性、社會支持及工作時間長久之關係,具有主動、挑戰及積極特性之荷
蘭政府雇員,就如同個人擁有較多之工作資源,除了在工作中能獲得較多的工作
支持,工作參與度高,工作期限亦能增加到18 個月以上。Harrisson 等人(2002)
比較醫護助理及護士兩者在堅毅性格、社會支持及心理不適之差異性,相關分析
顯示堅毅性格及心理不適具有顯著負相關,與社會支持則具有顯著正相關,社會
支持與心理不適亦具有顯著負相關。其次,Sezgin(2009)以405 名土耳其國小教
師為研究對象,考驗教師組織承諾、心理堅毅性格及人口統計學等變項之關係,
結果顯示個體堅毅性格可有效解釋教師對學校之組織承諾,與組織承諾中的認同
與內化具有顯著正相關,但與順從承諾具有負向相關,顯然堅毅性格具有積極挑
戰之特質,而非被動順從。Creed 和Patton(2003)則以逐步多元迴歸比較工作價
值、工作經驗及工作承諾對職涯發展態度之預測效果,發現工作承諾會比工作價
值及工作經驗更具有顯著預測力,顯然個人內在力量對於未來所從事之職業具有
重要之直接效果。
綜上所述,具有堅毅性格之個體可能擁有較多社會資源,在實習過程中可能
與訊息支持相關。至於具有堅毅性格之個體可能較能對抗工作壓力、過勞及倦怠
感,在壓力環境下能堅定個人就業信念,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可能較佳。因此本
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假設:
8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假設3-1:堅毅性格與訊息支持具有顯著關係。
假設3-2:堅毅性格對學生實習經驗具有直接效果。
假設3-3:堅毅性格對學生工作意願具有直接效果。
四、高/低實習情感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多數研究均顯示實習經驗有助於學生未來投入相關產業,不過個人對實習經
驗所產生之情緒感受,可能會影響其未來工作意願,Lazarus(1991)即認為正向
情緒會影響個人對事物之理解及處理方式,促使個人持續追求職業目標,並能克
服各種職涯阻礙,對個人欲從事之工作將保有極高之意願。Creed 等人(2002)之
研究即證實這種論點,樂觀認知的學生具有較高之職涯自我效能,具有較明確之
職涯目標,並會為達到目標而採取更多的努力行為。相對的,悲觀認知將使個體
減少職涯決策效能,並對未來工作感到迷惑,工作意願並不高。
Lee(2005)從職涯選擇類型之觀點探討個人職業目標之不確定性,發現職涯
不穩定型的大學生在職涯不確定獲得最高分數,而職涯穩定型的大學生則分數較
低,其中不穩定型學生對於職業選擇容易感到較多的情緒苦惱;這類學生不但欠
缺職涯決定效能,對於如何選擇職業,以及如何準備工作仍感到緊張困惑(Lee,
2001)。上述研究顯示,實習經驗在功能上有助於學生印證理論觀點,並增加其
實務專業能力,亦有助於學生從職涯探索之過程轉變成職涯確認;至於學生對相
關工作產業所秉持之認知型態及實習情感,則可能對學生未來工作意願造成影
響。根據上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假設:
假設4-1:不同實習情感之學生,在工作意願具有顯著差異性。
假設4-2:不同實習情感之學生,在研究模型中具有不同之反應組型。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共有四個變項,堅毅性格及訊息支持為自變項,中介變項為實習
經驗,依變項則為幼保相關工作意願。堅毅性格係屬個人特質變項,訊息支持係
屬個人所尋求的社會資源,實習經驗為幼保系科學生進入幼托相關產業的實習過
程及心理感受,工作意願則為受試者經過實習後是否決定以後投入幼保相關工作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9
之傾向。故本研究假設各變項的關係為:個體堅毅性格及訊息支持對於實習經驗
具有直接的正向效果,即能提升學生順利適應實習過程;而堅毅性格為從事幼保
工作之重要人格特質,除了可促進受試者在實習過程中有較佳的經驗外,可能亦
能反映幼保工作內容,因此本研究亦假設堅毅性格可能有助於提升幼保系科學生
未來從事相關工作之意願。
自變項 中介變項 依變項
圖1 研究架構圖
二、抽樣方法
本研究母群體為台灣中部地區技專院校幼保科系具有實習經驗之在學學生。
抽樣方法以二階段取樣,先以具有幼保科系之技專院校加以編號,經由complex
sample 抽樣統計軟體之估算,共抽取四所技專院校,再以叢集取樣抽取標的學校
三年級以上之各班學生,經剔除填答資料不全或未實習之受試者後,共可抽取408
名在學學生為本研究之正式受試者。受試者基本統計資料顯示,四技生(88.00%)
略高於專科生(12.00%);居住地以中部學生為主(57.60%);性別以女性學生居
絕對多數(99.50%);家庭經濟則以普通為主(60.00%),因此本研究受試者可反
映母群體的特性。
三、研究工具
(一)堅毅性格量表:本量表係以受試者在余瑞軒、陳鶴文、邱紹一、李介至(2006)
所編製之堅毅性格量表上得分為依據。原量表係根據Kobasa、Salvatore、
Maddi 和Kahn(1982)、Lambert 等人(2003)之觀點編製而成,經標準化
信效度分析程序後以形成正式量表。該量表包含承諾、挑戰及控制等三個
層面,分別測量學生對工作之自我承諾,學生是否勇於接受工作挑戰,以
10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及學生是否能控制工作壓力之能力。量表在因素分析後之累積解釋變異量
為66.96%,各層面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93、.90 及.73。在效度部分,量
表初編後,經由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審查及刪題,具有相當的專家效度
及社會效度。另因素分析結果與Kobasa 等人(1982)的觀點相符,顯示本
量表具有因素建構效度。計分方式採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共17 題。
(二)實習經驗調查表:實習經驗之調查係採謝嘉芳、李介至(2007)所編製的
實習經驗調查表加以測量而得,原量表係以實習學生為對象,進行開放式
問卷以蒐集題目並經教育專家及實習輔導教師進行題目篩選,進而編製成
正式實習經驗調查表。因素分析在未轉軸的情況下後可抽取一個因素,因
此本量表主要包含一個層面,名為實習經驗增長,主要用來評估學生在經
歷實習後之經驗累積情形。量表累積解釋變異量達60.48%,內部一致性係
數為.84,顯示此量表具有一致性及因素建構效度。計分方法採Likert 五點
量表評分,全量表共18 題。
(三)社會支持量表:係以受試者在黃惠貞(1999)所編的社會支持量表上之得
分為評量依據,原量表區分為訊息支持、情感支持及工具支持等三個層面,
分別測量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獲得之資訊訊息及意見、情感抒解及依附力
量,以及物質或金錢資助等層面,本研究根據文獻推導以訊息支持此層面
為主要測量依據。量表Cronbach α 信度係數為.96,顯示本量表信度相當良
好。累積解釋變異量達52.10%,顯示本量表亦具有相當程度的因素建構效
度。計分方式亦採Likert 五點量表加以填答,共7 題,量表得分越高者,
代表受試者在實習過程中所獲得的訊息支持越高。
(四)工作意願量表:係以受試者在余瑞軒等人(2006)所編製的工作意願量表
上之得分為依據,原量表包含一個層面,即為工作意願,在本研究中主要
測量受試者未來從事幼保相關工作之意願高低。量表Cronbach α 係數
為.84,顯示本量表具有實用性。因素分析顯示本量表累積解釋變異量達
52.32%,顯示本量表具有因素建構效度。全量表題數共4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在量表得分越高者,代表受試者未來投入幼保工作意
願之傾向越高。
(五)實習情感量表:本研究實習情感之測量係根據Watson、Clark 和Tellegen
(1988)所編製的正向及負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加以修編而成。原量表為單一因素共包含20 題,每一個題目均以
正向及負向的形容詞說明個體經驗的情緒感受,Watson 等人(1988)測試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1
量表的信度達.86,重測信度亦相當理想,另在學生及非學生等受試者測試
上亦具有穩定度。但近年PANAS 量表之發展經Crawford 和Henry(2004)
檢測顯示單一因素模型適配度並不理想,此量表其實應包含正向情感及負
向情感等兩種層面。因此本研究將原量表修編後經項目分析及因素分析,
透過斜交轉軸可抽取二個因素,並依題意命名為正向情感及負向情感二因
素,與修正後量表之因素結構相符,其中正向情感層面主要以正向形容詞
說明實習後之情緒感受,負向情感層面則是以負向形容詞說明實習後之情
緒感受。量表累積解釋變異量達58.37%,分量表信度係數分別為.89 及.88,
顯示信度及因素建構效度均佳。填答方式採Likert 五點量表填答,其中負
向情感題目需先反向再計分,因此受試者僅可獲得一種情感得分,分數越
高代表受試者對於實習的情緒感受越正面,全量表共15 題。
四、實施程序
本研究以二階段取樣方法抽取受試者,首先透過教育部網站,查詢中部地區
具有幼保科系之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之學校名稱並加以編號,其次以
學校為單位經抽樣軟體運算共抽取四所學校。第二階段採叢集取樣,並以班級為
施測單位,再以郵寄或親自施測的方式收集資料,受試者均為高年級學生並經過
幼保相關實習經驗一學期以上。本研究在資料蒐集後先剔除填答不完全之資料,
並刪除極端樣本,遂透過馬氏距離(Mahalanobis distance)判斷偏離值,因此正式
樣本數從408 名下降到321 名在學學生。其次為選擇適當的模型估計方法,先針
對四個觀察變項進行常態性檢定,包含偏態估計、峰度估計、P-P 圖、Q-Q 圖等,
結果顯示四個觀察變項之檢定值均在標準範圍內,亦即本研究模式中四個觀察變
項符合多元常態性之檢定,所以本研究之估計採用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hood,
ML)進行估計以獲得最大之統計考驗力。
在分析方法部分,本研究先透過相關分析以瞭解各觀察變項之間的相關情
形,再以結構方程模式針對徑路模式進行評估。評估標準係採基本適配度、整體
適配度及內在適配度三個層面進行模式評估。第三,本研究針對受試者在實習情
感量表上之得分前後27%進一步抽取高實習情感組及低實習情感組等二組受試
者,先檢查二組受試者在四個觀察變項上是否同質,如未同質則以welch df 取代
df,再以t 檢定進行考驗兩組受試者在各變項上是否具有顯著差異。最後,以拔靴
法(bootstrap)為估計方法,透過多重樣本分析考驗兩組受試者模型在基本模型型
態、結構參數型態、結構共變數型態、結構殘差型態在整體上是否具有恆等性,
12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再以概度比率法(likelihood ratio test)考驗兩組模性之細部差異。
肆、結果與討論
一、模型之適配度分析
根據研究目的一,本研究在評估模型適配度以及變項之間的徑路關係。模型
估計前之各變項常態性考驗中,偏態係數的決斷值介於.20~1.61 之間,未高於3;
峰度係數的決斷值介於.36~2.89 之間,未高於10,P-P 圖及Q-Q 圖判斷均顯示未
偏離判斷線過多,這顯示在本研究模式中的四個觀察變項符合多元常態的基本假
設。表1 初步呈現四個觀察變項之相關性,其中除堅毅性格與實習經驗的.39,以
及訊息支持與實習經驗的.27 呈現低度相關,其餘四個相關係數均屬中度相關,且
均達.01 的顯著水準。此外,估計參數之間未達.90 以上的高相關,顯示未違反模
式估計之基本適配標準。
表1 四個觀察變項之相關矩陣(N=321)
觀察變項 1. 2. 3. 4.
1.堅毅性格 1. 00
2.訊息支持 . 61** 1.00
3.實習經驗 . 39** .27** 1.00
4.工作意願 . 60** .59** .42** 1. 00
**p<.01.
在原始模型整體適配度之評估方面,χ2
(1)=.08, N=321, p>.05,顯示理論的共變
數矩陣與觀察的共變數矩陣相等的虛無假設可以接受,即本研究所建構的原始模
式與觀察資料可以適配。GFI 為1.00,AGFI 為1.00,顯示研究模式具有理想解釋
力。RMR 為.06,顯示殘差並不太高,可被有效控制。平均概似平方誤根係數RMSEA
的數值為.00,低於.05 評鑑標準。至於Hoelter 的CN 值在.05 的顯著水準下為
14869,超過200 甚多,且本研究樣本數亦超過200 名受試者,顯示模式的樣本數
超過模式估計的最低要求,至於簡效性指標AIC 及BIC 分別為18.08 及52.03,顯
示研究模式已相當精簡。在模式的內在適配度方面,所有估計參數皆達.001 的顯
著水準,未發現標準化殘差高於1.96 及MI 修正指標高於4.00 之情形,上述結果
顯示原始模型具有可接受之適配度,可用來解釋幼保實習學生的觀察資料。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3
原始模式估計後之標準化係數如圖2 所示,不過比較表1 各觀察變項之相關
矩陣可知,訊息支持與堅毅性格之相關係數為.61(p<.01),呈現中高度相關,堅
毅性格與實習經驗之相關係數為.39(p<.01),略高於訊息支持與實習經驗之相關
係數.27(p<.01),但標準化迴歸係數卻顯示,訊息支持對實習經驗之標準化效果
值.56(p<.001),高於堅毅性格對實習經驗之標準化效果值.19(p<.001)甚多,此
種奇異(singularity)現象顯示兩個觀察變項出現共線性問題(collinear),因此在
修正模型中,本研究將進一步刪除γ12 並進行模型估計。估計結果顯示適配度指標
GFI、AGFI 分別為.98 及.90,相對適配指數NFI、IFI 及CFI 為.97、.98 及.98,仍
可接受。RMSEA 為.13,Hoelter 的CN 值為222;簡效性指標AIC 及BIC 分別為
29.31 及59.48,顯示修正模型尚稱精簡。另所有估計參數亦達.001 的顯著水準,
標準化殘差及MI 修正指標均達評鑑標準,因此修正模型相對於原始模型之適配度
較低,但較能反映出變項之間的真實關係。
圖3 顯示修正模型之標準化徑路係數,根據各觀察變項之間的徑路關係顯示:
具有堅毅性格之受試者可獲得較多之訊息支持,未來投入幼保工作意願亦較高。
至於如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獲得較多的訊息支持,亦有助於學生提高其實習經
驗,並間接影響其未來的工作意願,因此研究假設多可被支持。其中實習經驗對
工作意願之效果值為.49(p<.001),高於堅毅性格對工作意願之效果值.18(p<.001)
甚多,這顯示就整體受試者而言,實習經驗是影響其往後投入幼保相關工作之重
要因素。至於訊息支持即可解釋實習經驗的解釋量為44.90%,實習經驗及堅毅性
格可解釋工作意願的解釋量為34.30%,顯示訊息支持對於實習經驗,以及實習經
驗及堅毅性格對於工作意願,均屬於重要預測變項。
圖2 原始模式之標準化徑路係數 圖3 修正模式之標準化徑路係數
二、高/低實習情感組別受試者之模型恆等性考驗
根據研究目的二,本研究進一步將受試者在正向情感量表題目上的得分區分
為前後27%,並據此界定為高實習情感組及低實習情感組等兩組受試者。其次,
14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經過變異數同質性之分析後再透過t 檢定考驗兩組受試者在四個觀察變項之差異
情形,以瞭解兩組受試者的實習觀感是否會反映在實習經驗及其未來工作意願
上。表2 顯示兩組受試者在訊息支持(t=-.01, p>.05)未達顯著水準,這顯示無論
學生經過實習而產生不同的實習情感,但來自於家庭、同儕或師長之訊息支持力
量均相似。至於在堅毅性格(t=-5.61, p<.001)、實習經驗(t=-16.54, p<.001)及工
作意願(t=-12.20, p<.001)等三變項之考驗均達顯著水準,其中由平均數可知,高
實習情感組均會比低實習情感組具有較高的堅毅性格、較佳的實習經驗,以及較
高的幼保相關工作意願,這顯示幼保系科學生經歷實習經驗後所心生之情緒感
受,可能會反映在其未來是否投入幼保相關工作之意願。
表2 高/低實習情感組別在四個變項之差異考驗
研究變項
低實習情感組 (N=87) 高實習情感組 (N=87)
M SD M SD t
訊息支持 25.39 6.16 25.40 5.55 -. 01n.s.
堅毅性格 48.09 4.25 52.10 5.14 -5. 61***
實習經驗 42.47 2.13 47.26 1.67 -16. 54***
工作意願 12.25 1.42 15.17 1.72 -12. 20***
***p<.001.
進一步以多重樣本分析比較兩組受試者模型之恆等性可知,在基底模式上具
有相同型態(pattern)的假設考驗上(Hform),結果顯示χ2
(4)=20.75,p<.001,即高
/低情感之受試者模型在模式基本型態之比較上具有差異。其次,在結構參數上具
有相同假設之考驗顯示χ2
(7)=28.26,p<.001,即二組受試者在研究模式上的結構
參數之恆等性具有差異,△χ2 亦達7.51。第三,在結構共變數上具有相同假設之
考驗結果顯示χ2
(10)=35.47,p< .001,假設亦被拒絕,△χ2 為7.21,這顯示二組
受試者模型在整體結構共變數並不等同;結構殘差之恆等性考驗亦不等同,χ2
(12)
=8.57,p<.001。
進一步由概度比率法細部分析可知,在結構參數、結構共變數及結構殘差之
恆等性部分,△GFI 及△CFI 的絕對值均超過.01,這顯示兩組受試者之基底模式、
結構參數、結構共變數及結構殘差並不具恆等性,上述結果顯示此一模型就整體
而言並無法完全同時反映高/低實習情感等兩種組別模型之徑路關係。由表4 及圖
4 可知,高情感模型中顯示受試者之堅毅性格有助於工作意願,而實習經驗亦有助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5
於未來工作意願,這顯示實習經驗可發揮其正向效果。相對地,低情感模型中則
顯示不盡相同之徑路效果,堅毅性格可提升工作意願,但實習經驗卻無助於未來
工作意願,這顯示對實習經驗產生低情緒感受之受試者將無助於投入相關幼保工
作,研究假設亦可被支持。
表3 高/低實習情感組別模式之恆等性比較
模式比較 χ2 df △χ2 △df p GFI △GFI CFI △CFI
基底模式 20.75 4 ----- ----- .00 .95 ----- .80 -----
結構參數恆等 28.26 7 7.51 3 .00 .93 -.02 .75 -.05
結構共變數恆等 35.47 10 7.21 3 .00 .91 -.02 .70 -.05
結構殘差恆等 44.04 12 8.57 2 .00 .90 -.01 .62 -.08
表4 高/低實習情感組別模型之標準化徑路係數
估計參數 高實習情感組 低實習情感組
γ11 .01 . 06
γ22 .33*** . 51***
β21 .33*** . 04
φ12 .33** . 37**
**p<.01, ***p<.001.
圖4 高/低實習情感組別模型之標準化徑路係數
備註:P 高實習情感組,N 低實習情感組
訊息支持
堅毅性格
實習經驗
.33P/.51N 工作意願
.01P/.06N
.33P/.04N
.33P/.37N
16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三、綜合討論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幼保系科學生未來工作意願之相關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實
習經驗能增進學生未來工作意願,訊息支持亦有助於學生實習經驗,堅毅性格除
與訊息支持有關外,亦能增進工作意願,至於高/低實習情感組別之學生除在工作
意願上呈現顯著差異,兩組模型亦呈現不同之反應組型,因此本研究假設多可獲
得支持。Shirey(2004)解釋訊息支持能提供實習學生在面對環境壓力時,獲得他
人提供的自我減壓訊息,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有助於提升受試者之實習經
驗。堅毅性格則根源於存在心理學,能增強成就動機、生活目的及個人角色的一
致性(Kobasa, Maddi, & Kahn, 1982)。Judkins(2004)即認為堅毅性格是抵抗工作
壓力的理想人格特質,高堅毅性格的受試者在壓力下不容易放棄,並且將高挑戰
性及壓力的事情視為一種激勵而非威脅,因此與實習經驗可能具有顯著關連
(Harrison, 2002)。Dolbier 等人(2007)解釋堅毅性格對於壓力具有復原的積極效
果;Maddi(2005)亦認為具有堅毅性格的個人在壓力下不輕言放棄,他們會視工
作壓力事件為一種工作上的挑戰,而非威脅,因此堅毅性格對於個體面對工作壓
力具有理想的減壓效果。
Kobasa(1982)即指出堅毅性格起源於存在主義哲學,強調人類生活的終極
目的在於透過各種可能性的追求及在做決定過程中創造個人意義,在工作環境中
尋求理想我的實現,因此具有堅毅性格的幼保系科學生對於工時長、壓力高且薪
資低的幼保工作,能以追求個人意義及工作價值的心態投入實習,未來才可能具
有較高的工作意願。至於實習經驗對學生除具有職業興趣檢核的功能外,亦有助
於學生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之知識技能(謝嘉芳、李介至,2007)。Simons、Dewitte
和Lens(2004)即認為實際經驗的效益將有助於學生結合目前學習任務與選擇未
來職業之功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未來工作之知覺效益。因此具有堅毅性格的學
生不但實習經驗較佳,亦能增強未來從事幼保相關工作之意願。
至於本研究透過多重樣本分析亦發現訊息支持在高/低實習情感的受試者中
會欠缺對實習經驗之正面效果,而影響實習經驗之因素將回歸到個人堅毅性格,
但最主要的差異仍在於實習經驗在高/低實習情感之受試者模型中將對工作意願具
有不同的影響效果。差異考驗初步顯示高情感者具有高的堅毅性格、實習經驗佳
及工作意願,在徑路模型上亦能顯示變項之間可能存在顯著關係。然而相同的模
式不能完全解釋低情感組別之受試者,對實習經驗具有低情緒感受之幼保系科學
生,其堅毅性格雖有助於往後工作意願,但實習經驗卻無利於學生未來從事幼保
相關工作之工作意願。Selye(1979)的一般適應症狀(GAS)即說明學生在實習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7
過程中面對壓力刺激可能導致身心失衡,如果欠缺個人心理有效的調節及社會支
持所提供的壓力因應對策,可能會影響學生往後投入幼保工作之意願。Carver和
Scheier(1981)從控制理論解釋,職涯樂觀或悲觀對個體認知具有自我調節之功
能,正向認知會讓個體持續投入,但負向認知則使人逃避任務。因為在職涯目標
追求的過程中,實習經驗所產生的困擾,容易讓學生預先設想以後不利之工作內
容,對個人職涯計畫可能會產生改變(Creed et al., 2004)。這顯示實習經驗不佳
的幼保系科學生並無法將實習經驗反映在往後之工作意願,因此技職教育所強調
的做中學及實用導向課程就無法彰顯其本身的教育目的,值得職業教育及輔導相
關學者持續密切關注。
伍、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目的主要驗證具有實習經驗之幼保科系學生的訊息支持、堅毅性格、
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之間的關係,並從實習經驗的主觀感受區分高/低實習情感等
兩組受試者,進一步考驗兩組受試者在四個觀察變項上之差異,以及兩組受試者
模型在基本型態、結構參數、結構共變數及結構殘差之恆等性。透過結構方程模
式之最大概似法估計、差異考驗及多重樣本分析,主要研究結論為:(1)研究模
型具有適配度,實習經驗對學生工作意願具有直接正向效果。(2)訊息支持能提
升學生獲得較佳之實習經驗。(3)學生堅毅性格與訊息支持有顯著相關,亦有助
於提升其未來工作意願。(4)高情感組之受試者在堅毅性格、實習經驗及工作意
願之得分均高於負向情感組。多重樣本分析顯示高/低兩組受試者模型不具有恆等
性,其中實習經驗有助於高情感組學生之工作意願,但對低情感組則無顯著作用。
上述顯示本研究結論均可印證本研究假設,結論亦反映出透過累積學生相關
實習經驗,讓學生提早認識或認同幼保工作,可增加其未來工作意願,至於對實
習學生提供適切之相關訊息資訊,可協助學生如何因應實習問題,亦可累積學生
較多實務經驗,有助於未來工作投入。堅毅性格則係屬幼保繁重工作中持續堅持
之重要特質,因此學校、幼托園所及學生自身在投入職場前應增加其個人堅毅技
巧,培育堅毅性格,這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除可獲得訊息支持,對後續幼保工作
投入應有所助益。
18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二、研究建議
(一)對個人及家長之建議
從個人層面而言,本研究證實堅毅性格對未來工作意願具有直接效果,從社
會層面而言,訊息支持則可間接提升學生未來工作意願。因此本研究建議學生應
主動參與實習前之各種準備活動及研習,如堅毅性格技巧之提升訓練、壓力事件
分析及管理之訓練、學習如何表達自我意見給組織團體、模擬事件處理方式、維
持自我情緒穩定及了解幼保人員的角色功能,以及自我獲得支持系統之技巧。其
次,透過家長或親友之支持,亦有助於學生未來投入幼保相關工作,因此建議家
長可多傾聽子女需求及意願,在實習前可陪同瞭解實習場所,協助評估其優劣並
給予意見,亦可主動與園所主管或學校教師討論實習內容、時間及責任等,如此
才易以同理心協助子女面對及處理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之困難。
(二)對學校之建議
對學校而言,學校在課程安排上及教學活動中應時常強調學科活動與未來工
作之關連,經常邀請業界教師提供學生即時的實務工作經驗與知能,以提高他們
採取務實態度面對幼保繁雜的工作內容,延續對幼保相關產業之工作承諾。其次,
亦可邀請在業界工作表現傑出之校友返校座談,分享工作心得,並以正面言語鼓
勵在學同學堅持理想。第三,學校單位亦應審思實習課程之安排時程,提早安排
可即時瞭解學生在實習經驗後之主觀情感,以分辨幼保系科學生為何對實習產生
負面情感,以及調查學生在實習後之工作意願,如果是經歷職場體驗後而對幼保
工作欠缺情感及投入意願,或許應提早輔導學生轉系或學習其他專長,以減少人
力資源之無端浪費。
(三)對幼托園所之建議
建議幼托園所可邀請實習學生之家人或重要親友一起參加園所體驗,讓這些
學生的周遭親屬朋友能瞭解幼保從業人員之工作屬性及壓力,使學生在實習過程
中有較多之訊息支持來源,維繫其投入幼保工作之意願。其次,幼托園所活動相
當頻繁,建議園所平時可透過學校提供學生參與活動之機會,透過參與各種較為
活潑之節慶活動,提升學生投入工作職場之熱情,另園所亦可主動與學校進行產
學合作,提供園所、學校師生共同學習及工作之機會,亦可培養學生對幼保工作
之使命感。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9
三、研究限制
在研究限制上,本研究對象僅以中部學生,未考慮其他地區的技職學生,研
究推論僅限於中部技專院校之幼保系學生。其次,本研究在受試者實習後收集受
試者在各量表之填答資料,未能明顯區分各觀察變項在時間上的差異,後續研究
可在實習前後分別施測堅毅性格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工作意願量表,以確認變
項之間在長時間的因果關係。另外可進一步追蹤這些高工作意願的學生是否在畢
業後真的從事幼保相關工作,以確認研究變項之關係在經歷長時間後是否具有內
部效度。第三,本研究僅以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之幼保系學生研究受試
者,未考慮教育大學幼教系學生的反應情形,後續研究可擴大抽取研究對象,以
增進此類研究之外部效度。最後,本研究以受試者主觀知覺之實習情感界定高/低
實習情感,但模型中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之解釋變異量仍不足夠,這顯示影響學
生工作意願之因素可能並非完全是幼保實習經驗所導致,或許有更具影響力之因
素仍待探討,這亦是值得後續研究者探究之處。
參考文獻
行政院青輔會(2009)。98 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報告。台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李介至、黃惠貞(2001)。青少年社會支持之問題分析~從社會計量之觀點探討。
中等教育,52(5),150-160。
余瑞軒、陳鶴文、邱紹一、李介至(2006)。醫院環境危害對護理實習學生工作意
願之中介效果分析。發表於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主辦,第一屆工安衛及防
災研討會。11 月18 日,台中市:東海大學。
黃惠貞(1999)。國民中學學生社會計量地位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孝筠(2006)。數據會說話-我國少子化效應對幼保生態的影響以及對幼托整合後
研議幼兒園設施及設備標準的啟示。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285-295。
張佳晏(2004)。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礙及因應策略之
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麗貞(1997)。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
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嘉芳、李介至(2007)。護理學生堅毅性格、實習經驗、課程工具知覺及任務目
標導向之模式分析。發表於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主辦,第八屆
20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4 月20 日,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羅綸新(2002)。教育實習理論與實務之探討。教育科學期刊,1(2),43-60。
Axelsson, L., Bjorvell, C., Mattiasson, A., & Randers, I. (2006). Swedish registered
nurses’ incentives to use nursing diagno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5(8), 936-945.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1981). Att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A control-theory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Crawford, J. R., Henry, J. D. (2004).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
Construct validity, measurement properties and normative data in a large
non-clinical sampl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3, 245-265.
Creed, P. A., Patton, W., & Bartrum, D. (2002). Multidimensional properties of the
LOTR: Effects of optimistic and pessimism on career and wellbeing related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0, 42-61.
Creed, P. A., & Patton, W. (2003). Predicting two components of career maturity in
school bas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9(4), 277-290.
Creed, P. A., Patton, W., & Bartrum, D. (2004).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rriers,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variables of focus and indecisio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4), 277-294.
Dikkers, J. S. E., Jansen, P. G. W., De Lange, A. H., Vinkenburg, C. J., & Kooij, D.
(2010). Proactivity,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engage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5(1), 59-77.
Dolbier, C. L., Smith, S. S., & Steinhardt, M. A. (2007). Relationships of protective
factors to stress and symptoms of ill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1(4), 423-434.
Gloria, A. M., & Ho, T. A. (2003).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of asian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Examining issues of academic
persist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1(1), 93-106.
Harrisson, M., Loiselle, C. G., Duquette, A., & Semenic, S. E. (2002). Hardiness, work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nursing assistants and registered nurses
in Quebec.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8(6), 584-591.
Hegge, M., Melcher, P., & Williams, S. (1999). Hardiness, help-seeking behavior, and
social support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21
38(4), 179-183.
Heijden, B. I. J. M., Dam, K., & Hasselhorn, H. M. (2009). Intention to leave nurs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work context, work-home interfer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beyond the effect of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4(7), 616-635.
Hurst, S. (2005). A pilot qualitative study relating to hardiness in ICU nurses.
Dimensions of Critical Care Nursing, 24(2), 97-100.
Judkins, S. K. (2004). Stress among nurse managers: Can anything help? Nurse
Researcher, 12(2), 58-70.
Kim, J. H., & Knight, B. G. (2008). Effects of caregiver status, coping styles,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Korean American caregivers. The Gerontologist,
48(3), 287-300.
Kobasa, S. C., Maddi, S. K., & Kahn, S. (1982). Hardiness and health: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1), 168-177.
Lambert, V. A., Lambert, C. E., & Yamase, H. (2003).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workplace stress and related stress reduction strategies.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5, 181-184.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K. H. (2001). Career attitude maturity: A cross- cultural study of Korean and
United States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8, 43–57.
Lee, K. H. (2005). Coping with career indeci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four career
choice type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31, 279-289.
Liat, K. (2009). Burnout, perceived stress, and resources among educated, working jews
and moslem arabs in Israel: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40(5), 894-900.
Lokan, J. J., & Shears, M. J. (1995). Studies of work importance in Ausralia. In D. E.
Super & B. Sverko (Eds.), Life roles, values and careers: International findings of
the work importance study (pp.77-99). San Francisco: Joessey-Bass.
Maddi, S. R. (2005). On hardiness and other pathways to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3), 261-262.
Murphy, K. A., Blustein, A. L., Bohlig, A. J., & Platt, M. G. (2010). The college to
career transition: An exploration of emerging adulthood. Journal of Counseling &
22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Development, 88(2), 174-781.
Patton, W., & Creed, P. A.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maturity and work
commitment in a sample of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uel-opment, 29(2), 69-85.
Perry, J. C., Liu, X., & Pabian, Y. (2010). School engagement as a mediator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urban youth: The role of career preparation,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and teacher support.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8(2), 269-295.
Selye, H. (1979). The stress concept and some of its implications. In V. Hamilton & D.
M. Warburton (Eds.), Human Stress and cognition (pp. 11-30).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Sezgin, F. (2009).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and some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Turkish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7(5), 630-651.
Sheard, M.. (2009). Hardiness commitment, gender, and age differentiate university
academic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1), 189.
Shirey, M. R. (2004). Social support in the workplace: Nurse leader implications.
Nursing Economic, 22(6), 313-319.
Simons, J., Dewitte, S., & Lens, W. (2004). The ro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rumentality
in motivation. Study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Know why you learn, so you’ll
know what you lear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343-360.
Super, D. 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Watson, D., Clark, L. A., & Tellegen, A. (198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1063-1070.
Youngjoon, S., Jongwook, K., & Price, J. L. (2004). Determinants of job satisfaction
among hospital nurses: A model estimation in Ko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1(4), 437-446.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幫忙大掃除  2014-02-23 20:42:45

寒假作業-大掃除

  幫家裡大掃除,雖然每年會幫忙,辦這次我特別努力榜房間整理得很乾淨,新的一樣。每年的過年都會一起幫忙一起打掃,每次打掃都從晚上十點多一直到早上一兩點,掃完蠟才安心睡覺去。

  這次打掃特別有心得,我終於把我的房間改變成功!一向很亂跟倉庫一樣的房間,被我整理得跟新的一樣。睡在房間裡面,感覺就像住飯店。

  這次除了打掃房間以外,我還幫忙打掃廚房,把廚房的牆壁、櫃子都擦得很感靜。

 

IMG_20140129_164625.jpgIMG_20140129_165149.jpgIMG_20140129_164334.jpgIMG_20140129_164439.jpg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賀年卡  2014-02-23 20:56:58

寒假作業-新年賀年卡作業

 

  這次做賀年卡的時候,我想了很久,想要寫給哪位老師。到了最後,我終於想到要寫給一個跟我很好的老師,他很像老師,但卻沒有老師的那種威嚴,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個老師。

  卡片雖然做的簡單,但是我把對老師的滿滿絲麵都寫下去了。今後,我也要常常打電話給老師,常常問候一下老師。

 

IMG_20140223_205404.jpg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揪團爌圓山機器人燈會  2014-02-23 21:00:27

寒假作業-揪團爌圓山機器人燈會   這次我是一個人去逛燈會,卻沒有拍照。這次因為家裡怕我太累,所以要我自己去台北看燈會。這次的燈會展,很漂亮,但是有點孤單而已。只有自己一個人看燈會,感覺在家看電視會比較好吧!?下去我希望可以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去看燈會展,或是什麼展覽會好。財部要一個人很孤單無聊。


   1015102037    蘇菲雅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打掃心得  2008-03-18 16:15:43

打掃,每天都是必備的事情,每天做.每天做.習慣了。

我們家灰塵很多,2.3個禮拜就長灰塵了,

打掃起來,根本累人,很多時候會覺得越掃越髒呢?

所以我挑了一個簡單又不會覺得越掃越髒的地方-廁所

廁所每天用卻不會常常洗,這次我就給它刷了個晶亮,

非常乾淨呢!



文章標題: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2013-09-23 13:44:41

根據Vygotsky 最近發展區的觀點以及鷹架的理論,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父親和幼兒
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關係。
研究者以方便取樣在台南縣三所幼兒園巾,選取32 對父親及其就讀大班之幼兒(5
到6 歲)為研究對象, 並以錄影及錄音的方式, 請每對父親與幼兒一起進行簡單加法運
算遊戲約20 分鐘。之後分析遊戲的過程中父親所出現的教導行為有那些, 並據以分析
父親的親子互動方式, 且司在親子互動之前及之後對幼兒進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
業J '統計幼兒在作業上的得分。
研究結果顯示: (一)父親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遊戲時,以「直接指導」出現
的次數及比例最高I 距離策略」出現的比例最少。(二)本研究發現親子互動方式出
現的次數及比例,也因為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三)在父親不同
的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顯著差異。「直接指導」最能提昇幼兒的
簡單加法運算能力。
最後, 依據本研究得到的結果,提出教育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關鍵詞:父親一幼見、親子互動、加法運算能力。
幼兒



文章標題:製作卡片心得  2014-02-10 09:52:18

製作卡片,對我來講有些困難,因為我沒什麼創意,

所以做出來的東西難免有些醜陋.太過簡單,

但畢竟是作業,還是要做嘛!

所以用了些紙,拼拼湊湊,反正有寫出心裡要表達的字就可以.

寄給老師,到底要寄給誰呢?



文章標題:看燈會心得  2014-02-11 21:37:16

燈會,住在三星要去宜蘭員山真的是有些麻煩,

而且還沒有公車可以坐,所以我們還坐計程車去,

有些花錢。

到了員山公園,看到很多機器人,畫得很可愛,

很精緻,很漂亮,所以拍了好多好多的照片,

還是值得的啦!



文章標題:志工心得 拱照分班  2014-10-11 09:47:52

       8/19-22,連續2天總共32小時的時間,我.雅晴.雅婷到三星鄉公所拱照分班當志工,開始了志工計劃,到那理陪小朋友玩。

       第一天到那裡不是很熟悉,有點不好意思,跟小朋友和老師都不熟,但不到半小時小朋友慢慢得被娃娃車載到學校,有了小朋友就不會在很害羞了,我們靠過去跟小朋友們玩,他們很開心,看到有新姐姐來,每個都一直看著我們,我也很開心能夠陪他們一起玩。小朋友一個個的來到教室準備上課,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我們就在旁邊當小幫手,看老師教學,順便學習老師是怎麼教他們的。第一天是去看老師都在幫小朋弄什麼.做什麼,第二天開始我們就幫忙老師裝開水呀.盛飯.成點心給小朋友.幫忙管秩序呀.整理環境呀…還算不賴!

    第二天老師就教我們帶活動了,好緊張,表現得沒有很好,老師也給我們很多建議.指導,算是個經驗,我會把這經驗學到的東西 放到以後的試教中。

       我跟雅婷是小中班的,雅晴是中大班的,我們就這樣照顧著自己的小朋友們,陪他們玩.幫他們盛飯.盛點心.裝水…一天也沒做些什麼事,一天就這樣過了,實在是很快,那裡的小朋友都很乖.很可愛,要結束這四天的志工計劃真的很捨不得,不想和他們分開,我與雅婷說:雅晴,我們要回家了之時,雅晴不知為甚麼的就落淚了,她說:我也不知怎麼會這樣,太感動啦!我跟雅婷就不知所措,只能安慰她,老師也說:我們有空還是可以回去呀!小朋友一直跟雅晴說掰掰,她也回應他們掰掰,但眼淚就是止不住.崩潰,所以我決定有空一定要回去看小朋友們。

       老師對我們很好,小朋友們看到我們也很開心,一直黏著我們,要我們陪他們玩。那裡的環境很棒,小朋友在那裡上學很快樂.很安全,老師在那裡也不會很有壓力,可以很放心的上班,照顧他們,以後好想去那裡實習喔!現在每天都好想他們。想天天看看他們。




   1015102036    游芷瑜  發表(3)筆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48:58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1199
19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
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吳庶深 魏純真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
生死教育輔導所助理教授 故事老師培訓課程講師
摘 要
幼兒是全人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實施生命教育最好的階段。有效運用繪本於幼兒的生命教
育教學中,可以增進幼兒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關心大自然、並開展美好
的生命。本文首先於國內碩、博士論文及近年的研討會論文中,收集有關與「生命教育」主題相
關的研究,發現近年來許多關於「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多以繪本來進行教學與研究設計,在教
學過程中卻僅選取某一部份的生命教育向度來實施,因此研究者發現有關如何分析繪本中的生命
教育內涵並選擇適合幼兒的繪本來進行生命教育,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針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概念,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根據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
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劃」內容,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
人與宇宙)選取八本「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來分析其中的生命教育內涵及教學指標。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配合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的內涵,期待家長與幼教老
師能善加運用繪本,相信能讓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幼兒美好的全人發展與成長。
關鍵字: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繪本
20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0
壹、與幼兒繪本的相遇
本文兩位研究者對於幼兒繪本有奇妙相遇的經驗,我們相信巧合是故意的。
研究者之一魏老師於 1998 年剛由二專幼兒保育科學校畢業,由於對幼兒教育充滿了熱忱與喜
愛,在托兒所任職幼兒教育工作的期間,趁著假日的空檔到市立圖書館為小朋友說故事。到圖書
館聽故事的小朋友們,年齡層範圍很廣,有尚在牙牙學語的學步兒,跟著哥哥姐姐來聽故事,也
有國小五、六年級還很愛聽故事的孩子。我很享受每一次與孩子們一起分享故事的經驗,與孩子
們分享好書成了我假日愉快的來源,於是我開始搜尋繪本相關資源,也到處參加研習,增加自己
說故事及欣賞故事的能力,並持續不斷的為孩子說故事。
2005 年研究者以青年創業貸款成立了一家小型的兒童書店,書店中的中文繪本及英文繪本佔
有九成,其餘一成是成人教學與育兒書,因為書店進貨的關係,我經常可以讀到新鮮的出版品,
於是我在書店內規劃了「3-6 歲幼兒故事時間」與「7-10 歲兒童故事時間」,將店內的繪本分齡,
與小朋友們一同分享剛出版的中文與英文繪本。
Zeece(1997)提出說故事能為幼兒帶來豐富的文學經驗,當成人以口語敍說故事、分享喜愛
和熟悉的故事時,便擴大了幼兒的語言知識。與幼兒的說故事時間,讓我體會最深刻的,是繪本
能拉近成人與孩子間的距離,讓彼此能很快的以繪本的內容交流、討論,不只是說故事者與幼兒
能很快的展開話題,父母親也能以說故事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但是研究者發現有些家長只是隨
易選取一本繪本便和孩子說故事,有時會出現成人本身對選取的故事並不喜愛或熟悉,於是唸讀
故事時也不帶愉快的情感,而且也可以感覺成人並不是很喜愛所讀的故事,因此孩子便也無法專
心認真的聽故事,但是家長卻會對孩子貼上:「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我的小孩不愛看書」的標籤,
這樣的情形便呼應了Jim Trelease(2002)在「朗讀的禁忌」中提到的:「別讀自己不喜歡的故事,
因為你的不喜歡會表現在朗讀上,造成反效果。」另外,成人在選書上沒有選對符合幼兒年齡上
可以理解的繪本,也會出現幼兒無法好好聽完一個故事就逃離現場的情形,如此也容易造成成人
在和幼兒說故事上的挫折。
研究者之二吳老師在 1999 年從英國完成學業後,回台從事生命教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目前
為某國立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且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委員,設計由幼稚園到
高中的生命教育課程,並長期致力於各機構生命教育的推動工作,但是對於幼兒生命教育僅有理
論上的瞭解,缺乏實際的操作經驗。後來兩位可愛的女兒相繼出生,我初為人父十分的興奮,但
卻不知道如何有效與孩子溝通與互動。當時候國內有一家知名的兒童圖畫書出版社,每一個月都
會主動寄發最新的生命教育相關繪本給我,我與我太太兩個人就開始閱讀繪本,並與女兒分享其
中有趣的故事。當時我便深刻的感受到透過繪本故事的分享,能找到很多與孩子生活經驗相關的
事物及主題,豐富幼兒生命的經驗,並能增進大人與小孩閱讀的興趣,這樣的閱讀過程帶給我們
很多的驚喜與美好的回憶。
有了這些經驗,兩位研究者發現成人與幼兒繪本相遇,需要一些美好的經驗,選對幼兒的繪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11
21
本就是重要的第一步。
貳、以生命教育繪本牽起生命的交流與熱情
現代有許多的孩子從幼齡時期就被要求接受一堆才藝訓練、智能開發訓練,卻沒有太多機會
認識自己、感受大自然,如此的教養過程可能會使他們成年後面臨對生命的空虛感,也會對生活
失去熱情,而成了只會拼命工作的人(吳庶深,2005)。然而在台灣的社會,成人要將生命教育的
價值與幼兒分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透過繪本,以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題材,或是幼兒
易於理解的簡單故事,就能牽起成人與幼兒間的交流、思考、討論,即使幼兒只是童言童語的回
應,也能由幼兒時期帶給孩子對於生命的思考。美國詩人Strickland Gillian(史斯克蘭.吉利蘭)
在「閱讀的媽媽」中有一段詩句:「或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黃金。但是你
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引自Jim Trelease,2002)
孫效智(2009)提出生命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也必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其中
繪本即是成人和幼兒分享生命教育最好的媒介,它能讓大人以不說教的方式,帶領孩子認識生命
的源頭和意義(黃迺毓,2005)。然而成人要能選對幼兒適合的繪本並將故事說得好,首先自己
也要很喜愛自己選出的繪本。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與丘愛鈴提出:「生命教育的課程理念應是
以生命感動生命的方式,使生命能達到全人的開展,展現生命的價值觀。」(引自陳欣欣、張淑美,
2009)。成人以生命教育繪本感動了自己,在與幼兒分享時,才能真實的傳達出情感,把故事說得
動聽,讓幼兒印象深刻,而能潛移默化的在人生中展現出美好的生命。
對於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截至2009 年12 月16 日的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中以
關鍵字的方式搜尋「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共有547 筆資料,根據研究摘要的內容,選取以幼兒
生命教育實施的場所、主題、方法、過程及成效等研究,共有34 篇。研究發現以幼教工作現場的
現職幼教老師以融入課程的教學及多元的方式進行幼兒生命教育為最多,包括繪本、遊戲、體驗
活動、影片欣賞、角色扮演、飼養動植物的方式等。蘇黃美菊(2003)於大班幼兒課程中發展以
「人與自己」及「人與他人」的繪本生命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來解決班級幼兒的人際問題;蕭秋
娟(2002)及潘美玲(2006)的研究中同樣以繪本為課程的引導,將體驗遊戲、卡片設計及分享
等多元的方式融入課程,來進行幼兒生命教育,課程內容著重於生命教育的「人與宇宙」-生命
的循環,在其中也包含照顧他人的活動設計,含有「人與他人」的生命教育向度;鄭小慧(2003)
則是在「人與環境」的向度,以動物的飼養方式來讓幼兒以實際的體驗方式來實行生命教育;吳
岸芳(2007)以泰雅族的幼兒來進行自然體驗的生命教育,同時含有「人與環境」及「人與宇宙」
的生命教育向度;而在四個向度研究中,以「人與宇宙」的向度裡的「生死議題」探討為最多,
歐蓓親(2008)、張琬婷(2007)、林季香(2007)以繪本來為幼兒進行死亡概念的經驗探究,而
黃琼芳(2008)則是觀察幼兒對於繪本中「死亡事件」的反應。另外在近幾年的研討會中,幼兒
生命教育以幼教師實行行動研究的方式為最多,林家蕙、游淑燕(2009)以及許秀瑄、林靜文(2009)
22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2
均以動物的飼養方式來實行課程中幼兒的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內容著重於生命教育的「人與環境」
部份;另外葉淑娟、龍于婷(2009)則以種植及觀察植物的生、老、病、死,來觀察生命的循環,
讓幼兒理解生命的成長與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則亦「人與宇宙」為主;綜合以上學者(蘇黃美
菊,2003;蕭秋娟,2002;潘美玲,2005;鄭小慧,2003;林家蕙、游淑燕,2009;許秀瑄、林
靜文,2009;吳岸芳,2007;葉淑娟、龍于婷,2009;歐蓓親,2008;張琬婷,2007;林季香,
2007;黃琼芳,2008)因此對於幼兒生命教育目前尚無「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
「人與宇宙」四個向度的全面發展研究,研究者歸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以課室中需解
決的幼兒問題為主要考量,例如:為解決幼兒課室中出現的人際衝突(吳淑惠,2008),或是提昇
幼兒分享概念(詹日宜,2005),以及提昇幼兒的責任心(姚秀卿,2008)等,因此只擇一向度教
學(2)課程教學受時間上的限制,大部份的幼兒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研究,其授課時間以三個月為
主(李淑烘,2006;蕭麗鳳,2008),因此難以在短期間內涵概生命教育各向度的教學(3)幼教
老師參與生命教育專業訓練課程的、認同感主動性,以及園所中家長對生命教育的了解與支持(黃
思瑜,2008)。由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近幾年幼教工作者開始關注生命教育的相關主題,並且舉
辦相關的活動,但顯少全面性的實施四個向度的幼兒生命教育,因此研究者以開發幼兒生命教育
四個向度的繪本,讓幼兒教育工作者能配合本身的教學,善用繪本來為幼兒潛移默化的開展出美
好的生命力。
参、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擇
Jean & Debbie(2001)提出繪本在幼兒園的教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繪本中描寫的民族融合、
種族和多元文化群體之社會觀,可以建構幼兒在早期的生命發展中,可以理解他人與肯定他人不
同背景的生命教育。近年來生命教育的繪本開始著重於國小階段的開發(劉清彥、郭恩惠,2003;
黃慶惠2003;張湘君、葛琦霞,2000;吳庶深、黃麗花,2001),而國內對於生命教育繪本教學的
研究也著重於國小教師與國小學童的部份(丘愛鈴,2001;江福祐,2002;李憲三,2002;陳明
昌,2003;張婷怡,2006),但目前尚無特地為幼兒設計的生命教育繪本書籍,因此研究者先參考
國小生命教育繪本的書籍推薦,再搜集幼兒及親子生命教育繪本的資源,然後再至各大書店、圖
書館收集適合0-6 歲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最後與生命教育學者討論繪本的適切性。
一、參考「國小生命教育繪本」書籍:
本研究中之生命教育繪本,系參考「生命真精彩!有效運用圖畫書進行生命教育教學」(吳庶
深,2007a)、「圖畫書中的生命花園」(劉清彥、郭恩惠,2003)、「生命教育一起來」(張湘君、葛
琦霞,2000)等故事教學之導讀與教案方式。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33
23
二、參考「幼兒及親子生命教育繪本」資源:
但國內的生命教育教學書籍多偏向九年一貫國小至國中的編撰,在幼兒階段的生命教育繪本
教學上較不普及,於是研究者選擇參考由教育局以幼教老師為主而設計出版的「與生命有約-幼
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以及為親子生命教育為主而設計的「繪本中
的生命花園-30 個繪本故事中的幼兒生命教育」(劉乃華,2007)中的書單;另外參考教育部生命
教育學習網(2009)中幼稚園生命教育「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的書單
與169 個幼稚園繪本教學設計。
三、收集「幼兒生命教育」繪本:
研究者依據自身的幼兒教學經驗,再至各大書店、網路收集適合0-6 歲幼兒繪本中具有生命
教育中的意涵的繪本。在選擇適合0-6 歲幼兒生命教育繪本上的主要考量為:(1)故事內容與幼兒
生活相關;(2)故事內容易於讓幼兒了解;(3)故事內容易於與幼兒互動;(4)故事內容可讀性高;(5)
故事易於講述與發揮;(6) 故事內容具幼兒生命教育內涵。
四、研究者相互討論並挑選出適合「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
教育部由 2005 年即委托黃雅文等人根據九年一貫課程做「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
展策略之研究」計劃(黃雅文等人,2005),其研究提出偏差行為的防治從國小開始最為顯著;隔
年由鈕則誠、劉玉玲、黃嘉莉等人(2006)開發「九年一貫及幼稚園生命教育教學大綱與示例計
畫」,由生命教育相關院校與機構的學者與專家共同討論內容,並確認課程理念與目標,再邀請由
幼稚園到國中各級基礎教育教師參與專題研討會,訂定課程綱要及能力指標,最後藉重實務教師
的教學經驗,共同編撰教學大綱,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以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大綱而發展出「生死
關懷」、「倫理關懷」與「靈性關懷」三個向度。接著到2007 年由吳庶深等人(2007b)進行「教
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畫」,以幼兒到國小、國中生發展階段的需
要而設計出四個向度之生命教育課程架構與內涵(如下表一)
24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4
表1 幼稚園到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的生命教育向度及內涵架構
生命教育初級目標:培養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
進階目標:培養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情懷。
向度 內涵架構向度目標
人與
自己
1. 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學習了解個人的興
趣、能力與特質。
2. 欣賞與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弱
點,肯定自我價值;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3. 發展自己-發展自己的特質與潛能(多元智慧、情緒
管理等),運用批判思考、創造正向思維能力,面對日
常問題與未來的理想、夢想。
尊重和珍惜自
己的生命。
人與
社會
1. 培養同理心-面對不同的族群、性別和文化時,能學
習體驗和尊重多元的價值觀,培養「設身處地」和「感
同身受」的能力。
2. 欣賞與接納他人-欣賞他人的優點,接納他人的弱
點。
3. 尊重與關懷-關懷弱勢族群或需要幫助的人,創造人
際之間和諧的互動。
4. 寬恕與包容-培養寬容、轉變偏見與歧視的態度;從
家庭、班級學校、社區社會、世界等生活倫理出發,
培養倫理關懷,對社會能有包容性的認識。
尊重和珍惜他
人的生命。
人與
自然
1. 欣賞與愛護自然-藉由親近自然,發現自然之美,進
而關懷自然生命。
2. 永續經營自然-藉由觀察生態變化與思考環境問
題,體認珍惜自然的重要。
尊重和珍惜萬
物的生命。
人與天
(宇宙)
1. 追求生命的意義-透過正確的生死觀和信仰(宗教)
觀,追求正向積極的生命意義與態度。
2. 發現和擁有美德-發展人類美好的特質,培養對靈性
的認知和覺察力。
體會生命的意
義和存在的價
值。
兩位研究者分別將選出具有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上表「幼稚園到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的生命
教育向度及內涵架構」中,選擇具有「幼兒生命教育」內涵的繪本與並討論其適切性。接著對照
下表二、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研究,以做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容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55
25
分析。
表 2 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
二、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繪本方案目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3 認識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包容和欣賞能力。
L2-1-4 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三、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繪本方案目標:
L3-1-1 能分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
L3-1-2 能注意動植物成長的變化與過程,瞭解「生」的意義。
L3-1-3 能在照顧動植物的經驗中學習愛惜生命。
四、人與宇宙(人與天)-繪本方案目標:
L4-1-1 能體會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L4-1-3 發現並學習表達感恩的各種方法。
資料來源:吳庶深等(2007)
肆、繪本中的生命教育內涵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將繪本與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吳庶深,2007b)做內涵分析,
以做為幼兒生命教育工作者與相關人士參考。Neuendorf(2002)提出內容分析法為一種系統式的
客觀分析,小說或是繪本的作者可能主觀的寫出故事,而沒有意識文本中是否涵有某些自我未查
覺到的訊息;Newman(2002)則提出使用內容分析的方式可以揭露文本中隱藏的訊息(引自王佳
煌、潘中道等),因此兩位研究者在選擇幼兒繪本後,對照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來分析繪本
中幼兒生命教育的內涵。
本研究中幼兒生命教育繪本以生命教育的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他人、人與宇宙四個向
度,由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中各選出兩本符合其內容的繪本,如下表三:
26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6
表3 「幼兒生命教育繪本」書單
生命教育向度 書名 出版社 繪本主題
人與自己
1. Guji Guji 上誼 自我認同
2. 帕西波的裁縫夢 三之三 追求夢想
人與他人
3. 小仙子和小魔女 愛智 欣賞他人
4. 你看起來很好吃 三之三 接納包容
人與環境
5. 三隻小狼和大壞豬 遠流 心隨境轉
6. 小鼴鼠的鳥寶寶 上誼 愛的真諦
人與宇宙
7. 小種籽 信誼 生命循環
8. 愛的力量 彩虹文化 面對生死
以下將表二中各繪本主題、繪本內涵及符合生命教育繪本指標之說明如下:
一、人與自己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Guji Guji》、《帕西波的裁縫夢》。
(一)《Guji Guji》繪本主題:自我認同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1-1-2 能察覺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錯誤。
L1-1-3 會分辨與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習尋求幫助與分享。
2. 繪本內涵:故事書名提到的「Guji Guji」是一隻鱷魚的名字,由於牠還是一顆鱷魚蛋時不小
心滾落到鴨子的家庭裡,所以牠以為自己是鴨子,而鴨媽媽對牠和小鴨子一視同仁,不論寶寶們
長得怎麼樣,都一樣的愛牠們,其實三隻小鴨子,也都長得不一樣呢!有一天,來了三隻壞鱷魚,
把Guji Guji 嘲弄了一翻,還弄壞牠的玩具,並且命令牠把鴨子誘捕到橋下,好讓鱷魚們享愛一頓
美味可口的鴨子大餐。Guji Guji 面對自己到底是鱷魚還是鴨子的痛苦與困惑,最後想通了自己是
一隻獨一無二的「鱷魚鴨」,並想了個好方法讓鱷魚落荒而逃,保護了愛牠的的鴨媽媽及鴨子們。
這個故事展現了個體發展中的自我認同,並感受到家庭環境中母親給予其愛與勇氣的力量所發揮
的智慧。其中搭配幼兒生命教育繪本方案目標有L1-1-3 讓幼兒以Guji Guji 在故事中的情緒,分辨
出開心、難過、困惑等情緒,並能表達若自己是Guji Guji 會有什麼樣的心情?能分享自己的感覺、
情緒,並且可以引導孩子在遇到壞鱷魚(或遇到困難)時,可以如何尋求幫助?讓幼兒提出想法
與意見,可彼此學習,並且成人在共讀中也能了解幼兒對於遇到困難時的想法。
(二)《帕西波的裁縫夢》繪本主題:追求夢想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1-1-1 能說出自己的興趣與喜好。
L1-1-4 以不同媒材進行創作活動,發展創造思維與想像力。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77
27
L1-1-5 能分享自己的夢想與志向。
2. 繪本內涵:《帕西波的裁縫夢》的故事述敍小狗帕西波很希望被裁縫師瑪德琳小姐收養,於是
總是偷偷溜進裁縫店,費盡心思的裁製小貓咪、金魚、小鳥,甚至是蜥蜴的服裝,有一天終於引
起了瑪德琳小姐的注意,從此帕西波跟著瑪德琳小姐一起忙碌而愉快的在裁縫店裡工作。這個故
事以活潑可愛的小狗帕西波來展現個體追求夢想、肯定自我,並積極努力的熱情,符合幼兒生命
教育繪本方案目標中之L1-1-1 由小狗帕西波對裁縫工作的興趣,引發孩子分享自己的興趣或喜
好,並能以此故事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夢想與志向(L1-1-5);其中小狗帕西波的裁縫,可讓幼兒
以簡單的紙質或不織布製作不同動物的衣服或樣式,來讓幼兒體驗由自己想像與創作的樂趣,符
合L1-1-4 指標。
二、人與他人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小仙子和小魔女》、《你看起來很好吃》。
(一)《小仙子和小魔女》繪本主題:欣賞他人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4 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2. 繪本內涵:在《小仙子和小魔女》的繪本故事裡,小仙子很羨慕小魔女有神氣的掃把可以飛
上天,也可以變出糖果,忽略了自己其實也有翅膀可以飛,直到小魔女掉進了洞裡,小仙子本能
的以翅膀飛起來,也救了小魔女,符合了L2-1-1 學習關心朋友的健康,也發現自己和別人彼此有
不同的特色,而發現每個人有自己的不同優點,進而達到L2-1-2、L2-1-4 能接受他人與自己不同,
且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二)《你看起來很好吃》繪本主題:接納包容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3 認識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包容和欣賞能力。
2. 繪本內涵:這本繪本是以幽默的方式來帶領幼兒進入學習關心之門,故事內容敍述有一隻甲
龍寶寶一出生就遇到一隻不懷好意的大暴龍,暴龍淌著口水說:「你看起來很好吃!」而以為自己
叫做「很好吃」的甲龍寶寶聽了,馬上撲過去一把抱住暴龍的大腿,大聲的喊:「爸爸!」。結果
強悍的暴龍頓時不忍心吃小甲龍,並且在相處的互動中,學習關心彼此;甲龍寶寶把暴龍當成自
己的爸爸,爸爸為了讓小甲龍不被壞人吃掉,還教牠厲害的鐡頭功、甩尾功等,符合指標中的L2-1-1
項目;吃葷的暴龍還和吃素的甲龍共同快樂的生活,其中的故事內涵同時包含了L2-1-2 和L2-1-3
的幼兒生命教育內容指標。
28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8
三、人與環境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三隻小狼和大壞豬》、《小鼴鼠的鳥寶寶》。
(一)《三隻小狼和大壞豬》繪本主題:心隨境轉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3-1-1 能分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
(2) 繪本內涵:《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是以顛覆性的手法,由《三隻小豬》的故事改編為三隻
可憐的小狼遇上了一隻強壯又聰明的大壞豬,這次換成大壞豬想要“呼~呼~哈!哈!”的把小狼
們的房子都吹垮,無論小狼用多堅固耐用的房子都難不倒牠,所以可憐的小狼需要不斷到處躲藏,
並建造越來越堅固的房子。而最後小狼們如何讓自己不再害怕大壞豬來吹房子呢?牠們是用最柔
軟的花朵與樹葉,反而讓大壞豬心情變好,最後還成了好朋友!這個故事中同時能感受在「人與
他人」及「人與環境」上的互動與影響,當我們用了堅固的牆擋住了別人,也關起了與人友好的
心,但是最柔軟的花,卻是最溫暖的接納,此故事以重覆的情節,讓幼兒易猜測接下來要用越來
越堅固的房子來躲避大壞豬,同時也以趣味性的顛覆手法,讓我們與幼兒共讀時,共同感受柔軟
舒適的環境同時能柔軟人的心。
(二)《小鼴鼠的鳥寶寶》繪本主題:愛的真諦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3-1-2 能注意動植物成長的變化與過程,瞭解「生」的意義。
L3-1-3 能在照顧動植物的經驗中學習愛惜生命。
2. 繪本內涵:《小鼴鼠的鳥寶寶》的繪本是一本深入淺出、為幼兒開啟尊重生命的啟蒙故事;
故事由一隻小鼴鼠救了一隻受傷的鳥寶寶開始,小鼴鼠認真照顧鳥寶寶,準時餵養牠、給牠滿滿
的關愛,把牠視為自己的寵物。雖然小鼴鼠的父母提醒小鼴鼠:「鳥寶寶是野鳥,應該放手讓牠
飛」但是小鼴鼠認為鳥寶寶是屬於自己,還做了一個鳥籠關住牠,因為他真的很愛鳥寶寶!
這個故事同時能讓成人與幼兒感受「愛他,應該放手,想想什麼對他是最好的。」愛應該是
給對方自由,而不是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在這樣的故事裡,可以由簡單的文字與細膩的圖中感受
鳥寶寶被困在籠中的無助與難過,內含了L3-1-2 與L3-1-3 的指標,由故事中感受到「生」之可貴
與意義,並珍愛每個生命!
四、人與宇宙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小種籽》、《愛的力量》( 原名:Love and
Healing,出版社中譯版翻譯為「愛的力量」)。
(一)《小種籽》繪本主題:生命循環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2. 繪本內涵:在《小種籽》的故事中,藉由小種籽成長的旅程,發現生命的循環過程,了解生
命生死是一種自然的循環。作者艾瑞.卡爾以小種籽一開始的生長,到成長旅途過程中遇到了自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99
29
然環境的變化、動物的威脅及人的栽採,了解生命成長會遇到的險阻,就像冒險的旅程一樣;作
者以植物的擬人技法,讓幼兒了解生命都有開始與結束,結束亦是人在成長會遇到的課題
(L4-1-2),然而藉由種籽的生生不息,孩子可以發現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可怕的事。這個故事
適於幼兒之處也在於其自然的生死形態,是孩子可以接受的,例如:飛得太高的種籽,被太陽燒
著了而死掉;飛得太低的種籽掉到海裡會淹死;掉到泥土的種籽被肚子餓的老鼠吃掉了;剛長出
苗的種籽被踩扁了……,以這樣狀況將死亡以自然、簡單而輕鬆的方式來鋪陳故事,比起故事直
接以人來描寫死亡更能讓幼兒接受與了解。
(二)《愛的力量》繪本主題:面對生死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4-1-1 能體會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L4-1-3 發現並學習表達感恩的各種方法。
2. 繪本內涵:在《愛的力量》繪本裡,透過小企鵝的生死,能讓幼兒與成人明顯的感受到生命
透過愛,可以讓死亡成為珍貴的成長歷程。這本繪本特別之處,在於故事中兩隻小企鵝,以活生
生的樣貌出現在故事中,而在一次意外中,達士汀小企鵝眼睜睜看著好朋友傑克死掉,卻只能害
怕的躲起來,無能為力而不知所措,這是幼兒在面對親人死亡時,的確會面臨到的「恐懼大於悲
傷與失落」,並且會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的心理。故事最終是示範了如何與死亡和悲傷說再見的方
式,傑克小企鵝的父母在隔年有了新的寶寶珍妮,達士汀陪伴著珍妮的父母一起照顧珍妮,以愛
的力量撫平對逝去生命的傷痛,在本書中,同時達到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三項指標。
伍、結語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參考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
研究,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以達到認識自己、珍視生命,進而肯定並尊重生命,與自然萬物共
存共榮的全人教育。
在整合繪本中對於生命教育的目標中,發現有的繪本僅達到一個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或
一個生命教育向度,但卻是能深入淺出的帶出內涵,如:《三隻小狼和大壞豬》繪本,幽默且清楚
的詮釋出自然環境的變化與心情的轉變之影響;或是在《帕西波的裁縫夢》中,在人與自己的向
度上,單純而深入性的詮釋追求夢想的快樂。然而全面性均有達到向度中每一項指標或每一個向
度的,亦是能完整傳遞出生命教育內涵的好繪本,如《小種籽》繪本中,同時表達了人與自己的
向度:察覺自己的優點、表達自己的志向;也有表現出人與他人的向度:能覺察自己與他人的不
同;在人與環境的向度上能讓讀者注意植物的成長變化過程;而在人與宇宙向度中則能自然的表
現出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如此的繪本展現出生命教育的全面性內涵。
教育部近年來積極推動生命教育,並於於2009 年11 月5 日提出其教育施政的主軸以生命教
30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30
育為基礎、以全人教育為目標,認為教育具有改變生命的力量,生命發展的關鍵有賴教育讓孩子
變得更好、更有信心、樂於學習與服務,且讓孩子身心更健康(吳清基,2009)。在幼兒的成長階
段,家庭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父母若每一天與小孩分享生命教育的繪本,將會發現如此能帶
來奇妙的改變。最後,我們也期待更多的家長與幼教老師能關懷幼兒的身心靈健康與成長,共同
推動生命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生命更精采!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3311
31
參考文獻
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課程統整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6)。286-316。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台北市立師院實小。
江福祐(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師範
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
吳庶深、蘇絢慧(2005)。聽生命說故事:運用圖畫書實施生命教育。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第
二十八期季刊。台北市立圖書館出版。P2-7。
吳庶深編著、葛惠教案設計(2007a)。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心境界。台北:三之
三。
吳庶深、黃麗花、詹文克、蕭伊吟、吳英傑(2007b)。教育部95 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
指標工作計劃。台北:教育部。
吳淑惠(2008)。幼兒攻擊行為歷程表現分析-以幼稚園實施繪本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致
遠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台南。
吳清基(2009)。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網頁版)。下載日期:2010 年1 月4 日
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412
李憲三(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李淑烘(2006)。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生命教育之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花蓮。
姚秀卿(2008)。繪本教學提升幼兒責任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
學系,嘉義。
孫效智(2009)。台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
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
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2009)。教材資源。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0 月23 日
http://life-edu.ccu.edu.tw:8000/script/092/index.php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欣欣、張淑美(2009)。《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的啓示。生命教育研究期刊,1(1)。27-54
黃慶惠(2003)。繪本教學有一套。台北:天衛。
黃迺毓(2005)。《遇見圖畫書》看見生命花園(曾心悌採訪)。好消息雜誌,128,18-19。
32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32
黃思瑜(2008)。幼教師實施生命教育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台中。
黃雅文、姜逸群、吳怡貞、何芳妃、陳怡如、郭滇媚(2005)。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
展策略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鈕則誠、劉玉玲、黃嘉莉等人(2006)。九年一貫及幼稚園生命教育教學大綱與示例計畫。台北:
教育部。
詹日宜(2005)。圖畫書教學情境中幼兒分享概念發展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系,新竹。
劉乃華(2007)。「繪本中的生命花園-30 個繪本故事中的幼兒生命教育」。台北:二十一世纪
出版社。
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蕭麗鳳(2008)。幼兒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學系,高雄。
Mendoza, J. & Reese, D. (2001). Examing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s for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3 (2).
1-38.
Neuendorf, K.A. (2002).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wman W. L. (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王佳煌、潘中道等譯)。台北:學富文化。
Jim Trelease(2002)。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台北:天
衛文化。
Zeece, P. D. (1997). Bringing books to life: Literature-based storytell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1), 39.
參考繪本
唐土兒著、邱千蓉繪圖(2008)。小仙子和小魔女。高雄:愛智圖書出版。
陳致元(2005)。Guji Guji。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簡惠碧著、黃純玲繪(1999)。愛的力量。(雙語繪本原名:Love and Healing)台北:彩虹兒童文
化出版。
Arsenault, E. 著、Fanny 繪(2006)。帕西波的裁縫夢(丁凡譯)。台北:三之三。
Carle, E.(2004)。小種籽(蔣家語譯)。台北:上誼。
Eugene, T. 著、Helen, O. 繪(2002)。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曾陽晴譯)。台北:遠流。
Miyanishi, T.(宮西達也)著(2006)。你看起來很好吃(沙子芳譯)。台北:三之三。
Newman, M. 著、Benson, P. 繪(2007)。小鼴鼠的鳥寶寶(黃迺毓譯)。台北:上誼。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3333
33
The Vitality of early child’s picture books –
To explore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targets
Shu-Sum Ng Chen-Jen Wei
Assistant Professor Storytelling Trainer
National Taipei College of Nursing Taipei County Childcare Unions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is not only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best stage to
implement Life Education. Effectively using picture books in the teaching of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themselves,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establish good relationships, care
about Nature and live good liv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and above. How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in picture books and how to select appropriate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are both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referred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hose
eight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suitable for children between 3 and 6 years of age.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2006 Lif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argets plan, the researchers based this study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ife
Education, selected the eight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nd analyzed the Life
Education content and teaching targets in them.
Sharing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through the above se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educators, the
researchers are looking for bette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children.
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targets, picture books 



文章標題:自傳  2013-09-30 06:08:22

我叫游芷瑜,今年十七歲,目前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幼兒保育科 ,出生在一個很平凡的小家庭,父親是個商人,在大瑀嶺種菜,母親是個家庭主婦,而弟弟.妹妹和我都還在學校求學。父母用民主的方式管教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獨立自主、主動學習,累積人生經驗,但他們會適時的給予鼓勵和建議,父母親只對我們要求兩件事,第一是有禮貌,第二是著重課業。因為沒有禮貌,就算功課再好也沒用。又因為家境並不富裕,所以必須專心於課業上,學得一技之長,將來才能自立更生。 小學就讀:公正國小在小學時代的我很活潑、很好動,在課業上表現優良,課外表現不錯,除了擔任過班長等幹部外,還參加合唱團。 小學畢業後,進入了一所明星國中:羅東國中,在國中時期的我,非常外向.愛玩,雖然不愛念書但至少也考了一間護校來讀,。 進聖母後,每天都覺得很充實、很快樂。我的特色是能K、能玩,所以我不斷地努力學習,希望能夠達到此目標。在課業方面,我都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因為上課專心聽講、仔細思考、體會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在腦海裡架構重要觀念,一有問題就立刻發問,因此上課的吸收效率很高,不但使得複習的工作能夠很快完成,還有多餘的時間從事課外活動。在這麼多的科目當中,我最喜歡的科目是英文,因為英文是未來全國共同語言,此外 英文能力好對幼教業也是一種福利。 我在學校人際關係良好,和同學間的相處十分融洽,彼此之間很有默契,團結一心。 除了課業之外,其他方面我也沒有偏廢。在高一時參加歌唱比賽, 因為我的興趣是唱歌,除此之外廚藝也是我的興趣,我們家的三餐都是我料理的,從小就跟在媽媽身邊練就一身好廚藝, 我從小就立志要當幼兒園老師,現在才發現這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對幼兒有耐心,也得擅長與家長溝通,升上高二也逐漸覺得求學的過程中也相當辛苦,但幼保是我的興趣,我一定會努力拼課業。 雖然媽媽不支持我念幼保科,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下去,一定看的到屬於我幼保的那一片天。

文章標題:自傳  2013-09-30 08:11:57

我叫游芷瑜,今年十七歲,目前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幼兒保育科 ,出生在一個很平凡的小家庭,父親是個商人,在大瑀嶺種菜,母親是個家庭主婦,而弟弟.妹妹和我都還在學校求學。父母用民主的方式管教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獨立自主、主動學習,累積人生經驗,但他們會適時的給予鼓勵和建議,父母親只對我們要求兩件事,第一是有禮貌,第二是著重課業。因為沒有禮貌,就算功課再好也沒用。又因為家境並不富裕,所以必須專心於課業上,學得一技之長,將來才能自立更生。 小學就讀:公正國小在小學時代的我很活潑、很好動,在課業上表現優良,課外表現不錯,除了擔任過班長等幹部外,還參加合唱團。 小學畢業後,進入了一所明星國中:羅東國中,在國中時期的我,非常外向.愛玩,雖然不愛念書但至少也考了一間護校來讀,。 進聖母後,每天都覺得很充實、很快樂。我的特色是能K、能玩,所以我不斷地努力學習,希望能夠達到此目標。在課業方面,我都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因為上課專心聽講、仔細思考、體會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在腦海裡架構重要觀念,一有問題就立刻發問,因此上課的吸收效率很高,不但使得複習的工作能夠很快完成,還有多餘的時間從事課外活動。在這麼多的科目當中,我最喜歡的科目是英文,因為英文是未來全國共同語言,此外 英文能力好對幼教業也是一種福利。 我在學校人際關係良好,和同學間的相處十分融洽,彼此之間很有默契,團結一心。 除了課業之外,其他方面我也沒有偏廢。在高一時參加歌唱比賽, 因為我的興趣是唱歌,除此之外廚藝也是我的興趣,我們家的三餐都是我料理的,從小就跟在媽媽身邊練就一身好廚藝, 我從小就立志要當幼兒園老師,現在才發現這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對幼兒有耐心,也得擅長與家長溝通,升上高二也逐漸覺得求學的過程中也相當辛苦,但幼保是我的興趣,我一定會努力拼課業。 雖然媽媽不支持我念幼保科,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下去,一定看的到屬於我幼保的那一片天


   1015102035    江佑潔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雖然有很多都空白 但我會慢慢填上去~~

文章標題:課堂知識  2013-10-01 22:00:16

有許多孩童握筆不正確 要在還小時 將他改過 不然以後想改都改不回來了! 建議:給孩童握短肥的蠟筆有助於訓練前三指的肌肉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打掃  2014-02-23 20:39:51

打掃家裡,對我來說好像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打掃時常常能看到一些以前的東西,像我就發現國中時的課本,在某些小角落的灰塵特別多,我還看到一些蜘蛛網,我打掃完後因為灰塵而過敏了,不過能看到地板閃亮亮地,我的心裡也很舒暢呢!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逛燈會  2014-02-23 20:59:38

今年的員山燈會主題是機器人,在那裡我看到很多作品,都很好看。 燈會裡我看一個會冒煙的大機器人,還有兩個會搭配音樂閃爍的機器人,如果我家也擺一個會閃的機器人,就一直看著它在那裡閃,心情也跟著開心起來了,我可能晚上都不用睡覺。由於是用手機拍的所以本人拍不進去~

它是香蕉的說~wink

這是會搭配音樂閃爍的機器人~還沒閃!!indecision

閃了!!cool

今年最紅的熊貓~~yes

是伊莉莎白(動漫銀魂裡的角色之一)我超愛銀魂...!heart

最後送上我們的團體照!後面那隻叫三頭六臂喔~!我數過了,真的有六隻手臂吶!laugh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做賀年卡~  2014-02-23 21:11:44

第一次做賀年卡的說,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我就盡量畫了關於過年的圖,我只會設計圖畫,不太會做一些精緻的裝飾,不過我可是很用心的做了~

第一步~把紙摺半!!

第二步~畫一顆橘子~大吉大利!!

第三步~畫一串鞭炮~

第四步~馬年要畫馬阿~~~

再畫一些~~~~

最後字的話......秘密的說~~!!!




   1015102034    林佩樺  發表(3)筆  

文章標題:自傳  2008-03-18 16:15:43

我叫林佩樺,今年20歲,我是家裡唯一一的小孩,父母親自小離異,母親帶著4歲的我來到宜蘭,母親平時工作極為忙碌,在我15歲時,母親因經商失敗,跟地下錢莊借錢,將我託給奶媽照顧,目前寄養在奶媽、奶爸家中,跟奶媽、奶爸的感情極為深厚,母親也教導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培養了我是非判斷的能力,有許多愛我及照顧我的人,雖然身在一個單親又特殊的家庭,但我覺得比任何人都幸福。 國中時期,在運動會上,我學到與班上同學的互相合作和團隊精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二次運動會時,班上的有個女同學因為腳受傷而不能長跑,班上就推派我出去,跑得不快體力也不是很好的我,那時很緊張壓力很大,在我跑步時,班上的同學拚了命的為我加油,我也非常努力地跑,跑到臉色都發白,那時我覺得自己真的快不行了,不過最後我還是跑完了,雖然只得了個第六名,還是有1分,我覺得能夠為班上爭取榮耀,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也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 國中畢業後,因成績不理想而重考一年,考上了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幼兒保育科就讀,在聖母的這三年裡,我學到許多的幼兒知識以及照顧幼兒的技巧與技能,這些知識及技能讓我學會跟幼兒相處和良好的互動。而我所學到的這些幼兒知識和技能,讓我在上班的地方「晶英酒店」裏頭的兒童遊樂區更加上手及適應,我所學到與幼兒互動的技巧,真的對我的幫助很大。而在這三年,我參加一些研習和考取證照,讓我學到很多在課堂上所學不到的東西,讓我看到這個科系更多不同的方向。 在未來的日子裡,不管是在校學習還是校外的實習課程,我都會用心學習,幼兒保育這塊我還有許多的東西需要學習。我希望在校外實習的這些日子裡,能夠學到很多好用的教學技巧,以及訓練與家長之間的互動相處,很期待下學期到幼兒園實習,一定能夠學到很多東西。

文章標題: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013-09-23 13:44:52

幼兒是全人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實施生命教育最好的階段。有效運用繪本於幼兒的生命教 育教學中,可以增進幼兒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關心大自然、並開展美好 的生命。本文首先於國內碩、博士論文及近年的研討會論文中,收集有關與「生命教育」主題相 關的研究,發現近年來許多關於「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多以繪本來進行教學與研究設計,在教 學過程中卻僅選取某一部份的生命教育向度來實施,因此研究者發現有關如何分析繪本中的生命 教育內涵並選擇適合幼兒的繪本來進行生命教育,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針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概念,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根據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 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劃」內容,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 人與宇宙)選取八本「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來分析其中的生命教育內涵及教學指標。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配合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的內涵,期待家長與幼教老 師能善加運用繪本,相信能讓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幼兒美好的全人發展與成長。

文章標題:第4名!  2013-12-05 13:36:18

這次的期中考,真的是最開心的一次期中考! 我覺得認真念書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考完試之後的那種滿足感,考券上考的全都會的那種感覺真的是超棒! 這次成績出來後,我考上全班第四名!自從國小後就再也沒上過前20名的我,對來說真是一大進步阿!


   1015102033    楊庭昀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46:06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來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之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發展「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全國高職幼保科畢業班學生為對象,採分層抽樣共獲得有效樣本672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獲得結果如下︰一、選擇繼續升學者高達94.5%,其中有31%選擇升學非幼保科系、學生在學期間有關實習、打工與志工經驗都以與幼保相關居多,選科動機以喜歡小孩占多數、91.2%的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69%的家庭年收入低於國民平均收入40%;二、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群組的因素以父母期望、實習經驗為主,影響就業群組的主要因素為非幼保實習經驗,這些因素的正確預測率達61%。本研究最後提出四點建議供教育主管、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2025-04-2 查詢共11190人  有發表「寒假作業」共59人 目前第124/187頁 [首頁][上一頁][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