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9暑假作業閱讀心得 14703 2020-09-13 21:30:48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人在悲傷時總會希望有人了解自己有人懂,例如我自己,從前的我會希望別人懂我, 現在的我覺得,沒有人能夠全懂誰,最多就是安慰的話。我是一個不知道怎麼安慰別人的人,但讀完後,了解有時不須過多的話語,要先做的是陪伴和聆聽,可能幫到的並不多,但先讓他人緩和心中情緒,知道有人與他同在。理解也是關鍵,不必全懂但先試著了解他人處境,多方面的思考,不要私心偏袒,提供多元的建議。
在人生徬徨無助的時候,試著向外求救,尋找能夠理解自己的人,家人朋友摯愛,說說自己的不安痛苦,請他提供客觀意見,去解決。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對痛苦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知道有人理解他的痛苦
要減輕痛苦,只要將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縮小就好了。
痛苦的人只會向肯理解自己苦楚的人訴苦。
面對痛苦的人所發出的痛苦訊號,有些人能敏銳察覺,有些人則無法。
So What學習要點:
協助實現期望、改變痛苦現實的行為,就具有減緩痛苦的作用。
與對方建立關係,使他在身陷痛苦時可以對你坦承「我好痛苦」。
協助痛苦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陪伴。
想要察覺對方的痛苦訊號,必須仔細聆聽對方,隨時留意對方的痛苦。
Now What反省、思考、自我檢視:
使用同理共感,不必急於表達意見而是聆聽。以前總是急於述說自己的想法,
過於主觀,現在更重要的是,知道別人的痛苦,設想減緩,進而解決。
不須過多的話語,陪伴及是最長情的告白。
|
暑假作業:Free to fly : 生命、勇氣、愛, 加護病房護理師眼中的醫療群像與生死覺察 15156 2020-09-13 21:29:41
在暑假看這本書時讓我感受到「記錄生命,凝視死亡,起飛那一刻,我們相依相守。她的職業是連結生與死的按鈕,她的快門是揭露衝突與真相的橋樑。」
而這本書在說做為一名加護病房護理師,在職場上作者必須與死亡搏鬥,但後面作者明白,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的病痛與生命末期強制醫療行為的折磨;後面作者成為一名影像工作者,她將視角從鏡頭這端延伸至那端,將燈光打向社會角落中的未解傷痛、長期被忽視的醫療現場及早已失衡的醫病關係。
在國內首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事法規裡,面對醫療自主、善終權益、改善醫病關係等,讓我們透過更溫柔的視線、更堅定的擁抱,向生命獻出最誠懇的尊重。因為每一個靈魂的誕生,都是一束絢爛的花火。
人生中的每個片段都賦予了各種啟示,在倏忽即逝的急救現場,時間飛快前進,呼吸瞬間消散,生命流動ㄧ眨眼就過去,影像紀錄卻能雋永長存。透過生與死、快與慢、流動與停格、真實與抽象的轉換,讓我們重新面對這雜亂與繁盛並陳的真實人生。
在這本書裡有一位名叫佳嬡的女生是一名加護病房護理師,社會現況每日每日在病房內上演,見過白髮人送別黑髮人,見過傷心的父母與叛逆的惡子、見過相愛的情侶在婚禮前夕先迎來了死訊、見過心靈的苦痛凌駕在肉體煎熬之上、見過渴望求生與一心求死的極端、見過照顧者的辛酸與崩潰、見過勇敢放手的大愛媽媽……幸福那麼短,為何苦痛來的那麼快?人生那麼長,為何我們總是來不及說愛?
在病痛面前,時間照穿的是得失或是迷茫,唯有真正看透生死,才能無憾。
|
108-2暑假作業(共兩篇) 14113 2020-09-13 21:08:25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丁
學號 1065101158 姓名 陳鵑自
作者姓名 彭少貞(Shoa-Jen PERNG ) ; 湯麗君(唐李春)
西元出版年 2019年 文章標題 鄉村高齡糖尿病個案的自我管理教育
期刊名稱I 糖尿病 卷(期) 66卷6期
起訖頁數 P13-19
作者姓名 林瑞祥(Boniface J. LIN) ; 李佩芬(李佩芬)
西元出版年 2018年 文章標題 從獨白到對話-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演變
期刊名稱II 糖尿病 卷(期) 65卷5期
起訖頁數 P20-26
【自訂一主題】:糖尿病小知識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What 文章內容摘要:糖尿病為影響民眾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我國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政策,提供連續性醫療照護,並提供衛生教育教導個案自主管理。然而對於醫療資源不方便的鄉村高齡糖尿病個案而言,有其障礙取得或利用服務。本文介紹台灣實施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現狀,參考國內外文獻,討論糖尿病個案自我管理教育與支持的概念,並提出以社區為基礎之策略,以強化糖尿病共同照護的連續性,包括(1)利用多元的服務模式提供糖尿病個案的自我管理教育;(2)增加非專業人員的訓練;(3)提供符合文化的衛教內容。
So What 學習要點:高齡者對口渴感受度下降,易發生高血糖而導致姿位性低血壓、失禁、意識障礙;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未善加控制,血管病變易發展成嚴重合併症,大血管病變包括心臟疾病、中風;小血管病變包括周邊神經或視網膜神經病變,後續則衍生失明、周邊肢體的截肢、腎臟衰竭等問題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藥物治療,身體活動,健康飲食和減壓是糖尿病管理的四大支柱,除了增進個人技能,創造支持性環境是健康促進的另一項重要意義。建議讓更多推動長期照顧工作的社區夥伴參與居家或社區模式,服務提供者更接近高齡糖尿病個案生活環境,提供符合其文化背景之課程、輔以方便性高的網路媒介,以建立鄉村高齡糖尿病個案支持性環境。
出處: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 DocID=0047262x-201912-201912020004-201912020004-13-19
【自訂一主題】:糖尿病知識王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What 文章內容摘要: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病友需要積極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不能只靠藥物治療。有糖尿病的人需要控制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的控制。但糖尿病控制現況在美國及台灣目前都不盡理想,文獻研究結果也顯示,將來所引發的糖尿病併發症,如失明和洗腎的病人會越來越多。本文從探討三高控制不佳可能的因素如:醫師的治療惰性(又稱慣性),病人的服藥順從性(adherence)及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等,提供臨床醫護人員在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所需改變的方向。過去我們提供衛教課程時,往往站在講台上獨白(monologue),近幾年我們嘗試運用在美國發展出來的共享門診及共享決策等創新看診模式,盡量鼓勵病人與病人、病人與衛教團隊人員的對談(dialogue)。初步研究結果皆有不錯的成效。最後台灣在健保論量計酬的環境裡,要推廣這樣費時的工作,確實困難。希望健保局早日改行論價值(考量成本的品質)計酬的制度,讓更多的醫護人員偕同病友,努力提升糖尿病照護的品質。
So What 學習要點: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糖尿病病患樣本進行服藥順從性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服藥順從性對糖尿病患之健康狀態具有顯著影響,服藥順從性較高的患者有下述特質:包含患者年齡高、就診於基層院所或地區醫院、轉換醫師次數低、病人就醫所需自行負擔的醫療費用越高時。此實證結果除了在理論上確認按時用藥對糖尿病患健康狀態之影響外,在臨床上如何提高糖尿病患之服藥順從性,在治療上亦是一重要課題。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現在健保論量計酬的 環境裡,要在診所和醫院推廣這樣費時的工作,確 實困難。希望健保局早日開始改善論價值計酬的制度 (價值就是考量成本的品質),讓更多的醫護人員偕同 病友,努力提升糖尿病照護的品質。
出處: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 DocID=0047262x-201810-201810020021-201810020021-20-26
肆、其他注意事項 借閱書籍同學,請在 109 年 6 月 10 日至 6 月 21 日開始借閱,並請於 109 年 9 月 11 日歸 還(最後歸還日),以免逾期受罰。
|
107級 三年級暑假作業 14657 2020-09-13 21:07:31
暑假讀書心得格式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 別 護理科 班 級 護三乙
學 號 1075101050 姓 名 柯芃羽
書 名 I 臨終習題 作 者 潔西卡‧齊特
出 版 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年 月 2018年10月
索 書 號 096587 I S B N 978-986-479-561-1
【撰寫心得書名】:臨終習題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 500 字)】:
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之下,基本設定就是不擇手段用種種醫療技術救活病人,電擊、心臟按壓、插管樣樣都來,不管病人有多痛苦,被救活之後更需要面對怎樣的人生,潔西卡‧齊特醫生在這本書裡記錄了自己蛻變的過程,從救人活命的英雄,變成尊重病人價值觀與偏好的醫生。在現今的醫療文化,老人、病人都被抬上她所說的臨終輸送帶,插上各式各樣的管子,在孤單、意識不清和無盡的痛苦中,離開人世。潔西卡‧奇特醫生在經驗中得知,病人最害怕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不得好死,在死亡前受盡種種折磨。他希望在病人和醫護人員之間搭建橋樑,減輕病人的痛苦和焦慮,以及尋求家屬的支持及鼓勵,讓病人得以善終,以安詳優雅的姿態離開人世。期待有一天,能夠把死亡視為生命的一部份,醫療體系能夠更加靈活,明白死亡是一種自然的過程,而不是病人明明已經快死了,還不放手,繼續搶救,使用著各種維生器材,讓家屬可以更加得體諒醫護人員,而不適一昧地追求自己的鑲法,想怎樣就怎樣,而不顧任何代價及後果,只要病人活著,一個好的醫生,不只是知道該如何搶救病人,也該知道何時須放手,讓病人以安詳的姿態離開人世,在加護病房裡,看到純死的病人在病房中受到不必要的折磨,沒辦法自行決定治療方式,只能根據醫生及家屬的需求進行治療,讓身體繼續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同時心裡也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這本書讓大家共同思考,該如何面對臨終的生命,該用怎樣的方式及心態面對林珠的病人,及臨終病人身心靈承受著多少得痛苦及折磨,讓大家能夠對臨終不感到迷惘及焦慮,做好應做的事情,達到最好的陪伴及面對他。
|
108級暑假閱讀心得作業 15365 2020-09-13 21:07:26
書名:24位名醫肯定,最好的休息法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生活壓力的增加,犧牲睡眠
已經成為不少人用來增加可用時間或休閒時間的首
要方法,甚至睡眠障礙的發生,更使得白天精神不
佳的情況惡化。我認為,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只
有真正開始認識睡眠,才有辦法逐步改善並找回原本
自然的睡眠品質。
睡眠時間並不是一天總共睡幾個小時就可以計算的,
因為人的身體有被稱為晝夜節律的循環週期,不管是
血壓、荷爾蒙或自律神經,都是以二十四小時的循環
在變動。假設一天分三次睡覺,對身體來說,就等於
是以八小時的循環週期在度過一天。就算有辦法確保
一次睡滿三小時,一天總計睡九小時,這樣的做法並
無法符合身體循環週期,還會危害身體健康。
一天二十四小時的週期循環,但我們的生理時鐘會比
二十四小時稍微長一點,一旦持續這樣的偏差,生理
時鐘每天計算的時間大約會往後延長零點五小時,不過
只要早起,大腦便會清醒。同樣的,吃早餐也可以得到
睡醒的效果。基本上吃完晚餐到吃早餐之間不會進食,
所以早餐是一天當中,空腹時間最長的一餐。
在沒有電的時代,人類過去每到晚上幾乎無法活動,所以
往往比現代人睡得還要多。最佳睡眠時間因人而異後,自
然就會想了解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睡眠時間不光有個
人差異,也會因季節而有不同。日照時間較長的夏天,睡
眠時間較短,日照時間較短的冬天則有較長的傾向。即便
是同一個人,夏天和冬天的睡眠時間仍差不多有三十分鐘
左右的差別,另外必要的睡眠時間也會因日子而有些微的
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