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057/7773頁 [首頁][上一頁][1055][1056][1057][1058][1059][1060][1061][1062][1063][1064][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2020/09/06三年級下學期暑假作業2  13948  2020-09-06 15:22:55

WHAT:本個案報告為一位66歲男性病患,下背痛伴有雙側大腿麻痛長達三年,腰部磁振造影顯示L4/L5脊椎狹窄,因而接受L4/L5椎板切除術及L4/L5椎間盤軟骨切除術,術後因傷口感染再接受清創重建手術。但手術後,病患仍覺下背痛,且越來越嚴重,手術部位傷口外觀清潔,僅發現發炎指數CRP及ESR上升。進一步追蹤磁振造影顯示L4/L5椎間盤感染,隨即接受L3-L5椎板切除術及內固定,同時給予抗生素治療。術後病患恢復狀況良好,可以緩慢步行不需攙扶。 SO WHAT:通常在門診中因背痛求診的個案很多,一般背痛的原因主要是跟肌肉骨骼系統有關,因椎間盤感染引發背痛者並不常見,但椎間盤感染的病例因誤診延誤適當治療,後果可能不堪收拾。椎間盤感染是一個不明顯的病灶,診斷上很困難,發病可能很快速,也可能進展緩慢,有可能合併長期的神經後遺症的發生,甚至有死亡的可能,不應忽視,所以背痛病史中若發現有危險因子則應懷疑椎間盤感染,如有過久的下背痛、年紀大、其他感染、糖尿病或近期動過手術等危險因子,再加上發炎指數持續性上升,就應該把椎間盤感染納入鑑別診斷。一般手術後導致椎間盤感染發生率很小,但是一旦發生,即使經過適當治療,長期追蹤仍有持續背痛以及無法回復工作的個案。此篇探討此類病例適當的診斷及處理方式,磁振造影用於診斷椎間盤感染的敏感性很高,而椎間盤感染的治療主要是抗生素治療,治療無效才應考慮開刀。 NOW WHAT: 過去認為醫源性椎間盤感染為罕見的病例,但近來至少有兩個因素使得發生率上升,一個是治療性或診斷性侵入椎間盤手術的普及,另一個因素是磁振造影廣泛的運用,所以我們更應該注意相關危險因子,好在遇到平常不常見的疾病時,也能在第一時間給予病人對的護理,或是告知醫生。一般手術後椎間盤感染發生率很小,但一旦發生,並且長期追蹤這些醫源性椎間盤感染,有一半以上,甚至是四分之三的病患不能回復正常工作,由此可知不能輕忽這項疾病的重要性呀!椎間盤感染雖然不常見,但是一定要列入背痛的鑑別診斷中,對於脊椎手術後的病人,背痛越來越加劇,且找不到合理的原因,加上持續性發炎指數上升,一定要查明是否有椎間盤感染,以免延誤治療。 王德珍(The-Chen Wang)、林鴻錡(Hung Chi Lin)、高木榮(Mu-Jung Kao)、劉金亮(Chin-Liang Liu),2007。椎間盤感染引起背痛:個案報告。台灣復健醫學雜誌, 35 ( 1 )。doi:10.6315/2007.35(1)08
      
2020/09/06三年級下學期暑假作業1  13948  2020-09-06 15:21:41

WHAT:一位罹患直腸癌末期中年婦女,面臨身、心、社會及靈性衝擊,照顧期間爲95年7月10日至95年7月20日,採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作爲工具,經由直接照護,運用會談、觀察及生理評估等技巧,收集主客觀資料,過程發現病人有疼痛、噁心及嘔吐、睡眠形態紊亂、潛在危險性跌倒、預期性哀傷等五個護理問題。在照顧過程初期,團隊與病人因相互不了解導致治療關係未建立良好,互動變得很緊張,經由團隊用心陪伴處理症狀,才能與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感,進而了解病人及家屬對疼痛控制之看法,澄清疑惑,在適當的溝通後進行疼痛控制,改善症狀。也引導病人與家屬彼此分享內心的不捨及情感,能互相道別及交代後事,最後平順往生。 SO WHAT:前言中有提到惡性腫瘤是台灣十大死因的首位,所以此篇個案報告中,無論是身或心的相關護理,都有著非常高的學習價值。尤其是內容中有提到的因面對疾病已無法治癒導致的心理壓力,這是平常在學習護理相關專業知識時,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病人心理狀況,內容清楚的詳述如何排解病人,甚至是家屬心中的壓力、擔憂。 NOW WHAT:看完這篇個案報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止痛”,從一年級到現在,學過無數有關止痛的方法、藥物…,但看完這篇個案報告後,忽然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雖然那些方法或是藥物在我們學習時是分開的,有各自不同的分類,但在實際運上卻是必須相輔相成的,不能完全仰賴藥物,也有許多方法可以讓病人的情況舒緩、讓藥物的效果更好。此篇個案報告中甚至有提到”安寧護理”,在內容中可以看到個案選擇安寧護理的原因,以及家屬因對安寧護理的不了解而產生的擔憂,但這篇個案報告卻給了我們一則適度實際運用安寧照護理念的「四全照顧」例子,去了解個案與家屬彼此內心的擔憂,甚至是擔任他們溝通的橋梁,讓他們有機會對彼此說出心中真正的內心話,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不僅讓病人「死於平安尊嚴,而且滿足地活到最後一刻」,更達到病人及家屬身心靈平安。 黃惠美(Hui-Mei Huang)與鄭珮伶(Pei-Lin Chei) (2007)。末期直腸癌護理:一個案報告。安寧療護雜誌,12 ( 2 )。doi:10.6537/TJHPC.2007.12(2).8
      
109暑假作業讀書心得  14720  2020-09-06 15:01:53

書名:家有小兒濕疹 作者:謝梓華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看了這本書發現裡面內容講的很詳細,一開始先讓我們了解皮膚的結構跟功用,皮膚是臭皮囊的最外層、是一個很重要及身體最大的多功能器官,有自我修復的功能還可以排汗、保持身體水份等功能,而濕疹就是因為皮膚要對抗一些外來物質而引發的症狀。因為我本身有濕疹的問題(異味性皮膚炎就是濕疹的其中一個學名),所以對這本書非常有興趣。濕疹的症狀其實就是皮膚乾燥會裂掉,會很癢,無時無刻都在抓癢,看醫生是看得好但是又會復發,是一個到現在還令我很頭痛的事情 唉。看這本書讓我了解其實濕疹這件事並不是遺傳更不是衛生習慣不好,後天因素大於先天因素,在這本書內給我三大項去分析濕疹的病因,第一是皮膚預防功能障礙,其實就是皮膚上的免疫細胞太勤勞,神經先胺或磷脂質缺少,皮膚就會比較乾。第二是免疫系統反應不良。第三是環境誘發因素,像是換季的時候,我濕疹就又跑出來了,在手、關節處或是臉上。還有一點,太熱潮濕的地方,細菌容易生存的地方濕疹都容易發生在皮膚上。這讓我反思了一件事,台灣有四分之一的人都罹患濕疹,也許是環境的影響,像宜蘭其實就是濕疹最喜歡的氣候,不僅悶熱、還潮濕,一年四季都是雨季,這讓我的濕疹根本好不起來,即使擦藥好了,也還是會復發,換季的時候最誇張,手指頭每一隻都破皮、裂掉,那到底怎樣才是可以真正治療濕疹的方法呢?書裡介紹很多方式,其中保濕是我覺得蠻有效的一種方式,也是濕疹患者最重要跟最需要的一個環節,可以幫助舒緩患部,也可以預防復發。最後,其實濕疹要康復不難,只要保濕做得好,濕疹會癢沒煩腦!
      
108年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4178  2020-09-06 14:16:07

班級:護四戊 學號:1065101220 姓名:范妤潔 座號:32 作者姓名:潘豐泉、韓文蔚 西元出版年:2010年12 文章標題:台灣臨床骨質疏鬆之照護與管理現況 期刊名稱 I:寶建醫護與管理雜誌 卷 ( 期 ):8:2 起訖頁數:022-030 作者姓名:林詩淳、辜美安、陳妙文、蔡坤維 西元出版年:2013年08 文章標題:老年人骨質疏鬆症之預防及護理 期刊名稱 II :志為護理:慈濟護理人文與科學 卷 ( 期 ):12:4 起訖頁數:058-062 【自訂一主題】:骨質疏鬆症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 500 字)】: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新陳代謝的病症,患者的骨質密度減少,讓骨骼結構變得脆弱,因而容易導致骨折,最常發生在1.老年人 2.女性: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一般在停經後,是因為雌激素停止分泌所致 3.體型瘦小 4.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患者 5.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長期攝取鈣質不足、缺乏維生素D、過量飲用含咖啡因飲品、過量攝取鈉質(鹽分)、缺乏負重運動、酗酒 6.疾病,例如:女性的雌激素不足,例如因化療、電療或手術而提早停經、男性的睪丸素過低、內分泌失調病症,如甲狀腺機能亢進 7.服用藥物: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正常的骨質增長需要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及作適量的負重運動,由於骨質須在年輕時奠定基礎,所以預防骨質疏鬆症,一生都要注重適當飲食和運動。 So What 學習要點: 骨質疏鬆要怎麼預防呢?1.均衡飲食:多選擇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例如:奶類食品:如牛奶、奶類製品、芝士、乳酪等(可選擇一些低脂或脫脂產品以免造成過胖)。海產類:連骨或殼食用的海產,如白飯魚、銀魚乾及蝦米等。豆品類:板豆腐、加鈣豆漿、素雞、枝竹及腐皮等。蔬菜類:深綠色的蔬菜,如白菜、西蘭花、菜心等。果仁類:如杏仁及芝麻等。 攝取足夠維生素D,例如:雞蛋黃、已添加維生素D的牛奶等。 減少進食含高鹽分的食物,如鹹魚和豉油等調味料,以減少鈣質流失。 2.切勿吸煙、酗酒。應減少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如咖啡、濃茶等。 3.適量的負重運動,例如:步行、太極、健身操等,保持每星期最少做3次、 每次30-60分鐘的運動。 4.戶外活動,透過曬太陽來協助製造維生素D,以幫助吸收鈣質,但切忌曝曬,以免灼傷。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骨質疏鬆症通常是經過多年的累積,使骨骼變得愈來愈單薄、愈來愈脆弱,我們必須在骨骼還沒有遭到嚴重破壞,以及骨折發生前,確認是否患有骨質疏鬆症,並趕緊進行治療與預防,使病情不再繼續惡化,遺憾的是骨質疏鬆症是個隱形殺手,通常不會產生任何疼痛,所以病人往往要等到發生骨折之後,才曉得骨疏鬆症已不知不覺地侵蝕了自己的身體。這就是為什麼你必須了解自己是否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以便採取預防措施:若發現具有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儘快就診專業醫生一起想辦法預防骨質疏鬆症或阻止骨質疏鬆症的惡化。
      
個案報告心得2  14206  2020-09-06 14:07:17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三己 學號 1065101246 姓名 康芳瑜 作者姓名 高千惠(Chien-Hui KAO) ; 許碧鳳(Pi-Feng HSU) ; 古雪貞(Hsueh-Chen KU) 西元出版年 2018年 文章標題 運用Watson's關懷理論照顧一位高齡初產婦併死胎之護理經驗 期 刊 名 稱 I助產雜誌 卷(期) 60期 起訖頁數 P51 - 60 【自訂一主題】:心得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之前上課的時候只有稍微的講到高齡產婦會出現的問題和照顧遇到流產或死胎的心理狀況,因為我們也沒有真的遇到過所以我選這邊個案報告來看,看具體會有什麼狀況也看別人會怎麼處理這種事,因為心理面的傷痛比身體上的傷痛更難去了解也不容易治療,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向別人打開心房,要如何去引導讓他抒發情緒也是不容易的事,同時還要去衛教他一些關於產後護理要注意的事項,這些東西都是要去學習的 文章內容摘要: 對於一位第三孕期的高齡初產婦而言,滿心期待的準備迎接新生命,卻面臨孩子突然胎死腹中,內心所承受的衝擊、失落及心理壓力是不容忽視的。本篇探討一位懷孕37週又三天、高齡合併高危險妊娠初產婦面對胎死腹中的照護經驗。護理期間為:105年7月7日到7月9日,透過觀察、會談、身體評估等方式收集資料,發現個案生理、心理、社會心靈層面問題的健康問題為:(一)焦慮/與妊娠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壓有關;(二)哀傷/與失去期望中的胎兒有關;(三)罪惡感/面臨家屬的關心;及(四)知識缺失/與產後生理復舊有關。照護期間提供產後生理照護外,並運用Watson's關懷理論進行護理活動,透過傾聽、心理支持等,陪伴個案渡過傷痛,接受失去胎兒的事實。臨床上在照顧死產產婦時,建議提供單獨的環境、鼓勵家屬給予更多的陪伴與支持、協助留下寶寶的紀念物,如腳印、頭髮等,本文的結果發現可作為提供護產人員未來照護高齡初產婦合併死胎婦女之參考。 So What 學習要點: 運用Watson's關懷理論進行護理活動,透過傾聽、心理支持等,陪伴個案渡過傷痛,接受失去胎兒的事實。
目前第1057/7773頁 [首頁][上一頁][1055][1056][1057][1058][1059][1060][1061][1062][1063][1064][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