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06/7698頁 [首頁][上一頁][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暑假讀書心得  16505  2023-09-12 23:47:47

看看別人,再想想自己,會發現問題的核心其實就在你身旁。問題的關鍵看似不明確,但想必在每個人心中已有了明確的答案。我們普遍認為,如果可以理解事情的原理,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程度。總而言之,書中蕭伯納說過一句經典的名言,女人無法容忍強加在自己頭上的不貞。這段話非常有意思。對於人生沒有第二次選擇很好看,我們不能不去想,卻也不能走火入魔。深入的探討人生沒有第二次選擇很好看,是釐清一切的關鍵。庫柏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正因為要鬥爭人生才美。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埋藏了深遠的意義。若發現問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奧,那肯定不簡單。葉聖陶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這句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人生沒有第二次選擇很好看絕對是史無前例的。每個人的一生中,幾乎可說碰到人生沒有第二次選擇很好看這件事,是必然會發生的。
      
三年級暑假作業 - 讀後心得  15723  2023-09-12 23:43:15

在三年級的兒科護理學中的第五章是瀕死兒童的護理,這章節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因為是我們期末報告的主題,雖然內容不像其他章節來得多也並不難理解,但在對未來要當護理師的我們來說卻是非常重要也常忽略的,因此我在華藝線上圖書館中找到了一篇令我很有感觸的文章「一位經歷嬰兒死亡母親的照護經驗」文章提到,經歷嬰兒死亡的母親,所引發的哀傷對一位母親的心理影響甚大,悲傷可能延續數年甚至一生。護理師從急救到診斷死亡到安葬的過程中,透過同理、陪伴、傾聽與支持等照護行動,包含協助嬰兒有尊嚴的死亡;與專業人員溝通爭取不急救與不解剖,維持遺體清潔完整,讓家人能留下回憶。親人部分協助渡過哀傷,安排家人與嬰兒有道別的機會,協助嬰兒留下生命的記憶,讓家人與孩子能有完整的生命連結,幫助母親轉換依附關係。雖然自己還是位學生也還沒有當媽媽但看完這篇文章多少能理解從懷孕起,婦女多少會幻想自己當母親的角色,會與胎兒互動、說話,而母親胎兒的依附關係也就此開始。當胎兒及母親受到威脅,就易引發焦慮不安或反抗的情緒;若胎兒因故死亡而造成永久的關係終止時,那母親生存的意義也會隨之動搖,痛苦會引起內心深處極度的悲傷,因此對失去寶寶的母親而言需轉換依附關係才能重新面對喪親後的人生,但單靠母親自己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護理師、家人、朋友的共同協助;另外護理師在照護嬰兒臨終的過程中,常將焦點放在病嬰上,面對失去嬰兒母親時,多是不知所措而忽略母親的需求,只能完成護理常規,透過此個案護理經驗,讓我更加了解護理人員不應忽略父母之悲傷反應,面對喪嬰父母處理其依附關係的轉換,陪伴父母親接受死亡事實,協助家人完成哀傷的任務,重新迎向未來新生活。 在三年級內外科實驗中有學到一個技術是抽痰,因此我在華藝線上圖書館中讀了一片有關抽痰的文章:「抽痰技術現況之探討」 文章中提到,「抽痰」是護理人員臨床上很常執行的技術,不論是內、外科病房,都有可能遇到無力或無法自行將分泌物出的病人,需要藉由抽痰的技術來協助他們將分泌物排出;尤其對於一些放置氣管內管、行氣切造口術及使用呼吸器病人而言,抽痰執行的頻率更高。由於此技術為直接將抽痰管放置到氣管中,抽吸的過程本身也會影響病人的氧合變化,所以不當的操作,可能造成病人上呼吸道傷害、感染與低血氧的危險,所以正確的執行「抽痰技術」是不可被忽視的一環。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技術考時,我前面都做得很順,最後面在幫病人抽完痰要結束時,應該要將氧流速調回醫囑之流速,但因為緊張的關係,我知道應該要做,但卻犯了粗心,不知道醫囑流速是多少,我知道要去看是多少流速,但我竟然跑去看的是題目,考試題目上並不會寫,醫囑流速想必是在醫囑裡,而我當時緊張慌亂加上不知道醫囑流速是多少,只好用口述的方式代替;考試結束,老師也說我粗心,都跑來看了,還沒有打開醫囑。此次的技術考我對自己的粗心感到非常失望,看好醫囑是非常重要的,也讓我之後做任何技術都更加小心謹慎。
      
暑假作業  16196  2023-09-12 23:22:25

書名:在你的掌紋裡迷途 作者:郭書書 出版社:麥田出版 這本書涵蓋了作者愛情的起承轉合,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是根深蒂固,是不可抹滅的,在最窒息最絕望之際他,洪,出現了。 有人能擁抱她,能認同她,能在她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回憶時告訴她,妳並不糟糕,這不是妳的問題。 默默陪在她身旁,即使什麼話都沒說。 是你在我懷疑自己迷失自己時,讓我找回自我 謝謝你能吻我的腐朽,接住墜落的我。 總覺得在這本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越是貼近生活的例子越能代入自己。 每每看到作者的兒童往事,都能有很大的共鳴感。 看到書中作者有被好好對待,一次次地跌入深淵,再一次次的向上爬,內心也會有莫名的力量。 2022年兒童身心健康指數之趨勢分析 簡位先(Wei-Hsien Chien) ; 施以諾(Yi-Nuo Shih) ; 汪開勛(Kai-Hsun Wang) ; 鄭宛昀(Wan-Yun Zheng) ; 王嘉琳(Chia-Ling Wang) ; 謝邦昌(Ben-Chang Shia) ; 丁台怡(Tai-I Ting) ; 陳麒文(Chi-Wen Chen) Journal of Data Analysis ; 18卷1期 (2023 / 04 / 01) , P75 - 97 影響兒童心理的因素分為家庭、同儕、環境、社群等,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兒童身心健康最高分數前三名的面向是「同儕關係」、「睡眠習慣」與「家庭生活」 心理疾病感覺已經是現代社會的通病了,不知道是這個社會對人們的標準愈來愈高,亦或者是現代人抗壓性變低了? 研究數據顯示,兒童的心理狀況是每況愈下的,到底是現在的社會太窒息,還是小孩子都不願去突破自己呢? 若未來還是大數據還是如此報告顯示,那或許這會是我們除了課程以外需要更花時間關注的趨勢。
      
你明明心好累,為何還要裝作無所謂?  16120  2023-09-12 23:18:34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暑假作業讀書心得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二丙

學號

1105101084

姓名

何苡希

 

 

書名

你明明心好累,為何還要裝作無所謂?

作者

金容太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年 月

2020年08月27

索書號

 

ISBN

9789865071738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情緒是種神奇奧妙的東西,有時人們會下意識的偽裝自己情緒:看來獨立自主的人也許是為了隱藏

自己的孤單,作風強勢的人可能是為了掩蓋內心的自卑與不安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書中指出人們比起表達自我情緒,更傾向迴避無視,唯有真實照顧這些「假情緒」才能讓負面情緒

完全退場。

然而我時常思考,明明是我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我無法掌控?

有時或許是因為我長期擱置它,令我覺得它陌生,從而無法掌控。

我總是在外人面前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因為不想讓人太快了解我,我會覺得這樣就很想被快速扒

光外衣,赤裸裸地站在眾人面前,毫無隱私。

然而在別人面前壓抑住的情緒並不會消失, 有些人會選擇一個好的時機去解決。

我一直覺的夜晚是一個很好的時刻,尤其是大多數人已經進入夢鄉的時候。

我永遠會選擇在那時揭開自己,但並非每一次都能如此順利的處理好之前被擱置的情緒。

這種情況也很常見,而我每一次都會選擇忽略,但我覺得這樣帶給我的影響是,哪天這些未處理的

情緒在某天到達頂峰的時候,會一股腦地被發洩出來,常令我承受不住。

那這本書的每個章節不同的主題相對應的是不同的故事及案例,從這些案例中,作者教會我們不同

的事。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第四章的第七堂課,說的是,當學會調適負面情緒,心情會比較輕鬆,生活也能

更自在。

當然其他的章節也特別有趣,每個章節學到的東西,將能夠讓我們更好的掌握情緒。

 

 


      
暑假作業  16162  2023-09-12 22:51:29

暑假作業-閱讀心得 班級:護二丁 姓名:楊芸蓁 學號:1105101126 書名: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 出版社:三采文化 作者: 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 共著 心得: 從書名可以知道這是在寫一位母親發現自己兒子有憂鬱症 從一開始的難以接受、恐慌到最後的接受、克服,並陪伴兒子度過病發期的低谷,當一個人被確診為憂鬱症其實痛苦的並不只有他一個,那些陪在他身邊的人同樣也被未知的恐懼折磨著,這位媽媽我真的覺得他很了不起,身邊有一個不定時炸彈卻還是不願把手放開,因為他知道一放開造成的後果誰都不樂見,也用行動跟兒子證明了就算全世界都放棄你的時候我也會陪著你。 在一次次的病發過程中不斷的被折磨,他們都努力的不想被憂鬱症統治所以不斷的不斷的在求救在抓住最後的浮木。 這本書用了最真實的方式讓大眾認識憂鬱症也讓大眾不再恐懼而是正視它,當你不再用恐懼的眼神看它的時候會發現憂鬱症其實並不可怕。 篇名;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 作者:江承曉、劉嘉蕙 資料來源:華藝線上圖書館 心得: 現在青少年的壓力到底從何而來?家庭?社交?課業?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真的從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青少年在面對到壓力的時候第一反應通常都是傾訴而對象不是朋友就是家人但每次跟家人傾訴的時候得到的回應都是:年紀輕輕有什麼壓力、你們喔就是不夠累做得不夠多才會去想這些有的沒的,久而久之就不會再去跟家人傾訴了,如果傾訴這條路還是行不通的話就會延伸出其他道路跟想法,最常見的通常會是通過一些不良的行為,像是抽煙 喝酒 暴食 傷害自己的方法去減輕自己的壓力,可能會得到短暫的效果但換來的就是強大的罪惡感,這樣的循環變成無止境的甚至狀況還有可能變得更糟糕。 同時這篇文章也講了要怎麼慢慢的調適自己的感受,可能是換位思考了解問題的本身進一步的去解決也可能是提升自己對於情緒的察覺能力這樣一來再掉入深淵之前就可以拉自己一把。
目前第106/7698頁 [首頁][上一頁][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