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三升四暑假作業 13974 2020-09-04 21:00:12
照護一位乳癌併發結締組織轉移病患之加護經驗
摘要:1、本篇為照護一位乳癌併發結締組織轉移病患之護理經驗,於2016年6月24日至2016年7月11日期間,透過持續性照護、身體評估及會談,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態評估,歸納出主要護理問題有:疼痛/與無效疼痛控制有關;低效性呼吸型態/與呼吸道狹窄、疼痛及肌肉無力有關;無望感/與疾病末期進展有關。護理期間,疼痛方面透過芳香療法、穴位按摩、藥物控制及心理支持,達到有效的疼痛控制。面對腫瘤壓迫呼吸道,引導個案採取支持性療法,緩解呼吸道不適症狀。在無望感方面,藉由主動關懷及傾聽感受,即早介入安寧緩和治療,有效改善靈性問題。期望藉此護 經驗能提供護理人員之臨床照護參考。
2、本文探討一位乳癌復發面臨死亡恐懼之護理經驗,於2017/7/16-7/22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態評估,經由觀察、會談及身體評估等方式蒐集資料,確立個案的護理問題有急性疼痛、死亡恐懼及家庭因應能力失調。照護過程中,提供個別性的護理措施,教導疼痛控制技巧;以同理心的態度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促使個案願意分享內心恐懼的感受,給予宗教信仰及親情的支持,在護理人員的引導及陪伴下,透過心理諮商及介紹成功個案與其會談,使個案能從他人經驗中增強信心,進而緩解對於死亡的恐懼;以及安排家庭會議,建立有效溝通模式,增加彼此間共識,促進家庭因應能力,並與醫療團隊擬定共同的目標,以提升個案的生活品質及正向面對疾病,經此照護經驗深刻了解家庭的支持及心靈安適是非常重要的,建議單位針對心靈層面,加強正確評估及處置能力,方能發揮護理獨特性功能,促使全人護理更加完善。近年乳癌基因檢測發展日趨成熟,卻無法將此高額自費檢測普及至高風險族群,是一大限制,期盼健保政策能發展有效配套措施,落實預防醫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改善罹病存活率。
心得:看完這篇個案報告後我才個明白在臨床對於乳癌的照護方式,看完後我才知道對於乳癌照護不只疼痛治療還化學治療、標靶治療這些以外來還有芳香療法、穴位按摩這類。而且在對於無望感上面還給於關懷還及早介入安寧,也能進行會談去了解個案對於面臨死亡的恐懼進而去幫助個案緩解個案對於死亡的恐懼,也可以安排家庭會議能促進家庭因應能力、增加彼此共識也能使家人更能清楚了解個案在治療過中的恐懼及不安。我也知道自己可以做乳癌自我檢視,這樣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樣也就不會到轉移的程度。
|
閱讀心得 14772 2020-09-04 19:37:14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三丁
學號 1075101168 姓名 江玟
書名 麥得飲食法 作者 黃苡菱
出版社 日日幸福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9年 3 月
索書號 097697 ISBN 978-986-97411-01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本書裡面有教我們利用飲食和一些吃東西的原則來幫助我們變瘦,很多人會因為很多因素導致肥
胖,像是:睡眠、飲食、環境等等的種種因素, 這些都是很影響我們建康的原因,但有些人會因為
減肥而選擇不健康的方法,結合了營養學來教我們怎麼吃可以瘦,既可以吃飽還可以持續的
變瘦,而且也不會復胖,這對於想健康減肥的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看完這本書之後才了解原來有
很多東西其實是可以吃的,有一些我們平常的認知是這很油不適合減肥吃,可是其實只要是吃對方
法,就算是在減肥也可能成為幫助妳瘦身的食物,之前我也試過利用節食的方式來減肥,但後來發
現體重雖然降了,但只要一停止就會很快的復胖,所以才會想多了解怎麼樣才可以瘦身又不復胖的
方法,讓自己不用運動也可以瘦,而且這種飲食方法不只可以減肥瘦身還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台灣
現在已經走向高齡化社會,老化相關的疾病罹患率也增加,如果是高血壓或高血醣這些都還可以用
藥物搭配飲食來控制病情,但是如果是腦功能衰退甚至是阿茲海默症就不是飲食調整就能夠控制的
,所以為了能夠預防腦功能衰退,就應該從年輕的時候開始調整我們的飲食,麥德飲食能降低約
50%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不僅如此,還有助於維持心血管健康、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
|
3升4年級暑假作業 13961 2020-09-04 19:31:48
主題:孕婦的經驗
1.
作者姓名:黄秀琴;郭憲華
西元出版年:2008 / 06 / 01
文章標題: 一位雙胞胎孕婦安胎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領導護理
卷(期): 9卷1期
起訖頁數:P31-43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這個報告是在描述一位具有護理背景懷有雙胞胎的初孕婦,在妊娠21週時因爲早期子宮收縮到醫院住院安胎的護理過程。筆者於96年4月1日至96年5月29日的護理期間,以會談及觀察法收集資料。
So What 學習要點:
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個案,確立有情境性低自尊、焦慮、排便型態改變及睡眠型態紊亂等四項護理問题,運用關聯、倾聽與同理心建立信任關係,鼓勵個案表達内心感受、讚美與强調個人價值以增强自尊心;確保母體與胎兒安全與健康、提供正確訊息、增强家庭支持系統與分享成功個案經驗、詳細說明母兒状况與小兒科醫療團隊介入以减輕焦慮;安排獨立隱密病室如廁,以改善排便問题;推持並促進環境與身體舒適以改善睡眠問题。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此次的護理經驗,護理人員不僅僅只是個案的照護者,更是重要的支持者及諮詢者,以同理心、接納、及眞誠的態度,持續關懷及陪伴個案,有助於增加封安胎成功的期待與信心的提高,讓我希望以後也能做到如此。
2.
作者姓名:莊現蘭;夏萍絗;周治蕙
西元出版年:1997 / 12 / 01
文章標題:具早產徵狀孕婦之住院經驗與照護需求
期刊名稱:護理研究
卷(期):5卷6期
起訖頁數:P511 - 523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這個研究是一質性研究,目的在探討具早產徵狀孕婦於安胎最初一週期間的住院經驗與照護需求。采深度訪談法收集資料,再將訪談錄音內容配合觀察摘要書寫成行為過程記錄,并且以內容分析法分析資料。研究也發現:「不确定感」總是出現在其住院經驗之中;而孕婦對依醫囑絕對臥床何處而需在床上如廁之事感到極不適應。
So What 學習要點:
十位安胎孕婦的住院經驗可以歸納為十種類別:不确定感、害怕失去胎兒、身體不適應、矛盾感、無聊厭煩感、初期不以為意、盡力配合醫囑、對環境缺乏安全感、缺乏隱私感、憂慮感等。照護需求方面則需歸納出九項:提供充分及明确的訊息、服務態度良好、給予日常生活起居活動之協助、具專業及熟練的技能、適時探視掌握病情、安排合適的病床位置、提供方便與外界聯絡的設施、提供日間臥床消遣的設備和提供營養可口的餐點。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這個研究試圖以個案的觀點來瞭解住院安胎孕婦們的經驗及其所需的護理,研究結果可作為臨床護理安胎孕婦產前照顧的參考。
|
暑假作業 14250 2020-09-04 18:13:27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 別 護理科
班 級 護四庚
學 號 1065101289
姓 名 潘于倩
作 者 姓 名 宋瑞蘭(Jui-Lan Sung);武佳縈(Chia-Ying Wu)
西 元 出 版 年
2011年
文 章 標 題 照顧一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之青少年接受透析之經驗
期 刊 名 稱 I 長庚護理
卷 ( 期 ) 22卷 (1期)
起 訖 頁 數 105-113
作 者 姓 名 林怡君(Yi-Chun Lin);甘鴻蓉(Hung-Jung Kan)
西 元 出 版 年
2011年
文 章 標 題 照顧一位有手術後疼痛病史再次手術之護理經驗
期 刊 名 稱 I I 北市醫學雜誌
卷 ( 期 ) 8卷 (2期)
起 訖 頁 數 159-170
【自訂一主題】:照顧一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之青少年接受透析之經驗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 500 字)】:讀完這篇個案報告,我覺得我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不僅讓我學到了個案報告的寫法,還能從文獻查證那裡讓我更了解慢性腎病變和糖尿病的原因和病理,還有治療的方法和原理,雖然幾乎都是上課有教過的,但是藉由閱讀真實發生過記錄下來的個案報告能夠讓大家更加的了解和加深印象,文章中的個案王先生是一位18歲職業還是學生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是由於腎功能逐漸減少,使腎元漸漸肥大,腎臟內的微血管發生廣泛、特異性破壞而所導致的病變,在生理方面,因腎絲球過濾率降低,腎臟無法排出水分及血清鈉,造成體液過多及水腫,而疼痛如果沒有給予適當的控制,可能會影響個案的深、心及社會層面,在心理層面,個案的年齡為18歲,依據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個案屬於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是發展自我認同及角色混淆的階段,因此面臨身體構造及功能的改變,危機,在這個階段會表現得最嚴重,在長期的醫療計畫內,對疾病所加的飲食及活動的限制都會讓個案對身體的掌控權失去控制,而喪失自信心及自主性,所以應該要去了解個案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對外觀改變的感受,我們應該以傾聽的方式鼓勵個案表達內心的感受並接受個案情緒的發洩,使個案增加自信及自我控制,我覺得這篇報告讓我更加了解了如何照顧一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青少年個案。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本報告描述一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之18歲青少年因引發糖尿病腎病變而須接受長期洗腎之護理經驗,筆者於2008年1月25日至2月15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型態功能評估作為指引,收集資料並確立護理問題有:「疼痛」、「無望感」等健康問題。於個案住院期間,筆者運用傾聽、鼓勵、支持,使個案表達內心感受,及運用良好的家庭支持,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增加自我控制感,降低無望感之產生;
並介紹病友,使個案建立面對疾病控制之信心。筆者期望藉此護理經驗,亦能提供臨床護理人員未來照護類似個案之參考。
So What 學習要點:學習到了慢性腎衰竭的病因及透析對青少年的衝擊及護理。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了解到照顧糖尿病青少年不只是完成護理而已,也需要給予鼓勵與支持。
【自訂一主題】:照顧一位有手術後疼痛病史再次手術之護理經驗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 500 字)】: 讀完這篇個案報告,我覺得我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不僅讓我學到了個案報告的寫法,還能從文獻查證那裡讓我更了解個案疼痛的護理方法,文章中個案林女士是一位45歲,有高血壓,個案在除夕時覺得右下腹痛,但是一直忍住直到隔一天才到醫院檢查,入院時才知道自己血壓高達160/100mmHg,並且確認是闌尾炎破裂引發腹膜炎,緊急行剖腹探查術將發炎破裂的闌尾取出,但是個案因為上次闌尾炎破裂引發腹膜炎而行剖腹探查術,術後疼痛緩解經驗不良,這次預行膽囊切除手術,在一年內開二次手術,在術前個案顯得恐懼及焦慮不安,我們應該要以傾聽、同理心,感受個案的心情,並提供適當的衛教,讓個案心中的焦慮不安情緒,可以獲得改善,上次手術的醫院沒有提供自控式止痛,個案只能採用傳統的止痛方式,所以留下了不好的止痛經驗,這次,在術前經由疼痛護理師評估過去疼痛史、個別需求性,提供個案緩解疼痛的相關資訊後,個案選擇使用自控式止痛,當術後麻醉藥效消退時,個案即可自行按壓控制疼痛感,可有效快速的緩解疼痛,並可避免重複肌肉注射,減少護理人員多次注射藥物的護理時間,也讓個案對於術後疼痛的焦慮得到改善,經由這篇文獻,我覺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最後個案出院時興奮的告訴護理師「我的傷口不像第一次手術後那麼疼痛了,謝謝妳在手術前告訴我這麼多,又這麼關心照顧我,讓我在這次的手術過程中,安心的度過。」我覺得如果自己的照顧讓個案說出這樣的話是非常有意義的,希望我以後如果有照顧到與文章中的個案相似的病人的話也可以做得很好。
What 文章內容摘要:目的:本文敘述臨床疼痛護理師協助一位過去因不良止痛經驗患者於此次的疼痛照護經驗,護理期間自2009年4月30日至5月4日。方法:藉由持續性關懷、訪談、傾聽、觀察、身體 評估及查閱病歷等方法收集資料,並應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型態進行評估,確立護理問題有:焦慮手術風險/術後傷口疼痛控制的成效有關、急性疼痛/手術後傷口有關、特定知識缺乏/缺乏高 血壓照顧資訊有關。結果:於術前提供相關疼痛護理處置,緩解手術後傷口疼痛。結論:手術前提供個案及家屬有關疾病及手術後疼痛處理的資訊,以增強個案對疼痛護理的認知及因應措 施,緩解其焦慮;手術後協助個案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減緩傷口疼痛不適,改善睡眠品質,使個案獲得持續性和個別性的護理照顧。
So What 學習要點:學到了對於個案疼痛的原因及前次手術疼痛不良止痛經驗的焦慮護理。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在個案術後疼痛時應給予支持並傾聽個案的感受,不應該只是完成護理技術就走,在術前也應該傾聽個案的想法並給予衛教。
|
2-下 暑假 。(忘了:走一段無悔的失智照護旅程 14631 2020-09-04 17:54:24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三甲
學號 1075101024 姓名 劉庭宇
書名 :忘了:走一段無悔的失智照護旅途
作者:褚士瑩著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年月:2012/12/17
索書號:415.934
ISBN:9789571356914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對親人失智的悲傷,不是來自他當下的遺忘,而是自我緊抓著歷歷在目的過往不肯放
2..不談過去,只把握現在。
3.盡了全力,然後釋懷、繼續好好過活,才是生命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
4.我活過了,現在輪到你,放手去過你的人生吧!
5.照顧家人的愛與責任,讓兩個家庭都努力地維持下去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有時面對一個家庭有需要長期照護的親人時,所要面臨種種心靈上的煎熬及各種壓力的來源,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承受的。
一九八○年代晚期,還沒有「失智症」這樣的名詞。人年紀大了,做出不可理喻的舉動,被稱為「老番顛」;專業醫師則說是「老年癡呆症」。這是個沒有人搞得定的麻煩,只能開點安眠藥讓老人變得安靜呆滯,而家屬和醫師能為他們做的不多。
書中作者照顧父母的這些年,她體會到「生活品質比生命長度更重要」的道理,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有未婚女兒可以陪伴父母渡過人生最後一程,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在經濟無虞的情況下,給予父母最需要的照顧,為了提供這種有尊嚴的、有品質的照顧,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
這本書是第一本從失智症照護者角度出發的專著,透過真實案例訪談、論及失智症病人與家屬相處的獨特面向;加上康泰基金會的專業資訊,為讀者提供實際的協助與心理的支持,並期待藉此喚起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關注與理解。
比如我的奶奶在今年暑假7月多的時候因為一次不小心跌倒,而延生出一大堆讓他身體負擔不了的疾病都出來了,奶奶在醫院住了2個月,每天都吵吵鬧鬧說要回家,拔點滴,不想吃藥,所以一度面臨著插著尿管、插著鼻胃管,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奶奶想回家的這點讓他的病一天隨著一天慢慢的好了,到現在只有一點輕微中風跟失智。
在奶奶住院的期間,我常常想,奶奶為什麼會跌倒,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點後悔當初為什麼不陪奶奶出門,平常奶奶說話時我跟他說話都有點不耐煩的樣子,奶奶當時一定心裡很不好受,從奶奶出院後到現在我發現照顧者必須要能夠分辨患者溝通上存在哪一方面問題,與患者溝通要特別留意表達的方式,並確認他們能夠正確理解,平常也要細心觀察患者有沒有跟平常不一樣的行為舉止,詢問問題的時候也應該要以答案簡潔為主,比方詢問「是不是肚子餓?」、「是不是想上廁所?」類似的話,多以肯定句來對患者說。
每個人都不想自己的家人或親近的人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要珍惜在一起相處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