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自我介紹 14727 2019-09-18 14:10:13
我叫林昱萱,我家住花蓮我的興趣是喜歡幫助別人,剛好護理科就是我的興趣。
|
暑假作業讀書心得 14721 2019-09-18 13:47:45
書名:你是我的小確幸
作者:東奔西顧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2月
ISBN:978-7-5500-2114-3
雖然這是一本言情小說
但是裡面包含了很多醫學的用詞
因為温少卿一家從醫
從小就陶冶在這種氣氛中
長大後他也當上了一名醫生
書裡有一幕是關於醫鬧的
現實生活挺多這種的,無法避免,人在受傷的時候總是特別脆弱的,尤其是至親。
因為病人的年紀大,而且早上開了6個小時的手術,後來晚上忽然併發症了,搶救不過來隔天,病人家屬就帶人來鬧了。
裡面最可氣的是當温少卿出面和家屬解釋並且已經告訴過家屬病人病情和簽了手術同意書。但是家屬不聽,還想砸醫院設備,後來温少卿和鬧事的說別動設備,你們賠不起,他們卻說了“設備賠不起我們就打人!随便打!打醫生護士不用賠錢!”
後來他們一直吵一直爭執還打了起來,温少卿突然喊了句“交班”他說了:“你們的父母把你們養那麼大,你們辛苦讀了那麼多年醫,不是為了站在這裡讓人侮辱的。”他說:“醫生又怎麼了,吃五穀雜糧,該有的脾氣一樣會有。”
後來就和醫鬧的人打起來了。
是的,人們總是在醫生救活了人時,感謝上天,若醫生救不活人,卻說是他們沒用、他們枉費他們的職位。
可我們卻沒想到,醫生可能剛開完一台又一台的手術,他可能已經到極限了,有的事上天都不能決定,更何況是個人。不會有人喪心病狂考上一位醫生然後去選擇害死人。
我覺得有時候他們真的挺不厚道的,從來學不會將心比心。醫生救不活人,醫生也會難過,也會惋惜,沒有人真的那麼惡劣。醫者人心,他們是除了警察和消防員之外我最崇拜的人了!
|
暑假作業 15046 2019-09-18 12:16:01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二乙
學號
1075101295
姓名
林以涵
書名I
綠色療癒力
作者
沈瑞琳
出版社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0年 11 月
索書號
061881
ISBN
978-986-6322-73-0
書名II
子宮頸癌
作者
林政道,吳宜鴻
出版社
書泉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9年 12 月
索書號
059743
ISBN
978-986-121-543-3
書名III
自癒力
作者
Andrew Well, M. D.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9年 6 月
索書號
054954
ISBN
978-957-32-6440-8
【撰寫心得書名】:自癒力
作者是一位哈佛大學的醫學士,他接受傳統西方醫學的對抗式療法,但是在了解其限制之後,走向一個整合包括各種另類療法、自然療法、中醫、印度醫學、心理和身體相關聯的療法等等。
因此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只指出西方醫學限制,然後一昧歌頌其他療法的書籍。這本書,就和多數能夠在美國書籍市場暢銷良久的書籍一樣,內容結構嚴整,論述清晰,舉證說明,有條有理,非常能夠令人信服的一本書籍。作者明確建議,何時應該使用西方醫學,而還有什麼狀況下時可以考慮使用其他何種療法等等。
書中訊息豐富,相當dense所以可以討論的地方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但是閱讀完成以後非常讚嘆,真的讓我認為,任何一位想對自己身體更加多了解的或者希望能夠保健身體和恢復健康的人,都是非常值得讀一讀 真心的推薦這本書。
或許對於醫生而言更是如此。不過,作者對西方醫學是否能夠接受思惟上的改革表示悲觀。然而,患者沒有悲觀的權利,也就是說,未來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都必須要負起責任,尋求更適合自己狀況的醫療,而不能夠一昧的去依賴傳統的西醫。所以在醫療這麼發達的現代,生物體仍然可以仰賴自我修復的機制,抵禦造成損傷和疾病的力量,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作息開始調整,例如注意飲食中的總熱量、脂肪、蛋白質、蔬果、纖維的攝取,還有適量的運動和充分的休息、認識並正確使用滋補品,當然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心情也一定要保持正面能量的好心情,這樣才會像書中所說的找到自己的啟動自發性痊癒之鑰匙,便可開啟通往健康之門。
|
暑假作業2019 14709 2019-09-18 11:55:22
端粒效應
人類的老化、疾病都來自於 DNA 的損傷,而端粒正是保護 DNA 重要的結構。大家可以把 DNA 想像成鞋帶,端粒就是:『鞋帶兩端負責固定鞋帶棉線鬆脫的塑膠箍,這個塑膠箍越長,就越不會磨損,鞋帶
本身越不會受傷』。
本書的副標題是『諾貝爾獎得主破解老化之秘,傳授真正有效的逆齡養生術』。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更健康,更年輕,體力更好吧!如何長保健康我們平時也多有所聞,什麼吃的營養健康,多運動,充足優質的睡眠還有正面思考等等,這些老生常談都對嗎?根據的是什麼呢?本書從最微觀的分子生物學角度切入,讀完你就知道為什麼這樣的做法對健康是好或是不好,算是本有憑有據的書!同時這也是一本優質的教養書!從端粒角度,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樣的做法對孩子長期而言是好的,夫妻間該怎麼做,書中也都有答案!
因為作者之一的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是 2009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他的得獎原因就是對端粒研究的貢獻。這世界上找不到比他更了解端粒的其他人了!
大家也可以去google一下作者照片跟TED上的演講,她今年已經 70 歲了,不過精神狀態氣色膚況都非常好,這樣專業又活生生的逆齡作者真是讓這本書更具說服力啊。
|
107-2暑假作業 14010 2019-09-17 23:56:40
最幸福的離開-心得
作者:平野國美 出版社:三采文化
索書號:419.82516682013 ISBN:978-986-229-823-7
人總是要等到經歷失去家人或至親之後,才會深入思考死亡這件事情。或者該說,人們總是盡量避免思考死亡這件事;也許從某方面來說,這也算是種自然的行為,因為那是件令人不願意去思考的, 但是,在現實中,即將死亡的人裡頭,有八成比例被藥物所纏身、躺在醫院病床上被插滿點滴管。許多患者都是終日昏睡不醒,甚至連意思也無法表達。我希望大家試著在心裡描繪那種景象,並且想像躺在病床上的正是自己最重視的人,在這種想像下我得到了許多啟發,我的阿祖已經90幾歲了對他來說,死亡已經不是那麼遙遠的事,因為已經不是還可以活上三十年了。當被告知罹患致死的疾病時該怎麼辦呢?要治療到什麼程度?要選擇在哪裡臨終?是醫院、照護機構,還是住在習慣的家?要如何因應臨終這都是應該在身體還健康的時候就必須思考的事了,如果是我自己等我老了以後我不會選擇待在機構,這樣一來,家人或親戚特地從遠方來探望時,就不能隨意地在這裡過夜、也不能隨便煮我愛吃的東西了,如果是私人公寓,就不會有這些規矩。而且,住在這裡的話,也不必跟自己疼愛的小狗、小貓分開。居民以前養的狗或貓,得到照顧卻失去自由,那不是很苦悶嗎?我很難解釋清楚,我只是在想,那些必須犧牲掉以前那種生活方式的照護機構,真的有為高齡者本人設想嗎?我比較希望的是,可以享受到最普通、最像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是我,我會選擇在家裡死去,自由自在不被束縛,也可以在看親人與自己愛的人最後一面,最後一次的道別,慢慢自然死去,那也算是一種很幸福的死亡方式,看完這本「最幸福的離開」讓我對死亡啟發許多,且認識更多有關於安寧的療護,如果大家對臨終有興趣可以參考看看這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