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外科大歷史 : 手術、西方醫學教育、以及醫療照護制度的演進(107暑假作業) 13973 2019-09-01 23:25:36
閱讀後心得感想:這本書講了很多關於現代外科的發展故事,並描述各種醫學
創新,包括:麻醉問世、感染的預防、抗生素、胰島素和現代藥物的發展運用,以及現代醫學教育與
各種手術方法的改革,外科醫師的能力因而提升到前人無可想像的地步。
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在麻醉藥發明之前,外科手術絕對不屬於醫療主流。除非沒辦法了,病人不會同意讓外科醫師動手,這與「以毒攻毒」的做法差不到哪裡去。因此之故,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外科醫師,地位遠不如內科醫師來得高;他們所能做的手術,也相當有限,以治療外傷為主(包括截肢)。若真的要他們給病人開腸破肚,也只是死馬當活馬醫;病人除了多受折磨外,手術的成功率更是奇低無比。因此,外科史上最重要的進展,就是十九世紀中葉麻醉藥物的發明與應用;從此,外科醫師才能從容仔細下刀,而不只是求快而已。
從以前到現在就有人嘗試在人身上動刀,像是切除皮膚上發炎腫脹的膿瘍或是贅瘤;三國誌當中記載華陀給關公刮骨療毒,大抵也屬於這個範疇。且不論故事是真是假,作者無非想強調關羽的膽量異於常人;換作一般人,就算不痛死大概也死一半了吧,更不用說大喊亂叫種種哀嚎的叫聲,哪能像關羽那樣跟華陀開玩笑聊天。
從肉眼不可看見的微生物引起感染發炎的觀念,雖然起源甚早,但遲至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才由巴斯德、柯霍等「微生物獵人」以實驗證實。在此同時,開始有外科醫師提倡「無菌手術」的重要性,器械與手術室的消毒、醫師術前洗手、戴手套、口罩及穿乾淨的手術袍等做法,逐漸成為常態,也大幅降低了病人的術後感染。這是繼引進麻醉後,外科醫學的另一重大革新。
早期的外科醫師容易被同行的內科醫生瞧不起,認為他們不懂多少人體的運作,就給人家亂動手術;其實之前的內科醫師也沒有很好,真正能把病患的病醫好的也沒幾位醫生。除了能用的藥物有限外,他們常用的好些做法,例如放血、催吐與灌腸等,壞處經常大於好處。真正現代的科學醫學,還是十九世紀中,以活體動物實驗為主的生學興起後,才逐步建立起來的。
十九世紀歐陸的醫學研究人員是在解剖學的基礎上,藉助物理與化學的知識與方法,一點一滴地解開了人體生理運作的奧秘,其中包括心臟跳動、肌肉收縮、血液循環、氣體交換、食物消化、尿液形成等原理。從生理學衍生出來的生化、藥理、生物物理、免疫等學門,在二十世紀蓬勃發展。由此受惠的是整體醫學,而不限於內科或外科。
對外科醫師來說,輸血與輸液標準的建立,是基礎醫學的功勞,不但大幅增加了他們手術成功的機率,也讓他們的信心大增,逐漸可以挑戰愈來愈複雜的手術。他們不再滿足於像切除闌尾、膽囊、卵巢、子宮等簡單的手術,開始進行各種有困難度的手術;比如說:腫瘤切除、腸道重建、血管修補(動、靜脈瘤及栓塞),甚至開心臟、開腦、器官移植等高難度的手術。
看完這本書讓我學到了以前發展還沒那麼完全的時候,醫生是如何幫病人治好他們的病或者是學習到各種醫療的技術如何法站到現在那麼的完整跟健全,讓我們有辦法學習到那麼好的東西
|
暑假作業 13252 2019-09-01 23:22:19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丙
學號 1055101115 姓名 張詠苡
作者姓名 張榕淇、林凱慧、蘇绣雅
西元出版年 2016年 文章標題 運用關懷照顧概念協助一位腦瘤病童及主要照顧者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I 長庚護理 卷(期) 27:2=94
起訖頁數 240-249
作者姓名 葉凌鴻 、 羅方妤 、 李文婕 、 郭亭伶 、 蔡佳玲
西元出版年 2015年 文章標題 運用治療性遊戲協助一位學齡前期白血病兒童降低 Port-A 人工血管扎針之恐懼
期刊名稱II 長庚護理 卷(期) 26:4=92
起訖頁數 526-538
作者姓名 呂季紋 、 黃棣棟 、 穆佩芬
西元出版年 2011年 文章標題 護理人員照顧癌症病童臨終時的經驗
期刊名稱III 護理雜誌 卷(期) 58:4
起訖頁數 037-046
【自訂一主題】:癌症病童之照護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看完這些文章之後,覺得要照顧一位癌症病童真的很不容易,看著他們在小小年紀卻得了病,接受很
多的治療。很多的父母選擇不告訴病童,而不跟他溝通疾病或死亡,但他們的內心其實是非常的堅強
還會回過頭來安慰自己的父母。之前看過一個影片,在說三位癌症病童的故事,他們不但勇於面對自
己的疾病,還告訴我們生命的可貴。而在照護這些病童的過程中,治療性遊戲也非常的重要,對於陌
生的環境以及治療,都會讓他們恐懼害怕,藉由遊戲來讓他們了解,減輕他們的不安。病童的父母心
情更是沉重,要接受自己的小孩去面對病魔,而承受那些痛,他們都會非常的自責,而我們要做的不
只是做護理上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幫助,給予全方面的照護。照顧病童一段時間,對病童有
了感情,看到病童瀕死前很辛苦的呼吸或因害怕死亡而不願睡覺,不捨他們所經歷的痛苦,也同感病
童害怕死亡的恐懼。在照護過程中,可以藉由宗教信仰的引導,獲得平安穩定並鼓勵他們。
病童從入院到死亡,護理人員都參與其中,陪伴病童走最後一程。他們長期住在醫院,身上有一堆
的管路,有很多夢想無法達成,因此會想盡辦法滿足他們的心願,忘記身體的疼痛,使他們開心滿足。
參考文獻
張榕淇、林凱慧、蘇绣雅(2016)‧運用關懷照顧概念協助一位腦瘤病童及主要照顧者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27(2),240-249。
葉凌鴻 、 羅方妤 、 李文婕 、 郭亭伶 、 蔡佳玲(2015)‧運用治療性遊戲協助一位學齡前期白血病兒童降低 Port-A 人工血管扎針之恐懼‧長庚護理,26(4),526-538。
呂季紋 、 黃棣棟 、 穆佩芬(2011)‧護理人員照顧癌症病童臨終時的經驗‧護理雜誌,58(4),037-046。
|
閱讀心得 14654 2019-09-01 23:20:28
書名:生命的河流
作者:陶曉清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2017年11月
索書號:191.977632017094796
lSBN:978-957-13-7183-2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每個人都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希望自己是有價值且享有分享自由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如此珍貴,在來到世界的那一刻,我們的旅程就開始了!
2.只要自己願意,隨時可以在有覺察的情況之下,學習用平光鏡來看見自己,他人與世界。不論我們過去是如何被大人用各種鏡子照看!
3.我們可以一起用健康、有界線的方式,以不傷自己也不傷他人的方式,釋憤怒的能量。並重新學習,愛其實是一種感受,是流動的,是無法適量的。愛人要以對方為中心,不求回報也不能強迫。
4.我們逐漸有意識地為自己創造自我疼惜,開始走上回家之路。在整個過程中,覺察才是重點,明白在我們的生命中,真實我、理想我,現實我都是全我的一部分。
5.千萬不要急著把在黑洞中的人拉出來,而是告訴對方,他不是孤單一個人,等他預備好,我們可以隨時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對於人生有很大的啟示。陳怡安《人生七大危機》中的智慧,伴陶曉清行過死亡的幽谷,度過人生的起伏。教你如何從更高的角度俯瞰順境與逆境,處理各階段所面臨的困惑、膽怯與痛苦,讓你學會擺脫恐懼,放自己一馬,懂得感恩與享受生命的每一天。每個人的人生當中,都會有許多的不順利,但這些不順利卻會讓你成長。有些人遇到挫折就想放棄,甚至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人真的很不把那些曾經一直在你身邊,陪著你,跟你說那麼多道理的人當一回事,不把自己的生命看重!把上帝的心意破壞了!我很喜歡陶曉清說的一句話【我無法決定未來,但我可以決定用什麼態度過每一天。】這一句話就可以鼓勵很多人,讓他們從黑暗中走出來!
|
第二次暑假作業 李珞彤 14211 2019-09-01 23:08:37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三己
學號 1065101251 姓名 李珞彤
書名I 外科肝脾學 作者 廖廣義
出版社 聯經 出版年月 76年9月8號
索書號 416.244 ISBN 030499
書名II 新複選式護理考典外科學 作者 呂玉英
出版社 藝文圖書 出版年月 76年
索書號 416 8538 ISBN 006535
書名III 內外科看護學 作者 G. Gushue-Taylor與陳大鑼合編
出版社 台南基督長老教病院所 出版年月 1917年10月5日
索書號 419.65 ISBN 9789861942797
【撰寫心得書名】:外科肝脾學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身為一個去過內外科實習的實習生,我覺得讀過這本書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在內外科病房裡面,
有很多肝、脾所受傷的人,而且肝是體內最為龐大的消化器官,將吃到肚子裡的東西給消化、並可
以轉換成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養分,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基本的養分都是來自肝,在我所負責過的個案裡面,就有一位肝臟有生病,所以切除掉了肝臟,在
他要出院的時候,學姊跟我說過這位病人的衛教,要少油,注意飲食。
脾臟,是跟體內造血的機制有關,不但是貯存紅血球的部位,也對細菌跟異物尚有吞噬作用。
在之前雖然有上過解剖學跟生理學、病理學,但是這本書在我實習的時候也給我莫大的幫助,不單
單只有我負責的那位個案,還有在學姊教完過其他有關肝、脾之類的技術後能有書可以看。
|
暑假作業 13997 2019-09-01 23:01:13
簡單來說,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會影響到病人本身的思考和行為,但身體外貌上並不會因病症而有太大的改變。患有失智症的長輩,鮮少有病識感;他本身很難察覺自己已經有了失智初期的症狀。所以明明是爺爺自己買了一袋麵包放在餐桌上,連著兩三天卻又看他買了相同的一袋麵包,嘴裡還直嘀咕到底是誰多買了;平常種花澆草十分起勁的婆婆,多次自己忘了關掉院子的水龍頭被家人責問,漸漸失去興趣而顯得落落寡歡。或許你聽過這些類似的情節,但在一開始我們很少想到失智症,也就因此錯失對於疾病的早期認識被懷疑有失智症的可能,通常是因為病人開始一些症狀的連續發生。例如記憶力喪失、經常做的事都做不好、語言表達困難、搞不清時間和容易迷路、判斷力異常、抽象思考障礙、東西放錯位置、情?及行為改變、人格特質改變等。目前失智症的分類,概分為阿茲海默氏症,約佔50%-60%;而血管性失智症,則佔20%-30%;另有10%-15%為可逆性失智症,及1%-5%的假性失智症。因為不同的類別,在治療與照顧上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失智症的診斷,一定要由醫院的神經科或精神科的專科醫師問診或安排相關的檢查來確定目前醫學上對於失智症的治療,並沒有可逆性,也就是說還不知道如何把這個疾病完全治療好。但針對失智症患者會發生的一些症狀,目前有些藥物可以用在初期的退化速度控制,或者也有些藥物可以針對病人的某項症狀加以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