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8 暑假作業 14674 2019-08-29 13:55:59
1075101067 曾子萱
書名:夜班急診室:急診醫師筆下的真實人生
(作者:何俊廷)
心得:首先,醫學生的意願與熱忱是最大的問題。現在仍有需多醫學生是因為成績到了或者是想要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而選擇了醫學院。但這些沒有理想與抱負的醫學生到了要選科的時候總是挑些皮膚科、醫美等錢多事少的科別,錢是賺到了,社會經濟地位也拿到了,但這些醫師都只救得了臉,而救不了命。真正到了攸關人命的時候,這些整形醫師的用處完全無法施展。其次,工作壓力一直是急診醫師逃不掉的夢靨。急診醫師不像一般醫師能坐在診間內優閒的看著病人,也沒辦法像一般醫生除了固定門診時段以外就能回家休息,如同這本書的書名一樣,「夜班急診室」才是急診醫師最大的挑戰。就算是像布萊恩醫師這樣充滿熱忱的醫師,也常常在急診值勤中恍神,甚至發生誤診的情況。日夜顛倒的作息,往往也讓急診醫師吃不消。另外,病患和媒體的問題也是造成台灣急診空洞的原因。社會新聞總是常常提到急診醫師被毆打、辱罵等等,而當記者去訪問這些病患家屬時,卻又裝出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處處批評醫療人員的疏失。但當急診醫師發生誤診時,新聞媒體總是搧風點火、推波助瀾,開始批判醫師的不是,甚至開始起底醫師,將醫師的私生活暴露於大眾的眼光之下,這樣的對待當然會使許多原本願意投入急診的人才避之唯恐不及。
布萊恩醫師在本書序中提到:「我寫這本書是為了你們。你們當中大部分的人,遲早都會需要像我們這樣的急診醫師的服務。急診是我們醫療體系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我們沒辦法尊重並妥善利用的話,我們將沒有辦法享受第一時間最精確最優質的醫療,而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八仙塵暴其中一位家屬在募集善款的臉書專頁上謾罵急診處理的醫師,對醫護人員造成了莫大的傷害。雖然該名家屬在輿論壓力下撤回言論,但由此可見台灣的病患家屬素質真的有待加強。
我本身對急救醫學十分有興趣,也規畫在未來投入這個志業。布萊恩醫師的書本帶我看見更多急診室內的運作,也坦承檢視目前醫界遇到的許多問題,如論件計酬制、醫師為什麼會犯錯、醫病關係的分際、醫師與藥廠間的互惠文化等等,更讓我領會到醫生最重要的東西:醫德。
|
閱讀心得 14782 2019-08-29 13:50:02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丁
學號 1075101179 姓名 陳奕晴
書名 走過童年傷痕:掩在門後的暴力 作者 王榮文
出版社 遠流 出版年月 1997年12 月
索書號 178.8 4644 2002 ISBN 957839960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許多人總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缺乏溫暖,多半是行為偏差的問題兒童、青少年。
2真心想告訴所有仍陷在苦痛中的朋友,寬恕並不能使過往傷害消失不存在,但有了寬恕之心,就能卸下感情重擔。
3心靈上、生活上,仍遭遇許多難以面對的困難。但我不埋怨、不畏怯,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度過所有的挫折與磨練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家庭暴力造成兒童虐待和失落的傷痕是難以抹滅的。家庭原來是安全的溫暖避風港,但家庭也是容易造成衝突的場所。雖然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可是有的父母對孩子明顯的差別待遇,或訂下不論孩子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的期許,這些往往成為精神虐待的來源;有的父母蓄意的或不當管教而造成兒童的身體虐待和精神虐待。雖然父母是最常見虐待兒童的施暴者,祖父母、同胞及其他的親人也可能是施虐者。更常見的是父母之間或家人和其他人的暴力行為,雖然不是以兒童為直接對象,但都深深烙印在兒童的心理,若有人傷亡,則烙印更深更重。夾在父母之間的戰爭是令兒童十分為難的,如果副木又要拉攏兒童靠邊站,指責兒童偏向一方,更使兒童成為待罪羔羊,深感自己的無力甚至產生罪惡感。
身體的傷痕看得到,心理的傷痕也不是船過水無痕,它會在心裡留下長遠的烙印,甚至改變人生。兒童遭受心理創傷,除了立即的害怕恐懼反應之外,在事情經過幾個月或幾年之後,仍然會重複做著創傷的惡夢。兒童對創傷事件有非常深刻的記憶,尤其是視覺記憶,事件之後兒童還會突然在眼前看到發生創傷的場景,重現身歷其境的情緒和身體反應,讓人煎熬。最持久的傷痕是害怕,怕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怕相似的場景、人、事、物,怕黑,怕和熟識的人分離,怕單獨行動、怕陌生人……等等。創傷之後的兒童,對某些事特別敏感,但上課時卻心不在焉、不專心、發呆,因次學業一落千丈。有的甚至在受到嚴重創傷之後,認同對他施暴的人,面對別人做出相似的暴力行為,變成另外一個暴力的人。
新聞上也有不少家庭暴力事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對剛成年的小爸爸、小媽媽,因一時糊塗,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小寶寶。但因兩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又整天沉迷於網路線上遊戲,沒時間照顧孩子。孩子只要一哭鬧,就罵他、打他,要他安靜,使的寶寶全身傷痕累累,身體無法承受這極大的傷痛,最後只好跟著小天使到另一個世界過好生活囉!就為了玩線上遊戲,而不管親生孩子的死活,甚至對他加以使用暴力,造成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真是得不償失啊!
童年傷痕是既深又久的,創傷兒童的代價是十分重大的,我們要全體動員減少兒童意外傷害,增進兒童保護措施,我們要努力減少家庭暴力,增進家庭和諧。
|
107 暑假作業 13457 2019-08-29 09:37:58
作者姓名:何婉綾、曾瓊誼
西元出版年:2017年
文章標題:一位糖尿病足併發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患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I:長庚護理 28 卷 3 期
起訖頁數:528-538
作者姓名:鄭文昌、張木信、塗宜育、張克士
西元出版年:2019年
文章標題:糖尿病足潰瘍治療回溯研究
期刊名稱II:臨床醫學 83 卷 1 期
起訖頁數:43-48
作者姓名:鄭曉青、李彩緣、陳宥蓁
西元出版年:2019年
文章標題:一位糖尿病足潰瘍面臨截肢病人之照護經驗
期刊名稱III:澄清醫護管理雜誌 15 卷 3 期
起訖頁數:45-53
【自訂一主題】:糖尿病足潰瘍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通常講到慢性疾病,幾乎所有人都會知道"三高"是最主要的原因,也知道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等著名的疾病。而說到糖尿病,我每次都會回想起以前電視上很有名的"阿嬤、妳怎麼沒感覺"的廣告,而糖尿病和高血壓、心臟病不同,雖然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血糖過高導致,但沒得過的人大多應該也不太清楚那是個怎麼樣的疾病。當初我還沒上到相關課程時,也只是大概模糊的認為只要吃太多糖就會血糖高然後就會得糖尿病,但卻不知道得了糖尿病後還會發生下肢動脈潰瘍、皮膚搔癢、傷口癒合慢……等等症狀。
我有個親戚很注重養生,幾乎不怎麼喝含糖飲料,但某天去拜訪他的家時,卻發現他會定時給自己打針,問了之後才知道他原來是在打胰島素。那時的我感到非常疑惑,畢竟他明明都有注重飲食,也是個不怎麼喜歡甜食的人,怎麼還會得糖尿病這種因血糖過高而引起的疾病,而有些在意的到網路上找找文章,再加上從媽媽那邊問來的情報,才發現那個親戚並不是一般人所熟知的"第二型糖尿病",而是遺傳因素較大的"第一型糖尿病"。那時是我第一次嘗試了解這個疾病,而後來在學校的各個課程中提到這個疾病時,都會讓我回想起那位親戚,而試著在腦中與之前自己在網路上找到的各種資料統整,才對這個疾病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前的我只是淡然的知道糖尿病是個麻煩的慢性疾病,直到現在才明白一個疾病會引起那麼多症狀。
|
暑假作業-3 14724 2019-08-28 23:52:3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護二丙
姓名:陳潔穎
學號1075101119
書名: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生的善終思索
作者:謝宛婷
出版社:寶瓶文化
ISBN:9789864061518
善終其實並不是最困難的,而是作為家屬的心情真的特別糾結,作者她教會了我們死亡不是最壞的,而是如何因為死亡而活得更加精彩她說傷痛的母親叫做愛,她把無懼而真誠的心意留在每一個她所照護的家庭內,讓我們看見,風雨過後,終有彩虹。所以我們都應該要學會去面對死亡,而不是選擇逃避。死亡不是永久的離別而是用不一樣的方式留在我們身邊。
|
暑假作業-2 14724 2019-08-28 23:50:2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護二丙
姓名:陳潔穎
學號1075101119
書名: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
作者:安瑪莉·摩爾
出版社:左岸文化
ISBN:9789865727819
生命中常有些無法預料到的狀況,很多時候時候我們都會去期望病患能主動積極的去治療,但是病患在治療的過程中會不會非常的痛苦⋯網路上說安寧醫療不等於消極治療、安寧病房也不等同於等死的地方,我覺得醫療沒有什麼積不積極而是該治療的治療不該治療的就要學會退一步,不是說逃避不面對他而是選擇讓他尊嚴的離去,使病患更舒服的結束人生的最後一個步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