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8暑假作業 14232 2019-08-27 14:08:19
書名:照護的力量
作著:洪玉樹
書名:下一站幸福
作著:李惜資
書名:親愛的我不想太早離開
作著:周昌德
心得:照顧的力量是在說對於高齡老人要怎麼照顧,內容包括護理知識,導引,還有對於疾病要怎麼應付......等等,裡面講了老人一整天的作息,6:30起床,7:00整理服裝儀容,7:30排泄,8:00吃早餐服藥,9:00口腔清潔,10:00聊天回想法,11:00飲水,12:30吃午餐服藥,13:30入浴前排泄,14:00入浴,14:30補充水分及保養肌膚,15:30娛樂適度運動,16:30吃點心,17:30從興趣嗜好,18:30晚餐服藥,19:30整理服儀口腔清潔,20:30排泄,21:00就寢,從內容看,老人很注重也很規律自己的時間,對於老人看顧的首要備知識,就是要給老人生理上及心理上的自立,生理方面的健康及自立度,對於當事人及身旁及人生的滿足度.....等等心理方面的豐富度,對於老人的生命徵象,T:35-36度,P:50-100次/分,R:15-20次,BP:收縮60-90mmHg舒張90-140mmHg,若生命徵象未在標準內,就可以判斷應該是疾病或是身體上發生異常,但是有些並非就是有身體異常,例如:運動過度,都會使徵象變高及上升,但是如果能同時掌握生命徵象的標準以及可能受到何種因素影響才是最重要的,照顧老人難免會發生意外,所以我們平常就得學會如何應對,比如:沒有呼吸,先確認呼吸-叫救護車-確認呼吸道暢通-施行CPR,昏厥,先確認意識障礙的程度-叫救護車或是連絡醫生或是護理師-有跌倒時,確認有無昏厥-致力預'防及應對......等等。下一站幸福在說蔡幸倖在一次出遊中,發現自己得了急性白血病,讓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但是她沒有放棄,她下定決心,要在這世上留下生命的足跡,就是出書記錄這一切,成為他人可以參考的實例,她以最真實的病房生命來述說,面對這一切即將到來的考驗,但如果必面臨告別時刻,也可以正像面對死亡,給予自己或親人的最後的尊嚴,蔡幸倖把這本書分成四章,而我對第三章為生命而戰而感到感動,六月二十三日,是蔡幸倖治療的第一天,前一晚還因此失眠,一想到要面對的副作用而感到緊張,但是她對自己說:既然已經做了決定了,就一定要勇敢奮戰。到了第三天許多副作用接連產生了,不進皮膚起了紅疹,腳部過敏,還感到心悸,身體十分的不適,抱怨起說我不想生病,不想生病啦!,但是沒法改變這現況,只好繼續跟病魔對抗了,有一次蔡幸倖洗完頭,發現頭髮掉了一大把,雖然預期會這樣,但是還是會有不習慣的時候,但是蔡幸倖反而樂觀了起來對自己說:好久沒留短髮了,還可以嘗試光頭造型呢!按照自己的狀況蔡幸倖已經知道沒有多少時間,於是寫了告別語,有一句讓我哭了,得病比我的計劃早太多,我想當白雪公主,卻當了白血病公主....蔡幸倖有多大的勇氣對抗病魔,就有多大的勇氣寫了這句話。
|
心得 14523 2019-08-27 13:51:19
在台灣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很多,尤其數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為多數。第二型糖尿病多由飲食、生活習
慣所造成,常見症狀就是多吃、多喝、多尿,通常大眾多以為一般看到糖尿病患身形會是肥胖的,但
正常糖尿病患者身形是瘦的。糖尿病恐怖的地方在於,台灣人飲食習慣大多數高油、高鹽、多糖,長
期累積下來身體負擔越來越大。久而久之,會更容易餓再來就又會有吃宵夜的習慣。
糖尿病常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糖尿病的併發症大都是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所以糖尿病患者
最重要的是要遵從醫師的指示服藥或施打胰島素,加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多運動、不菸不酒、清淡均衡飲食,血糖才可以獲得有效控制。
糖尿病後期患者時常有糖尿病足的問題,嚴重恐面臨截肢的問題,所以不只飲食需要控制外,還要注
意平時的足部保養以及良好的穿鞋習慣。因為他們末梢血循不佳,導致足部知覺變差,以致於足部時
常會被忽略,而不幸被截肢的病患,則需要去關心他們。因截肢失去部份肢體的「失落」導致之哀傷
情緒反應,出現的行為包括否認、憤怒、罪惡、磋商、退縮、無望與接受。
我認為這種疾病雖然一開始看似沒有甚麼大問題,但要是後面的症狀沒控制好,後果也是非常得不堪
設想。當病人面臨截肢的問題時,他們內心的衝擊是非常大的,突然之間生了一場病,使我失去了我
的腳,這種感覺不能說我理解,畢竟我沒有真正的遭遇到這種事。不過我能體會到這種焦慮,就像是
失去了習以為常的東西一樣。失去安全感,很像近視,需要眼鏡幫助自己看得清楚,然而現在是少了
一條腿,所以我相信這種焦慮感視更加嚴重的。
身為護理師能做的就是在身旁陪伴他們,幫助他們可以越來越好。讓他找回生活中原來的自信感,
對他們的生活又能重新拾起希望。
|
心得 14523 2019-08-27 13:51:14
在台灣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很多,尤其數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為多數。第二型糖尿病多由飲食、生活習
慣所造成,常見症狀就是多吃、多喝、多尿,通常大眾多以為一般看到糖尿病患身形會是肥胖的,但
正常糖尿病患者身形是瘦的。糖尿病恐怖的地方在於,台灣人飲食習慣大多數高油、高鹽、多糖,長
期累積下來身體負擔越來越大。久而久之,會更容易餓再來就又會有吃宵夜的習慣。
糖尿病常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糖尿病的併發症大都是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所以糖尿病患者
最重要的是要遵從醫師的指示服藥或施打胰島素,加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多運動、不菸不酒、清淡均衡飲食,血糖才可以獲得有效控制。
糖尿病後期患者時常有糖尿病足的問題,嚴重恐面臨截肢的問題,所以不只飲食需要控制外,還要注
意平時的足部保養以及良好的穿鞋習慣。因為他們末梢血循不佳,導致足部知覺變差,以致於足部時
常會被忽略,而不幸被截肢的病患,則需要去關心他們。因截肢失去部份肢體的「失落」導致之哀傷
情緒反應,出現的行為包括否認、憤怒、罪惡、磋商、退縮、無望與接受。
我認為這種疾病雖然一開始看似沒有甚麼大問題,但要是後面的症狀沒控制好,後果也是非常得不堪
設想。當病人面臨截肢的問題時,他們內心的衝擊是非常大的,突然之間生了一場病,使我失去了我
的腳,這種感覺不能說我理解,畢竟我沒有真正的遭遇到這種事。不過我能體會到這種焦慮,就像是
失去了習以為常的東西一樣。失去安全感,很像近視,需要眼鏡幫助自己看得清楚,然而現在是少了
一條腿,所以我相信這種焦慮感視更加嚴重的。
身為護理師能做的就是在身旁陪伴他們,幫助他們可以越來越好。讓他找回生活中原來的自信感,
對他們的生活又能重新拾起希望。
|
讀書心得-安寧的藝術 13989 2019-08-27 13:42:00
因為在暑假實習時,在臨床上真正的碰見那所謂的臨終前的徵兆,才會選擇這本書,還記得那位奶奶過世的前一天,老師已些許的聽到了嘎嘎音,也告知家屬時間可能不長了,就在隔天,奶奶去世了,護理長和學姐在幫婆婆做臨終的護理,幫她移除任何管路,及擦拭身體,過程中,也和學校書上教的過程一樣,會邊做邊與婆婆說話,這是對婆婆的一個尊重,我也幫了婆婆穿上襪子,原本以為自己會很膽小,但心裡卻莫名的覺得平靜,沒有任何的想法,沒有一丁點外界的聲音,任何負面情緒都沒有來打擾,還滿驚訝會有這樣的自己。我覺得對於死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人會因此而難過,但也有人會覺得「她放下了所有的病痛,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舒服的地方,她不再有任何的疼痛」不管是哪種想法,我們都應該要給予尊重。
而這次的經驗,覺得生命真的很珍貴,或許在未來有些事情是已註定好且不能改變的,但至少現在我們能一直努力,做真實的自己,充實自己的人生,踏踏實實的走下去,就算有很多挫折,也能在逆境中成長,用說的或許都很簡單,但願我能成為勇敢的人。而在書本中,也有講到,家屬對於個案是否要繼續搶救這件事,會有很多聲音,有些人會認為,讓他好好的離去,不要在繼續插許多管子,而讓他感到痛苦,但又會有另一方的看法,覺得能搶救就不要放棄,我覺得這沒有對錯,就只是觀點的問題不同,想法當然的也不同,很慶幸自己有了這次的經驗,但願我能越來越勇敢!
|
108暑 13159 2019-08-27 11:41:48
篇名: 運用治療性遊戲於感染腸病毒幼童的護理經驗
作者: 官杏亭 、 李佳玲
出刊日期: 201512
腸病毒是傳染度極高的一個疾病,而泡疹性咽峽炎多發生在3-10歲的幼兒,口腔黏膜和咽喉發炎是造成孩童吞嚥困難的主要原因,臨床上,每日評估黏膜破損程度及營養攝取狀況;評估疼痛程度需根據孩童認知能力藉疼痛行為觀察量表FLACC,直接由觀察面部表情、肢 體和身體活動度、哭泣及接受安撫程度 進行評估,適用2個月到7歲兒童。病童住院對每個家庭來說皆為一壓力事件,可能影響家庭正常的運作模式,父母對於孩子生病多會經歷否認、焦慮等情緒,疾病的嚴重度及醫療措施最易讓父母感到焦慮,傾聽父母的擔心,讓父母知道病童的健康問題,以支持的態度溝通,適時評估家庭面對病童的壓力,主動提供衛教,協助參與決策及照護過程與給予心理支持。本文運用符合個案發展的治療性遊戲於護理措施,了解個案需求,過程中與案母共同見證個案能主動張口接受口腔檢查、噴藥及自己喝下藥水,不適症狀改善,印證Jun-Tai提出在醫院中,遊戲可成為引導兒童了解即將發生的事件,配合醫療處置;於評估過程中亦發現案母對於孩子有相當的愧疚感,照護時總顯得不知所措,透過傾聽與同理,提供訊息和支持,建立起案母在照護上的自信心,幫助角色責任完成,並克服了自責及緊張的情緒,間接使得照護品質提升,讓父母知道病童的健康問題,以支持的態度溝通等措施相符合。於照護個案期間所遭遇之困難與限制為目前未接受過治療性遊戲的運用訓練,為能符合個案之發展需求,過程中花費較多時間設計治療性遊戲與個案互動,病童也在案母陪同下,視線能看著護理人員無恐懼的行為反應。運用治療性遊戲於感染腸病毒幼童的護理經驗現放鬆愉悅;另腸病毒重症因大眾傳播報導導致讓許多家屬聞之色變,擔心疾病的演變,希望能多舉辦專業課程,培育護理人員有效運用治療性遊戲於護理過程能力,運用專業知識給予家屬正確觀念,亦能為個案及家屬的住院經驗創造正向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