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232/7774頁 [首頁][上一頁][1230][1231][1232][1233][1234][1235][1236][1237][1238][1239][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107-2暑假作業 個案報告  13283  2019-08-25 15:07:57

作者姓名 盧秀杏 西元出版年 2009年 文章標題 照顧末期新住民婦女-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4卷2期 起訖頁數 P196-207 作者姓名 邱婉婷、陳宥蓁、梁明泰、洪昭安 西元出版年 2010年 文章標題 照顧肺癌單親中年婦女-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5卷3期 起訖頁數 P379-389 作者姓名 鄭珮伶、黃惠美 西元出版年 2007年 文章標題 末期直腸癌護理-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I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2卷2期 起訖頁數 P221-235 【自訂一主題】:婦女常見的癌症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我會選擇這三篇的個案報告是因為這三位婦女得到的癌症是近年來婦女得到癌症的前十大排行,首先第一篇的個案是一名新住民乳癌末期的照護,首先乳癌是我國最常見的癌症也是往往被大家疏忽的癌症而通常被發現的時候都是已經是末期,而現在許多醫院及診所都有舉辦幾歲開始每年做一次的乳房攝影以及教導婦女如何自我檢查乳房是否有有硬塊,而護理人員在照護新住民所面臨的問題是語言的溝通及文化的差異,有時在照顧方面會讓個案感到沒有安全感,同時我們照顧的期間也須觀察個案的想法以及個案所面臨的問題,像是個案認為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也擔心自己無法完成與孩子共同的約定也擔心自己後事的處理,而這先問題都是我們護理人員需與個案有良好的護病關係並與個案共同討論解決的問題才能使個案在臨終前能安詳的離開,第二篇是一位肺癌合併骨轉移的中年婦女,並隨著癌細胞擴散讓婦女對人生感到絕望,每天都過著情緒低落及哭泣伴隨著自殺的念頭,而護理人員在照護個案的過程中除了協助病情的控制,也鼓勵個案表達負面的情緒及感受,並引導個案生命的價值及意義,並且引導個案以正向的態度去珍惜人生,而不是覺得繼續活著也沒意義,並且告訴個案你的身邊還有許多人為你加油為你鼓勵,所以你自己要更加珍惜自己,第三篇是一位罹患直腸癌末期的婦女剛開始個案有噁心、嘔吐及疼痛的問題,但是在照顧過程的期並沒有與個案有良好的護病關係,而使在照顧過程無法了解到病人的所需,但經過適當的溝通之後協助病情的控制,並引導病人分享內心的感受,這三篇個案報告讓我覺得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的護病關係是非常重要,因為你沒與他有良好的護病關係,就無法得知他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反而使病人在臨終前無法安心地離開。
      
自在面對死亡  14761  2019-08-25 15:04:59

我從大約兩三歲起,便開始有死亡的經驗。有一天,一個名為卡其帕瑪卓(Kaki Padmatso)的女人來到我的村子。她給我一個有著紅漆外皮的胡桃作為禮物。也許西方讀者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自從接受那樣禮物之後,各種怪事便開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停止呼吸,其實就是死了,時間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這些死亡經驗持續出現大約三年。   它們是我生命中的獨特經驗。扶養我長大的曲布喇嘛(Lama Chupur),這位了悟「大圓滿」(Dzogchen)的瑜伽士,無法解釋此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他非常努力地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並努力修法以去除我生命中這個障礙的束縛。雖然那可能會是一段非常令人感到害怕的時期,但我接受的教導幫助我克服可能感受到的一切怖畏。   有一天,一位名為帕桑拉脫(Pasang Lhakto)的可憐獨臂乞丐來到我們村子。我的母親後來告訴我,曲布喇嘛將我們簡陋廚房中的所有食物,奶油與煮好的玉米,全都給了他。通常,我母親是個非常慷慨的人,但那天,曲布喇嘛比她更慷慨。「你在做什麼?」她問他。曲布喇嘛只是微笑,然後說:「妳兒子再也不會碰到那個障礙了。」確實如此。一直到許多年後,我都不曾再次經歷死亡。   後來,我覺得有關死亡與臨終的教法,似乎是以某種方式在闡述我童年的經驗。這時我才了悟到,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禮物:我知道金剛乘佛教典籍所描述有關死亡的內容,是眾生內息停止前的實際經驗。我還知道教法中有關「中陰」(藏語 bardo)的敘述是正確無誤的,而我所知道的這一切,都是個人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對這些教法的信心從未動搖過。   一九九七年,我有了另一次死亡的經驗。我罹患非常嚴重的肋膜炎,肺部開始大量積水。我的身體變得很沈重。沒有受過任何西方醫學訓練的中國醫生,以前從來沒有過用針移除肺部積水的經驗,卻決定當下必須這麼做,因此就在我的背上放了一根大針。當他把針刺入時,沒人知道確切細節,但我失去意識超過一個小時。我的呼吸中止了四十分鐘以上。   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失去意識而且沒有呼吸時,要認識到你正瀕臨死亡而且必須持續修法,那是很困難的。我一開始經歷死後的階段,就被包在一片漆黑中。不知何時,但突然間,我內心深處記起我的上師,並開始向他祈請。我以至誠之心,對自己說:「如果我現在死亡,我死得毫無恐懼。但如果我能活下去,我會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想到我還想為佛法及為眾生做更多事,我對自己說:「我要活下去,我要回去。」秉持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再次醒來。   我可以告訴你,在那種時候,要記得修行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還可以告訴你,如果我們能夠辨識死亡的狀態,並發揮生存的意志力,有時甚至連「復活」都是可能的。   我一生當中,一再記起這些經驗。我經常回想死亡與瀕死的過程,這激勵我開始擬定計畫去支持那些準備要死亡者。我覺得,如果行者們有和我一樣的信念,知道在瀕死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會更有修行的動力。知道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事,是很有用也很實際的,它就像地圖一樣。畢竟,要去新的地方旅行之前,誰會不想先清楚勘查一番呢?   我們都知道人皆有死,最終沒人能逃得過死亡。但我們經常忘記的是,死亡隨時可能來臨。對佛教徒來說,死亡的時刻是修行最有效力的時機。確實,那是達到了悟或轉生善趣的關鍵時機。因此,佛教中的禪修事實上是為死亡而修。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俾能在臨終時保持正念正知,以使自己充滿信心地準備好利用死後的經驗去盡可能達成最佳的轉生,或甚至完成修行,究竟解脫。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修行的意義,以便能夠逐漸對死亡的時刻生起歡喜(rejoicing)。如果我們在世時修行夠努力,死亡的經驗將會是我們驗收成果的絕佳時機,我們將擁有畢生修法所有願行的最大成效。如果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可以保證,死亡的時刻將會是一種歡喜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沒準備好,則那一定會是恐懼與後悔的時刻。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死亡時,我們應該每天都會感覺到有很強烈的修行動力。   有些人會認為,思惟自身的死亡會令他們感到悲傷,因此寧可不去想它。然而,對一個禪修者而言,這是很大的謬誤。不去思惟有關死亡的實相與死亡的時刻,將使我們失去真正激發自己修行的良機。我們應該思惟自己的生命:所剩時日無多。我們有自信與方法能夠沒有錯誤的掌握死亡嗎?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正確地修行嗎?雖然我們可以計畫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並向親友們表達我們的意願,但不可能一直都會有人在我們身旁提醒我們該怎麼做。做好準備是我們的責任,沒人能夠代替我們。   西藏典籍中有個譬喻,說有人接受教法卻不透過修行去親身體驗,就像農夫經常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照顧他們的田地,卻從不照顧自己的田地一樣。   今日人們接受許多教法,但真正到了死亡的時刻,他們有足夠的親身體驗可以善終嗎?如果我們不反省自己如何虛擲人生而積極投入修行,我們就會像那農夫一樣,在收成季節裡將沒有東西可吃。
      
自在面對死亡  14761  2019-08-25 15:04:53

我從大約兩三歲起,便開始有死亡的經驗。有一天,一個名為卡其帕瑪卓(Kaki Padmatso)的女人來到我的村子。她給我一個有著紅漆外皮的胡桃作為禮物。也許西方讀者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自從接受那樣禮物之後,各種怪事便開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停止呼吸,其實就是死了,時間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這些死亡經驗持續出現大約三年。   它們是我生命中的獨特經驗。扶養我長大的曲布喇嘛(Lama Chupur),這位了悟「大圓滿」(Dzogchen)的瑜伽士,無法解釋此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他非常努力地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並努力修法以去除我生命中這個障礙的束縛。雖然那可能會是一段非常令人感到害怕的時期,但我接受的教導幫助我克服可能感受到的一切怖畏。   有一天,一位名為帕桑拉脫(Pasang Lhakto)的可憐獨臂乞丐來到我們村子。我的母親後來告訴我,曲布喇嘛將我們簡陋廚房中的所有食物,奶油與煮好的玉米,全都給了他。通常,我母親是個非常慷慨的人,但那天,曲布喇嘛比她更慷慨。「你在做什麼?」她問他。曲布喇嘛只是微笑,然後說:「妳兒子再也不會碰到那個障礙了。」確實如此。一直到許多年後,我都不曾再次經歷死亡。   後來,我覺得有關死亡與臨終的教法,似乎是以某種方式在闡述我童年的經驗。這時我才了悟到,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禮物:我知道金剛乘佛教典籍所描述有關死亡的內容,是眾生內息停止前的實際經驗。我還知道教法中有關「中陰」(藏語 bardo)的敘述是正確無誤的,而我所知道的這一切,都是個人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對這些教法的信心從未動搖過。   一九九七年,我有了另一次死亡的經驗。我罹患非常嚴重的肋膜炎,肺部開始大量積水。我的身體變得很沈重。沒有受過任何西方醫學訓練的中國醫生,以前從來沒有過用針移除肺部積水的經驗,卻決定當下必須這麼做,因此就在我的背上放了一根大針。當他把針刺入時,沒人知道確切細節,但我失去意識超過一個小時。我的呼吸中止了四十分鐘以上。   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失去意識而且沒有呼吸時,要認識到你正瀕臨死亡而且必須持續修法,那是很困難的。我一開始經歷死後的階段,就被包在一片漆黑中。不知何時,但突然間,我內心深處記起我的上師,並開始向他祈請。我以至誠之心,對自己說:「如果我現在死亡,我死得毫無恐懼。但如果我能活下去,我會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想到我還想為佛法及為眾生做更多事,我對自己說:「我要活下去,我要回去。」秉持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再次醒來。   我可以告訴你,在那種時候,要記得修行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還可以告訴你,如果我們能夠辨識死亡的狀態,並發揮生存的意志力,有時甚至連「復活」都是可能的。   我一生當中,一再記起這些經驗。我經常回想死亡與瀕死的過程,這激勵我開始擬定計畫去支持那些準備要死亡者。我覺得,如果行者們有和我一樣的信念,知道在瀕死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會更有修行的動力。知道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事,是很有用也很實際的,它就像地圖一樣。畢竟,要去新的地方旅行之前,誰會不想先清楚勘查一番呢?   我們都知道人皆有死,最終沒人能逃得過死亡。但我們經常忘記的是,死亡隨時可能來臨。對佛教徒來說,死亡的時刻是修行最有效力的時機。確實,那是達到了悟或轉生善趣的關鍵時機。因此,佛教中的禪修事實上是為死亡而修。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俾能在臨終時保持正念正知,以使自己充滿信心地準備好利用死後的經驗去盡可能達成最佳的轉生,或甚至完成修行,究竟解脫。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修行的意義,以便能夠逐漸對死亡的時刻生起歡喜(rejoicing)。如果我們在世時修行夠努力,死亡的經驗將會是我們驗收成果的絕佳時機,我們將擁有畢生修法所有願行的最大成效。如果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可以保證,死亡的時刻將會是一種歡喜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沒準備好,則那一定會是恐懼與後悔的時刻。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死亡時,我們應該每天都會感覺到有很強烈的修行動力。   有些人會認為,思惟自身的死亡會令他們感到悲傷,因此寧可不去想它。然而,對一個禪修者而言,這是很大的謬誤。不去思惟有關死亡的實相與死亡的時刻,將使我們失去真正激發自己修行的良機。我們應該思惟自己的生命:所剩時日無多。我們有自信與方法能夠沒有錯誤的掌握死亡嗎?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正確地修行嗎?雖然我們可以計畫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並向親友們表達我們的意願,但不可能一直都會有人在我們身旁提醒我們該怎麼做。做好準備是我們的責任,沒人能夠代替我們。   西藏典籍中有個譬喻,說有人接受教法卻不透過修行去親身體驗,就像農夫經常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照顧他們的田地,卻從不照顧自己的田地一樣。   今日人們接受許多教法,但真正到了死亡的時刻,他們有足夠的親身體驗可以善終嗎?如果我們不反省自己如何虛擲人生而積極投入修行,我們就會像那農夫一樣,在收成季節裡將沒有東西可吃。
      
暑假作業  13267  2019-08-25 14:36:40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丙 學號 1055101130 姓名 陳怡穎 作者姓名 盧秀杏 西元出版年 2009年 文章標題 照顧末期原住民婦女-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4卷2期 起訖頁數 p.196-207 作者姓名 盧建中、陳琬青、林益卿、蔡佩渝 西元出版年 2008年 文章標題 末期癌症患者與角膜捐贈-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3卷3期 起訖頁數 p.349-356 作者姓名 許芬蘭、潘奎靜 西元出版年 2009年 文章標題 胃癌末期病人善終-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I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4卷2期 起訖頁數 p.208-217 【自訂一主題】:末期癌症病人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這次的主題是選擇跟末期癌症有關的個案報告,其中第一篇是一位乳癌末期的原住民婦女,而乳癌是婦女很常見的癌症,然而這位個案他與我們又有著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包括儀式、想法、溝通等,裡面也提到婦女臨終前擔心的問題及護理人員如何處理及善後。由於是癌症末期的個案,更應該多給予陪伴與關懷,並且滿足個案臨終前的願望,讓個案可以無遺憾的離開。第二篇是在說有關末期肺癌病人捐贈角膜的個案,看完這篇個案報告讓我很佩服這位個案,關於他捐贈角膜這件事,大部分人得到癌症都會埋怨、責怪,而這位個案在得知自己得到癌症後竟然還選擇捐贈自己的角膜給需要的人,就像有些人在過世之後捐贈大體的大體老師一樣令人尊敬,我很佩服這位個案有這份勇氣及愛心去幫助其他人。第三篇是一位胃癌的中年婦女,因為這位個案是胃癌,所以在飲食方面非常的不滿足,以及個案自認為只要做完化療病情就會好轉。護理人員先與個案及家屬建立信任感後再以臨終的方式照顧這位個案,詢問個案的需求,陪伴個案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讓個案可以滿足、安詳、無遺憾的離開。這三篇個案報告都是在說關於臨終前護理人員照顧個案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去處理及照顧臨終的個案,如何傾聽個案的需求及如何去達到個案的願望,看完這三篇學到了很多關於臨終前的一課!
      
暑假作業心得  13322  2019-08-25 12:07:57

暑假讀書心得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丁 學號 1055101185 姓名 羅任 作者姓名 吳婷慈 西元出版年 2008/12/30 文章標題 高預期性焦慮的高血壓患者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I 台北市醫學雜誌 卷(期) 5:6 起訖頁數 652-663 作者姓名 林玉華 西元出版年 2015/8/01 文章標題 一位年輕高血壓個案不遵從服藥導致肺水腫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II 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卷(期) 14:4 起訖頁數 79-88 作者姓名 劉舒倫;鍾玉珠 西元出版年 2017/06/1 文章標題 一位妊娠高血壓初產婦剖腹產後出血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III 彰化護理 卷(期) 24-2 起訖頁數 48-59 主題: 高血壓 心得: 高血壓是指當你在休息狀態或放鬆身體時,血壓仍持續高於正常水平。如血壓持續超過140/90mmHg,便屬於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慢性疾病,而近年來,罹患高血壓的年齡層也有下降的趨勢。而我身旁的家人也有罹患高血壓的趨勢,高血壓已經成為不可忽略的健康的隱形殺手。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所產生的一種壓力。人的血壓受許多因素的調節和影響,例如氣候對血壓會造成影響,冬天的血壓往往比夏天還要高,另外,正常人一天24小時內上午9-10點時血壓最高,之後逐漸下降,在夜間睡眠中血壓最低,早晨起床之後又逐漸上升。除了氣候和時間會影響血壓之外,日常生活飲食、情緒、工作和和運動都會影響血壓的變化,例如高血壓患者進食、劇烈運動、吸煙、便秘、情緒激動、緊張都會影響血壓。人們每天睡眠多少、飲食量的多寡、進食的類別、所服用的藥都和血壓有一定的關連。血壓的調節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血壓是受神經和體液兩方面的調節。調節血壓的神經主要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臟跳動的速度會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就會隨之升高;而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臟跳動的速度會減慢,血管舒張,血壓就會降低。至於體液如何調節神經呢?體液中含有無數種物質,有些會讓血壓升高,有些則會讓血壓降低。血壓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所產生的一種壓力。這是因為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扮演了很重要的調停者的角色,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調節和控制著血壓,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血壓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在一般大眾的觀念裡認為高血壓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近年來由於進食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過多,導致高血壓氾濫,也造成許多年輕人或是兒童罹患高血壓。高血壓也會併發其他的許多疾病,例如:高血脂症、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高血壓可以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是指原因不名的持續性血壓增高;而繼發性高血壓是由於別的疾病引發血壓升高,如腎臟疾病引起的高血壓,稱為腎性高血壓。 高血壓的治療以西醫為主,防治高血高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和運動,規律的運動可以防治高血壓之外也可以防制其他許多的慢性疾病,飲食方面適當的飲食之外,多攝取蔬果和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都有助於高血壓的防治。 參考資料: 吳婷慈(2008)•高預期性焦慮的高血壓患者之護理經驗•台北市醫學雜誌, 5:6, 652-663 林玉華(2015) •一位年輕高血壓個案不遵從服藥導致肺水腫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14:4, 79-88 劉舒倫;鍾玉珠(2017) •一位妊娠高血壓初產婦剖腹產後出血之護理經驗•彰化護理, 24-2, 48-59
目前第1232/7774頁 [首頁][上一頁][1230][1231][1232][1233][1234][1235][1236][1237][1238][1239][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