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閱讀心得 14629 2019-08-25 17:38:10
書名:我與世界只差一個妳
作者:張皓宸
出版社:春天
出版年月:2018年2月
索書號:857.63 1123 2018 094800
ISBN:094800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對愛情的態度
2任何是其一但講究個索毅然來,這麼合理合法,就失去它本身的樂趣了
3每個人的青春其實都是一本精彩的書,殘酷的,悲傷的,幸運的,要說盡其中的遺憾,怎麼能用幾話說得清
4有些事不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比較好
5如果最後一定要說什麼來終結我們的故事,那就三個字吧,對不起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本書裡面有十二種不同的愛情故事,說得都是適婚年齡的男女,相遇、相愛、相殺、牽手或分手的故事,他們的愛情裡,愛情並沒有對錯,每個人都只是跟著心走罷了,不論愛的怎麼轟轟烈烈、愛的假戲真做,或是想藉著躲進一個人的懷抱來忘記另外一個人,他們的愛情都無法閃過一場愛情躲貓貓的猜心活動,但愛情不就是這麼回事嗎?沒有你,我的世界很平靜;有你,我的世界更明亮,這十二個溫馨治癒的情感故事,給我愛的正能量和相信愛情的信心,讓我在面對愛時無懼,懷疑愛時堅定。這些故事也許是我生活中永遠不會碰到的,有些或許是曾經經歷、正在經歷或者是將會經歷,作者以電影化的手法,將故事中的人物彷彿帶到我身邊,我就像與他們共同歡笑、共同哭泣,感覺親身經歷了十二段美妙而且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看這本書時,我會想到我朋友之前交往的經驗,因為我朋友曾經也有遇到渣男的經驗,就跟這本書裡的第一個故事內容很相像,它的故事內容是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的女主角何璐,前一秒可以掛著標準微笑拿著一大袋下午茶犒賞公司同事,下一秒開分工會的時候,就可以把人罵的狗血淋頭,她的衣帽間全部都是當季最新的品牌,整個梳妝台和冰箱擺滿了黑色系的香水,但她的愛好非常的接地氣,喜羊羊跟灰太狼的狂熱愛好者,反感流行歌,酷愛網路名曲,也就是一個人表面精緻背後邋遢的典型。女主角的男朋友,付小天是典型的溫順小白臉,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女主角養的寵物,看見主人必搖尾巴,有問必答,看他往前,他跑得比運動員還快,讓他摘星,他還真的研究過給星星命名這件事。男女主角的相遇是在大學畢業那天,女主角的學士帽砸中了男主角,沒想到砸出了一段姻緣,男主角想說要一輩子做女主角的剝蝦專業戶、洗腳師傅。後來男主角出軌了,在女主角一直打不通他的電話時,她在泡芙店看見了男主角正在餵一個女人吃泡芙,讓她一個人獨自在酒吧哭成淚人,然後她跑去吃海底撈的時候,她看到另外一對男女朋友,情侶裡的女人,就像她以前一樣,一直趾高氣揚的對男朋友講話,她一時氣不過,上前說了幾句話,要情侶檔的女人好好善待自己的男朋友,結果意外招來了第二任男朋友。愛情有千百種姿態,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愛情的態度,也都會在愛情裡受傷,在受傷中學會成熟,無論是否能走到最後,要記得的是珍惜這段感情擁有的時光。我覺得我的朋友不是運氣不好,只是還沒遇到那個對她好的、愛她的那個,每個人都會遇到那個適合自己的人,我們應該再失敗的愛情中學會成長,而不是墮落,願我們都能找到那位屬於自己的另一半。
|
108學年度暑假作業 13180 2019-08-25 15:17:01
2019/7/20 護四甲 44號 許景婷
文獻心得:這次我以失智症為大標題去尋找相關的護理經驗。為什麼我會以失智症去搜尋的主要動機,是因為今年暑假得知到我身邊周遭的鄰居一位又一位的得到此疾病,又恰巧這此暑假實驗的研究是以失智症為主題,所以亦涵老師帶領實驗團的我們一同到花蓮門諾教會,另外我還有受馬偕醫學院長照中心研究所的主辦人邀請一同到各個社區替那些長輩做健康檢查,而那些長輩大部分都有被診斷為失智症的個案。在檢查的這過程中,與長輩有了初步接觸。與他們談話的過程中,能觀察到他們在情緒方面上,略顯的不擅於掌控。且與某幾位重度失智的個案,使用基本的問候語對談時,能夠知道他們在答覆的方面上,已無法正常的交流,以上的情況與「一位失智症患者初入住護理之家護理經驗」此篇文獻中,寫到的一些與疾病相關的資訊及症狀(精神症BPSD),在我的腦海中作連結。使我對此疾病的個案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因為實際的與此疾病的個案有初步接觸,能夠初略的體會到不管是個案本身,或是對於個案的家屬,去面對日常生活.與社會的互動,及人際的交流,都顯的不便.擔憂.與社會的互動上也和疾病的進展因素,慢慢的減少,及人際間交流也產生誤解的問題越來越多。我實際的接觸體會,使我在研讀此篇文獻中所寫到的個案身心靈的情況及他妻子的感受,就彷彿我是care此個案的護理師一樣。此文獻讓我學習到疾病上的一些學理知識,及讓我學到課內未教的評估方式(周全性老年評估簡稱CGA),特別有新鮮感,還有幫助到我一同複習3年級報告寫作老師所教我們如何從自我的護理經驗中挑選出特別有意義,又具有臨床實證的方法,再來寫出一篇好的文獻。能夠寫作出好的文獻不只能給與自我的肯定,這還對於護理師來說是件讓自己變的更加優秀,薪資上也會受到相同的待遇。總結最後的心得真令人有點感慨,我們的社會已步入了高齡化的狀態,所以未來失智症的個案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且目前的醫療研究上,未研究出對此症有效的治療方案。所以呢~我想藉由此次的文獻心得的分享上,讓更多人看見後,更加的重視這個疾病。
|
107-2暑假作業 個案報告 13283 2019-08-25 15:07:57
作者姓名 盧秀杏
西元出版年 2009年 文章標題 照顧末期新住民婦女-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4卷2期
起訖頁數 P196-207
作者姓名 邱婉婷、陳宥蓁、梁明泰、洪昭安
西元出版年 2010年 文章標題 照顧肺癌單親中年婦女-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5卷3期
起訖頁數 P379-389
作者姓名 鄭珮伶、黃惠美
西元出版年 2007年 文章標題 末期直腸癌護理-個案報告
期刊名稱III 安寧療護雜誌 卷(期) 12卷2期
起訖頁數 P221-235
【自訂一主題】:婦女常見的癌症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我會選擇這三篇的個案報告是因為這三位婦女得到的癌症是近年來婦女得到癌症的前十大排行,首先第一篇的個案是一名新住民乳癌末期的照護,首先乳癌是我國最常見的癌症也是往往被大家疏忽的癌症而通常被發現的時候都是已經是末期,而現在許多醫院及診所都有舉辦幾歲開始每年做一次的乳房攝影以及教導婦女如何自我檢查乳房是否有有硬塊,而護理人員在照護新住民所面臨的問題是語言的溝通及文化的差異,有時在照顧方面會讓個案感到沒有安全感,同時我們照顧的期間也須觀察個案的想法以及個案所面臨的問題,像是個案認為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也擔心自己無法完成與孩子共同的約定也擔心自己後事的處理,而這先問題都是我們護理人員需與個案有良好的護病關係並與個案共同討論解決的問題才能使個案在臨終前能安詳的離開,第二篇是一位肺癌合併骨轉移的中年婦女,並隨著癌細胞擴散讓婦女對人生感到絕望,每天都過著情緒低落及哭泣伴隨著自殺的念頭,而護理人員在照護個案的過程中除了協助病情的控制,也鼓勵個案表達負面的情緒及感受,並引導個案生命的價值及意義,並且引導個案以正向的態度去珍惜人生,而不是覺得繼續活著也沒意義,並且告訴個案你的身邊還有許多人為你加油為你鼓勵,所以你自己要更加珍惜自己,第三篇是一位罹患直腸癌末期的婦女剛開始個案有噁心、嘔吐及疼痛的問題,但是在照顧過程的期並沒有與個案有良好的護病關係,而使在照顧過程無法了解到病人的所需,但經過適當的溝通之後協助病情的控制,並引導病人分享內心的感受,這三篇個案報告讓我覺得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的護病關係是非常重要,因為你沒與他有良好的護病關係,就無法得知他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反而使病人在臨終前無法安心地離開。
|
自在面對死亡 14761 2019-08-25 15:04:59
我從大約兩三歲起,便開始有死亡的經驗。有一天,一個名為卡其帕瑪卓(Kaki Padmatso)的女人來到我的村子。她給我一個有著紅漆外皮的胡桃作為禮物。也許西方讀者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自從接受那樣禮物之後,各種怪事便開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停止呼吸,其實就是死了,時間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這些死亡經驗持續出現大約三年。
它們是我生命中的獨特經驗。扶養我長大的曲布喇嘛(Lama Chupur),這位了悟「大圓滿」(Dzogchen)的瑜伽士,無法解釋此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他非常努力地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並努力修法以去除我生命中這個障礙的束縛。雖然那可能會是一段非常令人感到害怕的時期,但我接受的教導幫助我克服可能感受到的一切怖畏。
有一天,一位名為帕桑拉脫(Pasang Lhakto)的可憐獨臂乞丐來到我們村子。我的母親後來告訴我,曲布喇嘛將我們簡陋廚房中的所有食物,奶油與煮好的玉米,全都給了他。通常,我母親是個非常慷慨的人,但那天,曲布喇嘛比她更慷慨。「你在做什麼?」她問他。曲布喇嘛只是微笑,然後說:「妳兒子再也不會碰到那個障礙了。」確實如此。一直到許多年後,我都不曾再次經歷死亡。
後來,我覺得有關死亡與臨終的教法,似乎是以某種方式在闡述我童年的經驗。這時我才了悟到,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禮物:我知道金剛乘佛教典籍所描述有關死亡的內容,是眾生內息停止前的實際經驗。我還知道教法中有關「中陰」(藏語 bardo)的敘述是正確無誤的,而我所知道的這一切,都是個人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對這些教法的信心從未動搖過。
一九九七年,我有了另一次死亡的經驗。我罹患非常嚴重的肋膜炎,肺部開始大量積水。我的身體變得很沈重。沒有受過任何西方醫學訓練的中國醫生,以前從來沒有過用針移除肺部積水的經驗,卻決定當下必須這麼做,因此就在我的背上放了一根大針。當他把針刺入時,沒人知道確切細節,但我失去意識超過一個小時。我的呼吸中止了四十分鐘以上。
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失去意識而且沒有呼吸時,要認識到你正瀕臨死亡而且必須持續修法,那是很困難的。我一開始經歷死後的階段,就被包在一片漆黑中。不知何時,但突然間,我內心深處記起我的上師,並開始向他祈請。我以至誠之心,對自己說:「如果我現在死亡,我死得毫無恐懼。但如果我能活下去,我會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想到我還想為佛法及為眾生做更多事,我對自己說:「我要活下去,我要回去。」秉持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再次醒來。
我可以告訴你,在那種時候,要記得修行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還可以告訴你,如果我們能夠辨識死亡的狀態,並發揮生存的意志力,有時甚至連「復活」都是可能的。
我一生當中,一再記起這些經驗。我經常回想死亡與瀕死的過程,這激勵我開始擬定計畫去支持那些準備要死亡者。我覺得,如果行者們有和我一樣的信念,知道在瀕死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會更有修行的動力。知道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事,是很有用也很實際的,它就像地圖一樣。畢竟,要去新的地方旅行之前,誰會不想先清楚勘查一番呢?
我們都知道人皆有死,最終沒人能逃得過死亡。但我們經常忘記的是,死亡隨時可能來臨。對佛教徒來說,死亡的時刻是修行最有效力的時機。確實,那是達到了悟或轉生善趣的關鍵時機。因此,佛教中的禪修事實上是為死亡而修。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俾能在臨終時保持正念正知,以使自己充滿信心地準備好利用死後的經驗去盡可能達成最佳的轉生,或甚至完成修行,究竟解脫。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修行的意義,以便能夠逐漸對死亡的時刻生起歡喜(rejoicing)。如果我們在世時修行夠努力,死亡的經驗將會是我們驗收成果的絕佳時機,我們將擁有畢生修法所有願行的最大成效。如果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可以保證,死亡的時刻將會是一種歡喜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沒準備好,則那一定會是恐懼與後悔的時刻。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死亡時,我們應該每天都會感覺到有很強烈的修行動力。
有些人會認為,思惟自身的死亡會令他們感到悲傷,因此寧可不去想它。然而,對一個禪修者而言,這是很大的謬誤。不去思惟有關死亡的實相與死亡的時刻,將使我們失去真正激發自己修行的良機。我們應該思惟自己的生命:所剩時日無多。我們有自信與方法能夠沒有錯誤的掌握死亡嗎?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正確地修行嗎?雖然我們可以計畫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並向親友們表達我們的意願,但不可能一直都會有人在我們身旁提醒我們該怎麼做。做好準備是我們的責任,沒人能夠代替我們。
西藏典籍中有個譬喻,說有人接受教法卻不透過修行去親身體驗,就像農夫經常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照顧他們的田地,卻從不照顧自己的田地一樣。
今日人們接受許多教法,但真正到了死亡的時刻,他們有足夠的親身體驗可以善終嗎?如果我們不反省自己如何虛擲人生而積極投入修行,我們就會像那農夫一樣,在收成季節裡將沒有東西可吃。
|
自在面對死亡 14761 2019-08-25 15:04:53
我從大約兩三歲起,便開始有死亡的經驗。有一天,一個名為卡其帕瑪卓(Kaki Padmatso)的女人來到我的村子。她給我一個有著紅漆外皮的胡桃作為禮物。也許西方讀者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自從接受那樣禮物之後,各種怪事便開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停止呼吸,其實就是死了,時間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這些死亡經驗持續出現大約三年。
它們是我生命中的獨特經驗。扶養我長大的曲布喇嘛(Lama Chupur),這位了悟「大圓滿」(Dzogchen)的瑜伽士,無法解釋此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他非常努力地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並努力修法以去除我生命中這個障礙的束縛。雖然那可能會是一段非常令人感到害怕的時期,但我接受的教導幫助我克服可能感受到的一切怖畏。
有一天,一位名為帕桑拉脫(Pasang Lhakto)的可憐獨臂乞丐來到我們村子。我的母親後來告訴我,曲布喇嘛將我們簡陋廚房中的所有食物,奶油與煮好的玉米,全都給了他。通常,我母親是個非常慷慨的人,但那天,曲布喇嘛比她更慷慨。「你在做什麼?」她問他。曲布喇嘛只是微笑,然後說:「妳兒子再也不會碰到那個障礙了。」確實如此。一直到許多年後,我都不曾再次經歷死亡。
後來,我覺得有關死亡與臨終的教法,似乎是以某種方式在闡述我童年的經驗。這時我才了悟到,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禮物:我知道金剛乘佛教典籍所描述有關死亡的內容,是眾生內息停止前的實際經驗。我還知道教法中有關「中陰」(藏語 bardo)的敘述是正確無誤的,而我所知道的這一切,都是個人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對這些教法的信心從未動搖過。
一九九七年,我有了另一次死亡的經驗。我罹患非常嚴重的肋膜炎,肺部開始大量積水。我的身體變得很沈重。沒有受過任何西方醫學訓練的中國醫生,以前從來沒有過用針移除肺部積水的經驗,卻決定當下必須這麼做,因此就在我的背上放了一根大針。當他把針刺入時,沒人知道確切細節,但我失去意識超過一個小時。我的呼吸中止了四十分鐘以上。
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失去意識而且沒有呼吸時,要認識到你正瀕臨死亡而且必須持續修法,那是很困難的。我一開始經歷死後的階段,就被包在一片漆黑中。不知何時,但突然間,我內心深處記起我的上師,並開始向他祈請。我以至誠之心,對自己說:「如果我現在死亡,我死得毫無恐懼。但如果我能活下去,我會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想到我還想為佛法及為眾生做更多事,我對自己說:「我要活下去,我要回去。」秉持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再次醒來。
我可以告訴你,在那種時候,要記得修行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還可以告訴你,如果我們能夠辨識死亡的狀態,並發揮生存的意志力,有時甚至連「復活」都是可能的。
我一生當中,一再記起這些經驗。我經常回想死亡與瀕死的過程,這激勵我開始擬定計畫去支持那些準備要死亡者。我覺得,如果行者們有和我一樣的信念,知道在瀕死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會更有修行的動力。知道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事,是很有用也很實際的,它就像地圖一樣。畢竟,要去新的地方旅行之前,誰會不想先清楚勘查一番呢?
我們都知道人皆有死,最終沒人能逃得過死亡。但我們經常忘記的是,死亡隨時可能來臨。對佛教徒來說,死亡的時刻是修行最有效力的時機。確實,那是達到了悟或轉生善趣的關鍵時機。因此,佛教中的禪修事實上是為死亡而修。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俾能在臨終時保持正念正知,以使自己充滿信心地準備好利用死後的經驗去盡可能達成最佳的轉生,或甚至完成修行,究竟解脫。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修行的意義,以便能夠逐漸對死亡的時刻生起歡喜(rejoicing)。如果我們在世時修行夠努力,死亡的經驗將會是我們驗收成果的絕佳時機,我們將擁有畢生修法所有願行的最大成效。如果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可以保證,死亡的時刻將會是一種歡喜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沒準備好,則那一定會是恐懼與後悔的時刻。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死亡時,我們應該每天都會感覺到有很強烈的修行動力。
有些人會認為,思惟自身的死亡會令他們感到悲傷,因此寧可不去想它。然而,對一個禪修者而言,這是很大的謬誤。不去思惟有關死亡的實相與死亡的時刻,將使我們失去真正激發自己修行的良機。我們應該思惟自己的生命:所剩時日無多。我們有自信與方法能夠沒有錯誤的掌握死亡嗎?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正確地修行嗎?雖然我們可以計畫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並向親友們表達我們的意願,但不可能一直都會有人在我們身旁提醒我們該怎麼做。做好準備是我們的責任,沒人能夠代替我們。
西藏典籍中有個譬喻,說有人接受教法卻不透過修行去親身體驗,就像農夫經常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照顧他們的田地,卻從不照顧自己的田地一樣。
今日人們接受許多教法,但真正到了死亡的時刻,他們有足夠的親身體驗可以善終嗎?如果我們不反省自己如何虛擲人生而積極投入修行,我們就會像那農夫一樣,在收成季節裡將沒有東西可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