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運用倫理分析於老年腎病末期病人終止血液透析之共享決策經驗 13548 2019-08-19 23:18:55
人都會經過生老病死,而這一切都是過程,我們都會面臨老時的疾病與痛苦,這篇文在講述老年腎病末期的病人,因為多重共病與一些併發症導致高死亡率,這都是我們給探討的地方,末期疾病我們都知道能用醫療來暖和病情的發展,提升腎病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質,關心病人的需要與心理,也要瞭解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病人在與疾病共存時,我們該如果去做醫療上的改善或是如何去改善那些痛苦,在面對臨終前是否終止透析治療,這就是我們該想的問題,在面對不確定性的疾病中,我們該如何去選擇治療的方式,再依據病人的需要與基本需要去做考量訂定決策,而末期腎病是以控制和舒適護理為優先,與病人及家屬建立信任與良好的關係,給予關懷與較多的耐心去幫助他們。很多時候我們到了這個時候都會很憂悶,可能會因為這些事造成自己心理很大的負擔,在生活上都無法去好好照料,這些時候我們做護理師的就要用多一些的耐心與關懷去瞭解,瞭解病人的需求還有家屬的顧慮與需要,去加以關心,在醫療照護上,我們也要盡一切的努力去幫助,能讓病人與家屬在舒適與快樂的情況中去接受治療,我覺得對病人與家屬是最大的關心。這篇文章寫到了要建立病人與家屬的信任與良好關係,讓病人、家屬與我們之間沒有隔閡,有信任病人與家屬也比較能放心,在醫療執行上我們也要專業,去帶領病人與家屬參與治療。
|
108暑假作業 13185 2019-08-19 22:52:42
|
108暑假作業 13185 2019-08-19 22:52:01
我看了這篇個案報告的內容後覺得我真的很幸福有手指頭可以拿筷子雖然拿得不是很好但還是很幸福了。
手外傷是最常見的工業傷害,嚴重的人可能會因為傷害而造成了部分手的截肢,不僅影響了手的功能,手的功能有很多例如:寫字的時候需要拿筆刷牙的時候需要用手拿牙刷穿衣服和褲子的時候需要手來幫忙還有就是吃飯的時候需要拿筷子其實我覺得這當中拿筷子是最難的因為筆跟牙刷只有一隻而筷子是兩隻說不定很多人都還不會使用筷子就像我一樣我就不會用筷子何況是那些因為傷害而截肢的人沒有手指的掌握到底要怎麼使用筷子。
筷子是我們吃飯一定會用到的工具西洋人用刀叉而我們用筷子所以筷子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一想到吃飯的工具幾乎全部的人都會想到筷子而不是湯匙所以使用筷子對我們非常的重要,這位個案因為工作傷害導致了右手第三、四、五隻都慘遭截肢只剩下大拇哥跟食指,經過了復健還有治療後對日常的生活行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也可以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工作,但因為自己無法使用筷子進食而影響了自我的形象,因為個案無法使用筷子進食,所以作者替個案設計了一雙特殊副木輔具,在副木上有一凸出的橫軸做為支點,好讓個案成功使用筷子進食,藉由副木的協助下,讓個案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使用筷子了
|
暑假作業 13231 2019-08-19 22:47:56
因為媽媽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所以這次個案報告的主題我查了甲狀腺功能亢進,一方面也想更瞭解這個症狀。媽媽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是後天工作壓力太大而引起的,一開始媽媽手舉高的時候手會抖,還有會心悸,所以去醫院做檢查,抽了血才發現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日後都長期吃藥來控制,不然會引發甲狀腺風暴,還要定期回醫院回診,確定甲狀腺有沒有再次復發。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個案,建議盡量減少食用一些含碘量高的食物,如紫菜、海帶、昆布等,在治療初期減少食用咖啡或茶,因亢進會造成心跳加快以及失眠,咖啡或濃茶的咖啡因可能使症狀加劇。
|
暑假作業 13207 2019-08-19 22:44:13
外籍勞工來台工作主要目的是希望賺錢,改善家庭的生活環境。但面對新文化如風俗民情、語言、與雇主的相處容易產生適應障礙,外籍勞工與外籍移民一樣面臨生活適應上的壓力,所不同是外籍勞工還面臨工作適應壓力。當外籍勞工罹患肺結核,在生理上除了需要面對結核病所帶來身體病痛,包括發燒、食慾不振、倦怠、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及服藥後可能帶來合併症外。在心理方面,感受到被社會標籤化、身體不受控制、被遺棄等生病經驗。在社會經濟問題上,依傳染病法,需被遣送回母國,面臨無法持續工作,產生經濟困難壓力。而在文化衝擊面,於異國等待就醫過程中,會因健康信念與行為的差異、語言溝通困難、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相關醫療資訊與健康照護利用困難,產生調適障礙,進而轉化成身、心、社會健康問題包括食慾不振、頭痛、憂鬱、焦慮及社會隔離等問題。 關懷是指真心問候、誠心對待、全心付出表現,關懷照護是一個等於『護理的詞彙』。護理中最重要部分是關懷,彼此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增加文化的敏感度與了解。文獻指出於異鄉文化適應歷程中分別為夢想期、風暴期、紮根期、萌芽期及綻放期,外籍勞工為了能順利渡過每一期,會追求同化,讓自己融入當地文化,如學習當地語言,期盼獲得社會大眾認同,但若無法真正的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與關懷,將會一直處於風暴期。因此跨文化關懷,在照護上應創造安全的環境外,還需提升病患個人價值、促進病患獨立性。在心理上採接納、同理、真誠、視病如親及尊重的態度;在行為方面,提供專業、滿足需求、主動陪伴、提供支持、運用感官與接觸。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 49(2),35-39。
Aroian, K. J. (1992)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nflict for polish immigrant.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2), 178-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