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大體解剖校外教學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單-心得報告 14099 2019-04-25 22:44:31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大體解剖校外教學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單-心得報告
班級:護二丁、學號:1065101144、姓名:林苡柔、教師姓名:張凱喬
1. 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謝謝您對我們這些讀醫學相關之科系的學生無私的奉獻,其實我自己挺佩服些大體老師的,畢竟在傳統觀念中,很少人能夠接受自己的身體捐出來供世人們使用。但是他們卻為了我們的學習而將自己的身體交給醫學系,所以我們非常敬重這些大體老師,為了顯示我們的尊重,當天開始教學前全部的老師和學生們都站在大體老師前默禱。
2. 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省思&收穫
我從大體老師身上學到很多,之前不太熟悉的肌肉位置,通過這次教學更具體地知道各個肌肉的位置,老師在介紹肺臟的時候,講到肺臟裡面的淋巴,我這才知道原來肺臟裡面也有淋巴,還是黑色的,並不是課本裡面畫的綠色和黃色。老師說淋巴幫助我們過濾不乾淨的空氣,做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讓我又學習到新的知識。還有還有在講解血管的時候,那位大體老師的心臟超大顆的,通常心臟的大小跟自己的拳頭差不多大小,老師告訴我們:「這位大體老師大概有運動的習慣,平時有在運動的人心肺功能比較好,所以心臟比較大顆,剛好這位大體老師的手也挺大的。」另外,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問我們問題,順便幫我們複習護理師國考解剖學較常出現的題目。經過這次的大體解剖校外教學,感受到了醫護人員們平時要記得和注意的各種生理解剖的功能有好多,還要把它運用到工作中,真的很厲害,或許有一天,我也能把今日所學運用到以後的日常生活裡。
|
大體解剖校外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 14031 2019-04-25 22:43:44
1.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對大體捐贈之看法:
我認為大體捐贈這一點是非常大愛的,參觀完這次之後非常的感動,也很感謝大體老師的幫助。
為何需要大體捐贈:
需要大體老師是因為可以幫入了解更多的病症,以幫助醫療貢獻。
對捐贈者之感想:
講課的醫者老師說,目前台灣的情勢其實很缺大體老師可以幫助我們研究醫療,所以很多大體老師用的期限需要使用更久一段日子,聽著老師這麼說真的心中只有感謝!
應如何表達對捐贈者的尊重:
我們在開始講課以前會有一個禱告的時段,用以表示尊重及感謝大體老師,而我個人是自己在每個醫者老師講完課之後,會在心中默念感謝。
2.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省思&收穫
(1)What?(我學到了哪些?)發現了什麼新鮮事?接觸到什麼問題?
學到了人的生理構造,以及疾病對於這些構造帶來的改變,就像有一位大體老師祂是腎臟癌,我們就發現了他的腎臟一邊正常、一邊大了三倍大以及有兩位大體老師的心臟大於一顆拳頭的大小,這個我們有向醫者老師發問,老師說可能是運動員或是心臟肥大等原因,剛開始接觸到時有驚訝的感覺,但是這樣有幫助我了解到更多的病症。
(2)So What?(所以,為什麼)在這些新鮮事中,心中有什麼感動或感想?這些 感動和感想讓我(們)有什麼想法/成長?
在上面的提問中,我有說道一位大體老師祂是腎臟癌,就因為這樣,當醫者老師介紹到時,其實我有些鼻酸,但是是感動的眼淚,因為這讓我想到,或許這位老師生前走的並不是那麼的舒適,而祂卻願意為了醫療體系這樣的奉獻,當下的情緒是非常的百感交集,是打從內心的感動及感謝,這些感想讓我想著,以後要好好地當一位護理人員,好好的回饋每一位病患,才不會愧對大體老師。
(3)Now What(我可以如何作?我有什麼收穫?),看待人事物,自己有什麼改變?我(們)想要/應該/可以做什麼改變?未來將如何運用所學?
走完這一遭,感觸真的很深刻,除了對於大體老師說不完的感謝以外,有的收穫是課本上面看見的與現實上看線的不見得相同,像是課本上提到的淋巴結是綠色,但我們看到的是黑色,看待事物感覺的不同,或許是來自於感觸不同了,因為看完大體老師之後,覺得老師的奉獻很偉大,就會把一些平常在煩惱的、不那麼重要的小事放下了,我想盡我所能的幫助人,不管是幫助自己的家人或是我的個案。
|
大體心得 14140 2019-04-25 22:37:57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大體解剖校外教學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單-心得報告
一、班級:護二丁 學號:1065101185 姓名:李佳宜 教師姓名:張凱喬
二、格式:A4、標楷體12號字、單行間距 (至少600字)
三、心得報告:請於108.04.26前上傳至「學習歷程檔案」並請導師遴選出優良作品3篇/班,請將名單繳交至護理科並於網路公開表揚暨分享,另記嘉獎乙支;至少600字。(詳見下表)
1.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對大體捐贈之看法、為何需要大體捐贈、對捐贈者之感想、應如何表達對捐贈者的尊重。
我對大體捐贈的看法是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捐贈大體可以讓像護專的學生去了解然後也可以幫助到醫院的人。我覺得能捐贈大體的人很勇敢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說要火葬或是怎麼樣但是捐出來的話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在看大體老師的時候不能嬉鬧要很嚴肅因為在那裡有福馬鄰還有大體老師所以如果我們玩耍跌倒了不小心就會碰到大體老師也會破壞祂,也不能化很濃的妝跟戴口罩。
2.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省思&收穫
(1)What?(我學到了哪些?)發現了什麼新鮮事?接觸到什麼問題?
第一次看大體老師也是第一次聞到福馬鄰的味道真的很驚奇到底會是怎麼樣的一件事,而我看到大體老師的第一面時我超驚訝的,因為我以為祂會是一個很完整的個體結果沒想到竟然會是被剖開來然後跟我們介紹。當老師講解完之後說我們可以觸摸看看器官神經摸的時候我重來沒有想過會是冰的而且還滿硬的就覺得感覺很不一樣。
(2)So What?(所以,為什麼)在這些新鮮事中,心中有什麼感動或感想?這些 感動和感想讓我(們)有什麼想法/成長?
很謝謝那些捐贈大體的人也很敬佩祂們。我覺得看到了大體老師我已經在想我以後會不會有這種勇氣可以捐贈。
(3)Now What(我可以如何作?我有什麼收穫?),看待人事物,自己有什麼改變?我(們)想要/應該/可以做什麼改變?未來將如何運用所學?
看到大體老師之後我會好好珍惜我自己的身體,盡量不讓自己有任何疾病。
|
大體解剖校外教學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單-心得報告 14178 2019-04-25 22:36:08
1.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對於大體捐贈的看法 我覺得非常尊敬 而為什麼要大體捐贈 目的是為了提供解剖教學或病理解剖研究,當我們在研究大體時,我們要抱著尊敬的心態去,不要抱著玩樂的心態,對大體老師很不尊敬。
2.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省思&收穫
星期五當天出發去台大醫院的路上 我是期待又怕被受傷害的心情,我還記得那天一進去那間實驗室時,就可以聞到那重重的福馬林的味道,接著我們就各自按照組別坐好,我還記得我那時是離大體老師最近的地方,我就有點害怕的感覺,之後老師就打開了布依依跟我們介紹部位,我看到了很多我以前從沒看過的東西,還有摸過我自己都不曾想過會摸過的東西,還有學到了很多課本不管寫得再怎麼好都學不到的東西,像教科書上的膽囊都畫綠色的而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它會畫綠色的了,因為在大體老師身上的膽囊就是綠色的所以有很多事情,如果沒有親眼看見就不該輕易相信,我印象很深的還有胰臟和腎臟,原來他們長得是那個樣子,胰臟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他長的小小的還有腎臟他是要過濾身體的廢物的重要器官,卻也長的小小的;還有我們每天用耳朵插著耳機聽音樂,之所以可以聽到音樂是因為有三個非常小的聽小骨的原因,它們甚至小得比小拇指還小,讓我覺得非常驚奇,所以以後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耳朵了,之後老師還問我們有一個部位的名稱叫什麼,當時我們全部的人都猜不出來,結果老師講說是淋巴結讓我們都大吃一驚,整個看起來好多器官根本就是塞在一塊,有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感覺,而這次參觀很感謝大體老師的無私的奉獻,讓我們學到比課本還要清楚的知識。
|
參訪大體老師的心得報告 14039 2019-04-25 22:34:20
我覺得他們非常有勇氣,藉由他們捐正幫助許多人,例如:醫學院的解剖,讓他們對真正病人開刀時不會下錯刀,他們寧願開錯刀是個打體老師,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研發解藥救治得到病卻無法治療痊癒,他們犧牲很大就是為了幫助別人,勇氣可嘉,不是每個都可以符合大體捐正條件,這是需要經過篩選,也代表他生前重要器官健康,缺少或癌症病患是無法大體捐正。我們對他的尊敬,不能言語污辱、或表現絲毫嫌棄、也不可指指點點等…..這都是給予最大尊敬,口罩也不可,只能戴手套,好好學習盡量詢問講師增加知識,這樣也對得起他們貢獻。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與課本畫顏色不一樣,第一站骨頭,講師說很多,從頭講到尾一一介紹,也教如何看內與外差別,如何結合。肌肉,雖然下半生沒有解剖,但有人提模型讓我們摸,雖然戴手套但我感受到大體老師濕濕的,而且一條一條是什們神經都分別明顯,下一站講師說綠綠的是淋巴結當時我傻眼狀態,不可思議,下站觀察到耳朵怎們這們脆弱,只有3個小小得東西組成,所以承受力很小,講師說可以聽音樂,但音量剛剛好否則會造成不少負擔,我也有看到眼睛,那位大體老師眼睫毛很長,眼睛翻起來全白,雖然我沒被嚇到,但挺可怕的。心臟科後我沒太大觀察,福馬林味道令我暈,最終座旁邊看,看到說這位位大體老師可能有運動心臟比拳頭大顆,而隔壁大體老師明顯小許多。是有收穫,只是基礎沒打好,導致去看時沒有很清楚講師說什們,但可以詢問至少去這趟蠻值得,未來也沒這機會。感謝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