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三年級寒假作業 13463 2019-02-17 20:51:42
班級:護三庚 學號:1055101325 姓名:黃妍甯
篇名:1.一位冠狀動脈疾病繞道手術術後個案的護理經驗 作者:張雯姿 陳玉貞 2.白血球低下病患之護理照護 作者:鄧鳳薇 李梅琛 田怡清 3.肝性腦病變的治療及護理 作者:蔡麗紅
心得:挑這三篇文章來看是因為上內外的時候這三個疾病都有學過一些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比較容易看得懂,第一篇是在講說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的病人會產生身、心及社會各方面的不適,加強對病人術後健康照護需求的了解及照顧,有助於術後的恢復。內容主要是探討一位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的護理經驗。作者在護理期間藉由觀察、會談的方式來收集個案相關資料,並使用改良式適應模式的評估來進行護理評估,在照護的過程中,歸納出個案有急性疼痛、心輸出量不足、焦慮...等健康問題,藉由照顧此個案的經驗,期望有助於提升照顧此類患者的護理照護品質,以增加病患在生活上的舒適感。我覺得作者執行護理評估和照護的方法很值得讓我們去學習,然後第二篇的內容主要是在講白血球功能低下的時候很容易感染還有一些有關於白血球低下之相關生理病理、影響因素、資料收集與身體評估,針對護理問題提供合宜的護理措施,防止發生感染導致進一步的傷害。第三篇的內容其實就是在講酒精性肝硬化的一些相關護理措施還有介紹肝性腦病變是肝硬化患者最常發生的合併症,超過80%的患者都曾發生過,造成肝性腦病變的真正機轉仍不是很清楚,以氨假說最常被接受。針對肝性腦病變的治療包括:確認並矯正誘發的原因、藥物治療、飲食限制等方法。護理人員在患者發生肝性腦病變期間應隨時監測其意識狀態、維持安全的環境、維持呼吸道的通暢、預防便秘及滿足營養的需求。
|
寒假作業 14121 2019-02-17 20:49:12
作 者:吳政哲
書籍ISBN:957911398X
中文書名:吳娟瑜的情緒管理學
書籍作者:吳娟瑜
出版日期:1997年09月02日
你有沒有想做個情緒自由的人?你有沒有想做個接受自己的人?演說家吳娟瑜女士在書中提供現代人如何透過情緒探索作業,找到自己的情緒原點,同時運用十個具體的情緒管理秘訣,讓自己每天都活在自在,快樂又充滿信心。
吳娟瑜的情緒管理學中教導,如何讓自我情緒得到釋放,與如何管理,在愛情上做好最適度的選擇,讓雙方彼此維持更好的關係,當遭遇挫折的時候,當遭遇挫折的候,也有多種方法能夠讓心情回復到最佳的狀態,在親子的章節上,也探討到爸媽與孩子的關係互動,讓小孩得到適度的鼓勵,家庭才會溫馨美滿。
甚至有時候特意和「喜歡頂嘴的人」想處,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水平思考」出現。
有時候我們可能是乖寶寶長大,從來不習慣對不合理、不公平的對待發出聲音,結果心理一方面埋怨對方無理,一方面責怪自己的無能,結果日積月累之後,就被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所淹沒了。
在生活中,難免都會發脾氣,有些事情可能是引爆點,尤其處於青春期的學生,目前正面臨生理與心理的成長與轉變,個性上充滿了反叛的基因,情緒常因小事而失控,而我覺得「情緒」是個需要探討的東西,然而我在圖書館瞥見「吳娟瑜的情緒管理學」就被它給吸引住了,在我感覺情緒需要一個「老師」的時候,我就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看見這本好書了,這本書對我來說很重,他替我解決生活上的許多困難,感情、情緒上得到很多幫助。
在此書中,讓我學習到很多關於抒發情緒與管理情緒的方法,就以「水平思考」來說,它是以橫切面的方式,在生活上創造「刺激」,所謂的刺激就是來點「不一樣」,當我對問題感到疑惑時,我就會從多方面,去嘗試沒有接觸過的思考方向,這樣問題也會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就像整天都和「新鮮」打交道般,靈感如泉湧般的出來。
原本我對生活感到煩躁,而且人際上與課業上的壓力也快讓我喘不過氣,但看到此書中的一章節提到「人生是來享受的」,我突然茅塞頓開了,如果把那些無形的壓力,換個方式來思考,把它看成我正在享受被看重、被需要,把這當作是一場挑戰,往這方向思考後,讓我發現原來惱人的一切可以是那麼輕鬆自在的,我的朋友也常常像我訴說著他的痛苦難耐,我還是一樣告訴他「你要生活在痛苦的生活亦或是享受的生活呢?」。其實壓力在心理深層來說,影射出來的是內心的恐懼,進而讓自己對面臨的事務感到痛苦。
在我感覺到憂鬱的時候,或者在學校遭遇挫折的時候,我會運用書中的「積極轉念法」讓自己更輕鬆一些,就是在當下問自己心理的感覺如何,然後再問,請問你要快樂還是要悲傷,在這個時候我的意志力就會慢慢轉移到好的一端,唯有如此才會讓憂鬱緩緩的消失。
朋友如果過度的要求,在心中累積許多怨言,導致有些時候難免會有鬱悶的感覺,在「把感覺大聲說出來」章節中,我領悟到,原來我是在乖寶寶的教條下長大的,對於不合理、不公平時,我的心理一方面是埋怨對方無理,一方面責怪自己無能,這正是造成我情緒低落的原因之一,而做一個情緒自由的人,要盡力去發揮自己的優點。釋放情緒障礙的路途雖然遙遠,但只要開始有了察覺和調整,就已經踏上通往「情緒自由」的這條路了。
|
2019 寒假作業 讀書心得 護三己 02 13403 2019-02-17 20:48:42
篇名: 末期照護:遠距安寧療護
作者: 姚建安、謝於真、陳恆順
出版社: 臺灣醫學會
出版年月 2011年 3 月
篇名: 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
作者: 江承曉 、 劉嘉蕙
出版社: 嘉南學報
出版年月 2008年 12 月
篇名: 以病人安全為服務導向之護理倫理議題
作者: 李選 、 張婷
出版社: 澄清醫護管理雜誌
出版年月 2011年 10 月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適度的壓力可以讓青少年學習責任心,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有礙身心健康。
2 尋找解決方法的同時,個人的能力也隨之提升,相對地,壓力便減輕了,這代表一種改善與進步。
3.壓力對人們而言,有其好處和壞處。好處是使人們更加努力去完成該做的事;壞處則會使人們生理與心理產生偏差,最後造成身心受創。
4安寧療護不是放棄病人,而是不做無意義的醫療搶救,讓其能夠有尊嚴的死亡
5科技的進步會帶動醫療的進步,但新科技的應用並不會減少醫療疏失。新醫療設備或藥物的使用,
若不能熟悉操作或特別留意新藥的副作用和使用禁忌,病人安全的問題不僅不會降低反而可能會增
加。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三篇文章是有關於我在基護實習的時候所見聞到的相關文章,而其中<末期照護:遠距安寧療護>與<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這兩篇文章最讓我有共鳴。
前一篇文章舉例了許多患有癌症的爺爺奶奶們,他們想要在過年的時候回家,或是希望自己能夠回到家中準備善終,在我基護實習的時候剛好是在血液腫瘤科實習,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個月,但就已經看見很多很多因為癌症一天拖過一天的人,很多人臥病在床沒辦法講話,幫他們量生命徵象時,就能夠深刻的感受到他們身體非常僵硬,而且一直在顫抖,甚至還不停的流淚,那對於第一次實習的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和自己幻想的很不一樣,瞬間明白為什麼有人說醫院是人間煉獄,那些爺爺奶奶每天都被折磨著,曾經我還聽見一個爺爺和他的家人說「他想回家」聽到的瞬間心中真是滿滿的不捨,然而最後他還是在醫院離世。
其實大部分的病人在離開的前幾天狀況就會每況愈下,像是血壓很低,全身發冷或發燒,眼睛無神等等,雖然我從沒遇到急救的場面,但每天早上發現某某阿公那床突然空了,那個感覺真的很不好。如果能夠把疼痛控制好的話,是不是就能完成阿公最後的心願呢,他想回家,家就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他想要在令他安心的地方閉上雙眼。
在實習當下我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總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可以過的這麼開心,每天被老師罵,做不完的作業和查不完的藥卡,在心裡大罵老是粗心大意的自己,實習真的不是一個很開心的體驗;甚至常常跟你聊天的病人突然出院了,甚至你每天量血壓的病人突然走了,這些一點一點的小事其實在當下就快要壓垮我,一直提醒自己實習就是壓力這麼大,卻也忍不住思考自己真的適合護理嗎?這麼粗心的我,每天被罵的我真的能夠勝任嗎?總算了解為什麼有人實習到一半就受不了,但我不能像那些動不動休學的人那麼任性,既然決定要走這條路,那就穩穩的走下去,壓力大就去跑步運動,跟朋友們抱怨抱怨,不要憋在心理,要用力的釋放出來,對我來說只要能夠對別人說出來,那心情就會瞬間放鬆,實習前一個禮拜我覺得人生無望,不斷的質疑自己的能力,但實習第二個禮拜我開始知道如何去調適心情,要怎麼配合老師的腳步。
或許我是一個不聰明的人,但只要肯努力就沒什麼不可能。
|
107學年度寒假讀書心得 13431 2019-02-17 20:47:45
身心靈運動不是宗教修行。一般宗教修行以教門的教義為修行的框架,依教奉行。但是身心靈療癒並不遵行任何宗教的教義,雖然身心靈運動者可能會在泰國叢林修行,或者在西藏及其鄰近地區(緬甸、尼泊爾、北印度或不丹)追隨喇嘛古魯,但是他們的論述自由出入於老莊、佛、基督、蘇非之間,他們冥想的論述可以摻和禪的靜坐、道的丹功與天主的冥想,身心靈修練者從不忠於任何宗教的意識型態,也不舉旗迎這拒那,望似聯合國的雜牌軍,其實反而是朝向更自由寬廣的心靈世界。
|
107學年度寒假讀書心得 13259 2019-02-17 20:47:39
這篇心得主要是以有關日本臨終醫療與延命錯置之中止為主要,對於安樂死通常區分積極安樂死及消極安樂死。前者問題著重於能否將此視為殺人罪,或同意殺人罪而能被正當化,或其阻卻責任要件應該為何。後者則討論其範圍及於何處。在刑法中對延命措置之中止認為應係「不作為犯」抑或「作為犯」有所爭議。對應於此,延命措置之中止應在消極安樂死範疇上理解,還是認為屬於積極安樂死的範疇中而有爭議。本文並論及安樂死、尊嚴死之刑法上規定與立法之必要性。同時以病患臨終時要求醫師中止治療,其法上意義的問題作為本文議論之中心,檢討有關名古屋高等法院、橫濱地 方法院所形成之要件判斷。我覺得不管是否能夠安樂死,都該做到安寧緩和療護所強調的四全照顧,也就是全人:身心靈社會的整體照顧。全家:末期病人最後會走向死亡,而死亡是整個家庭,甚至全家族的大事。全程:除了照顧病人,也要照顧家屬。全隊:這是一個團隊的工作,成員包誇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志工、營養師、宗教師、心理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