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422/7774頁 [首頁][上一頁][1420][1421][1422][1423][1424][1425][1426][1427][1428][1429][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讀書心得  13351  2019-02-17 18:05:29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 班級 護三戊 學號 1055101212 姓名 簡芊芊 書名 五年制護生初次內外科護理臨床經驗 作者 鍾芬芳,吳秋燕 出版社 無 出版年月 93年 12月 索書號 無 ISBN 無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學習是經驗,不斷改進,重組累積成為知識的過程。 2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 3獲得專業的角色認同,締造正向的學習經驗。 4尋求明確的方向,充分準備自我 5自我勉勵並肯定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我覺得在實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並不是自己的技術好與否,而是自己的態度,態度對了,面對任何問 題都可以游刃有餘,態度錯了,無論問題再怎麼簡單,也永遠找尋不到正確的答案,而在臨床護理 ,需要認可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或許技術做錯,學理忘記了是很不應該,也不該犯的錯,但 是,若沒有足夠的自信心,便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並同時責備自己,打垮自己的自信 實習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固然重要,但是要先詢問自己:自己真的能面對嗎?我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 面對所有的事,而不是一再的退縮,不勇於嘗試,相信自己並認可自己,勇於去嘗試自己從未做過 、碰過的事物,為自己帶來不同的經驗還能學到新的東西,借此充實自己,心態好了,還怕到臨床 上被學姐還有老師考試嗎!所以,心態調整好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在文末,有不同的實習生表 示,心態矯正過了,會發現實習沒有想像中的困難,甚至覺得是件有趣可以獲得許多經驗的學習歷 程,並從中找到護理的價值,這是很重要的。
      
107-寒假作業  13429  2019-02-17 17:52:35

篇名:運用身體心像模式於乳癌病人之照護經驗 作者:劉欣怡、章雅茜 篇名:協助一位乳癌根除術後疾病緩解期婦女經歷乳房重建之照護經驗 作者:葉淑妙 篇名:一位乳癌患者行乳房切除併立即重建術後恢復室之照護經驗 作者:廖婉君、方雅晶 很多人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時,都會感到相當絕望及難過,這時生病的人會有幾種方式。 一、他會和家人、朋友,一起度過對抗病毒,絕不放棄。 二、是比較悲觀的方式,他會用盡各種方法,讓身邊的人一一離開他,獨留自己一個人面對病魔。 三、面對這樣的事實,無法接受,自暴自棄,怨天尤人 乳房切除手術對每ㄧ個婦女所代表的意義都不一樣,尤其對ㄧ個適婚年齡的女子有更深 的影響。面對這樣的疾病,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的,這時的你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這時的你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而且手術後還要接受自己乳房的缺陷,心理方面要經過很多別人無法體會的煎熬與痛苦。經有效的護理計畫,適當的控制疼痛、束腹帶使用與家人的從旁協助 及降低活動功能障礙,於術後提供個別性護理措施及衛教,提昇個案自我照顧能力,達到預 防感染和減輕身體心像紊亂的感覺。個案由住院時的焦慮,到出院時,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 對未來的治療有心理準備。
      
107學年度寒假作業  13141  2019-02-17 17:51:30

文獻: 運用醫療團隊資源管理改善身體約束品質之專案 作者: 謝玉萍1林青蓉2康美琦3吳志卿4邱淑娟 文獻: 護理人員約束照護實務教學之成效評估 作者: 張淑貞督導長、陳麗芳主任 文獻: 提升約束病人照護認知 作者: :張玲瑜(Lin-Yu Chang);張文慧(Wen-Hui Chang);王鈺婷(Yu-Ting Wang) 約束現最常疏漏的前五項是指揮者或由指揮者指派人員固定病人頭部、由醫師或護理人員擔任指揮者 ,說明指令動作 、負責廣播並留守護理站,告知支援人力—場地、暴力者(姓名)及病人特殊注意事項、解釋約束原因以及說明解除約束的時間。身體約束時最常發生危險因素為(1)支援人力未足夠並低估暴力嚴重程度,高估自我處理暴力能力。(2)團隊 默契不足。(3)處理態度上缺乏一致性。(4)約束個案應對技巧不足。(5)有暴力徵兆未立即處理。(6)動線不便及門診求助系統不足。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病人的直接傷害包含1.皮膚完整性受損:撕裂傷、勒傷;2.神經傷害;3.急性死亡;4.窒息。 以前曾經去過一次安養院去關懷裡面的所有老人家,當初看到所有老人家手都套上了網球拍防止他們去亂抓,一開始自己確實在想為什麼要這樣用,這樣是有比較好嗎,但事實是不一定,沒有一定的對錯;但只要沒有發生意外,約束所要呈現的功效是可以明確地達到。 在我覺得約束不一定是好或是不好,這需要看情況去想是好是壞的,因為再有些病人突然亂打人時,這時候就應該約束起來,如果沒有的話,可能會子造成更大的傷害,但要適當的約束,每兩個小時需要去看病人一次,有時候約束也是為了保護病人,但有時候會約束的太超過,所以這真的很值得思考一下,約束到底好還是不好。
      
108寒假作業(與二、三年級科目相關心得) 護三己 1號  13402  2019-02-17 17:22:53

書名 護生基護實習不同階段壓力改變與人格特質關係之探討 作者 李靜雯 、 葉秀珍 刊名 耕莘學報 出版年月 2010年 06月 書名 「培育專業護理行為」—基本護理學實習學生之經驗歷程 作者 曾明晰 、 劉棻 、 林淑君 刊名 長庚護理 出版年月 2018年 06月 書名 洪蘭教授-青少年情緒管理 作者 洪綠鴻 刊名 高雄少家 出版年月 2017年 09月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護理」是以行動來提供健康照護的專業,護理教育必須重視專業護理行為的養成。 2分析及省思臨床護理人員哪些言行可視 為典範楷模 3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合,過去經驗造就現在的你,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會影響神經連結, 就會產生未來的行為,鼓勵比責罵更能成就一個人。 4透過護生的實習經驗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護生的專業護理行為可以在實習過程中藉由與臨床 實習指導教師、護理師、或是臨床個案的互動啟發,因而建立或修正。 5緒上的問題是隱晦不清的,是不會痛的,但卻不會察覺 到隱藏的嚴重性結果,一旦失控了,就會 讓社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三篇文章是有關於基護實習與情緒管理方面的。在<護生基護實習不同階段壓力改變與人格特質關係之探討>與<培育專業護理行為—基本護理學實習學生之經驗歷程>這兩篇文章中,主要是在介紹從基本護理學實習護生的觀點,去探討護理專業行為培育的歷程,還有介紹暸解護生基護實習壓力狀況。前者,以北部某專校護理科五專基護實習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基護實習壓力感受及其改變程度與護生人格特質之相關性。分別探討實習前、實習第一週、第二週及第三週護生實習壓力之 改變程度。研究結果有兩個,一、護生基護實習壓力呈輕到中度之間,實習過程中壓力總分及平均值有逐漸降低情形。其中以擔心實習成績不好、疾病處理能力及經驗不足、醫學用詞不熟悉為實習前後最明顯的壓力。二、護生人格特質中以神經質人格特質與壓力成正相關,研究顯示神經質特質對壓力情境反應較大。後者,是收集護生實習時,發生的事件與學習經驗等相關資料,再進行訪談。內容的分析與歸納,結果歸納出三大主題,分別是在說明,一、教師的言語,是引導學生專業言行的指南針;二、觀察楷模典範,領悟護理 之真善美;以及三、從被照護個案的真實反應,體會誠實、 關懷、公平、同理心及病人為中心的真諦。專業護理行為的養成是護理人才培育的基石,亦是護理教育的重要指標。文章中,透過護生的實習經驗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護生的專業護理行為可以在實習過程中藉由臨床實習指導教師、護理師、或是臨床個案的互動中修正與改進。我認為臨床實習指導教師應善用語言的正向能量教勉護生,也能減少護生對於實習的壓力,同時護生也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也才能減少壓力增加的機會。 閱讀完文章後,印象較為深刻的是<洪蘭教授-青少年情緒管理>,主要是在說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生長環境,對青少年的情緒管理有一定的關係。在洪蘭教授演講中,他說前腦受傷,會導致人格改變,所以教育孩子時,不可以抓小孩去撞牆,不可以打耳光,打耳光可能導致聽覺喪失,無法和人自由溝通,是會影響人際關係。情緒會改變大腦神經的連結,從小教導孩子情緒控制,大腦常用的迴路就會越用越大,四歲有被教導情緒控管的孩子,人際關係、課業表現都會比較優秀,因此情緒是後天可以改變的。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合,過去經驗造就現在的你,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會影響神經連結,就會產生未來的行為,所以我認為鼓勵比責罵更能成就一個人。
      
寒假作業  13220  2019-02-17 17:21:32

文章 1.如何預防失智症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 葉篤學主任 台灣癌症防治網 2.失智症權威劉秀枝:學會「減法過日子」,失智並不可怕 健康2.0/曾鈺庭 3.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 元氣周報╱劉秀枝 讀後心得: 罹患失智症,不代表從此陽光遠離生活;積極的面對與樂觀的照顧,將可以重拾生活的尊嚴與品質。如果家中沒有失智症的長輩,相信大部分的人對失智症的了解非常模糊。相對來說,如果曾經有照顧失智症長輩的經驗,那麼照顧上的辛酸與無助,更是前面所提大部分的人更難了解的。 「失智症」是腦部漸進性的不正常退化,而導致全面的心智喪失;包含思考、記憶、判斷、知覺、時空感、理智、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都會受到不定程度的影響與喪失。罹患失智症,病人自身的意識並未改變,但通常會以記憶力障礙為開始,逐漸影響其心智的功能。失智症因為發生在上了年紀的長輩比例居高,所以我們會常常聽到老人失智症的名稱,但並不特定指稱專屬老人的疾病,主要是用來提醒年紀增長的人需要特別關注這個疾病發生的可能。照顧失智症是一條長期漫長的路。失智症的病人本身經歷著身心的重大失落,他可能叫不出親人的名字、馬上忘記自己剛剛做過的事情;而照顧者則要面對各項突發狀況的解決,耐心回應他已經問過數十遍的問題。因此,很多人都很害怕自己會得到這種病,或是身旁的親人朋友,包括我,擔心家人萬一發病了,我要怎麼面對?如何接受?但與其在這瞎操心,不如積極了解疾病、預防措施。多運動、多動腦、多參與社交、避免三高及避免頭部外傷,這些都是預防失智症的方法,知道了更多關於「失智症」,不但學習更多,也可以預防、檢視身邊的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目前第1422/7774頁 [首頁][上一頁][1420][1421][1422][1423][1424][1425][1426][1427][1428][1429][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