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長期照護雜誌 13435 2019-02-17 13:47:40
「社區照護會議」可同時推動充實老人的個人支援、穩定社會基盤整備,因此被 用來作為建構「社區整體照護體制」的手段方法。日本人口高齡化的進展速度至今史無前例,而臺灣急起直追的速度亦不亞於日本。尤其是,臺灣與日本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世代同樣 自2015 年開始步入 65 歲以上高齡期,生活水準與需要也無差異。現在有些年輕人結了婚,沒有生小孩原因可能是,養小孩需要花費很多金錢和精力,從小孩慢慢培養他們到長大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金錢,有或者是一開始就不打算生小孩想要享受兩人世界,還有可能是一些身體上的關係,那這些原因都是讓台灣慢慢走向高齡化。那我們能看見台灣有很多的療養院、安養院,這些醫療機構,那這些醫療機構都是為了老人而建立的。那我們能看見很多子女他們可能沒有時間照顧他們的爸爸媽媽,所以就把他們放在專業的醫療機構裡面居住,又或者是我們能常常看見很多他們會請外傭來幫忙照顧,現在在台灣可以看到的景象就是公園裡或者路上都可以看到一些爺爺奶奶旁邊都跟著照顧他們的外傭而這些外傭可能都來自一些東南亞的人,但這些外傭在台灣的比例逐漸增多,可以看的出來台灣開始逐漸步入高齡化了。從我們的醫療機構也可以發現我們的醫療也越來越發達這也可能是面對高齡化的其中之一吧。
|
107學年度寒假作業讀書心得 病由心生,醫病先醫心:醫師來不及告訴你的12個身心自療法 14176 2019-02-17 13:42:44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把焦點放在希望解決的問題上(希望和同事建立良好關係,不再心情低落)
2 了解自己的感覺(一想到那位同事就感到討厭和放棄的情緒)
3想像採取正面思考行動的感覺(原有的彼此緊張感減輕了)
4建立行動計畫(不論同事用什麼態度,自己都盡量不出現負面反應)
5開始行動(正面回應同事之外,避免思緒整天受影響,參加了瑜伽課程、健行活動)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你是否很容易緊張焦慮,壓力一大就偏頭痛、拉肚子?還是常常情緒低落,容易胸悶、全身無力?甚至有長期失眠、慢
性疼痛、各種慢性疾病?如果你看了許多醫生卻找不到原因,調整飲食、吃藥,症狀還是沒有改善,請小心,這些身體
症狀很可能是「心病」所引起的! 研究發現,壓力會導致心臟病、降低身體的抵抗力;情緒失調也會誘發心臟病、肥
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由此可知:「身心是一體的!」小到疲倦、頭痛、失眠等「亞健康」常見的症狀,大到高
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其實受到情緒、認知、性格等心理狀態很大的影響。在台灣一般人都
知道身體有病痛要看醫生,但是對心理健康卻很容易忽略,包括心情沮喪、壓力爆表引起的身心症;人際衝突、自尊
低落造成憂鬱症等源頭在心理的「心病」,卻不知該怎麼醫,是否尋求諮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的協助,也常常無法跨出
第一步。根據中研院統計,1990年到2010年這二十年間,台灣人罹患焦慮症與憂鬱症等「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
從12%變成24%,整整增加了一倍,連自殺率也上升了一倍之多!成為社會一大隱憂。其實,不論是身心症引發的長
期失眠、劇烈疼痛、各種慢性病,或是人際衝突、缺乏人生目標、自信心低落引發的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都可以
透過精神科治療、心理諮商以及「身心療法」,來改善身心失衡的狀況,重拾健康。本書作者渡部典子,是臨床心理學
博士及臨床心理師,長期在美國的醫院中擔任心理諮商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在書中介紹了12種「心病的處方箋」,
像是:呼吸法、正面思考、藝術治療、寫日記、冥想、音樂療法等,在美國醫療現場中,常被應用在正統醫療和心理諮
商中的「身心療法」,並分享了許多成功案例。
|
以善終的方式照顧一位癌症末期患者之護理經驗 13164 2019-02-17 13:10:14
當自己的家人發現已經是癌症末期的話第一時間的當下不管是個案還是家人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吧
我想每個人的情況都有些不同,有些人則一直處於否認期不願去面對自己的病情則把自記封閉住不
肯去接受下一步的治療這時家人就需要精神上的支持陪牠起去面對疾病所帶來的病痛及就醫的過程
,善終則是最高的期盼。 當因重病而瀕臨生命的盡頭,死亡已無法避免時,不論東西方的病人或家
屬都期望病人可以有尊嚴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旅途,達到「善終」。現在能做的就是完成病人的心願及
想做的事讓他在這期間能夠快樂走完這段路程,這時的我們應該好好把握和家屬的想處時光不要讓
自己留下遺憾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失去後才懂得珍惜但是我們能做到的事不要讓自己後悔把想說
的話想做的事一一去完成別讓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不完美,大家都不想自己的親人是以帶著病痛的方
式離去,而我們更應該隨時隨地的去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別讓意外發生在我們身上,陪伴及支持現在是病人最需要的時候不要讓病人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更應該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看待
也該做好心理準備隨時能夠接受病人離去的狀態,好好調整情緒別持續在悲傷中走不出來相信自己
能夠做得到也能夠順利帶領段過程。
|
寒假作業1055101101 13238 2019-02-17 12:49:19
書名: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作者:蔡穎卿
文章: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心靈密碼、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之初探、營造學習型家庭
心得: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培養孩子的搖籃,父母是孩子進入校園之前的第一線導師,而家庭是孩子進入學校之前的最好教室,培養一個人生活的知識、技能、學習方式以及適應的場所該講什麼合適的話。所以可知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根據英國著名的{曼徹斯特}調查,教育成就的主要因素是來自家庭環境教育,家庭環境的重要性幾乎是社區與學校的兩倍,我認為主要是環境的各個環境都深深影響孩子的想法。有一種家庭叫學習式家庭,學習式家庭的定義是指家庭提供孩子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含學習的資源、開放支持的氣氛、有效正向的溝通、自由開放的對話,並在家庭成員共同、持續不斷的學習之下、透過知識的運用及轉化、強化及擴充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增進家庭的適應與問題解決能力,進而達成家庭共同的願望,促進家庭的成長與發展。但有些孩子跟家長反而會起衝突,例如家長對孩子噓寒問暖,提醒小孩,可是有些小孩會覺得很煩或是囉嗦、厭煩、或是覺得我明明就知道,你還硬要講,以這種心態來反抗家長,還有一種狀況是家長千囑咐萬交代,孩子要多穿一點衣服,孩子就嘴巴上說好,實際卻不穿,通常孩子是認為這樣比較帥氣,比較勇敢。但有些家長以為孩子是故意不聽他們的話。反而管教的更嚴厲,但這些往往造成反效果,讓小孩愈來愈壞,甚至去當流氓
。恐怕跟家長的目標分道揚鑣。
|
107學年度寒假作業<閱讀與二&三年級專業科目相關的議題> 13472 2019-02-17 12:27:48
閱讀與二&三年級專業科目相關的議題
班級:五護三庚 姓名:江郁安 學號:1055101334
閱讀完了許多篇與護護理相關專業課目的議題後,印象較深的文章有「大腸直腸癌病人首次化療焦慮情形的改善專案」與「憂鬱症影響冠心症患者不良預後及生活品質」,這兩篇也是現代生活中較常討論的相關議題。
「大腸直腸癌病人首次化療焦慮情形的改善專案」這篇文章在討論當護理人員在照護大腸直腸癌病人的過程中,首次接受化療病人常出現表情淡漠、缺乏對事物的興趣,並且有難入睡或哭泣等情形,護理紀錄上也追朔到了這些情形,發現有非常高比率的病人有「焦慮」的護理診斷,引起焦慮原因包括預期性擔心、護理指導時機點不對、欠缺減輕症狀困擾之護理介入、缺少可以陳述內心感受的管道及支持系統等,而我們護理人員可以藉由建立病友支持團體、漸進式肌肉放鬆訓及利用自我照護圖卡等來降低病人的焦慮感。
「憂鬱症影響冠心症患者不良預後及生活品質」這篇文章在討論憂鬱症與冠心症並列全球人類失能及社會經濟負擔的前二大疾病。冠心症病發前多無預警,卻易造成身體重大損傷或致命。約20%~30%冠心症患者合併有憂鬱症,研究證實憂鬱症為冠心症之獨立危險因子,且憂鬱症可能降低冠心病患身體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增加死亡率。在歐美國家,冠心症的臨床醫療照護,多有進行憂鬱症篩檢,以利早期發現並介入改善,反觀台灣臨床醫療仍只著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臟症狀處置或治療,欠缺監測憂鬱症可能對冠心病患者造成之影響。經實證文獻查證發現,憂鬱症與冠心症存在共病關係,不論憂鬱症程度為何,皆可能誘發冠心症患者心臟病、提高死亡率、增加不良心臟血管事件、降低生活品質,因此我們建議有關冠心病患的臨床照護,應早期篩檢憂鬱症,以利早期確診與治療,以提升冠心病患者的照護品質。
這兩篇的議題內容是我覺得大家都應該重視的,當自己的身體出現異狀時,我們都不應該忽視它,早發現早治療,不要錯過寶貴的黃金治療時間,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可以替自己帶來許多幸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