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7學年度寒假作業 13320 2019-02-17 03:07:53
我看完這篇文章後,發現了研究結果都是因為年紀、工作年資、生活習慣、心情與壓力而造成睡眠
不足,而在文章中提到了內外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的睡眠品質普遍比內外病房為差的研究結果,不同
單位基本屬性差異僅為「目前是否輪班」,且內外加護病房護理人員輪班情形較多,調查發現護理人
員睡眠不足的原因是因輪班工作引起,探討輪班與非輪班者之睡眠品質差異,研究結果中也有發現
不吃早餐的護理師睡眠品質會較差,不規律飲食或節食是造成部分護理人員失眠的原因,饑餓感會
妨礙人的睡眠,但也有飲食不規律的護理人員睡眠沒有受到饑餓感的影響,護理人員常常會因為忙
碌而沒有辦法按時吃飯,也會導致有一些胃腸的疾病,或是因為沒有均衡的飲食而導致肥胖。心情
與壓力也是妨礙睡眠的因素,剛出社會的護理人員,常會因為一些工作上的挫折或是因為本身的心
理因素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受到的打擊多了,壓力也就變多了,當腦子很多煩惱的事情的時候就
會無法好好地睡覺,也會導致一些慢性病的產生。當護理人員就要做好會有睡眠不足的心理準備,
當我去實習的時候我就會因為要準備好明天要考試的東西,或有不知道的東西需要去查詢的時候,
就會沒辦法好好地睡覺,因為會想要增進自己的知識,不去礙手礙腳,或是因為自己的一個疏忽而
去害病患更加不舒服,所以隔一天結束的時候會非常的疲憊,在早上實習的時候會因為非常緊張而
沒有時間去想睡覺這件事情,但是當我一停下來的時候疲憊感是直接感受到的,可每當這個時候我
就會想說我因為實習可以準時下班就已經很累了,那麼這些還要加班的護理人員不就更加的疲憊了
嗎,所以我覺得護理人員真的是非常的厲害。
|
寒假作業-三年級 13217 2019-02-17 02:53:27
篇名: 淺談青少年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之關係、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扎根家庭教育以培養勞動認知能力
作者: 曾雅婷、江承曉、劉嘉蕙、康雅菁、歐陽傳福
心得:
文章的開頭用了這句話:「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有正面也有負面,當情緒缺乏適當處理,長久累積在心裡,容易衍生許多問題,同理可知,不論對其行為或道德品行,都有著不良的影響。」這句話裡的每字每句都在表達著情緒管理的重要性!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能有效協助建立人際關係及經營良善的互動情境,對於正向思考與樂觀思考有非常大的幫助!有時一個轉念,換一種情緒、角度去思考困難的問題,就會發現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的。在學習情緒管理的同時也需要學習自我反思的能力,避免往後遇到困難及挫折時,因情緒失控造成生命中不可磨滅的憾事。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是密不可分的,青少年時期若能養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促進行為,往往有助於成人時期的生活適應!此篇文章內也說明了,情緒也可能連帶影響著心裡健康問題,例如:適度的壓力可以使我們前進,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反之,過度的壓力卻有礙身心健康。有效的情緒管理,可作為個人在面對壓力環境時的有效因應因子。「增進正向信念與自我實現能力、培養運動與休閒的嗜好、練習靜坐、冥想」這些都能促進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家庭教育定義為建立個人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建立祥和社會,透過各種教育形式以增進個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識、態度與能力的教育活動,處理各種情緒與壓力最根本是由家庭帶給我們的方式,每個人都是先由家庭出發再到學校去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會根據遇到錯誤的事情不斷的修正,當然處理這些事情的情緒與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讓一個人在面對困難的問題時能冷靜面對並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三年級上學期的情緒管理課真的讓我學習到很多不同的知識,所以我也想趁這個寒假來好好研究一番,「情緒管理、壓力調適、家庭教育」這三個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閱讀完這三篇文章後,我覺得好的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能帶給身邊的朋友們正向的力量!我自己在面對壓力來臨時,我會與家人訴說現在遇到的困難,尋求協助。在情緒管理上面我會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檢視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也讓自己有一個可以抒發情緒的地方!
|
107寒假作業 13232 2019-02-17 02:19:33
讀完三篇文章後,我更覺得人的一生當中其實都在學習人際關係,從一開始懵懵懂懂,不瞭解怎麼與人相處跟溝通到後來能和他人聊天聊成一片這就是成功的學習到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非常廣泛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要是沒有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那麼可能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出現在生活中。像是同學和同學之間一開始不認識彼此但是老師又要你們合作做功課,此時你們會說話,而我覺得開始說話的同時,就表示你有在乎人際關係,因為兩個人如果不溝通,人都不會讀心術就不會知道你現在在想什麼你想要說什麼,就可能無法合作完成一件事。
而人們拓展了人際關係之後還有件重要的課題就是情緒管理這部分,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大人還是小孩,情緒有好的也有壞的,必要時都可以展現出來發洩自己情緒,只是要看當時的人事時地物合不合適,要是不合適就有可能跟他人起衝突,但我覺得這種事可以避免就儘量避免吧,畢竟人不能自私的想到自己一心只想發洩而沒考慮到他人的感受,人家也沒有義務要承擔你的情緒,所以就別造成別人的負擔吧。
而現在這世代大家都特別特別地依賴3c電子產品,甚至讀幼稚園的小孩就已經會自己滑手機看電影了,3c電子產品說方便是方便,但似乎少了很多真實面對面但人際互動,很多人選擇用手機對話,隔著屏幕聊天,甚至可能連告白或者分手都仰賴手機,雖然說可能省了很多尷尬的場面但比起從前面對面關心對方的日常我覺得糟太多了;連個小程式都能提醒你今天是誰生日,可能很方便又不怕忘記但我覺得真的有心的話自己就會記得了,這些東西跟情緒一樣有好也有壞都應該自己去取捨,這應該也是我們一生要探討的課題。
|
寒假作業 身心健康 14239 2019-02-17 01:46:56
精神疾病主要成因
張先生解釋精神病的成因主要以生理、社會心理等因素導致。
生活環境因素:如早年生活失去至親、或生活上受忽視、被凌虐或學校霸凌等都可使幼小的心靈產生創傷,影響日後的感知、思想及行為準則,產生精神障礙。
個人因素:與自我要求、化解問題的能力與思考的方式、自我管理技巧有關。不善於處理個人財務、工作上的壓力,學業和就業上的壓力。不知如何面對家庭中發生矛盾,或個人的不幸遭遇,也不善於處理同事同學間的關係。
生理因素: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父母或家人中有罹患心理方面疾病。
社會心理因素:高度焦慮、敏感、情緒化、對日常生活事情反應強烈。生活追求完美、對人對己要求甚嚴的人也容易產生個人心理方面疾病。
外在因素:酗酒和嗑藥可損害大腦神經,讓人極容易患上抑鬱症,進而產生自殺的風險。
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澳洲多元文化精神健康網站介紹,患精神病可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上課、上班出勤率下降,影響人際關係。無法應付工作,對喜愛的社交活動不再感興趣,失去對生活熱情,被負面想法所埋沒。
有些嚴重的案例,抑鬱症患者甚至無法起床和自我料理生活起居;而焦慮症的患者無法出門,某些要以強迫性的治療來幫助他們減輕恐懼。
不但如此,罹患心理方面的疾病給患者本人和家人及朋友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生活上的擔憂及困擾。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到 2020 年抑鬱症將成為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
抑鬱症的臨床表現
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出現以下某些的症狀,持續時間達到兩週或以上,就符合醫學上憂鬱症的診斷:心情不佳或煩躁、感到空虛或麻木,對喜好的活動失去興趣,感到胃口欠佳、飲食習慣、體重、睡眠習慣改變或感到疲憊、缺少活力,發現專注事情很困難,想法負面,甚至有死亡或自殺的想法。
如果精神方面症狀維持一週以上,張先生建議咨詢第一線的家庭醫師,他們通常會做出初步診斷並判斷是否需要轉介精神科醫師或社區精神健康中心。或者可在社區多元文化精神健康的服務中心(Transcultural Mental Health service)尋求幫助,那裡提供華語服務。
Headspace 為12-25歲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咨詢的服務,對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每年10次的免費心理輔導,可電話預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許多精神病患者接受適當治療後可完全康復。
治療
精神疾病患者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如抗抑鬱藥物。
心理方面的治療包括談話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以改變患者的負面思考、行為及信念模式。 通常採用綜合療法有顯著成效。
何時需要尋求協助
三十五歲的華人莉蒂雅到澳洲一年正就讀碩士班,因男朋友想跟她分手而讓她心煩意亂,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食不下咽,在簡訊交談中提起輕生的念頭。
張先生建議,在面對好友或家人傾訴有心理上的障礙甚至有傷害自己的念頭時,最好的方式是「傾聽他們訴說,不帶有任何判斷性的態度,讓他們有被理解和情緒宣泄的地方,鼓勵他們到心理健康機構尋求幫助」。
以上案例中,莉蒂雅有可能因為到本地不久不知道如何尋求心理咨詢,或有礙於社會價值觀(羞辱感)無法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而不願尋求幫助,這時候身旁的朋友的關懷與疏導就至關重要。
張先生呼籲華人家長,若家中有遭受精神疾病困擾的孩子,家長應提高尋求幫助的意識。精神病嚴重患者可導致產生自殘或輕生的念頭,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就診的社區心理健康機構有維護患者的隱私及保持案例機密的義務,所以不可諱疾忌醫。
預防:保持心理健康最佳良方
靜坐是公認的保持心靈平靜、消除憂慮、緩解壓力,及保持心靈和諧的最佳妙方。
適當的運動也有解除壓力、放鬆心情、舒緩情緒的妙用,例如瑜伽、太極、網球。甚至是看球賽或參加音樂會都是讓人提高抗壓能力的良方。
|
107寒假作業 13306 2019-02-17 01:31:16
在看過了三篇文章讓我知道了許多事情,第一篇主要是講述關於身否評估,現今雖有許多儀器可以幫助我們,但是當遇到了停電或是自然災害導致儀器不能用了,只能靠我們自己了,靠著我們自己的雙手、雙眼、雙耳,並且使用一些簡單的儀器去輔助使用扣診、聽診、觸診、視診,例如:聽診器、水銀血壓計,這些評估技巧去判斷,並且這些技巧也是最原始的,儀器是為了能讓我們更能確認病況、症狀、診斷、嚴重程度...等,在這四診當中視診又為重要,因為在文章中提到了90%的資訊收集都是靠眼睛,例如:有人來醫院就診,你要知道他為什麼來就診,實際上是收集資料,然後報告內容上我們就會用P、Q、R、S、T這五個字母來說明,P代表導因;Q代表性質;R代表範圍;S代表嚴重度;T代表時間。
第二篇文章也是在說身體評估,不過比較不一樣的事,這是述說一群實習生把身體評估的技巧真實的帶入了生活使用在了一位老先生身上,實習生們在體驗過後幾天也知道了實作與在假人身上的不一樣。
第三篇則是述說關於一位產婦胎失敗,護理師是如何幫助她和她家人面對失去那種感受與挫折,就如文章所說的,每一個生命都是備受期待的,母親趕到胎動的時候比誰都更激動、驚喜,並且會開始意識到責任、自己角色的重要性,也會變得小心翼翼不讓孩子受到傷害,但當真的不如所願的錯失了肚子裡的孩子,做母親的會最傷心,會把責任都怪到自身身上,並且心裡一定會想視自己做錯了事情才導致的,不過很幸運的是文章裡的產婦她遇到了很好的護理師,她建議了幾種方法讓那位產婦比較不那麼傷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