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2019寒假作業 護三己 03 13404 2019-02-16 22:00:12
科別:護理科 班級:護三己 座號:3 姓名:吳羿慧 學號:1055101265
篇名(3篇):
1.護理倫理規範—談護理新手到專家之「盡職」倫理
2.照護行動的立場——護理倫理課堂之對話
3.人性化照護的感通
作者:
1.謝佩倫、黃美智 2.蔣欣欣 3.蔣欣欣、廖珍娟
刊名:
1.護理雜誌 2.護理雜誌 3.護理雜誌
出刊年月:
1. 201712 2. 201612 3. 201710
ISSN:
1. 10.6224/JN.000087
2. 10.6224/JN.63.6.69
3. 10.6224/JN.000068
重點摘要或佳句:
1.專業形象逐漸受到重視,克盡職守常為許多工作崗位提倡首要守則,也成為 影響人員專業行為的重要因素。
2.行善原則是行為規範最重要的準則,而盡職(fidelity)是護理倫理規範中行善原則最重要的行為元素,包含忠誠、公正、真誠、倡言和貢獻等五要素。
3.「相信的態度」可促進人際間的信任關係;「價值的釐清」使照護經驗獲得整體的意義;「自我的陶養」鍛鍊出倫理的自我。
4.當護理人員面對難以照護的人或事時,嘗試著對反面者開朗的「共在」,由成己以成物的「共做」, 可達到具體且充實存在的「共榮」,塑造更好的照護行動與自身。
5.具有共在、共做、共榮性的感通,能夠促成照護行動的創造性與豐富性。
讀後心得感想:
由於護理的本質,護理倫理會著重在探討「照顧」上的倫理,而不是「治療」上的倫理,護理倫理會探索護理人員和被照料者的日常互動,以此來加強關懷倫理,而早期定義的護理倫理更側重於好的護理人員需要有的德性,甚至以往還包括對醫生的服從,反而沒有探討護理對人的行為及關係,不過近年來護理倫理逐漸轉向於探討護理人員的義務,尊重患者的人權。換句話說,隨著時代的演進,護理不再只注重治癒這件事,更重要的是照護的品質,希望醫護人員能以個案為中心替他們著想,從八大核心來看,其中的關愛、倫理素養以及克盡職責便是如此,不再讓個案們認為醫護人員們都是冷冰冰沒有溫度的,也使得醫護關係更加良好,更容易培養信任,而信任即是所有關係中基本的第一步,在擁有信任情感的基礎之下,不僅治療能夠順利進行,照護品質也能相對的提升,因此,和個案培養良好醫護關係非常重要,在沒有信任基礎下,許多個案根本不願意接受自己的照護,更何況是提升照護的品質。此外護理倫理還有一點很特別,和醫學倫理學有些許不同,傳統醫療行為是偏向父愛主義,是以類似家長管理小孩的方式,由醫療人員決定如何治療對病人最好,而護理倫理則是希望由個案本身自行決定,尊重個案的自主權及權益,保護個案的尊嚴,兩者雖然觀點有點衝突,但是出發點一樣都是替個案著想,時代跟社會在進步,醫療也變得越來越人性化。
|
寒假作業 13960 2019-02-16 21:50:39
浪漫醫生金師傅 心得: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關於醫療為主題的韓劇,在戲中男配角姜東柱,因為小時候爸爸生病到醫院時,沒有很好的背景,導致醫生先幫別的病患治療而死亡,當時的他一氣之下,就在急診室裡面大鬧,直到主角金師傅的出現,才停止這場鬧劇,當時他對姜東柱說了一句話:「想報仇不是用憤怒而是用你的實力來還給他們」,於是姜東柱就開始認真的讀書,最後也考上了外科醫生,但在這部戲裡面,給我最大的感想是每一次在手術中的畫面,而且在這裡面還能學到很多的醫護術語,真的對我們很有幫助,在這裡頭也讓我看見了一位醫生該有的態度及責任,很多時候在緊急情況下,有些家屬卻沒辦法諒解醫院的急救方法,就像檢傷分類一樣,每位家屬都只想要醫師趕快救自己的家人,而沒有想過其他病人的需求,但在這時候真的很需要醫生的堅持,如果我們都沒有辦法尊重醫生的專業,那為什麼還需要醫生來幫我們治療,雖然在某些時候觸犯了法律,可是我相信每個醫生最大的期許就是能把病患救活,或者是減輕痛處,並不是看病患的家庭背景而給予優先治療,在這部戲裡血肉模糊的手術畫面,真的讓我有點吃驚,也讓我看見在手術室裡的醫生和護理師需要有很大的默契,一分一秒都是寶貴的時間,只要有一些分心也許手術結果就會有很不一樣的改變,不過在這部戲中的主角金師傅,真的很令人值得學習,不管是做人處事的道理或是手術的經驗,都很厲害。
醫護術語單字:
Gall bladder 膽囊
GB empyema 膽囊積膿
Laparoscope 腹腔鏡
Dissection 切割
Hemovac 引流管
Hemoperitoneum 腹腔積血
Wound 傷口
Lamina 尾椎
Dura repair 硬膜縫合
Antibiotic 抗生素
|
二、三年級課程相關心得500字 13437 2019-02-16 21:49:16
憂鬱症就是時常感到情緒鬱悶,提不起勁,甚至失眠、食慾不振,對日常的活動、工作失去興趣,覺得自己很沒用,是別人的負擔,有時甚至想自殺解脫。WHO於2001年指出憂鬱症為造成人類失能的第四大主因,並且預測於2020年將提升至第二名,由這個數據顯示憂鬱症為一個全球性的心理衛生議題。研究結果發現,民眾對於憂鬱症的風險感知仍偏低,大多認為自己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不大。現今的社會壓力,讓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年輕人罹患憂鬱症,這個疾病帶來的影響,有自身的安全問題,也有整個家庭的生活。其實用簡單的心理檢測,就能一目了然自己心理面向的健康度,再來選擇要求助醫生還是自己調整壓力。我曾經是一名中度憂鬱症的患者,那時候的我,就好像有第二個靈魂在控制自己,很多時候的想法或行為,都像是別人在為我作主一樣,一點也不像自己,只能靠精神藥物和休息來抑制自己的憂鬱症。其實有了親身的經歷,在面對患有憂鬱症的病人時,都可以感同身受,更能用同理心去照顧病人,像是還產後憂鬱症、或是長期住院患有憂鬱症的病人,這些都能用我的個人經驗去幫助他們。到現在,我治癒憂鬱症已經有兩、三年了,有時候當壓力大時,我會用我習慣的方法抒發,避免當時的情況又重蹈覆徹。每個人都應該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舒壓方式,才能夠避免憂鬱症的發生,也不能一昧的靠藥物控制,也可能有依賴、抗藥性產生。
|
閱讀心得 13964 2019-02-16 21:42:14
心得:這部劇是我之前從沒看過的醫療片,但看了第一集之後發現也太好看了吧!而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集的女主是個急診室醫生那時候有個人被送進急診室,但他那時候還是個實習醫生所以並不能直接開刀,但病人出血非常嚴重,可是另一個醫生還在手術房為其他病人開刀,他竟然拿手術刀劃開直接找出出血點,並且利用他的食指止住,這個直接讓他在醫院有了新的稱號,看完這幕真的覺得非常的讚嘆,因為一開始每個人都阻止他不能這樣做,但她眼看病人血壓一直下降,直接豁出去了,但也幸好有找到出血點,否則不是主治醫生這樣隨便動刀是非常危險,還可能被開除,現在有些醫生可能都為了保住飯碗而眼看病人陷入生命危險,但後來可惜的是他那時候栽跟醫院一位醫生在交往,但後來出了意外,那位醫生死了但她卻是手腕骨折,但那個手腕骨折可能造成她以後都無法手術,而且他也因此得到創傷症候群,很多人得這個病之後都會被逼瘋甚至很常有輕生的現象,但她之後到了石垣醫院有很厲害的金師傅和護士慢慢幫她治療之後有慢慢痊癒,但還是偶爾會有幻聽,而且金師傅真的是一個醫術非常高超的醫生任何疾病難不倒她,但度院長就是很討厭金師傅很常陷害他但他總是不怕,看完這部片真的覺得非常的好看而且也非常喜歡看他們拍正在手術的片段,覺得很刺激,而且這些手術片段可能以後我們也會上到,不知道到時候現場的看會是什麼感覺,以後如果還有類似的片也會多多看。
|
護理-倫理與道德 13527 2019-02-16 21:19:24
看完護理倫理裡面的很多議題裡面因為上課有上過所以最有印象的是「安樂死」這個議題。簡單來說安樂死的意思就是「安祥和樂的死亡」細分可為這四點
1.主動及自願安樂死。例如:絕症病人。
2. 主動及非自願安樂死。例如:早產的畸形嬰兒。
3. 被動及自願安樂死。例如:瀕臨死亡且醫藥無效的病人。
4. 被動及非自願安樂死。例如:植物人。
通常在病人會要求安樂死的情況下有這些
1、當他們瞭解到自己治癒無望時,多半會害怕面臨死亡的過程,而希望藉由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生命。
2、他們不希望因為採用一些無謂的支持性療護或是其他處置而沒有尊嚴的死亡。
3、在罹患無可治癒的疾病的情況下,病患希望自己有權力能夠有尊嚴的死亡。
4、害怕拖累親人及造成親人過度的精神或經濟上的負擔。
安樂死的爭議:
每個人都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那麼,死亡呢?若從生命應絕對尊重的觀點出發,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人都不應該結束自己的生命,更不可以殺害他人。贊成安樂死的人認為,病痛如果已經到達無法忍受的地步,人當然有選擇死亡的權利,他人應予尊重,安樂死是維護死亡權利的必要選擇之一。
1.每個人都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那麼,死亡呢?
2.病痛如果已經到達無法忍受的地步,人當然有選擇死亡的權利,他人應予尊重
3.安樂死是維護死亡權利的必要選擇之一
這些也是現在安樂死無法合法化的問題存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