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478/7774頁 [首頁][上一頁][1476][1477][1478][1479][1480][1481][1482][1483][1484][1485][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寒假作業  13322  2019-02-13 13:44:01

教育哲語-南丁格爾的智慧 南丁格爾,一位眾所皆知的護理人員,在小學的時候,就有聽過南丁格爾的故事,但從未深入去了解,直到看完這文章,才真正認識到南丁格爾這位對現代護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的人。文章一開始以克里米亞之役為開頭,戰爭是一個人造的煉獄,也有人說是科技的實驗室,但不管是什麼,都會有人在戰爭中受傷、死亡,在這不是你死不然就是我活的地方,護理人員的進駐,或多或少會為部隊帶來"溫暖"的感覺。 「南丁格爾面對的不只是傷兵的苦痛,而是醫院管理的不當,與人性更深的貪婪,但她仍堅持要順服在這錯誤的權柄下,因她相信這一切都在上帝的管理中」,讀到這段話時,想到當下的台灣現況,就覺得我們的問題在於人,大家都說要節能減碳,要苦民所苦,但是實際上呢? 火力發電廠照蓋、沿海工業去照開發,這叫做節能減碳?! 當企業間吹起裁員風,政府官員卻還照領4倍上班族薪水,還在媒體面前大吐苦水說薪水少,看了就搖頭。當全球暖化被媒體大肆宣傳後,有多少人做些對環境對的事,少開一盞燈、少印一張紙,這些小小的舉動,或許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每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力量就非同小可。這本書的前半段,我一直都當作故事書來閱讀,但到了中後段,就有點讓我訝異,南丁格爾可以受到那麼多人的幫助,做那麼多的事,要是我們的總統也像這樣的有效率,或許今天也不會這麼的混亂。希望我也可以像南丁格爾那樣,這樣有那麼多人幫助我。
      
2019寒假作業2  14253  2019-02-13 13:36:18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五護二庚 學號 1065101292 姓名 劉昱佑 書名 現代少年維特的煩惱 作者 楊品珍 出版社 無 出版年月 90年4月 索書號 無 ISBN 無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小孩跟大人一樣,都會經驗我們所謂的「憂鬱」,這種情緒常在我們受挫折、失望或對於生命過 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落感到悲傷後產生。 2和大人不同的是,孩童往往缺乏正確描述感受的語言能力,小孩若是認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到某 種程度,往往無法了解像「自尊」「罪惡感」或是「注意力」這些較複雜的概念。 3正常人會有情緒起伏,但若是憂鬱持久不消,則要考慮是否為疾病的可能 4許多疾病據研究係與生物、體質因素相關,父母的自怨自責或是罪惡感往往無濟於事,重要的應 該是去面對事實,尋求適切的治療。 5過去大家一直認為小孩沒有成人們必須面對的壓力,孩童期應該是個快樂、無憂無慮的黃金歲 月。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父母在小孩罹患精神疾病時往往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究竟做了什麼事不對,才讓這個孩子生 病?」這樣的自責並不恰當也不須要,因為精神疾病的病因往往是多重因素很複雜地交互影響造 成,而不是由單一因素所決定。許多疾病據研究係與生物、體質因素相關,父母的自怨自責或是罪 惡感往往無濟於事,重要的應該是去面對事實,尋求適切的治療。兒童期精神病和其他的生理疾病 一樣,有一定的診斷準則及治療方式,所以最好是能由專業的兒童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評估後再決 定治療方向。 孩童憂鬱症和大人憂鬱症一樣,可能會有悲傷、無望感、感覺自己沒價值、過度罪惡感、胃口改 變、對於以前喜歡的活動不再感到興趣、反覆想到死亡或自殺、沒有力氣、無助感、總是覺得很 累、沒有自信、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睡眠型態改變等症狀。 下列行為改變往往可能是孩童期憂鬱症的症狀:功課突然退步、突然開始坐立不安,坐不住、突然 開始會不停地動(像是扭手、拉頭髮、摸衣服等)或是身體動作突然變慢,講話音調變單調或變得沉 默不語、無法解釋地情緒激躁,亂罵人或抱怨、無法解釋地哭泣、常常顯很害怕或緊張、變得有攻 擊性,拒絕合作,反社會行為、開始使用酒精或其他成癮性物質、不停抱怨身體某部位疼痛不適, 但卻找不到身體病因。 治療對於孩童非常重要,因為若不治療,症狀往往會影響小孩學業知識及社交人際技巧的建立,影 響日後人格心性發展甚巨。治療往往是採綜合多元性的,最主要包含有:(1)心理治療:讓小孩學 習如何表達情緒及處理挫折的技巧;(2)藥物:抗憂鬱劑有多種選擇,但此類藥物的使用最好是由 受過訓練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施給;(3)家庭和學校的環境配合幫忙。
      
2019寒假作業1  14253  2019-02-13 13:35:11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二庚 學號 1065101292 姓名 劉昱佑 書名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抗拒的處理 作者 Albert Ellis 出版社 心理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5年 7 月 索書號 178.8 2154 035096 ISBN 957-702-811-x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告訴你自己,不管什麼不幸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都能保持理性的快樂,並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是一場需要全神貫注的歷程與挑戰。 2 別單單只把你主要的人生目標定在維持心裡的健康,而要去追求真正享受與快樂。試著去參與、 追求一個能使你保持專注的長期目標或興趣。 3有時候,練習讓你感到極盡不舒服之能事,但這是為了要根除你非理性的懼怕並變得不再焦慮的 過程。 4告訴自己,你現在的情緒問題和引起它們的原因並不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大部分情緒上和行為上 的困難是非理性念造成的。 5要了解在你感到極度沮喪或出現自我挫敗的態度時,你往往正有意或無意地掉入一個或多個非理 性念中。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本書是在告訴我們要如何教導個案和他們溝通的方法,其中有一個理情行為治療的ABC理論。一 些從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衍生出來常用的治療法,也以不同的形式大量採用這個ABC理論。對一般人 來說,要同意理情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所用的ABC理論是不太自然的,尤其是那些困難的 案主和抗拒的案主。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人似乎都會自動下結論,認為當生活中發生不幸事件 時(A)時,他們(通常很快)就遭遇到失功能的結果(C):認為不幸事件(A)直接導致(C)。或許這只是 他們自然的傾向,因為如果他們做此假設,而且立刻設法改變A(例如,設法從獅子面前逃走或設 法將之殺死),就能解救自己生命並保護後代安全。所以,他們總是拒絕接受理情行為治療所稱的 信念→結果(B→C)的連結,拒絕看見緊隨在A背後而且大大造成C的信念(B)。理情行為治 療認為,帶著信念(B)的不幸事件(A)導致情緒和行為困擾的結果(C)。如果你要應用理情 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尤其是想做得又快又好時,你最好將ABC的認知結構與再結構教 給你自己和你的案主。 嚴重情緒困擾引起,事實是,所有想要在困擾的的想法、感覺和行為有所改變的人,或多或少都會 有抗拒情形,有嚴重情緒困擾的案主抗拒改變的傾向更是強烈。治療師常用「僵局」形容長年治療 、仍在努力卻效果不彰的案主所形成的情況。許多這類案主嘗試精神病患或被嚴重的人格違常牽絆 的人,由於生理上和其他方面的限制,不能期待他們單從延長治療得到助益。當案主處於僵局時, 可能被誤認為是我所謂的「典型神經質」,而不是更正確的診斷¬—人格違常。 面對不一樣的案主,所用的方式就不同,要針對他們抗拒的事情去解決。
      
COPD  13546  2019-02-13 13:02:00

「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就是所謂的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COPD,台灣一年更有超過5千人因COPD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之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的疾病,其中包括了有「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大類型;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病患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根據研究顯示,約9成COPD患者都是因「吸菸」引起,但被診斷為COPD患者中卻仍有4成還在吸菸,要遠離COPD,請務必要戒菸及拒絕二手菸、三手菸。一旦罹患COPD,更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而讓生活品質更差,壽命縮短。 得到COPD的人我都覺得很可憐,因為他們常常會有呼吸困難的問題,但是大部分的COPD都是他們自己抽菸的所以也不能怪別人,COPD有分四期,在第一期就應該要開始控制自己的生活習慣,不要再抽菸並規律動等等的以避免繼續往下一期走,畢竟第二三四期都要開始用藥了,如果能不用藥不是比較好嗎? 為什麼要搞得自己老了要還那麼多藥要吃,多麼可憐,以後可能老了還有更多藥,何苦呢是吧。 面對COPD的十招: 1.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2.相信專業,配合醫囑;3.正確與確實用藥;4.勤練腹式呼吸;5.多喝水、勤拍痰;6.多走路、勤活動;7.常洗手、外出一定戴口罩;8.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及密閉環境;9.飲食要均衡;10.吸收新知識。
      
107學年度寒假讀書心得  13153  2019-02-13 12:58:28

因為我很喜歡小孩子,所以還沒上兒科前我既期待又興奮,總覺得離小孩子又更近一步,還可以更了解孩子們,不過課程到現在,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小小的一個身軀竟然藏著如此多的學問,有些要用理解,而有些則是要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例如活疫苗與死疫苗有哪些,以及小孩子在何時需要施打,打的部位又是哪一些,這些都不能馬虎,不過最近的兒科議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在3C隨處可見的世代,孩子只要拿到手機或平板,似乎就能得到快樂和平靜。(家長亦如是?)越來越多宣稱具有教育和益智功能可促進學習的3C媒體產品和App,吸引家長投注金錢讓孩子使用。看著小小孩對這些媒體產品或App很快就上手,家長們常常驚呼:現代的孩子變這麼聰明!然而,真的如此嗎?所以美國兒科醫師在2007即有一大型研究,追蹤1000個有2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當時就發現看電視DVD越多的學步兒講話越慢,這些8~16個月的寶寶,每多看1小時的3C媒體產品,就少學會6~8個單詞。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早已呼籲家長們不要讓小小孩變成電視兒童,因為小小孩腦部發展是需要大人與孩子有密切的互動。美國兒科醫師指出,3C媒體的議題中,家長最重要的角色是成為孩童的老師,引導孩子將3C產品當成學習的工具,幫助孩子學習,發揮創造力,以及對外連結訊息。所以,對於孩子怎樣使用3C才對,只要家長能把握住使用要點,預想到要如何引導孩子並和孩子討論使用3C產品的規範,如此,專家不擔心,家長也免焦慮。
目前第1478/7774頁 [首頁][上一頁][1476][1477][1478][1479][1480][1481][1482][1483][1484][1485][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