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閱讀心得 - 1 14755 2019-02-07 21:21:10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一丁
學號 1075101150 姓名 李楷萱
書名 若你看見我的悲傷 作者 雪倫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年月 2017年 5月
索書號 092675 ISBN 978-986-477-238-4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改變人生的,通常都是那些意外。
2有一種遺憾,教作有緣無分。後來,我都這樣安慰自己。
3我很想忘記,卻記得很清楚,我不想忘,它也越來越清楚。
4有些人選擇掙扎,有些人選擇無視,有些人選擇面對,而有些人就會向老天祈求,求有一天誰能
夠來帶走他的悲傷。
5誰都不會帶走我的悲傷,但愛我的人,會給我快樂,而已經能夠好好愛一個人的我,更願意為了
愛,承受所有的悲傷。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若你聽見我的孤單》這本書中的女主角叫做湯海若,大家都叫她湯湯,他剛開始是一個做事說話
都很厭世的女子,做什麼事都是一個人,不喜歡與人接觸,獨來獨往,他的媽媽與爸爸感情不好,
爸爸想離婚,但媽媽不肯,所以湯湯並沒有住在家裡,而是在外租公寓,平時是舅舅舅媽負責照顧
關心他的,他媽媽總是打給他說:爸爸要跟他離婚他想去死,直到有一天,他的媽媽真的在家中燒炭
自殺了,湯湯才突然意識到為何當初沒有好好幫助他們溝通,造成了這樣的下場,心裡就多了一個
遺憾,這個也讓我了解到家人沒什麼是是說不過去的,要好好珍惜彼此,不要到時後後悔也來不及,
還有湯湯的工作是服飾業,他與他的同室想處的不太容洽,但經過他們一起努力,付出了汗水,共
同付出,完成一件大訂單後,開始感情升溫,也讓他改變了對人的態度,漸漸願意付出感情去交朋
友,個性開朗了起來,還有感情方面雖然之前有很多段鬧得不愉快而分開,但最後還是有找到一位他的真命天子,是一很好的結局。讓我知道了如果遇到悲傷難過得事,要去面對不要逃避,會難過
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怪別人。
|
三年級寒假作業 13509 2019-02-07 15:38:09
書名:這才是心理學!(全新版)
作者: 史坦諾維奇
【讀後心得】
心理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心理學其背後的目的是在於從人身上發現了問題之後,去探究其原因以及找出解決的方式,並且歸納出其中的原則,這跟數學、化學等等學科的學習道理是一樣的。從發展史上來看,心理學在哲學、生物學及生理學上都有重要的淵源,一直到十八世紀,心理學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早期的心理學家對於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及方法,其心理學的學者很多,但是弗洛伊德、皮亞杰、維果茨基、艾里克森、詹姆斯、坎農、柯勒、斯金納、桑代克、、、等等學者無不是從人類的幼兒期、成長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等,從其環境中觀察人類的變化,有的學者是從動物的生活中觀察、因為心理學是研究人性的科學,人性由行為與心理顯現,行為與心理歷程兩者都是動態的,所不同者只是前者顯於外如動作,後者顯於內如思維,惟二者均與身體的生理功能具有密切關係。因此,歷來爭議的心身關係問題及天性與教養問題,都是以人類身體功能為基礎去探討心理作用的,因人類最早也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從動物與人類觀察而得許多理論進而有現代心理學研究,現代心理學研究心身關係時,在內容上包括從身到心具有連續性的四段歷程:(1)先由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接受外界刺激而生的感覺;(2)繼而由腦的作用將感覺轉為知覺;(3)根據感覺和知覺,對當時情境所感所之產生統合性的認識而形成意識;(4)根據意識而表現出行為反應。心理學是在研究人類的身理學、心理學、於人類成長中因受到環境、身體成長、環境變遷、人類的成長、、、、等等,人類在不同的環境下在其心理所受的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變化,所以才有非常多的學者在研究人類的心理學,心理學在人類常常會受到不同環境下常常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且在身體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變化,心理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著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性衝動」等概念,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其成就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人格基本構結、夢、潛意識、性心理發展、本我、自我與超我、心理防衛機制、生死驅力、宗教心理學、、、、等等理論。佛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基本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佛洛伊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佔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得不到紓解的衝動而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佛洛伊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將那事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
|
閱讀心得 14771 2019-02-06 22:15:53
在這本書當中,就是猶太人的思考框架,它講的內容很豐富,因為它的內容都分成好幾小段,也就是一章有好幾篇,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它講的每一篇都很發人深省,教人領悟到許多人生哲理,譬如說有一篇它就講到了有關於命運,它就講說用一個比喻,就是有些人很迷信的甚麼,事業線 生命線 婚姻線,因為有一位患長期鬱鬱不得志的人他的狀況,去拜訪一位禪師,禪師之後就說,剛剛我說的,那幾根線在哪裡,然後那人就說在手心裡,然後禪師就問那個人命運呢,也就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那人就明白人生的重要道理,我覺得這篇文章帶給我很大的省悟,讓我領悟到人生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別人無法掌握掌控的,還有一篇就是你自己的價值,那內容就講到有一個憂鬱的年輕人,被一個人看見,於是那個人看見年輕人滿臉憂愁,是甚麼事情讓你這麼憂愁
於是那個人就回答他,他很窮,甚麼都沒有,結果看到他的那個人,就跟他講哪有,你是百萬富翁阿,結果他就跟他講人生哲理,就是如果我要買你的形象, 健康
智慧個二十萬你願不願意賣給我,他就都說了不願意,結果就證明了他是百萬富翁,並不是一無所有,事有價值的人,這就是我選這本最喜歡的這兩篇人生哲理。
另一本書叫做猶太人入門,這本書也是在講關於猶太人的許多事情,包括猶太人共有的性格,還有他們注視什麼 重視什麼,這本書也告訴了我們猶太人是我們的榜樣,世界上他們是最凸顯的一個民族,這本書也帶給我很深的啟發和領悟。
|
寒假作業-閱讀心得3 13247 2019-02-06 21:50:18
刊名:新臺北護理期刊 篇名:一位伺機性感染病人確診愛滋病之護理經驗 卷期20:1
作者郭雅萍 曾瓊誼 頁次101-112
刊名:護理雜誌 篇名:愛滋感染者的污名與靈性照顧 卷期:65:3
作者 余嘉惠 邱奕頎 鄭夙芬 柯乃熒 頁次011-016
刊名:護理雜誌
篇名:愛滋病感染者的睡眠品質、猶豫、焦慮與自尊 卷期:64:6
作者 武香君 盧柏樑 林玟娟 游千代 馮明珠 頁次034-044
心得:
看過這些文章我更清楚認識愛滋病,知道愛滋病更多的東西,心境的問題。
愛滋病是透過體液交換傳染,進入CD4淋巴球,執行複製後破壞身體的CD4淋巴球。
愛滋病傳染方式:1.性行為2.血液ex:針頭共用3.母子垂直感染。
症狀:免疫力下降、胃口不佳、體重下降、輕微發燒潛伏期:半年~10年,甚至更久。
由於潛伏期時間長,病人檢驗時心理狀況會有忐忑不安、心虛、驚恐、痛苦,而確定患病時的心理狀況會有易怒、害怕、羞愧、自我責備,所以我們也需要關注病人的心情,要給與病人平等眼光,不要用異樣眼光看著病人,陪他共渡最艱困的時候,撫慰他的心情,讓病人能夠勇敢面對,也要有一定保護措施,保護病人跟保護自己。
愛滋病的社會形象常常是易感染他人,不能觸碰他,不能一起吃飯,生活在一起很容易感染,所以我們要給病人及家屬基本知識,知道愛滋病沒有那麼容易感染,並且一起吃東西,一起上廁所,一起生活都不那麼簡單,因為病毒在觸碰到空氣時即會死亡,所以沒有那麼容易就可以傳染給其他人。
疾病的護理指導更需要確實執行,需要讓病人了解執行護理執導的重要性,按時吃藥、避免侵入性治療、刷牙後需要漱口減少念珠菌感染、優化病人睡眠品質使心情變好,減少憂鬱提高心理健康,增加CD4淋巴球的數量提高免疫力,減少發病機會。
還要給病人以及病人家屬明白,HIV不等於AIDS,HIV是CD4<200,而伺機性發病,就是AIDS,伺機性發病則是任何可能的感染所導致的病症發作。
這些資料讓我知道愛滋病的病人是多麼的不容易,也知道其實愛滋病只要有一定的保護措施我們感染機會是很小的。
愛滋病病人遭受的社會不公,以及身體的不舒服,都是我們更需要尊重和包容他們的原因,不要因為疾病而排斥病人,疾病並不能代表病人,畢竟病人也不希望患有此疾病,所以我們應該包容他們,給與他們最大的勇氣,及心理支持。
|
寒假作業—專業科目 13168 2019-02-06 15:27:41
爸媽!我在這裡
作者:洪沛芹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年份:2007
參考網址: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1510162
這本是在說失智老人的故事書中第一部分寫父親的發病路程,作者在慢慢察覺出父親有失智症的徵兆後,積極的去參與有關失智症的相關講習,學習照護技巧,並用於父親身上。而過程中父親癲癇大發作、急診住院的病危通知到情況好轉出院,她與父親的互動有別與發病前的種種爭執,而更能與父親有了心靈上的交會,而最後父親情況惡化也失去求生意志,她與父親做了臨終關懷,在臨終前她在父親耳邊談些祝福和告別的話,看到了父親眼角留著淚,更了解了父親心裡真正掛念的。 作者父親發病時,對作者母親來說打擊和壓力是相當大的,而作者的懷疑也隨著母親的阿茲海默症症狀漸漸出現而浮出檯面,母親相信自己很好而拒絕看醫生拒絕吃藥,直到一場火警意外讓病情迅速惡化,作者母親的不安恐懼到猛打電話,以及躁動暴力行為,搞得作者和家人人仰馬翻,而記憶也是有時記得有時忘了一大半,但面對一個重度失智老人,在她清楚的短暫片刻,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大概也是最令人欣慰的吧!而最後作者的一句話︰「媽,你現在怕不怕?」母輕搖著頭兩眼泛著淚光慢慢閉上眼睛離開了,即使這病痛苦的折磨她,但最後也得到了子女們的全心全意的照顧,並畫下人生完美的句點。 書中最後,作者道出照護雙親的心路歷程,日復一日,精神瀕臨崩潰相當煎熬,但作者仍告訴自己要堅強下去,因為陪著雙親一路走來,她對於失智症患者的內心世界感受深刻,所以更必須咬著牙關撐下去!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作者遇見了許多貴人的幫助,讓她知道助人為快樂之本、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即使自己是失智症高危險群,也可以坦然面對死亡,因為她知道要活在當下,快樂面對未來剩下的人生,才是給自己最好的交代,並也努力實現對雙親的承諾。 這本書給了相當多的啟示,不管是在醫療方面或者是心理層面都獲益良多,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經過程是人生的終點,在這之前我們更應該把握與家人的相處日子,珍惜當下,就能把未來活得更漂亮!而且失智症不是精神病,也不是令全家丟臉的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