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536/7774頁 [首頁][上一頁][1534][1535][1536][1537][1538][1539][1540][1541][1542][1543][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105S年暑假讀書心得  12655  2018-09-13 23:31:07

1045101397 周芳曲 護四辛 26號 主題:3個個案報告文章 書名: 靈性概念於護理個案報告應用之文獻評析 作者: 蕭雅竹 ‧ 陳素惠 *‧ 李香君 **‧ 蔣宜倩 *** 書名: 實作導向的個案報告訓練成效評値 作者: 張純純 、 李美英 書名: 個案報告與討論︰巴金森氏病與精神症狀 作者: 賴昂廷 、 林益卿 、 楊鈺雯 我覺得能寫護理報告的人很厲害,我們三年級的時後有上過護理寫作報告,老師有請我們在報告文章中抓出哪裡有錯誤哪裡不對,可是這對我們來說有點太難,可能是我們沒有很長的臨床經驗又或者是我們第一次接觸這個吧,所以沒辦法把錯誤抓得很好,看了3篇的個案報告文章,作者長期觀察個案,觀察個案聊解個案,雖然不是24小時的觀察,但是可以從護理紀錄中了解不在的時候,個案的狀況是否跟護理目標一樣,又或者是沒達成目標,也可以從護理紀錄中了解個案的健康狀況,必須記錄一段很長的時間,反覆調整很多次才能寫出符合規定的文獻,真的很厲害
      
107學年度暑假心得  13483  2018-09-13 23:12:48

『三年級』主題: 三年級專業科目相關的議題 *書名:情緒管理的第一堂課作者: 林大有 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作者: 唐璽惠 面談技術 作者: 林憲著 *文章:情緒管理停、看、聽作者: 藍乙琳 透視教學中的關鍵張力—教師情緒 作者: 江文慈 好情緒事半功倍,壞情緒事倍功半 作者: 范杏菱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 有很多人顧著學業與事業上的成就,往往卻忽略了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的必修學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緒問題的解決方式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每個人都會有挫折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有些人不知道該如何排解與宣洩壓力,便向知心好友訴說心事、吐苦水,就是所謂的向朋友「倒垃圾」,而那些聽心事的朋友就成為了「垃圾桶」。然而,也有人在心情好或是遇上幸運的事時,喜歡跟朋友分享他生活中的美好。這兩種人都有一種共同點,就是與別人分享自己所經歷到的人、事、物,但是在對他人影響的角度來看,卻是大不相同。就拿分享喜悅與訴說心事這兩個例子來說,與人分享歡樂,把歡樂帶給大家,就像是在自己與別人的身上噴香水,兩人都受益無窮。因為對方會被你開心的心情而影響,心情也變得愉悅,自己也給了別人樂觀開朗的印象。反之,對人發洩怒氣,別人的心情會受到你的影響變得悶悶不樂。壞情緒就像是流行性感冒,一個接一個、一個傳一個,是會傳染的,而好情緒就像甜甜的糖果,讓人生活中充滿了甜蜜與幸福。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聰明者勇於防護,愚蠢者全面妥協。」意思就是一個聰明的人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來保護自己,否則會替自己找來更大的麻煩,所以適當的保護與防禦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同樣的,要將一樣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別讓瑣碎繁雜的事困擾我們的生活,讓焦躁不安的情緒趁虛而入,破壞了原有的好心情。學會為壞情緒築起一道堅固的高牆與試著調整自己的心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僅要學習不讓自己的壞情緒牽引他人,也要去學習如何保護自己,不要讓他人的不良情緒左右了我們的心情。影響情緒的因素有很多,像是社會動盪不安、人際壓力、職場事物、旁人言語......等等。都會直接影響人的思緒,然而思緒又與人的工作、心境與態度有著很大的關聯。有些人的想法太過偏激、情緒消極,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甚至想放棄自己而選擇走上絕路。這些人都不懂得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讓不好的情緒在心理不斷的堆積,日積月累,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一旦碰上了不好的情緒,就應該適當的表達出來,宣洩掉所有不健康的情緒和想法,才能更積極、直接的處理人際或是情緒上的問題。該如何有效的控制我們的情緒呢?首先要先體察自己的情緒,再三思考與評估後才能適當的把我們的想法與感受表達出來,壓抑我們的情緒反而會有反效果,所以試著了解自己的情緒,是學著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再來就要婉轉告訴對方自己內心的感受,避免用強硬的語氣,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如何適當的表達情緒是一門不簡單的人生課題,是需要花心思去摸索的。第三步就是要以適當的方式來釋放緊繃的情緒,獨自大哭一場或是聽聽音樂、散散心。這樣你就能有效的控制情緒,而不是讓情緒來控制你!
      
1062暑假作業心得  12370  2018-09-13 22:53:06

篇名:運用watson關懷理論照護重症患者之主要照顧者護理經驗 作者:林玉純 林雅蘋 出刊日:200806 本文藉由watson關懷理論的觀點寫出家屬對患者的照護經驗,watson關懷理論分為十項關懷因子,而這篇文章的個案是一位53歲的中年婦女,他照護的是他的女兒,文中也利用社會層面來寫媽媽照護的護理經驗,一開始護理人員利用良好的關懷身心理方面和家屬及病患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提供良好的治療和照護,起初個案在事情發生時感到哀傷以及手足無措,但經過護理人員不斷地溝通後他慢慢的能接受病患昏迷和身體方面的變化,在衛教方面護理人員向家屬示範了拍痰、翻身以及全關節運動,也在病患出院前和家屬進行了回示教,文中在資源方面護理人員也向家屬介紹了長期照護協會及相關服務團體電話已提供相關諮詢方面的協助,文中的護理人員藉由watson關懷理論利用和家屬進行了良好的會談,提供更好的服務給個案及家屬,藉由這篇文章的論述以及分析,寫出了護理人員「關懷」的重要性,也提供了相關專業人員的專業指引,以同理心及尊重的態度,了解了服務對象的需求,提供護理方面更多良好完善的人性化照護,藉由這篇文章我深深的了解到關懷對於我們而言是多麼的重要,一句話一個字都可以改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甚至於左右了我們的決定。
      
暑假作業 讀書心得  14158  2018-09-13 22:50:32

『一年級』主題:「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書名:最後瞬間的美好 作者:珍妮特.威爾*書名:讓我照顧你 作者:老么 *書名:照顧父母 作者:張勝南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這次我借的三本書裡內容都跟照顧這方面有關係,這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有著很大的關連,當然不只是護理人員需要了解,一般家庭也是需要有一點基本常識。 最後瞬間的美好這本書是在說一位在安寧療護工作的人在各個病人身上見識到對於瀕臨死亡的做法,有些人會選擇在最後的時間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或是想做卻還沒實現的願望。而另一種人則是躺在病床上埋天怨地事事都在抱怨,什麼都不做,最後留下終身的遺憾。一位四十多歲的吉永先生因為得了胃癌所以接觸到有關安寧這方面的照顧,我覺得吉永先生很堅強,他希望能跟家人無時無刻的生活再一起,選擇出院在家休養,每天活得比一般人來的快樂,就是為了不想讓家裡人擔心,想把自己最後的時間留給自己最愛的家人。 老么的讓我照顧你這本書總共有30篇是講獨居老人的相關生活,看完後我覺得有些獨居和療養院的老人很可憐,因為他們子女為了工作和自己的家庭沒時間回去陪伴父母,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就算再怎麼忙也可以通過打電話的方式去關心、慰問,畢竟父母從我們有了生命時就無怨無悔的付出從來都不曾喊過累,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所有人要實踐的事情,例如父母工作回來坐在沙發上時做子女的可以搥搥背、倒一杯水給他們喝或者是對父母說一句您辛苦了謝謝您我愛您,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卻是被現在人們所忽略掉的一件大事。其實孝順不一定要花錢也不用佈置的很華麗,有時候只要做一些小小的舉動或是陪陪他們聊聊天就能讓父母感到很開心。
      
106下暑假作業  12658  2018-09-13 22:36:52

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統,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標:在心靈與心智、身體與精神的各個層面上逐漸進步,變成比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樂、和諧的人。  學習的歷程應該根植於生命本身,也因此──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一樣──教育就會成為讓每一天都覺得新鮮與驚喜的事。如果一位老師能真正享受自己所教的內容,並在學生身上激發相同的愉悅,他就已經掌握了「生命教育」系統的一個核心重點。 7.1生命教育(1)──熱情   根據物理學的觀點,物體的上昇與下沈,是根據它們與周圍環境的相對比重(specific gravity)而定,以孩子手中的氣球為例,如果氣球裡灌滿了比重低於周圍空氣的氦氣,一旦孩子鬆手,氣球會立刻昇空,而且不斷往上飄,直到空氣較稀薄,和它比重相當地方才停止下來。   人類意識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是人們之所以消極或積極的原因。以「輕盈」(light) 或「沈重」(heavy)這兩個字眼來描述其間的差異。   我們會這樣形容快樂的心情:「情緒高亢」、「感覺飄飄然」、或者「好像在雲端」;而在心情鬱悶時,會說:「情緒低落」、「垂頭喪氣」、或者是「跌到谷底」。快樂的感覺是由不斷上昇的意義彰顯的──也就是從沈重向輕盈伸展的一種意識。  一個人的同理心越能向外擴展,去擁抱家人、朋友、鄰居、國家、人類、萬物,他們的意識「分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輕盈,伸展性越強,就能通往更自由的覺知狀態。因此,要治癒不快樂及負面心態的方法,是要忘掉自己,專注於他人的福祉。  要鼓勵一個「沈重」的小孩打破心智上自我設限的藩籬,就得提供動機,讓他主動向外尋求滿足。  快樂原則──快樂隨著同理心的擴展成正比增強,而與自我本位的收縮密度成反比。7.2生命教育(2)──行動   通常偉大的科學家就跟大多數的偉人一樣,既是夢想家,又是行動者,他們獻身於他們的夢想,以愛迪生為例,他試過了四萬三千根細絲,才找到一根可以用在白熱燈泡裡面的燈絲;他竟願意如此獻身於一個別人看來根本不可能的夢想,這是多麼超乎尋常的執著啊!   誰有權利扼殺一個孩子心中的歌?與其大費周章地解釋和諧生活的益處,為什麼不讓孩子單純地去實踐?行動遠遠勝過言辭,而且能幫助孩子看見積極正向的遠景。7.3生命教育(3)──鬥志   沒有一位缺乏強烈意志力的人會在人生中獲得真正的成功,在學校教育中應該經常強調意志力的重要性,也應該教導學生培養意志力的技巧,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現他的意志力。  到了青春期的開端──自我開始比較激烈地想要伸張主見。在這個時期,重要的是引導青少年正確的運用他的意志力,他應該得到鼓勵,以建設性的方式鍜鍊他的意志力「肌肉」。舉例而言,不是試著掌控別人,或著在他人的眼中證明自己,而是學到真正的偉大意味著成為他人強力的堡壘。7.4生命教育(4)──無私   有些正確的行為準則似乎悖於常理。例如,一般人會認為:為了滿足自己而犧牲他人,似乎在所難免。然而真正成熟的人卻明白,「無私」才能達成更深刻的自我圓滿。而教育的職責,正是要吸引孩子朝著成熟的理想境界前進,這個理想境界就是──將他人的現實融入自身的現實視野中。  「尊重他人的心智發展」是邁向成熟的意義之一 ──意識到對方的具體性,並與之發生關聯,而不只是固守自己的現實。  智性明晰的人無論是處在什麼樣的情境,都能尊重別人抱持歧見的權利,他瞭解當他這麼做時,意見(包括他自己的)並沒有必要堅持到底,而只有真理才是唯一重要的。  在任何有意義的討論裡,不宜自以為是;想要說服別人的方法就是努力去瞭解他們的觀點,接受最後呈現出來的真理,盡可能以對方的角度而非自己的字眼來答覆他們的論證。7.5生命教育(5)──謙卑   愛因斯坦宣稱,科學探索的本質就是:面對宇宙奧祕時,自內心油然而生的那種神奇的敬畏感。 「上帝」不是一個理論,而是永恆的需求。  「上帝」這個語詞, 代表的是人類全體對於靈性提昇的渴望; 掙脫未知的泥沼,向上昇, 進入意識更為輕盈的自由藍天。  通常一位科學家越偉大,他對自己研究主題的情感就越深刻。或者如同愛因斯坦所說的,真正科學發現的本質是對宇宙奧祕的敬畏意識。  只有等到年紀大一點,心裡才會體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更大的真實的一部份,與這個真實合拍同調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才能完成生命中所有真正偉大的成就。舉個例子,偉大的科學家永遠不會向著宇宙大放厥詞:「我怎麼說你怎麼做!」正好相反,他們謙卑的表明:幫助我瞭解你所要教導我的.7.6生命教育(6)──成熟  成熟並不是在某個年紀就會自動抵達的終線,成熟是持續不斷甚至永遠不結束的過程  成熟並非來自戒律,而是透過逐漸發展而來的認知。因此,經過理解循序而漸進地發展,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成熟就是恰如其分地與自身之外的其他現實發生關係的能力  所謂成熟,應被界定為與他人的實體建立關係的能力,事實上,一個人越成熟,他的內在就越安定,然後就像一個輪子,已經完全平衡於它內心。因此,他就越不可能傾向於向外追求他本身之外的實現
目前第1536/7774頁 [首頁][上一頁][1534][1535][1536][1537][1538][1539][1540][1541][1542][1543][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