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557/7774頁 [首頁][上一頁][1555][1556][1557][1558][1559][1560][1561][1562][1563][1564][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暑假功課  14525  2018-09-10 17:33:20

參、暑假讀書心得格式 陳晉楷 N4丙 『三年級』主題: 三年級專業科目相關的議題 *書名(三本):糖尿病Q&A 作者: 趙伯欽 糖尿病講座 戴東原 糖尿病教室 洪建德 *文章(三篇):對糖尿病有益的食物 作者: 楊雀戀 糖尿病婦女的妊娠須知 黃文助 控制糖尿病腎病變非難事 陳殷正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 當我在看旁尿病教室時,我發現到原來糖尿病是一個很麻煩的病,麻煩在哪裡呢?他的麻煩在於你甚麼都可以吃東西,但你絕對不能吃太多,而且更重要的事是你還必須作出營養均衡的食譜,這對一般的人來說,實在是非常麻煩,因此我根據在家裡觀察已經患有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母親的食譜,我發現她完完全全是按著他人送與爸爸買來的蔬菜來做料理(有時媽媽會自己買),至於所謂的營養均衡,她每一餐都吃得很少,還有每餐一定吃青菜與南瓜加牛奶,肉類食品完全不吃,就這樣吃了三十年左右,至今為止她的身體的毛病還看不出來,因此我認為媽媽營養均衡就只要吃青菜吃水果,不吃肉,注意少吃美乃滋或果醬,同時也不吃麵包,對了記得沒錯的話我記得媽媽她是因為生產得了妊娠型糖尿病因此他說生產時要注意,如果真的不性得到,就要每天檢測血糖,除此之外,就沒甚麼了。 說實在話,在我看完糖尿病搶作時,我認為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你有一兩餐飲食不控制其實沒甚麼關係,但你必須控制好同時記得運動就可以了,可是那其他的併發症就真的很麻煩,光是末梢神經病變導致沒有壓痛覺加上傷口很難癒合放在一起這件事就已經很麻煩了,相信因此而截肢的病患不在少數,而因尿糖過高而導致的腎發炎就真的很麻煩,因為會反覆性的感染因此飲食與運動一定要進行。
      
106  13248  2018-09-10 17:30:47

貴人不一定是好人 何彥慶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能單從表面去理解。比如有的人可能對你很刻薄,但她不一定是在害你;有的人故意刁難你,也許是為了鍛鍊你的意志。貴人不一定是你想像中的好人,他也可能就是那些故意刁難你的人。 所謂的「貴人」,就是對你會有所幫助、願意即時伸手拉你一把的人,他們不求回報、甚至對你毫無所求。我認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可能存在著許多貴人。有的是他們主動對你伸出援手,有的需要你自己慢慢培植。 如果你到了一個新環境,不妨留心觀察週遭的人,哪些可能是你的貴人。然後主動親近他們,與他們保持聯絡,讓他們對你有深刻的印象。在某個時機,他們就會發揮「貴人」的功能,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助你一臂之力 有些人跟你特別投緣,有興趣的話題很相近,工作默契也足夠,但這些人不見得是你的貴人。如果,他自己都不力爭上游,你怎期待他往上拉你一把。如果,他只喜歡談論是非八卦,人際關係一定處理得不好,損友多過於益友,你怎能期待他給你正面的幫忙。如果,他對成天喜歡抱怨、對所有的事都看不順眼,你怎能期待他在你有所困惑時提供客觀的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貴人」,不全然比你資深,也不一定比你的職位高階,培植「貴人」時,千萬不要犯了「只看上;不看下」的毛病。打掃辦公室的歐巴桑、協助影印的工讀妹妹、送快遞來的小弟……都有可能是你的「貴人」 其實,培植貴人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要從貴人身上獲得什麼實質的好處、或急難時的幫助,而是在培植貴人的過程中,找到正面的學習典範,並且以謙卑的心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106暑假作業多元生產-水中生產  12319  2018-09-10 17:15:05

護三乙 1045101065 徐嘉儀 12號 主題:多元生產 文獻名:水中生產-一種另類分娩分式 心得: 水中生產最近很夯,而我也對這生產方式很好奇,所以才會選擇這個主題,早在好幾十年前國外就有水中生產,台灣是最近幾年才有的,水中生產小寶寶出生的時候寶寶是在水裡,可以讓寶寶以為自己還在羊水中,產婦也可以選擇自己舒適的姿勢將胎兒挽出,但不可以過太久才把寶寶抱出水面,超過15分鐘會窒息,也不可以太快,容易導致期待的撕裂傷和斷裂,建議浸泡時間1~5分鐘最好,而水溫也不可以過高最合宜的溫度不超過37度,胎兒體溫通常較母親更高1度,體溫過高時,胎兒氧需求量增加同時亦有散熱問題,所以水溫過高對胎兒具有危險性,不是任何溫度都可以;浴盆的清洗消毒也很重要,如果沒有控管好,寶寶可能會細菌感染,有可能還會出現敗血症。 文獻顯示水中生產疼痛程度較傳統生產小,溫水可以緩解疼痛,比傳統生產注射止痛劑來的有效多,而且溫水浸泡可幫助媽媽放鬆,可加速子宮擴張,但是在子宮收縮不好時進入水中,對產程沒什麼幫助,所以有的時候要鼓勵媽媽多走動,待子宮收縮強而有力時再進入浴盆。 我以為只要常溫水,然後跟傳統一樣的生產方式就好,原來差這麼多。 水中生產也不是一直坐在浴盆裡面待產,而是等產婦子公井口已經開5公分或強而規則性收縮,然後將身體沖洗乾淨後才下水,而水位至少要及胸或蓋住肚子。 水中生產一樣可以增加親子關係,1~5分鐘後將新生兒慢慢移開水面,通常是未包覆新生兒直接貼近產婦胸前,露出頭部,身體仍在水下,直到臍動脈停止跳動後,再由爸爸來剪斷臍帶;當媽媽要離開浴盆是也要注意保暖,然後檢查有無會陰撕裂傷,若有撕裂傷的情形要盡快縫合;一切都處理完畢的時候鼓勵盡早哺餵母乳,然後觀察產後子宮收縮情形。 雖然文獻和產婦表示水中生產比傳統生產方式來得好,可是以後如果我要生小孩應該還是不會選擇水中生產,連自然產都有點怕,但是剖腹產又感覺像是要催他趕快出生一樣,所以真的很矛盾。 但是這個主題我很喜歡,因為是時事,又滿有趣的,透過這次文獻,讓我更了解了水中生產跟傳統生產的差別,而且也更加了解水中生產是如何運作。
      
自殺者遺族  14161  2018-09-10 16:56:08

自殺者遺族 悲傷的時候,帶著MP3看著天空,對自己說:「夜再黑,也會有黎明。」 出生在多雨、繁鬧的台北盆地,教科書上說的:「環盆地皆山也。」早晨,每每迎接我們的卻是一片霧茫茫的高樓大廈。 還記得,從小就多愁善感的我,有一次幼稚園剛下課,我看見隔壁班的一群同學對著校門口的大樹又踢、又打、拿著BB槍對著葉子射擊。我立刻跑向前去勸阻,可是他們人多勢眾,拿起石頭和樹枝朝我猛丟。當時的我好氣,氣自己為何這麼弱小,無法保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直到那群孩子們的爸媽把孩子們接走後,我才跑向前,抱著大樹一直哭,一直哭……口中不斷的向大樹爺爺說對不起,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那些小孩說的一句話:「善良的孩子去自殺好了。」這句話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人們總是有「軀樂避苦」的心態。相信自己所愛的事物,逃避面對痛苦的事物。而大多數的人喜歡的是歡愉、快樂,有多少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每一位自殺者的遺族,心中總會有寄不出的信,因為這封信找不到收件人。如果自殺者的遺族無法勇敢的面對,那信寄不出去的痛也必定揮之不散。因此我想,自殺者親友所經歷的,與壽終正寢和意外而死的感受一定有大大的不相同。而自殺往往是讓悲傷持續最久的。 方醫師是防治自殺的第一線尖兵,明明知道自己所輔導的各案很有可能自殺,能提供的服務卻相當有限。每一次看到各案回診,就像與死神的拔河又拉回來了一些。書中有提到明明是該防止的自殺,卻又無法阻止自殺的發生,方醫師說:「我有一種強烈的挫折感,好像是我輸了。但是,輸給誰呢?輸給他?還是輸給上帝,還是輸給這個社會。」這句話同時也是醫療團隊面對各案自殺共同的無奈。風雨飄搖的深夜,方醫師問著自己、也問著上帝:「明天,會放晴吧!」 每一個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會經歷一些挫折和苦痛,而傷有多重、傷有多痛,如今還能站在這裡的,就也代表他得到了相同程度的愛。書中也寫到:其實可以肆無忌憚的保有自責愧疚與揪心刺痛,也是一種幸福,強顏歡笑才是最殘酷的。懂得自己的悲傷,理解自己的傷痛,才懂得尋求愛,也才有愛人的能力。 自殺者的遺族,必須為自殺者的自殺「創造意義」。然而「創造意義」有他一定的困難度,有些人連生命的意義都回答不出來,更何況是自殺。其實說穿了,為自殺創造意義,不過是站在自殺者的角度想自殺的理由。話雖這麼說,但結果卻很矛盾。因為創造意義本來是為了幫遺族走出傷痛,但如果站在自殺者的角度,或許是某一個人的一句話傷害到了他,又或者是遺族們不肯給自殺者機會才會造成他自殺。因此那個意義必須是正向的,甚至是為了上天堂過好日子…… 生死兩相安,是我最大的期望。他們的生命是一篇篇無法完成的小說,替他們編造一個美好的結局並裝訂上美麗的封底是我們的責任。相信:「夜再黑,也會有黎明。」別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留下無法抹滅的遺憾。 醫療文選 2005-11-10, 08:37 PM 經你這一介紹,感覺滿值得一讀的。 不過在台灣的醫療制度下,好醫生是有的,但是我們多數是遇到數學比較好 的醫生,醫生揭露真實面的作品少,外人又難以一窺其妙,反倒是粉飾作公關 的宣傳品較多。因為在醫生沒有執業保險下,沒人敢說出真話,否則衍生的醫 療糾紛將層出不窮,但是也因此無法避免同樣的錯誤發生在其他人身上。 再好的醫生也會犯錯,不只醫生,加上其他的醫療人員,醫院幾乎天天都有醫療 疏失,社會大眾對於醫療疏失應有另一種觀點,就是要求成立醫療疏失強制險, 比照飛安事故調查精神,追求真相,找出原因,防止悲劇再度發生,而非追究責任。 哈∼ 離題太多,希望財團在壓榨基層醫療人員的剩餘價值之餘,也提供我們一個良好的執業環境吧∼ 否則光靠愛心和責任感,是有其極限的。 恩...同感... 在下家人多位從事醫療相關職業... 時常耳聞對醫療體系的抱怨... 也常常聽聞醫療疏失... 每每想起...不寒而慄
      
106學年度署假作業心得  12503  2018-09-10 15:45:48

書名:運用治療性遊戲於感染腸病毒幼童的護理經驗 作者:官杏亭、李佳玲 出版:志為護理:慈濟護理人文與科學 文章資料出處:台灣全文資料庫 心得:個案是初次感染腸病毒而住院,且主要護理問題包括急性疼痛、體溫過高以及照顧者角色緊張,因為個案口腔多處潰瘍覺得疼痛難耐而無法正常的吃東西,所以提供了一些清涼、軟流質的食物,以減少個案黏膜傷口的刺激,剛開始的時候會以尖叫及打人等行為來拒絕治療是很正常的,因為是第一次住院對環境非常的陌生,這時候就會實施治療性遊戲來降低個案的緊張及焦慮,在這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兒童在住院時周遭所發生事件的感受,同時減少個案有的退化性行為,也可與個案建立信任的治療性人際關係,所以治療性遊戲是很重要的,除了個案自己還有個案父母,父母會因為孩子住院常感到自責覺得沒有把孩子照顧的很好,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個案父母知道病童的健康問題並以支持的態度去跟他們溝通,且主動提供衛教、協助參與決策及照護過程,並給予心理支持,有時候父母在認知方面會有一些錯誤的觀念,我們更應該指導他們甚麼才是正確的觀念避免有了多的誤會,雖然在治療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所需要的時間就會比較長一點了,每個孩子特性不同所以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但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看著那些孩子們慢慢的康復,心裡更是有成就感及責任感,照顧那些孩子就如同照顧自己家人那樣親切,同時也讓自己及個案父母在其中成長了許多,也是讓自己累積一個很好的經驗。
目前第1557/7774頁 [首頁][上一頁][1555][1556][1557][1558][1559][1560][1561][1562][1563][1564][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