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7閱讀心得 14242 2018-09-08 14:22:45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 班級:護二己
學號:1065101282 姓名:曾馨
書名:老人學 作者:洪櫻純
出版社:揚智文化 出版年月:2015年10月12日
索書號:ISBN:9789862981979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台灣自1993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預估2025年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
2.老人的樣貌多元,從年齡上界定:初老、中老、老老;從身體狀態界定
3.從身體狀態界定:健康、亞健康到失能、失智、臥床臨終的長者
4.老人學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整合的科學
5.探討個體老化的過程,並針對影響老人生命中生理、心理、社會以及政策等因素進行研究及改善之道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老人學是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長期照護系,銀髮產業管理系等相關科系必修的課程的一部分,是進入高齡產業服務必須具備的重要基礎的知識,裡面談到高齡者和老化的生活世界,例如:老化理論,老人教育學,老人休閒學,老人社會工作,老人社區的照顧,長期的照顧,全人照顧,生死學等等。其中,我特別喜歡的是:老人社區的照顧,老人社區的照顧是要發掘並且連結正式與非正式的照顧資源,讓這些資源單位輸送照顧服務給有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讓他們能和平常的人一樣住在家裡生活在社區當中,又能得到很適合很棒很舒服的照顧。推展老人社區照顧的理念下有分別:1.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愈來愈多:隨著高齡化社會來到,老年人口會越來越多,隨著醫學的發達,老人長期慢性病患也越多。2.機構照顧有的其他缺點:與社會隔離式的機構照顧,不但使案主們在心裡上受的損害,並且還妨礙他們獨立生活能力的需要。3.家庭照顧有其他的限制:實際上長久以來,大部分有需要照顧的老人家都是留在家裡給家人照顧的,但是長期照顧下來的話,往往會造成照顧的很疲累和很多的壓力。我覺得如果自己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不論是誰生病了,中風了,癱瘓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在家裡照顧,也可以選擇請一位看護照顧老人的那種護士到家裡顧,但是為了不讓我們很累或有壓力的話,其實也可以用老人社區的照顧的這種方式來解決,所以我覺得老人社區照顧這個單位很重要,不但幫助了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同時也解決了老人社區照顧的這個概念,雖然台灣現在老人很多年輕人很少了,但是我們只要做好一件事,就是都要解決老人的事情,不論是老化理論、老人教育學、老人社會工作、老人社區的照顧等等....相信我們只要做好每一件事就好,關於老人的這些議題都能好好的處理。
|
2018暑假作業讀書心得(高齡化社會法律之新挑戰:以財產管理為中心) 14270 2018-09-08 14:17:42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五護二庚 25號林羽柔
書名:高齡化社會法律之新挑戰:以財產管理為中心
編者 : 黃詩淳、陳自強
心得
人口的高齡化與家庭功能之減縮,高齡者所需的經濟來源、財產管理及人身照顧服務
無法自家庭獲得,必須向外尋覓,對於年金、長期照護、財產管理之需求逐漸增加
既有之法秩序形成新挑戰。本書集合了臺灣、日本、中國大陸的民事法學者與實務專家,針對高齡者經常使用之財產管理法制──法定監護、意定監護(代理權授與、委任)、信託等,深入分析其理論基礎與實務課題,是現今法學界中,率先討論高齡化現象之專著少子高齡化是臺灣社會的進行式,國立臺灣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協助國家經濟及解決社會永續發展之重大問題,於2012年1月開啟「前瞻研究領航計畫『追尋一個新形式: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機會與展望』」,建立研究平台,以兩年的期程,結合七個學院各有專長的教授,推進六個主題共計十三個研究計畫。其中子計畫「高齡者之財產管理:從法制選擇之觀點」,由法律學院陳自強教授與黃詩淳助理教授主持,研究法律如何因應社會之高齡化,探討包括成年監護、意思能力、代理、信託、年金、社會救助、長期照護、醫療保險、遺囑等制度面臨之挑戰,思考如何調整和建構。
具體言之,以往高齡者的扶養與照顧工作,係由同居之家屬(通常為其配偶或子女)負擔。然而,現今許多人晚婚甚至不婚,離婚率亦增加,高齡者可能沒有配偶或子女,其生活所需無法倚賴家屬。即使高齡者生活於典型的婚姻家庭,但全球化造成人口流動,使成年子女為了求學或工作,無法與高齡父母同居。換言之,家庭型態多樣化、平均規模縮小,家庭原有之養老育幼功能衰退,高齡者需要的經濟來源、財產及人身之照護服務,無法從家中獲得,必須向外尋覓
|
107暑假作業心得 13185 2018-09-08 14:12:03
A Book about Health & Happiness 作者:麥基卓,黃喚詳
你是不是一直覺得自己孤單、憂鬱、不滿足與無所依靠?為了想讓自己過得健康快樂,你也許已經向外嘗試不同的解決之道。但是,其實你不需要改變外在的世界就可以活得更健康,關鍵在於,你要能夠改變內在的你自己。 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與人際、親密關係的品質有直接的關係;孤立或沒有良好親密關係的人似乎比較容易生病。如果我們的健康快樂跟建立並維持人際關係有關,那麼為何人人都覺得這是一大挑戰?根本的問題常常在於人的封閉與防衛傾向,這通常也是我們之所以會生病的原因。深入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常能找出疾病與健康的關連。人們在親密關係裡可以更健康、更快樂、更完滿,但這需要努力、決心與技巧,我們需要深入地自我覺察,才能瞭解自己為何要防衛,以及有什麼方法能開放自己,讓自我成長,讓生命的能量自由流動。一旦我們的能量能夠和諧地自由流動,我們就會覺得快樂、健康與完滿;相反地,若是我們的能量固著、阻塞,我們就會失去動力、變得鬱鬱寡歡,而這些「固著、阻塞」即會以疾病的方式呈顯出來。但只要讓固著的能量再度流通,症狀自然就會減輕,甚至消失。這樣的觀念深植於中國傳統醫學:生命能量的流動只要受到限制,就會產生疾病;所以當人的整體狀態都平衡和諧時,自然能夠過得健康、活得快樂。
|
一年級暑假作業-1 (1062) 14146 2018-09-08 14:07:59
護一丁 劉芷妤 1065101346
*書名:活出優質歲月-銀髮族的照護關顧 作者: 海勒寇寧、安德魯魏福
*書名:銀髮族大件事 作者: 張正莉
*書名:老人學 作者: 彭駕騂
【讀後心得】(至少 500 字):
看完這三本書之後,我更加了解銀髮族的定義,依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滿65歲稱為老人,即所謂的銀髮族。而老年人產生老化現象的特徵為皮膚變薄,有老人斑、神經系統老化、眼睛老化、牙齒鬆動易斷、耳朵中聽、心血管系統老化、呼吸系統老化、 消化系統老化、腎臟、膀胱和泌尿道老化、肌肉、骨骼和關節老化、體重增加、失眠問題等等。然而,每個人都是會面臨到老年人的時期,老化其實並不會很可怕,但是老化過程中產生的身心不適,卻是令人難以承受。不管是疾病或者單純生理退化,都是影響生活品質並造成困擾。而這些書是以老年常見的生理現象為主,也提醒老年人會有些現象並不是老化,而是疾病警訊,需進一步檢查。所以我們要常常注意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有遇到一點小小的疾病,就要趕快立刻追蹤,不要一直的拖延下去,這樣只會讓病情越拖越嚴重,尤其是我們身邊的阿公阿嬤,還有比較年老的人,更是要注意他們的身體狀況,不要忽略他們的病情,不然到時候就麻煩了,所以平常我們自己就要把我們的身體照顧好,才有體力照顧好那些年老的人,而且我們台灣也是老人國,是屬於高齡化社會,在我們身邊經常會有老人,所以為了他們的身體著想,我們更是要注意他們的身體狀況,不要去忽略他們,而且老人也比較會容易生病,所以時時刻刻都要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和他們的想法,有時候他們會一直會忘記事情,像是上一秒問我們問題下一秒馬上忘記再問我們一次,會不停地重複問,有時候會問得很煩,但是我們還是要有耐心的去回應他們所問的問題,要多多的和他們聊天,他們才不會每天都不知道要幹什麼,如果多跟他們聊天的話,他們才不會憂鬱,他們會很高興的。
|
107閱讀心得 14242 2018-09-08 14:05:41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 班級:護二己
學號:1065101282 姓名:曾馨
書名:天堂計劃 作者:艾曼紐˙貝爾南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年月:2015年1月09日
索書號:ISBN:9789865896973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決定把你送往天堂,是我能為你做的最後一件事
2.「一個作父親的,怎麼會這樣要求自己的女兒?」
然而,這卻是我唯一能為父親做的事情
3.以前的他,四處遊玩、看展覽,欣賞藝術、熱愛人生;而今,卻只能坐在輪椅上,事事等候別人協助
4.父親對我說了他唯一的心願,就是助他了此殘生,他要我讓他帶著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5.這是一個最艱難的決定,也是一個不合法的決定,卻是我能為父親做的最後一件事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天堂計畫:陪父親走向安樂死的一段路是在法國真實發生的一個故事,作者是一位長女,她以第一人稱敘述腦中風88歲的爸爸決定安樂死,然後要求他的兩位女兒安排她從巴黎到瑞士伯恩去接受合法的安樂死。在去的過程中,作者和她的妹妹心裡很煎熬又掙扎,她們在想要怎麼連絡、怎麼安排、怎麼收集父親的資料並錄影存證爸爸的自願心意,雖然,作者的爸爸因為中風造成右側肢體沒有力氣和失語症,而且生活都需要別人協助,但是他的意識是清醒的,可以自行吃東西,如果積極復建,還是有機會進步,可以在生活上慢慢的調整,還沒有說到很痛苦的那一種,也許他可以事先簽好意願書,明表示將來病情變壞或發生其他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時候將不接受急救,而不是增加女兒的重擔,讓女兒去安排的安樂死。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很感動又很為難,感動是因為女兒為了爸爸最後的心願,也不願意不讓自己不那麼累、不讓自己有壓力,她都不怕,因為她寧願完成爸爸的最後安樂死這個心願,也不願意讓他在這麼的痛,一直躺在床上那樣的治療,為難是因為他們的國家基本上是沒有通過安樂死的,在他們國家安樂死是一種很嚴重的罪,是犯法的、不合法的,但是呢,女兒說他唯一能為父親做的事情,也只有這件事了,爸爸最後的心願,這是我覺得很感動的地方,可是我在想,或許
作者的父親可以試著慢慢的觀察慢慢的治療看看,應該還是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一定要選擇安樂死,其中,這本書裡有談到,很多次作者的爸爸在醫院的時候
,他的糞便和尿尿都來的時候,護士都沒有來幫忙換,甚至是連來的時間都沒有,導致作者的爸爸沒有人在照顧,後來女兒有向醫院反應,但是每次都說會在改進,不會再有下次了,可是結果還是一樣的,沒有人去幫忙,或許我在想,是不是是護理人員的要注意一下,要照顧好自己的病人,而不是病人都需要幫忙了,然後護理人袁沒去幫忙,可能這是護理人員的疏失,但我覺得其實作者可以好好的復健,不要選擇安樂死,對於某個國家來說,或許安樂死還沒通過,而且不適合用在人身上,我覺得不好吧,有很多方法可以去解決的,同時,我也很欣賞作者,他不但想完成爸爸的心願,不管在多的壓力再多的負擔。也會按著爸爸意思去做,完成他父親最後的心願,我很欣賞作者的態度和行為。也很感動,如果換做我是作者的話,我都不知道我會怎麼處理了,甚至是不知道怎麼去面對,覺得作者很棒,只是希望每個病人,生病了,不要選擇安樂死這種選擇,因為有很多方法方式可以選擇的,現在科技很發達,醫療很發達,狠方便的,我只想說安樂死不是不好,而是真的不適合用在人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