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暑假作業 14164 2018-09-08 12:08:16
一年級主題:「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書名:六十歲以後的健康 作者:林洋慈
書名:快眠術 作者:林洋慈
書名:流早產的預防與治療 作者:王麗芬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
讀完這三本書後讓我知道了更多有關醫療照護相關的知識。第一本書「六十歲以後的健康」讓我明白了,人的年齡若超過六十歲的話,日常生活該怎麼自己照顧自己、該做什麼事情才能讓健康永續長存。若身體出現了症狀要如何判斷、如何正確看待及照料自己的疾病,是每個人都應當學習的。若家裡有老人族群在的話也應當看看這本書。
第二本書「快眠術」告訴了我人的睡眠並不僅僅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它其實更包含了外界與人的內在心理。若外界及心理有著問題的話,人是不可能安然無恙的陷入睡眠。書裡頭還告訴了我,若失眠的話該如何去解決、面對,這點是對現代的人來說最為需要的。現代人的壓力及心理因素經常使他們睡不著,我想這本書會對他們有幫助。
第三本書「流早產的預防與治療」告訴了我婦產科的相關知識。流產、早產、子宮的各種問題及母體的健康等等。懷孕不是一個人的事,若當中有了問題那可是攸關了兩個人的性命。該怎麼去避免危險的事發生、若發生了該怎麼把損失降到最低事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思考的事情,畢竟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是非常神聖的事情。
|
心得報告 13169 2018-09-08 12:07:54
心得報告 臨終與生死關懷 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護三甲1055101033林鈺嫆
看完三本書跟三張文章我比較喜歡其中一本書它叫臨終與生死關懷,這本書提到了探討死亡的定義、焦慮與因應策略、死亡教育的需求與發展現況,以及推動社區高齡者死亡教育的具體方法;談到臨終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的需求,並針對這些需求提出處置方法;探討與臨終者溝通的原則與技巧;及如何安頓人生最後的旅程,包括身體的安頓、家人的安頓、財產的處理以及對生命的揮別;提出臨終關懷的倫理議題,並澄清和檢討習以為常的臨終關懷倫理觀念;由不同的宗教觀點切入,分別提出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基督教生死觀與喪葬禮俗,照顧者可依照臨終者個人的獨特宗教信仰,進而與其談論其宗教中之生命觀、死亡觀、生活觀等;提出悲傷階段理論,這些理論有助於每個人理解自己面對各種失落時的悲傷,以及提供專業人員所需的知能;照顧者的角度,提出面對臨終與死亡過程時,應如何先協助自我照顧,才能照顧和陪伴臨終者及其家屬。,人在經歷生理李的死亡之前人類往往可能先經歷兩種死亡的現象:社會的死亡和心理的死亡。社會的死亡:指個人已經不被其他人之覺它的存在,其所被人知覺到的社會角色已經消失了。這些內容都我們學的基本護理有些都很像。讓我們檢視自己對死亡的看法和態度,認知到生命的有限性,而能以更積極和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人生。心裡的死亡:指當一個人無法認出周圍他熟識的人時,即為心理的死亡。死亡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及不同的事物下,均有不同的定義!因此,從高齡者的角度而言,老化並不等同於將死,老化並不等同於趨近死亡,告訴我們並不是老了就是已經靠近了死亡,現在的老人家都會多多做運動了,身體都可以跟年經人一樣的體力了。我們因該學習生死關懷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思考這樣的問題,不能用心的體認到死亡對人生的意義,那麼生死關懷終將只是流於文字形式的討論,對於我們真實的人生並沒有多大的價值了。
|
106年暑假作業 13531 2018-09-08 10:58:23
主題:基護、人際溝通或上課相關之身心靈主題
書名: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作者:克里希那穆
心得:
當談到人生的問題,通常會討論「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社會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標準供我們去學習和參考,好像富豪、有識之士或有權勢的人,甚至聖人,都是我們爭相仿傚的目標。仿佛存在一個客觀的「理想人生」,只要我們符合特定條件,我們都能獲得有意義的人生。但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根本沒有任何客觀的「理想人生」存在,人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任何一種東西在時間上永恆不變;那麼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不會永遠屬於我們的,而且都只是一種依賴。
當我們知道要消除了依賴,知道我們要學習「如何」去思考,但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才能達到自由,如何達到不依賴。克氏認為要達到自由就要有「愛」,他認為「愛」並非我們一般理解的愛,我們以為愛一個人或愛一些東西就是互動的關係,因為他愛你所以你愛他,愛就是一種付出和回報的交易關係。但愛其實並非一種交易,否則就變成了一種互相依賴;你愛一個人或一種東西,當中沒有包含任何目的。你愛某條河流,所以你不去污染它,不是因為你想繼續有河水喝,或者有社會規範要求你不要這樣做,而是因為你體會這條河流的美,不去破壞它本來的樣子。克氏的「愛」是一種不添加任何外力和目的對待方法,愛就像接受某物「是其所是」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當我們知道「愛」,我們就不會依賴任何東西,我們便能達到自由。
沒有所謂的標準式理想人生,我認為把自己的內心和身體結為一體,努力的生活著,做自己想做事、不違反道德良俗,甚至還有餘力去幫助人民、幫助社會,我覺得這能對自己心靈有所提升,不一定是富貴榮華才叫做有意義的人生,從現今起每天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風靡榮華,踏踏實實地將自己的將自己的身心穩固好,相信未來終能到達自己所想的理想人生。
|
106學二學期暑假作業 12324 2018-09-08 10:42:16
暑假作業
水中生產是媽媽的生小孩的一個方式 ,在水中生產中「水」不但可以讓媽媽減除疼痛,還能讓產婦有種放鬆的特殊效果,在水中生產中,研究著發現,水中生產可以激發婦女潛能,不需透過侵入性的技術,能讓婦女幾乎完全的自然生產,他們也特別強調水中生產要用「溫水」進行生產,現在水中生產已經發展50年了,透過媽媽們的喜愛與嘗試,助產師和產科人員更努力研發水中生產,將水中生產分為三期:嘗試期、學術研究期、邁向溫柔生產和實證研究期。
第一個嘗試期,幫媽媽打造一個生產的船隻,讓媽媽在船上進行生產,並且有海豚的陪伴,想要用一個最自然的方式生產,不需要過度依賴醫療措施,創造一個所謂的「溫柔生產」,現在的婦女都在醫院生產,雖然有一個專業的人為她服務,有消過毒乾淨的生產環境,但非媽媽能發揮潛能的進行生產,而都是透過醫療冷冰冰的器具進行,第二個學術研究期,開始建議所有的母親照護單位都應具有一個水池的設備,這是一個很理想的設施,慢慢的水中生產在英國盛行,也慢慢顯示出水中生產有很多的優點,例如:安全、放鬆減緩疼痛與減少損傷,對胎兒和母親都有助益,但相對的也浮現了一些缺點,例如:胎兒會吸入部分的水進入肺部,甚至有可能會缺氧、缺血性腦病變,但也只有一例在水中生產造成明確地新生兒肺積水死亡,因為有這些優缺點,所以更值得讓生物學家進行探討,第三個邁向溫柔生產和實證研究期,溫柔生產,主要是讓婦女在沒有暴力、害怕、壓力與疼痛下進行的生產方式,大部的媽媽在水中生產都會感到舒適與放鬆,因為和婦女子宮內有水有關,也因為能放鬆、減輕壓力增加舒適感,更能讓媽媽發揮身體的潛能將孩子順利娩出,而為了讓婦女更相信,醫護人員和助產士分析整理了幾個重要議題,1.會陰裂傷與排尿困難問題2.減輕疼痛和胎兒的狀況3.觀察母親和胎兒的感然情形。
不同的婦女當然有不同的看法,看完了這篇文章,我是非常支持水中生產的,現在的婦女對於生產有那麼多的焦慮與不安,可以藉由居家生產、溫柔生產或是水中生產等,多元生產方式,來進行生產,不需要過度依賴醫療設備和醫療化的宰度。水中生產是相當好的一個選擇,不但能幫助媽媽減輕疼痛,還可以讓媽媽在沒有暴力、壓力的情況下進行生產,也能讓媽媽跟小孩馬上有skin to skin的肌膚接觸,而水中生產也是能讓婦女發揮身體潛能的最佳方法,如果我以後要生小孩,我也想選擇水中生產,因為我不喜歡接觸很多醫療措施、陌生環境還很怕痛,所以我將來可以用水中和居家生產的方式,因為不但能讓我解除心理上的焦慮,還能減輕生理上的疼痛,更能解除到陌生環境的害怕!
出處:
吳昭華(2011).以「水中生產」歷史演進檢視婦女生產.助產雜誌,(4),17-22。
|
106 2閱讀心得 14240 2018-09-08 09:34:04
科別:護理科
班級:護一己
學號:1065101280
姓名:張奕涵
書名: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出版社: 大塊文化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只要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2.這堂課很短,但涵蓋許多課目:愛、工作、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
3.這是一堂探索生命的課,也是永無止盡的尋寶之旅。
4.如實接受你做得到的事和你做不到的事;過去就是過去,接受他,不否認也不揚棄;學著寬恕自己,寬恕別人;與人為善永不嫌遲。
5.很多人害怕死亡,但又無法避免,更無法坦接受它的到來,大家始終放不下,有什麼辦法能讓大家可以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呢?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內容簡介:《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一位年輕體育編輯者向一位垂死的老教授學習生死之智慧的一本書。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作者米奇•艾爾邦在昔日恩師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這位老教授墨瑞面對著死亡一步步逼近,卻仍保有熱情和幽默感;藉著每個星期二的談話,他一點一點地柔軟了米奇世故冷漠的心。他們師生的重聚,成了一堂有關生死之智慧的課。「只要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堂課很短,但涵蓋許多課目:愛、工作、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這是一堂探索生命的課,也是永無止盡的尋寶之旅。墨瑞是一位「誨人不倦,至死方休」的好教授。他得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又稱路格瑞症,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的重症,這種病常從腿部開始發作,逐漸向上漫延,它就像蠟燭一樣把你的神經熔化掉,最後你被軟禁在軟趴趴的身軀中,直到你活生生的看著自己慢慢死去。這樣的死亡是最令人承受不了的,一個人從活著走到半死半活著的,做什麼事都要依賴別人,甚至大完便也都需要別人來替你擦屁股,隱私、尊嚴都沒了,病魔才會攫走你的生命,但是墨瑞選擇好好地活著,並沒有選擇因此從這世界退出,從這個決擇後,便開啟了另一層面的生命。
死亡讓每個人都變的平等,不論貧富貴賤,連素昧平生的人都會為彼此的命運掉下眼淚。上天是很公平的,祂給每個人的起點終點都是一樣,對誰都不偏心。差別就在於這中間的過程,你如何去過好你的每一天,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但都不把它當一回事,如果你在不久之後即將離開人世,你是否會倍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不再去計較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進而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為自己的夢想而去想,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畢竟所剩時日不多了,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子想,那紛爭就會少了點,是非恩怨也慢慢減低,因為這實在沒什麼好計較的嘛!很多人害怕死亡,但又無法避免,更無法坦接受它的到來,大家始終放不下,有什麼辦法能讓大家可以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呢?雖然大家都有信仰宗教的習慣,但每個宗教對死亡都有一種見解,但死亡終究沒有一個正確的解答。
如果上帝讓你選擇毫無預警死亡或預告死亡時間,我們又該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