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跟人際關係 13339 2018-09-07 23:37:48
書名(三本):
1.1分鐘觀人術,作者:麥凡勒
2.1分鐘掌控情緒微心理: 練習不生氣的58種化解方法,作者:倪雪
3.「糖果」心理學3:每天5分鐘,學會情緒掌控樹,作者:王劍輝
文章(三本):
1.資訊素養與社群網站影響使用者人際關係之研究,作者:王清德、林昇瑜
2. 精神衛生護理師培訓--建構「治療性人際關係」實務能力,作者:陳碧霞、蕭淑貞、戎瑾如、黃瑞媛
3.台灣大學生人格特質、人際互動策略與人際關係品質之關聯,作者:林家瑩、林韋誠、鄭婷婷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
其實我在人際關係上比較不佔優勢,因為我常常在學校或其他地方都跟一位或兩位好朋友聊天,無法融入其他朋友,而且我很不會紓壓,所以正當我最好的好朋友跟我吵架不理我的話,我就會不之所措,或著是遇到困難的時候我也會大哭一場,但看完這際溝通些書後我覺得我自己需要矯正的觀念很多,因為我太容易相信別人了,別人說什麼我都沒有主見,所以就很容易被別人洗腦,然後我又常常看手機上的訊息,其實說認真的網路上的有些也是說說並非全部屬實,看看就好,但我永遠都是那個最笨的,還有我在溝通上也有極大的問題,簡單來說,我跟我的朋友(除了閨密),我都跟他們在溝通上有很大的差距,因為想的都是不同的意思,到了最後兩個人雞同鴨講,所以這個也是我要慢慢改善的,看完了這些書,我真的覺得矯正了我很多的迷思,像這本一分鐘觀人術,他教的是;如果初次見面一定要先默默觀察他的行為舉止,才決定要不要繼續聊下去或是跟他交朋友,千萬不要以貌取人,因為不知道交了之後你的朋友會慢慢爆發出你不知道的另一面給你,所以對我而言,交朋友雖然很好,但還是要慎選朋友,還有另外一本書叫1分鐘掌控情緒微心理: 練習不生氣的58種化解方法,其實我很容易情緒化,常常事情不如意或遇到很大的困難就會崩潰大哭,但都沒有想過情緒化之後事情會改變嗎?會解決嗎?所以經由一些事情跟這本書教我的:如果不整理後悔的情緒,你將無法向前走,然後就會失去最寶貴的「現在」和「未來」,不要遇到問題就崩情緒化,要先想想該怎麼處理,如果處理不好後在來尋求協助或大哭一場吧,但身為未來的護理師,我覺得溝通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因為未來在職場上要如何讓病患信任你的照顧,這時就要好好的運用了,因為要當一位優質的護理師,這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要退縮,如果這件事是對的就放手去做吧!
|
書名:人際關係與溝通(第四版) 作者:周談輝、周玉娥 13514 2018-09-07 23:27:48
這是一個可以教我們學會如何去跟他人講話、溝通的書,假如自己本身是一個不太會去和他人相處的方式和溝通的技巧和增進自己本身的人際關係,都可以來看這本書,這本書講了許多自己的關係和周遭、朋友、家庭和怎麼去解決衝突的方式,這本書講了很多的東西,都是個大家有時可能會和周遭的人事物發生的事情,而這本書也告訴了我們怎麼解決這些事情和有可能有哪些的後果,但是書還是書,不一定都是對的,所以我們有時可以參考這書的資料,但是事情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所有的一切的決定都是自己一手決定,不可能是書來幫你決定,但書只是參考的價值,不會是全部自己的想法,所以人際關係和溝通都是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決定一切,書總是會有它存在的價值,而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也就是告知我們如何去避免不好的人際關係和不好的溝通方式,和解決那些事情發生的到來,所以這也是作者寫下這本書的理由之一吧!雖然我自己的人際關係因該沒有差到哪裡去,但是看這本書還是對我自身也有幫助的,看這本書也可以增進自己和朋友、家人的溝通更上一階,和在增進自身周圍的人際關係,這樣搞不好就能在認識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只是能到頭來還是要先自己有所付出,才能再繼續得這樣發展下去。
|
106年暑假作業 12393 2018-09-07 23:23:01
*文章(三篇) 、作者:
林宛儀、丘彥南、楊智涼、李素貞、蕭媺妮、劉有寶…李 姿誼(2015).輕度自閉症類群障礙年輕成人患者特 定日間留院治療方案—三例個案報告.臺灣職能治 療研究與實務雜誌,11(1),59-70。
余鴻文、邱滿艷(2012).新型動態性矯正副木對少年型 腳拇趾外翻的效用-個案報告.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 實務雜誌,8(1),54-66。
羅崇庭、莊弘毅、陳怡君、王肇齡、林嘉益、戴嘉言
(2013).個案報告:工作材料中不當含鉛而致工人 體內鉛負荷增加.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0(4),253-2 59。
【讀後心得】(至少 500 字):
在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亞斯伯格症候群與高功能自閉症是不同的疾病,但因為症狀相當類似常被誤以為是相同的的疾病,而他們的共通點是缺乏適切的社交互動、 人際溝通技巧,且時常出現刻板化的行為、缺乏彈性,導致從學校畢業後無法順利進入職場,就算進入職場後也常會容易和同事有衝突,因此在找工作與維持工作上碰到很大的障礙,影響其生活品質。所以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是替輕度自閉症類群障礙年輕成人患者設計特定日間留院完整積極治療,並觀察他們在這個治療當中是否獲得確實的幫助,此研究的3位病患診斷都是亞斯伯格症,其中有兩位參加日間病房治療方案的目標皆為「找到適合的工作」,這也代表著他們在人際溝通技巧以及社交互動上有很大的問題,所以透過這次的治療後,他們也有了許多的改變,雖然不是每個問題都解決,但還是順利找到適合的工作。
看完整篇文章後,我覺得像這樣的病人是需要更加地去注意他的行為,即早發現就能去做一些可行的治療,也能幫助他們在人群中不會遭受排擠。另外在這個研究當中,施測者用了很多評估工具去檢視病人的變化,讓整體看起來簡單明瞭,但治療的方案則是用不同形式去執行,所以無法完整看出患者在各面向實際的進展。最後建議這篇研究能夠明確的去做出病人對治療後實際改變的面向,才能更進一步的探討療程是否有所成效。
|
106-2暑假作業環境高齡學提供老人優質生活住所 14061 2018-09-07 23:10:16
由於台灣高齡化的趨勢逐年上升,又加上了少子化的問題日益嚴重,而造成了這些老年人該如何處置的問題,之所以高齡化跟少子化為什麼會有關係呢?這就要牽扯到了所謂的扶養比,過去人們因為家中成員人數眾多比起現在的小家庭,家中的子女一個人所負擔家中長輩的責任跟現在相對比較輕鬆,進而不會產生一些將老人送去安養院啊~或是請一些外籍的看護來照顧家中的長輩,而這些選擇也會造成老年人的自由受到了侷限,但是又因為了家中經濟的因素或者是沒有人能夠照顧這些年長者逼不得已需要做出這樣的決定,這樣會讓年長者跟自己變得更加疏遠,因此在這本書裡面有提到了一個我蠻有興趣的東西,也就是長期照護中心,這讓我想到了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有一個基金會裡面的志工會去拜訪獨居老人問他們有沒有意願,願意住在他們的長期照護社區裡面,而裡面的資源除了DIY手作的課程還有一些防止老人癡呆的小活動和遊戲,這樣能讓年長者願意走出家門的成功率是相當可觀的而他們也有訪問到一些住在那邊的人而他們的回答有一個讓我記的非常清楚
有位伯伯說家裡只剩他一個了如果有一天就這樣老死在家裡了也沒有人會知道,我心想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如果按照這種方式的話是不是就可以減少這種事情的發生,而這點就跟書中所說的長期照護設施所相呼應,對於我自己來說我是絕對不想要發生像這位伯伯所說的事情,我希望能夠在老的時候能受到別人的重視也希望能夠得到應有的照護,畢竟不管是在哪個年齡生命的價值都同等重要。
|
暑假作業-躁鬱症合併自閉特質之青少女治療 12410 2018-09-07 22:50:20
個案報告:躁鬱症合併自閉特質之青少女治療
這篇期刊介紹一位躁鬱症合併有自閉類群障礙特質之青少女的治療歷程。個案:15歲國三的青少女因躁鬱症狀入精神科病房。住院期間的衡鑑顯示有內向、求完美、自我中心、高焦慮之特質,智能水準為中下,情緒覺察相當不敏感,並有二分之思考型態。回溯童年發展史發現個案有自閉特質。
個案出院後於門診接受藥物治療,持續有強迫思考、神奇想法和邏輯思考之思考偏誤。個案及母親共同接受心理治療,考量個案有自閉類群障礙特質,治療過程強調此時此刻的回饋和反映,以強化個案覺察情緒的敏感度;同時輔以視覺圖像素材進行治療(如:心情溫度計、以人形板討論身體壓力感受)。自2013年7月至今共計31次,頻率從每週一次逐漸延長為每月一次。
個案的初期治療目標在於:建立治療關係並促發改變動機、提升生活結構程度、減少症狀干擾。
中後期治療目標:探索感受並宣洩情緒、教導壓力概念和放鬆技巧、釐清社交困難並以角色扮演示範社交技巧。
與母親的治療目標在於:瞭解個案特質及症狀、學習辨識個案感受並能同理回應、調適「失去正常女兒」的失落。
個案在治療期間,強迫性症狀減少、甚至消失,情緒逐漸穩定,能返校上學;母親雖仍有失落感,但是親職技巧明顯進步,能夠觀察個案情緒並同理回應。因為個案礙於自閉類群障礙特質,個案在自我覺察、溝通品質和思考彈性都相當有限,透過強化照顧者的親職技巧和同理回應的能力,進而擔任起副治療師的角色,將有助於治療進展。
人們的身上真的什麼毛病都有可能會發生,而這篇個案不只是得了躁鬱症還合併了自閉症,想必他一定非常的痛苦,但是他接受治療,代表他愛惜自己很努力去調適自己的不完美,不僅是身為未來護理師的我們,還有其他人,每個人被生下來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你是不是完美的我們都要有一顆同理心及愛心一起為他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