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暑假作業,三升四, 12629 2018-08-29 18:52:03
五護四庚護理科 1045101371 53號 張于軒
書名: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作者:無
書名:日本腦炎及其疫苗簡介 作者:許名雅、陳弘哲、陳如意
書名:全身勞力不耐症 作者:蘇家霈、陳仲達、陳昱宏
心得: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人必須坦然面對,努力積極的珍惜生命剩餘的每分每秒,有些這個絕症,剛開始雖然措手不及,但
後來逐漸看清死亡,樂觀面對。我想,既然人終究不免一死,那為何不讓此生更有價值,不是嗎?我們可以研究死亡,當它是一門活教材。體會自己的人生經歷,努力演出自己的人生角色,領悟出人生大道理。人一旦有了樂觀的態度,自己的心境相對平和許多,懂得知足常樂,快樂並有自信的活出自己,不讓人生白白留下遺憾,
所謂的寬容是當別人與自己的意見相異時,先往別人的角度重
新看待事物,體會他人的處境,並包容他們,一起討論,集思廣益,取得共同看法。俗語說的好:「宰相肚裡能撐船。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最後一點是如何設計屬於自己的完美一天,每個人只有24小時,要懂得珍惜時間,善用每分每秒,讓自己的人生過
的扎扎實實。善於時間的運用屬於成功的人,因為成功者知道時間永不回頭,趁現在努力,將來就能完成夢想,否則將後悔莫及。
讀完這本書,領悟到了死亡其實並非可怕,重要的是要克服心中的恐懼感,踏實的過著每一天,把每一天當作人生最後一天,積極豐富自己的人生。
|
107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2587 2018-08-29 18:39:15
文章:照顧一位冠狀動脈心臟病合併肺水腫病人之加護護理經驗
作者:陳嘉惠
出處:陳嘉惠(2014)・照顧一位冠狀動脈心臟病合併肺水腫病人之加護護理經驗・澄清護理學雜誌,10:1,043-051。
文章:一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的護理經驗
作者:廖珮妤、黃瑞琦
出處:廖珮妤、黃瑞琦(2006)・一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的護理經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系學刊,2:1,23-32
文章:運用心臟復健照護一位充血性心衰竭患者之護理經驗
作者:曾憶美、邱秀娟、江錦玲
出處:曾憶美、邱秀娟、江錦玲(2014)・運用心臟復健照護一位充血性心衰竭患者之護理經驗・慈濟護理雜誌,13(2),(101~110頁)
讀後心得:冠狀動脈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供血無法滿足心肌所需的血量而發生心肌缺血或梗塞疾病,嚴重時會發生心臟衰竭,甚至猝死等危險合併症。因缺乏有效的靜脈回流,左心室的血液量增加,將導致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增加,而使左心房壓力升高,反過來導致在肺部的毛細血管壓力增加,導致肺水腫、肺充血、呼吸困難和胸痛的主要臨床症狀,急性肺水腫會造成氣體交換障礙,嚴重時甚至造成呼吸衰竭,必要時需給予呼吸器支持,以維持通氣並改善肺泡氣體交換能力,臨床上常見有血壓低、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唇和指甲發紺、皮膚 蒼白、濕冷、軟弱無力和疲倦、足踝、腳和手有下垂性水腫以及少尿或無尿等症狀,而且心臟病現在是國人普遍得的病,而且致死率極高,所以早期發現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早點發現才能趕快治療,像是第一篇就是說一個72歲的女性,然後他有心臟病合併肺水腫,有呼吸困難,四肢末梢及嘴唇發紺的臨床症狀,他原本就知道他有心臟病了,所以有按時服藥,但這次比較嚴重,所以直接送醫,然後經醫師評估後趕快把她送去加護病房,經過一陣子的治療後出院,在治療過程中,也需要隨時關注他的問題,也因為他的年紀比較大,所以各個器官功能都漸漸退化,所以相對恢復及照顧上會困難許多,像是因為他有呼吸困難需要進行氣管內管插管加上身上還有交錯的管路,所以會產生不知名的焦慮和無助, 當然也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所以我們要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及家人陪伴關懷,但是加護病房設備儀器多且環境複雜,病患多屬病情嚴重變化大,而且有會客時間上的限制,故家屬無法長時間陪伴。因此,在照顧此類病人時,要看情況安排較安靜的環境,並善用隔離設備,如圍簾以減少干擾,主動關懷病患及家屬,彈性調整或延長會客時間,允許家屬協助病患進食、擦澡等,增加家屬照顧參與感及降低病人的焦慮程度,並促進疾病的恢復。
|
107學年度讀後心得 12576 2018-08-29 18:30:48
三年級主題:關懷老人
書名(三本):放生 作者黃春明
爆走老人 作者:藤原智美
老人恐怖份子 作者:村上龍
文章(三篇):社区孤寡老人的健康现状及关怀体系建构 作者:马翠芝;李芸
浅谈“三无”老人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王秀莲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者:谢开;巫纪英
讀後心得:在這個科技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下,大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鄉背井到繁華的大都市中謀生,追求一個更好的生活品質,在我們追求的同時,往往遺忘了在家鄉年邁的父母:在作者的筆下,運用簡單的文字,透過這一個個故事,敘說老人們的悲慘遭遇,發人深省,這個高齡化社會中,老人感受到的身體上的退化與心中的孤獨,期盼著哪一天子女會回來看看他,看似簡單的期盼,卻成了老人共同的希望,這樣的現象在台灣社會中日趨變多,我在想,對某些老人來說,也許如此的活在世上,倒不如痛痛快快的離開人世間,有些時候,對子女的關心被視為是多管閒事的行為,如果現在這個社會依然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繼續讓他們被流「放」到鄉下因為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老人家們等待的常常不是我們能給他多好的物質生活,而是我們一句單純的問候以及關懷;新老人無法適應時空變遷,社會地位、人際關係、資訊發達都讓老人無所適從,以前的經驗都變得一無所用,現實生活想靠個人力量扭轉,反而愈弄愈糟,老人常不自覺地犯了倚老賣老的情況,當兩位同款老人碰在一起,互不相讓惡言相向還甚至大打出手,老人若體悟活到老學到老,應該快樂會多一點凡事少計較,當個穰人敬重的老人;看了這兩種角度的老年生活的故事後發現我們更應該多多的站在長輩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們當時的生活背景及心理,這樣對護理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幫助。
|
三下暑假作業 12612 2018-08-29 17:11:47
篇名: 照護一名胎盤早期剝離採緊急剖腹產經產婦的護理經驗=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Caring a Placental Abruption in Multipara with Cesarean Section
作者: 洪煜盈 ; 陳惠敏
出處: 華醫社會人文學報 32 2015.12[民104.12]
心得:看完這篇有關胎盤早期剝離而採用剖腹生產的方式生產,讓我覺得媽媽真的真的很偉大,不管是用自然生產或是剖腹生產的方式,這2種生產方式都有它的危險性存在,而這篇文章裡面有提到有關胎盤早期剝離剖復產的產婦怎麼去照護。早期剝離就是胎盤在胎兒尚未挽出前,就提早與子宮分離了,而這當中可能伴隨著許多高危險因子 :像是高血壓、早產破水、羊水過多、肌瘤、外傷等等…,甚至是有血栓的形成,所以媽媽若要作剖腹產的方式,必須做好心理建設,並確實告訴剖復生產需要注意的地方。而這文章也提到了媽媽的求醫過程,預產期為2014年的8月24日,這胎是媽媽的第四胎,醫生考量媽媽可能有的產後壓力,並與媽媽的先生討論後,決定剖復生產並執行輸卵管結扎,而護理計畫因為剖腹生產可能會有大出血,所以應嚴加控管,例如護理措施:要緩解個案疼痛可以請媽媽試著做呼吸運動,並緩慢的深土一口氣,作2個循環,教導媽媽和家屬,若媽媽要下床行走,可以採漸進式下床,沒有頭暈和不適才可以站立,並鼓勵家人多給予陪伴與支持,在我小的時候,常常聽到媽媽在講生產的過程,尤其是在說我的第二個姐姐,因為她就是用剖復產的方式生產下來,而媽媽也跟我說他在那個時候,產後坐月子真的好辛苦,不僅會疼痛,有時也會頭暈目眩的,所以那陣子身體狀況不適很好,睡眠品質也不好,爸爸有在媽媽給予支持與鼓勵。這篇文讓我聊解到剖復產的危險性,可能會誘發的危險因子,有些媽媽因為胎盤早期剝離,必須作剖復生產,文章中因為這位媽媽已經生了三胎了,也已經高齡產婦,所以怕影響到媽媽的精神狀況與壓力所以才決定執行剖復產,希望未來我到醫院實習產科時,在執行技術時,不要讓媽媽覺得有不舒服,盡量緩解媽媽的疼痛感與身體不適的地方。
|
1062暑假作業 14153 2018-08-29 16:47:09
護二戊 1065101195 7號 陳柔安
『一年級』主題:「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 書名:漢娜的抉擇 作者:漢娜.瓊斯/柯絲蒂.瓊斯
(書籍資料出處: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書名:韓森的愛滋歲月 作者:廖娟秀
(書籍資料出處: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 書名:看護愛妻的鬥病日記 作者:坦添忠生
(書籍資料出處:臉譜出版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漢娜的抉擇》這本書,我看了眼淚不禁流了下來,故事中的漢娜在四歲時不幸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具有侵略性的罕見血癌,在接受化療期間因為化學藥物日夜注射,使得漢娜的消化道內部已有皮層崩裂,開始嘔吐出凝血的血塊。此刻,漢娜一動也不動地躺著,她的沉默比大聲哭喊更顯得令人心疼,就好像她病到連聲音也發不出,虛弱到無法表達身體的痛苦……在她十三歲那年因化療而造成十分嚴重的心臟問題,接著引發了急性心臟衰竭,這時他們面臨了很艱難的選擇題,中途結束損害漢娜心臟的化療?還是放棄搶救漢娜生命的治療?《韓森的愛滋歲月》詳細記載了一位愛滋患者的內心世界,在雞尾酒療法未發明之前,患者都是充滿著恐懼、孤單、迷茫的狀態,但在書中,難免會發現愛情、親情、友情、宗教信仰的無形力量,能重燃人的鬥志,指引失志的人在前方道路上找到新希望……《看護愛妻的鬥病日記》是一名日本癌症醫療權威坦添終生守護愛妻的親身經歷,與患者大談姊弟戀,雖說妻子本身體弱多病,但他們不顧家人的反對執意在一起,從相識到相守的過程中,都能體認到他們之中刻骨銘心的愛情,不受病情的影響、不受家人的反對、不受時間的考驗……這三本書,雖然都是受病情的折磨與摧殘,但他們各自所表達的涵義不盡相同,漢娜靠著自己的毅力,支撐身體上的折騰、心靈上的煎熬,勇敢地冒險撒手一搏,證明了生命不是只有一種選擇;從韓森感染了愛滋病,這一路坎坷走來,從懵懂無知到成熟穩重,所經歷過的挫折及沿途收穫的喜悅,這些種種恐怕都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在坦添忠生醫師退休後,妻子肺部的疾病向他襲來,每當從伴侶的病房走出的那瞬間,他一次次領悟了難以形容的痛苦與孤獨,在妻子去世後,他用了一年的時間去撫平失去伴侶的痛,從打擊中重生,再度拾回人生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