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暑假作業 12605 2018-08-28 14:20:55
書名: 剖腹產後經產婦對自已及新生兒之關注行為 作者: 楊雅玲
篇名: 一位妊娠高血壓初產婦剖腹產後出血之護理經驗 作者: 劉舒倫 、 鍾玉珠
篇名: 照護一位剖腹產初產婦成功以母乳哺餵高膽紅素血症嬰兒之護理經驗
作者: 許翠芳、周寶鈺、陳可欣
篇名: 運用死產之關懷照護於一位高齡初孕婦剖腹產之護理經驗
作者: 李淑惠 、 陳馥萱
閱讀心得報告
大綱:個案是一位妊娠高血壓剖腹產後出血的 37 歲初產婦。個案本身罹患紅斑性狼瘡及高血壓,並有長期規則服藥。在 2011 年因宮外孕而使用腹腔鏡將右側輸卵管切除術。在這次的第三孕期出現蛋白尿及下肢水腫,確診為子癇前症。因此醫生建議提前入院剖腹產。產前非常擔心寶寶跟餵母乳的相關問題,加上產後宮縮不良導致大出血,面對此狀況媽媽開始出現焦慮的特徵(恐懼、兩眼呆滯......),透過關懷傾聽等方式來緩解媽媽的情緒。個案主要的護理問題為:體液容積缺失、急性疼痛及焦慮。妊娠高 血壓是高齡產婦常見的高危險妊娠的疾病,產後出血為妊娠過程中最嚴 重的併發症,發生率為 2~3%。又因子宮收縮乏力占最高比例(70~80%)分 娩後出血的臨床表徵為胸悶、四肢無力、心悸、煩躁不安、低血容積休克等。產後出血會危及母體及胎兒的健康,並且會造成周產期死亡的主因。產後大出血會造成體液容積不足。因此應密切觀察生命徵象的穩定、宮縮情形及惡露量,使用腹部環形按摩以促進宮縮良好,並依醫囑給予宮縮劑並監測其濃度且須注意深腱反射、呼吸速率和尿量,預防休克。剖腹產常見問題為急性疼痛,據研究79%剖腹的媽媽都有疼痛問題。術後因傷口疼痛而不敢咳嗽,可能增加肺部併發症、增加心肌耗氧 量及蛋白質分解和靜脈血栓栓塞的發生率。因此她的護理重點為:主動評估疼痛程度:持續評估疼痛部位、強度、性質、原因、時間、緩解方法 等。並運用數字量表評估疼痛程度,且適時給予止痛劑。大多麻醉性止痛藥物都會從乳汁排出,餵母乳時需監測嬰兒是否有呼吸停或發紺現象。提供非藥物止痛措施:音樂療法、放鬆治療等措施,對剖腹產的產婦也有減輕術後傷口疼痛及減少術後麻醉類藥物的用量。並幫助個案採舒適臥位,坐姿時需在傷口上橫放枕頭減少直接壓迫造成的疼痛,並且使用束腹帶減輕傷口牽扯,並教導個案放鬆技巧、深呼吸及冥想都有助於緩解疼痛。妊娠高血壓易造成孕婦產生子癇前症,是增加胎兒和母親發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高危險妊娠在懷孕期間及產後有較高的焦慮或憂鬱的風險。他所提供的護理為:給予衛教親子依附是種母親和孩子間的感情聯繫並建立信任基礎、定期母嬰同室降低母性角色障礙及提供正確的觀念及諮詢……。在五大層面評估:生理層面主要是:宮縮不良,惡露量多,肚子傷口疼痛(疼痛指數為 6 分)。心理層面:因疾病有長期服藥,懷孕期間會擔心寶寶是否平安出生、產後出血怕離家人而去。因長期服藥怕影響寶寶發展,因而婆婆提出不要餵奶。個案認為懷孕過程比別人艱辛。社會層面:人際關係互動良好。靈性層面:信仰道教,遇到不遂會拜拜求平安符,生產當天個案表示有請求註生娘娘保佑。護理期間除了戴平安符,沒有其餘的宗教儀式。發展方面:發展任務為生育。
心得:看完這篇護理照護的經驗我真心的覺得,孕婦真的是世上最辛苦的角色之一,尤其是高齡產婦。看完這篇文獻後我了解了一位產婦在產後可能 會出現哪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應該才取那些措施。像是產後的出血需注意生命徵象、惡露的量及宮縮的程度,當宮縮不良時我們應該給予媽 媽腹部環形按摩,以促進宮縮,當她因剖腹產的傷口疼痛而感到不適 時,需評估疼痛部位、強度、性質、原因、時間、緩解方法等,並且教導她一些放鬆技巧及深呼吸來緩解疼痛等相關的護理措施。這份作業,讓我了解更多臨床上的一些相關經驗,讓我將來 遇到這些問題時會懂得如何針對這些問題給予處理措施。
|
107暑假作業 14232 2018-08-28 13:08:20
書名:護理科學哲學
作者:鈕則誠
書名:關懷與溝通
作者:李選.張婷
書名:醫護生死學
作者:鈕則誠
心得:這三本書結合了女性主義,全球高齡化,安樂死這三個課題,女性主義代表人物有瑪格麗特·芙樂,她主張女性有追求內在自由的權利,特別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長不是為了作一個稱職的妻子或母親,而是為了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我覺得她說的也並無道理,如果女性只稱職做妻子或女親的話,連自己的自由都不去爭取的話,豈不是放棄了自由這權利了。再來是全球高齡化的現況,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自1993年起台灣65歲的老人達1485200人,占總人口的7.09,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職所訂的高齡化社會指標,現在的人口處於了老人越來越多,小孩越來越少的狀況,我覺得要阻止高齡化越來越嚴重的方法,是鼓勵那些不想生孩子的人,讓她們了解更深的高齡化的問題。再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課題,就是安樂死,很多老人或是生病的人,不想讓家人看到自己痛苦的樣子,而選擇了好死的方法,就是安樂死,但是在台灣是不合法的,所以很多台灣人都出國安樂死,我個人不喜歡安樂死,因為我覺得知道自己要死的人,就要把剩下的時間留給自己或家人來陪伴自己,不能知道自己沒剩多少時間,告訴家人自己沒多少時間,不想讓妳們看到我痛苦的樣子,而決定要安樂死,這樣反到會讓家人覺得你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也有人覺得安樂死是一件很好的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5%B3%E6%80%A7%E4%B8%BB%E7%BE%A9#%E4%BB%A3%E8%A1%A8%E4%BA%BA%E7%89%A9
|
暑假作業-2 安寧伴行 14094 2018-08-28 12:44:43
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們對未來的死亡產生了懼怕和不安,當自己發現自己身體上的病痛時,第一時間我們會尋求的對象是醫護人員,他們素質是否值得信賴?以站在醫護人員的角度才不至於產生醫療糾紛,當遇到瀕臨死亡症狀的時候是否緊急救護或以安寧療和醫療的方式,讓病人和家人一致,安寧療護並不是和繼續醫療,要給予尊重人性的緩和和療護,有的無法延長壽命,反而增加許多病痛。病人有權利要求有尊嚴平安的死亡,而醫護員也應該協助病人有尊嚴的死亡,安寧療護最基本的含義就是陪伴在他身邊和清潔病人身體,以緩解病人的痛苦,提升病人生活品質,也給予病人的舒適感,心靈的輔導,病人的身心折磨需要有人支持給予必要的協助和照顧,病人死亡前,家屬要知道病人死亡的哀傷,安寧療護對家屬喪親提供全面性的關懷,有的病人罹病時必需經過治療的過程,治療時副作用的痛苦也沒有中斷安寧療護的推行,重新對生命的認識,讓病人走完他的生命最後一刻,讓他們得到身心靈最大的安慰,也安頓了家屬徬亂和徬徨無助的心,我覺得從故事中啟發了用生命故事傳遞了自己的生命過得平安順暢,也希望沒有經過病痛的苦,讓人學習生命的智慧
|
暑假作業 13267 2018-08-28 12:10:43
書名:卡內基教你跟誰都能做朋友
作者:戴爾.卡內基
心得:書裡面說到了,如何跟朋友的關係維持,在職場上跟誰都能做朋友,首先,溝通就類似兩個人的說話互動,溝通不是命令,要自然的去進行,例如話題共享的概念,兩個人都有興趣,都樂意參與,互動才不會尷尬,否則對方會覺得刻意,溝通可以化險為夷,也可以讓對方感受到應有的尊重。再來就是聆聽,聆聽是有技巧的,對方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你可以適度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同時也聽聽對方的說法,一來一往,這樣關係就不會那麼僵硬,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對方。就像基護教的如何跟個案溝通一樣,在實習的過程中也要學著如何跟個案溝通才是他能夠接受的。再來就是自己的情緒管理,情緒好大家自然跟你好,情緒不好大家也根本不願靠近你,要學會掌握好自己的情緒,能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就是在教我們如何跟朋友或者職場的大家來相處,人際關係要好,很重要的點就是自己,要先自己的態度好,大家相處的融洽,自然大家就都是朋友了!
|
暑假作業 12255 2018-08-28 11:35:39
護四甲 1045101002 黃笙鳳
書名: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文章:川崎氏症發燒合併呼吸道症狀:個案報告
資料出處說明(參考文獻): 黃盈慈 、陳建宏、孫文榮(2017). 川崎氏症發燒合併呼吸道症狀:個案報告. 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27(1) , 057-064
讀後心得:讀完川崎氏症發燒合併呼吸道症狀:個案報告這個個案報告後,知道川崎氏症都發生於1至3歲的小孩(1到2歲最常見),從文章中可以知道川崎氏症的病程分為四期:有急性發燒期、亞急性期、恢復期及慢性期,在急性期,會發燒大於三十九度,有時候會高於四十度,若沒有治療,則會持續到一至兩週,典型症的狀也在此時出現(例:草莓舌、四肢末端紅腫或脫皮、肛門脫皮),在亞急性期間,會開始慢慢退燒,在恢復期約在第四到六週,所有川崎氏症的表徵都消失,直至抽血的數據(ESR,CRP等)都變成正常值為止,才能確定沒有川崎氏症了,川崎氏症的診斷可以分成典型或非典型,典型的川崎氏症的診斷標準,有發燒,但除了發燒之外,必須再符合以下五項中的其中至少有四項:(一)頸部的淋巴結腫大,直徑必須大於1.5公分,其他部分的淋巴結必須大於1公分;(二)皮膚多樣性紅疹或卡介苗注射處有發紅;(三)咽喉部發炎或合併草莓舌或嘴唇紅腫乾裂;(四)雙眼有非化膿性結膜炎,眼白發紅;(五)四肢的末端有紅腫或脫皮、肛門脫皮,才能診斷是否為典型川崎氏症,非典型川崎氏症的診斷標準,有發燒的表徵、抽血報告中有任何兩項是異常的,但除了有發燒之外,只要加上(一)頸部的淋巴結腫大,直徑必須大於1.5公分,其他部位的淋巴結必須大於1公分;(二)皮膚多樣性紅疹或卡介苗注射處有發紅;(三)咽喉部發炎或合併草莓舌或嘴唇紅腫乾裂;(四)雙眼有非化膿性結膜炎,眼白發紅;(五)四肢的末端有紅腫或脫皮、肛門脫皮,這五項的其中二到三項,但有合併冠狀動脈病變,通常多發生於嬰兒(6個月以前),我覺得我讀完川崎氏症發燒合併呼吸道症狀:個案報告這篇文章後,加上學校老師上課講的,我開始對川崎氏症這個疾病慢慢有了更多的了解,就不會對川崎氏症這個疾病陌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