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7學年度暑假作業 12630 2018-08-28 11:18:28
文章/作者:
提升無痛分娩待產婦女下床活動率/慕蓉、盧貞伶、蔡秀雯、張玉婷
溫和生產的啟發-跟上國際腳步/洪玉芳
嬰幼兒游泳運動應有的認識/王榮照、劉俊宏、黃如敏
懷孕生產是一件自然的人生過程,但生產過程的產痛是令人刻骨銘心的經驗,對於生產過的婦女來說,生產經驗應該都是獨特的、複雜的、是一個迎接新生命的奇妙過程。目前醫療化的生產環境,造成越來越多的醫療行為介入生產過程中,例如限制活動、持續性的使用胎兒監視器、靜脈點滴注射以及使用催產藥物等,讓孕產婦在待產與生產的過程中受到諸多的限制,讓產痛也變得更加難以忍受。越來越多人不想在生產時遭受巨大的痛楚,為了減緩產程的疼痛感,市場有求才有供,所以才會出現"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就是產程中減少子宮收縮引起疼痛的方法,大多是運用麻醉技術來減輕產婦生產期間的疼痛,但前提是不能影響產程進展,也不能對胎兒、產婦造成不良影響;但我覺得除了麻醉止痛外,也可利用放鬆技巧,以及另一半、家人的支持,幫助產婦降低恐懼感,減輕痛苦。打了無痛分娩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或許是不能下床活動的,認為無痛分娩導致產婦下肢無力,降低下肢感覺,應該理所當然限制下床活動,或是護理師擔心個案下床,發生危險,又或是覺得很忙,沒時間協助產婦下床……不管什麼原因,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閱讀完這篇文獻後,讓我發現現代臨床實證所做的研究報告,我的想法是,不能下床活動造成的結果,讓近半數的產婦因為尿瀦留而放置導尿管,或因第二產程便意感降低而錯失正確用力時間。從文獻得知執行無痛分娩後30分鐘,可以依照下肢肌力鼓勵下床或床上活動,如果可以下床活動者,教導其產婦生產球的使用方式,為了確保下床活動安全,要求產婦每次下床或使用生產球的時候,都需要有家屬在旁邊陪伴。
無痛分娩後下床率之所以這麼低,我認為有可能是因為護理人員的認知不足,想法或許是大眾化,麻醉後的慣例都是要平躺休息沒錯,但這樣的結果導致了產婦後續的種種問題,讓生活品質明顯降低了,這樣的生產方式有好有壞,怎麼讓品質變好,大概就是這篇文獻想呈現的內容吧,只要預防產婦下床後無力導致的危險,最好的方法就是需要家人的在旁的陪伴,不管是家人們心理上的支持或是護理方面,這些的外在因素,可以讓產婦獲得更好的照護品質。
總而言之,多元生產方式有很多種,之所以會選擇有關無痛分娩生產方式的文獻,是因為課堂上老師所介紹過的,讓我有了好奇,想更詳細瞭解無痛分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生產竟然可以沒有疼痛,現在的科技發達不意外有這樣的生產方式,但不管怎麼發達,有優點必有缺點,怎麼改善缺點是日後所該研究的目的。
|
106-2暑假作業 12660 2018-08-28 09:53:17
文章: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精神層面議題 作者: 蔡尚穎
破除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失落感 - 從服務品質談起 作者: 黃源協
老年住民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心理健康促進與情緒調適 作者: 謝佳容
劉淑娟
蕭伃伶
這三篇的文章主要都是在講關於長期於照護機構生活的長輩在照護過程中往往衍生許多精神層面的議題,包括可能會有覺得被拋棄感覺,沒有人想要他了,覺得自己是不是因為老了好像什麼都不會,家人也覺得麻煩才被關在裡面。而且認知功能可能也退化了不少,情緒上也常出現憂鬱、焦慮症狀。但是住進機構照顧往往是老人最不得已的選擇,主要是因為機構沒有像待在家一樣的有安全感,在身邊的都是自己最熟悉的家人,而使得他們陷入失落的感覺。被拋棄感是剛入住機構時常見之心理反應,他們認為是家人不願意照顧病患才被送進來,會對於家人無法同住產生憤怒感,所以可以因為家人的持續探視或者保持密切聯繫而降低有被拋棄的感覺。另外來有被囚禁感,由於他們必須依據機構內的作息以及行動管制,長輩往往會產生明顯拘束感,尤其個人可以全然掌控的生活空間縮小,以致於會產生被囚禁感。對於還沒適應的長輩這樣的現象尤其明顯,但通常會過一段時間後逐漸改善,最佳的處置方式,可鼓勵家屬多多前來探視帶病患外出、白天多安排戶外活動、加強機構內的綠化和明亮度,以及考量室內隔間多用透明材質以適當的增加視覺通透性。無力感主要藉由增加其自主性,意謂個案可以自己決定想做什麼並且管理自己的行動,老年人們自己覺得獨立且有自主性,才是良好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條件但,在機構內由於大部分的事務由工作人員執行,以至於讓個案在照護過程中顯得被動,也因此更養成住民產生依賴行為而更退化,讓他們了解週遭事物,在面對個案時儘量讓個案可以試著自己去完成,並鼓勵其參與機構內事務。急遽加速的老化人口,在家庭功能逐漸式微的情況下,儘管政府大力的推動居家和社區照顧,以讓老人盡可能留在家裡接受照顧,但在現實的環境中,仍有許多身心功能障礙的老人,不得不選擇入住機構度過晚年。老人除須忍受身心的疼痛或不便外,也須面對許多的惆悵與失落感。為提供機構住民較佳的照顧品質,除強化設施設備外,如何致力於破除住民的失落感,更是機構所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包括怎麼改善住民與社會的隔離、對住民個性的限制或否認,生活各面向皆集中於一個地方,住民對時間和空間的使用皆受制於他人,這些特性難免引發住民的無奈與失落,這也是我們應該要去思考並且去做改善。
|
107暑假作業 12561 2018-08-28 00:41:42
讀書心得 護四己38劉玟芮
主題: 三年級專業科目相關的議題-外科
文章名1: 一位天疱瘡年輕女性 面臨全身水泡及傷口之護理經驗 作者: 劉芷音、許玉芬
文章名2: 照顧一位表皮溶解水皰症新生兒之傷口護理經驗
作者: 徐小惠、鄭心宜、許美玉
文章名3: 協助一位困難傷口病患傷口癒合之護理經驗
作者:孫宗慧、邱金菊、林碧莉、曾瑞慧
心得:
這三篇的個案年齡層分別為老年、壯年、跟兒童時期,可是發生的情況都大同小異,都是那種會讓身體致命疼痛跟難受的傷口,換藥需要耗費護理人員很長的時間,也需要極大的愛心,才可以不弄痛病人,且達到預後沒有感染的後遺症,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在照顧的期間,護理人員必須發揮聖嘉民的視病猶親,把病人當作自己家人一樣看待,如果是自己的家人,已經生病不舒服了,還要遭受到別人粗暴或隨便的對待,任誰都不會希望有這種狀況發生吧,還要發揮同理心且加倍的耐心,不要對個案發脾氣,因為個案身體不舒服,且傷口又是那種會痛到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所以難免心情會受到影響,我想就算是情緒管理再怎麼好的人也無法再這種痛苦之下,還能笑臉迎人吧,我知道每個護理人員都很辛苦,有時候忙起來三餐都無法正常的吃,只能靠著飲料的珍珠來增加飽足感,不讓自己太餓,有時候做不好,不但會被護理長罵,家屬也會,不過也是情有可原,畢竟我們的職業是無法容忍任何一個過錯,因為可能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錯誤,就會對個案造成無法想像的傷害,所以做所有技術之前都要格外的小心還有確實,雖然一路上非常的艱辛,但是身為白衣天使的我們,就算再怎麼累再怎麼辛苦,看到個案不再為不舒服而皺眉而有了笑容,笑著跟你說一句「謝謝」的時候,
就會覺得再怎麼辛苦好像都值得了。
文章資料出處:
劉芷音、許玉芬(201803)。一位天疱瘡年輕女性 面臨全身水泡及傷口之護理經驗。彰化護理,1,74-76。
徐小惠 、 鄭心宜 、 許美玉(201512)。照顧一位表皮溶解水皰症新生兒之傷口護理經驗。護理雜誌,112-117。
孫宗慧、邱金菊、林碧莉、曾瑞慧(200710)。協助一位困難傷口病患傷口癒合之護理經驗。長期照護雜誌,266-274。
|
影響警察人員因應工作壓力相關因素之研究 12679 2018-08-28 00:40:20
由於警察工作責任繁重,具有高度辛勞與危險性,同時又因為警察的 執法角色,往往與民眾的利益相衝突,故常缺少社會支援,造成警察在工 作上重大壓力
多數人以為行政警察就是在內勤,用用公文沒事做吹冷氣
其實行政警察是一般派出所的勤區警員
大至殺人放火,小至取締違規,連鄰居狗在叫都要處理,
幾乎每個政府單位的事情,都要他們配合
除了一般正常治安勤務還要負責一大堆特殊勤務
台灣大多數行政警察,是在長期睡眠不足,有時凌晨四點上班到中午十二點,休息至晚上八點後繼續上班至隔天凌晨八點
沒辦法正常時間吃飯,又處於半肌餓的狀態服勤,肚子餓了路上買東西就被檢舉
檢舉的正義魔人難道認為警察都不用吃東西?不用睡覺?
還是認為檢舉了一個警察就變成了英雄?
警察不是神,跟大家一樣也都是人。
然後還要有績效,刑案要偵破績效,汽機車要尋獲績效,
抓色情、抓外勞要績效,取締酒駕、告發違規也要績效缺一不可
並不是警察都喜歡開單,上級要求的能不做到嗎?
若是加上無理的民眾,更是令人頭痛。
從社會學一點看警察,他們是辛苦工,因為工作角色易出現以下情況。
角色衝突:如果是有爭取者市民身份的警察,會面對執勤角色與肓民身份角色衝突的痛苦
角色距離:有意違反角色規範的要求時造成的壓力
角色緊張:因角色負擔過重所造成的壓力
警察的內在心理壓力源來自自身內在,與執勤時市民與社會對其自身構成的壓力。
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動用警隊內部心理輔導,為警察成立熱線成立等,已是杯水車薪,趕不及了。
台灣人民對警察是「期之如聖賢,用之如牛馬、視之如盜賊、棄之如敝膝」,
而又以每天跟民眾接觸最多的行政警察首當其衝,要維持治安,要保護善良百姓
每天還要面對長官、媒體、民意代表及地方人士,大家覺得是誰壓力大呢
也許,我們需要解除源來自市民與執勤情況的主要壓力源。
市民的憤怒與指罵,源自對警察的不理解
|
106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2426 2018-08-27 23:03:34
文章:一位燒傷患者急性疼痛之照顧經驗
作者:林雅娟、張峰玉
文章:一位粉塵爆炸燙傷個案之護理經驗
作者:王雅貞、謝芳貴
文章:照顧一位燒傷後導致右膝上截肢患者之照護經驗
作者:趙梧茜、蘇淑琴、趙怡柔、劉寶玲
讀後心得:
燒燙傷對我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小時候在燒金紙,因風吹起的灰燼掉落在我的右上肢,當下不以為意,未謹慎處理而留下了小傷疤;另外,在盛夏時,常常出去遊玩,回家後發現曬成黑碳般,造成第一度燒傷。在學校上課時,內外科護理與傷口護理學也有教到燒燙傷這個領域,讓我對燒燙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燒燙傷分類、燒傷的評估(深度、面積、嚴重度),而在面對燒燙傷的個案時,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急性疼痛,因疼痛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可能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靈性,所以必須使用一些護理措施來減輕他的疼痛及轉移注意力,例如:教導個案與家人聊天、使用手機看影片玩手遊,然而燒燙傷患者所承受壓力,除了生理上疼痛、容貌改變外,心理上往往會造成巨大的內心衝擊,立即給予患者 心理支持與情緒抒發,是急重症照護之重要議題。傷燙傷個案不但要面對內心因創傷導致的恐懼心情及身處於陌生住院環境的不安全感,還要承受身體上的疼痛反應,極為渴望家人的支持及關懷與陪伴,因此照護期間,需要醫療團隊努力與個案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及互動,給予個案心理支持,積極傾聽並同理其感受,讓家屬及個案共同參與治療計畫,並用手機Line軟體,請家屬錄製加油鼓勵話語,讓個案感受到溫暖,降低恐懼感,進而促進復原,及早面對及接受改變後的自己,恢復信心走向人群,以新心情展開新的人生。有些個案可能會因燒傷面積較大燒成黑炭必須截肢,所以在截肢後一定要注意身體心像紊亂的問題,時常鼓勵與關懷個案,讓他重拾自我;而燒燙傷最艱辛的路莫過於復健這個過程,個案常常因為復健時傷口的拉扯造成傷口疼痛,雖然自己沒有實際見過,但看過八仙塵爆的影片後,實在沒辦法想像患者換成是我該怎麼去面對,燒燙傷的患者著的需要很強大的後盾去陪伴患者做復健、治療,更重要的是有毅力與勇氣去堅持下去的自己。
文章資料:
林雅娟、張峰玉(2018).一位燒傷患者急性疼痛之照顧經驗.志為護理,17 (3),
112-122。
王雅貞、謝芳貴(2018).一位粉塵爆炸燙傷個案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29(1),
087-098。
趙梧茜、蘇淑琴、趙怡柔、劉寶玲(2018).照顧一位燒傷後導致右膝上截肢患者
之照護經驗.新臺北護理期刊,20(1),133-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