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6學年度暑假作業 13408 2018-08-27 18:19:51
1.人際溝通
在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是什麼?不外乎就是溝通,但是為什麼當人與人在溝通的過程中若說錯了一句話或是因為自己說話的方式就而讓對方產生誤解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哪怕你根本沒有那樣子的想法。
書中第三節提到:「人際溝通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基礎,是改善和發展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具有較強溝通能力的人,大多都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但是,生活中很少有人去思考到底應該怎樣溝通,只是按照自己的個性、習慣和愛好去與人溝通,而一旦發生溝通障礙或誤會時,也往往責怪別人不理解自己,或是抱怨他人不好打交道,其實,人際溝通是有規律可循的,是有經驗可參照的,同時溝通技巧的應用又因時因事因地而變,人際溝通是一門技術,同時也是一門藝術。」
那我們在照護個案的過程中,若是依照自己的個性、習慣和愛好去與個案溝通時,是不是就很容易使個案誤解我們是不是們有尊重他,而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我們應該要如何去和個案進行有效的治療性溝通。則良好的治療性溝通最首先的是要和病患建立起信任的關係。
2.人際關係潛在影響
我們的人際關係是由我們的朋友、家人、同事,而我们都身處在由朋友、家人、同事等所構建的龐大的社會網絡之中。 則我們生活在這麼龐大的澀會網絡中,我們身邊的朋友、家人或者是同事,是不是和我們之間有一些共同點。在影片中Nicholas Christakis有提到幾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是在說情緒上的影響,這說明了,我們是會受到朋友、家人、同事的情緒所影響的,而且不單單是我們而已,影片中有說到,照顧生病媽媽的主要照顧者是他的女兒,而女兒因為照顧媽媽而感到憔悴,然而她的丈夫則是因為女兒而感到憔悴;而丈夫的朋友則是受到丈夫的影響而感到憔悴,這也說明了人會因為一個人的情緒所影響,而且並不是局限於兩個人,會是很多個。接下來第二個範例是在說當你是一名肥胖者時你身邊周遭的人絕大部分也會是肥胖者,在現在有一個名詞是在說明這樣的情況叫:「肥胖流行症」,則這一種現象是會傳染的,影片中也有提到當一個人身邊周遭的朋友是過胖者時,則你成為過胖者的機率高於百分之四十五。所以我們會因為受到生活周遭的人給影響。
|
107暑假作業 12564 2018-08-27 17:44:38
文獻篇名: The Decision-Making Experience of Mothers Selecting Waterbirth
心得:生產方式有剖腹產、自然產等,當我在做這份作業時我才知道原來還有水中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水中生產在國外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但是在台灣最近三年來才陸陸續續開始有婦女選擇此種方式來生產,水中生產是很溫柔又最有利的一種生產方式,因為在水中生產的姿勢是採蹲坐或是半坐姿、坐姿,最有利於產婦出力,跟在醫院生產時是躺在產台上不一樣,所以在水中生產時,媽媽的產道會更快擴張,加速孕分娩的過程,分娩時沐浴在溫水中,所以他們的肌肉放鬆,這樣有助於減輕疼痛,在水中生產可以減緩胎兒娩出時的衝擊力,不僅可以減少會陰的撕裂傷,寶寶受的刺激也較小,在水裡感覺就像在媽媽的羊水中,被抱起來在臍帶還沒剪斷時就可以馬上清洗後放到媽媽胸口喝母奶,可以說對母嬰關係是最好的。水中生產確實是還不錯的生產方式,但是必須在安全且衛生的醫療環境下,台灣有這種生產環境的醫院不多,水中生產也會產生很多廢棄物,要有適當的水池或是浴缸,水也是要使用過濾水或蒸餾水等無菌的水,如果分娩用水沒經過無菌處理的話容易造成感染,而且新生兒可能溺水。而媽媽要靠自己生產所以需要努力維持體重、不讓胎兒過大,多走動多爬樓梯、做孕婦瑜珈等讓胎兒好生出來,最危險的情況是如果產婦突然有緊急變化,或是寶寶因為突發狀況,或是不可預期的變化,像是吸入胎便,或是突然發現臍帶繞頸等,可能需要做急救等處理,如果沒有完整的配合,產婦和胎兒都有可能發生危險,所以建議想要採取水中生產的孕婦,最好選擇有完整醫療設備及團隊比較好。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產婦都適合進行水中生產,像是年齡較大或較小、感染任何疾病、患有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胎兒巨大、有流產史、懷有雙胞胎或多胞胎、早產、羊水已經破裂超過24小時者等就不建議採取水中生產,因為高危險妊娠的產婦容易在生產時有各種無以預知的變化,如果突然發生狀況,一下要從水中起來再做緊急處置並不方便,所以不建議水中生產。想用哪一種生產方式還是應該由孕婦與她的家人討論決定,希望重新反思現處的生產環境是否符合婦女對人性化生產的需求。
|
二年級升三年級(105級)暑假作業 13147 2018-08-27 15:40:48
1書名: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出版社:天下遠見
2書名: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出版社: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書名:白色巨塔/出版社:皇冠文化
1文章: 護理人員死亡恐懼與臨終照護之探討/作者:陳瑞娥
2文章: 安寧護理模式於臨終護理中之應用/作者:李選
3文章: 結合安寧共同照護協助一位肺癌末期患者臨終之護理經驗/羅曉雲
心得:
結合上學期期末基護所學習的臨終護理,加上暑假的第一次基護實習,選擇了許多關於臨終的護理文章及書籍。六篇的共同處就是,該如何正向的面對死亡,以不同的角度來說,護理人員應具備哪些專業的態度與知識,除了能讓往生者舒舒服服地離開,也同時要協助注意家屬的身心靈狀況,閱讀完上列的書籍後,讓我更加欽佩生命的韌性,當離死亡那麼進的人還在鬼門關前掙扎,我們是否應該更珍惜現今有的健康身軀及健全的心靈呢?
而雖然在我們的文化裡,死亡對於大多人是一件很避諱的事情,但卻是一件人人不可避免的事。既然大家會為了「出生」而喜悅,因為是象徵生命的起端,又何嘗不為生命的結束—「死亡」感到開心呢?
生命不過是張考卷,先填完的人先行離開,並不代表先離開的人就不好,雖然至親的好友、家人離開,對於在人間的我們感到寂寞或悲傷,當也同時要替對方感到快樂,恭喜他成功的完成任務,離開人間。
在時代的變遷裡,漸漸需要新世代的人扭轉這些宗教裡悲觀的角度,即使不能人人做到,但至少心理給予往生者的是滿滿的祝福。
醫院裡的工作就是每天看生命與死亡搏鬥,自己的專業是最基本的,還有正面態度更是重要。
看完這些書,讓我重新思考我的人生目標,而我也在看完此書後似乎重生了,我尋找到屬於我的答案了,那就是「將目標放對地方後,我決不輕言放棄任何我愛的事,盡情追尋我的夢想,別讓自己有遺憾。」我更了解「生命的意義」了,沒有人能長生不死,不要再浪費時間做些沒意義的事情,用現有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而人生意義,並不在於一定要成為一個事業有成之人,而在於能不能用真誠的心去愛人,並關心社會。
此外,我學到不要放棄夢想和盡情感受情緒,也徹底明白「一體兩面」是甚麼,用另一個方向思考事情,會更清楚發現,並不是每件事都是壞的。這本書,也提醒著我們,別被昏暗的世界,搞得連心也變灰暗了。
|
暑假作業 14115 2018-08-27 14:50:06
*書名: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愛,讓我們學會勇氣和奉獻 作者:林瑞玲
*書名:下一站,幸福:白血公主的生命畫廊 作者:李惜資
*書名:最後的選擇:一位醫師給臨終病患的八堂課 作者:Robert Martense
【讀後心得】(至少 500 字):
訴說作者林瑞玲家庭的真實故事,她們家就有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聰穎的舅舅阿成怎麼會得了這種病,究竟是哪個環節錯了?是父親高齡生子的原因?還是他放棄成為學子的可能,把經濟支援留給妹妹阿珠也就是作者的母親念書的那刻起?又或者阿成的女友移情別戀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無論原因為何,在發病當下未獲妥適治療,成了疾病惡化的源頭,一纏就是三十幾個年頭。
一個家庭是由每個成員編織而成的牢密鐵網,任何一個人的決定都將影響家庭成員的人生,阿珠的母親在兒子阿成發病時,放棄科學的治療,選擇相信民俗療法,最終散盡家中財產;而阿珠在阿成犧牲自己就學前途的原因下,毅然決然做了承諾,肩負起母親和生病哥哥往後三十幾年的人生。
看著這個故事,不免感到難過,如果阿珠的母親願意相信醫生而做治療,或許就能像其他病患一樣痊癒,但這也不過是放馬後炮罷了,害怕精神疾病的不只是他人,照顧者本身也擔心病人沒有好起來的那天,因此寧可相信傳說中的治療方法,尋求那虛幻的可能性。精神疾病令人害怕的原因,在於我們不曉得病人會有什麼樣的舉止,是否會傷害我們,因此只好選擇隔離他或者言語攻擊他「肖狼」、「瘋子」、「神經病」,試圖將病患與我們做區隔,這是對於疾病不認識所做的行為;而另一方面我們國家對於遭受精神疾病患者傷害的補償措施太少,作為建立社會保護機制的掌權者,相關制度的建立仍然太薄弱。因此,因為恐懼,所以我們拒絕認識,當然也就對思覺失調症的認知更少。
作者的舅舅在沒有發病時,與正常人相同,會看報、抽菸,然而發病時會自言自語、做出奇怪的動作,但他從來沒有傷害人,即便別人罵他「肖狼」,他也只是逃離現場而已。我想,作為原本可以成為高級知識份子的舅舅而言,他的理性仍然凌駕於狂怒之上。阿珠用半輩子照顧母親和哥哥,消磨自己年輕歲月的時光,甚至放棄學業、犧牲與丈夫女兒難得的假期,如果不是因為愛,又怎能照顧他們三十幾年?忍受三十幾年的異樣眼光?這本書簡單闡述思覺失調症家庭的大半輩子。作者以自身的家庭寫這本書,希望讀書可以認識思覺失調症,不能接受,至少不要誤解它。對於人腦和疾病,人類僅能做部分解讀,而包容與相關機制的建構,才是這本書最想傳遞的訊息。多點認識、少點誤解,至少帶給照顧者,更多自由與喘息的空間。
|
107學年度 暑假讀書心得 14032 2018-08-27 14:07:59
書名:不開心,當然會生病 作著:王佑驊
書名:正確呼吸讓你不生病 作著:今井一彰
書名:請聽我說憂鬱症不是一輩子吃藥 作著:鐘國軒
心得:
「不開心,當然會生病」這本書說明了在情緒管理層面上,不但會造成心理生病,甚至連帶影響身理疾病。
情緒是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關鍵,即使不菸不酒,也很重視養生及注意飲食,但有些人也始終逃不過這情緒所引起的疾病,所以排毒必須從心排出,而治病當然就是從心開始!
當然情緒分為兩種:正面情緒及負面情緒,「吸引力法則」簡單來說,正面情緒帶來正面結果。所以反過來說身體、心理與心靈總是充斥著負面情緒的人,則會帶來負面結果。當你壓力來臨時,身體會自動轉為防禦機制,經由自律神經的直接反應啟動「戰與逃」反應,而當身體暴露於強大的壓力下,久而久之,就會累積成疾病。因此我認為疾病有許多種產生的原因,而人常常疏忽了情緒所產生的疾病,等到發現了才知道這種疾病的嚴重性,適當的正、負面情緒是可以的,我覺得不要過度的、長期的產生負面情緒,才不會連帶造成身理及心理上的疾病,而治病根源就是從心開始,讓自己別陷於負面情緒中,或許跟家人或著朋友一起找樂子做,找出一些興趣來,或許對心理疾病的人有所幫助!
從這本書當中讓我學習到許多的疾病產生都與情緒有所關聯,而這也不能輕忽,身邊周遭也有許多人面臨著家庭、工作與經濟的壓力造成身理及心理上的疾病,當人背負著自己不能應付的壓力時就會產生疾病來,所以讓自己輕鬆一點,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