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662/7774頁 [首頁][上一頁][1660][1661][1662][1663][1664][1665][1666][1667][1668][1669][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三年級升四年級(104級)暑假作業  12294  2018-08-27 00:01:53

閱讀完這三篇個案報告文章後的心得,第一篇是照護一位末期腎疾病患者面對血液透析治療之護理經驗,在護理過程中發現個案因末期腎衰竭並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生理上產生營養不足、人工血管旁有抓痕及小紅點等問題,經由主動關懷個案需求,並透過護理活動的介入,降低個案因疾病所引起的營養及潛在性感染等 問題,另針對個案對血液透析治療認知之疑慮處,協助澄清,配合衛教單的使用,強化個案對疾病的了解,以減輕心中的焦慮達到整體性護理的目的,鑑於末期腎病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病患日漸增多,筆者藉此個案報告的護理經驗提出與護理人員分享,以做為日後照護此類病患的參考。末期腎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疾病過程緩慢且無任何症狀,當症狀產生時,大多數患者被告知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往往都無法接受事實。本篇個案實例中,藉由良好的護病關係,使個案能 陳述心中的疑惑,而筆者藉由文獻引導下,給予適合的護理措施後,個案在生、心理問題獲得緩解,營養狀態改善、無人工血管感染併發症、並提升對血液透析治療的了解,協助個案早日接受血液透析的事實,面對未來長期透析的生活及維持個案所期望的生活品質。第二篇是周全性老年評估個案報告:一位非自願性體重減輕與多重藥物使用的病人,一位八十三歲之男性糖尿病患,因低血糖及非自願性體重持續減輕住院。因其反覆就醫接受檢查但仍無法解決的體重減輕,吾人以周全性老年評估,診斷其體重減輕應與營養不良、多重藥物使用、家庭照護能力與情緒障礙有關。其中藥物副作用雖常見,卻常被忽略。透過跨領域的醫療團隊介入,病人體重有明顯改善,情緒較改善。女兒也覺因為門診減少及社會資源介入而大幅改善照護負擔。第三篇是應用高風險家庭評估模式於糖尿病截肢之個案報告,透過此個案報告,期望激發相關醫療團隊服務人員,面對實務問題時,能積極尋求解決策略。了解如何經由跨組織的工作團隊之整合,達到有效力的幫助;期待高風險家庭個案可以更加被重視和推展。應用高風險家庭評估模式於一位糖尿病末期截肢病患之居家照護過程中,體認全人、全家之照護經驗,未來可應用在社區居家照護上,提供家庭醫學科醫師更完整的評估與服務。高風險家庭個案的處境是現今老人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期待政府部門有關單位能早日因應。 1.照護一位末期腎疾病患者面對血液透析治療之護理經驗 台灣腎臟醫基金會(2006)‧95 年度台灣地區透析總人數‧2006 年 10 月 21 日取自 http: //www.kidney.org.tw/a94.gif江守山(2000)‧血液淨化之血管通路‧台灣醫學,4(4),428-430。江惠英、鍾信心(1997)‧血液透析病人疲倦感與社會支持憂鬱傾向及血液生化檢驗值相關性探討‧護理研究,5(2),115-126。杜永芬(1992)‧尿毒症患者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認知與態度及其影響‧腎臟與透析,4(2),82-89。林佳靜、梁靜祝、黃芬蘭、賴裕和(2002)‧血液透析患者之希望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探討‧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3 (1),88-101。林麗珠、曾玉鶯(1996)‧血液透析患者衛教之實施與評價‧榮總護理,13 (4),430-436。李嘉華、謝珮琳(2003)‧成人泌尿道疾病與護理.於劉雪娥總校閱,成人內外科護理(二版,741-751 頁)‧台北:偉華。周秋華(1999)‧上針異常探討動靜脈瘻管護理品管.腎臟與透析,11(1),49-53。胡甄、莊喬琳、唐德成(2002)‧透析病患的營養不良,腎臟與透析,14,(1)。高芷華(2004)‧殘餘腎功能之評估與重要性‧於台灣腎臟醫學會主辦,第 41 次透析人員繼續教育課程‧台北:榮民總醫院。高紀惠總校閱(2006)‧護理診斷手冊‧台北:華杏。吳珮蓉、許淑蓮、蔡敦仁、黃秀梨(1997)‧個別衛教對慢性腎衰竭患者疾病認知、態度及自我照顧之成效‧台灣醫學,1 (1),23-34。徐邦治、江守山、黃志銘(2002)‧實用準則(1)-成人慢性腎衰竭營養臨床‧腎臟與透析,14(2),89-96。黃志強(2004)‧血液透析學(117-137 頁)‧台北:合記。黃圓婷、蔡芸芳(1999)‧花蓮地區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對於疾病與治療的治療、態度及自我照顧行為相關性之研究‧慈濟醫學,11(4),351-357。陳建良(2005)‧血管通路感染‧腎臟與透析,17(2),126-128。張旭宏、楊垂勳(1999)‧糖尿病與血液透析‧腎臟與透析,11(4),179-186。馮英鳳(1998)‧血管通路之照護‧於中華民國腎臟護理學會主辦‧透析病患血管通路照護研習會‧台北:仁愛醫院。賴秀君、王桂芸(2000)‧衛教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病患自我照顧能力之成效‧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 Cano, N. (2007).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in adult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Journal of Renal Nutrition, 17(1),103-105.Cooper, B. A., Penne, E. L., Bartlett, L. H.,& Pollock, C. A. (2004). Protein malnutritionand hypoalbuminemia as predictorsof 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in ESRD.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Diseases, 43, 61-66.Foley, R. N., Parfrey, P. S., Harnett, J.D.,Kent, G. M., Murray, D. C., & Barre,P. E. (1996). Hypoalbuminemia, cardiac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end-stagerenal diseas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7,728-736.Feinstein, E. I., Kitt, D., Collins, J. F.,Boylen, T., & Koss, M. (1985). Severewasting and malnutrition in a patientundergoing maintenance di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 5(5),398-405.Hagren, B., Pettersen, I., Severinsson, E.,Lutzen, K., & Clyne, N. (2001). Thehemodialysis machine as a lifeine: Experiencesof suffering from end-stagerenal disease. Journal of AdvancedNrsing, 34(2), 196-202.Laski, M. E., Kurtzman, N. A., & Sabatini, S.(2000). Chronic renal failure. In D. W.Seldin, & G. Giebisch, The kidneypathophysiology (3th ed.). Philadelphia:Williams & Wilkins.Lindqvist, R., Carlsson, M., & Sjoden, P.(2000). Coping strategies and health-relatdquality of life among aqouses of continuous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hemodialysisand transplant patients. Journal ofAdvanced Nursing, 31 (6), 1398-1408.Lowrie, E. G., & Lew, N. L. (1990). Deathrisk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The predictivevalue of commonly measuredvariables and an evaluation of death ratedifferences between facilities. American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15 (5),458-482.Marcen, R., Teruel, J. L., de la Cal, M. A. &Gamez, C. (1997). The impact of malnutrition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stable hemodialysis patients: Spanishcooperative study of nutrition in hemodialysis.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12, 2324-2331.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2000). Clinic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inchronic renal failure. American Journalof Kidney Diseases, 35, S1-140.Rebecca, W. N. (2005). Meeting the patient’sneed. Nephrology Nursing Journal,32(2), 211-214.Ross, C. A., & Keamey, K. (2000). Dialysisdisequilibrium syndrome. AmericanJournal of Nursing, 97(10), 44-51.Smeltzer, S. C., & Bare, B. G. (2000).Medical Surgical Nursing (9th ed.).New York: Lippincott.Thomas, H. C., &Zazworsky, D. (2005).Self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105(10), 40-48.Wallace, M. (1998). Renal transplantation.Associtation of Perioperative RegisteredNurses, 68(6), 962-1002.Wingard, R. (2005). Patient education andthe nursing process : Meeting the patient’sneeds. Nephrology Nursing Journal, 32 (2), 211-215. 2.周全性老年評估個案報告:一位非自願性體重減輕與多重藥物使用的病人 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2015;10(2):106-115 Taiwan Geriatr Gerontol 2015; 10(2): 106-115 3. 應用高風險家庭評估模式於糖尿病截肢之個案報告 1,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篩選高風險家庭關 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附表一:高風險家庭 評估表。http:www.cbi.gov.tw/CBL2/internet/ main/index.as px. 2. Moulik P K, Mtonga R, Gill GV: Amputation and mortality in new-onset diabetic foot ulcers stratified by etiology. Diabetes care. 2003; 26:491-4 3. Jiang YD, Chuang LM, Wu HP, Tai TY, Lin BJ: Role of an outpatient clinic for screening of chronic diabetic complications - A model for diabetes managed care. ! Fomiosan Med Assoc 1998; 97: 521-7. 4. Chuang LM, Tsai ST, Huang BY, Tai TY: The current state of diabetes management in Taiwan.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1 54(suppl 1): S55-65 5. Mitchell P, Smith W. Wanh JJ, Attebo K: Preva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an older community. 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 Ophthalmology 1998: 105: 406-11 6.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eventive foot care in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4; 27: 63-4 7. Janzen C, Harris O: Family Treat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3rd ed. Itas ca, IL: F. 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1997: 64-82 8,李孟智:家庭醫學與家庭醫醫業管理。台北: 品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出版, 1996: 39-44。 9·張憶純、古允文: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 危機形成之研究-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 家庭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999; 3 : 99 o
      
107上暑假個報心得  12452  2018-08-26 22:44:23

根據研究統計,一週工作長達55小時或更久,有其更高的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Kivimaki et al., 2015)。急性心肌梗塞是指供應心肌血液之冠狀動脈,因血栓形成或粥狀動脈硬化導致阻塞、心肌供血量不足以應付氧氣需求,而造成心肌壞死,輕者可能造成心絞痛,嚴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及休克(賴、顏,2012),呈現血壓下降、 意識不清、脈搏過快、呼吸困難、尿少及四肢 冰冷等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症狀,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家族病史,且有結果顯示有工作壓力的人,得心臟病的風險是沒有工作壓力的人的1.23倍( Kivimaki et al., 2012)。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緩解心肌梗塞並提升存活率較好的治療方式,當個案得知自己要做手術時,要面對手術室陌生的環境與儀器設備、手術是否會成功、手術後存留的管路、傷口照護及癒後情形等等,為減輕上述情形,個案經醫師詳細說明後,護理師可在術前提供相片或文字衛教手冊,與個案及家屬討論手術相關的問題並提供護理指導,可有效降低病人及家屬的焦慮感。當中所讀到的個報中,有一位個案是第一次罹患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因性休克,而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在以下的四項需要符合其中兩項,包括(一)急性缺血性胸痛: 強烈的胸悶痛,輻射至手臂、肩頸與背部、血壓降低、呼吸急促、冒冷汗等; (二)心電圖變化:急性期ST段上升或下降、T波倒置及Q波出現;(三)心肌細胞 生化標記升高;(四)高階的心臟影像檢查:利用心臟超音波確認心壁之收縮能力,診斷心肌壞死區域。 資料來源: 李芳儀、賴琦琇(2018)˙一位急性心肌梗塞復發合併心因性休克個案之急診護理經驗˙ 志為護理:慈濟護理人文與科學,17(4),105-116。 邱姿蓉.王玉女(2018)˙一位急性心肌梗塞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病患之加護護理經驗˙長庚護理˙29(1),120-129。 張麗君、胡真珍(2018)˙照護一位初次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之加護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人文與科學˙17(4) ,127-136。
      
106學年度暑假文章閱讀心得  12428  2018-08-26 20:39:52

三年級主題:個案報告 文章:膀胱內尿管疝伴隨尿路結石之個案報告 作者:陳俊宏、李昭德、廖為博 文章:應用高風險家庭評估模式於糖尿病截肢之個案報告 作者:林亞發、黃如薏、柯月桂 文章:個案報告與討論︰巴金森氏病與精神症狀 作者:賴昂廷、林益卿、楊鈺雯 心得: 我所選擇的三篇個案報告分別為尿路結石、糖尿病截肢、巴金森氏病,三個病症沒有直接的連結點。一篇個案報告,基本的都要有,在格式上面也需要很注重,而不是馬虎打打字就可以了,一方面是要記錄病情,一方面是方便以後或醫師觀看即可立即了解病情,對於醫療效率的幫助極大,但要完成一篇好的個案報告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需要標準的格式及臨床經驗及評估還有文獻查證,許多複雜的收續集麻煩的資料就是一篇個案報告的原始樣貌及組成模式。 尿路結石的個案報告主要就是紀錄案情及分析,再來記錄醫療處置,當發現有尿路結石的時候可以怎麼做,安排內視鏡切開取石術、電子水壓式碎石術,處理做好後再觀察及衛教。 糖尿病截肢的主要是說高風險家庭面對糖尿病患需截肢的問題如何應對,而我們如何提供完整的醫學評估及服務,讓高風險家庭更能清楚的了解,除了要做個案評估以外還要做家庭評估,除了評估個案的身體狀況還要顧及到家屬的心情及感受,適時的給予安慰及衛教。 巴金森氏症影響到的是精神方面的,需要家屬依同支持與照護,能有效的達到治療的效果,面對家裡有此類的人心理層面會有很大的衝擊,不容小歔。 個案報告是需要讓人了解及快速熟悉的,裡面通常都是滿滿的心血,抄襲之類或模仿的事都是傷害作者事,因為每一篇個案報告都是耗費千辛萬苦所記錄出來的,我們應該加以珍惜及利用。
      
暑假作業 二年級  13191  2018-08-26 20:37:51

書名:1.做人何必100分?50則不必苛求完美的做人PDA 2.了解與被了解 成功的人際關係 3.我怎麼辦?超越自我的人際困境 作者:1.黃夏君 著 2.艾瑞克・布魯曼托 原著/殷麗君 中譯 3.楊玉琳 著 文章:1.專科護理師人際溝通能力、組織溝通滿意程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探討 2.追求共織的圓點一一談組織中的人際溝通 3.從護理人員的情緒照顧看身心靈整合 作者:1.張艾玲、許秀櫻、顏妃伶、張淑真 2.晉麗明 3.紀瑀瑄、佘雪紅 【讀後心得】: 「溝通」這件事情看似簡單,但其實它真的是一大學問。在這方面我不是那 麼的拿手,常常因為自己心急不小心說錯話、負面情緒影響講話口氣、個性 固執不願意聽取別人意見……等等許多做不好的瑕疵,讓自己或對方產生不 愉快。以前可能覺得沒什麼,頂多被一些人討厭而已,但自從讀了護理,尤 其是去實習後就發現,為什麼這個病人願意把自己的事情分享給某位護理師 知道、為什麼可以這麼放心地讓某位護理師對自己做技術……除了在技術方 面能力好以外,相信良好的溝通也幫了不少的忙,在同僚之間的溝通更是重 要,可以在專業技術方面有很好的合作,也可以讓自己有好人緣,避免招惹 到太多麻煩事。 我發現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常常說話傲氣過盛及帶有偏見!看完這幾 本書和文章,其中一本書真的讓我印象最深刻,它說到想避免偏見就要先克 服「先入為主」、「光環作用」、「近因效應」、「投射作用」這四種習慣心理, 我認為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太「自我中心」,地球不是圍繞著自己打轉,要提醒 自己不要只站在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也不要總是用命令或責備的口氣跟 他人說話,一定要記得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作為。 經歷過了基護實習,在之後不久迎接我的就是長達好幾週的高護實習,希望 我能在這段時間除了增進我的課業、技術能力,我的溝通能力也可以更進 步,讓自己未來可以在這競爭激烈、環境複雜的社會中立足,擁有成功的人 際關係,好好與同事及上司相處。
      
暑假作業 2018  13190  2018-08-26 20:10:33

書名: 情緒勒索: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 原文作者:Susan Forward 譯者:杜玉蓉 出版社:智庫 「情緒勒索」是宰制我們行動中最有力的形式之一。或許你周遭的親朋好友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要求我們達到他們想要的目地。通常對所謂情緒勒索者而言,因為他知道對方需要得到關愛與認可。在那樣的關係下,對方也經常會將自己焦點放在情緒勒索者的身上,注意他的一舉一動。但如此一來卻在無意識中不知不覺地犧牲了自己的需求。並且他們認為這樣的讓步全是為了雙方著想。於是自顧地迷失在這種看似安全的幻境中。 幾乎在每段人際關係中,這類令人苦惱的互動情形常是造成雙方摩擦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卻很少能分辨及明瞭其中的原委。這種一方想要掌控另一方的情況,我們常常標示為溝通不良。甚至我們常會告訴自己說:「他只是想法和我不同罷了」。但事實上,摩擦的根源有可能並不只是溝通方式的不同,而是一方想要凡事都依自己的方式進行,因此會犧牲或忽視對方的感受、想法、甚至利益。這不只是溝通不良而已,而是在下意識中彼此的力量和權力在較勁。 情緒勒索者有一共同特質就是恐懼—恐懼著害怕失落、害怕改變、恐懼被拒絕、恐懼失去權力。對情緒勒索者來說,這些恐懼是因為長期或慢性地感到憂慮、匱乏所導致而成,或是潛在內心的不安感及沒有自信。為了抵擋這些不確定感和壓力的侵蝕,而衍生出來的方法。事實上,情緒勒索者很少真正存心想要勒索對方的,他們只不過想藉此尋求安全感及掌控感。不論他們外表看起來多麼有自信,他們的內心其實還是非常焦慮的。 另一方面,如果這樣的情緒勒索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沒有我們自己的一臂之力去共同演出,情緒勒索是無法在一段關係中存在的。因此,此書作者認為:「你情我願」也是情緒勒索的重要元素。 情緒勒索的世界是很令人困擾的,而且大部分的情緒勒索是很難察覺到的,並且常現身於那些看似和諧美好的關係中。因此,要面對情緒勒索,需要有自我的覺察及很大的勇氣。這本書也許不是一本easy reading的書,但如果想多深入了解自己在一些關係中經常碰到的問題,我認為「情緒勒索」這本書不失為一本值得參考閱讀的書籍。
目前第1662/7774頁 [首頁][上一頁][1660][1661][1662][1663][1664][1665][1666][1667][1668][1669][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