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664/7774頁 [首頁][上一頁][1662][1663][1664][1665][1666][1667][1668][1669][1670][1671][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二升三暑假作業  13172  2018-08-26 14:04:31

書名: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作者: 慕顏歌 出版社:采實文化 心得:作者慕顏歌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她慧黠又有態度的觀點與文字,經常一語道破世道困境,為千萬人指引迷津,屢屢成為網路瘋傳的金句語錄。她最直指人心的觀點,就是在這時代,為「善良」寫下新的定義,破解許多人心中長久的兩難糾結。她認為,想要讓別人看見你的良善,你得用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善良是一種選擇,不要習慣了容忍和退讓,結果慣縱他人,為難自己。 收錄36段人生場景,層層剝開36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心理與生活真相。作者在這些情境中,或苦口婆心、或當頭棒喝,解析引導,讓我們看穿人際的困境,重拾力量,找到適切的出口,她說: 人生會有各種遭遇,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人還是爛人,你總會在某個時間點遇上。倘若你無力承擔,沒人能代替你承擔,你無法跟執著於個人觀念而傷害你的人理論,你只能努力讓自己不被打倒。 在你能力範圍之內,你可以伸手幫忙;超出能力範圍的,要果斷拒絕。這是一種對風險和責任的確認,沒有人應該為了成全別人的慾望而委曲求全。 生活就是不操這心,就得操那心的愛恨糾葛。遇上了一個捨不得讓你受苦的男人,如果他沒能力怎麼辦?如果他落魄了怎麼辦?如果不做好面對真實生活的準備,突然遇上了世界的殘忍,你怎麼辦?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犧牲,都是一種多餘的付出,往往會成為雙方的情感重負。 你應該堅強地面對一切,但你也有權不委曲自己,到最後達到的最好狀態大概是,你懂得了如何愛自己。那時,你不再犧牲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打拚別人眼中輝煌的未來。 先己後人。也許聽起來很冰冷,但它會幫我們和這個世界好好地相處。她提醒大家,越是善良的人,待人底限要越高。散發出鋒芒的人,才能兼顧人情與智慧,真正活得自在! 書名:如何說,如何聽How to speak, How to listen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原文作者: Mortimer J. Adler 譯者: 吳芠 出版社:木馬文化 心得:作者認為,現代教育不關心演說與聆聽的態度,不但是缺憾,也違反了西方學術傳統。現代教育不訓練學生演說與聆聽的能力,主要是認為這是個人的能力,而不是訓練的物件。然而,這是錯誤的,因為許多反應極快、能說善道的人,更需要學習演說,而不僅只是流於談天說笑的階段。這也是為什麼,本書中的「說」,是Speak,不是Talk;它們的區別,是用心說理與隨意聊聊的差別。 在西洋學術傳統中,演說與聆聽的能力,原來是學習的核心。在古希臘傳統中,說與聽所形成的對話,一直是公認學習的主要方式。那時,說與聽的學習構成了一門很根本的學問,稱為「修辭學」,而所有重要的哲學家,包含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奧里略、奥古斯丁等等,他們的哲學,都以對話為主,而學習對話的學問,就是修辭學。 在西方的傳統中,修辭學是一種能夠改變認知的說話技巧。但是,在現代教育中,這門學問卻遭到忽略,原因是現代教育以追求真理為主,而雄辯滔滔的人,往往只為了說服他人,或是教育聽眾而運用修辭,卻與真理沒有必然關係。作者的想法與此剛好相反,因為他認為,演說與聆聽的能力太重要了;它們是人際關係最直接、最明顯與最親密的互動。因此,作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把這兩項技能列入教學的內容中。 作者他認為,演說不單是華麗的修辭,更是一種運用口語的表述方式。演說有說服性的,也有教育性的,但無論演說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別人信服,或是要教育聽者,其最核心的觀念莫過於讓聽者能夠從想聽,進一步到愛聽,到最後完全聽懂了演說者的內容。 本書很具體的告訴我們,演說者除了在準備的內容中要有清楚的目標、核心理念、預期達到的效果以及進行討論之外,還要能夠符合品德的要求(ethos)、情感的發揮(pathos),以及論理的清晰(logos)這三點。這三點使得聽眾能相信演說者的道德情操,進而體會他的情感訴求,最終掌握他的論理結構。這三點正是所有想要學習演說的人,應該在準備演說之前,想清楚後,反復練習的功課。 接著,作者指出,想要學習演說的前提,必須先學會聆聽。聆聽在作者的理解中,是心靈的活動。作為聆聽者,我們用心靈聆聽演說者的內容,直接感受演說者如何在運用品德、情感與論理的原則下,企圖吸引聽眾仔細聆聽演說的內容。當一個聆聽者,感受出演說者有備而來時,他要以邊寫邊聽的方式,將演說的內容記錄下來,目的是充分掌握演說內容,以及作為演說後進一步討論的基礎。演說與聆聽的結合,其目的是為了展開對話。作者提出四種對話型態:社交對話、私人談心、具有啟發性的教育對話,以及實用性對話。前兩種是我們滋潤生活的實踐,而後兩種則是我們學習的物件。教育性的對話啟發我們學習的動因,讓我們因此而獲得新的知識。實用性的對話則在行動層面上,讓我們充分感受言行合一的實用效果。整體而言,對話結合了演說與聆聽,也是使人樂在其中的過程。 在書的結論中,作者講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說明學會說與聽的重要性。他認為,懂得如何說與如何聽的人比較文明,遇到爭端的時候,會用言語較量,而不會暴力相向。這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目標,足以彰顯社會中的理性力量。畢竟,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走向以理服人的方向,無須採用以力示威的老路。在這兩者之間,我們需要用理服人,還是以力示威,文明程度高下立判,而這個差距,正是作者寫此書的終極目標。 書名: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 作者:水島廣子 譯者:楊詠婷 出版社:仲間出版 心得:每個人都有唯獨自己才了解的「領域」,當別人對我們指手劃腳,就等於是「侵害了我們的領域」,我們自然會惱火,認為對方沒有資格自作主張。 會侵害他人領域的人,幾乎都是在「自我領域」不受尊重的環境下成長,他們的身邊只存在著強勢專斷者,所以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的領域」、「對自己的領域負責」。 面對這樣的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劃清界限,明確地把「對方說的話,都當成是『對方的領域』裡發生的事。」 例如,當對方擅自論斷「你真是小氣耶,出去玩都不揪一下。」只要回答:「是喔,原來你是這樣想啊。」重點就在於,不要洩漏「自己的領域」裡的任何訊息。無論喜歡或討厭,都不要說。 換個說法,對方只是在「他的領域」做出了某種論斷,和「我們的領域」沒有直接的關係。將這個狀況看成是發生在「對方的領域」,不要對號入座,我們就不會成為當事者,而能從容應對。 有些人即使再想跟他吵也沒法吵,又不能斷絕關係,對於這種讓人深感困擾的「不合拍」對象,本書教我們如何用最節能省力、又不必變成壞人的溫和方法做好妥善的處理。 這本書提出的「放過力」,讓我深感共鳴,覺得茅塞頓開,每讀一次就越覺得融入其中,讓我可以對自己抱持更溫暖的感受。每個人都會有不合拍的對象,也會遭遇價值觀及性格上的衝突。作者告訴我們,不必逼迫自己接受所有不愉快的事,這樣只會讓自己痛苦,有時做出一些切割,選擇逃開也並非是懦弱。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是,無需因為自己想要「逃開」人際關係而自責,以及過去的創傷會如何影響自己看待世界及其他人的角度。
      
暑假讀書心得  14029  2018-08-26 11:51:31

李巧欣 護二乙 1065101079 書名 逆轉失智症 作者:吳建勳 出版社:大喜文化 出版日:2016/12/28 ISBN:9789869270397 心得:看完這本書的心得讓我學習到如何避免失智症或是減緩,得失智症是一個恐怖的困饒,因為會忘記回家的路怎麼走,或是忘記人的名字,任何事都會有被遺忘的可能,然而我們要削會怎麼預防失智症,例如1.藉由大腦保健操讓長輩們運動,對關節活動有幫助,也可促近代謝噌家體免疫力,堤身腦力,活化腦部,延緩腦部,預防失智症2.可以吃預防失智症的食物多吃蔬果全榖魚類極好油的食用減少醣類.還有遇到失智症的人需要幫助就去幫助 書名 5個習慣讓你自然瘦 作者:島野雄實 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2017/1/24 ISBN:9789869349093 心得 很多人想減肥卻使用會讓身體負荷不了得方式,例如吃減肥藥會是不吃飯,這樣對身體是不好的,看這本書讓我到如何正確減肥讓自己達到瘦身的效果,我覺得外在其實不是那麼重要的,減肥是好,但不要減過頭,會生病的,想減肥可以看這本書,要多運動吃藥正常吃. 書名60秒見效 肩頸不痛了作者:山田朱織 出版社:朵琳 出版日:2017/6/22 ISBN:9789863811459 心得 頭痛水腫焦躁不安身體不適的原因來自頸部,這本書可以教你怎麼不讓頸部不舒服,舒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還有肩膀僵硬這本書也會教你要怎麼去舒緩,有這個困嬈的人可以看這本書
      
107暑假作業  12543  2018-08-26 11:31:33

三升四暑假作業 徐明義(200702)。不孕症概論。中醫婦科醫學雜誌,8,17-28。 余珠琴(200802)。不孕症之探討。中醫婦科醫學雜誌,10,57-60。 廖寶彩(201206)。中藥調周法治療不孕症。中醫婦科醫學雜誌,16,058-061。 看完這三篇有關於產科的不孕症之後,才發現原來不孕有分好幾種不單單只出現在一個原因裡,也不單單只是女生的問題,在傳統觀念裡,長輩總會覺得一定是女生的問題。可是看了這三篇增加對於不孕的觀念,也知道對於不孕症其實還是可以慢慢改善讓自己的身體調理到一個可以受孕,不一定每個不孕症的都注定沒辦法生,除了少數的是子宮上構造或機能不足真的沒辦法受孕,其他幾乎都是賀爾蒙分泌有問題。然而在不孕症夫婦求子的過程中也很辛苦,必須要比其他夫婦更努力一些,其實看完這三篇自己也去GOOGLE了不孕症夫婦他們求子過程中是怎麼克服心理壓力去慢慢調適,其實不孕症是常見的婦科疾病,這樣想來其實要生孩子很難,有時候兩個人的身體要好也要不排斥對方的身體,才可以創造出愛的結晶體。而為甚麼會選這個科這個症狀當作我的主題,原因是因為近年來聽到很多不孕症的例子,包括巧克力囊腫也是我常聽見的。所以特別想了解不管是女生還是男生的問題都想試著去了解,而且在不孕症這方面其實要治療的不只是生理上的問題有時候心理上的問題護理人員要更加關懷,有時候心理上的障礙比生理上的問題更加要注意,心理上的問題跨越不過去可能會造就生理上要治療的時候困難一些。看完這三篇也算是對自己婦科的觀念或了解更深了一點,之後也會讓自己在這一塊方面更孰悉。 1045101285 20號 金亦萱 四年己班
      
2018暑假作業  14280  2018-08-26 01:56:17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班級:五護二庚 學號:1065101319姓名:王怡婷 書名:關懷照顧 作者:李皎正 出版社:永大書局 出版年月:2007年09月 索書號:419.73 ISBN:978-986-7670-48-9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了解信仰與人生的問題。 2.反省追求人生目標時會朝遇到的迷思。 3.關懷是真心的問候,關懷識誠心的對待,關懷是全新的付出,關懷是感心的表現,從「心」出發,就是關懷。 4.同理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他的甘覺及其內在世界。 5.接納包含了對人的喜愛、尊敬和溫暖的關懷。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關懷一個人,關懷者必須以開放的胸襟接納對發這個人。視病患的需求不被滿足表現都會因住院而改變,予以接納,如此才有機會傾聽 該病患的心聲,探索他真正的需求,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體會其感受,對於病患而言更重要。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於西元1946年對健康所下的訂義:「 健康仍是指個人生理的、心裡的、社會的及以心靈的完備而安適的狀態」,關懷身體向度,而忽略了其他三個向度,會讓身體因過多關懷而無法承受,但其他三個向度則明顯不足,造成心理的、社會的和靈性的缺失身、心、靈及社會的完善安適。關懷自我是一件神聖的任務,並不是自私、自戀的行為,應該確立「 關懷者的關懷」概念,關懷別人也是為了自己重是自我的價值觀,接納自我,肯定自我 。 在希伯拉底誓詞中,醫業的任務在延長生命和預防受苦,過去醫學努力在前者而後者做的很少,死亡被視為另一種疾病必須治療而非正常生活的一環。任何身體、心理、情緒引起的改變與及反應是相互影響的,且某一反應的背後一定有其導因,Kohut認為,同理是提供當事人「 矯正性情續經驗」的重要反應。政府對關懷老人的措施:1.健康維護2.經濟安全3.教育及休閒4.安定生活5.心理及社會適應,中老年人在人生過程中對家庭及社會辛勞貢獻,了解中高齡關懷的重要性及實際關懷中老年人的方法。醫療照護人員不族顧教育與衛生單位人才培訓,使所有身心障礙者能得到更完善的醫療照護,大眾的錯誤對待、以不友善的形容詞直呼身心障礙者,應以具體的行動關懷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相處時,都需要花一點心思來協助他們,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障礙 」很多,如果沒有適當協助,他們必須更辛苦的避開這些障礙,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危險當中,接納他,真誠認識他,同理他的受試著設身處地假設自己是一位身心障礙者,會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人是彼此依賴而生存的,嬰兒時需要父母的照顧,年老時,就是需要孩子照顧。生命在遭遇與生俱來或後天的影響,該如面對與超越?這是人類同的挑戰。弱勢群體仍是社會當中資源分配較為不利者,關懷弱勢是社會大眾的責任與義務,因為我們難保自己不會成為需要被保護的弱勢者,照顧弱勢就是照顧過去或未來的自己。懷汀說「 如果世上每個人每天都能盡全力照顧那些與它們息息相關的人,那麼全世界便可以在瞬間恢復光彩。 」關懷者和被關懷者的關懷是多元的,不是一成不便的,而且兩者的角色扮演常常容易易位,亦非永遠不變,即關懷者會是被關懷者,而被關懷者會是關懷者。付出關懷是需要時間的,尤其是針對不太熟悉的對象,必須要先了解對方的需求,建立彼此間的信任關係,才能讓對方感受道你的關懷行為,只要關懷者和被關懷者雙方都要有共識,願意付就可以產生穩定的人際關係概念。因為,人際關係中某一方「 過多」或「 不適宜」的關懷和被關懷者與方式,不但無法拉近彼此的距離,反倒會造成彼此的壓力或困擾,及便雙方都願意付出關懷。也因此,人際關懷付出與接受並非「 多多益善」,我們經常是依感覺來反應,決定自己是否付出關懷,而較少基於信念或道的規範,因為關懷或不關懷都是「 人」的行為表現,只要是人,就有屬於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並不是隨時隨地,都能處在有能量關懷別人的狀態,所以經常反思:「 我現在覺得如何?」、「我付出關懷的理由是甚麼?」在人際互動中「我表現如何?感受如何? 」、「 對於我的行為,別人為什麼有此反應?」。死亡恐懼是臨終病人最常見的心靈課題,臨終最大痛苦莫過於將死亡視為失去、分離與無望,因而增加更多的不捨與恐懼。Lindemann提出喪動者反應:情緒哭泣、喪失注意力和意志、對死者深切思念,身體麻木、、緊張、顫抖、睡眠障礙、缺乏食慾、體重減輕、疲勞和各種疼痛。各種不同表現在社交的退縮行為、恍惚、徘徊搜尋,並且尋找陪伴及安慰痛。當病人願意說出為來發生的事,應該向他們承諾,勿忽略或默視病患,及不回應病患主訴或抱怨,應聆聽病人的言語並給予安慰。
      
閱讀心得  12291  2018-08-26 00:07:48

護四甲 1045101038 陳品琇 我這次選了三篇當我暑假作業題目,有一篇的主題是運用跨文化關懷照顧,因為印尼籍勞工來台期間離患肺結核病的護理經驗,還有一篇是一位描述周邊動脈阻塞個案,面臨截肢產生焦慮的護理經驗,最後一篇是描述一位猛爆性肝衰竭患者的護理經驗,閱讀完這一些個案報告的舉例,我覺得我們在評估個案的方面,要考慮到許多個案的問題,有身體的問題、有心理上的問題、有整體性與連續性的問題,每一個小細節都是非常的重要,這些小細節的東西,都是可以增進個案生理上及心理上的舒適,在護理過程中,協助加強跟案及主要照顧者對疾病認知和傷口照護的重要性,同時請聽個案內心的感受,協助了解目前身體的狀況,增加自我控制感,然後在會談中傾聽、陪伴給予支持引導個案表達想法,在每一次照護的過程中,同時引導正向的想法緩解個案的焦慮,達到更好的居家生活照護。在寫護理報告時,要先確認個案主要的問題再訂題目,內文要簡潔有力,然後寫出目的和重要性,呈現完整的護理過程 還有重要的照護措施,在撰寫的過程中是有許多需要去觀察探討的地方,我覺得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在文獻查證中常見的書寫問題, 都是大部分的人很容易犯錯的,但這幾篇文章的作者,卻帶給了我們閱讀的人很正確的觀念,並帶給了我們正確的書寫方式,很多疾病的個案缺乏對疾病的認知,認為只要規則服藥就能控制自己的病情,卻忽略了自己身體出現的各種症狀,都等到病情非常嚴重明顯的時候才會來醫院就醫, 如何教導個案給主要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能寫出這麼完整的文章這些作者是非常有能力的。 一位周邊動脈阻塞個案面臨截肢焦慮的護理經驗 參考資料 李佳燕、李彩緣、陳鈺如(2011).一位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截肢患者 之照護經驗.中山醫學雜誌,22(3),319-327。 吳俊男(2009).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臨床藥學,25(4),56-62。 林家伃(2007,1 月).台灣老人自我照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碩士 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林筱芳、林惠霜(2012).照顧一位面臨截肢壓力出現自殺企圖患者 之經驗.台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11(1),85-98。 胡麗芳、林器弘、林怡君(2009).運用即時反饋系統於社區老人健 康促進之成效.北市醫學雜誌,6(6),27-36。 焦雅芳(2009).照顧一位拒絕右手腕下截肢個案之護理經驗.新台 北護理期刊,11(1),103-111。 詹志洋、吳毅暉、陳益祥、王水深(2012).周邊動脈阻塞手術重建 新概念:趨向更微創的未來.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6(9),37-42。 詹淑雅、劉芹芳、金繼春(2011).身體心像紊亂之概念分析.新台 北護理期刊,13(1),63-72。 葉惠玲、郭漢崇、林祝君、李茹萍(2011).間質性膀胱炎病人對疾 病認知、態度及自我照護行為之相關性探討.護理雜誌,59(1)30-40。 廖欣怡(2011,6 月).老人使用線上影音衛教資源方式之探討(碩 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鄭佩芬、柯貞如(2012).照顧一位骨折創傷後膝上截肢患者的護理 經驗.志為護理,11(3),119-128。 15 蔡芳玲、蔡碧雀(2010).照顧一位青少年因意外創傷致膝下截肢的 護理經驗.志為護理,10(2),111-119。 謝松蒼(2010).周邊動脈阻塞性病變;末梢循環障礙.建康世界, 298,23-25。 Grady, K. L. (2006).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1(5 Suppl 1), S10-14. Gail, W. S. (2005). Handbook of Psychiatric Nursing 6th edition. St. Louis: Mosby. Norgren, L., Hiatt, W., Dormandy, J., Nehler, M., Harris, K., Fowkes, F., et al. (2007).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33(1), 1-75. Price, E., & Fisher, K. (2005). Additional Studies of the Emotional Needs of Amputees. Journal of Prosthetics & Orthotics , 17(2), 52-6. 照顧一位猛爆性 肝衰竭患者的護理經驗 參考文獻 柯文 哲、賴明陽(2000).猛爆性肝衰竭之機械 性人工肝臟血液淨化療法,台灣醫學, 4(5),551-556。 彭清 秀、陳永昌、方基存(2002).非生物性體 外血液淨化在肝衰竭病人的治療上之角 色.內科新知,4(4),31-36。 蔡麗 紅(2006).肝性腹水之治療及護理.長庚 護理,17(2),172-178。 Artnak, K. E., & Wilkinson, S. S. (1998). F u l m i n a n t h e p a t i c f a i l u r e i n a c u t e acetaminophen overdose. Dimensions of Critical Care Nursing, 17(3), 135-144. Kjaergard, L. L., Liu, J., Als-Nielden, B., & Gluud, C. (2003). Artifi-Cial and bioartificial support systems for acute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9(2), 217-222. Krige, J. E., & Beckingham, I. J. (2001). ABC of diseases of liver, pancrease, and biliary system: Portal hypertension-2.ascites, Encephalopathy, and other condition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2, 416-418. Krumberger, J. (2002). When the liver fails. Registered Nurse, 65(2), 26-19. Marrero, J., Martinez, F. J., & Hyzy, R. (2003). Advances in critical care hepat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are Medicine, 168, 1421-1426. Sargent, S. (2005). The aetiology, management and complications of alcoholic hepatitis.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14(10), 556-562. Sen, S., & Jalan, R. (2004). The role of Molecular Adsorbents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in the management of liver failure. Perfusion, 19, 43-48. Starr, S., & Hand, H. (2002). Nursing care of chronic and acute liver failure. Nursing Standard, 16(40), 47-54. Tofteng, F., & Larsen, F. S. (2004).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and brain edema. Metabolic Brain Disease, 19, 207-214 真誠對待-一位開放性肺結核女性外籍勞工照護經驗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 49(2),35-39。 李皎正、唐士祥、許錦龍、王翠霞、劉雅瑩、魏麗梅(2007).第2章: 關懷照護概念.於李皎正總校閱,關懷照護(初版,1-21).台北: 永大。 田培英、曾紀芬、李欣慈(2010).以文化動力模式照護越南籍移民女 性在臺灣的健康需求.志為護理雜誌,9(4),65-70。 李慧貞、蘇秀娟、許芷音(2004).外籍新娘的健康評估—以新店市為 例.護理雜誌,51(4),88-93。 呂靜妮、李怡賢(2009).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文化適應之經驗歷程.耕莘學報,7,55-63. 余慧芬、黃俊維、朱素鳳、廖秀珠、許秀月(2010).應用「3C」照護模式發展護理之家人性關懷照護品質量表之先驅性研究.護理及健康照護研究,6(3),219-230。 吳麗珠、黃彥芳、楊靖慧(2009)2001-2007年外籍勞工健康檢查概況.疫情報導,440-451。 林秋燕 (2009).一位肺結核病患不遵從服藥之護理經驗.嘉基護理 雜誌,9(1),40-49。 林淑伶、蕭伃伶 (2007).台灣女性新移民健康照護的社群隔離現象. 護理雜誌,54(4),67-72。 胡宜竹、陳淑銘(2003).照顧一位菲律賓藉白血病患者的泛文化護理經驗.慈濟護理雜誌,2(3),87-93。 陳月汝 (2008).一位肺結核患者隔離期間的護理經驗.榮總護理雜誌,25(1),99-106。 陳啟光、顧忠與、李元墩、于長禧 (2003).從跨文化觀點探討外籍勞工管理制度之建構-以塑化業台籍勞工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2),57-74。 黃紹宗(2009).結核病與愛滋病.行政院衛生署中南區區域聯盟臨床專刊,2(2),55-60。 廖翎聿、周阿綢 (2010).疾病的枷鎖-肺結核病患心歷路程.台灣護理學會第二十六次護理研究論文發表暨兩岸護理學術交流海報發表.中國醫藥學院。 蔡旭明、黃洽鑽 (2006).肺結核.基層醫學,21(5),100-107。 蔣欣欣、盧孳艷(1996).健康與疾病的文化觀及現象分析.護理雜誌,43(4),42-48。 簡順添(2009).結核病與貧窮.防癆雜誌冬季號,8-10。 Aroian, K. J. (1992)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nflict for polish immigrant.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2), 178-207. Lein, P. L., Conway, M. M. & Wong, J. (2003) The contours and sources of ethnic identity choices among Asian Americans. Social Socience Quarterly, 84(2), 46-473. Tu, C. C., Shen, G. H., & Hsu, J. Y. (2005) Delayed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active tuberculosis in a medical center in Taiwan. Annals of Thoracic Medicine, 20(6), 517-523.
目前第1664/7774頁 [首頁][上一頁][1662][1663][1664][1665][1666][1667][1668][1669][1670][1671][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