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1684/7774頁 [首頁][上一頁][1682][1683][1684][1685][1686][1687][1688][1689][1690][1691][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一下暑假作業  14235  2018-07-30 23:44:56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 班級:護一己 學號:1065101275 姓名:楊晶珊 書名:臨床隨行,走出白色巨塔陰影 作者:醫勞盟張志華醫師等28位第一線醫療人員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年月 2014年 10 月 讀書心得:它不是一本嚴肅的書,本書分為三章,第一章白袍下的真情告白,與第三章醫師背後病人看不到的真相,大部份都是一些很軟性的文章,講醫師或護士自己或同事的生活故事、投入醫療的初衷因由或特別的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案例;第二章你應該知道的醫療真相,才是比較嚴肅的對於現行健保制度檢討的文章。了解醫師、護士眼中的台灣健保到底出了哪些大問題,但還是有幾篇有點黑色趣味,像台大婦產科施景中醫師寫的「娘娘」跟「無間道裡的一群傻瓜」,前者講一個終年都在國外,卻為了生小孩回台灣頤指氣使的一個產婦的故事,後者則是講一個有嚴重問題的胎兒,一群醫師明明知道健保不會給付,胎兒可能也不一定救得活,卻還是拼了命的盡力搶救。施醫師好會講故事啊,前者讓我讀了好氣又好笑,後者則讓我敬佩萬分第一章和第三章則有好多動人的故事,第一章的第一篇「生命之舞」與第二篇「救」,是高市聯醫劉宗瑀醫師講她朋友庭庭的故事,她本來是個熱血女小兒科醫師,明明自己懷孕狀況不穩定,卻因為醫院人手不夠,還得加長上班時間,甚至還得上大夜班,最後流產,當我讀到庭庭流產後某天上班時突然情緒崩潰,抓著她先生的手跪在地上哭喊:「對不起,對不起,我夢到是個小男生,笑笑對我說拜拜,我連他最後一面都來不及看,那是......那是我的寶寶啊!」「塞了打胎藥排血塊,裡面有我的寶寶啊!!這些沒人要的寶寶,我還要幫他們照顧,可是我的寶寶,誰還給我??我的寶寶啊!!」,我的眼淚馬上掉下來,我流產過,那個痛,我知道,也因此對庭庭後來性格的轉變非常非常理解,對她後來仍願意在醫院裡奔跑搶救一個媽媽不想要的早產兒格外佩服。 同樣也是施醫師寫的「爸媽對不起,我忙完就去看你們」,講他某一天的生活,他爸爸生病了去他服務的醫院看病,他卻忙到連去看爸爸的時間都沒有,讓我想到照顧了我好幾年的馬偕吳醫師的辛勞;急診女醫師其實畫的漫畫「這就是現實的世界」也是黑色幽默,看了不知道該哭該笑,還有好多篇,諸如:陳欣湄醫師的「獻給喚不回的青春」、劉育志醫師的「天下無床」、柯紹華醫師的「醫生,救我!」......好多篇都讓我覺得心疼、感動、佩服。 謝謝醫師、護士們平時的辛勞,謝謝健保,也希望有權力能夠改變的人,能夠正視醫護人員的想法與心聲並想辦法解決,讓健保的好能真正植基於醫護人員合理的工作條件而非犧牲與血汗;作為小民的我們,也要好好珍惜健保的醫療資源哪! 書名:社區醫師的生涯錄像 作者:洪德仁 出版社:開學文化 出版年月 2015年 12 月 讀書心得:錄像,是一種生活表徵,代表著生活的態度。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挖掘出生命的精華;在不起眼的角落,如何察覺細微處的亮點;作者就是憑藉這樣的意念,從專業領域、相關政策和社區關懷等面向,搭起閱讀的橋樑,跨越不同的領域,廣納各方的智慧與經驗,針對地域方面的特質,從生態環保、人文歷史、文化創新的個個面向,注入前瞻性的思維,導入可變逆的想法,除了讓北投保有自身特色外,更希望能走出開創性的新局面。   《社區醫師的生涯錄像》是洪德仁醫師長期在社區服務,透過整合性的健康服務,為市民朋友的健康把關,他也積極參與文化資產保存、環保生態、社區產業等,以一位醫師的角色,能夠有這樣多元跨領域的參與,的確難能可貴。這本書就是洪醫師他長期在台北都會區的邊陲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健康營造、健康城市等工作的一個合輯。他帶給學生和志工深刻的感動、長遠的影響在在都引發讓人深刻的影響。洪德仁醫師今年十月加入了「台北市社區關懷醫師整合性健康照護試辦計畫」(社區型家醫制),開啟了挨家挨戶「敲門」的行醫之旅,每逢週末與當地里長相約,到弱勢居民家中關懷訪視,進行簡易的健康狀況檢視評估、家庭功能與身心狀況記錄。 這也是醫師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北市積極推動「家庭責任醫師制」,要讓北市每個家庭都能有醫師朋友,醫師實際進到民眾家裡,才深感待在診間看診與到宅家訪的不同,也透過居家訪視,才能看到病患的真實生活狀況,理解到醫師為病患做的不該只是醫療,也盼更多基層醫師投入,一起做台北市民的醫師朋友。 書名:人體看透透 作者:DK出版社編輯群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讀書心得:是一本可以讓我了解身體組織了解皮膚底下到底有哪些東西 可以發現人體為甚麼每分鐘會脫下成千上萬的皮屑用大腦哪個部位思考為甚麼流鼻水等等還有書的外湍非常吸引我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暑假作業  13490  2018-07-30 14:45:18

書名:天使的身影 我覺得這部片讓我看到護理人員除了很辛苦,也看到我們需要去學習的不論是專業或是心理學,可能是因為讀護理科,很能感受劇中小亞護理師的感受從一開始很不諒解病人為甚麼一直吵鬧不乖乖配合換藥,到後來慢慢了解他們也是人不是一塊生病的豬肉,要懂得同理而不是同情,只不過我覺得很難做到..不在病人面前流淚,因為看著他們痛苦我也覺得很心疼,希望我能成為一名堅強的護理師。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暑假作業  12308  2018-07-30 14:37:36

產科 剖腹產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在我看過華藝圖書館上的文獻後 預防性抗生素用於剖腹生產,到底好或不好?依據目前文獻資料顯示可以降低生產完的感染包括子宮內膜感染、傷口感染、發燒等等症狀。但目前依舊不確定是否會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所以施打抗生素的時間是非常的重要究竟是下刀前給予好?還是在新生兒斷臍後給?要使用甚麼樣的抗生素? 研究顯示在下刀前給cefe抗生素術後發生子宮內膜感染從5%下降到1%,傷口感染也從5%下降到3%,整體的感染率下降也不會對新生兒造成副作用。不過在懷孕期間若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會造成新生兒在生長過程中有自體免疫的疾病產生,也增加過敏的機率,所以除非是必須否則很少使用。 在美國對於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尚未作出全國性的統一規畫,我國(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過去20幾年來都在新生兒斷臍後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cefa)對於要使用何種抗生素也是一大困擾,窄效性?廣泛性?在文章中提到若孕婦沒有早期破水或是絨毛膜炎只需要用窄效性即可預防產後生殖器的感染,但如果孕婦在手術前即有感染的症狀還是建議使用廣效性抗生素,經過文章敘述後,我發現抗生素是能降低感染可是,要依醫生指示正確的使用,因為除了這篇文獻提及使用抗生素外,我有另外去詢問我母親當初剖婦產時使用抗生素的時機?我母親是說當初她是在手術前施打的因為她在懷孕前常常有反覆性泌尿道感染,醫生擔心在生產後容易因為之前的感染而進而衍化成生產後感染,不過母親是說還好當時有提早施打因為在她生產後1-2天有些產後大出血的現象,醫生當時也說如果在產後大出血時併發感染會更危險,所以醫生說我母親很幸運,出血的情況恢復得很快也沒有併發感染。聽完我母親得分享我才知道當時她辛苦懷孕生下我弟弟是件多偉大的事情,後來我也詢問了我其他家人,其中我阿姨她是在懷孕期間就有在服用抗生素,因為她身體很差一直感冒發燒都沒有改善醫生最後才選擇用抗生素,吃了之後感冒症狀的確有好轉,只是阿姨當時也有問醫生這樣服用抗生素會不會造成胎兒未來發展的隱憂?醫生說應該不至於… 這樣的回答讓阿姨很擔心,以至於阿姨時常沒有吃到醫生給的抗生素期限就自行停藥,導致感冒一直沒有完全治癒,還好最後還是平安的將我的表妹生下來。聽完兩位長輩這樣的分享,我發現不論是不是吃抗生素,在懷孕時吃任何東西也都是必須注意的。抗生素雖然好用但在台灣目前已經被濫用了,我覺得應該看情況再給予不然濫用抗生素的後果得不償失啊!
      
暑假作業  14267  2018-07-29 23:53:57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覺得陳翠玉個性較為激動強烈,在很小的時候就對社會,社會中的運動充滿興趣,非常活潑,做事起來又很棒,對護理充滿熱情,有個服務社會,人們的一顆心,她是在1017年出生在彰化,在基督教徒的家庭成長,她很厲害,彰化高中畢業後,於是到日本東京的【聖路加女子專門學校】就讀,她專修公共衛生護理及助產士,聖路加除了傳授專業的一些護理知道的知識,也注重人格的培養,特別強調人們,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用愛來關懷和服務人群們,教育理念對陳翠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基督徒在少女時代就有為人奉獻的心念,發揮【南丁格爾】的精神,在1942年畢業返台任職於台灣總督府以及台北保健館,陳翠玉規劃台大醫院護理部成為日後台灣護理界的典範人物,受聘為剛成立不久的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她用了教育訓練的經驗,革新了台大醫院的護理制度,也增加了護士的地位,因為這樣我才說她真的很厲害,在工作崗位上很認真,辛苦無怨無悔地付出,但是最後因為長途奔波各地,很累,疲勞過度引發疾病復發,抵達台灣就直接送到醫院,不久就去世了,活到七十三歲,她的故事看了都很敬佩她的精神。
      
基護、人際溝通或上課相關之身心靈  13532  2018-07-28 19:19:35

這些年來,屢屢因「情海生變, 怒輾女友」、「室友排擠,上吊自殺」、「心情不佳,砸車發洩」、「畢業憂鬱潮」、「缺乏競爭力, 延畢成潮流」等負面事件新聞版面。大學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行為上在課業適應、情緒處理、生涯規劃、同儕之間人際關係等問題似乎欠缺相對的因應能力。面對這些生活的衝突、危機時,動輒出現負向情緒、自我貶抑等逃避、衝動等非理性因應為,甚至因此對自己及生命失去信心,壓力、挫折的 承受度降低,讓情緒、人際及自我感受問題形成大學生的潛在危機,本來溝通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但雖然隨著科技進步,有些問題害是存在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而這個壓力如何釋放出來就成了很重要的問題,當人情緒上出了問題後,那可能是內心壓抑得太久了無法解決才會容易易怒、暴躁,良好的人際溝通一定要注意傾聽,認真的傾聽對方是給予對方的尊重和重視,讓對方感受到你有意願和他交談,然後要選擇適當的時機,考慮對方現在是否方便,再來要注意肢體語言,談話時的距離或是臉部表情管理都是很重要的,還有就是有效表達,要以直接、立即、明確、一致的方法來傳遞訊息,當然真誠也是很重要的,信守承諾、尊重隱私是良好溝通的基石,一句微不足道的玩笑話可能會被視為奇恥大辱,如果要批評,應該先以誇獎在給予溫柔的批評,護士的同理心以及良好的同理能力對促進護患關心的建立與發展是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同理是將心比心感覺他人的情緒與感受,在這個醫療糾紛很多的社會上,我們更應該的是關懷病人多為他人想,讓醫病關係更好。
目前第1684/7774頁 [首頁][上一頁][1682][1683][1684][1685][1686][1687][1688][1689][1690][1691][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