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6寒假作業 12588 2018-03-14 00:33:10
近代新護理倫理中「尊重自主原則」的發展,受到廣泛的討論,因而建立起此一原則在倫理的地位。但由於尊重自主原則在實際的運用上,常會與其它醫療倫理原則產生衝突的情形,而且源自於「尊重自主原則」與我國傳統護理倫理並不相容,使得在實踐上面臨許多的困難。此外,護理倫理中本質上並不具有強制的拘束力,使得其與醫療臨床上的運作有很大的隔閡。因此,促使本文以下將繼續以「尊重自主原則」的層面來探索病患自主權。
護理倫理是屬於一種有系統的哲學思考,回想我們求學過程中在學校的上課,其實都有很多爭議,護理倫理教育更是這個過程幫助我們在訓練思考,如何從倫理角度上來思考這樣作對不對告訴他們(病患)如何做,要怎麼做,要怎麼合乎倫理。我們教育病患「行使自主權」當然也不是鼓勵他們拒絕醫療處置,但是我們還是要教育民眾,如果遇到醫療與倫理有衝突時該怎樣處理,」而是有倫理、有哲學、還有專業規範。要有專業態度,做好專業判斷!護理倫理一旦與醫病關係整合,病人能主動積極參與,促成良好的護病互動才是維護病人自主權與病人安全及就醫權利最大的原動力。
近年來病人自主意識提高,「病人自主權」在護理倫理的發展有關各種議題的討論,因此如何結合護理倫理與病人自主權,以增進病人自主權與病人安全及就醫權利;另一個是醫病關係,「病患自主」倫理向來是先於法律而存在,故有關「病患自主」在醫學倫理上的發展,乃是不容忽視。傳統以醫師為中心的醫學倫理思維,使得病患自主權長期受到漠視。直到近代各種人權運動的興起以及醫學科技的進步,護病關係才逐漸發生改變,病患的自主性也開始受到重視。綜合整理本文關於病患自主權的討論,繼而反思之,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其對病患自主權所帶來之衝擊,這還是備受爭議的。「行使自主權」之餘,但並不是完全不可以行使自主權而是有原則的,首要條件是不可以影響到其生命安全在不危及生命;要有專業判斷態度,選擇「行使自主權」才是一種權利,但選擇是要透過專業判斷經過思考,促使病人能主動積極參與,增進彼此良好的護病互動才是維護病人自主權與病人安全及就醫權利最大的權利。
|
寒假作業閱讀心得報告 1.以前,我死去的家 2.16歲的最後心願 14180 2018-03-13 22:39:13
故事以一把鑰匙和女主角失去兒時記憶為主,尋找到了一棟房子,而房子的任何的東西都是如此的“新”,充滿著懸疑,但時間能像塵土一樣厚~女主角帶著她內心遺失多年的記憶帶入整個故事,並從房子裡的東西來慢慢解開。她沒有享受過父母的愛,不知道該如何去愛一個孩子,一個家給我的印象,是有著溫暖、愉悅、溫馨的,更何況是我們的避風港,但我看完這本書,是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每個人每個人都擁有著甜蜜的兒時記憶女主角失去了這個記憶,但她卻知道這記憶是極為慘痛,假如是我,寧願不要知道,最好是馬上在我腦海中消失,女主角卻相反的選擇要找回,這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去接受。萬萬沒想到,結局竟有一種讓我既感動又心酸的感覺,明白了女主角為何會對孩子有暴力的行為。我覺得家庭的因素和對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很重要的,素質環境……都會成為孩子們的印記。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看似遙遠,卻又如此靠近。儘管我們不斷的掙扎、逃避,終究無法阻止死亡的來臨。我總覺得「活著」怎麼是如此的難受,但真正坦然的面對「死亡」時,卻想也不敢想,這本書讓我更珍惜自己的生命,讓我覺得有健康的身體就是幸福,讓我更懂得把握當下是多麼重要,每一分、每一秒都該活得充實,虛度光陰是非常浪費生命的!
|
寒假作業 12607 2018-03-13 22:20:54
書名:台灣醫療文選。
作者:焦桐。
出版年:2005年3月。
出版書局: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木友之先生(賴和):「要做醫生之前,必須做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責務。」這句話不只能用在醫生上,所有醫療團隊的人員都應該將這句話奉為圭臬。我想這除了是高木友之先生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為什麼受到敬重的原因。一個人的人格,是身為人最重要的條件,不論此人的出身、職業或是才藝,更遑論以「人」為照護對象的工作者。醫者,乃以醫治人為目的,在一個做人的道德上,我們應該在重視技術同時也應該重視病人的權力。病人有之的權力、有隱私的權力、有決定的權力…。所以,先懂得如何有完全的人格去對待你的病患,你才有辦法在身、心、靈上給它完整的醫護。
鮮血帶來的悸動(王溢嘉):身為一個醫護人員,面臨他人的血光之災是無可避免的。如何在面對他人的不幸下而有正確的想法和觀念、心情的調適,也是醫護人員要面臨的課題。作者在手術台上初次面臨肝臟切除手術,興奮之餘,更得到了無價之寶:一顆感恩的心。
百合病人(王浩威):這篇文章認我們能夠細微的觀察到一位住院病患的心情故事。住院病患心中的寂寞與焦慮,在夜晚的寧靜下更顯得敏感脆弱。身為護理人員如何藉由外在的觀察,發現病患內心的不安?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於病患在生理層次外,更深層了解的文章。
台灣媳婦的心願(拓拔斯.塔瑪匹瑪):一位醫生在醫療資源不足的離島,它的決定可以影響一切。不論是醫生還是護理人員,病患的生命有時掌握在我們的手上,這個沉重的負擔提醒我們應該要嚴謹慎重。文末嬰兒順利的誕生,讓人感到生命的強韌以及甜美,這是每個醫護人員希望自己的病患擁有的故事結局。
病人、醫師、教科書、誰是我的老師?(黃達夫):作者說:「很少有病例是一成不變的符合教科書上的記載,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動態的,由於個別的變化而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就好像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現在學校交教是一回事,而到了臨床上工作,又是那麼一回事了。」究竟我們要相信誰呢?我想,我們相信教科書、相信前輩、相信病人。因為,教科書是基本,我們需要他來教育我們;前輩是時間的累積,我們需要從那裡汲取我們所沒有的經驗;病人是你的課題,它所擁有的特質是獨一無二的。文中也談到「視病如親」的意義何在。我和作者的意見相同,我不認為真的能夠將病患真的是為自己的父母。因為孔子也曾經說過,愛是有分等級的,弟子規也是這樣說。我認為所謂「視病如親」的真意,應該是指站在病人的立場去想:如果今天我得了這樣的病,我認為最好的處置是什麼?我會如何決定呢?
大國手(侯文詠):醫護人員面臨的矛盾在這篇文章中被放到最大倍數。病患、家屬的心願與醫療道德的違背,生命與意願的抉擇。夾雜在心理的糾纏,最後還是要做下決定。因此,充實自己的知識經驗能夠在當下讓你做出更好、更正確的判斷,即使生命沒有正確或是不正確的標準答案。
蔥花迷航記(林文斌):在病患的子宮中發現蔥花,你當下的反應是什麼?一個臨時的狀況考驗醫護人員的臨場反應,能不能在當下學以致用呢?老話一句:病患的生命在信任的基礎上交付在我們的手上。
病房散記(馬逢華):大多數的人都要親身經歷在能體會許多情境,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一位好的護理人員它能夠對病患有多少的影響和感動。雖然醫屬是由醫生所下的,但是時時刻刻陪伴在病患身邊的卻是護理人員,病人最即時的情況由我們來掌握,這難道不是一個高貴的工作嗎?
並枕憐柔(王秋蓉):人都會對自己的缺陷感到自卑,更何況是身體有殘缺的人?我們要如何陪伴一位殘疾的病患度過心靈的調適期,讓它能夠擁有完整的心靈,再做身體上的復健。作者給了我們最活生生的例子,它的堅強直得學習。
雞同鴨講的笑話(陳宏):當我們無法溝通時會有多麼難過呢?雖然作者以鬧「笑話」一詞帶過,但是心中的無奈與悲哀又豈止是僅僅兩個字可以形容的,就像是掛在嘴上的那一抹苦笑一樣。照護它的護理人員,細心的觀察到那些微的無奈流露在無法言語的嘴角,給病患無限的感動:即使再無法言語的時刻,卻能夠如此體貼的貼近我的心。
|
寒假作業 14185 2018-03-13 21:43:07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五護一戊
學號 1065101227 姓名 彭子寧
書名 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作者 偉恩 戴爾博士
出版社 如果出版 出版年月 2016年 3 月
索書號 177.2
4310
2016 ISBN 978-986-6006-87-6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 停止內疚 恐懼 別再製造藉口 過你想過的生活
2 如果把別人的肯定當成一種需要 那你永遠不會快樂
3 如果不讓你關心的人去做他們選擇的事
4
5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本書裡面有許多小蟲 這些小蟲就是基於你的價值觀 看法 偏見和個人使 你只會聽到和感受到的 你想接收的資訊 想描述這些自毀的行為及克服自毀行為的方式 是 相當棘手的 或許會說想深入了解檢視自己並期望自己改變 你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往往是另一回事 改變會很困難 大多數人排除那些支持自我犧牲的感覺和行為視為繁重的任務不應該用輕率的態度來看待心理健康 但也不贊成把心理健康看是一本正經 充滿有趣的議題 試著避免使用複雜的解釋 主要是因為我不相信快樂是複雜的事情 健康是自然狀態 每個人都知道達到這種狀態的方法 智慧的結合 努力工作 思維清晰 幽默和自信心是效益生活的要素 不相信花俏的公式 也不相信透過歷史回顧來你的過往 發現因為你小時候受過嚴格的訓練 所以其他人應該為你的不快樂負責 本書描述的是一條獲得幸福愾樂的愉快途徑 這 這個途徑仰賴你為自己負責 對自己做出承諾 加上對生活的熱愛 和在當下選擇成什麼樣的人 這不是複雜的途徑 且符合常識 如果你是健康 快樂的人 可能也會想我能寫這種書
這沒錯 缺乏專業的諮商背景或相關博士學位 一樣能了解高效益生活的原則 並不是從課堂上或書本裡學到的 而是透過求自身快樂 針對此事採取行動
|
寒假閱讀心得作業 12412 2018-03-13 19:14:22
住院醫師夜未眠
這本書是再說一位骨科醫師在梅約醫學中心裡當住院醫師期間的生活實錄,內容相當廣泛,但是以邁可.柯林斯的醫院工作與家庭為主要敘述內容。四年的住院醫師期間,作者寫了無止盡的超時工作、微薄的薪水、唸不完的書,努力兼差還有值班的夜晚,年年增加家庭成員的辛苦。在他醫術精進的同時,卻遺忘了身為一位醫師的使命和天職,實用主義引領著他,讓他失卻了那份感動。幸虧一位石膏師傅幫他找回了最初的那份感動,他已經不再擁有剛成為住院醫師的那份心了,不會以病患或家屬的憧憬為處理的優先變成了一個擁有好技術的醫匠。
對於本書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大項目:第一是超時的值班與是家庭;第二是書中提到多次住院醫師的生活像隻狗。
書裡寫到住院醫師本來就有較長的工作時數以及要負責執班,但是經濟拮据到養家活口都有困難真的會讓人心生退卻,雖然住院醫師勞累的同時也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家庭經濟的拮据作者在很多方面都有提及,例如:他成為了拖車場的熟客,這段令我感到寒心的是當拖車員吉米問他是哪科醫生的時候他回答他是獸醫婦科醫生,難道讓社會大眾知道骨科住院醫師的薪水不如民眾想像中優渥有那麼難開口嗎? 。
家庭甜蜜的負荷對他就像一把沾了蜜糖的刀子劃過他的舌頭,既甜蜜又傷害他。妻子對他的支持成為他值班支撐下去的動力,他們倆人的愛情又有許多的產品──小孩一個接一個的生出來;每多一個小孩,家庭的開銷就不斷的增加,只好一而再,再而三的值班兼差了。
由於住院醫師的角色相當的特別,對工作本身而言,他不僅僅是個付出者,他同樣也是個得益者。住院醫師同樣是個學生,他付出了自己的勞力、時間與健康。在醫院中吸取許多知識的同時值班、半夜弄點滴、麻藥巡房……等,並以每小時2.5元的薪資做為回報,相當的廉價。書裡住院醫師的超時工作一直都是個問題,但卻也一直都沒有解決。一個半夢半醒間的醫師所做的醫囑或許沒有到害死病患的程度,但一定比不上一個神智清醒的醫師所做的醫囑。希望能有一天這個問題能徹底的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