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106學年度寒假作業心得 13153 2018-03-03 15:04:33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的現況以及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師資培育機構、國民小學及國小教師和未來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首先,蒐集有關文獻,探討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之意義、層面及測量工具,其次探討二者之關係;問卷調查主要以台北市與台北縣80所公立國民小學,962位教師為對象,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生活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所蒐集的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依據資料分析之結果,本研究獲得之結論如下所示:
一、 國小教師之情緒管理能力,整體而言屬於「良好」,其中情緒管理能力較高的層面是「情緒反省」,較低的是「情緒調適」層面。
二、 國小教師情緒困擾主要來自「學生」問題;五成以上的國小教師所採取的情緒調適方式,包括「接近大自然」、「從事視聽休閒活動」、「閱讀書報雜誌」、「暫時離開現場」與「向親友傾訴」等方式。
三、 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現況,整體而言屬於「中上」,其中工作滿意層面以「人際關係」層面最佳,較低的是「獎勵升遷」層面。
四、 國小教師情緒管理,會因性別、婚姻狀況、服務年資、職務與任教年級,而有顯著差異。
五、 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會因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服務年資與職務,而有顯著差異。
六、 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會因學校規模與學校所在地區,而有顯著差異。
七、 不同情緒管理能力的國小教師對工作滿意度具有差異情形存在
八、 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具相關性,並以情緒反省與教學工作及人際關係間的相關較為密切
關鍵詞:情緒管理、工作滿意度
我認為面對人群,自己的情緒要掌控得宜,而扮演老師這個角色並非容易,除了教導學生知識,還是學生的榜樣,壓力一定不小,情緒管理儼然成為師生互動的屏障
|
寒假作業-情緒管理 13177 2018-03-03 14:38:34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書 叫做 心機不必太重 心眼不要太小 , 這本書充實了我的寒假 裡面我很喜歡2個如何 怎麼樣做才可以達到一個對生活上有 一個預備自我的能力,和如何在時間或是壓力社交下 如何運用對好的方式來實行,現在的社會充滿了很多人心險惡不知道的事物,那麼我們又是是如何從誘惑面前留住自我,隨時都很有可能將自己困在誘惑裡面,哲人說:人的一隻手將自己拖入地獄,一隻手將自己拉入天堂, 人可以讓自己成為魔鬼,人也可以成為上帝,魔鬼能生出邪惡.懶惰.貪婪.忌妒.失落......上帝能造出理想.誠實.愛心.堅強.快樂.....等等... 當然現在的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但是要看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就只能看自己了,裡面我第2喜歡的如何在生氣之中壓住自我 人往往在生氣時第一時間當然會失去理性,但是我們要怎樣做好一個 情緒管理?讓自己格外顯得很大器?如果因一時的憤怒,而將自己和親人忘卻於腦後,這難道不叫糊塗嗎? 書本上說請牢記:為人處世需忍聲吞氣 處在紛紜變幻的世界中,人應該有種權變的意識的手段,應該穩如泰山,靜如止水,這樣才耳聰目明 ,為一己私利,便能大打出手,殊不知.圖衣食知痛快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危害 人不能心浮氣躁 靜不下心來做事,將一事無成, 輕浮,急躁.冒進對什麼事都只知表皮,往往會給自己帶來損失, 自制力事評價一個人的修養也是一個人成大事具備的能力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在這個社會中..能控制自己的人只能說他們是生活上得具備條件,一個人的修養不僅僅在行為舉止上,他的修養決定他的人格 書上有很多舉例了很多家喻戶曉的名人,真的覺得我們應該像過去的那些長輩們學習,像他們一樣看齊
|
寒假作業2018 13459 2018-03-03 12:03:3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二庚
學號
1055101321
姓名
黃鈺紜
書名
紓解壓力,自己就是關鍵
作者
保羅‧麥肯納
出版社
遠流出版社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4年 12 月
索書號
ISBN
987-957-32-7545-9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練習喜歡你自己
2壞事明明讓我們那麼痛苦,但它其實從來沒真的發生過。
3你所謂的限制,只是你說給自己聽的故事。你隨時都可以改變那個故事。
4如果你想知道你昨日的樣貌,那就檢視今天的自己。
5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一連串的短跑。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大家都有壓力,有的人因為壓力而成長,有的人卻因為壓力而崩潰。當們內心充滿壓力,還想拼命把事情做完時,他們的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和心情往往會受道損害。
對於越來越不舒服的環境習慣已久的效應,心理學家稱為「背景壓力」。既然這麼不舒服,為什麼不乾脆把壓力消除掉?因為你的身體確實需要壓力。那不僅能讓你對危險有所警覺,也會讓更多的腎上腺素打進心臟,讓更多的血液和氧氣注入四肢。『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一連串的短跑。』你可以在劇烈活動、輕度活動與休息的交替間增強體力和耐力,並且更加投入生活。一但瞭解把有品質的恢復時間併入行程的重要性後,就可以花更多時間放鬆。
情緒確實跟壓力有關,很多人會忽視認知思考和情緒反應,也跟壓力感息息相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不同的情緒,例如:喜、怒、哀、樂、害怕、嫉妒、憂愁等。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當我們生理上或精神上受到外來刺激時,會引起的心理反應,這些反
應就是情緒。情緒的影響是由情緒、行為、認知三者間互相牽動的關係。長期的情緒適應不良,個人的情緒沒有抒發的管道,還有可能影響到個人的工作或學業表現。如胡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自己的適應能力,便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標。
|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13175 2018-03-03 11:55:41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 班級:五護二甲
學號:1055101039 姓名:高倩茹
書名: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作者:蘇绚慧
從這本書裡我學到了很多人際關係間所需要知道的知識,裡面有很多可以讓人很認同的話。在第一章裡它讓我們簡單的認識''關係''這兩個字,它告訴我們:「關係,總讓人又期待,又害怕傷害」,因為關係是兩人之間所存在的,裡面包括兩人的想法及立場,所以有時候關係它既複雜,又難維持。第二章它教我們維持關係,以下書裡這一句話我想是人們最常感受到的「我們在關係中衡量,又在關係中計算。我們害怕自己的失衡,害怕自己付出到甚麼都沒有了,卻甚麼都沒得到。」,而我們也常常以為當個好人,就不會遭受到指責批評,總在約束自己,為別人而活,為了不讓別人不悅。也很想問:那樣的你真的是你嗎?你自己快樂嗎?在關係中它也告訴我們:「不要只做好人,要做一個真實的人。」,要會為自己而活不是總為別人而活,在關係中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有時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和力氣,想改變的,總是別人,而不是自己。我們自己也會想著別人應該照著我們的劇本走,應該做到我們的要求,應該讓我們開心滿足我們,但只要對方做不到,我們就會不開心就會開始發脾氣。我們總會將那些無法承受的受傷與脆弱,轉換成憤怒,便開始攻擊對方,將自己心裡的那一份壓抑全都釋放在別人身上,兩人開始互相攻擊,最後關係變得越來越渺茫。它告訴我們「饒了自己,也饒了別人」,那是一份寬容和放過,一份不再追究,我想也算是給自己喘息的縫隙。當自己不再攻擊對方你才能冷靜,才能去了解對方在想甚麼,關係中我們都該學習聆聽及感受,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情緒跟人際關係常常都在同一平面上,我們應該先學會管理自己得情緒,我們都該保持正向樂觀的態度,要明白接納和面對自己的情緒,要好好去處理,不要責怪,不要總讓情緒控制著我們。人際關係裡我們應該用愛、成全與同理,轉化任何一個不理想的關係。它寫到了「生命經歷過的痛苦,因愛失落的傷口,不明就裡的分離和消失,那些說不出的心痛,與表達不出的哀傷……其實,你受傷了。」,我們都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
|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13175 2018-03-03 11:55:35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 班級:五護二甲
學號:1055101039 姓名:高倩茹
書名: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作者:蘇绚慧
從這本書裡我學到了很多人際關係間所需要知道的知識,裡面有很多可以讓人很認同的話。在第一章裡它讓我們簡單的認識''關係''這兩個字,它告訴我們:「關係,總讓人又期待,又害怕傷害」,因為關係是兩人之間所存在的,裡面包括兩人的想法及立場,所以有時候關係它既複雜,又難維持。第二章它教我們維持關係,以下書裡這一句話我想是人們最常感受到的「我們在關係中衡量,又在關係中計算。我們害怕自己的失衡,害怕自己付出到甚麼都沒有了,卻甚麼都沒得到。」,而我們也常常以為當個好人,就不會遭受到指責批評,總在約束自己,為別人而活,為了不讓別人不悅。也很想問:那樣的你真的是你嗎?你自己快樂嗎?在關係中它也告訴我們:「不要只做好人,要做一個真實的人。」,要會為自己而活不是總為別人而活,在關係中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有時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和力氣,想改變的,總是別人,而不是自己。我們自己也會想著別人應該照著我們的劇本走,應該做到我們的要求,應該讓我們開心滿足我們,但只要對方做不到,我們就會不開心就會開始發脾氣。我們總會將那些無法承受的受傷與脆弱,轉換成憤怒,便開始攻擊對方,將自己心裡的那一份壓抑全都釋放在別人身上,兩人開始互相攻擊,最後關係變得越來越渺茫。它告訴我們「饒了自己,也饒了別人」,那是一份寬容和放過,一份不再追究,我想也算是給自己喘息的縫隙。當自己不再攻擊對方你才能冷靜,才能去了解對方在想甚麼,關係中我們都該學習聆聽及感受,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情緒跟人際關係常常都在同一平面上,我們應該先學會管理自己得情緒,我們都該保持正向樂觀的態度,要明白接納和面對自己的情緒,要好好去處理,不要責怪,不要總讓情緒控制著我們。人際關係裡我們應該用愛、成全與同理,轉化任何一個不理想的關係。它寫到了「生命經歷過的痛苦,因愛失落的傷口,不明就裡的分離和消失,那些說不出的心痛,與表達不出的哀傷……其實,你受傷了。」,我們都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