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6寒假作業-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 12574 2018-03-03 10:29:50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癌症病患家屬,印象中,醫生都是高學歷,做事都是冷靜判斷,但是如果醫生成了癌症病患的家屬呢?其實他也會想大家一樣,很徬徨、很驚慌,他是醫生卻也是一般人,跟我們沒有兩樣的一般人,所以他的情緒、感受也都是跟我們大家一樣的,但是他有的資源可比我們多,他有豐富的醫學常識,他有許多認識的教授、醫生,他可以跟他熟識的醫生深入討
論其治療方法,但我們卻不是,我們對於這些,一點都不懂,醫生說一就是一,我們甚至不懂如何判斷他的風險,傻傻被庸醫騙了都不知道。
我看過很多有關癌症或是絕症的書,包括一公升的眼淚、周大觀,才發現健康的我們,會從他們的身上學到許多課堂沒教的,因為沒有體驗過,沒有了解過都不知道那感覺是什麼,他們很偉大,很堅強,他們表面上要很堅強的,但是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其實他正飽受化療之苦,被異樣的眼光嘲諷著,但是他卻可以這樣激勵我們,他們鼓勵這麼多人,就算有一天,他真的沒辦法,真的離開
了我們,他也覺得沒有遺憾。
作者是醫生,雖然他的母親得到胰臟癌,都是因為發現的早,所以可以及早治療,但是也有很多人有著金錢上的壓力,可能很貧窮,就算知道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也沒有錢去治療。
家人得到癌症時,我們都會不想讓他知道,或者是越晚知道越好,我們很難過很無法接受,卻不知道其實他才最難接受,我們錯誤的心態可能會影響到他們過接下來的日子,他害怕他會突然死掉,害怕這世界,對這世界感到失望,或者怨天尤人,寧可選擇告訴他,並給她正確的觀念及想法,要他對自己充滿希望,樂觀的過生活,對抗病魔,電視上,醫院的志工,長時間的鼓勵「對抗病魔其
實並不可怕」樂觀的看世界,病魔就會害怕,我們要比他更囂張,所以患者都會比我們更辛苦,從健康到常常跑醫院、住進醫院、得知自己生病、做化療,那種心情、那種感受,都是我們無法體會的,那種心理,皮肉上的痛和難受還有那種預估未來的想法,真的是需要很強大的毅力才能做到。
或許一場病是上天給的考驗,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把握當下,是否虛度光陰,每個人往往都是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有了這種鬼門關走一回的經驗,不只是自己,包括身邊很多人都學習到更多不一樣的想法,以及更多的經驗。
很多的患者,都比我們更積極,更樂觀的看這人生和生活,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癌細胞什麼時候會攻擊自己,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會痊癒,沒有人會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他們珍惜。我認為,健康的我們是否要跟他們一樣,把握當下,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呢?
|
寒假讀書心得 13958 2018-03-03 10:06:53
書名:偷書賊
本書重點摘要及佳句:1.不過,相信我,文字已經上路了。等到有一天文字來到眼前,莉塞爾會用雙手抓住它們,像抓住雲一樣,然後一擰,文字就會像雨一樣,淅瀝淅瀝從她手中落下。2.惡夢還是會來,就像一列準點的火車,在深夜抵達月臺,以一條繩索拖拉著記憶,慢吞吞地到來,一路拖啊拉啊地,那些記憶笨拙地跟著彈啊跳啊。3.書在她的腿上顫抖,秘密端坐在她的嘴裡,安逸自在地盤腿端坐著。
本書讀後心得及感想:本書將「顏色」留為基底,作者以其作為象徵,向讀者傳達秘密的訊息;同時藉著「顏色」的改變,扣緊了故事的關連性。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元首希特勒屠殺無數生命的恐怖殺戮至今仍殘留在歷史血漬上,無可抹滅。其實,鑄成悲劇收場的一切皆源自於「比較」。比較,辨別異同或高低之意。先別急著對上述字義妄下負面的評價,試想,當今我們在探索己身的獨特性時,「比較」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更遑論它著實是推動生產向前的一大功臣;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撇下其種種優點,選擇轉個彎,偏離筆直的軌道,於是,「比較」成了點燃所有怨懟的開端。彷彿宇宙亙古不變的道理,更是「物競天擇」的至高準則,它引領我們進步,也逼我們毀滅焚燒;是它將猶太人推往絕望的深淵,讓在上位者得以一邊在純白的假想下,高聲吟唱著荒唐可笑的「種族優越論」,一邊則用沾滿鮮血的雙手將他們鎖入牢籠,迫使無數條性命在一份虛無膨脹的理想下白白犧牲。當今人們對這段歷史搖頭,但事實上,我們又何嘗不是這套理念的信奉者?
我亦曾是囚禁在這條主流下的信徒。在不知不覺中,下意識地慣於畏縮才讓我驚覺,自己早已被「比較」吞噬殆盡。它啃噬我的自信,築高我的防備,致使我身陷在自己錮守的城堡裡不知所措,一方面擔心自己滿身荊棘會刺傷他人,另一方面卻更恐懼他人的冷潮熱諷,於是,我選擇武裝自己、釋出更多防衛,在重重盾牌下,攻擊了許多釋出善意的手。直到身旁重要的親人終在一再被我的鎧甲抵禦的遍體鱗傷後,用一雙盈滿哀傷的眼眸,沉痛的告訴我:「在認識自己之前不要妄下斷言、自我否定,更別因此拒人於千里之外,讓眾人跟你一同困在自卑的情緒裡。」霎時間,我才明白,放自己自由的方法,是用透徹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而事實真理終究會替你討回一個公道。就如同漢斯•修伯曼在列隊遊行中,向猶太人伸出援手,此為他內心的良善替他做出的舉動,儘管事後他得付出令其懊悔不已的慘痛代價,但我們卻得以從抱住漢斯腳踝的猶太人,其內心掀起的波瀾,以及莉賽爾眼中流露的欽佩裡,證實了他的作為,的確在這是非顛倒的世代裡,替面具下那些自以為可以對一切事物漠不關心、自我蒙蔽的人們,狠狠的投下一顆震撼彈。
主角莉賽爾多次行竊,但是她偷文字、劫回憶,而這些文字賦予她力量,鼓舞了身旁的人有勇氣走在戰火交替的年代;反觀那些仗著合法,恣意壓榨猶太人的納粹,其囂張的行徑以及嗜血的殘佞令人髮指,法律與道德的衝突模糊了界線,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又是錯的呢?我們不該一味地跟從眾人以為是正確的道路前進,凡事總有例外,尤其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擁有確切的認知才是我們所該具備的能力,盲從帶來的可能是更多人的苦難,認識自我,明辨是非才是人類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
寒假讀書心得 13958 2018-03-03 10:00:05
書名:離開後留下的東西
本書重點摘要及佳句:1.為了讓女兒能夠在德國安心留學,一位父親隱瞞了自己身患癌症的事實,最後只能獨自淒涼地面對死亡……2.一名沒有朋友的男子生前常邀遊民回家吃飯,在他本應無人出席的告別式中,街友們說不能連最後一程都讓他孤單地走……3.不常回老家的兒子,急忙拿走父親藏在電毯下的紙鈔後便瞬間消失,眼中只看得到錢,卻看不見在住處孤獨過世的父親……
本書讀後心得及感想:“花是花,蟲是蟲,它們只是單純的存在。玫瑰花漂亮,毛毛蟲噁心,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其實世間萬物並沒有美與醜,生與死也一樣。”這29篇故事中幾乎都是講述金璽別在整理別人遺物時的經歷,但他真正要講的是不是要去批判那些在生死關頭看見的嘴臉,而是要去講述如何「生」,他用溫柔且堅定的語氣,用別人的死,來教導大家學會「生」的意義,人生於世難免會遭遇痛苦,痛苦至極時難免會灰心喪志到了無生趣的地步,與其一時心狠結束了自己的性命,不如拿這種勇氣來繼續活下去,活下去雖然痛苦並不會因此而結束,但漫漫人生路,也許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就會看到柳暗花明、陽光重新回到自己的人生的苦盡甘來,可是如果不繼續活著,即使有這種可能,也沒有機會看到。在這些案例當中也反應了現今社會普遍且越發嚴重的問題,有很多篇章都是獨居老人的故事,當然也有ㄧ些是因為遭遇感情的背叛、不堪別人加諸於己身的虐待跟過分要求而自尋短見,但大部分篇章還是講到關於獨居、然後死亡了好幾天才被發現的孤獨者,這些獨居者並不一定都是毫無其他親友,但因為現今社會的型態,讓子女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與父母同住,又或者是鄰居的互相漠視,讓這些生前就已經孤獨過日的人,不但獨自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還要等到屍體發臭才被發現,看到這裡就忍不住讓人感到唏噓,也算是給大家一個警醒。作者用溫柔又不帶批論的筆吻,去描述那些令他感觸深刻的案例,和他這20幾年來遭遇的甘苦,讓人不但可以全新的面貌去認識這些行業,既然生與死本身就不帶好與壞,那處理這些事務的業者當然也不該被用有色眼光歧視,而且當大家青春正盛的時候,很少人會去注意到這塊,可是事實是現今的社會越來越多人被迫面臨一個人獨居終老,當更多人意識到這個部分,不管是從政策還是社會關懷,相信也會有更多改變的機會。
|
寒假作業讀書心得 13196 2018-03-03 08:00:55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二乙
學號 1055101059 姓名 顏婧宇
書名 90秒,壓力OFF 作者 歐平、布萊肯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年月 2015年 5月
索書號 176.54-7710-2015 ISBN 978-986-320-724-5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與我不同的人並不會使我變得貧乏,反而會讓我成為更豐富的人。
2.幾乎所有人生的重大改變,在一開始,看起來都像是個壞消息。
3.每個人都想改變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
4.美德來自於習慣的養成,沒有一樣美德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我們之所以能夠展現美德,全歸因於習慣。
5.對抗壓力最強大的武器,在於我們能夠選擇不同的想法。
壓力來自你理想中的自我;要想放鬆,你得做回自己。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本書的作者歐平是一位在壓力管理方面鑽研三十多年的一位教授,也是大腦科學領域中頂尖權威之一,他在書中提了七個可以減緩,甚至消除壓力的習慣,不只這樣,他還要幫我們找出壓力的來源。我們都知道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壓力,但我們卻不知道大部分的壓力來源都是由內而外,並非由外而內。壓力是源自於內心,而不是外界,所以壓力是可以控制的,而且每個人都控制的了。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就想著為什麼九十秒就能讓壓力消除,書中提到是因為根據大腦科學家的研究,情緒從被觸發到自然結束,只有三十到九十秒,所以好好善用這個空檔,就能掌控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使人往成功邁向一步,而過量的壓力,卻會引發人體許多的身心疾病,像是憂鬱症、潰瘍等等的,都相當嚴重。其中一個解壓方法是⌜卸下防禦心⌟,因為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管是在現實或是網路,都有一大群與你意見相左的人,而這時候你就會興起所謂的防禦心,當我們心生防禦時就會退縮,研究也證實慢性防禦機制與高血壓、心臟病有密切的關係,也是造成壓力的主因之一,所以我們該怎麼辦呢?書中提出的方法就是,要接納並尊重與你不同的意見,試著理解他人的想法,也跟地球村的道理很像,不同種族間應擁抱彼此的差異,不要有仇恨,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
2018寒假作業 12408 2018-03-03 02:14:10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3丙
學號
1045101153
姓名
許姿婷
篇名
老人運動時間、身體質量指數與認知功能障礙之相關分析
作者
林志遠 、 朱僑麗 、 張君如 、 藍守仁 、 謝嫣娉
出版社
台灣全文資料庫
出版年月
2017年12 月
索書號
ISBN
10.3966/10247297201712500S003
篇名
老人或失智老人跌倒危險因子之初探
作者
黃惠璣 、 林季宜 、 王寶英
出版社
台灣全文資料庫
出版年月
2007年06月
索書號
ISBN
篇名
長期照顧政策是照顧老人還是失能者?—以蔡英文臉書為例探勘民眾認知
作者
管瓊瑛 、 謝 寧 、 陳 潔 、 張桂萍 、 高翊瑋 、 謝邦昌 、 張嘉芳 、 張耀懋
出版社
台灣全文資料庫
出版年月
2017年10月
索書號
ISBN
10.6288/TJPH201736106019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檢視運動時間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關係,發現在BMI 較低的一組每兩週運動時間要達120分鐘以上才有較佳認知功能,而BMI較高的一組,而是每兩週運動時間在60至120分鐘就有較佳的認知功能表現。
結論:每週運動時間的長短與降低認知功能障礙有相關,而運動時間長短對於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的效果又依老人的身體質量指數不同而不同。
2危險因子,內容包括:老人跌倒、跌倒的受傷情形、跌倒危險因子、失智症與跌倒、髖部護墊。結果發現老人或失智老人跌倒的危險因子, 包括:人口學因素,日常生活功能依賴程度較高者,認知功能障礙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
、或心血管疾病者,服用鎮靜眠、抗憂鬱藥、安與使用四種以上藥物者、無扶手、燈光昏暗,皆會增加老人發生跌倒的機會。
3可用髖部護墊預防跌倒發生時的髖部骨折
4,對於長期照顧政策之照顧對象的理解,究竟為「老人」還是「失能者」
5照顧對象的測量尺標分為六種,包含:無提及失能者或老 人、聚焦失能者、偏向失能者、失能及老人兩者皆提及、偏
向老人、聚焦老人。
值得專注的是,長期照顧服務法之照顧對象應為身心失能持續已 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卻不是主要高度關注的對
象。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現在因為接近老人化社會的時代,所以要教在家庭中有高齡化的族群們如何預防高齡者的跌倒和體重的控制
和如何增加骨密度,以及提高照顧高齡著的社會認知和讓高齡者提高對自己照護,還有適時增加運動以及提
高老年人的對話內容有利與思考以防腦袋退化,如何做到「早期預防、早期警覺」,預防失智的生活秘訣:
1.均衡飲食,避免三高、2.充實的生活活動安排和運動、3.活躍的思考、4.維持自我照顧能力、5.良好的社
交 ,生活高齡衰弱的臨床表現(要警覺!):1.體重減輕、2.肌力衰退(可能會是肌少症的表現)、3.常常
缺乏做事的動力 、感到倦怠感、4.身體活動量明顯下降、5.不與外界接觸、缺乏人際社交關係、6.需依賴他
人照顧起居 ,什麼飲食方式可以阻止失智症的發生,現在並沒有什麼飲食有明確的研究支持能完全的
延緩失智症的病情但可以建議患者要多吃蔬果多喝水,如果要預防這類型的失智症,當然就必須
選擇適油適鹽的飲食,失智症病程的發展很難預測,如果能維持運動習慣、攝取適量均衡的飲食、
配合服藥和復健治療,就有機會延緩失智症退化的速度,有研究顯示,高齡者體重稍微過重反而會
比較長壽,歐洲高血壓學會及歐洲心臟學會指引(ESH/ESC Guidelines)曾針對不同健康及年齡層血壓
訂定的標準:未患有糖尿病者血壓控制標準為130/85 mmHg(毫米汞柱),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仍然
需要服藥使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年齡超過80歲的健康高齡者,收縮壓達140-150 mmHg都
還算可以接受,BMI在18.5-34.9間的高齡者(成年人的健康體位標準為18.5-24)整體死亡風險還比較
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