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6寒假作業 13158 2018-02-26 13:13:40
書名:去與社會發展研究 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緒管理之相關研究
作者:楊靜宜 、 李麗日
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是,針對於國中小的學生情緒管理方面的問題,文中有寫到,在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管理方面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是家庭以及週遭的生活壓力,我認為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因為小孩會去模仿家人,從中學習,不管是好是壞,們第一個接觸的是家人,會給他們的認知是,家人怎樣做,我就要怎樣做。就像我表弟一樣,他只有2歲,但只要那個人不順他的意,他就會生氣,動手打人,拉人頭髮,拔那個人的眼鏡,甚至是咬人,只是因為他平常做錯了事情,他爸爸就會輕輕的打他,所以才造成他認為,只要他生氣,他就可以打人的這種觀念深深的烙映在他的腦袋當中。我們其實可以,可以在他犯錯時,先跟她好好的溝通,與他說哪裡有錯,那我們要怎樣去彌補這樣的過錯,如果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我們就會怎樣處罰,去慢慢的引導他,生氣打人是不對的,那生氣時可以怎樣去處理,要怎樣去發洩他的情緒,而不去傷害他人呢?所以情緒管哩,其實影響最大的就是身邊的家人,不光是情緒管理方面上,有許多的事情,家人,往往都是影響最大的人物,從而模仿學習,畢竟小孩還分不清什麼是對的,甚麼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必須去慢慢的引導他們。
|
106學年度寒假作業心得 12485 2018-02-26 12:09:1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三戊
學號 1045101228 姓名 林詩雨
書名 正常分娩的初產婦於待產及生產時主觀經驗之探討
作者 曾雅玲、余玉眉
出版社 護理研究
出版年月 1994年12月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
本研究之目的為:整體的瞭解正常分娩的初產婦產時所實際經歷的主觀經驗內容,以增進護理人員從產婦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其生產經驗的能力,進而作為改善護理內容之參考。
2
第一產程晚期因宮縮更強,待產婦顯得更為不安,表現出扭動身體、口乾、皮膚潮紅而濕熱的情形,與外界的溝通也減至最低程度。
3
維持控制被認為是產婦生產經驗中極為重要的事,疼痛和失去控制則是產婦的生產經驗中最常被提到的不愉快經驗。
4
當一個人失去控制時,通常也會失去自尊。
5
知覺是個人選擇、組織,並解釋感覺資料的過程。固然在知覺過程中,由感官所得的直接的事實的經驗,乃是構成個人對事物瞭解的主要依據,但個人對環境的瞭解卻超越了由感官所得到的事實。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雖然我並沒有生產過,但是在上學期上過產科後再閱讀了這篇探討文其實能與那些產婦感同生受。
這篇研究的主觀經驗是指初產婦在完成分娩過程後,與產後8-24小時內,經由回想重整回憶,本身
與當時當地所發生的經驗內容,而表達出來的感受、想法和態度。生產是興奮的也是一家人所重視
的但是又有外界的種種因素所影響,如這篇提到的宮縮帶來的疼痛,因為逐漸加劇的產痛、用力時
大小便失控等等因素失去控制感,初產婦在活動期經常發生這樣的經驗,也是令初產婦感覺不舒服
的主要經驗之一。但是作為准母親,在身體完整性以及身體功能無法繼續維持的種種壓力下,還是
會努力嘗試著把持自己與自我控制,還會有事事不相吻合的感覺,此種感覺亦在第一產程潛伏期發
生。這種感覺就像本來明天要與很久不見的國中同學約去看電影,天氣預報寫明天是晴天。可是當
天竟然下起了很大的雨,還伴隨著強風,所以就沒辦法約到國中同學了。還要出去把昨天才剛晾在
外面的衣服收拾進屋裡。當寶寶出生時,初產婦產生一種順利完成目標而感到得意的體驗,也會體
驗到世界的奧秘,也能體會到自己的媽媽生自己時當下的感受。此時疼痛感已經緩解,而產生輕鬆、
解脫。就像每次努力準備大考,考完畢的那種喜悅、解脫感。但是媽媽還是比我們偉大,因為她經
過了漫長的等待和忍耐!母親還是偉大的,我要謝謝我的媽媽!
|
中醫的未來趨勢和長期治療 12506 2018-02-26 11:11:16
中醫的治療法自古以來是中醫、藥、護不分、強調’’三分治(療)、七分(調)養’’,藥膳食療、穴道按撫、養身習慣及鍛練指導多應用,是較為溫和且長期的;比如在藥物使用上,西藥較苦而且容易有頭暈嘔吐等副作用,不過方法直接旨在消除症狀,中藥則傾向’’藥補不如食補’’因病制宜建議病患多使用或避免哪類飲食,再加上特定藥材慢養,較容易降低抗拒能接受治療。
近年來人口老化是重要的議題,國內65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占約人口百分之9,老化、西醫無法根治的慢性病出現、迫使病患轉而尋求中國傳統醫學的幫助、慢性性病人口又持續增加,一路的看下來能看見中醫就醫人口的上升,而在美國因為發現中醫診療的花費有明顯的降低、住院日數減少等優勢,由前前總統柯林頓宣布大量放寬多項另類療法(像是整骨、針灸、和中藥)的保險給付,奠定了中醫學項外的發展性,學者指出美國成年人口使用替代療法的就診率百分之42,裡面最常見的就是中藥的使用,從這些數據中能夠看見中醫學應用的普及性增加。
中醫的使用增加,長期照護所(養老院)是常見的出處之一,但是在我們護理的學習方面多以西方醫學為主,文章中有寫到一個例子,護理師遵循西醫的常理禁止病患額外使用中藥,反而延誤黃金治療的時間,這個供與求方面還不平衡,兩方醫學的交流還未跟上需求。另外,國人部分有’’ㄧ病求二醫的習慣’’,造成比如像是給藥方面兩藥互相結抗或過度增強藥效等等的意外,未來如何將中西醫做連結成為護理的一部份、病患用藥安全問題(好吧,其實我想說的是病患濫用醫療資源的問題),這兩個,是我看過這篇文章最摸著的兩個心得。
|
被討厭的勇氣 14075 2018-02-26 10:22:29
該書的靈魂人物——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為現代人的焦慮或恐懼,提供了出口和答案。他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成就任的靈魂人物——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為現代人的焦慮或恐懼,提供了出口和答案。他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成就任何事,只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人際關係方面書裡 有很多不錯的句子
縱使被說壞話、被討厭,也沒什麼好在意的,因為「對方如何看你」,那是對方的課題。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士
心態健全的人,不會試圖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
「勇氣」就是克服困難的活力。缺乏勇氣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墜入人生的黑暗深淵。
煩惱的來源,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都在於自己。為什麼是自己?阿德勒說煩惱的我們常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因為得忍受別人與我們的不同,忍受我們與別人發生的齟齬,造成自己的嗔怒。 去除與人際關係相關煩惱,幾乎去除了百分之九十的痛楚。
為什麼孩子會看起來天天這麼開心?在人際關係越單純的日子裡,會是快樂的萌發開始。讓人際關係變得單純,不是朋友的數量,在於我們看待煩惱的看法。煩惱也與在社會上求取認同的行為有關,趨向於別人的認同妥協於團體的價值,否定了自我而造成的錯亂,靜下來想,所有的煩惱都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建構的自己才產生。
煩惱的答案呼之欲出,阿德勒的心理學也與佛家論點些許關聯。佛家與阿德勒都說了對於人際關係的「斷捨離」在於切斷人際關係的煩惱。煩惱的都是為別人的反應而煩惱,捨斷不了別人,正視活在當下的自己,煩惱與痛苦的解決方案將會建構在不受自己控制的他人身上,如此,捨去了自己失去了現在,才引發阿德勒與佛家都說要「活在當下」的意義。
脫離不了建構在別人基礎上的痛苦煩惱,會試著將這一切合理化也決定論。因為別人所以我痛苦我煩惱,與其我去改變對方,不如改變自己,將生命花在能讓自己控制的事情上。這並非出世的消極,而是在入世中持續正面修行的能量。
我想起我很喜歡得一句話:明心見性,莫忘初衷。還未見性初衷,就被別人的煩惱所建構的景象吸引走,若不再圍繞他人,勢必被他人覺得不配合而討厭,或許也因此找回了自己。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讓自己變成一個討厭的人,正視自己需求與目的,這個過程撇開了其他人的眼光,另一種正面走出自己的困頓。
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割舍别人的课题
认真活在当下人之所以一直无法改变,是因为早已认定自己无法改变,就算日常生活中有不如意,但感觉保持现状更轻松更安心。因此每个人的人生,是他自己选择的。
为自己而活不对,那也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往深了说,就是活别人的人生。只要考虑自己的事情活着就好了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别人身上明明自己做不到
因為這些文字讓我更有勇氣面對自己了
|
幹嘛活的那麼累 14222 2018-02-26 10:19:16
人生都有目標 可是把目標設定的太高 反而是一種壓力 與其設定一個高高在上的目標 不如就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選擇自己的目標 人生才能過得輕鬆快樂
每個人都有想過 想當全校那前三名 可是你知道嗎 全校加起來共有1000多人 為何要把目標定那麼高 不如先從班上前三 再從年紀前三 再來把目標設定在全校前三 這樣一點一滴的 即沒有太大壓力 也讓自己過得快樂 不是嗎
所有人 都有過想要放棄一切的念頭 可是你曾想過 一但你放棄了 其實不只有你痛 你的家人 也會為你流淚 儘管以前他們不曾跟你說過一句我愛你 可是你在他們心中卻是永遠的寶貝 要記著 當人生失去一切光彩 最後的最後 父母永遠會為你打開最後的燈 就算你走頭無路 最後的最後 父母永遠會為你打開另一道門 在門口親切的說 歡迎回家
當你活的累時 不如去放個假 讓自己身心靈都完全放鬆 人生幹嘛活的那麼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