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7年 寒假作業 生活情緒管理 13420 2018-02-25 21:20:01
書名:生活情緒管理
作者:唐惠敏
我認為情緒管理可能牽扯到一些東西例如:人緣,一個有好的人緣的人可能他自己的情緒管理是不錯的,相反的一個人緣極度不好的人可能在自我的情緒管理上控管不好導致他的人緣差,不論在職場上還是校園裡都可以由人緣看出來這個人在他的情緒管理上的好壞。
這本書上說了如何控管自己的情緒,我覺得這幾句是重點,一不卑不亢,不要驕傲,每個人都有長處、弱點,大家可以發揮自己長處來相互彌補,才可以讓工作更快更順利的完成,二情緒要穩定,在與人相處時不可以任性要多為整體著想,要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三要適時關懷他人,當同事、朋友在訴說他們的事情時,聆聽是一種同理心或關懷的表現,可以主動關懷他人給予溫暖,四要主動請教,自作主張、自作聰明常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要懂得吸取別人的經驗、借用別人的智慧,所以不恥下問是能得到別人的尊正與協助,自己也可從中學習成長,五要學會自我調適,在成長過程中常會有小糾紛、小爭吵,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這樣容易形成不易解開的心結。
每個人有他自己控制情緒的方法,我覺得不論是自己的方法還是以上這些方法,只要掌握好,不管是在學校裡還是職場上都可以得到好的人緣也可以多接觸不一樣的人讓自己從中學習,收穫更多。
|
寒假作業 讀書心得 13463 2018-02-25 21:15:56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二庚
學號 1055101325 姓名 黃妍甯
書名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 作者 裘凱宇x楊嘉玲
出版社 本事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6年 7 月
索書號 088015 ISBN 978-98693143-2-9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當你發現自己或別人臉上出現厭惡表情時,別太快認同這份感受,很有可能是過去經驗的投射,而不是當下真正的事實。
2當你意識到反擊的話,已經脫口而出時,你知道該怎麼善後,才不會讓戰火起連鎖反應。
3你想要讓一個人改變,脫離他原有的狀態,你必須給予他希望感,而非製造更多危機。
4讓恐懼成為一種動力,推著我們趕快解除那些不愉快的感覺。
5悲傷是七種情緒中,最需要時間和脈絡堆疊,才會浮現的情緒。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本書是在介紹我們用眼睛和耳朵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情緒,裡面有非常多種方法能讓我們學習,
而且也有一些測驗題來跟讀者們互動,我覺得這本書特別的是答完題後還要自己去他們的網頁去尋
找你測驗完的題目,因為作者本身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所以他也會用一些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說別人
的情緒,讀完這本書後,我還學到一個知識,快樂需要得到深化,驚訝需要澄清,輕蔑需要面對,
厭惡需要轉化,憤怒需要理解來稀釋,恐懼能夠放慢,悲傷得到陪伴,作者說解讀這七大情緒,就
能培養出人際回應力,原來情緒不是只有喜怒哀樂而已呀!來舉幾個七大情緒的例子好了,憤怒經常
伴隨著衝動行為,例如人身攻擊、譙髒話、摔東西等,所以很容易讓我們誤以為對方很強勢,不需
要我們的關心,其實這些攻擊行為不過是想要隱藏他們內心脆弱的一面,而並不是真的想傷害別人,
恐懼則是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原始情緒,次情緒包括不安、害怕、擔心和焦慮,當我們面對一個在
恐懼的人,唯一能幫到他的就是協助他具體化恐懼的對象,透過練習,慢慢的培養出能力,等他的
勇敢生出來後,他的恐懼可能就會慢慢地消失掉,而我最喜歡書裡的某一段話,一個人的快樂如果
得不到認同、不能分享,其實是很孤單的,而透過好的回應,就能夠讓快樂滋養彼此的關係。
|
寒假作業 13413 2018-02-25 20:20:43
書名:日本溝通大師教你生氣的技術
心得:這本書一直強調「生氣不是好事」是錯誤的觀念,生氣是一種溝通技巧,不能一昧的用情緒性的話向對方表達「我正在生氣」或是一句話都不說,你不說,對方可能不會察覺你正在生氣,這樣忍耐會造成最終的大爆發,新聞上常常看到本來是別人眼中的好好先生,卻犯下殺人諸如此類的事,我覺得可能是平常太過逆來順受,但是如果太過充分的表達自己生氣,可能也會得不到對方的回應,甚至被拒絕,這本書有提到「該如何表現生氣的情緒」第一:不要一開始就否定對方,第二:給予對方肯定,第三:在說出自己的想法,我覺得生氣最困難的就是表達憤怒的時候不會太過偏激,主觀,想對待病人不可以摻雜主觀意識一樣,也不可責怪對方,也許對方是有逼不得已的原因,可是現在這樣說很簡單,真的要做就很困難,我也常常因為小事跟弟妹,甚至是爸媽吵架,現在看了這本書,以後會試著照這本書的方法去做,深呼吸或是去活動活動筋骨,在以後不管是不是從事護理這條路,都還是要面對人群,對待病人,對待醫生,對待學姐,都必須秉持著正確表達憤怒的方式,也不可以忍耐,最後還是會大爆發。裡面有提到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義,所有情緒可以不由言語表現,但仍會顯露在言語之外,如:語調,眼神,表情,神態,動作上,縱使病人不表達我們還是可以大致理解他在想什麼,例如:肚子痛會摸著腹部等……我們平常都是藉由這些小細節來了解他們是否在生氣。
|
106學年度寒假作業 12465 2018-02-25 20:10:12
長期照護雜誌-譫妄症臨床診治
譫妄症是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的病態改變,尤其常發生於 65 歲以上的老人,
得到這種病的病人很多時候是因為突然被關在一個地方,例如加護病房等….
可以這種病也常常被乎略,所以發現了之後反而病情會越變越嚴重,而且跟很多病它還跟很多老年病是有很大的關聯的,例如: 跌倒、壓瘡、失禁、失智症,
這種病吃藥反而不會變好,說不定會變得更加嚴重,這種病可以靠家人的陪伴還有關心,或是減少約束病人,多加運動,早上多多出去走走,曬曬太陽,
如果病人有身體上的缺陷可以提供一些眼鏡、助聽器、直譯器等輔助工具,讓聘人自己不會想這麼多,看完這篇我現在才知道原來這種病也可以提早預防,而且譫妄常在短時間內發生,維持數小時到數天,其臨床症狀包含:定向感不清楚、自主動作反應改變、集中注意力降低、不配合醫療措施、睡眠障礙、說話語無倫次、反應缺乏意義或一直重覆某種行為及錯覺等,發生之原因和前置因子與誘發因子的交互作用有關。前置因子指的是危險因子,誘發因子是導致譫妄發生的原因,老年人有較多的危險因子,因此當較多的誘發因子存在時就可能出現譫妄,
所以這種病人我們應該要更有耐心的去對待他們,跟他們說話的時候,語速要慢,要清晰,然後常常去關心他們
|
2018寒假作業 14280 2018-02-25 19:42:1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班級:五護一庚
學號:1065101319姓名:王怡婷
書名:不抱怨得世界 作者:威爾.鮑溫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月:2013年3月
索書號:177.2 ISBN:978-957-13-5713-3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的東西上,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而我們把注意放在什麼上面,那個東西就會擴大 。
2.抱怨是在講你不要的東西,而非你想要的東西。
3.如果我們對自己坦承,就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有理抱怨的事件,其實寥寥可數,我們的抱怨多半都是一大堆聽覺污柒,有害我們的幸福美滿。
4.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理吐出,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口中發出,我們確充耳不聞。
5.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身體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有兩件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1.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抱怨。2.我們過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何會抱怨,我們以為抱怨能带来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為什麼我們過不上我們想要的生活?鲍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带来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说,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带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作者鮑溫現身說法,講述自己13歲参加中学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我們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没有這樣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递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為自己引来更多的加害者。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沉默將更經常出現。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無法忍受讓沉默来掌控局面。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發出又臭又常的抱怨。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需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地结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上。如约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當前的現状,然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著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為什麼不是那樣?”在“無意識的有能”階段,你已经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经可以“無意識”(毫無所覺)的達到“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開始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内在思维的外在表现,决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一個在辦公室裡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具有黄金般貴重的身價。成為不抱怨的人,將獲得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你對他人的影響力。你將活出讓他人效仿的樣子,你將成為領袖,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随。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漣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抱怨為什麼有害,是因為抱怨會讓人產生消極的情绪,讓人带上有色眼鏡看世界,抱怨會磨滅人的斗志,磨損人的動力。傾向於抱怨的人,總是會否認人存在的主觀能動性,不能通過自我改造来適應世界和不斷改造環境。他們容易認為環境因素是不可以改變的。傾向於抱怨的人總是會否認外界存在的有利因素,因為抱怨自動把有利的方面都屏蔽了,抱怨會讓自我陷入自怨自哀中,掉入泥潭而最终傷人傷己。所以這本書提出的防止抱怨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應當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專注於可以改變的事情。把抱怨的精力轉移到改變現狀上。我喜歡書上說的,抱怨就像口臭,從别人嘴裡說出来,我們會意識到,而從自己嘴裡說出来,自己反而不知道了。所以這件事情,请改變你自己。因為當你改變時,你發現周圍的人也在改變了。你需要做的只是不要说出来!也許你依然这麼想,但請不要說出来。很快,你就會發現生活和周圍的人都發生變化了。要做一个快樂的人,能掌控自己的思想、開始按照自己的規劃過生活,就需要非常高的門檻,才能容許自己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關鍵在於不要放棄,“容易”通常和成功者沾不上邊。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即使面對像致命的疾病這般艱難的處境,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找到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