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在宅醫療觀點分享心得 12370 2018-02-24 21:54:58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五護三丙
學號 1045101115 姓名 林慶葳
書名 在宅醫療觀點分享 作者 許碧珊 、 陳睿安 、 陳御左 、 巫翰明 、 李思瑩 、 賴仲亮
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8年 2 月
索書號 ISBN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 居家照護目標在個案端為增進、維持健康、恢復功能或降低殘障風險。
2 在家庭端則為減輕家庭負擔與壓力、提昇自我照護之能力,穩固家庭功能與價值。
3 在個人或家庭的居所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健康照護之一部份,以增進維持與恢復個人健康,將
殘疾的影響降至最低,使其發揮最佳的獨立自主功能。
4在居家環境中為恢復中、失能者或慢性病個案提供廣泛的健康與社會性服務。
5因應現代化醫療措施,在尚未達醫療院所層級之設備及服務下,個案仍可在其熟悉之環境中,
透過專業人員之協助,獲得身體、心理及社會上需要之滿足。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有人說家是最好的醫療環境,因為家給人自在、舒適以及放鬆的氛圍,衛生福利部在 2013年老人
狀況調查報告中發現,生活中有極少數的社區老人表示「願意」住進安養機構、老人住宅或社區
安養堂,就連國外的民調也發現有大多數的老人都覺得家還是他們終老的首選,;隨著社會少子化以及逐漸邁向高齡化的問題1971年彰化基督
教醫院為了實踐在宅醫療化,決定由英籍醫師推動居家照護,同年也派遣醫院護士去香港當
地醫院觀摩,回台後提供產婦居家訪視,這也為了在宅醫療起了契機,而到了後來也陸陸續續的有
很多醫院開始推行在宅醫療,而在宅醫療這幾年蓬勃發展,去年四月,「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誕生。
這是由各醫療專業的專家們共同建構出來的第一線居家工作者互相支援合作的跨專業平台。在醫院
死亡和在家中病逝有甚麼差別?前者會面對的是接受醫院急救、電擊、發布家屬通知書或是心肺復甦
術,現在很多人會在醫院照顧那些生病衰老的家屬,但是經濟跟時間還有金錢都是一種負擔,在宅醫療提倡在家裡也能體驗到完善的照顧,使病人不用在醫院家裡來回跑,而且定期會有醫生訪視,
這對現實生活中有需要的人們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
106寒假作業-產痛不等於慘痛 12551 2018-02-24 20:32:47
1 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在生產上得救。
2 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
3 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他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
4疼痛的定義為:一種在感官及情緒上不愉快的經驗,通常與現存的或是潛在性的組織受損有關。
5生產時疼痛的傳導路徑乃由子宮的感覺纖維沿著交感神經系統路徑,子宮頸神經叢到骨盆神經叢 (下腹的神經叢),經由中間的神經叢到下方腰胸的交感神經鏈及到脊髓(通過第十、十一、十二胸椎及第一腰神經)。
讀書心得:
在二十世紀以前,婦女多半於家中生產,然 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婦女開始在醫院生產, 以台灣為例,約有99.9%的婦女選擇在醫療機構及 由醫師協助生產,這固然略略地增加了生產的安全 性,但卻也普遍地讓婦女失去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並認定生產過程為一病理過程(必定會有危險,非 自然的生理現象),所以需要醫療的干預(如:剪會陰、禁食、禁止下床走動、持續性胎兒監視等),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任何意外。
這些過渡的醫療介入,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是否有依據最佳實證的結果來照護個案?根據Cochrane的資料庫彙集有關「懷孕與生產期有效護理」(Effective Care in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的文獻中發現,過渡的醫療介入不僅無益於生產結果(甚至有些還造成反向的生產結果),而且還增加醫療成本,更糟的是讓婦女失去掌控自己生產過程的能力。
美國倡導水中分娩的學者Harper認為心靈與身體的結合在懷孕及生產期間最為明顯,若我們愈能將生產與生命聯繫在一起,我們便愈能看出能量與身心關係的影響,生產是個大好時機,讓我們可以探索、檢驗自身並體驗生命的創造力,她建議婦女藉由營造溫柔生產來面對生產,這能讓生產的疼痛不再是苦痛。
大部分的麻醉性藥物都會經過胎盤而造成胎兒負面的影響,包括中樞神經受損、感覺及運動反應 受損、對外界刺激降低,吃奶、吸吮及覓食反射受干擾等,藥物也導致婦女因為無法藉由移動、身體反應來因應胎兒的姿勢轉移,因此必須藉由醫護人員告知何時應該用力、如何推出寶寶,且會影響分娩的時間,相對地使用器械性分娩的機率也高出沒有使用藥物性減痛法的婦女,分娩時可以運用一些方法來減輕疼痛,例如:下床走動、經常改變姿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所利用抗力球及文獻中利於分2008年6月No. 179 娩的姿勢,發展了一套「待產期生產球運動」,並運用於待產婦女,發現在產程進展及減輕疼痛方面, 具有相當大的成效,可以藉由淋浴與泡澡,或是採水中分娩,都有助於降低產婦對醫藥的需求,在分娩中若有清柔的音樂,有人搓揉與按摩、陪伴與握手,經常給予鼓勵讚美,告訴她:「你能辦得到(You can do it!!)」,相信婦女就能對自己生產的能力信心十足,相對地就不再選擇以藥物及麻醉的方式來度過疼痛的產程,而婦女在待產過程中若獲得足夠的愛和受到照顧,與新生兒的情感聯繫也可以提昇,就更能照顧自己的寶寶。
生產是一個健康的生理過程,它可能也可以是疼痛的,但婦女透過孕育過程,卻促使婦女成熟、體驗上帝造人的奧秘的機會,它在我們的生命中佔有相當大的意義,除了能影響婦女的情緒、身體與精神方面,亦影響著孩子的生活及其他家人,創造一個優質的溫柔生產環境,實為醫護人員相當重要的工作。
|
106學年度寒假讀書心得 12630 2018-02-24 20:27:0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五護三辛
學號 1045101372 姓名 呂怡萱
書名 耳鳴,是救命的警鈴 作者 賴仁淙
出版社 平安文化 出版年月 2016年4月
索書號 415.939 8362. ISBN 9789869261074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 耳鳴不需要根治,也不必恐慌,剛剛好的耳鳴,是你最忠實的健康守護者。
2「治療耳鳴,最需要改變想法的是醫生。」是我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也常苦口婆心地告訴年輕的耳科醫生們,請多用善意、正面的角度看待耳鳴,不要恫嚇患者,才能避免造成患者恐懼。面對患者時,就算真的沒辦法了,也要說:「我們一起想辦法」,更何況真的有許多方法,只是還沒想到或嘗試過而已。做醫生的唯有先改變對耳鳴的觀念,不再停留在過去錯誤的治療方式,才能真正地幫助患者。
3 剛剛好的耳鳴:適量又有任務性的耳鳴,是身體最敏銳的警衛隊
4 改善耳鳴第一步:先睡個好覺
學會控制壓力,有效緩解耳鳴
耳朵保養,不吃藥是王道
5 耳鳴特別門診中,經常遇到許多憂鬱症及恐慌症的患者。在我的臨床經驗之中,大約百分之十的耳鳴特別門診患者需要轉介到精神科就診。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大意:文章中提到其實耳鳴不是病因,絕大多數的耳鳴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表示有地方出現異常,提醒我們該好好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找出引起耳鳴的真正原因。
耳鳴門診常見引發焦慮、憂鬱、失眠等情緒問題,其實我也很難想像耳鳴竟然會導致一個人會有自殺的傾向,例如:十九世紀,梵谷的一生充滿傳奇,後人從過往的病歷及書信中發現,他長期遭受耳鳴及暈眩所苦,更推測他可能因內耳的內淋巴水腫而引起「梅尼爾氏病」。治療過梵谷的醫生曾記載,梵谷經常聽到噪音,讓他感到十分痛苦,因此許多人都認為「耳鳴」是促使他走上自殺之路的導火線。這是個後人認為的案例,但其實耳鳴是來救命不是害命的。耳鳴的成因很複雜,牽涉的範圍也很廣,包括身、心、靈各方面。
新近研究發現耳鳴與大腦聽覺皮質的異常活躍有關,從前端負責收集聲波的內耳毛細胞到末端大腦皮質出問題都可能造成耳鳴,且65歲後碰上耳鳴機率高達三成,雖然病因難找、不易根治,但耳鳴帶來的不愉快經驗卻有機會獲得改善。「事出必有因,耳鳴是來幫患者求救的,」發現患者反反覆覆出現耳鳴是有原因的,通常是身體某部分出了狀況,比如梅尼爾氏症(一種內耳疾病)發作前,耳鳴會特別大聲;又比如鼻子有發炎狀況,像是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因為鼻子是對外開放的區域,又有耳咽管和耳朵相通,一旦阻塞就可能加重耳鳴狀況。文章中有個案例,一位中年男性耳鳴兩年治不好,結果照了核磁共振才發現鼻腔蓄滿膿液,是很嚴重的鼻竇炎,處理兩個多月後痊癒,耳鳴也好轉。
總而言之,文中傳達的訊息讓我知道,99%的耳鳴是良性的,如果沒有檢查出特殊狀況,一般耳鳴是會慢慢痊癒或改善的。把耳鳴當成忠心耿耿的保鑣,一旦出現,就是告訴你身體出問題需要去關照,不必把它當成敵人。
心得:看完這作者醫師的文章了解到,在這個醫學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耳鼻喉科醫生必須有一個認知:耳鳴不能只當成聽力的問題來處理,所以只顧耳朵,不管身體其他系統的治療方法早已經嚴重落伍了!耳鳴就如同疼痛一樣,是一種警訊,表示身體正在向你發出求救的電報,通知你身體出狀況了!因此我們可以把耳鳴視為身體的警衛隊。有些疾病是沒有立即生命危險的,如果以疼痛來警示,未免太過沉重,因此身體先以耳鳴來提醒你,尤其是聽覺或附近器官系統出狀況時。例如胃食道逆流患者也可能耳鳴,這是因為胃酸到喉嚨及耳咽管的距離很短,一旦胃酸湧上來時,就可能塞住耳咽管,引發耳鳴。讀完讓我增進了對於耳鳴的認知。
|
寒假作業 12493 2018-02-24 19:58:3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 班級:護三戊
學號:1045101236 姓名:魏雅媗
書名: 認識乳癌作者: 陳啟明
出刊日期:200408 出版社:和信醫院與您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 乳癌的診斷
2. 乳癌的治療
3. 自我檢查的時機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心得:在過去的時候因為乳癌乳房腫塊之外不會有任何的疼痛或是異狀所以很多人在得到乳癌的時候都會逃避不想信自己得乳癌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期所以如果發現自己胸部怪怪的或是有異常分泌物就該趕快去看醫生不該自認為沒事就不去看醫生!以前因為知識不足所以因乳癌死掉的人很多然後科技也沒有那麼發達所以治療效果也不是那麼的好因為淋巴遍佈全身所以乳癌的癌細胞若攻擊到淋巴那就不是局部這麼好處理了但在過去的20年來透過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就可以提早發現癌細胞並且用放射線和化學治療還有賀爾蒙治療的合併效果下治療成功率更是提升許多因為乳房切除術會造成
女生的自卑感以及生活上的不方便所以現在比較少再用手術的方式了然後因為科技的進步知識的增加所以現在治療完就不太會復發了治療效果藥膏也要靠自己的警覺性自己發覺自己身體有問題才能早一步治療自我檢查的時機也是很有學問的每天洗澡的時候就可以摸看看自己的胸部有沒有硬塊疼痛或是兩邊有沒有對稱阿之類的! 乳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家族病史:母親、姊妹、女兒曾患乳癌 (尤其雙側乳癌或收經前患乳癌)基因變化個人病歷:子宮內膜癌另一側曾患乳癌月經:月經早開始 (12歲前)、遲收經(50歲後)生殖病歷:從未產子較遲第一次產子(35歲後)所以自己的身體自己最知道還是要小心一點才行呢!
|
失智老人 12558 2018-02-24 17:44:08
在我閱讀完本文之前,我是不太了解失智症這個用詞,我只知道失智症大多都是與老人有關,而患有失智症的人,通常記憶力都不太好,常常會忘東忘西的,此時做為照顧他的人就要在他身邊從中輔佐,並且陪伴他,照顧他,所以在我閱讀完本文之前,我所認識的失智症之詞,就僅僅如此而已,非常狹義,所以我現在要開始介紹有關我讀完此文之後的心得,我所閱讀的是有關失智症的主題,在現在的社會當中,失智症這個病狀不單單只是人人隨口所說的一個病狀或是一個詞僅此而已,雖然現在的科技是越來越發達,越來越進步了,但在此同時失智症的人口相較於以前,也是越來越上升了, 據統計,失智症為全美十大死因的第七位,而依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3.2秒就有一位新罹病者,全球有3,560萬失智症人口,未來將以每20年加倍的速度成長,顯見失智症照護已成為未來醫療的重大挑戰,看完此文所說到的統計之詞,真的讓我嚇到了,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看來現在真的是老人社會了,現在的年輕人所承受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了,如果家中有一個失智老人,那麼那位年輕人可以說是身心交悴了,要賺錢又要顧老人,我想社會當中,可能就是怕此事發生,所以才會建立有關護理之家的設施吧,讓那些失智老人有人照顧,但不管怎麼說,也許當你照顧那些失智老人,覺得煩或累,你也是要去克服,因為他是你的家人,所以不管怎麼樣你都不能埋怨他,不理他不然他會很傷心,因為他自己也不想要這樣啊,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同情的心溫暖的心去照顧他關心他,而不是謾罵,謾罵只會造成反效果而已,所以希望大家能以溫暖的心去照顧他們,因為他們的行動不方便,真的很需要人們呵護與關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