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志工心得 13272 2017-09-07 19:15:42
在國軍醫院做志工短短的一個禮拜,學到了許多。剛開始很陌生,社工姊姊先帶我繞一圈醫院熟悉環境,然後再去病房報到。我待的病房的病人大部分都是需要復健的,所以早上一到醫院第一件事就是推病人去復健科。有時候,還要幫忙護理師領藥、送檢體;有時候要帶病人去一樓掛號處幫它們掛號;有時候要送病歷等等……
推病人去復健科的路上,我都會陪他們聊聊天,有時候他們會開開玩笑說:「妹妹,你可以直接推我們去外面走走,不用去復健科啦!」我就會笑笑說:「不行啦!該做的還是要做。」閒聊當中我發現他們其實很累了,他們已經覺得我在怎麼復健還是一樣,沒有好轉。在他們的眼神裡已透露出他醫院的這段日子過得很枯燥乏味。
這間醫院也講究『視病猶親』,是病人為親人。在我小的時候,我很常進醫院,有時候會看到插鼻胃管的病人,就會覺得很不舒服,因為當時的我還小不知道那是什麼,所以看到都以為那是他的嘔吐物……;現在,我長大了我也知道那是什麼。在醫院的時候也有一個病人他是插鼻胃管的,每次看到他他總是在窗邊看者窗外,有時會想去陪陪他卻又不敢。他看窗外的眼神很是傷情,感覺是說「為什麼我的家人都不來看我之類的……」。但在有一天,我鼓起勇氣,那天我推他去復健,我就跟他聊聊天,讓他感覺這個世界還是有人關心他的。
最後
『如今常存的 有信、有望、有愛 這三樣,其中最大的 是愛。
《哥林多前書 13:13》』
|
讀書心得(106.9.4暑假作業) 11787 2017-09-07 10:18:13
看完這篇文章後,問了媽媽,有沒有哺餵母乳的經驗,可惜的是我跟姊姊都沒有喝到母奶,因為媽媽說奶水不足,可能也是之前還沒有積極推廣母乳哺育的關係。關於產後能不能順利的哺餵母乳,是產婦都會遇到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位產婦都能夠採純哺餵母乳至產後六個月,除非小孩有醫療上的需求。採純哺餵母乳指的是,小孩子出生一直到六個月大的這段時間,期間不餵食其他任何的食物或水分。而哺餵母乳是指,嬰兒以母乳作為其主要的營養來源,也會補充少量水分或葡萄糖水。哺餵母乳,不管是對嬰兒或母親,都有很多的好處。媽媽方面,因刺激催產素的分泌,促進產後子宮收縮,減少子宮復舊所需的時間;降低子宮頸癌、卵巢癌及乳癌的發生率;預防骨質疏鬆、減少第二型糖尿病及產後憂鬱的發生。對於嬰兒可增強免疫力、避免腸胃道及呼吸道感染、降低嬰兒猝死症、減少糖尿病及肥胖的發生率,這些在課本上都曾提到過,且初乳中所含的寡糖有輕瀉作用,能促進胎便於24小時之內排出,降低新生兒黃疸的發生。母乳也較配方奶易消化吸收,不會增加嬰兒腎臟的負擔。國民健康署指出,台灣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哺育率在101年達到49.6%,已接近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的目標(50%),與母嬰同室以及母嬰及早肌膚接觸這兩項策略有關,是影響能否成功餵母乳、以及能否成功餵滿六個月的重要因素。產後有些因素會影響產婦哺乳的意願,若是奶水分泌不足,先看嬰兒含乳姿勢是不是整個含住乳頭及乳暈;建議媽媽給予嬰兒多次吸允的機會,刺激泌乳素。保持正向的情緒,促進催產素反射。乳房脹痛時,多給寶寶餵奶,可先熱敷使乳房循環通暢,再按摩乳房,嚴重時可冷敷止痛。有些產婦則是因生產後的疲倦感、剖婦產後傷口疼痛的影響,較難持續哺餵母乳,這時支持系統對媽媽是很重要的,能夠提升媽媽哺乳的意願及信心,出院後持續支持及追蹤,協助處理哺乳遇到的問題,能夠使哺乳持續至產後六個月的時間。
參考資料
李鳳雪、王國明、高毓秀.初產婦背景因素對母乳哺餵經驗與自我效能之影響.助產雜誌 2012 , 54,56-6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掌握過去、規劃未來。2012。http://www.hpa.gov.tw/BHPNet/Web/News/News.aspx?No=201208070001 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世界各國母乳哺餵率。2012。http://mammy.hpa.gov.tw/ kbcontent.asp?cid=359
|
105學年第二學期暑假作業 11785 2017-09-07 01:29:31
文章:
1. 提升24小時母嬰同室執行率之方案
The Scheme of Improving 24-Hour Rooming-in Rate
作者:高美華(Mei-Hua Kao) ; 林育靜(Yu-Ching Lin)
2. 提升24小時母嬰同室執行率之改善方案
An Improvement Plan to Increase the Achieving Rate for the 24 Hour Mother-infant Rooming-in
作者:王雅香(Ya-Hsiang Wang) ; 林雅惠(Ya-Hui Lin) ; 侯惠足(Hui-Tsu Hou) ; 陳淑娟(Shu-Chuan Chen) ; 陳繪竹(Hui-Zhu Chen)
3. 母乳哺餵與母嬰同室
作者: 高美華 ; 林育靜
心得:
近年來努力推行24小時母嬰同室,好處是除了可以建立及增進親子關係以外,能夠提早教導產婦哺乳的技巧,有助於產婦及其家屬在出院回家後能比較有方法照顧新生兒進而減輕焦慮,預防產後憂鬱的發生,但現實往往與理想有差距,母嬰同室並不被大多的產後產婦所接受,主要的原因大概是:1.護理師探視頻率少,無法立即給予諮商與協助2.產婦覺得夜間起來哺乳太累3.覺得奶水不足。其餘的還有像是未告知夜間哺乳得好處及重要性和衛教內容不一致……等等的原因,造成產婦執行母嬰同室的意願降低,因此這篇文章就是在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提升24小時母嬰同室執行率。
如果我是剛生產完的產婦,在沒人告知我或是講不清楚執行母嬰同室的重要性和好處的話,那我可能也只會想好好休息,若是在不了解母嬰同室的重要性的狀況下,就開始24小時跟新生兒相處,那對我來說可能是一個使我焦慮的原因,無法好好休息又不知如何照顧,會使我更手足無措。而我得這些擔憂,可能也是其他產婦所顧慮的,正呼應這篇文獻資料24小時母嬰同室無法成功的前兩項主要原因,無法立即得到諮詢與協助和無法好好休息,針對這些阻礙母嬰同室執行的原因,她們提出好幾個辦法,例如說:對於認知不足的部分就在產科門診,產婦來檢時就宣導母嬰同室的重要性及好處,以及她們在新生兒辦理住院時,向家屬解說母嬰同室執行方式,她們還有製作宣導單張,讓產婦和家屬能更了解母嬰同室的重要性。然後對於哺乳方式和技巧這方面,就是護理師多教導產婦正確的哺乳姿勢及技巧及製作類母乳輔助器來協助。另外還有對於夜間哺乳太累這點就是提供教導躺餵,親子同床,提供L型靠背枕……等等,許多辦法在實施之後,發現24小時母嬰親善醫院的執行率明顯上升。
在產後本身情緒本來就比較不穩定,若是在還沒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就馬上執行24小時母嬰同室,雖然能提早建立親子關係和學習母乳哺餵,但可能會造成產婦焦慮的情況,不過在他們的一些改善措施下,護理人員會增加巡視的次數、提供充足的衛教知識和哺乳技巧……,如果我是產婦,會比較有意願執行母嬰同室,能先學習如何照顧嬰兒,在出院回家之後也比較不會這麼慌張,我覺得她的改善措施很完善,也真的成功提升了24小時母嬰同室的執行率。
|
護理典範 13289 2017-09-06 23:07:01
白寶珠女士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傳教士,她憑著信仰和對病人的熱忱,先是在台北縣的樂生療養院工作,但後來她發現有很多痲瘋病患是來自澎湖,於是有了到澎湖服務的念頭,這五十年來在澎湖投入治療麻瘋病的工作,一待就將近半個世紀。也因此澎湖人早就將她視為「在地人」,有人稱呼她為”澎湖的一顆寶珠”、”永遠的白阿姨”、”上帝差遣在澎湖的天使”
這麼多年來,她從來沒有拿過政府或其他單位的一毛錢,她將她的錢都用來購買藥品,當她去探訪病患時,若有遇到貧窮的家庭,她所給的甚至還包括生活用品,在人生的最後她寫下遺書,表示要把剩餘的錢全部都留給台灣人,而後來發現她留在身邊的錢不過數萬元而已,所以我們知道,白寶珠女士真的是奉獻上她所有的一切了,也因此病人是絕對的信任她,
在學醫的過程中,常常聽聞關於傳教士的付出與大愛,但較為耳熟的是德雷莎修女或史懷哲等人的故事,其實在我們的這塊土地上就有人奉獻了她的一生,我其實是在她今年過世時才第一次聽到她的名字,在那時卻沒有太多感觸,直到聽完演講為之驚訝的全身發麻,才真正的明白她付出了多少愛在這土地上。最近,在台灣常有人參加海外醫療服務或無國籍醫生等組織,但能有幾人能用他的一生來為異鄉作出奉獻,這是讓人難以想像也更讓人為之欽佩的情操。
一直以為台灣是一個已開發國家,像馬偕神父這樣的傳教士應該也較少了,但沒有想過的是,在台灣各偏遠地區,還是有許多傳教士在默默地奉獻著,這會讓我深思,或許他們比起我、比起許多台灣人都來得更愛這塊土地,我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呢?我能否像白寶珠女士一樣對他人的生命產生深遠的影響呢?真的希望我能夠更愛這塊土地,為它作出更多的奉獻,我知道自己是沒辦法擁有像白阿姨那樣的大愛,只期許自己能夠盡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
105學年度下學期暑假作業 12484 2017-09-06 22:08:09
「想通了就好,人生其實沒有這麼煩」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去放鬆自己,不要去糾結東糾結西的,放過自己。
第一個月,書要我們學會如何「自在的生活」要活得像自己,不要去勉強自己做不府合自己的事。我們沒有辦法去遠離別人或是改變別人的想法,因此有時候可能會被旁人影響到甚至掩蓋了自己的真心,我們要學習關上自己的耳朵,聽從自己心裡發出來的聲音。
「停止預知明天的煩惱」這是在這本書裡面我覺得對我來說最需要改的東西,我常常煩惱很多未知的東西,明明明天又不一定會發生,我卻在那邊窮擔心,常常搞得自己無法睡覺、心力憔悴。
「被人說閒話時,就當耳邊風就好」這我也要學起來,在打工時,前輩常常唸我或是其他的後輩,我常常會很在意,常常搞得自己在自己圍的圈子裡打轉,到最後甚至自己給自己打了個無解的死結。
「太過於緊張,分個神反而能有更好的表現」我常常會很緊張不管是在學校、外面或是在打工的地方都一樣,在學校,就怕做了什麼舉動惹同學老師不高興,在外面,怕別人覺得我是個怪胎做一些奇怪的舉動或穿的很奇怪,在工作場所,則怕擋到別人或是常常出錯,也許分個神對我來說是好事不要那麼緊張,以免越緊張越出錯。
我覺得這本書真的交會我很多東西,真的是想通了就好,人生其實沒有這麼煩!使心放寬,別去想那麼多,別去在意那麼多,別讓自己去想那麼多,別讓自己搞得那麼心力憔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