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106年暑假心得 12342 2017-09-05 11:03:00
請聽我說:憂鬱症不是一輩子吃藥 :) 作者:鐘國軒醫生著
患有憂鬱症的病人通常是因為環境、人為而生病的,有些人是因為壓力、霸凌、長期被打壓下....等等因素患有憂鬱症,要得到解決的辦法不是只靠藥物而已還要靠自己心理調適才能醫治好。
治療憂鬱症有很多對症下藥的方法,例如:運動、多出去戶外走走與家人、老師或是醫生、心理諮詢師等等,最佳辦法就是靠自己了,身邊的朋友也一定要觀察身邊的朋友是否有異常,避免有意外發生。
老人生死教育緩和照護與靈性需求
人到了最後一課終究還是會死亡,但接下來就是時間問題了,死亡之前親人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告知他們,避免情緒過度悲傷,畢竟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生老病死的階段是必經過程,像是在這次實習中聽到醫生向家屬建議給父母安寧,讓老人家沒有病痛的走,因為奶奶昏迷很久了也需要鼻胃管灌食,情況不樂觀的話就建議安寧了,有時候事情來的太突然來不及準備,讓家屬措手不及可能造成一輩子的遺憾。
失智症臨床照護指引:失智是因為大腦萎縮影響到生活自理和記憶,而這種病是沒辦法治療的生活起居等有人來照顧而許多小孩會選擇把父母送去安養院或是請外傭來幫忙照顧,父母需要的只是想得到關心和照顧並不奢求甚麼,許多小孩因為要上班或是照顧小孩忙得不可開交而無法照顧父母,許多小孩可能在外地忙工作或做生意導致無法抽出時間照顧父母。
|
106學年度暑假作業 11562 2017-09-05 10:50:45
106學年度暑假作業
護理科 四年丁班 1035101160 1號 廖沛慈
一、個案報告文章
1.賴建旭(2010).糖尿病與周邊神經病變.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2.楊淵博(2010).糖尿病與周邊血管病變.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3.何延鑫、黃久美、郭鐘隆(2010).糖尿病患者心理社會調適、因應方式與衛教需求之關係.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二、心得感想
這次會以糖尿病來作為我這次主要的方向原因在於我發現身邊的長輩們罹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而我自己本身也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之一,則事實上在我們國內罹患糖尿病的比例越來越高,因而糖尿病甚至被稱為文明病,而我們的生活水準愈高愈有增加的趨勢。糖尿病是屬於一種慢性病,而它更令人畏懼的是具有遺傳的基因,而遺傳會因種類而異,一個家族如果有一位原發性糖尿病人的家屬,則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以上;單親得到第二型糖尿病者,其子女得到糖尿病的機會為二、三成,雙親均為此型糖尿病者,則機率增至為五、六成。至於我的家族中是屬於雙親均具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遺傳基因,因而我更關注此疾病的重要資訊與相關照護。糖尿病同時也是「萬病之源」,所謂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異常的疾病,此代謝異常的疾病,並不僅限於血糖的代謝問題,往往會造成蛋白質、脂肪等,全身營養的代謝不均衡,因而會使患者抵抗力減弱,容易受到感染症的侵襲,並且容易發生退化性變化。而在這前兩篇文章的個案皆是因為血糖控制不良導致併發症,加上知識缺失,不懂該如何控制糖尿病飲食等自我照護,造成嚴重併發症需要住院接受治療;藉此可知在未來當我們在照護糖尿病的個案時,我們應要更加注意他們對於糖尿病的認知到底有多少及對於他們的生活飲食控制衛教是重要的,而選擇第三篇文章的原因在於糖尿病的病情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是需要長期的控制、調養及配合規律的運動,因造成很多病人是無法去適應的,而無法適應就可能心情低落等心理反應,同時可能帶來心理上的疾病,因而對於這類的個案來說「調適」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對他們疾病的相關衛教與心靈上的關心是幫助病情穩定的關鍵之一。
|
暑假作業 護理典範 13242 2017-09-05 08:24:50
班級: 五護二乙 姓名: 鍾芊芊 座號 :1055101105
護理典範: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中文名字-偕叡理
他的故事: 馬偕是一個有清教徒的堅定信仰,過著虔誠的宗教生活,也因此造就了馬偕的謙卑愛人的人格。他有五個哥哥七個姊姊,家中排行老么。馬偕的父親喬治 曾是佐拉村「老木造教堂」長老教會的長老,母親是Helen「老木造教堂」
「老木造教堂」是由蘇格蘭高地Sutherland, Ross, Inverness等州(Shire)的移民於1832年建造的,首任牧師是來自蘇格蘭的馬堅志。其神學是「嚴格又古老的加爾文主義」:敬畏上帝,教導子女讀聖經、信奉主,聽從自己良心的聲音,遵守安息日且喜愛之,也敬愛傳道者。
他十歲時就立志海外宣教,十歲是馬偕一生的重要關鍵,因為傳教士賓威廉的話讓他立志海外宣教-賓威廉那年剛好返英國述職,途經佐拉村時,曾在教堂中報告他到中國廈門宣教的情形,當時馬偕雖然僅有十歲,卻深受感動,受這位英國宣教師的感召,就決心要效法,長大後不僅要當要一位宣教士,並且要到中國去宣教。
而之後,馬偕自師範學校畢業擔任教員後,輾轉再多倫多、普林斯頓及愛丁堡大學深造,直到1871年獲加拿大海外宣道會派令,始終不改其往赴中國宣教之初衷。
而這就是他為什麼能到中國,他的信念緣自於他父母親虔誠的宗教信仰,而在外力的影響下增加,且他在這之中所得到的東西,對他在台灣的傳教工作有相當大的影響!
之後馬偕因著上帝給他的旨意,馬偕於1872年9月3日搭船抵達台灣,他望著淡水觀音山和淡水河的美麗景致,在日記上寫道「感謝主,就是這個地方了」,他堅信這就是上帝指引他宣教的地點。
當時他前來台灣傳教時,被所有人看不起,台灣人覺得馬偕只是個阿凸仔根本沒人想聽他傳教,甚至滿厭惡和排斥,尤其是這個「鬍鬚番」,還想要大家改信西洋神,真是大逆不道,許多人對他吐口水,甚至威脅要加害於他,但馬偕不為所動。馬偕不曾放棄,而持續的為神服事台灣這塊土地。
馬偕不僅服事還幫台灣人治病,他最出名的醫療技術就是替人拔牙,他一手拿聖經,一手拿拔牙鉗子,約拔了二萬一千多顆牙。
日子久了之後,台灣人也開始慢慢接受馬偕,也開始被馬偕所傳教上帝的話感動。
心得:我也是出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下,我很喜歡馬偕這個人。馬偕可以這麼成功是因為這些都是上帝的恩典,馬偕就像上帝派來的天使一樣,因為上帝是掌管世界的全能者,所以,我以後畢業我也要像馬偕宣教師一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耶穌說過,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信靠耶穌,才是智慧的開端。
|
106暑假作業 12585 2017-09-05 06:27:36
書名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作者 蘇絢慧
看完這本書領悟了許多,人跟人之間無法達到平衡人生活著或許就是為了要活在別人眼中,
讓我很迷惘,甚至想去探討的是我們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的人 是好的還是壞的
沒有人可以做到滿足達到別人所要求的需求,在兩個人的關係中是很尷尬的,常常因為對方達不到
自己所理想的那樣,而產生爭執分裂 但是人往往都是自私的 沒有想過別人的失望,沒有想到自己也達不達別人所要求的理想,為什麼卻是先要求別人先達到自己的理想,不斷的怪罪別人,否定別人
其實你心裡怎麼看待別人你就是那種人,不要說別人的不是,更沒有權利要求別人達到你的要求,甚至理想 並且在關係中爭吵時 每一次爭吵就是一次裂痕, 為甚麼不能做到與彼此溝通 而是怪罪,如果可以試著去了解彼此共同前進的目標達成協議 甚至一起前進 而不是只要求對方前進 而自己是在原地打轉 樂於分享與付出 但不是交易與計算 人往往計較誰付出得多, 真正要好的一段關係,是不會去計較誰付出得較多,得到的回報 那這樣的付出都是交易 為了要得到回報,
而不顧兩人之間的裂痕而去爭吵,任誰都不會快樂 兩個人持續爭吵拉扯 感情是不會長久的,
讀完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也成長了許不是凡事都要求別人,自己應該要先做好才能有資格去評論別人,去和對方好好溝通,而且不能只是一昧的責罵。
|
105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2662 2017-09-05 05:46:55
書名: 人際關係溝通
溝通是需要風度的,吵架一定兩敗俱傷,最後一定雙輸,而溝通一定是雙贏,但是我們通常只會吵架不會溝通,人生不是用來吵架的。解決問題是靠溝通而不是靠吵架,吵架只浪費生命,完全於事無補,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吵架只會帶來更多傷害。什麼是溝通?就是在講每一句話時,要考慮到對方的感受,也考慮到自己的感受,讓對方和自己聽了都很開心,這才能雙贏,而人生當你懂得雙贏,你才能無往不利,這個世界上不曾有人透過溝通改變過別人的,我們跟人溝通不是要試圖改變別人,而是要試圖了解對方,了解對方後,我們才知道才如何跟對方互動!
然而當自己的意見該表達的還是要表達,否則會造成退縮思維,但是注意到不要傷害別人,要以最禮貌的態度、方式來表達,如果你不表達,別人也無法了解你。在溝通時也不要只處於弱勢,是要有禮貌的表達你的意見,要學會尊重他人,而不是你的意見不能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