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給活著的我們,致逝去的他們 12320 2017-09-02 19:57:52
死亡,並非終結,毋須恐懼。
肉體之死,代表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延續另一種生命。
你心中想再見一面的人,一定見得到……
只是在那之前
我們必須先做好「活著」這件事,時時感謝「活著」這件事。
其實我很怕死.我曾經因想到人總有一天會死,會離開這個熟悉的世界,再也無法表達自己,再也不能思考,再也見步道生命的一切,最終無可避免歸於虛無,這件事實讓我害怕到半夜睡不著覺。
如何好好度過自己的人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要好好的過這一生,毋須過度執著於不必要之事。我們會執著於別人的看法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執著於一硬要達成的人生目標。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價值觀下,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個體,沒必要苦苦束縛自己。小時候在那個懵懵懂懂的年紀裡,對於死亡,有一種全然陌生的恐懼。恐懼來自於無知,對於死亡本身無知,對於死後的世界無知。隨著學識的增長,理性思維的成熟,對於死亡真正了解過後,恐懼才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現世事物的專注與追求。直到這次基護臨床實習,經歷了一些生老病死,才又重新對於死亡有所體悟。
藉由這次的臨床實習,我看見了病&死就在一線之隔,親眼目睹病人痛苦掙扎的表情,和已準備好面對事實的心情,全部都浮現在眼前。其實死亡不是一切的終結,反而可能是另外一場壯遊的開端,關於這一點,許多醫護人員甚至殯葬業者都有各自的靈魂體驗。從各種瀕死體驗,附身現象等等,讓人們了解到死亡並不是終結,生命是會延續的。所以說死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應該是一種遺憾。
作者說:┌這個世界是一座體育場,我們都是活在當下的參賽者。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往生者們一直在觀眾席為我們聲援。我們要好好活在當下,期待日後與他們重逢之日。」
|
護一己 23 王宇佑 服務心得 13424 2017-09-02 19:55:52
我的服務地點在家對面的員山國中,到那找老師問問有什麼工作嗎? 工作內容大多都是掃落葉、整理工具間、搬些重物、拔操場上的雜草等等.....,有時候會比較輕鬆,像是監督來銷過的學弟妹、幫學校種的植物澆澆水、在籃球場撿垃圾,在籃球場撿垃圾時,發現很多人非常沒良心的把垃圾都丟在旁邊,沒有要帶回家或找垃圾桶丟的意思,連裡面的食物也會有剩下的,感覺非常浪費又噁心。也有整理回收的工作,有時會看到分類錯誤,但這還不要緊,不過連食物也要跟著丟,這不是為難了要整理的人嗎?
在工作的某一天,學校有辦教職人員的羽毛球比賽,辦完之後要收拾場地,因為椅子很多要搬到二樓,又只有自己一個人,所以搬椅子搬的手很痛,結束之後,主辦老師來跟我說聲謝謝,也知道因為搬椅子的傷還帶我去擦藥,此時只感覺的到溫暖,手上的痛以及身體上的累也感覺不到了,讓我感覺到了服務別人的喜悅,這股喜悅的感覺足以將疼痛感及疲勞全部蓋過去。
以真心服務他人,維護環境感覺好開心,不僅自己開心,別人也會開心,如果說以後有更多機會的話,我想去不同的地方幫助他人,去做其他不同的工作內容,來充實自己的生活。也希望能多做一些維護環境的行動,也可以多宣傳保護環境以減少對自人的危害,懂得做分類,珍惜使用資源,在微小的行動都可以為維護環境,保護地球多盡一份心力。
|
暑假作業-護理典範人物心得3 13551 2017-09-02 19:51:18
書名:用心醫病 作著:許添盛.王季慶
西元一九一七年二月九日,一位女嬰誕生在台灣彰化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家庭裡。她就是日後留學日本、加拿大、美國,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取得護理碩士學位的台灣人─陳翠玉女士。 陳翠玉女士彰化高女畢業後,渡海到日本東京的「聖路加女子專門學校」就讀。1942年畢業返台,先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和台北保健館。一九四八年取得學士學位後返台,擔任台大醫院護理部第一任主任。一九五○年創辦「台大護校」,擔任校長。第一次招生即男女兼收,創下了台灣男性護士生的首例。一九五四年再度獲得WHO獎學金,繼續擔任台大護校校長,並於一九五六年秋天與余道真、魏火曜及葉曙三位教授創設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 陳翠玉女士除了培育大量的台灣護理人才之外,她也是台灣護理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推手。 這一個時期的台灣護士,因為受教於基督教宣教師,所以普遍擁有奉獻、質樸與付出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當時是與普世的護士價值完全接軌的。西元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展開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的護理訓練雖然從一八九八年開始,可是最初十年僅止於訓練在台的日本護士,一直到一九零七年才在台北病院「看護婦養成所」開放台籍女性接受訓練。當時護士學生所有的養成教育都是在醫院裡完成,但是師資不是由專業的護理人員負責,而是由醫院的醫師來擔任。由於受訓的護士生在醫院的地位僅高於雜役人員,對任何人都要保持尊敬,於是養成了她們日後擔任正式護士時也是唯唯諾諾的習慣。再加上日治時期的護士必須替醫生「刷衣服、擦皮鞋」,這種先侍奉醫生再服侍病人的惡習,不但破壞護士制度的精神,也造成了護士的自卑感。這一種現象,在整個日治時期都沒有得到改善。 一段改革的經歷,或許就是陳翠玉女士對台灣護理界最大的貢獻。也因為如此,在陳女士辭世十七年之後的二零零五年,隸屬於行政院衛生署的台灣醫療史料文件中心將陳翠玉女士推選為台灣護理界的典範之一。
|
一公升的眼淚 12506 2017-09-02 19:44:26
「直到我能這樣微笑著說話為止,我最少需要一公升的眼淚...」
故事中的主角亞也, 在青少年人生剛起步的階段診斷出罹患小腦脊髓萎縮症候群 ,從一開始輕微的手腳抽搐 ,到失去控制肌肉無法行走活動,最後,連身體上是維持生命的能力,也漸漸消失。但是最痛苦的,是一直到最後,他仍有和常人無異的思考能力,就像是一個被鎖在人偶裡面的活人一樣。
這種一點一點失去自己的感覺,我根本不敢想像,但是亞也卻撐著這,在殘障學院中都算重症的身體,把它每一天的心情都化作文字的力量,在看這本亞也的日記時發現,如果直接看第一篇日記和最後一篇,其中對比讓人感到心酸,和第一張比起來,最後一張相對篇幅短了很多,甚至出現了「以下字跡太過凌亂,無法辨識」的字樣。
病而欠缺,從意識起便開始學習處理難堪,明白到即使如何殘缺,要生活下去,必須神采飛揚的過活。不知是生而心態正向,或是經年累月演練得幾近沒有瑕疵的樂觀,重複說服自己......不管如何, 她能堅強起來,樂觀去面對病情,努力將生命活到最後,發光發亮!想想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能否跟亞也一樣堅強面對?
透過亞也,不只讓人從中得到勇氣,努力生存下去,學會珍惜生命與身邊的一切。另外也看見自己身體健康是多麼幸福,不要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怨天尤人,並且在遇到身心障礙者時,能夠以同理心去看待他們。
|
閱讀心得暑假 12493 2017-09-02 19:35:43
看完蓮娜瑪莉亞的故事後,對我的啟發就像滔滔不絕的泉水一樣擁上心頭。每個人在生命中必定會遭遇許多困境和逆境,若是我們自怨自艾,那麼想必會苦上加苦,若是我們能勇敢面對,或許其實那些痛苦就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良機,就像一句話『良藥苦口』是一樣的道理,有時我們只要換個角度想,人生就會海闊天空。蓮娜瑪莉亞,一出生時就沒有雙手,左腿只有右腿的一半長,生命中的種種磨難,也就是因為身體本身的殘缺,給予了她許許多多的磨鍊,促使她鍛鍊出如此異於常人的意志力亦或者心志,使得她心存感恩,並以生命經驗幫助許多處於生命邊緣的人,她雖是重度的殘障者,卻是我心中上的聖人。
連這麼一位重度殘障的人士都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如此多采多姿,那麼回頭來看看我們這些身心健全的人,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說有人跳樓自殺、燒炭自殺或跳河自殺……等等諸如此類的新聞。這些人就是在逃避現實,浪費生命。看著那些人的屬悲痛的哭泣、喊叫,讓人感到鼻酸和十分的悲傷,無論他們如何吶喊,始終是喚不回來他們心愛的家人、朋友,而一條寶貴的生命就這樣消失無蹤。想想,一條生命是如此得來不易,我們的媽媽要把我們生出來,中間吃了多少得苦頭,忍受了多少的皮肉之痛,經過了近十個月的煎熬中於生下我們後,還要為我們付出多少的心血才能把我們平平安安的拉拔長大,在這過程中,如果稍微有些的粗心或不留神,我們現在也不可能事健健康康四肢健全活的好好的在這裡,所以如果我們輕易的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豈不是太對不起我們的父母親了嗎?
一個人最可悲的不是身體上的缺陷,而是自我放棄,雖然身體不健全,但還有最重要的一顆心,連心都死了,就算有再多的機會,對你來說都只是空虛無意義的,我認為,只要我們的內心保持著一線希望,種有一天機會會出現在你面前,這時我們就得要懂得把握,要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辦得到,人不可能渴望別人永遠的幫助你,若你就像個乞丐一樣四處乞討,那只會使你失去了你本身的潛力,腳踏實地的靠自己去爭取可以增加你對自我的肯定,激發我們隱藏許久的內在,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只會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米蟲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是個有用的人才,只要多加充實自己,肯努力向前,相信每個人的前方都有光明的未來。
我覺得老天爺是公平的,不管你先天的條件有多麼的糟糕,只要我們肯努力,相信贏家必定是那位肯努力向前的人的。然而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若你連最基本的第一步都不肯嘗試跨出去的話,那你永遠也不會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