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護理典範 13213 2017-08-30 17:40:52
書名:《愛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
作者:陳啟淦
書名:臺灣推動進階護理的典範:白寶珠女士
作者:余玉眉
書名:台灣女英雄陳翠玉
作者:李錦容
【閱讀後心得感想】
閱讀完後,我看到了陳翠玉校長對台灣的付出,不僅僅是改革台大醫院和創辦台大護校這樣而已,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例:她在改革台大醫院時,為了要提升護士素質及解決護理人才短缺問題,提出了設立護校的構想,她這麼做是為了讓台灣有個良好的護理環境。
陳翠玉校長在這一生中,做了很多事都對台灣有很大幫助,除了對護理的貢獻,她還在1986年發起成立全球性婦女台灣民主運動,這是一個婦女運動,為了就是不願意讓下一代的子孫再繼續嚐當童養媳之苦。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教育一個男人往往只是教育一個人,若教育一個婦女,會噹教育全家庭」,這句話讓我覺得婦女也可以做男人在做的事,不一定女人就沒那個能力,或許女人可以做的比男人更好更出色更能勝任。
德蕾莎修女年幼爸爸就死了,靠著媽媽為人做女紅養活全家。雖然家裡窮困,母親仍堅持要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出來,幫助比她們更貧困的人,使她從小就感受到服務窮人是自己的天職。
18歲時她加入愛爾蘭社區修女會,被分發到印度的天主教中學當老師,但她看見學校高牆外的窮人,內心感到很痛苦。1946年她離開學校,專心去做服務窮人的工作。
其他還有很多不為人知默默付出得修女們也都替護理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些付出為並不是為了名利,大可在家裡過上不壞的生活,我們不一定要跟這些人物一樣,但是既然身為護理人!我們應當跟他們有相同的信念~熱心助人,不畏困難的突破眼前的困境才是
|
105學年度暑假志工心得 13270 2017-08-30 17:40:28

心得:在基隆醫院當志工共7天,兩個禮拜.之前有在基隆長庚當志工過,但是車程有點遠,所以之後就改在基隆醫院做.我在那裏我每一樣工作都嘗試,像是護理之家,我以為是去照顧阿公、阿嬤,結果並不是,是去用3M紗布和一般紗布纏在一起,再把它跟它穿插進去.看到那裏的阿公和阿嬤都很可愛的跟我點頭打招呼,就覺得心情好!藥局,他們的藥局路程有點遠,你要走到地下一樓,幫他們拆藥,因為我拆藥的速度對他們來講太快了!所以他們到最後就叫我先休息,然後順便陪我聊聊天.社工室行政,我幫一位姊姊打資料,看起來像是記他們社工室的錢出入的帳,還有誰捐錢給他們,把那些金額打入Excel檔,其實很有趣的~還有另一個是在往護理之家的電梯口右邊,我忘記是叫甚麼來者了!反正我在裡面是在整理過去病患的資料,它上面會有序號,你要按照號碼來排好,然後最後那個阿姨叫我把一些它整理好的不要的資料叫我用碎紙機碎掉.在這7天阿姨及姐姐都對我很照顧,還請我喝飲料、吃便當,真的很感謝,也很愉快、充實.也覺得醫院有這些人的幫助及愛心真的很好,因為有了他們這些人,醫院才能散發出光芒.
|
書名: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 作者:張文亮 13527 2017-08-30 17:27:59
這是一本南丁格爾的傳記,作者描寫的很詳細,更多的是把南丁格爾在人生道路中真真實實的心境、努力、徬徨、掙扎……等等很多情緒描繪出來,也讓讀者知道在未來在面對人生中的困難時能夠有更多的體悟。南丁格爾在護理上的堅持,是我在未來的態度上很好的榜樣。
書中南丁格爾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長大後立志想當護士,所以從小就懂得尊重生命;為了當上護士遭父母反對,而跟他們吵了一架,她很努力很認真的,反而不放棄的終於成為了一位優秀的護士,然而,她也拋棄榮華富貴,堅持投入護士的工作,在克里米亞戰爭時不顧自己的生命跑到前線去照顧受傷的士兵,使傷兵很感謝她,在她的細心照顧之下許多士兵已很快復原了,她很擔心前線的士兵,所以決定到前線去看受傷的士兵,她可能是因為接二連三的太過勞累而病倒了,在護士們細心的照顧下病漸漸好起了,她堅決無論如何一定要繼續留在這裡照顧受傷的士兵,也因此使大家很感動。
南丁格爾的意志真的很堅定,不輕易就被人打垮,堅持當護士,她照顧那些士兵的時候,每天晚上都提燈去看看那些病患睡了沒,也因此才得到「提燈天使」這個稱號,也是因為每晚上前探病,許多受傷的良好的照顧,才不至於死了很多人。南丁格爾真的很偉大,因為她的偉大改革,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讓他們又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了。
|
照顧一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復發病童之護理經驗讀後心得 11685 2017-08-30 17:23:31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癌症的首位,而張小妹在三歲七個月的時候,因發燒、臉色蒼白、倦怠症狀、全血球低下,經骨髓穿刺檢查後,診斷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六歲時,因為發燒、呼吸淺快,經骨髓穿刺後診斷為復發,筆者在照護期
間,以觀察、會談、身體檢查、連續性照護、病歷查閱及團隊討論方式收集資料,利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工具,來幫張小妹進行整體性評估,張小妹很乖在住院期間都能遵守醫護人員及阿嬤的指導並配合治療,住院期間主要照顧者為張小妹的阿嬤,張小妹能了解自己抵抗力差,所以會把口罩戴好,利用張小妹在畫自己的過程中,發現張小妹最喜歡自己的頭髮,因為能擁有剪頭髮的感覺,沒有頭髮就不能剪頭髮,擔心化學治療後掉髮的副作用,查房時對醫生表示自己開始掉頭髮了,沒有頭髮不好看,醫生告訴她頭髮會再長出來的,因為嘴唇是蒼白的,所以以白色畫筆畫,把嘴巴畫成方型,表示那是戴口罩的關係發現有身體心像改變-掉髮之護理問題,利用治療性遊戲的方式來引導張小妹接受會掉髮的事實,一起與張小妹選擇假髮樣式及喜愛的頭巾、帽子圖案,例如:「你要幫番薯頭畫個帽子嗎?」「帽子上可以加你喜歡的圖案喔」,並且提供有相同經驗的個案,共同分享掉髮經驗,在出院時張小妹用自己的帽子來裝飾自己,返院時張小妹已經接受了掉頭法的事實,且已理掉頭髮。
資料來源:
李郁雯、洪麗琴(2012)・照顧一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復發病童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11 (6), 108 – 118。
|
護理典範 13434 2017-08-30 17:19:52
書名:醫師為什麼會犯錯?
作者:菲利浦•彼德森 醫師
在課堂上老師說過,人不是一生病就要去診所診斷、看醫生,在生活中常常聽到「不舒服就去看醫生」、「你要不要去給醫生看一下?」等,類似這樣的話,雖然這樣講沒有錯,但是老師說過,如果是一般的小感冒,不是真的一定要去看醫生,而是假如真的不舒服到需要讓藥物控制你的病情,那才是真的需要看醫生,在研究發現,台灣人民太過依賴藥物,有病沒病都去看醫生,求的只是個安心。在書中提到,作者親身經歷,老婆月事不穩,去看了有名的婦產科醫師,醫師以他多年來的專業,判斷子宮內長了腫瘤,後來作者在半夜左思右想,懷疑是不是懷孕了,最後測出果然是懷孕,這告訴我們,其實以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往往都是正確的。書本上也提到,許多人拿著在google上查到的資料,去給醫生看,核對自己的病情,曾以為是這樣的一個狀況,但醫生還是建議,網路上不見得都是對,何況每個人身體狀態都不同。在這本書中談到了「十大法則」,其中最喜歡的「如果你不了解你正在做什麼,那就什麼都別做。」、「時間點是關鍵,有時,時間甚至是解藥。」、「關懷與照護永遠是重要的藥方。」還有另外兩句「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有所成效,那就考慮繼續做下去。」、「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看起來成效不彰,不妨試試換條路走。」這幾句特別的喜歡也特別有感觸,這本書其實是在交我們如何與醫師溝通,「共同決策」才是醫師需要的,「醫生是人不是神,也可能有犯錯的時候,因此很需要病人和家屬的幫忙,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完整敘述發病經過、症狀、自己的擔憂,才能儘量確保獲得正確診斷,藥到病除。」所以共同決策才是醫師們所需要的。
|
|